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類型閱讀理解高中加答案
① 高中語文小說閱讀考點梳理!
小說也是高考文學作品閱讀的重點考查文體,古典小說、現代小說、短篇小說或長篇小說(節選)都是考查的范圍。
高考重點考查考生對小說的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能力,從小說的人物形象、情節主題、語言內涵、表達技巧等方面設題。同時,注意考查考生對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鼓勵考生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豐富意蘊,探討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創意性的解讀。
1.體察小說人物
體察人物形象可以從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細節等角度審視,也可以將其放在具體的環境、情節里審視,還可以從文中其他人物或者作者評價的角度去審視。【典型例題】結合作品,請簡要分析「母親」這一人物形象。 (2008年高考廣東卷)【相關文段】
我總忘不了小船送來的那天。父親並沒有顯示出什麼特別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樣戴上帽子,對我們說了一聲再見,沒帶食物,也沒拿別的什麼。我原以為母親會大吵大鬧,但她沒有。臉色蒼白,從頭到尾她只說了一句話:「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遠別回來。」
……
人們一致認為,對於父親而言,食物是一個大問題,他一定會離開大河,回到家中。
他們可是大錯特錯了。父親有一個秘密的補給來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帶給他。後來我驚異地發現,母親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總是把食物放在我輕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懷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河《第三條岸》)
【解題指導】分析人物要注意人物性格的不同的側面,這就需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審視人物。這里作者將「母親」放在「父親」故事的主線上展示她的個性,我們可以看到,「母親」對待「父親」的行為態度,「語言」與「行為」上是有所不同,這正好反映了她性格的不同側面。
【參考答案】母親是一個善良勤勞想過幸福生活但又守舊的家庭婦女。她對父親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親的行動後,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遠別回來。」對於父親的舉動,她覺得羞辱。但對父親,她雖不理解,在物質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見她是一個善良勤勞想過幸福生活但又守舊的家庭婦女。
2.分析小說主題
小說主題的分析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從人物入手:①主要人物是誰?②主要人物具有怎樣的品質,作者對其有何評價?③人物之間的關系(映襯、對比、沖突),為什麼這樣安排?如2008年高考江蘇卷小說題為「侯銀匠」,說明他是小說的主人公。小說寫了侯銀匠一家人的生活,表達了社會下層人物的普通生活和深厚的親情,表現他的勤勞、精細,還有內心的寂寞、凄苦,這便是小說的主題。根據選材為主題服務的原則,總體上我們可以說,寫侯菊的筆墨,也是為了寫侯銀匠(用映襯、烘托之法),也是為了突出主題。
(2)從情節入手:從情節透視人物命運、作者情感傾向等,進而探究小說的主題。
(3)從時代背景入手,如分析《阿Q正傳》、《風波》等小說的主題,都要將其置於辛亥革命失敗這一大的背景下來思考。
(4)從描寫手法切入,即從小說對比、象徵、細節描寫等藝術手法入手探究主題。如孫犁的小說《囑咐》寫水生嫂送水生的冰床在水淀上飛行和太陽光沖開濃霧的情景,就不僅充滿詩情畫意,而且象徵著人民解放事業的飛速發展、分離的暫時性和勝利的必然性。
3.理解小說情節
理解小說情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把握情節的發展階段:發生、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2)把握情節的意義,透視情節表達的思想本質。
(3)把握情節安排上的特點、藝術構思的巧妙(伏筆、照應,懸念,巧合,誤會,陡轉,抑揚)。
(4)分析某一情節在人物塑造、故事發展、表達主題等方面的作用。解答「情節作用」類的題目,思路有三:
一是考慮某個情節與全文中相關情節的關系。如,這道題題干對思考點進行了明確的限定,即「對全文情節展開有什麼作用」,顯然要求思考第二段的情節與下文的關系,並能從這個關系中悟出作者安排情節的匠心。如小說《侯銀匠》第二段就表達手法而言屬於概述,就全文情節展開而言起交待(鋪墊)作用。小說後面的情節寫侯銀匠如何愛女兒,女兒怎樣聰明能幹,都有據可依。這也是小說的常見技巧之一。
二是考慮情節與主題的關系。如《駱駝祥子》中暴雨狂瀉,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著頭一步一步的往前拽」的情節,反映了舊社會人力車夫的凄苦生活、悲慘命運。
三是考慮情節與人物性格的關系。如《水滸傳》寫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給讀者以武松會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著安排哨棒打斷,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邊,兩手揪住老虎頭皮,按在地上,提起鐵般拳頭,打得老虎眼、口、鼻、耳四竅流血的情節,有力地彰顯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4.學會創意解讀
鑒於高考是一種選拔性的考試,即便是探究題,也會在給學生選擇機會的同時,對回答問題的角度、思考范圍等進行適當的限制。解答這類試題,考生應該在題干中選擇適合自己的角度,這樣更有利於實現有創意的解讀。
【典型例題】小說描寫了警察吉米和通緝犯鮑勃「二十年以後」赴約的故事,在「情與法」的沖突中,兩個人都面臨艱難的抉擇。有人說鮑勃值得同情,有人說他罪有應得;有人說吉米忠於職守,有人說他背叛了友誼。你的看法呢?請就你認同的一種觀點加以探究。
② 高中中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包括人物傳記類以及小說閱讀 希望哪位總結一下
分析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及其作用。
解題思路:通過人物的描寫(語言、行動、心理、肖像、細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然後根據題目要求作答。 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
