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閱讀 » 小說閱讀鑒賞的方法

小說閱讀鑒賞的方法

發布時間: 2021-06-21 03:47:07

Ⅰ 鑒賞小說可以從六大方面著手,分別指什麼

人物,情節,線索,語言,背景,寫作技巧,應從這六個方面,具體如下,望採納

小說鑒賞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究竟怎樣鑒賞小說,也許各人的情況不同,方法也會不盡一樣,但我們覺得,從小說作品的構造入手來進行鑒賞是個好辦法,它不僅可以幫助讀者減少盲目性,同時還可引導讀者如何從迷人的故事中走出來並運用審美的眼光去進行鑒賞。那麼,小說又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呢?我們同意「五要素說」,即人物、情節、環境、主題和語言。下面,我們即分別從這五個方面具體談談小說鑒賞的問題。

(一)人物的鑒賞

1.從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來把握人物

總體而言,文學塑造人物不外概括性表現(或稱直接表現)與戲劇性表現(或稱間接表現)兩種類型。概括性表現就是作者對人物的思想傾向與性格特徵進行直接評論,甚至明確地解釋人物動機;戲劇性表現就是通過人物自身的行為過程來暗示,猶如戲劇演出一樣讓觀眾在人物自身動作的展覽中獲得某種啟示。因此,從作者對人物的介紹與評價這種概括性的敘述去把握人物,也就成為我們鑒賞小說人物最為直接的一個步驟。

2.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來分析人物

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的。俗話說:「言為心聲」,即人物語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白,至於作者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就更不待言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動,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動表現,同樣不能忽視。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為自己偷書所作的辯解,華威先生到處趕著開會,說起話來滿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現了人物的個性特徵,要仔細分析。

3.從人物活動的社會歷史背景來理解人物

小說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活動的。鑒賞人物,如果離開了人物活動的社會歷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確地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這不僅是因為人物的個性形成與他的生活環境有關,更重要的是,作者每塑造一個人物,都是把他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的典型人物來塑造的。或者說,一個人物形象的成功與否,不但要看他是否有鮮明的「個性」,還要看他是否具有廣泛的「共性」。而對人物「共性」的分析,就必須放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去考察。

前面我們談到對人物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的分析,這是側重在個性方面的,但是,如果只分析人物的個性而忽視共性,我們也就不能從中發現更多的人,這樣的鑒賞就未免失之膚淺。反過來,如果只分析共性,把活生生的人物解剖成一個空骨架,也難以說明典型的普遍性,不過是一個時代精神的「軀殼」而已。

4.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對人物作面面觀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對小說人物的鑒賞與分析一直停留在固有的靜態的和單一的線性思維上,而且它幾乎成了我們的審美鑒賞「習慣」。這主要是根植於特殊的社會環境,小說人物塑造幾乎成了某種政治宣傳的需要,因而人們鑒賞這類小說也不是甚至也不可能是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這是不正常的。只有當我們對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作多角度的觀照,諸如心理學的、社會學的、政治學的、美學的等,我們對這個人物的理解也就不再是那麼淺薄、那麼單一和那麼乏味了。

5.從神魔鬼怪形象中悟出人情

中外小說都起始於遠古的神話和傳說,從而便開創了小說的神怪題材。神魔鬼怪形象在中外小說裡面,均佔有自己的一席地位。如何認識像志怪小說中的太樂妓、《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這一類藝術形象,應是小說人物鑒賞的一項不可忽視的內容。

馬克思曾經說過,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13頁)。這就說明了神話的虛幻性與現實的真實性的辯證統一,或者也可以說,小說中的神魔鬼怪形象均應是生活中人物的變形,其本質是相通的。我們鑒賞小說中的神魔鬼怪形象,應當努力從中悟出人情才對。要理解神、獸、怪與人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的審美特點,注意把他們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之中去分析,切不能將他們排除在現實之外而孤立地去欣賞,否則就難以探求作者的真意。

