對於小說戲劇閱讀鑒賞
1. 簡述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影視文學的基本特點
你好;
什麼是電影文學?
區別於詩歌、小說、戲劇文學的新的文學樣式,主要指電影劇本,還包括影片中的解說詞、歌詞等。電影劇本可以是劇作家根據生活直接創作,也可以根據其他文藝作品改編。改編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是一種再創造。
電影劇本用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現劇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認識和態度,是一種文學作品,可供讀者閱讀和欣賞。然而它並非是最後完成的藝術作品,也不僅僅是供讀者閱讀欣賞的,它是為拍攝電影而創作的,是影片攝制的基礎。因此,它既屬於文學范疇,又受到電影特性的制約,是文學特性與電影特性辯證統一的產物。電影劇本如果不適宜拍成影片,脫離了電影的基本要求和規律,也就失去了它獨特的美學價值。因此,必須用電影思維方式來創作劇本。電影劇本的特性,首先表現在它應該具備鮮明的動作性和畫面感。讀者在閱讀劇本時 ,應能「 看見 」或聯想出未來影片中一幅幅運動的畫面 ,「聽到 」這些畫面中的聲音 ;其次,它應顯示出未來影片中的蒙太奇結構以及豐富的潛台詞。正是這種動作性、畫面感和蒙太奇結構使電影文學區別於其他文學形式,給予讀者特殊的審美享受並成為銀幕形象的基礎。
影視文學的基本特徵。 ①形象的可視性;②高度的逼真性;③蒙太奇結構。
2.什麼是戲劇、什麼是戲劇文學,其特徵分別是什麼?
戲劇是一種把人物安排舞台上、通過登場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思想性格,以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
戲劇文學是供戲劇演出用的劇本,它是戲劇藝術的首要因素,是舞台演出的依據。其特徵是:在一定時空內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有強烈的戲劇沖突;動作化與性格化的人物語言。
戲劇文學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作為文學作品,應當具備一般敘事作品共同的要求,並應當具有獨立的欣賞價值;另一方面,它作為戲劇演出的基礎,只有通過演出,才能表現出它的全部價值。因而,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約,必須符合舞台藝術的要求。
戲劇文學為符合舞台藝術的要求,必須具有以下的其特有的特點:
①劇本的結構必須遵循空間和時間高度集中的原則;
②劇本必須有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
③劇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語言和動作來表現自己的性格。
戲劇有許多種,它的分類有不同的標准。按照表現形式,它可以分為話
劇、詩劇、歌劇、舞劇、戲曲;按照內容性質,它可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
(即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復雜變化的戲劇);按照題材所涉及的方面,
它可以分為現代劇、歷史劇、神話劇、科學幻想劇、童話劇、兒童劇;按照
篇幅規模,它又可以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
2. 小說鑒賞方法的幾種例談
文學作品的四大樣式是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在四大樣式中,小說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種文體。可是如何閱讀鑒賞小說,大多數學生還很茫然。不少學生閱讀小說只是看個故事情節,老師布置寫鑒賞文章,卻不知從何下手。因此如何讓學生掌握閱讀鑒賞小說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水平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所面臨的一個課題。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小說鑒賞的方法。
一、明確特點,確定方法
我們知道,語文教學應根據各種文體的不同特點採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小說教學也是如此。那麼小說應採用何種方法進行教學呢?t要回答這個試題,首先必須明確小說的概念及特點。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人物、情節、環境構成小說的三要素。三要素中,人物形象是小說教學的中心,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都是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的。根據小說的特點,我確定了小說鑒賞的三個環節:即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進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後欣賞小說的藝術手法(重點是環境描寫)。
二、理清線索,把握情節
人物形象雖然是小說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的,因此,閱讀鑒賞小說必須從故事情書這個環節開始,只有熟悉故事情節,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眾所屬知,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必須有一條線索貫穿全文。小說也是如此,小說的故事情節也是有線索貫穿起來的,所以閱讀鑒賞小說的第一步應該是理清線索。如莫泊桑的《項鏈》就是以「項鏈」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全文以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發現項鏈是假的組成全文的故事情節;又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全文依次介紹了林黛玉進賈府拜見賈母→初見王熙鳳→拜見兩位舅父→寶黛相會等情節;再如《守財奴》一文是以「葛朗台對待家庭財產的態度」為線索組織材料的,先後寫了「搶奪梳妝匣」,「誘騙繼承權」和「看守密室」三個故事。
大多數小說全文只有一條線索,而有的小說則有兩條線索組成。如魯迅的小說《葯》就是有明、暗兩條線索,以華家的故事為明線,以夏家的故事為暗線組織材料,展開故事情節的。明線按故事情節發展依次寫了華老栓買「葯」→華小栓吃「葯」→茶客談「葯」→華大媽上墳四個部分;暗線則依次寫了夏瑜就義→夏瑜的血被吃→茶客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四個部分。
小說的故事情節一般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但有些小說前面還有序幕,或者後面有尾聲。如《項鏈》開頭寫瑪蒂爾德的「痛苦」和「夢想」就屬於序幕部分。有些小說故事主體不是完全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組成。如《項鏈》一文最後發觀項鏈是假的既是高潮又是結局。而《守財奴》一文的三個故事就同屬於發展高潮部分。
還有的小說,情節寫得一波三折,故事情節由幾個高潮組成。如《林黛玉進賈府》中,林黛玉與眾親戚見面就同屬於發展高潮部分。全文有兩次高潮,王熙鳳出場是第一次高潮,寶黛相會是第二次高潮,也是最高潮。《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陸虞候密謀害林沖」和「風雪夜山神廟復仇」就是兩個高潮,而在兩個高潮之間則有一個過渡(低潮)――林教頭接管草料場。因此本文的情節結構為開端→發展→過渡→高潮結局。
由此可知,小說鑒賞首先必須理清線索,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把握故事情節。而小說的故事情節並非千篇一律地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會有各種不同的結構,這是小說鑒賞必須使學生明確的問題。
三、掌握手法,分析人物
