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奔月全文閱讀
Ⅰ 魯迅的奔月的內容概括
《奔月》是根據神話故事改編的,看過一篇評論說:《奔月》是魯迅安排了一個典型的環境,勾畫了羿的正直性格,寫出了一個孤獨的心境。是用來暗喻先生當時的心境。該作品寫於1926年,而1925年孫中山逝世,國內政局極不穩定,先生肯定在某些時候也感覺絕望,看不到光明之所在,產生了無可奈何的情緒,但是先生從未放棄努力,在心底仍保留著一絲希望,和羿一樣,對現實失望,找不到解決的良策。
羿將所有動物斬盡殺絕,最終走上了英雄陌路孤獨之路,也只有嫦娥是他的精神寄託,但最終嫦娥也背叛了他,獨自吃葯,奔向了月亮。先生是以後羿自比的,那麼嫦娥就有許廣平的成分了。先生是知名作家,但是在當時受到女師大風潮影響,遭到很多攻擊,身體和精神狀況均欠佳,盡力扶持的高長虹又背師反目,風潮過去後,留給先生的依舊是不健康的家庭,不確定的工作和事業前景和未必保得住的名聲。《奔月》中寫道:農婦說:是逢蒙射的。羿被誤解。先生在廈門的不順利更預現了這種無出路生活的影子。
「烏鴉的炸醬面」不好吃,魯迅要追求到年輕的情人,並一起幸福的生活下去,這是人之常情,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會這么想,而要達到那樣的目標就必須有新的出路,而1926年魯迅在廈門大學的生活並不如意,12月魯迅寫「奔月」的前後,正是向許廣平表白並獲得積極回應的時候。嫦娥吃了靈葯去了月亮,而許廣平去了廣州的中山大學,先生邊考慮跟上去,就向文中寫道:明天找那道士要一服仙葯,吃了追上去吧。
關於射月,是試圖將許廣平拉回到熟悉的圈子裡吧。最終以失敗告終,只能說明先生內心的矛盾,既不願舍棄自己現在的生活,又沒有太大的勇氣和決心追上去,只能以射月來發泄,而最終想明白了,還是追上去吧。
1927年1月,魯迅到了中山大學,與許廣平同居。
由此可以看出,魯迅的這篇小說是來源於生活,並影射生活的。且不去分析有什麼抨擊社會的因素,單就個人而言,此篇小說與先生存在著莫大的聯系,加之可以輕松的來寫,讓我讀來也不困難,先生何樂而不為?
表達一個被別人歪曲和背叛的英雄的悲哀。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Ⅱ 求魯迅《奔月》全文
衛生院
Ⅲ 求蜀客的小說《奔月》全文和番外,百度雲鏈接
有,
Ⅳ 魯迅的<奔月>要表達什麼意思呢
關於《奔月》主體思想的研究,主流的一共有五種說法。
第一:認為《奔月》是一篇關於愛情與生活,愛情與家庭的歷史小說,愛情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第二:認為《奔月》表達的是作者對人生的思考,這一大方面又可分為三個小方面。
1、對英雄的落寞、孤寂的感慨和悲憤。
2、深沉的人生悲歡的深刻思考
3、肉體與精神的沖突
第三:認為《奔月》意在告誡人們要脫離英雄式幻想。
第四:進化是永恆的,人只能處於中間物的狀態。
第五:魯迅只是借《奔月》重新審視中國文化,重新給歷史人物定位。
(4)魯迅小說奔月全文閱讀擴展閱讀:
《奔月》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1927年1月《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後編入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
小說描寫了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講述了嫦娥被逼無奈吃下了仙葯西王母賜給丈夫後羿的兩粒不死之葯後飛到了月宮的故情。
創作背景
這篇小說寫於高長虹誹謗魯迅的時候,其中逢蒙這個形象就含有高長虹的影子。魯迅在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一日給許廣平的信中提到這篇作品時說:「那時就做了一篇小說,和他(按指高長虹)開了一些小玩笑」(見《兩地書·一一二》)。
小說中有些對話也是摘取高長虹所寫《走到出版界》中的文句略加改動而成。如這里的「去年就有四十五歲了」以及下文的「若以老人自居,是思想的墮落」等語,都引自其中的一篇《1925北京出版界形勢指掌圖》:「須知年齡尊卑,是乃祖乃父們的因襲思想,在新的時代是最大的阻礙物。
魯迅去年不過四十五歲……如自謂老人,是精神的墮落!」又如下文「你真是白來了一百多回」,也是針對高長虹在這篇《指掌圖》中自稱與魯迅「會面不只百次」的話而說的。「即以其人之道,反諸其人之身」,是引自其中的《公理與正義的談話》:「正義:我深望彼等覺悟,但恐不容易吧!公理:我即以其人之道反諸其人之身。」
還有,「你打了喪鍾」,是引自其中的《時代的命運》:「魯迅先生已不著言語而敲了舊時代的喪鍾。」「有人說老爺還是一個戰士」,「有時看去簡直好像藝術家」,也是從《指掌圖》中引來:「他(按指魯迅)所給與我的印象,實以此一短促的時期(按指一九二四年末)為最清新,彼此時實為一真正的藝術家的面目,過此以往,則遞降而至一不很高明而卻奮勇的戰士的面目。」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為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902年赴日留學,學習醫學,後棄醫從文,開始文學創作活動。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教書。1912年供職於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1920年起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等任教。