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說閱讀答案
A. 汪曾祺 茶干 閱讀答案
19.文章的題目是「茶干」,可為什麼用那麼多的篇幅介紹「連老大的生意經」?(4分)
20.簡要概述連萬順茶乾的特點。(4分)
21.文中說「這樣的人是很難寫成小說的」,作者為什麼還要寫連老大?(4分)
22.結合全文探究一下最後一段中劃線句子的深層意蘊。(6分)
參考答案:
19.作者介紹連老大的生意經是為了表現連老大的誠信、善良和勤勞,(2分)為介紹他的優質茶干做充分鋪墊。(2分)。
20.一是要工序考究(或復雜或不馬虎);二是使用葯料多;三是成品精緻好看(或外皮呈深紫黑色裡面是淺褐色);四是有結實有咬勁,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答對1條得1分,答對2條得2分,答對3條得4分)
21.雖然連老大隻是—個普通正派的生意人,沒有曲折動聽的生活經歷。但是他的誠實守信、為人和氣給人們樹立了—個好的榜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2分)所以作者還是寫出來頌揚他的這些可貴品質。(2分)
22.這句話包含了豐富的意蘊的,探究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對像茶干這樣傳統東西失傳的惋惜之情(或無奈);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些事物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三是對有些傳統中的好的事物,我們應該有責任搶救保護。(每條2分,意思對即可)
B. 《老舍先生》(節選)汪曾祺 閱讀答案
老舍先生 汪曾祺閱讀答案:
1.三方面 一.愛花成性 二.藏畫甚富 三.好客
2.因為老舍先生愛花,已經到了愛花成性的地步,花已經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3.《養花》 我體會到了老舍先生非常愛花。
C. 汪曾祺夏天閱讀答案
,昆蟲、野草,花朵
第一次重音在「舒服」因為下文具體展現了如何令人舒服的;第二次重音在「真」,因為怎樣令人舒服 以具體體現了,再對此感覺予以強調
並無不雅,看似粗俗的語言更具有個性化,可突出梔子花「粗大」「碰鼻子香」等極為朴實的特點,使梔子花的形象更生動
如「西瓜 以繩絡懸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句中,「以」「之」「剖」等文言詞語的使用,與口語相映成趣,體現了我對西瓜的喜愛;再如「一刀下去,可擦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可擦」一次,繪聲繪色,頗有動感!
(累死了,分賺的不容易啊)
D. 汪曾祺散文豆腐閱讀答案
百姓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他比鏡子更透徹,一切美好與醜陋都清晰可見,從沒有修飾加工過的另類之美.生活就是百姓文化的表現,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無不反映著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其實這種思想也是歷史鑄就的,在他面前無可挑剔也無可批評.一切似乎是順其自然而形成的,卻又充滿曲折,當一切都流向正確的方向時,我們只能繼續優良的,而盡力避免「逆流」與「迷路」,對於某些精華的片斷有也只能留念.
離我們不遠,剛逝去的這些片段中也必有這一幕——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古今交界處百姓文化的代表,自有一番廣博的世界.在近代中國,中華民族的融合因清政府統治而達到頂峰,也因清政府對外的無能而使其倍受凌辱,是封建的大高院還是手工業商業的集聚地都將在那些瞬間被決定.也許民族的大雜居將人們的建築習慣推向歷史高峰,於是封建的高牆與市民的精細結合,迷信的方位與理性的情感結合,綱紀的秩序戶與情感的交流結合,自然地形成了「胡同」.「胡同」的院落方正有序,井井有條,又不失鄰里的交往,向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的空間.「胡同」的名字更體現了百姓的大智,像是在思想層層束縛下的掙扎,一片受污穢感染卻自由活潑的天地.對一座城市來說,「胡同」又完全像是靜脈,不必是主動脈或大靜脈,僅僅毛細血管也可以決定其生死.當時的中國人民又何止是受夾板氣,封建統治者禁錮其思想,束縛其行動,又剝削其血肉;帝國主義的到來並沒改變什麼,反到又加上了殖民統治,哪有洋大爺不都得躺著,手工藝品賣不出去又能怎樣,幹完活之後沒被餓死不就萬幸了嗎?這不算什麼,我們可以「忍」但「忍」一時不代表會忍一世.薄進而少出,沒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還 追求什麼別的,一個「忍」字背後有多少辛酸,看似消極的背後有多少反抗,說出這個字需要承擔多大的無奈?但這還不能看作是「胡同文化」的全部,有的人將「忍」忍到底誤解了「忍」,但更多的人只暫時一「忍」中華民族的氣節還在心底,於是才有今天的一切.
歷史風雲變幻轉瞬即逝,而我們後人除了懷念當時的經典外,更應當借鑒其精神,追究缺點是必須的,體諒情懷同樣必不可少.總之,歷史是人民造就的而不是由支配人民的一幕幕組成的,人的歷史終究在於人.
