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增琪小說閱讀題
A. 老舍先生 汪曾祺 閱讀答案
不知道你說的節選是從哪到哪,我全看了一遍,前一部分是從側面,從老舍和夫人養的花,和素描,還有待客之道可以看出老舍的為人隨和,生活開朗。後面是正面描寫,體現老舍的為人細心,熱情,對身邊有人的關心,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舍關心齊白石那段
我能走在老舍寫到的那些胡同里,呼吸到老舍小說里的空氣,在北京的陽光和風里生活,哪怕有非典,有沙塵暴,那是一種宿命,也是一種關懷。老舍是一個諷刺小說家,對國家對社會對人生的態度都以諷刺出之。然而決不如魯迅那麼刻薄,反而令人覺得他是一個可親可愛的長者,這或者要感謝他那北方人的忠厚氣質。魯迅小說里沒有一個好人,老舍小說里的李子榮、張大哥、丁二爺,都十分可愛。他口角邊雖常常掛著譏嘲的笑意,眼裡卻蘊著兩眶熱淚
B. 汪曾祺小說釣魚的醫生閱讀理解
15.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王淡人在小院子里栽種雞冠、秋葵、鳳仙等草花及扁豆、瓢菜,是因為既可節省金錢和時間,又可觀賞和食用。
B.王淡人不相信葯鋪,親自炮製外科散葯,作者在肯定他對病人負責的同時,也含蓄地批評了他疑心過重。
C.王淡人由於大多看外科,不好意思多收錢,再加上經常免收診費甚至白送葯錢,以至於生活相當清貧。
D.從「這個醫生」到「這位老兄」,再到「王淡人先生」,作者用稱呼的不斷變化反映出對他不斷熟悉的過程。
E.小說的第一句話獨立成段,既照應了標題,也表現出了王淡人——這個醫生的特別之處,開頭設置懸念,別具一格。
16. 結合全文,概括王淡人的形象特點。(6分)
答:
17. 第四段寫到王淡人家的匾,有何用意?(6分)
答:
18. 有評論者認為,汪曾祺的小說充滿「中國味兒」。請從下列題目中任選兩個,結合文本探究「中國味兒」的內涵。(6分)
(1)主題思想方面 (2)表現手法方面 (3)語言特點方面
答:
15.(4分)B、D(B項「含蓄地批評了他疑心過重」不準確,作者沒有批評的意思。D項,「稱呼的不斷變化反映出作者對他不斷熟悉的過程」不準確,稱呼的變化體現出作者對他的尊敬之情不斷加深) 【評分參考】⑴答對1項得2分。 ⑵答案超過2項本題不得分。
16.(6分)①作為一個醫生,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2分) ②作為一個普通人,他善良淳樸,樂於助人,急公好義(2分);(3)作為一個有情趣的人,他灑脫淡泊,甘於清貧,富有生活情趣(2分).【評分參考】意思相近即可
17.(6分)①交代相關背景,說明王淡人家世代行醫,暗示他醫術高超;②特別點明送給王淡人的那塊匾的內容,突出他「急公好義」的性格特點;③為下文敘述這塊匾的由來埋下伏筆。(每點2分) 【評分參考】意思相近即可
18.(6分)
①在主題思想方面,小說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文中王淡人深受中閑傳統文化的影響:治病救人,急公好義.淡泊閑適,率性灑脫,情趣高雅,集中體現中國傳統士大夫的節操。作者通過刻畫王淡人的形象,表達了對中華傳統美德的贊美與呼喚。②在表現手法上,善於運用白描手法,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優秀傳統。小說善用白描手法,往往寥寥數語就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風采。如本文第二段對王淡人釣魚、吃魚的描寫,自然朴實、不事雕琢卻又准確生動、簡練傳神,將其自得其樂、閑適灑脫的性格刻畫得栩栩如生。
③在語言方面,口語化的民間語言顯得自然質朴、清新別致。句式上多用短句,不用濃艷冗長的修飾語。如「有人說,王淡人很傻。王淡人是有點傻,去年就辦了件傻事。」一個口語化的重復真實自然的揭示了人物性格。另外詩化的語言營造一種氛圍,表現人物形象。如「把魚竿插在岸邊濕泥里,起身往家裡走。不一會,就有一隻剛藍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魚竿上了。」對藍蜻蜓、魚竿的細節描寫,不僅營造一種悠然閑淡的氛圍,也襯托出王淡人的可愛與淡泊的特點。
C. 汪曾祺寫的《老舍先生》閱讀的題帶答案
1.本文繼續了作者語老舍先生交往的那幾件事?