1927年10月後定居上海。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魯迅是發起者和主要領導人。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魯迅是20世紀中國致力於國民性改造的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是魯迅對新文學創作的獨特貢獻,凡600多篇,發表收錄在《墳》《熱風》《且介亭雜文》等集子中。此外,魯迅還有詩作80多首,講稿《+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及大量翻譯作品。現有多種版本《魯迅全集》。
Ⅳ 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名叫《奔月》的小說,這個小說的深刻意蘊是什麼求大神幫助
《奔月》是根據神話故事改編的,看過一篇評論說:《奔月》是魯迅安排了一個典型的環境,勾畫了羿的正直性格,寫出了一個孤獨的心境。是用來暗喻先生當時的心境。該作品寫於1926年,而1925年孫中山逝世,國內政局極不穩定,先生肯定在某些時候也感覺絕望,看不到光明之所在,產生了無可奈何的情緒,但是先生從未放棄努力,在心底仍保留著一絲希望,和羿一樣,對現實失望,找不到解決的良策。 羿將所有動物斬盡殺絕,最終走上了英雄陌路孤獨之路,也只有嫦娥是他的精神寄託,但最終嫦娥也背叛了他,獨自吃葯,奔向了月亮。先生是以後羿自比的,那麼嫦娥就有許廣平的成分了。先生是知名作家,但是在當時受到女師大風潮影響,遭到很多攻擊,身體和精神狀況均欠佳,盡力扶持的高長虹又背師反目,風潮過去後,留給先生的依舊是不健康的家庭,不確定的工作和事業前景和未必保得住的名聲。《奔月》中寫道:農婦說:是逢蒙射的。羿被誤解。先生在廈門的不順利更預現了這種無出路生活的影子。 「烏鴉的炸醬面」不好吃,魯迅要追求到年輕的情人,並一起幸福的生活下去,這是人之常情,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會這么想,而要達到那樣的目標就必須有新的出路,而1926年魯迅在廈門大學的生活並不如意,12月魯迅寫「奔月」的前後,正是向許廣平表白並獲得積極回應的時候。嫦娥吃了靈葯去了月亮,而許廣平去了廣州的中山大學,先生邊考慮跟上去,就向文中寫道:明天找那道士要一服仙葯,吃了追上去吧。 關於射月,是試圖將許廣平拉回到熟悉的圈子裡吧。最終以失敗告終,只能說明先生內心的矛盾,既不願舍棄自己現在的生活,又沒有太大的勇氣和決心追上去,只能以射月來發泄,而最終想明白了,還是追上去吧。 1927年1月,魯迅到了中山大學,與許廣平同居。 由此可以看出,魯迅的這篇小說是來源於生活,並影射生活的。且不去分析有什麼抨擊社會的因素,單就個人而言,此篇小說與先生存在著莫大的聯系,加之可以輕松的來寫,讓我讀來也不困難,先生何樂而不為?
麻煩採納,謝謝!
Ⅵ 魯迅寫過的奔月
7
Ⅶ 看過魯迅《故事新編》中的《奔月》的進來
據後羿所說:『逢蒙那人,不過近幾年時常到我那裡來走走,我並沒有和他合夥,全不相乾的。」 結果經其宣傳,卻成了老婆子口中的『那是逢蒙老爺和別人合夥射死的。』論把別人的勞動成果竊為己有的能力,逢蒙真可稱得上是大盜了,當然還只是停留在嘴上,可暫且稱之為「嘴上的大盜」。不是有句「竊國者諸侯」嗎,聯繫上其巧舌如簧的功力,我想可以這么來說:逢蒙--「給他個機會,他能成為諸侯」。
Ⅷ 魯迅的一篇小說《奔月》
《奔月》是根據神話故事改編的,看過一篇評論說:《奔月》是魯迅安排了一個典型的環境,勾畫了羿的正直性格,寫出了一個孤獨的心境。是用來暗喻先生當時的心境。該作品寫於1926年,而1925年孫中山逝世,國內政局極不穩定,先生肯定在某些時候也感覺絕望,看不到光明之所在,產生了無可奈何的情緒,但是先生從未放棄努力,在心底仍保留著一絲希望,和羿一樣,對現實失望,找不到解決的良策。
羿將所有動物斬盡殺絕,最終走上了英雄陌路孤獨之路,也只有嫦娥是他的精神寄託,但最終嫦娥也背叛了他,獨自吃葯,奔向了月亮。先生是以後羿自比的,那麼嫦娥就有許廣平的成分了。先生是知名作家,但是在當時受到女師大風潮影響,遭到很多攻擊,身體和精神狀況均欠佳,盡力扶持的高長虹又背師反目,風潮過去後,留給先生的依舊是不健康的家庭,不確定的工作和事業前景和未必保得住的名聲。《奔月》中寫道:農婦說:是逢蒙射的。羿被誤解。先生在廈門的不順利更預現了這種無出路生活的影子。
「烏鴉的炸醬面」不好吃,魯迅要追求到年輕的情人,並一起幸福的生活下去,這是人之常情,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會這么想,而要達到那樣的目標就必須有新的出路,而1926年魯迅在廈門大學的生活並不如意,12月魯迅寫「奔月」的前後,正是向許廣平表白並獲得積極回應的時候。嫦娥吃了靈葯去了月亮,而許廣平去了廣州的中山大學,先生邊考慮跟上去,就向文中寫道:明天找那道士要一服仙葯,吃了追上去吧。
關於射月,是試圖將許廣平拉回到熟悉的圈子裡吧。最終以失敗告終,只能說明先生內心的矛盾,既不願舍棄自己現在的生活,又沒有太大的勇氣和決心追上去,只能以射月來發泄,而最終想明白了,還是追上去吧。
1927年1月,魯迅到了中山大學,與許廣平同居。
由此可以看出,魯迅的這篇小說是來源於生活,並影射生活的。且不去分析有什麼抨擊社會的因素,單就個人而言,此篇小說與先生存在著莫大的聯系,加之可以輕松的來寫,讓我讀來也不困難,先生何樂而不為?
表達一個被別人歪曲和背叛的英雄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