如果說小說教學的第一步是要求學生理清線索,把握情節的話,那麼掌握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說教學的中心環節,而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幾種呢?t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種多樣,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情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細節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時,首先要求學生明確作者是通過哪些手法刻畫人物的?t如《林黛玉進賈府》中作者著力描寫了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主要是通過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林黛玉的外貌通過眾人眼中的林黛玉,王熙鳳眼中的林黛玉和賈寶玉眼中的林黛玉三次描寫,既寫出了林黛玉的體弱多病,弱不禁風的一面,又揭示了她容貌標志,美麗多情而又多愁善感的一面。而林黛玉的語言、動作描寫既表現了她注意禮節,顧全大局,辦事小心謹慎的性格,又表觀了她心態復雜多疑的一面。
除了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以外,有些小說較多地運用了心理活動描寫。比較典型的是《項鏈》,文章開頭序幕部分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寫,寫瑪蒂爾德的「痛苦」和「夢想」,一共七次用了「夢想」一詞,多次用「痛苦」、「苦惱」、「傷心」來刻畫瑪蒂爾德的心理,揭示她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
一般說來,外國小說擅長刻畫人物的心理,而中國小說特別是中國古代小說擅長人物的行動描寫,但在中國小說中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也比比皆是。如魯迅小說《葯》中刻畫華老栓的性格也用了較多的心理描寫。老栓去買葯及買葯回來路上的有關心理活動描寫,刻畫了華老栓的「爽快」、「自信」、「深感幸福」的心理,從而表現了他愚昧、麻木的性格特點。
小說刻畫人物性格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法那就是細節描寫。如《守財奴》中葛朗台臨終抓法器和囑咐女兒「到那邊去向我交帳」兩個細節形象地刻畫了葛朗台至死不渝的守財奴性格。《陳奐生上城》中陳奐生三次坐彈簧太師椅的細節;拿提花枕巾擦汗、衣服也不脫,蓋上被頭就睡的細節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表現了他勤儉的一面,又揭示了他「自私狹隘」的一面。
小說描寫人物大多採用正面描寫,但有時作者還採用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刻畫人物性格。如《葯》中華老栓和康大叔兩個人物屬正面描寫,而夏瑜這一人物則是通過側面描寫來刻畫的。文中刑場上及獄中的描寫都屬側面描寫。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夏瑜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四、鑒賞環境,概括作用
環境描寫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說鑒賞不可缺少的環節。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主要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等。如魯迅的小說《葯》開頭「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來,只剩下烏藍的天……」這一自然環境描寫既勾勒出黎明前黑暗時刻的特徵,同時也渲染了夏瑜就義時肅殺、悲涼的氣氛。還有「太陽出來了,在他面前,顯出一條大道,直到他家中……」這一環境描寫刻畫了老栓買到葯後的興奮心情,從而揭示了人物愚昧、麻木、落後的心理。還有小說第四部分運用比喻手法寫墳場的環境,層層疊疊的墳冢,表現了清政府對革命者殘酷鎮壓和對勞動人民的階級壓迫,揭示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
小說除自然環境描寫之外還有社會環境描寫。如《葯》中刑場上圍觀的場面,士兵號衣上的大白圈,還有夏瑜說的「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等渲染了時代特徵,說明了這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時期。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風雪的描寫,作者從不同角度寫風雪:有正面描寫,有側面描寫,有通過人物動作、感覺寫風雪,既寫出了大雪的氣勢,也襯託了林沖這個落難英雄的處境。同時作者也以風雪的變化層層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正因為風大雪緊,林沖才要喝酒,才會在沽酒途中見到山神廟;正因為風大雪緊,草廳才會被搖振、壓倒;正因為草廳被壓倒,林沖才會到山神廟安身;正因為在山神廟安身,林沖才會暗中聽到陸謙三人的話,促使林沖殺敵報仇,使林沖走上反抗的道路。
由此可知,小說的環境描寫起著渲染氣氛,刻畫人物心理,揭示主題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綜上所述,小說鑒賞應緊緊圍繞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環節展開。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小說或預習課文時,必須按照這三個環節進行;在指導學生寫鑒賞作文時,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小說的某個方面進行讀後感或評論性文章的寫作。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如何鑒賞戲劇
一、戲劇概說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當眾表演情節、顯示情境的一種藝術。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等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戲劇(英drama)即指話劇。戲劇多由古代的宗教禮儀、巫術扮演、歌舞、伎藝演變而來,後逐漸發展為由文學、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有機組成的綜合藝術。其基本要素是情節性的動態造型,通過從空間到時間、從視覺到聽覺對觀眾的多方面作用,引起演員與觀眾、觀眾與觀眾之間反復交流,進入集體的心理體驗。
二、戲劇的分類
戲劇按作品類型可分為悲劇、喜劇、悲喜劇、正劇等;按題材內容可分為歷史劇、現代劇、情節劇、哲理劇、寓言劇、童話劇等。
中國傳統戲曲在理論上並沒有悲劇與喜劇的分類,但為世人熟知的戲曲中仍不乏接近於西方悲劇與喜劇特性的優秀作品。在西方戲劇史上,一般認為悲劇主要表現主人公所從事的事業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惡勢力的迫害及本身的過錯而致失敗,甚至個人毀滅,但其精神卻在失敗和毀滅中獲得了肯定。古希臘悲劇發源於祭祀酒神儀式,大多取材於神話、傳說和史詩;英國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以充分的激情表達了人文主義的人生理想和生活願望;17世紀的法國古典主義悲劇,提倡理性,維護君主制度,藝術上規范、和諧、典雅;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悲劇大多直接描寫當時社會的現實生活,著重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並打破悲劇、喜劇的嚴格界限;19世紀產生了具有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的社會悲劇。悲喜劇兼有悲劇和喜劇成分,通常具有喜劇的圓滿結局。
喜劇一般以誇張的手法、巧妙的結構、詼諧的台詞及對喜劇性格的刻畫,引人發出不同含義的笑,來嘲笑丑惡、滑稽的現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喜劇沖突的解決一般比較輕快,往往以代表進步力量的主人公獲得勝利或如願以償為結局。由於描寫的對象和手法的差別,一般分為諷刺喜劇、抒情喜劇、荒誕喜劇、鬧劇等樣式。歐洲最早的喜劇是古希臘喜劇;16世紀至17世紀以莎士比亞和莫里哀的喜劇作品為代表;18世紀義大利的哥爾多尼和法國的博馬舍是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喜劇的代表;19世紀俄國的果戈理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喜劇作品具有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現代西方有些作家在創作喜劇作品時則常把世界、人生、歷史、自我作為嘲弄對象,刻意表現整體性的荒誕和滑稽。正劇的特徵是不受古典主義創作原則的束縛,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兼有悲、喜劇因素,能更真實、更直接地表現普通的社會生活形態。正劇理論的首創者是狄德羅,他稱正劇為「嚴肅的喜劇」。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部分作家從反對封建專制和教會黑暗,宣傳市民階級的社會理想和生活願望的需要出發,提倡正劇創作。19世紀以後,這種被稱為「嚴肅戲劇」的正劇成為戲劇的主要類型之一。戲劇文學是劇本的泛稱,兼指研究劇本創作的理論。我們以下所論述的戲劇文學鑒賞,主要指的就是對供舞台表演使用的劇本的鑒賞。