2.文中第4段「有人戲稱他 北京土地 」,這句話表明老舍先生什麼性格特點?
3.第6段中與「豹窺一斑」、「鼎嘗一臠」意思相近的詞是:
4.把本文與?《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比較,看看兩篇文章在描寫人物的方法上有哪些異同?
5.認真揣摩老舍先生為「我」付理發費的情節,自己出一個題目,自己解答
1.(1).我陪老舍先生吃飯 (2).老舍先生請大家吃一頓地道的北京飯 (3).我去理發時,碰見老舍先生,是他替我付了錢
2. 表明老舍先生和藹、親切、與老百姓打成一片、沒架子 ,又熟悉北京、熱愛北京的特點。
3.小中見大。
4.兩篇文章描寫人物相同之處在於運用語言、行動、神態 、肖像等方法表現人物性格。不同之處:《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中刻畫人物直接描寫、正面描寫多,而且在描寫中插入抒情、議論點明人物性格特點;而本文除正面描寫外還有側面描寫,還通過記事來表現人物性格,語言也更含蓄。
5(提示:老舍先生為「我」付理發費,是側面描寫,可換成正面描寫。)
D. 《永遠的汪曾祺》閱讀題及答案 體現汪曾祺是怎樣的人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出生於1920年3月5日。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略高於「秀才」)。 汪曾祺的父親汪菊生(1897——1959)多才多藝,不但金石書畫皆通,而且是一個擅長單杠的體操運動員,一名足球健將,學過很多樂器,也喜歡養鳥。汪曾祺的審美意識的形成,與他從小看父親作畫有關;父親的隨和、富於同情心,對汪曾祺日後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1939年——1943年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後曾先後在昆明、上海的私立中學任教。後又到北京歷史博物館任職。北平和平解放後隨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到廣州、武漢,最後又回到北京市文聯工作。1954年,調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自1950年到1958年,一直任文藝刊物編輯。編過《北京文藝》、《說說唱唱》、《民間文學》。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到張家口地區的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當農業工人,勞動四年。1962年初,調到北京京劇團當編輯。
汪曾祺20歲開始發表作品。年輕時受西方現代派的影響較深。晚年作品漸趨平實。提倡「回到民族傳統、回到現實主義」。但又主張現實主義要容納各種流派,民族傳統要能吸收一切外來影響。汪曾祺的小說乍看似乎不講究章法結構,然而那是「苦心經營的隨便」,因而他的小說被稱為「散文化」小說。在語言上,他卻非常重視。汪曾祺的語言干凈自然,他要求自己「能不說的話就不說」。
E. 求 雨 汪曾祺 閱讀答案
1.答案:下雨前,人們的眼睛是藍的,表現了他們盼雨的急切心情。下雨後,眼睛是黑亮的,映著火光,說明了雨給人們帶來了喜悅與希望。(或兩處對眼睛的特寫,都是從望兒的視角來寫的,表現了孩子機靈、純真的美好品性。雨前人們的眼睛是藍色的,突出人們盼雨的逼切心情,雨後人們的眼睛是黑亮的,表達了雨給人們帶來的喜悅與希望)
2.