XX是一個……的人物形象。作為什麼人,他怎麼樣,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思想品質)。 面對這些題型,我們該如何解答呢?一般可從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視小說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教養、氣質等,因它們直接決定著人物的言行,影響著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心理描寫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
第三,小說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活動的,所以分析人物就應把他們放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
環境 常見題型:
①在文中准確地找出描寫環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環境描寫說出其作用;
③依據文章內容發揮想像續寫一段環境描寫。 環境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②暗示社會環境(背景、習俗、思想觀念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現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渲染氣氛、奠定基調;
⑤推動情節的發展或作為情節線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命題角度(四)·主題
小說的主題是小說的靈魂,是作者的寫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價值意義之所在。主題的深淺往往決定著作品價值的高低,因此,欣賞小說必須欣賞小說的主題。 解題模式:
(1)梳理文章結構。 (2)概括內容主旨。
(3)聯系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主題的概括:
這篇……(或文本)通過對……的記敘(或描寫),反映了(表現了)……精神;歌頌了(贊揚了)……品質;揭示了(揭露了)……實質(罪行、問題)。
③ 高中語文大閱讀類型題及答題公式
高考現代文大閱讀答題技巧
從命題材料看:全國卷和地方卷高考的現代文大閱讀,多以文學作品為材料設題。從文章的體裁看,都是有文化內涵、有較高文學品位的散文。從考點的設置看,始終緊扣對學生篩選、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貼近生活,富有人文性。 答題的總體要求是對(准確切題)、全(全面完整)、好(語句通順)。
現代文大閱讀考查常見設題方式
一、常見發問模式 ◆ 運用了……手法(技巧)
◆ 表達了……(內容)
◆……的好處是什麼?
◆……的作用是什麼?
◆ 結合上下文分析……表達效果……
答題要求: 一是明確回答運用何種表達技巧
二是揭示作品運用某種表達技巧所表達的內容
三是闡述運用某種表達技巧的表達作用和好處
答題模式: 運用什麼技法——表達什麼內容——達到怎樣的效果
二、表達技巧分類
(1)運用某種表達方式的技巧
①敘述的技巧,如順序、倒敘、插敘、補敘;
②描寫的技巧,如人物描寫、事件描寫、環境描寫、細節描寫;
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間接抒情;以及議論、說明的技巧。
(2)文中運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如聯想、想像、渲染、烘托、襯托(正反)、對比、抑揚(先揚後抑或先抑後揚) 、虛實、象徵、鋪墊等
分類 散文 小小說
記敘 順敘 交待清楚明白 在散文中,為表達主旨作鋪墊。在小說中,塑造形象,表達主旨。
倒敘 引起懸念
插敘 使敘述完整
補敘 對前面的敘述加以補充解釋
抒情 直接抒情 1.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2.在開頭起定文章基調的作用,在結尾往往使文章升華。
間接抒情
描寫 細描、白描 1.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現主旨。
2.在小說中,主要是再現自然景色、事物情狀、描繪人物的形貌及內心世界,使人物活動的環境具象化。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人物描寫(肖像、心理、細節、語言、行為)
議論 1.開頭或結尾的議論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2.文章中間的議論常起過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說明 作解釋,有利於把人、事、物展示給讀者。
(3)布局謀篇的技巧
承上啟下 、統攝全篇、詳略主次、行文線索 、伏筆照應、卒章顯志、畫龍點睛、設置懸念、點面結合、深化升華主旨等
(4)修辭的技巧
比喻、誇張、擬人、排比、對偶、反復、反問、設問共8種
三、答 題 方 法 和 技 巧
敘事抒情
定內容 寫情抒情
說理議事
借物抒情
粗讀
散文
定文體
小說
定結構(線索、結構)
定中心(文章主旨)
精讀
寫景抒情
定特點 借物抒情
托物說理(借物說理、借人說理、借話題說理)
審題干,定區位
答題 抓語詞,定重點
多聯想,定答案
文學作品閱讀解題步驟
一.明確內容
對所給閱讀材料進行總體瀏覽,主要閱讀文章的題目、開頭、結尾及每一段的開頭與結尾,心中略有一個文章的整體的了解。確定所給材料是寫社會人生的哪個方面的,是抒發人生情感方面的,還是討論文藝問題的;是重在敘事抒情、寫景抒情。托物抒情,還是重在說理議事、追溯緣由、辨明真偽的。
二.明確文體
1.寫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處。 (《碧雲寺秋色》)
2.寫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對所寫之人的感情。(《日月行色》)
3.寫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處。(《馬纓花》《綿綿土》)
4.哲理散文――托物說理或直接說理――物與理相通處。(《談靜》《燈火的溫情》)
5.小小說: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作者情感。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二十年以後》)
三.審題干、定區位
高考現代文閱讀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僅僅表現在文章內容上,還表現在試題的題幹上,因為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題乾的設置十分巧妙,頗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發掘題干中所隱含的有效信息,從題干中求啟示,尋求解題的突破口,確保准確答題。審題干都審哪些內容呢?