三、戲劇的歷史
對戲劇文學鑒賞,首先要分別對古、今、中、外戲劇的各自特徵有個清晰的了解,明確鑒賞的重點,把握鑒賞的要領。
中國的戲劇,古、今差別很大。古代戲曲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通稱為「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以及各種地方戲。現代戲劇主要指20世紀以來由我國作家創作和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其中以話劇為主體。元雜劇、明清傳奇和清中葉以後的地方戲是我國古代戲曲的三個輝煌的代表劇種。
元雜劇的發展與繁榮,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成為當時最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元雜劇最基本的結構形式是四折一楔子。關漢卿是元雜劇藝術的奠基人,他一生共創作67種雜劇,《竇娥冤》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馬致遠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和散曲作家,他一生共創作雜劇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王實甫是元雜劇的著名作家,著有雜劇13種,《西廂記》是其代表作。從嘉靖到崇禎年間,明人傳奇創作盛極一時,涌現出湯顯祖、凌氵蒙初、馮夢龍等一大批作家,其中湯顯祖的《牡丹亭》最為著名。
清代劇壇上有「北孔南洪」的說法,所謂「北孔」即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南洪」指的是《長生殿》的作者洪 。人們把《桃花扇》與《長生殿》譽為明清傳奇的壓卷之作。中國話劇指的是中國現代戲劇的代表和主體。話劇是一種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戲劇。中國話劇誕生於20世紀初,在當時稱「新劇」或「文明戲」,後受西歐戲劇影響,又稱「愛美劇」或「白話劇」,1928年由洪深提議定名為話劇。田漢是中國現代話劇的一代宗師。曹禺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最傑出的戲劇藝術大師,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人物。田漢創作了大量戲劇,如《名優之死》《蘇州夜話》《江村小景》《回春之曲》《獲虎之夜》等;曹禺一生創作劇本10多部,主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曹禺的話劇創作把我國的話劇藝術推向了一個新高潮。
【鑒賞方法】
一、了解主要矛盾沖突
理清矛盾沖突的線索(如何產生矛盾沖突——產生了何種性質的矛盾沖突——矛盾沖突發展進程如何),就完整地鑒賞了戲劇文學的主要情節。
二、鑒賞戲劇語言
戲劇語言是構建劇本的基礎。主要包括人物語言和舞台說明。人物語言也稱台詞,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這是人物心理活動與行為動作的外觀,由此展開戲劇沖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戲劇主題;舞台說明是一種敘述性質的語言,主要用來說明人物的動作、心理、劇情發展的布景、環境、人物之間的關系等,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戲劇的情節。盡管舞台說明是戲劇文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同人物語言相比,它起輔助說明的作用,因此,鑒賞戲劇文學,更要緊的是品味人物語言。品味人物語言,應關注以下三方面:
1
4. 鑒賞戲劇文學時應該注意什麼
1、作品的主題和結構
主題是作者在說明事物,闡述道理、反遇生活時通過全部文章內容所表現出來的基本思想。主題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的分析來揣測作者的意圖,不同體裁的文對主題有不同提法。文學作品一般叫主題或主題思想,一般記敘文叫中心思想。議論文稱為論題或中心論點。
結構是對文章的材料的組織和安排。結構一般表現蕾為平列式,遞進式,總分式。過渡和照應是結構的組成部分。過渡是上下之間的銜接轉換。議論文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記敘文的倒敘,順敘,插敘交接的地方,常常需要過流照應是文章前後內容上的關照呼應.開頭和結尾,關鍵詞與標題,縣念,常常要照應。
2、敘述描寫,抒情議論
敘述有順敘,倒敘、插敘。敘述要求線索清楚,詳略得當。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原因、結果是記敘的六要素。人物(如《祝福》中的「我」)、事物(《項鏈》中項鏈)、時間、地點都可作為記敘的線索。
描寫分為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細節描寫。人物描寫有肖像、語言行為心理描寫。環境描寫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場面描寫有「鳥瞰式」和「特寫式」。細節描寫能使作品真實生動,如華大媽「燒」人血饅頭,孔乙已分茴香豆等。
描寫有工筆,白描之分。工筆要求濃墨重彩,精雕細刻,如《紅樓夢》描寫王熙鳳。白描只作輕描淡寫,簡單勾勒,如《孔乙已》描寫孔乙已。
抒情有直接抒情,即事抒情和供景抒情。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即景抒情可寓景抒於情,借景抒情要求做到情景交融。
記敘文中的議論一般用夾敘夾議的方式。要求貼切精當。議論文中的議論則要求准確中肯,盡可能避免片面性,論點,論據,論證方法是議論文的三要素。
3、散文的含義,種類和表達。
廣義的散文是指和詩詞曲等韻文相對而言的文章。狹義的散文是旨以記敘和抒情為主的篇幅短小取物廣闊,形式自由而又十分注意文情並茂的一種文學樣式。我們這里講的是狹義的散文。
散文通常分為記敘散文,抒情散文和說理散文。
散文的特點是「崇敬、尚真,見自我」、崇敬不是敬而無當,而是「形散神不散」,「尚真」不是排斥虛構,而是提倡寫「真情真理」,當然,散文是完全和審美追求。散文常常以「意」求新,同樣寫秋天,可寫「秋風蕭瑟」,也可寫「漫山紅遍」;以小見大,寫「落葉」,可寫退休教師;詠物言志,可寫紅磚,寫平凡中見偉大。雜文是文藝術論文,也是散文的一種。雜文的寫作注重大處著眼,小處落墨。雜文的語言要求尖銳潑辣。盡文要准確運用諷刺。運用諷刺,要看準對象,不能把用於對待敵人的諷刺施於自己的朋友和同志。
4、小說鑒賞三要素
①人物。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的。小說通過外貌描寫,語言描寫,行為找寫,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如阿q的精神勝利法」,閏土的善良麻木等。
②環境。小說的環境分為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魯四老爺的家,咸亨酒店即是。自然環境是指人和自然的關系,如《林教頭風當山神廟》中的風當,《荷花澱》中荷花澱即是。
③情節。情節是小說或戲劇中矛盾沖突的演變過程。情節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過程。有的作品還有序幕和尾聲。完整的故事是由生動的情節構成的。
5、戲劇文學的鑒賞和元代雜劇的有關知識。戲劇是文學、音樂、舞蹈、美術藝術樣式組合起來的綜合藝術。從作品類型分有喜劇、悲劇、正劇;從題材區分,有歷史劇,現代劇,?話劇;從結構分,有多幕劇,獨幕劇。例如《雷雨》,它是悲劇,現代劇,多幕劇。
戲劇沖突是生活中矛盾沖突的集中而強烈的反映。戲劇中人物,情節都是通過戲劇沖突來表現的。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和物台說明。人物語言就是台詞。 台詞對白和獨白。戲劇語言應該明白易懂,有潛台詞。潛台詞即為「言外之意」和「未盡之言。」鑒賞戲劇應該善於領會潛台詞。
元雜劇是元代興盛起來的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結合起來的藝術形式。元雜劇的單位是「折」,一折即為一幕。一般是一本四折一楔(xiē),楔子在正文之前,起「序幕」作用。元雜劇劇本由唱料白組成。唱是唱詞和曲調,科是動作,白是說白。白又說「真白」,賓是對話,白是獨白。白又分對白和獨白,旁白。元雜劇的人物有末(男子)、外末(老年男子)凈(花臉)旦(女角)正旦(女主角)卜兒(老婦人)丑(小花臉)等。