(二)情節的鑒賞

1.找出線索,理清情節的來龍去脈

一般而言,故事情節從發生到結局,前後是有著某種內在聯系的,這種內在聯系也就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的情節線索。只要找到了這條貫穿整個作品的線索,情節的來龍去脈也就容易把握了。這當是我們鑒賞情節的首要任務。不過,小說情節線索並不是指我們一般所說的時間線索或空間線索,而是指作品裡的基本矛盾沖突所構成的情節發展線索。例如魯迅的《祝福》,祥林嫂與魯四老爺的矛盾沖突,這就是構成情節的主要線索。由於作品篇幅長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內容的特點,小說情節線索又有主線、副線和明線、暗線之分。鑒賞小說情節,如能抓住情節的線索,把握其來龍去脈,將有助於我們在分析作品時統觀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圖。

2.由事見人,看情節發展如何為人物塑造服務

情節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是作為人物運動的形式出現的。所以,鑒賞情節應該由事見人,將人物性格與情節聯系起來分析。我們仍以《孔乙己》為例。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圍的人對他嘲笑、與他爭辯的情節,正是要表現孔乙己偷竊、迂腐的壞毛病;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種寫法和分豆給孩子們吃的情節,又是表現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腿後爬著到酒店喝酒,又謊稱腿是跌斷的情節,則表現他受欺凌的悲慘命運和講面子的弱點。小說就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情節描寫來完成孔乙己復雜性格的刻畫的。閱讀鑒賞時,要逐一分析,挖掘情節的意義。

3.見微知著,從場面和細節分析情節對表現主題的意義

作品的情節是由若干個場面構成的,場面是由很多個細節組成的。分析場面和細節是鑒賞情節的進一步深入,同時也只有這樣的情節鑒賞才顯得具體、充分和中肯。請看老作家魏金枝對《阿Q正傳》的一段情節分析:「寫一個犯人在最後受判時畫押,通常總是遲疑地顫抖地執著筆,無可奈何地畫上一筆就算,魯迅寫阿Q的畫押就大大不同,他寫的畫押卻是獨一無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盡平生的力氣畫圓圈』;而另一面卻是『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我看,即使沒有看過《阿Q正傳》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為人,單就這一節畫押來看,阿Q的麻木、無知以及精神勝利法,豈不是都盡情地表露出來,然而那隻是一個最後判決的場面描寫。」由此抓住場面和細節的情節鑒賞就不是浮光掠影地閱讀了,應對我們有所啟示。但有人閱讀小說,只顧看熱鬧,單純追求故事情節緊張曲折,而不想想作者通過一定的情節究竟提出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有何社會意義,又是如何解決的,等等,這就不得要領了。

4.賞析技巧,注意發現作者組織情節的藝術匠心

小說情節的生動曲折、波瀾起伏和扣人心弦,應該說是所有優秀小說的顯著特點。什麼地方是伏筆,什麼地方是照應,什麼地方是有助於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寫,哪些地方是游離於情節之外、荒誕不經的「噱頭」等等,都要細細加以賞析。例如《紅樓夢》劉姥姥三次進榮國府的情節,即可看出它具有復沓迴旋、含意深遠的特點。這三次均是寫同一個人物進榮國府,但每次卻是各不相同。一進,只讓劉姥姥見了王熙鳳,藉此給讀者展示了榮國府這個詩禮簪纓之族、溫柔富貴之鄉的豪奢;二進,劉姥姥見了賈母,又是飲宴,又是飽覽,讓讀者見到了榮國府也有各種矛盾,由此埋下了賈府即將敗落的伏筆;三進,則那位曾向劉姥姥伸出援助之手的璉二奶奶也不得不向她呼救了,一層更深一層。鑒賞這樣的情節,我們不僅要注意情節本身的變化,還要注意發掘情節所寓示著的主題意義。同時,又可看到,作者在組織情節時所顯現出的胸有全豹、高屋建瓴的藝術特點。

(三)環境的鑒賞

1.分析環境對主題思想的暗示

環境描寫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終是為表現作品主題服務的。明末文學家王夫之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一切描寫景物的文字都在於寫作者之情意。所以,我們鑒賞小說,就應注意從環境描寫中揣摩作品的主旨。