天地萬物,千變萬化,各具形態,但是,構成萬物的元素並不多,就只有元素周期表上的那幾十種.同樣,文章的形態千差萬別,但是,表達方式也就那麼幾種,有敘事、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等五種.這五種表達方式,在不同的作家筆下,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就呈現出各自獨特的文體形態,表現出作家鮮明的個性特徵.汪曾祺的散文也是如此,他以心靈為熔爐,把幾種表達方式運用得靈活,剪裁得得體,熔鑄出他的散文的獨特的文體形態,那就是,以說明為框架,以敘事為填充,以抒情為筆調,三者和諧統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高中語文第一冊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這篇散文就具有這樣的特點.作者在開頭部分總說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間的關系,「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後分說,先說胡同,說到胡同的取名來源,胡同的大小和數量,胡同功能和環境;再說文化,總說胡同文化的性質,「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接著說明「封閉」的種種具體表現.最後,說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發展趨勢,「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就是文章的結構框架,顯然,這是一種說明性的結構形態.
這樣的結構並不出奇,奇就奇在作者用敘事為填充.比如,為了說明北京城方正的特點,你看他怎樣說,「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作者就這樣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來,生動有趣,使你對北京城的特點有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換一種方法,用常見的九種說明方法的任何一種來介紹,效果會這樣?再比如,為了說明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作者就講了三件事,一件是老舍《茶館》里的王利發的一句經典的話,略寫;一件是他自己的小說《八月驕陽》里的一段對話,詳寫;一件是對一個小夥子打了一個小姑娘一個嘴巴,他和兩個老北京的不同態度,詳寫.在作者筆下,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恰到好處的說明了胡同文化的精義.所以,汪曾祺筆下的敘事,不同於說明文中的舉例子,而是極富文學意味.
更為出奇的是,作者在敘事時,帶有濃厚的抒情筆調.比如,「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這是直接抒情.「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描寫胡同的衰敗景象,透露出極其傷感的情緒.文末一句「再見吧,胡同.」,留戀、傷感和無奈之情交織在一起,難以言說.
從《胡同文化》就可以具體感知汪曾祺散文的文體形態之美,之奇.打個比方,如果把汪曾祺的散文比作一幅畫,那麼,說明就是畫的線條,敘事就是填充在線條之內的顏料,抒情就是畫面呈現出的光澤和色調.
補充說明,在《汪曾祺作品自選集》(灕江出版社)里,汪曾祺自選了十二篇散文,其中,《翠湖心影》《昆明的雨》《跑警報》等文章就具有這樣的特點.汪曾祺在這部集子的《自序》里說:「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讀著汪曾祺的這些散文,確實感到普普通通的幾種表達方式在他手裡已經運用得極其嫻熟老到,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於是,他的散文就表現出和諧之美,自然之至,毫無矯揉造作之感.
E. 櫻花(汪曾祺)閱讀文及答案
參考答案:
1.無法正確標示所在(1分);初見時不是特別美和特別高大,但愈開愈美,一年比一年繁茂(2分);整體上花色鮮明繁茂、樹枝粗 黑蒼勁(1分)。
2.①運用比喻,將「櫻花」比作「粉紅色的蝴蝶」,點明櫻花的顏色美和形態美,且藉助聯想,想像櫻花隨風起舞,使櫻花更具動態美,形象生動地寫出花朵的繁美,引人入勝。
②運用擬人手法,「呼喚」一詞喚起作者對童年美好歲月的回想,且以「暗巷和幽谷」和「黑暗和冷寂」等暗示人生路上的天寒地凍和陋敗蒙塵,以此賦予櫻花美的深意。
(寫法和作用各1分)
3.這是「我」人生看到的第一棵櫻花,其承載著「我」童年 時代與堂哥在陽明山的美好回憶(1分);在「我」眼中,櫻花是春天的感覺,是美的化身(1分), 象徵著我對美好世界和美好人生的探索與追求(1分);它是「我」人生路上溫暖與希望的源頭(1分)。
F. 汪曾祺寫的《老舍先生》閱讀的題帶答案
1.本文繼續了作者語老舍先生交往的那幾件事?
2.文中第4段「有人戲稱他 北京土地 」,這句話表明老舍先生什麼性格特點?
3.第6段中與「豹窺一斑」、「鼎嘗一臠」意思相近的詞是:
4.把本文與?《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比較,看看兩篇文章在描寫人物的方法上有哪些異同?