6、詩詞曲
詩歌是以形象、凝煉具有一定的節奏和韻律的語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詞和曲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表現形式,詩的意境是由詩人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景物環境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它能啟發讀者的想像和聯想,啟發讀者具備超越具體形象交廣闊的藝術空間。
詩的種類:
按內容分:有敘事詩,抒情詩,說理詩。按形式分有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按來源分有民歌、文人詩。這里著重講講按中國詩歌史發展的形式分類。
一、舊體詩。
①古詩。a四言古詩,如曹操的《龜雖壽》b五言古詩,如陶淵明的《飲酒》。c七言古詩又稱歌行體。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都是。
②近體詩。a七言律詩必須是8句56字。七言律詩起於六朝,盛於唐。b五言律詩必須是8句40字。律詩有四胖子。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頷聯,,頸聯必須對仗的規則是:平仄(zè)是對立的,詞性是相同的,意義是不同的。如:大莫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等。c七言絕句必須是4句28字。d五方絕句必須是4句20字。律詩和絕句都是格律詩。
二、新詩(又叫新體詩)。a自由體:不受格律,字平仄,韻腳的約束。b民歌(又稱歌謠體),如信天游即是。用舊體詩形式(如七律,七絕)寫現代生活內容的詩,仍然叫舊體詩。
三、詞。詞起於唐,盛於宋。詞是長短句,又稱詩余,字數一不定期,平仄一定。詞分為三類:a小令,58字以內。b中調,59字-90字。c長調,91字以以上。詞的上段叫上闋(què)下段叫下闋。詞牌多數是樂曲的名稱。如兩江月,蝶戀花,菩薩蠻等。寫詞叫填詞。填詞要嚴格按照字數和平仄。
四、曲。曲,起於宋,金,盛於元。曲分戲曲(即雜劇)和散曲。散曲分套數和小令兩種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如《天凈沙》。套數少則兩曲,多則不限。套數以第一首曲牌作為全套數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宮調即音調。結尾多用「煞」。
五、對聯。對聯作為一種文體,一首對聯要求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對聯在形式上即為對偶句。安要求上下聯字數相等。平仄相對,詞性相同。 如:有關家國書常讀無蓋身心事莫為。對聯和修辭上的對偶一樣,也有正對,反對,串對(流小對)。
5. 淺談怎樣閱讀欣賞中國古代戲曲文學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藝術特色
綜合性
中國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的漢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諸如舞蹈、雜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唱,指唱腔技法,講就「字正腔圓」;念,即念白,是朗誦技法,要求嚴格,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動作,是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形成的舞蹈化武術技巧組合。這四種表演技法有時相互銜接,有時相互交叉,構成方式視劇情需要而定,但都統一為綜合整體,體現出和諧之美,充滿著音樂精神(節奏感)。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戲劇形式。
程式性
程式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它是指對生活動作的規范化、舞蹈化表演並被重復使用。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於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規范對生活經過提煉、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著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心血,它又成為新一代演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起點,因而戲曲表演藝術才得以代代相傳。戲曲表演中的關門、推窗、上馬、登舟、上樓,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戲曲從劇本形式、角色當行、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優秀的藝術家能夠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創造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規范藝術。程式是一種美的典範。
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它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的綜合性,使中國戲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詞、音樂、美術、表演的美熔鑄為一,用節奏統馭在一個戲里,達到和諧的統一,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國獨有的節奏鮮明的表演藝術。
中國戲曲中最重要的一點特徵是虛擬性。舞台藝術不是單純模仿生活,而是對生活原形進行選擇、提煉、誇張和美化,把觀眾直接帶入藝術的殿堂。
中國戲曲另一個藝術特徵,是它的程式性,如關門、上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戲曲中既有規范性又有靈活性,所以戲曲藝術被恰當地稱為有規則的自由動作。
虛擬性
虛擬是戲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員的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境或對象,藉以表現生活。中國戲曲的虛擬性首先表現為對舞台時間和空間處理的靈活性方面,所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頃刻間千秋事業,方丈地萬里江山」,「眨眼間數年光陰,寸柱香千秋萬代」這就突破了西方歌劇的「三一律」與「第四堵牆」的局限。其次是在具體的舞台氣氛調度和演員對某些生活動作的模擬方面,諸如刮風下雨,船行馬步,穿針引線,等等,更集中、更鮮明地體現出戲曲虛擬性特色。戲曲臉譜也是一種虛擬方式。中國戲曲的虛擬性,既是戲曲舞台簡陋、舞美技術落後的局限性帶來的結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寫神的民族傳統美學思想積淀的產物。這是一種美的創造。它極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藝術家的創造力和觀眾的藝術想像力,從而使戲曲的審美價值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6. 簡述小說鑒賞的角度與方法
文學作品的四大樣式是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在四大樣式中,小說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種文體。可是如何閱讀鑒賞小說,大多數學生還很茫然。不少學生閱讀小說只是看個故事情節,老師布置寫鑒賞文章,卻不知從何下手。因此如何讓學生掌握閱讀鑒賞小說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水平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所面臨的一個課題。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小說鑒賞的方法。
一、明確特點,確定方法