在更多的情況下,環境描寫可能主要是為展示人物的行動和命運以及刻畫人物的性格創造必要的條件,提供生動的襯景,但同時也是以間接的形式表現主題。在《紅樓夢》中,作者寫蘅蕪院的環境:「陰森透骨」,屋外長著「愈冷愈蒼翠」的「奇草仙藤」,屋內「一色玩器全無」,像「雪洞一般」。這樣的環境正好襯托出帶著金鎖而高唱「婦德法」的薛寶釵陰冷無情、裝愚守拙的性格特徵。這一性格特徵的揭示,不僅透露出作者對薛寶釵其人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可看出封建禮教虛偽性的一面,而這正是作品主題的內容之一。

環境描寫一般是寫實的,但有時也可能帶有象徵或隱喻的性質,這樣也就自然地對主題起著一種暗示作用。

2.分析環境對人物形象的烘托

小說環境,不論是社會環境還是自然環境,與小說人物的思想與行動均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因為小說是以寫人為中心,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烘托始終是最為基本的任務。鑒賞小說的環境描寫,不能不注意理解環境與人物的關系,努力發掘它深刻的思想意義。環境描寫對人物的烘托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前者叫正襯,後者叫反襯,這里不再細述。

3.分析環境對小說氛圍的創造

小說感染讀者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作家特別注意創造一種特有的小說氛圍,而創造小說氛圍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環境描寫的渲染、創造和加強的。魯迅小說《葯》的開頭是:「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著。」在華老栓為兒子買「葯」走在街上時:「……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這樣的自然環境給人以死氣沉沉、非常壓抑的感覺,使人感受不出一點生命的活動。聯系小說的時代背景,我們還會進一步感受到1907年革命者秋瑾被害後的那種沉寂冷肅的氛圍。

4.分析環境對小說情節的推動

因為小說以寫人物為中心,而人物與環境的緊密關系,又導致特定的環境可使人物產生某種相應的行為動機,從而推動故事情節向前發展。在反映更為廣闊、復雜的社會生活的小說中,環境是人物命運形成和演變的客觀條件和原因,特別是西方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更是強調「這一個」環境中的人,強調環境對人物及情節的影響和決定作用,因而環境在小說中的這種推動作用會更加明顯。

(四)主題的鑒賞

1.從作者背景看主題

要正確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背景。小說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現。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題,總是與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在理解小說主題時,必須「知人論世」,這個很重要。

魯迅先生指出,《水滸傳》與《施公案》《彭公案》《三俠五義》的思想內容之所以不同,是和時代有關的。「《水滸》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這一類書中的人物,則幫助政府,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處,大概也因為社會背景不同之故罷」(《魯迅全集》第8卷第352頁)。如果不理解時代背景對作者的影響,從而造成對題材處理上的這一不同,也就不可能理解《水滸》的深刻主題。

2.從人物塑造看主題

小說作者運用各種藝術手段,都是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經驗的結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態度的形象體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的形象,《紅岩》中的許雲峰與江竹筠的形象,等等,無不體現著作家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態度——他認為生活是這樣的,人應當這樣地去生活。當然,在這里,我們不難從作品對人物的刻畫中,琢磨到作家打算讓我們體會到的東西;這里,也正是我們理解小說主題的一個重要方面。楊沫在《談談林道靜的形象》一文中,曾詳細介紹了她塑造林道靜這個人物的意圖。她說:「我知道在文學作品中,表現這種主題和思想可以從多方面,用種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而我只能從我自己的比較熟稔的生活,用我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來表現。因此,我選擇了林道靜,寫像她這樣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怎樣改造成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過程。」這段話,較為明確地表明了人物與主題的緊密關系。

3.從情節發展看主題

小說寫人不能離開人物活動的形式——情節,而情節又是通過一系列具有因果關系的故事來完成的。當然,故事的中心必須以某些矛盾為內容,矛盾怎樣發展、怎樣解決,無不體現作者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從這些看法中理解主題同樣也是小說鑒賞中被經常運用的方法。例如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是以追求人身自由、婚姻自主的小二黑和小芹同金旺兄弟為代表的封建惡霸勢力,以及二諸葛、三仙姑為代表的封建落後意識的矛盾為主要內容的,這一主體矛盾最後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得到了解決,小二黑他們獲得了勝利,這就表達了作者對封建迷信思想、包辦婚姻的看法。抓住了這一點,主題也就好理解了。