3.答案:(1)通過以望兒為首的小孩子求雨這樣一小故事,提示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美。(2)表現了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以及具有安身立命的堅忍,體現了作者對他們的同情與贊美。(3)通過這些小人物小故事來表現一種生活的真實與平淡。(4)作者意在通過小孩子「求雨」這樣一件看似游戲的小故事,表現一種風俗、一份溫情,一種愛與美。(只要答出其中3點即可)
F. 晚飯花(汪曾祺)閱讀題答案 共三小題
寫在1981年下半年至1983年下半年的短篇小說都在這里。
集名稱「晚飯花集」,是因為焦點小組的題目是「晚飯花小說,這不是因為我特別喜歡這組新的,但想想其他主題集的名稱是不恰當的。我也很喜歡寫你自己的工作,沒有任何偏好。的熟人閱讀我的工作,有人說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兩個,其他人的意見,可能是正好相反,他們問我的意見,我常常笑而不答。
我花晚餐如何欣賞這花是不是我還沒有發現從香遠益清「,」出淤泥而不染如道德,絕對不是「沒有一天沒有一個人必須」的觀點,這是一個很不起眼的花,牽牛花,鳳仙花,和北京人稱為「」的花也較差。鳳仙花,「」,有時也出賣了,誰看到了花卉市場上出售晚餐花嗎?種,畫家沒有畫這不花卉公園,詩人題詠。首先,它的缺點沒有手勢。其次,太多的葉子,店中店拉拉,重重疊疊,亂搗鼓了很多的顏色是深綠色的。光合作用甚至需要獲得營養,沒有必要生出這么多讓你,這是真正一種肆無忌憚的廢物!花形的樂趣,但美國,長柄顏色為深洋紅,白色和黃色的小喇叭。花是很容易串種,黃色,白色的花瓣往往有不規則的紅色條紋,花更多的錢,而破碎。這花了一個「村」,「惡俗」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最合適的北京人愛一個把它拉字:「膽小的。」北京的人的晚餐花野茉莉,它是見怪不怪了。可以說,有沒有做茉莉,肯定不屬於同一個家庭的枝,葉,花的形狀是不相似的。和茉莉,可能是因為它是一點點淡淡的清香 - 但是不喜歡茉莉花的香味。只有一個「野」相反,它實至名歸。這幾乎是沒有的物種。扔幾粒種子進入土壤,它是赫然長出一大叢。的種子,秋天到土壤中,第二年將增長聰,只要有一點點的開放空間,給你所有獲得充分的,有點生硬。乾旱,不怕不怕澇,不澆水,不施肥,不生病,並沒有看到生昆蟲。什麼樣的花呢?然而,而不是鮮花,又是什麼呢?你不能說,它是農作物,蔬菜,葯材的白色粉末,膠囊,食用;吳尊說的種子,黑葉蔬菜,如馬蘭頭;的俚語醫療自由基吐血,但我沒有看到有人吃,可以接管它仍然是一朵花
小說和晚餐花費毫無相似之處,但其足夠珍貴。
我的晚餐花很少的商譽,和我童年的記憶有關系。拋棄了我家後院的老花階段,晚餐集群中的花。晚飯後,我經常要浪費花園里捉蜻蜓,一個catch可以捕獲幾十個。選擇讓它吃蚊子的帳目碼(我還沒有看到蜻蜓吃蚊子,但我相信它是吃),並裝在一個大籠子里休息,第二天早上把他們都放在我趕在其他鮮花和樹枝,還用醒目晚餐。每天吃完晚飯花了我的眼睛。見晚餐,鮮花,我覺得一天,炎熱的夏季已經過去,冷靜偷偷生下從草叢里,全身痱子也不癢,很舒服,有時想到那一天,年輕的年齡,也覺得有點憂郁,很輕,很輕的憂郁。覺得有點孤獨,寂寞的菊花茶。
我的兒子曾經問我:李小龍的「吃飯花自己嗎?」我說:「是的。我喜歡李小龍,喜歡到處縈繞,環顧四周。我寫的字元,如王玉英,我每天都在看一幅畫。這些框架吸引了我,所以有興趣在我的生活中,我的心是柔和,飽滿。當我吸引到繪畫,它一直是命運的不公平簸弄,我也很喜歡李小龍感到非常氣憤。也就是說,我還經常跟我無關和發出幼稚憤怒。這種親切和憤怒,也許我已經被稱為抒情現實主義的心理基礎。
這一套,從形式上看,如果說有什麼特點的一組三個小短篇小說。數了數,多達6組。結合這些小短,一些小的內部或外部的接觸。如三個人寫的「故鄉陳」姓陳的,釣魚的孩子們寫的關於錢的故事。其他人沒有聯系,不能構成一個「套房」為「新型三,其實,每一個章節。至於為什麼總是三人為一組,也有是沒有理由的,只是因為過於單一,二少比三項就足夠了「賣出」。「事不過三,諸葛亮三次白芍,所有三個。一二三,真是棒極了。
我寫了一個短篇小說,「世說新語」是一個突出的代表的首屆中國有用的簡約墨水傳統的counterdraw人員的。隨後命懸一線。我愛讀甚至在中國傳說中的宋筆記。 「夢溪筆談」,「榮散文記得人員的一部分,我很喜歡。冷志」龔鮮花葬禮歸有光設置了「和記黃埔隱藏的君主」,我覺得可以當小說。