我們知道,語文教學應根據各種文體的不同特點採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小說教學也是如此。那麼小說應採用何種方法進行教學呢?t要回答這個試題,首先必須明確小說的概念及特點。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人物、情節、環境構成小說的三要素。三要素中,人物形象是小說教學的中心,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都是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的。根據小說的特點,我確定了小說鑒賞的三個環節:即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進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後欣賞小說的藝術手法(重點是環境描寫)。
二、理清線索,把握情節
人物形象雖然是小說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的,因此,閱讀鑒賞小說必須從故事情書這個環節開始,只有熟悉故事情節,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眾所屬知,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必須有一條線索貫穿全文。小說也是如此,小說的故事情節也是有線索貫穿起來的,所以閱讀鑒賞小說的第一步應該是理清線索。如莫泊桑的《項鏈》就是以「項鏈」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全文以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發現項鏈是假的組成全文的故事情節;又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全文依次介紹了林黛玉進賈府拜見賈母→初見王熙鳳→拜見兩位舅父→寶黛相會等情節;再如《守財奴》一文是以「葛朗台對待家庭財產的態度」為線索組織材料的,先後寫了「搶奪梳妝匣」,「誘騙繼承權」和「看守密室」三個故事。
大多數小說全文只有一條線索,而有的小說則有兩條線索組成。如魯迅的小說《葯》就是有明、暗兩條線索,以華家的故事為明線,以夏家的故事為暗線組織材料,展開故事情節的。明線按故事情節發展依次寫了華老栓買「葯」→華小栓吃「葯」→茶客談「葯」→華大媽上墳四個部分;暗線則依次寫了夏瑜就義→夏瑜的血被吃→茶客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四個部分。
小說的故事情節一般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但有些小說前面還有序幕,或者後面有尾聲。如《項鏈》開頭寫瑪蒂爾德的「痛苦」和「夢想」就屬於序幕部分。有些小說故事主體不是完全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組成。如《項鏈》一文最後發觀項鏈是假的既是高潮又是結局。而《守財奴》一文的三個故事就同屬於發展高潮部分。
還有的小說,情節寫得一波三折,故事情節由幾個高潮組成。如《林黛玉進賈府》中,林黛玉與眾親戚見面就同屬於發展高潮部分。全文有兩次高潮,王熙鳳出場是第一次高潮,寶黛相會是第二次高潮,也是最高潮。《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陸虞候密謀害林沖」和「風雪夜山神廟復仇」就是兩個高潮,而在兩個高潮之間則有一個過渡(低潮)――林教頭接管草料場。因此本文的情節結構為開端→發展→過渡→高潮結局。
由此可知,小說鑒賞首先必須理清線索,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把握故事情節。而小說的故事情節並非千篇一律地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會有各種不同的結構,這是小說鑒賞必須使學生明確的問題。
三、掌握手法,分析人物
如果說小說教學的第一步是要求學生理清線索,把握情節的話,那麼掌握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說教學的中心環節,而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幾種呢?t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種多樣,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情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細節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時,首先要求學生明確作者是通過哪些手法刻畫人物的?t如《林黛玉進賈府》中作者著力描寫了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主要是通過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林黛玉的外貌通過眾人眼中的林黛玉,王熙鳳眼中的林黛玉和賈寶玉眼中的林黛玉三次描寫,既寫出了林黛玉的體弱多病,弱不禁風的一面,又揭示了她容貌標志,美麗多情而又多愁善感的一面。而林黛玉的語言、動作描寫既表現了她注意禮節,顧全大局,辦事小心謹慎的性格,又表觀了她心態復雜多疑的一面。
除了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以外,有些小說較多地運用了心理活動描寫。比較典型的是《項鏈》,文章開頭序幕部分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寫,寫瑪蒂爾德的「痛苦」和「夢想」,一共七次用了「夢想」一詞,多次用「痛苦」、「苦惱」、「傷心」來刻畫瑪蒂爾德的心理,揭示她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
一般說來,外國小說擅長刻畫人物的心理,而中國小說特別是中國古代小說擅長人物的行動描寫,但在中國小說中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也比比皆是。如魯迅小說《葯》中刻畫華老栓的性格也用了較多的心理描寫。老栓去買葯及買葯回來路上的有關心理活動描寫,刻畫了華老栓的「爽快」、「自信」、「深感幸福」的心理,從而表現了他愚昧、麻木的性格特點。
小說刻畫人物性格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法那就是細節描寫。如《守財奴》中葛朗台臨終抓法器和囑咐女兒「到那邊去向我交帳」兩個細節形象地刻畫了葛朗台至死不渝的守財奴性格。《陳奐生上城》中陳奐生三次坐彈簧太師椅的細節;拿提花枕巾擦汗、衣服也不脫,蓋上被頭就睡的細節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表現了他勤儉的一面,又揭示了他「自私狹隘」的一面。
小說描寫人物大多採用正面描寫,但有時作者還採用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刻畫人物性格。如《葯》中華老栓和康大叔兩個人物屬正面描寫,而夏瑜這一人物則是通過側面描寫來刻畫的。文中刑場上及獄中的描寫都屬側面描寫。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夏瑜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四、鑒賞環境,概括作用
環境描寫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說鑒賞不可缺少的環節。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主要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等。如魯迅的小說《葯》開頭「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來,只剩下烏藍的天……」這一自然環境描寫既勾勒出黎明前黑暗時刻的特徵,同時也渲染了夏瑜就義時肅殺、悲涼的氣氛。還有「太陽出來了,在他面前,顯出一條大道,直到他家中……」這一環境描寫刻畫了老栓買到葯後的興奮心情,從而揭示了人物愚昧、麻木、落後的心理。還有小說第四部分運用比喻手法寫墳場的環境,層層疊疊的墳冢,表現了清政府對革命者殘酷鎮壓和對勞動人民的階級壓迫,揭示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
小說除自然環境描寫之外還有社會環境描寫。如《葯》中刑場上圍觀的場面,士兵號衣上的大白圈,還有夏瑜說的「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等渲染了時代特徵,說明了這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時期。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風雪的描寫,作者從不同角度寫風雪:有正面描寫,有側面描寫,有通過人物動作、感覺寫風雪,既寫出了大雪的氣勢,也襯託了林沖這個落難英雄的處境。同時作者也以風雪的變化層層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正因為風大雪緊,林沖才要喝酒,才會在沽酒途中見到山神廟;正因為風大雪緊,草廳才會被搖振、壓倒;正因為草廳被壓倒,林沖才會到山神廟安身;正因為在山神廟安身,林沖才會暗中聽到陸謙三人的話,促使林沖殺敵報仇,使林沖走上反抗的道路。