5.認真揣摩老舍先生為「我」付理發費的情節,自己出一個題目,自己解答
1.(1).我陪老舍先生吃飯 (2).老舍先生請大家吃一頓地道的北京飯 (3).我去理發時,碰見老舍先生,是他替我付了錢
2. 表明老舍先生和藹、親切、與老百姓打成一片、沒架子 ,又熟悉北京、熱愛北京的特點。
3.小中見大。
4.兩篇文章描寫人物相同之處在於運用語言、行動、神態 、肖像等方法表現人物性格。不同之處:《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中刻畫人物直接描寫、正面描寫多,而且在描寫中插入抒情、議論點明人物性格特點;而本文除正面描寫外還有側面描寫,還通過記事來表現人物性格,語言也更含蓄。
5(提示:老舍先生為「我」付理發費,是側面描寫,可換成正面描寫。)
G. 老舍先生 汪曾祺 閱讀答案
不知道你說的節選是從哪到哪,我全看了一遍,前一部分是從側面,從老舍和夫人養的花,和素描,還有待客之道可以看出老舍的為人隨和,生活開朗。後面是正面描寫,體現老舍的為人細心,熱情,對身邊有人的關心,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舍關心齊白石那段
我能走在老舍寫到的那些胡同里,呼吸到老舍小說里的空氣,在北京的陽光和風里生活,哪怕有非典,有沙塵暴,那是一種宿命,也是一種關懷。老舍是一個諷刺小說家,對國家對社會對人生的態度都以諷刺出之。然而決不如魯迅那麼刻薄,反而令人覺得他是一個可親可愛的長者,這或者要感謝他那北方人的忠厚氣質。魯迅小說里沒有一個好人,老舍小說里的李子榮、張大哥、丁二爺,都十分可愛。他口角邊雖常常掛著譏嘲的笑意,眼裡卻蘊著兩眶熱淚
H. 荷花的閱讀短文答案一一汪曾祺
《荷花》六年級閱讀題和答案
雨過天晴,一道七色彩虹掛在天空,池塘里的荷花被映襯得那麼清秀、迷人。瞧,那朵正在盛開的荷花,粉紅的花瓣襯托著黃色的花蕊(ruǐ),美麗極了!那一朵朵荷花,有的像亭(tíng)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像綻開的焰火……幾只可愛的蜻蜓在荷花上方飛來飛去,好像在說:「荷花姐姐,你們朵朵都是花仙子!」荷花不僅能供人觀賞,而且它的種子和根還能為人們所用:荷花的種子——蓮子是極好的滋補品;荷花的根——蓮藕(ǒu)可以做成可口的佳餚(yáo)。荷花生長在污泥中卻冰清玉潔,它那種「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不是更值得我們學習嗎?我喜愛這婀(ē)娜(nuó)多姿的荷花,我希望做
I. 求 雨 汪曾祺 閱讀答案
1.答案:下雨前,人們的眼睛是藍的,表現了他們盼雨的急切心情。下雨後,眼睛是黑亮的,映著火光,說明了雨給人們帶來了喜悅與希望。(或兩處對眼睛的特寫,都是從望兒的視角來寫的,表現了孩子機靈、純真的美好品性。雨前人們的眼睛是藍色的,突出人們盼雨的逼切心情,雨後人們的眼睛是黑亮的,表達了雨給人們帶來的喜悅與希望)
2.
3.答案:(1)通過以望兒為首的小孩子求雨這樣一小故事,提示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美。(2)表現了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以及具有安身立命的堅忍,體現了作者對他們的同情與贊美。(3)通過這些小人物小故事來表現一種生活的真實與平淡。(4)作者意在通過小孩子「求雨」這樣一件看似游戲的小故事,表現一種風俗、一份溫情,一種愛與美。(只要答出其中3點即可)
J. 《永遠的汪曾祺》閱讀題及答案 體現汪曾祺是怎樣的人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出生於1920年3月5日。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略高於「秀才」)。 汪曾祺的父親汪菊生(1897——1959)多才多藝,不但金石書畫皆通,而且是一個擅長單杠的體操運動員,一名足球健將,學過很多樂器,也喜歡養鳥。汪曾祺的審美意識的形成,與他從小看父親作畫有關;父親的隨和、富於同情心,對汪曾祺日後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1939年——1943年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後曾先後在昆明、上海的私立中學任教。後又到北京歷史博物館任職。北平和平解放後隨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到廣州、武漢,最後又回到北京市文聯工作。1954年,調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自1950年到1958年,一直任文藝刊物編輯。編過《北京文藝》、《說說唱唱》、《民間文學》。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到張家口地區的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當農業工人,勞動四年。1962年初,調到北京京劇團當編輯。
汪曾祺20歲開始發表作品。年輕時受西方現代派的影響較深。晚年作品漸趨平實。提倡「回到民族傳統、回到現實主義」。但又主張現實主義要容納各種流派,民族傳統要能吸收一切外來影響。汪曾祺的小說乍看似乎不講究章法結構,然而那是「苦心經營的隨便」,因而他的小說被稱為「散文化」小說。在語言上,他卻非常重視。汪曾祺的語言干凈自然,他要求自己「能不說的話就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