記得人員的文章,我寫了。也寫散文的詩。這種集中的一些文章,如「釣魚的孩子」,「職業」,「求雨」,指出散文詩的味道。只有一個籬笆散文詩歌和小說的界限,沒有牆壁(A左林和費眯嗯小說其實散文詩歌)。我一直以為短的故事應該有一個小的散文詩組成。納入散文詩短篇小說集,是不是自我去世了,我看到有一些外國作家。
第三的氣質。倪雲林的生活只能繪制水平遠小景,他不能像范寬的勢頭抵抗,不能也不過是一塊像王蒙,像煙一樣。我也很喜歡看的金碧山水及工筆重彩人物,但我的畫不來。我的調色板的顏色像干凈的水渴墨,淡墨,以的淺焦墨從墨。一旦一個矮紙尺幅繪畫早春野樹里,認為我們需要一個綠色的小,我擠一點菠菜汁之上。我的小說是喜歡我的畫,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我的小說往往是發布焦急的電纜,更易於接受命運的短草案的。書籍是提醒墨不集中,是非常難以計數的笨拙。
在這個情節的小說,「汪曾祺短篇小說」(北京出版社,1982年),一些思想和方法的區別是什麼?這是很難說的。幾筆的努力,顯著的變化是很難看到一個作者的作品。到了我這個年紀,很難像青年作家會產生相同的飛躍。我不喜歡畢加索,多變。但是,相比較而言,也可以說些什麼。插曲的思想和情緒和活潑一些。的插曲顯然新穎的間接影響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三中全會開了,全國人民解放的積極情緒,一些我的作品(如作為「受戒」,「大淖記事「)音活躍。在固體建設社會主義的,現在是准備為全面的經濟起飛階段,人們轉向思考高興,我也不例外,和小說的內容變得平靜,如果第一集新的更抒情,更哲學的這一套是我的工作和政治組織不嚴密,但我無法脫離政治。我的回憶寄託到目前的社會政治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必須是在世界上,那麼你可以升值。留下一個大的政治和社會背景的作家來分析個人的想法,是不是很清楚,我認為這是唯物主義的方法,當然,這是說,是相對而言的,如果這一套小說是納入前面的情節,情節納入的集合沒有非在一般情況下,兩套是一個不缺乏積極性,還算厚道,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作家認為記錄。
我更加自覺地風格,寫在普通的,但我不能簡單地平淡。盲目平原,將流入的骨感。緊身老化的跡象,我不是太舊了的衣服,我很願意去結合的沉悶和奇絕。我的語言是流暢自然,但會不時彈出老太太聊發少年瘋狂的居民可以保證兩個奇怪的句子,古句,形象,句子,甚至有點像外國作家寫的句子與海洋的味道。我幾乎另一點是,我是更加自覺地吸收民族傳統,有時簡直有點像舊小說的敘事方法,但有時會突然來到小的現代主義技巧,意象,隱喻,是的轉變,從外國來的,這與此前點是一件事。奇,往往是一個小的海洋。不過,我追求和諧,我希望解散,但也借鑒了外國文化的平原,他們可以揉在一起。齊,楊以「醒脾」,但不能看著扎眼,「葛學生。
我63歲,不禁有一個「遲到」的感覺,但這個想法似乎也很靈活,希望能抓緊時間,然後寫一個小。被朋友畫冬季菊花題詩一首:
新的泡茶晚飯後煙霧
從頭短發的負面晴軒。
分行殘留菊開幸運的是,
留在中秋小年。
願意互相鼓勵,和我這一代的舒適性。
繼續寫下去,你應該寫一個小的更深入,更重的東西。
序列。
1983年9月1日
G. 老舍先生 汪曾祺 閱讀題目加答案
1.三方面 一.養花 二.收藏畫 三.好客
2.因為老舍的文章大多貼近百姓,貼近平民,他對細節的把握是到了神的地步的。
3.《北京的春節》 寫作方法很好詳略得當。
不知道是不是這些, 自己寫的,好要評為滿意答案哦!感謝了(*^__^*) 嘻嘻……
H. 汪曾祺散文豆腐閱讀答案
百姓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他比鏡子更透徹,一切美好與醜陋都清晰可見,從沒有修飾加工過的另類之美.生活就是百姓文化的表現,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無不反映著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其實這種思想也是歷史鑄就的,在他面前無可挑剔也無可批評.一切似乎是順其自然而形成的,卻又充滿曲折,當一切都流向正確的方向時,我們只能繼續優良的,而盡力避免「逆流」與「迷路」,對於某些精華的片斷有也只能留念.