■ ①題干能顯示命題意圖。現代文閱讀題乾的設置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創設情境、設問角度和命題意圖。其中,前兩者是顯現的;而後者則是隱性的,但卻又是最為關鍵的,它直接關繫到答題的方向,只有與命題意圖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確的,因此要努力通過題干去揣摩命題的意圖。而命題意圖又融於創設情境和設問角度之中,所以,通過顯現條件去揭示隱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題意圖的必然途徑。
②題干能顯示答題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彎路,提高答題的准確性。這個方向來自何處?就來自於題干本身的暗示。當然,題干中的答題方向同樣是非顯性的,也同樣需要我們對題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③題干能顯示答題區位。答題的區位是指試題形成答案所在的語段或句子,這是保證答案准確的前提條件。信息集中在何處呢?試題的題干往往會有所顯示。因此,要仔細分析題干,發掘題干中所隱含的信息,以題乾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區位的「彼信息」,從而確定出答題的區位。
④題干能顯示答題方法。答題方法包括答案應採用怎樣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樣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幾個方面,這同樣會在試題題干中有所反映。
四.抓語詞、定重點
①所找內容在文章的哪個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開頭還是結尾,還是中間的某個位置;處在這個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麼作用。
位 置 特點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開頭―――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強調,為後文作鋪墊。
文章或段落中間―――承上啟下,轉換話題,線索,過渡。
文章或段落結尾-――總結上文,文章中心,照應開頭,主題升華。
②所找到的內容用了哪種表達方法,是記敘、描寫、抒情、說明還是議論;語言是平實還是空靈;這樣有什麼作用。
記敘―――散文中,為表達主旨作鋪墊。
抒情(直接、間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開頭起定基調的作用;在結尾,往往使文章升華。
描寫(細描,白描;正面,側面;人物描寫)―――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達主旨。
議論――開頭或結尾的議論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間的議論,常起過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③所找內容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比喻、擬人還是排比,等等,有什麼作用
襯托---突現正面或反面事物,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對比---總的說來,能使語言色彩鮮明。具體地說:
兩物對比——揭示好同壞,善同惡,美同丑的對立,使人們在比較中得到鑒別。
一物對比——揭示事物的對立面,反映事物內部既矛盾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使人們全面地看問題。
反復---突出思想,強調感情,分清層次,加強節奏感,增強旋律美。
要關注以下「表達技巧」的作用:
一、人稱
1.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2.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交流。
3.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考 題 示 例
2000年高考《長城》
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⑵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
參考答案
1、作者用第二人稱寫長城的好處是:將長城擬人化,便於與長城對話,便於抒發感情。
2、這句話承接「人們發現」而來,陳述的對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們」,寫的自然是「人們」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稱「它」。
05湖北卷《土地 》
20.試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回答下面的問題。(6分)
(1)本文主要採用了哪種敘述人稱?其作用是什麼?(3分)
參考答案(1)第二人稱。既自由、靈活,又具有真切感、親切感。(3分)
《楊柳》
文章對牡丹等花木的稱呼大多用第三人稱,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卻有兩處用了第二人稱,這樣寫有何作用?請賞析。
答:改用第二人稱,將批判對象擬人化,形成一種面對面的質問之勢,使作者的態度更為鮮明(2分)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鍾於直接抒發作者對那些名貴花木強烈的厭惡之情。(2分)
二、敘述方式
1.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4.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敘:(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三、描寫
描寫的作用: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4.人物對話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考 題 示 例
05全國3《張家界》
.……我不習慣這里。翻來覆去睡不著,於是披衣出門,徘徊在小溪邊,聽上流的轟轟飛瀑。聽得興發,索性循水聲尋去。拐過山嘴,飛瀑仍不見蹤跡,卻見若干男女圍著篝火歌舞。大堆初燃之際,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樹枝。燃到中途,樹枝通體赤紅,狀若火之骨。再後來,又變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情,火之靈。自始自終,場地上方火苗四躥,火星噼噼啪啪地飛舞,好一派火樹銀花。猛抬頭,瞥見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聲長驚,恍悟我們常說的「魅力」之「魅」,原來還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第三段對於篝火燃燒的大段描寫,在文中具有什麼作用?
參考答案
這一描寫看似游離主題,實則以大樹銀花反襯「夜空山影如魅」的攝人魂魄。
91全國高考《世間最美的墳墓》
「風兒……和暖的陽光…冬天,白雪……」這段景物描寫在全文中起什麼樣的作用?下面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在不容大聲說話的地方,描寫自然景物的動態,反襯出墓地的寧靜。
B.象徵偉人將與大自然一樣永世長存,更顯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於沒有奢華裝飾,描寫自然景物更顯示墳墓的樸素。
D.在庄嚴肅穆的氛圍中,活潑的景物可增添一點生氣和溫暖的情調。
(原文) 風兒在俯臨這座無名者之墓的樹木之間颯颯響著,和煦的陽光在墳頭嬉戲;冬天,白雪溫柔地覆蓋在這片幽暗的土地。無論你在夏天還是冬天經過這兒,你都想像不到,這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形包容著當代最偉大的人物當中的一個。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辦的大理石和奢華裝飾更扣人心弦: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來的人中間沒有一個有勇氣,哪怕僅僅從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紀念。
08四川卷 我愛水
文中描述了什剎海四季變化的景色,請加以簡要概括,井說說這樣寫有什麼作用。(6分)
概括(2分):
①冬雪皎白,薄冰試步;②春天溫柔,生機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陽輝煌;④秋意漸深,秋荷搖曳。
作用(4分)
①具體表現了什剎海景色之美;②表達了作者對什剎海的喜愛之情。
考 題 示 例
05年廣東《壺口的黃河》
第四段中通過主觀感受來寫壺口的黃河,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答案 主要是運用側面烘托(或側面描寫、襯托)的手法
四、修辭手法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比擬:色彩顯明,描寫形象,表意豐富。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誇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於吟誦,易於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闢,條分縷析;長於抒情。
7.反復: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8.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9.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10.反問:強調語氣,語氣強烈,強化情感。
05年湖北卷第20題:
本文主要採用了哪種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麼?