4.從語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題

小說的主題,雖然作者極力使它不顯露出來,但作者在行文中總是要對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現出一定的褒貶傾向或情感色彩。判斷作者的這種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題時所不可缺少的一環。孫犁的《荷花澱》這篇小說,是歌頌白洋淀人民群眾積極抗日的,但這種情感作者始終沒有直接說出來,而是通過故事的敘述來暗示,在行文中也有所透露。如當敵人的大船追趕水生嫂她們時,作者寫道:「幸虧是這些青年婦女,白洋淀長大的,她們搖的小船飛快。小船活像離開了水波的一條打跳的梭魚。她們從小跟這小船打交道,駛起來,就像織布穿梭,縫衣透針一般快。」「她們奔著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澱去,那一望無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在這里,作者的贊美之情溢於言表,我們是不難看出的。

5.從整體傾向看主題

在小說的主題鑒賞這個問題上,有一個最為根本的原則我們必須永遠記住——整個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個標點和作品裡總的氣氛在內,都是主題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可以把整個作品看作是表現主題的具體的象徵物!我們應當懂得,小說的主題,它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與小說諸要素緊密相關的整體體現。正因為如此,理解小說主題的方式方法也不僅僅限於以上談到的幾個方面,而應當是多側面的、多角度的,小說的方方面面無不閃耀著主題的光彩。一部優秀的小說,其含義——即主題——總是全面滲透在整個作品中的。

(五)語言的鑒賞

1.注意鑒賞人物語言的個性特色

語言描寫是人物描寫的一種重要手法,它通過人物語言的描繪刻畫人物性格。精彩的人物語言描寫,可以「使讀者看了對話,便好像目睹了說話的那些人」。

Ⅱ 鑒賞小說的技巧備考啊!!!急

一、小說之美探蹤

對於一個小說讀者而言,如何鑒賞小說固然十分重要,但首先還得明確我們為何要鑒賞小說,或者說,小說之美究竟表現在哪裡。

1.逼真之美

文學皆有虛構,但文學又都講究逼真之美,這是從藝術真實的要求上來說的。再者,文學又有所謂主情與主事之別,詩歌、散文是主情的,戲劇、小說是主事的,因而在反映生活的真實程度上,戲劇、小說這類主事的敘事文學就要比主情的文學佔有優勢,這已是眾所周知的道理了。不過,戲劇的逼真美與小說的逼真美並不一樣。戲劇以有限的藝術真實反映生活的真實,總給人以似真非真的感覺,小說則常常可以充分自由地深入到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使之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無論在宏觀和微觀上都可達到酷似現實世界的地步。所以,人們常把小說作品稱之為「生活的畫卷」或「人類社會生活的鏡子」,這就突出地表明了小說藝術的逼真之美。

我國明代小說評點家葉晝在《水滸傳》第二十一回有一段批語最早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此迴文字逼真,化工肖物。摹寫宋江、閻婆惜並閻婆處,不惟能畫眼前,且畫心上;不惟能畫心上,且並畫意外。顧虎頭、吳道子安能到此?」這里所指出的「眼前」、「心上」、「意外」,正是小說逼真之美的三個不同層次。這三個層次在戲劇、散文和詩歌中又恰恰是各有長短。戲劇長於「眼前」實景的再現,散文長於「心上」活動的抒寫,詩歌長於表現言外之意、韻外之旨,而小說則是「眼前」、「心上」和「意外」之長兼而有之。

一方面,小說可以在更廣闊的程度上對生活作如實、具體的描寫;另一方面,小說對生活的逼真摹寫並不是隨心所欲的,它又必須以刻畫小說人物為中心,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因而,小說人物形象的逼真才是小說逼真之美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內容。也正是如此,小說的逼真之美也就不是以量的多少來衡量,而是看作者所反映的生活真實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審美內涵的典型性,或是否體現了作家崇高的審美理想。小說一旦將生活的真實轉化為藝術的真實之後,它就能在讀者想像的世界裡創造出一個遠比生活的真實更具特色、更具魅力、更具新鮮感的嶄新境界。