由此可知,小說的環境描寫起著渲染氣氛,刻畫人物心理,揭示主題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綜上所述,小說鑒賞應緊緊圍繞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環節展開。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小說或預習課文時,必須按照這三個環節進行;在指導學生寫鑒賞作文時,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小說的某個方面進行讀後感或評論性文章的寫作。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鑒賞小說可以從六大方面著手,分別指什麼
人物,情節,線索,語言,背景,寫作技巧,應從這六個方面,具體如下,望採納
小說鑒賞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究竟怎樣鑒賞小說,也許各人的情況不同,方法也會不盡一樣,但我們覺得,從小說作品的構造入手來進行鑒賞是個好辦法,它不僅可以幫助讀者減少盲目性,同時還可引導讀者如何從迷人的故事中走出來並運用審美的眼光去進行鑒賞。那麼,小說又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呢?我們同意「五要素說」,即人物、情節、環境、主題和語言。下面,我們即分別從這五個方面具體談談小說鑒賞的問題。
(一)人物的鑒賞
1.從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來把握人物
總體而言,文學塑造人物不外概括性表現(或稱直接表現)與戲劇性表現(或稱間接表現)兩種類型。概括性表現就是作者對人物的思想傾向與性格特徵進行直接評論,甚至明確地解釋人物動機;戲劇性表現就是通過人物自身的行為過程來暗示,猶如戲劇演出一樣讓觀眾在人物自身動作的展覽中獲得某種啟示。因此,從作者對人物的介紹與評價這種概括性的敘述去把握人物,也就成為我們鑒賞小說人物最為直接的一個步驟。
2.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來分析人物
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的。俗話說:「言為心聲」,即人物語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白,至於作者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就更不待言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動,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動表現,同樣不能忽視。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為自己偷書所作的辯解,華威先生到處趕著開會,說起話來滿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現了人物的個性特徵,要仔細分析。
3.從人物活動的社會歷史背景來理解人物
小說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活動的。鑒賞人物,如果離開了人物活動的社會歷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確地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這不僅是因為人物的個性形成與他的生活環境有關,更重要的是,作者每塑造一個人物,都是把他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的典型人物來塑造的。或者說,一個人物形象的成功與否,不但要看他是否有鮮明的「個性」,還要看他是否具有廣泛的「共性」。而對人物「共性」的分析,就必須放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去考察。
前面我們談到對人物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的分析,這是側重在個性方面的,但是,如果只分析人物的個性而忽視共性,我們也就不能從中發現更多的人,這樣的鑒賞就未免失之膚淺。反過來,如果只分析共性,把活生生的人物解剖成一個空骨架,也難以說明典型的普遍性,不過是一個時代精神的「軀殼」而已。
4.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對人物作面面觀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對小說人物的鑒賞與分析一直停留在固有的靜態的和單一的線性思維上,而且它幾乎成了我們的審美鑒賞「習慣」。這主要是根植於特殊的社會環境,小說人物塑造幾乎成了某種政治宣傳的需要,因而人們鑒賞這類小說也不是甚至也不可能是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這是不正常的。只有當我們對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作多角度的觀照,諸如心理學的、社會學的、政治學的、美學的等,我們對這個人物的理解也就不再是那麼淺薄、那麼單一和那麼乏味了。
5.從神魔鬼怪形象中悟出人情
中外小說都起始於遠古的神話和傳說,從而便開創了小說的神怪題材。神魔鬼怪形象在中外小說裡面,均佔有自己的一席地位。如何認識像志怪小說中的太樂妓、《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這一類藝術形象,應是小說人物鑒賞的一項不可忽視的內容。
馬克思曾經說過,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13頁)。這就說明了神話的虛幻性與現實的真實性的辯證統一,或者也可以說,小說中的神魔鬼怪形象均應是生活中人物的變形,其本質是相通的。我們鑒賞小說中的神魔鬼怪形象,應當努力從中悟出人情才對。要理解神、獸、怪與人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的審美特點,注意把他們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之中去分析,切不能將他們排除在現實之外而孤立地去欣賞,否則就難以探求作者的真意。
(二)情節的鑒賞
1.找出線索,理清情節的來龍去脈
一般而言,故事情節從發生到結局,前後是有著某種內在聯系的,這種內在聯系也就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的情節線索。只要找到了這條貫穿整個作品的線索,情節的來龍去脈也就容易把握了。這當是我們鑒賞情節的首要任務。不過,小說情節線索並不是指我們一般所說的時間線索或空間線索,而是指作品裡的基本矛盾沖突所構成的情節發展線索。例如魯迅的《祝福》,祥林嫂與魯四老爺的矛盾沖突,這就是構成情節的主要線索。由於作品篇幅長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內容的特點,小說情節線索又有主線、副線和明線、暗線之分。鑒賞小說情節,如能抓住情節的線索,把握其來龍去脈,將有助於我們在分析作品時統觀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圖。
2.由事見人,看情節發展如何為人物塑造服務
情節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是作為人物運動的形式出現的。所以,鑒賞情節應該由事見人,將人物性格與情節聯系起來分析。我們仍以《孔乙己》為例。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圍的人對他嘲笑、與他爭辯的情節,正是要表現孔乙己偷竊、迂腐的壞毛病;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種寫法和分豆給孩子們吃的情節,又是表現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腿後爬著到酒店喝酒,又謊稱腿是跌斷的情節,則表現他受欺凌的悲慘命運和講面子的弱點。小說就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情節描寫來完成孔乙己復雜性格的刻畫的。閱讀鑒賞時,要逐一分析,挖掘情節的意義。
3.見微知著,從場面和細節分析情節對表現主題的意義