你想像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嗞地伸長,真正側耳去聽,它們就屏住呼吸一聲不響了。你想像枝葉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擠眉弄眼,猛回頭看,它們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經若無其事了。你從不敢手指瓜果,怕它們真像鄰居老吳伯說的那樣一指就謝,怕它們害羞和膽怯於是氣呼呼地不再合作,總之,它們是有表情的,有語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後來到餐桌上,進入你的口腔,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這幾乎不是吃飯而是遊子歸家,是你與你自己久別後的團聚,也是人與土地一次交流的結束。
【答案】擬人(或比擬或比喻)。既形象生動,又充滿感情。
98年高考《報秋》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_____
(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_____
1、 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以後便 是處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過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麼得了!
2、領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獲得的意思。那麼,領取秋,領取冬,領取 四季,領取生活罷。
(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_____
(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_____
參考答案
(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層層鋪開,逐步擴大,
(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強調時光的飛逝。
對點明本 文主旨起到強化作用。
05天津卷《看樹》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過一棵樹。那是一個已被水珠打濕的傍晚,我輕輕地撫摸著一棵枝幹像盤龍一樣的榕樹,它的龐大的樹身蓋住了一大片莊稼。和煦的風從耳邊掠過,心霎時像一泓明靜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亂的日子在心中漸漸沉靜了下來。這時,風是最美的問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皺的情感撫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縷思緒都變得那麼純粹而蔥蘢了。從此,每當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溫柔的綠色。
參考答案
把風擬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拋卻煩惱後的平和心境。
98年高考《報秋》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作用?(4分)
我喜歡花,卻沒有侍弄花的閑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時要 點草花種種。有一種太陽花又名死不了,開時五色繽紛,雜在草間很好看。種了幾 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我們常這樣自嘲。
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
參考答案
反襯玉簪花生命力之強
04江蘇《草堂•詩魂 》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這絕代詩聖生命的一大棲息處,這和著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一個偉大靈魂沉吟的處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園。草堂公園由大廨、詩史堂、工部祠和柴門等景觀組成,給成都人一個清幽的休息場所,也給遠方慕名而來的遊客以精神的慰藉。設施是對過往的紀念,也是對現在的經營。只是草堂,作為一個詩人藝術生命的凝結處,作為中國文學史的一個糾結點,作為一段歷史的現象台,太有特點了,情緒也太濃重了。「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讀清人顧復初的「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盤虎卧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那副對聯,更讓人噓唏不已。草堂與杜甫在世時命運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讓人堅信只要確實燦爛過,也就註定會佔有輝煌。
本段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昔日茅屋與今日杜甫草堂公園的對比
表現手法:
打不下了
④ 高中小說閱讀理解環境類問題答題技巧和套路
一、環境類答題
1.
解題思路:明確環境描寫必須為主題服務的宗旨,結合環境描寫的作用答題。
環境描寫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②暗示人物活動及其成長的時代背景
,揭示了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現人物身份、地位、性格;襯託人物的心情
(
正
襯反襯
)
;
④渲染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⑤推動情節的發展;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2.
環境類試題的答題思路:
①環境本身(交代„„時間,交代„„背景,營造„„氛圍,渲
染„„氣氛)-
→②情節(推動,暗示,鋪墊)-→③人物(烘托,映襯)-→④主題(表達,寄託,
暗示,揭示)。
【根據要求還可以這樣來組織語言表達:
XX
具體描寫了„„景色,營造(創設)了
一種„„氣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調;烘託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為下文„„
情節展開作了鋪墊,推動„„的情節發展。】
⑤ 高中小說閱讀題怎麼答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
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⑥ 有關高中小說型閱讀理解回答藝術手法該怎麼答呢謝謝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復、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
七、人物描寫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活動描寫;
2、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
八、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聯想、想像、象徵、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先抑後揚、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於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
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十、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2、在回答時必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
1、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
2、推動情節發展;
3、渲染氣氛;
4、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題。
四、修辭方法及表達作用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 ,表達了 情感。
排比:表現了 ,抒發了 ,增強了語勢,加強了感情。
設問:自問自答,引起讀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問:加強語氣,增強語勢,表達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點明何種表現手法 (2). 表現了什麼內容(3).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如:此句運用了 ,從而生動形象表現了 ,表達了
五、記敘順序及作用?