2.豐厚之美

一部好的小說就像一種含孕深廣的人生,使你置身於富有立體感的真實而廣闊的生活里,它總是多側面地給讀者以體驗、暗示、勸誡或憧憬。小說藝術的豐厚之美,不在所表現的生活面如何廣闊,而在本質上的凝聚;不在所寫人物的多少,而在形象塑造的典型性;不在現象上的熱鬧,而在思想內涵的深邃;不在篇幅的長短,而要看整體上是否充實,是否有玩味的餘地。

文學即人學,以敘事為主的小說藝術更是以寫人為中心,因而,小說的豐厚之美重點則在於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多大的概括性、寬泛性或多義性。小說家運用形象思維來創造形象,而形象總是永遠大於思想的。或者說,小說形象總有確定的一面(作品所賦予形象的含義),也有不確定的一面(讀者憑借自己的經驗與修養對形象的體會與鑒賞),這樣,對小說內容的理解也就不是單純劃一的了,從而體現出小說的豐厚之美。換句話說,小說讀者從確定的一面見出不確定的一面,以自己的經驗和修養對它那不確定的一面給予種種不同的確定,這即是形象單純而內容豐厚的小說之所以吸引人的奧秘之一。

3.鑄靈之美

所謂鑄靈之美,即指小說能夠凈化人的心靈,鑄造人的靈魂。人性不是消極地由社會所賦予,它的生理基礎帶有一定的遺傳性,但其根本的還在於後天培養。人的可貴之處,也在於人的大腦具有可塑性和創造性。

大凡對美的事物的鑒賞,都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增進身心健康。不過,在小說鑒賞中,由於小說還具有逼真之美和豐厚之美,這為小說的鑄靈之美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鑒賞一篇優秀的小說,就像我們感受生活之美那樣身心並入、潛移默化,乃至於整個人格都注入進去,從而受到靈魂的陶冶。

美與人的性靈應該像春風與楊柳那樣自然和諧地統一在一起,而感受小說之美,正是培養我們細致入微的性格和純正高尚趣味的最好途徑之一。作家楊沫曾深情地說:「讀起蘇聯的革命小說,漸漸,我的心情變了,我從憂郁、苦惱變得歡快、活潑;我從滿目的凄涼、污濁中,看到了高尚和光明;我從詛咒憎恨罪惡的人生,變得熱愛並歌頌美好崇高的事業,我終於找到出路了!」(《青春是美好的》)這就生動地記敘了楊沫在小說鑒賞過程中情感受到凈化的情形。

4.認識之美

凡文學都是現實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而作家要反映它,必然就得帶上自己的情感色彩與審美認識,因而我們鑒賞文學,實際上也就是對作家所反映的生活的一種再認識與再評價。小說是生活的藝術的反映,同時小說的逼真之美又要求我們在鑒賞小說的過程中希望認識到更多的東西,使得小說的認識之美顯示出更為細膩、更為真實的特色。晚清時的曼殊在他的《小說叢話》中就說:「欲覘一國之風俗,及國民之程度,與夫社會風潮之所趨,莫雄於小說。蓋小說者,乃民族最精確、最公平之調查錄也。」這是不錯的。

不過,小說鑒賞的認識之美,其心理過程始終伴隨著藝術形象與藝術情感進行。我們常說:「文學是生活的教科書」,但不少人把文學這部教科書做了片面的直解,以為鑒賞小說所獲取的認識之美與閱讀一般教科書是等同的,忽視了小說鑒賞是屬於審美的范疇,具有形象性與情感性的特點。認識與審美,二者在小說中互為表裡,相得益彰,而一般科學論文卻不具有審美的功能。

二、小說鑒賞的審美要求

1.從「看故事」到「看人物」

從傳統的理論來解釋,小說當然都要講故事。我國小說自誕生以來就看重故事。魏晉小說以怪異聞名,唐宋傳奇以傳奇吸引人,宋元話本也以故事見長,後來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也少不了故事這個東西。但是,小說是不是就只是講故事呢?或者說鑒賞小說是不是就是看看故事了事?我們的鑒賞興趣應該擺在哪裡?