作品的情節是由若干個場面構成的,場面是由很多個細節組成的。分析場面和細節是鑒賞情節的進一步深入,同時也只有這樣的情節鑒賞才顯得具體、充分和中肯。請看老作家魏金枝對《阿Q正傳》的一段情節分析:「寫一個犯人在最後受判時畫押,通常總是遲疑地顫抖地執著筆,無可奈何地畫上一筆就算,魯迅寫阿Q的畫押就大大不同,他寫的畫押卻是獨一無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盡平生的力氣畫圓圈』;而另一面卻是『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我看,即使沒有看過《阿Q正傳》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為人,單就這一節畫押來看,阿Q的麻木、無知以及精神勝利法,豈不是都盡情地表露出來,然而那隻是一個最後判決的場面描寫。」由此抓住場面和細節的情節鑒賞就不是浮光掠影地閱讀了,應對我們有所啟示。但有人閱讀小說,只顧看熱鬧,單純追求故事情節緊張曲折,而不想想作者通過一定的情節究竟提出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有何社會意義,又是如何解決的,等等,這就不得要領了。
4.賞析技巧,注意發現作者組織情節的藝術匠心
小說情節的生動曲折、波瀾起伏和扣人心弦,應該說是所有優秀小說的顯著特點。什麼地方是伏筆,什麼地方是照應,什麼地方是有助於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寫,哪些地方是游離於情節之外、荒誕不經的「噱頭」等等,都要細細加以賞析。例如《紅樓夢》劉姥姥三次進榮國府的情節,即可看出它具有復沓迴旋、含意深遠的特點。這三次均是寫同一個人物進榮國府,但每次卻是各不相同。一進,只讓劉姥姥見了王熙鳳,藉此給讀者展示了榮國府這個詩禮簪纓之族、溫柔富貴之鄉的豪奢;二進,劉姥姥見了賈母,又是飲宴,又是飽覽,讓讀者見到了榮國府也有各種矛盾,由此埋下了賈府即將敗落的伏筆;三進,則那位曾向劉姥姥伸出援助之手的璉二奶奶也不得不向她呼救了,一層更深一層。鑒賞這樣的情節,我們不僅要注意情節本身的變化,還要注意發掘情節所寓示著的主題意義。同時,又可看到,作者在組織情節時所顯現出的胸有全豹、高屋建瓴的藝術特點。
(三)環境的鑒賞
1.分析環境對主題思想的暗示
環境描寫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終是為表現作品主題服務的。明末文學家王夫之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一切描寫景物的文字都在於寫作者之情意。所以,我們鑒賞小說,就應注意從環境描寫中揣摩作品的主旨。
在更多的情況下,環境描寫可能主要是為展示人物的行動和命運以及刻畫人物的性格創造必要的條件,提供生動的襯景,但同時也是以間接的形式表現主題。在《紅樓夢》中,作者寫蘅蕪院的環境:「陰森透骨」,屋外長著「愈冷愈蒼翠」的「奇草仙藤」,屋內「一色玩器全無」,像「雪洞一般」。這樣的環境正好襯托出帶著金鎖而高唱「婦德法」的薛寶釵陰冷無情、裝愚守拙的性格特徵。這一性格特徵的揭示,不僅透露出作者對薛寶釵其人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可看出封建禮教虛偽性的一面,而這正是作品主題的內容之一。
環境描寫一般是寫實的,但有時也可能帶有象徵或隱喻的性質,這樣也就自然地對主題起著一種暗示作用。
2.分析環境對人物形象的烘托
小說環境,不論是社會環境還是自然環境,與小說人物的思想與行動均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因為小說是以寫人為中心,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烘托始終是最為基本的任務。鑒賞小說的環境描寫,不能不注意理解環境與人物的關系,努力發掘它深刻的思想意義。環境描寫對人物的烘托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前者叫正襯,後者叫反襯,這里不再細述。
3.分析環境對小說氛圍的創造
小說感染讀者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作家特別注意創造一種特有的小說氛圍,而創造小說氛圍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環境描寫的渲染、創造和加強的。魯迅小說《葯》的開頭是:「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著。」在華老栓為兒子買「葯」走在街上時:「……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這樣的自然環境給人以死氣沉沉、非常壓抑的感覺,使人感受不出一點生命的活動。聯系小說的時代背景,我們還會進一步感受到1907年革命者秋瑾被害後的那種沉寂冷肅的氛圍。
4.分析環境對小說情節的推動
因為小說以寫人物為中心,而人物與環境的緊密關系,又導致特定的環境可使人物產生某種相應的行為動機,從而推動故事情節向前發展。在反映更為廣闊、復雜的社會生活的小說中,環境是人物命運形成和演變的客觀條件和原因,特別是西方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更是強調「這一個」環境中的人,強調環境對人物及情節的影響和決定作用,因而環境在小說中的這種推動作用會更加明顯。
(四)主題的鑒賞
1.從作者背景看主題
要正確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背景。小說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現。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題,總是與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在理解小說主題時,必須「知人論世」,這個很重要。
魯迅先生指出,《水滸傳》與《施公案》《彭公案》《三俠五義》的思想內容之所以不同,是和時代有關的。「《水滸》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這一類書中的人物,則幫助政府,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處,大概也因為社會背景不同之故罷」(《魯迅全集》第8卷第352頁)。如果不理解時代背景對作者的影響,從而造成對題材處理上的這一不同,也就不可能理解《水滸》的深刻主題。
2.從人物塑造看主題
小說作者運用各種藝術手段,都是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經驗的結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態度的形象體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的形象,《紅岩》中的許雲峰與江竹筠的形象,等等,無不體現著作家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態度——他認為生活是這樣的,人應當這樣地去生活。當然,在這里,我們不難從作品對人物的刻畫中,琢磨到作家打算讓我們體會到的東西;這里,也正是我們理解小說主題的一個重要方面。楊沫在《談談林道靜的形象》一文中,曾詳細介紹了她塑造林道靜這個人物的意圖。她說:「我知道在文學作品中,表現這種主題和思想可以從多方面,用種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而我只能從我自己的比較熟稔的生活,用我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來表現。因此,我選擇了林道靜,寫像她這樣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怎樣改造成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過程。」這段話,較為明確地表明了人物與主題的緊密關系。
3.從情節發展看主題
小說寫人不能離開人物活動的形式——情節,而情節又是通過一系列具有因果關系的故事來完成的。當然,故事的中心必須以某些矛盾為內容,矛盾怎樣發展、怎樣解決,無不體現作者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從這些看法中理解主題同樣也是小說鑒賞中被經常運用的方法。例如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是以追求人身自由、婚姻自主的小二黑和小芹同金旺兄弟為代表的封建惡霸勢力,以及二諸葛、三仙姑為代表的封建落後意識的矛盾為主要內容的,這一主體矛盾最後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得到了解決,小二黑他們獲得了勝利,這就表達了作者對封建迷信思想、包辦婚姻的看法。抓住了這一點,主題也就好理解了。
4.從語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題
小說的主題,雖然作者極力使它不顯露出來,但作者在行文中總是要對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現出一定的褒貶傾向或情感色彩。判斷作者的這種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題時所不可缺少的一環。孫犁的《荷花澱》這篇小說,是歌頌白洋淀人民群眾積極抗日的,但這種情感作者始終沒有直接說出來,而是通過故事的敘述來暗示,在行文中也有所透露。如當敵人的大船追趕水生嫂她們時,作者寫道:「幸虧是這些青年婦女,白洋淀長大的,她們搖的小船飛快。小船活像離開了水波的一條打跳的梭魚。她們從小跟這小船打交道,駛起來,就像織布穿梭,縫衣透針一般快。」「她們奔著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澱去,那一望無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在這里,作者的贊美之情溢於言表,我們是不難看出的。