(1) 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作用:敘事有頭尾,條理清晰,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 倒敘:造成了……的懸念,使故事情節更曲折,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3) 插敘作用:補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豐富,使中心更突出。
記敘文中穿插議論的作用:結構上承上啟下;內容上畫龍點睛.
六、文章段落語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須從內容、結構兩個方面來進行做答)
1、結構上:承接上文、開啟下文、總領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啟下(過渡)、照應前文(開頭)首尾呼應。
2、內容上:開篇點題、抒發情感、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畫龍點睛
3、寫法上:氣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見大、設置懸念、埋下伏筆、為後文作鋪墊、欲揚先抑、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等。
象徵、托物言志作用:使表達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環境描寫的作用:交代時間地點,揭示時代背景;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動情節的發展等等。
七、評價感悟類
評價:「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結合主旨、個人生活體驗,提出對問題的看法。
啟示從原文引出;評價表明態度及理由。特別注意是否讓舉例或結合實際,把題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寫人物的方法,並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寫:語言、動作、心理、神態、外貌②側面(間接)描寫:其他的人或事③細節描寫④環境襯託人物心情等。⑤用詞的感情傾向.褒貶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對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徵更加鮮明突出.
九、記敘文語言風格:親切自然口語化、幽默諷刺、熱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稱作用:
第一人稱: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稱:便於作者與文中的人物或讀者感情交流,顯得特別親切、感人。
第三人稱: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能夠比較自由靈活的反映客觀內容,有比較寬廣的活動范圍
⑦ 求求求高中現代文閱讀所有題型及標准答題格式,高中語文老師請進..
1.標題作用:
(1)全文的線索,推動情節發展
(2)總結文章內容,點名主旨(突出主題)
(3)形式新穎,吸引讀者
(4)反映人物情感變化
2.動詞理解:XX生動表現了人(事)物XX的特點(情狀)(或描繪出一幅……的場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詞語的表達效果
(2)分析:修辭+修辭作用
比喻:用XX比喻XX,表現了(事物)……的特點,表達了(人物)……的特點
擬人:把XX擬人化(或賦予人的情感),生動形象的表現了……的特點(或描繪出……的畫面,寫出了事物……的特點)
排比:使句式更整齊,氣勢更強調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點
反問:這個反問句的意思是……,以強烈的語氣表達了(人物)……的感情
設問:開頭出現,其作用通常為「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文中或結尾出現,其作用通常為「引起了對……的問題的關注(或引人深思),給人以啟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體,生動表達了什麼感情或特點
引用:引用詩句,其作用通常為「增強文章的文學氣息,使文章語言更優美(或引用詩句是為了說明……)」
引用故事,神話傳說,其作用通常為「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讀者」
4.文章運用表現手法作用:
(1)對比,作用:XX和XX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點
(2)象徵,作用:使文章立意深遠,含蘊深刻
(3)伏筆,作用:對將要出現的XX事物作暗示,為情節發展作鋪墊
(4)照應,作用:使文章結構嚴謹,使文章主題更加鮮明,使文章更加嚴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現環境,營造氛圍,抒發情感,突出主題
5.某段起什麼作用:
(1)開頭,作用:A、引起下文
B、點名所要描寫的對象
C、照應文章標題
D、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E、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
(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B、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推動情節發展
(3)結尾,作用:A、總結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應前文
D、照應題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畫線句、段運用何種描寫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裡、神態、正面、側面描寫
(2)壞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作用:(1)人物:表現人物XX的特點,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質、思想)
(2)環境:烘托一種XX的氣氛,表達一種XX的思想感情
7.用簡潔的言語概括文章(或文段)內容:誰+干什麼+結果怎麼樣
8.本文(某段)運用什麼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說明、抒情
9.簡要概括文中事物特點:首先分析文章的結構,注意文中的連接詞(首先、其次、還、然後、也、最後、此外……),這些詞語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點。
來點小技巧——初中語文答題
(一)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6、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聯繫上下文,圍繞主題,挖掘出句子深層含義,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語言就可以了。
(四)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 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答: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語文答題公式及常見修辭方法
一﹑修辭格與體會文章表達。
1﹑讀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地描寫了……,表現了作者對……的感情,形象生動 。②擬人:……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賦與人的情感與性格來寫,表現了作者對……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動(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誇張:……採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描寫了……,表達了作者……的情感,聯想奇特,富於形象感。 ④反問:……採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用反問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語氣更強烈,表達的思想也更強烈。 ⑤排比:……採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描寫了……的情景,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節奏明快,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⑥對偶:……採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抒發了作者對……的感情,節奏明快,富於音樂美。
二、插敘的作用。
1、讀出插敘的語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聯系。
2、公式: ……採用了插敘的寫法,既對文章……的內容加以補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題(或豐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歸納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寫人為主:記敘了……贊揚了……表達了…… ②記事為主:記敘了……(批評了)歌頌了……表現了…… ③寫景狀物:採用了……手法,藉助……描寫,贊揚了……抒發了…… ④游記:描寫了……表達了……感情 ⑤議論文:文章論述了……闡明了……