離我們不遠,剛逝去的這些片段中也必有這一幕——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古今交界處百姓文化的代表,自有一番廣博的世界.在近代中國,中華民族的融合因清政府統治而達到頂峰,也因清政府對外的無能而使其倍受凌辱,是封建的大高院還是手工業商業的集聚地都將在那些瞬間被決定.也許民族的大雜居將人們的建築習慣推向歷史高峰,於是封建的高牆與市民的精細結合,迷信的方位與理性的情感結合,綱紀的秩序戶與情感的交流結合,自然地形成了「胡同」.「胡同」的院落方正有序,井井有條,又不失鄰里的交往,向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的空間.「胡同」的名字更體現了百姓的大智,像是在思想層層束縛下的掙扎,一片受污穢感染卻自由活潑的天地.對一座城市來說,「胡同」又完全像是靜脈,不必是主動脈或大靜脈,僅僅毛細血管也可以決定其生死.當時的中國人民又何止是受夾板氣,封建統治者禁錮其思想,束縛其行動,又剝削其血肉;帝國主義的到來並沒改變什麼,反到又加上了殖民統治,哪有洋大爺不都得躺著,手工藝品賣不出去又能怎樣,幹完活之後沒被餓死不就萬幸了嗎?這不算什麼,我們可以「忍」但「忍」一時不代表會忍一世.薄進而少出,沒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還 追求什麼別的,一個「忍」字背後有多少辛酸,看似消極的背後有多少反抗,說出這個字需要承擔多大的無奈?但這還不能看作是「胡同文化」的全部,有的人將「忍」忍到底誤解了「忍」,但更多的人只暫時一「忍」中華民族的氣節還在心底,於是才有今天的一切.
歷史風雲變幻轉瞬即逝,而我們後人除了懷念當時的經典外,更應當借鑒其精神,追究缺點是必須的,體諒情懷同樣必不可少.總之,歷史是人民造就的而不是由支配人民的一幕幕組成的,人的歷史終究在於人.
天地萬物,千變萬化,各具形態,但是,構成萬物的元素並不多,就只有元素周期表上的那幾十種.同樣,文章的形態千差萬別,但是,表達方式也就那麼幾種,有敘事、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等五種.這五種表達方式,在不同的作家筆下,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就呈現出各自獨特的文體形態,表現出作家鮮明的個性特徵.汪曾祺的散文也是如此,他以心靈為熔爐,把幾種表達方式運用得靈活,剪裁得得體,熔鑄出他的散文的獨特的文體形態,那就是,以說明為框架,以敘事為填充,以抒情為筆調,三者和諧統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高中語文第一冊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這篇散文就具有這樣的特點.作者在開頭部分總說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間的關系,「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後分說,先說胡同,說到胡同的取名來源,胡同的大小和數量,胡同功能和環境;再說文化,總說胡同文化的性質,「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接著說明「封閉」的種種具體表現.最後,說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發展趨勢,「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就是文章的結構框架,顯然,這是一種說明性的結構形態.
這樣的結構並不出奇,奇就奇在作者用敘事為填充.比如,為了說明北京城方正的特點,你看他怎樣說,「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作者就這樣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來,生動有趣,使你對北京城的特點有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換一種方法,用常見的九種說明方法的任何一種來介紹,效果會這樣?再比如,為了說明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作者就講了三件事,一件是老舍《茶館》里的王利發的一句經典的話,略寫;一件是他自己的小說《八月驕陽》里的一段對話,詳寫;一件是對一個小夥子打了一個小姑娘一個嘴巴,他和兩個老北京的不同態度,詳寫.在作者筆下,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恰到好處的說明了胡同文化的精義.所以,汪曾祺筆下的敘事,不同於說明文中的舉例子,而是極富文學意味.
更為出奇的是,作者在敘事時,帶有濃厚的抒情筆調.比如,「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這是直接抒情.「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描寫胡同的衰敗景象,透露出極其傷感的情緒.文末一句「再見吧,胡同.」,留戀、傷感和無奈之情交織在一起,難以言說.
從《胡同文化》就可以具體感知汪曾祺散文的文體形態之美,之奇.打個比方,如果把汪曾祺的散文比作一幅畫,那麼,說明就是畫的線條,敘事就是填充在線條之內的顏料,抒情就是畫面呈現出的光澤和色調.
補充說明,在《汪曾祺作品自選集》(灕江出版社)里,汪曾祺自選了十二篇散文,其中,《翠湖心影》《昆明的雨》《跑警報》等文章就具有這樣的特點.汪曾祺在這部集子的《自序》里說:「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讀著汪曾祺的這些散文,確實感到普普通通的幾種表達方式在他手裡已經運用得極其嫻熟老到,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於是,他的散文就表現出和諧之美,自然之至,毫無矯揉造作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