5.從整體傾向看主題
在小說的主題鑒賞這個問題上,有一個最為根本的原則我們必須永遠記住——整個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個標點和作品裡總的氣氛在內,都是主題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可以把整個作品看作是表現主題的具體的象徵物!我們應當懂得,小說的主題,它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與小說諸要素緊密相關的整體體現。正因為如此,理解小說主題的方式方法也不僅僅限於以上談到的幾個方面,而應當是多側面的、多角度的,小說的方方面面無不閃耀著主題的光彩。一部優秀的小說,其含義——即主題——總是全面滲透在整個作品中的。
(五)語言的鑒賞
1.注意鑒賞人物語言的個性特色
語言描寫是人物描寫的一種重要手法,它通過人物語言的描繪刻畫人物性格。精彩的人物語言描寫,可以「使讀者看了對話,便好像目睹了說話的那些人」。
8. 結合人生三境談談對戲劇鑒賞的感悟
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韻的文章。不過,古代沒有「散文」這一個名稱;「散文」這個名稱是「五四」時期才有的。在現代,廣義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詩歌、小說、戲劇、影視文學之外的一切敘事性、議論性、抒情性的文體,如秦牧在《海闊天空的散文領域》中說,「不屬於其他文學體裁,而又具有文學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屬於散文的范圍」。這樣,就有了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等的分類。狹義的散文則專指抒情散文。這是因為隨著文體的發展,敘事散文中的通訊特寫、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等,已經發展成為獨立的文體,各成一類;議論散文則有了專門的名稱——雜文,也從散文中分了出來,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這就是狹義的散文。寫景抒情類散文語言優美、想像豐富、構思巧妙、感情濃烈,給人以藝術的享受。那麼如何由淺入深逐步地理解散文、鑒賞散文呢?我以為「緣景入情閱讀法」比較適合這類文學作品的閱讀。 「緣景入情法」就是透過散文自然景物的描繪,進而把握作品的情韻美的一種閱讀鑒賞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去理解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把主觀感情融注於筆下的客觀景物中,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審美境界,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題.具體如何鑒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抓住 「文眼」,理解內容。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理解散文內容,要善於抓住能夠體現散文「神」的「文眼」。「文眼」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傳神、最使人動情、最耐人尋味的語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噴發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點,同時也對文章的結構起著支配統攝作用。好的散文總是「眼」顯「神」。閱讀時只要抓住這個「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需要注意的是,「文眼」句有的是直接明示性的,有的則是委婉含蓄些的;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末。 例如《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中文章在開頭這樣寫到:「青春,它是包含著不同階段的豐富的生命歷程。」「就象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個畫面。」這兩句話既是全文的結構線索,暗示下文的內容就是描寫維也納三個月份不同的景緻。也含蓄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在於通過春天畫面的描寫來贊美青春的魅力。抓住了這個文眼,文章如何行文,如何傳情達意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抓住「文眼」,對於把握散文主旨和結構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藉助想像,體會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簡而言之,就是情與景的和諧統一。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動人的感情,通過生動的畫面表現出來,達到情與物融合、意與景交織,以喚起讀者的聯想和想像,產生動人的藝術效果的氛圍與境界。 寫景抒情類散文往往運用語言,營造一種意境。欣賞這類散文的意境時,我們就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像、聯想和補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以豐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補文中的結構空間。這樣就會品出其中之味,得到藝術享受。就要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去進行感情的體驗,這樣才能使自己如身臨其境,在心靈上產生強烈的共鳴。 如《秋晚的江上》是一首類似於散文的現代詩,只有短短幾行,但是卻意境開闊,富有詩情畫意。我們在鑒賞的時候,必須展開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將那些詩中的「歸鳥」「斜陽」「秋江」「蘆葦」的景緻展現在腦海中,充分調動自己的視覺,觸覺,聽覺甚至嗅覺感觸詩中的世界,藉助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才能體會作者構思的精妙,感受意境中蘊含的感情,否則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很難體會出景中之情、物中之意。 三、細細賞讀,品味語言。 散文的語言優美雋永生動,要通過默讀,朗讀,結合語境推敲字句、辨析詞義。體會詞語感情色彩等多種途徑,反復體味其語言,隨處留心玩味佳語美句的妙處,這樣,就可以在鍛煉對於語言感受能力的同時,獲得精神充實和藝術的享受。具體說來,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仔細品味。 1、 品味散文語言朴實自然美。 散文語言朴實無華、准確逼真、簡潔流暢、清新絢麗,是自然美的具體表現。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寫百草園的一段文字:「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在樹葉上長吟的鳴蟬、菜花上肥胖的黃蜂、泥牆根低唱的油蛉、彈琴的蟋蟀……」這些描寫讀來朴實無華、親切感人,就要注意咀嚼品味其自然的韻味,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2、品味散文語言的含蓄美。 好的散文,語言雋永,讓人百讀不厭、常讀常新
9. 戲劇鑒賞的方法有哪三種
戲劇鑒賞的三種方法如下:
1、戲劇語言
戲劇語言是戲劇的基礎,無論是說明劇情、過場連接,還是展示沖突、刻畫人物,都離不開戲劇語言,理解戲劇語言在劇作中的作用,對把握全劇至關重要。
2、戲劇結構
戲劇結構是劇本題材的處理、組織和設置安排,一般包括對事件的處理,如分幕分場;戲劇沖突的組織設置,如戲的開端、進展、高潮、結局;人物關系及人物行動發展的合理安排等。
3、戲劇沖突
戲劇沖突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矛盾關系和人的內心矛盾的特殊藝術形式,來源於拉丁文conflitus,可譯為分歧、爭斗、沖突等;
同時也是戲劇中矛盾產生、發展、解決的過程,由戲劇動作體現出來,從戲劇沖突中可以帶出人物的性格與劇本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