四、記敘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時間:以……的時間為序(或線索)來寫,使記敘的過程更清楚。 ②地點:以……的轉換為序來寫,為人物提供活動環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來寫,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豐富鮮明。 ④人物:以……的活動來寫,推進故事情節向前發展。
五、描寫手法的作用。
1、讀出描寫手法在語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確描寫類型及相關知識: ①外貌(肖像)描寫的主要作用就是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徵 ②語言描寫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內心世界 ③動作(細節)描的主要作用就是顯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徵,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態)描寫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復雜的心理主刻畫,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寫了……的樣子,表現了……
語言:……的語言,生動、傳神地展示了……內心,表現了……
動作:用運……的詞語,生動、准確地刻畫了……
心理:……等詞語寫出了……,表現了……
六、環境描寫的作用。
1、找出文段開頭或中間及末尾的環境描寫語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寫,寫出了……的景色(或環境),烘託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質。 ②……的景物描寫,結合人物心理活動,表現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寫,反映了……的情景,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調。
七、論證方法 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關的論證方法。
2、明確知識: ①例證法主要是增強說服力,通過一兩個典型事例,可以使闡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證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實內容,增強說服的權威性,極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對比論證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論證更為深刻。 ④比喻論證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使論證更為具體生動形象。
3、公式:
例證法:採用了舉例的方法,以……來說明……的觀點,列舉詳實,說服力強。
引證法:採用了引證法,以……的名言來說理,增強說服的權威性,極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對比論證法:採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法,以……來論述,深刻。
比喻論證法:採用了比喻論證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闡明了……
八、仿寫句子。
公式: 1、數清例句的字數。 ②弄清例句所採用的修辭手法(沒有修辭手法的除外)。 ③讀懂例句與所要仿寫的句子在概念和現象上的聯系。
九、對對聯。
公式: ①名對名,形對形,動對動; ②山對川,日對月,天對地; ③注意上下聯語意的相關、相融。
十、讀圖題。
公式: ①分析畫面構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麼,畫面的主題詞或標題是什麼,畫面中的人物語言有什麼。 ②給漫畫寫題目的公式:題目+內容+啟發。 ③結合畫面含義,說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啟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見,要分要點來寫(寫成1、2、3) ④給畫面定標題,要不能離開畫面含義或寓意。 ⑤說畫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聯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題。
公式: ①分析所給的語段從中得出的結論。 ②分析所給的圖表數據變化情況,得出結論。 ③用一句話來概括你的結論,但最好分1、2、3來表達。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議時,要具體寫明1、2、3點。
十二、概括題。
公式: ①分析所給的語言材料要找出幾則材料的共性,然後用一句話表達。 ②分析所給的語言材料,找出每則材料所講現象的重點,然後用一句話綜合表達。當然也可以寫成「我的發現是1、2、3點」。 ③分析所給的名著閱讀選段內容,然後從中找出關鍵情節或人物語言,動作,再用一句語言來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
1、要能寫出1一6冊名著導讀內容相關章節里的人物特徵性的語言。 ②寫出人物的性格特點。 ③寫出相關章節的故事情節。 ④寫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稱。 ⑤如果要求用精煉的語言從作品內容、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寫作手法中選擇一個方面對文學名著進行評點,最好考慮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題。
十三、名著閱讀。
公式:
1、要能寫出1一6冊名著導讀內容相關章節里的人物特徵性的語言。 ②寫出人物的性格特點。
③寫出相關章節的故事情節。 ④寫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稱。
⑤如果要求用精煉的語言從作品內容、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寫作手法中選擇一個方面對文學名著進行評點,最好考慮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題。
十四、寫信。
公式: ①注意書信格式(開頭稱謂頂格寫,「此致」、「敬禮」的位置,寫信人的署名,寫清年月日)。 ②用簡明的文字寫明材料的事實。 ③表示祝願、希望等的內容放在書信內容最後面。
十五、編簡訊。
公式: ①用「滬」一類的字簡寫地名。 ②材料事實編寫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幹內容來寫。
十六、詩文佳句賞欣。
公式: ①推敲詞語運用,注意用「生動」、「形象」、「逼真」等詞語。格式為:……用運的好,描寫了(或刻畫了)……,十分形象、生動、傳神。 ②從修辭格來賞欣,見前面修辭格。 ③從詩文整句的思想性來賞欣,要從詩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來寫,類似於解釋詩句。
十七、說明文學家(或文學作品)風格。
公式: ①寫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寫明作者作品的特徵。 ②結合作者具體作品中的「詩文句」來說明特點。
十八、文言句子劃分停頓。
公式: 1、帶有「故」、「是以」等標志的句子,在這些詞語之後畫斜線。 2、名詞作狀語的,在這個詞語之前劃。 3、「可以」類實際是兩個詞語,在「可」後劃。 4、主語和謂語之間劃。 5、謂語與賓語之間劃。
十九、結合語境說加點詞語在文中的特殊含義。
公式: 1、先解釋這個詞的本義。 2、……描寫了(或刻畫了)…… 3、……意思是……
二十、前後照應。
公式: 1、在文章開頭、中間、結尾找出關鍵詞。 2、……與……相互照應,表現了……
二十一、巧設懸念。
公式: 1、在文章開頭找出作者所設的懸念(關鍵詞)。 2、……,使文章情節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開頭寫景語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寫景物的特色。 2、……描寫了……,為下文寫……打下了伏筆。
二十三、記敘線索。
公式: 1、分析線索種類:1、以「物」為線索;2、以「事」;3、以「人」;4、以「時間」;5、以「感情」。 2、以……為線索,串連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現了主題。
二十四、稱謂變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稱謂的變化詞語。 2、採用第一人稱,親切、真實。 3、稱謂變化也反映了情感的變化。
⑧ 高中小說閱讀題
選擇是C吧
⑨ 高中語文小說類題型和解題方法(要全)和散文類題型和解題方法。分開說明,好的我加50分
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匯總
開頭(結尾)有什麼作用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散文(小說)開頭,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種多樣:或開門見山,點題明目;或宕筆引題,鋪墊後文;或總括全文,點題明旨;或描寫景物,渲染氛圍。結尾是一篇文章的總收束,好的結尾能給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鍾」,引人振奮;或如「臨去秋波」,含蓄雋永,耐人回味。
無論開頭還是結尾,都可以從「內容」「形式」兩方面分析其作用。
【備選術語】
開頭語段的作用:開篇點題,統領全文;引出下文,或為下文作鋪墊;渲染氣氛,奠定基調。
結尾語段的作用:總結全文,歸結主旨;呼應開頭,首尾圓潤,使文章渾然一體;卒章顯志,點明題旨;強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華主旨;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讀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等等。
文中內容有什麼作用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首先確認指定內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後分析它的語言表達方式是議論、敘述還是描寫,使答案更有針對性,如屬議論文體中舉例論證,答題思路則可概括為「論點+作用」,具體事例一般有「豐富內容,突出中心,增強說服力的作用」。
最後根據指定內容的位置,聯繫上下文,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思考作答。過渡語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啟下,做題時要具體回答怎樣承上、如何啟下。
有時,對文章上下文內容的檢索要認真仔細,弄清楚承上啟下的具體內容。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麼在表達上的作用一般是襯托(或烘托、鋪墊)。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達作用就是反襯。
【備選術語】
承上啟下 過渡 總領後文 照應前文 引出全文關鍵詞 襯托 烘托 鋪墊蓄勢 反襯 詳略結合
充實內容 埋下伏筆
修辭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首先要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常用的修辭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擬人、對偶、誇張、反語、設問、反問(或反詰)、借代、層遞、反復等。
其次,結合語句分析其具體作用。
一般來說,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擬人的作用是賦予人的感情,便於抒發情感;對比有突出或反襯的作用;反復能起強調、突出重點,升華主題的作用等。
【備選術語】
一般說來:
描繪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使描寫對象生動形象。主要有比喻、擬人、誇張;
結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突出強調,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
表達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增強語氣,主要有反問和設問。
具體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擬人——使物具有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排比——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突出強調。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化論證觀點的作用。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淋漓盡致。
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表達感情更強烈,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放大觀點感情,強調愛憎是非,美醜更加鮮明。
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設問——無疑而問,明知故問,引人注意,啟發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讀者興趣,引起讀者思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反問——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達鮮明,目的是加強語氣,起強調、強化作用。
反復——緊湊、有氣勢、表達效果強烈。如1998年第29題即可答為: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強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動活潑、使語言形象鮮明、利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蘊,豐富文章內容,增中表達效果,增強說服力。
(附: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
雙關——表達含蓄,語意豐富。一方面可使語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適應某種特殊語境的需要,使表達含蓄、曲折,生動活潑,以增強文章表現力。
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對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說的襯托,術語有側面烘托 襯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說的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表現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明確常見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表現手法有類比、象徵、聯想、想像、托物言志、鋪墊、比興、烘托、白描等。
襯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特點;渲染的作用是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等。
在此基礎上明確所用表現手法並結合文句內容作答。
解題步驟:手法+分析(舉例)+作用,分析時要注意結合文段內容,切合手法的特點,表述作用時要符合作者寫作的動機及主旨。
【備選術語】
白描 象徵 反諷 類比 聯想 想像 托物言志 鋪墊 比興
象徵: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鮮明,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激發聯想,感染力強。
抑揚:有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贊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
對比:使形象鮮明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對比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鮮明,特點更顯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銳。和襯托相比,對比沒有主次。
襯托: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持點,強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
類比:以淺寓深,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見大:表現人、事。
反語(反諷):有2種作用: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親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諷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戰斗性。
托物言志、象徵、虛實結合:使表達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內涵豐富,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
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使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舉例或列舉:具體實在,易於被讀者接受,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
表達方式作用題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首先要確認指定語段所用的具體的表達方式。
其次要明確五種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中具體分類及作用,以便答題時明確方向。
第三要結合文章具體分析。
【備選術語】
(描寫)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白描簡筆勾勒,簡潔准確傳神;工筆細描精雕細刻,纖毫畢見,具體生動 。
4.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5.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 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6.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7.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8.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虛實結合、點面結合、聲色結合。
9.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細節描寫
(記敘)
1.插敘豐富內容,深化主題,曲折有致。
2.倒敘設置懸念,吸引興趣,波瀾起伏。
3.敘後議論畫龍點晴,點明題旨。
(議論)
1.議論文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2.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作用:具體實在,讀者易於接受,增強說明力)、道理論證(有時也叫 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3.比喻論證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
(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盡致。
2.間接抒情寓情於景,物事含蓄。
(說明)
1.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注意)
1.記敘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描寫了何對象的什麼缺點或者何對象怎麼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議論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論證了什麼觀點或通過批駁,確立了什麼觀點。
3.說明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說明(介紹)了什麼對象的什麼特徵(特點)。
不同人稱作用題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了解每一種人稱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如:第一人稱則便於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感情真摯。第二人稱既自由、靈活,又拉近距離,便於抒情,有真切感、親切感。第三人稱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
確認人稱的運用或變化,結合內容分析其具體作用。
【備選術語】
第一人稱:敘述較為親切自然,便於直接、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
第二人稱,是呼告修辭,便於直接對話,利於交流思想情感,增強親切感,同時使抒情更加強烈感人;
第三人稱,能夠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點,反映現實較為靈活自如。
形象物象分析型
1. 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從作者對人物的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語言、外貌、行動、心理等。每一神態、動作或語言的描寫要與所表現出的優秀的品質一一對應,不能張冠李戴。
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寫中揭示的內涵,即個性特徵及形象的意義。
再次,體悟作者的創作意圖,從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題和情感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 宜從文章結構形式到內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對文章結構具體的思考角度:開頭結尾的策劃;詳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線索的貫穿;過渡照應的勾連;伏筆懸念的設置。
(2)內容上結合文章具體分析。思考角度:
A勾連上下文的線索作用;
B對內容的充實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華作用;
D寄託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易水之濱,高漸離擊築,悲涼的旋律中,荊軻告別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歸路,他身後的蘆花,一定在蕭蕭寒風中輕腸,烏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腸寸斷,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聲中,虞姬揮動長劍,裙袂飄飄,作最後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霧茫茫,一片縞素,那是一岸的蘆花在為這悲愴的訣別飄雪飛霜。汩羅江邊,披發行吟的屈原,掩涕嘆息,仰天長問。臣專權,楚王昏庸。居廟堂,不能為民解難;謫鄉野,不能為民解難。生命的大寂寞郁結於心,奔突於胸,使詩人縱身大江,盪起的漣漪是蘆葦悲鳴的淚滴,在濕濕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葦葉包裹起後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歷史的長河,成為端午節最深沉的紀念。(選自張馳《心中的蘆葦》)
「蘆花」在該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條作答)
答案為:(1)是串連事件的線索。 (2)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3)蘆花見證、記錄、蘊涵著歷史的痛苦和滄桑。 (4)表達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詞語理解型
(1)理解詞語的比喻義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對象,尋找它的本體;
(2)理解詞語的象徵義,就要尋找詞語的象徵對象;理解詞語的反語義、就要將褒貶互換;
(3)理解詞語的雙關義就要注意它是諧音雙關還是語意雙關;
(4)理解代詞的詞義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尋找釋義。
(5)當然,理解詞語的含義,還必須聯系詞語的具體語境,結合作者觀點、文章主題,從所在的句、段、上下 文中去找對應的闡釋。
(6)「六比較」:比較范圍的大小、比較詞義的輕重、比較搭配習慣、比較構成成分、比較詞性功能、比較感情色彩與語體色彩。
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和表現力
A.語句的含義題:
還原修辭句的本義;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轉化深奧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雙關意
B.語句的作用題:
要回答該句子在文章結構與內容主題兩個方面起的作用。
整理文章思路並歸納文章的內容
本題重在弄清文章是怎麼寫的和寫了什麼:文章各段說的是什麼內容,是從哪些角度說的;段與段之間是什麼關系(相並,相承,相屬),它們之間是如何照應的,又是如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各段與中心的關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轉合的行文思路看出來了,把文章的領起段、過渡段、中心段、歸旨段、結語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脈絡層次與主要內容就在你眼前了。
▲敘述性文體的線索:看時間的變化,看空間的變化,看情感的變化,看故事情節的變化,看事物發展階段的變化。
▲論述性文體的結構: 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 總分式。
▲說明性文體的順序: 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
篩選整合型
常見的命題形式:
(1)文中刻畫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樣的特點;
(2)文章分幾個方面、幾個階段來寫的,其變化過程是怎樣的,要求概括說明。
答題方略:
1.篩選整合是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
2.回答此類問題,要關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關鍵句、過渡句、感嘆句、議論句等,尤其要關注文中段首的總起句、段末的總結句和段中的過渡句,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關鍵所在。
3.整合的題型一般不宜機械地摘錄原文的句子。而應該緊扣題干要求,將提取的關鍵語句、中心詞進行改造、組合、變換,使之成為全面、凝煉、流暢、符合要求的答案。
4.另外,要總攬全局,總體把握,防止因答案要點不全而丟分。
詞語能否置換
1.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描寫出了……
2.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3.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詞序能否調換
不能。因為:
① 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② 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③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題目的作用及好處
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緊扣文章內容,簡潔新穎。
環境景物描寫的作用
環境景物描寫的作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① 可結合情景交融〈寓情於景,景中藏情〉此為散文中的描寫,
② 而在小說中的描寫主要有襯託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發生背景,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最後的景物描寫一般都有象徵意義,比如課文《葯》之結尾。注意結合具體的題目。
③此外有渲染(烘托)氣氛、襯托情感或主旨、表現人物品質、預示人物命運、揭示社會本質,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