據說,1982年7月,美籍華裔作家董鼎山先生在上海談美國文學情況,講到驚險小說、偵探小說在當時的美國很受普通讀者歡迎。然而,董先生說這類小說大部分卻不能看成是真正的文學作品,主要原因是這些小說「只注意情節,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和心理的描寫」。可見,故事與人物在小說中並不互相排斥,寫故事的目的是為了刻畫人物。

小說創作的中心任務是要寫好人,反過來,寫人又總離不開故事,離開故事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故事在小說中卻並不一定都要具有明顯的存在形式,甚至我們發現有些作品所寫的故事也並不是有頭有尾的,而只是人物生活的某些片斷或某一個特定的側面,或者只是作者對某些人和事的印象,斷續而不銜接,相關而不相連,但作者以這種特異的形式所刻畫的,仍然還是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魯迅的《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等,大都屬於這類情況。如果我們只是抱著一個欣賞故事的心理去讀魯迅先生的小說,那就得不到什麼東西。特別是鑒賞現代的所謂意識流小說、哲理小說、文化小說等,更是如此。

既然小說創作是以寫人物為中心的,那麼小說鑒賞的主要興趣也就要擺在小說的人物身上,要看這個作品塑造了怎樣的人物,用什麼筆墨塑造的,有著怎樣的個性,蘊含著一些什麼值得人們深思的有價值的東西。我們不是經常聽人說「會看小說的看人物,不會看小說的看故事」這樣的話嗎?這對於小說鑒賞而言的確是頂頂重要的。

2.努力捕捉豐厚的生活底蘊

作為以敘事見長的小說藝術,側重於對生活的冷靜客觀的再現,但是,一篇小說,只要是好的小說,就不是作者隨意用詞句和事件組合而成的玩意兒,也不是作者運用小說形式美的種種技巧來取悅他人的勞作。應該說,它是一種嘗試,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作者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力圖尋求生活經歷的意義,力圖理解各種事物是怎樣意味深長地相互聯系在一起的藝術創造,從而實現小說教育讀者、啟迪讀者的目的。不過,這一目的的實現卻不是由作者直接說出來的,作者的主觀思想、情感和意向都潛藏在一系列小說形象的背後。因此,鑒賞小說就如同我們走入身邊的實際生活中,這裡面誰是誰非,孰優孰劣,都需要我們自己去判斷,作家在創作小說時所做的努力和我們鑒賞小說時為尋找生活意義而作的努力並行不悖。不同的是,作家所面對的是日常的實際生活,我們所面對的是作家根據個人的經歷所創造出來的生活。

正由於小說所表現的生活蘊藏了豐厚的內涵,西方美學家往往把這種生活形象稱作「有意味的形式」,我國古代美學家則把它稱之為「象外之象」或「理外之理」。就鑒賞而言,從小說生活形象中發現它的意義,捕捉它的底蘊,或者說從「有意味的形式」中咀嚼出「意味」來,也就成了小說鑒賞的另一重要任務。

3.「鑽進去」與「跳出來」

調動自己的豐富記憶努力鑽入到作品中去,與小說中的人物的命運息息相通,從而獲得一種感情的「凈化」、審美的快適,這叫做小說鑒賞的「鑽進去」。但小說鑒賞也不可一味地只顧「鑽入」,將小說中的生活與現實完全等同,它又需要讀者從作品中不時地「跳出來」,用我們的政治觀點與美學觀點對作品進行獨立的思考。美國作家利昂·塞米利安說:「在一個真正作家的氣質中,總有一種近於痴狂的激情……在文學創作過程中,不受節制的激情只是激情而已,而有所節制的激情則是天才」(《現代小說美學》)。從小說創作而言,作家的確需要有一種「近於痴狂的激情」(此為「鑽進去」),但這種激情又必須「有所節制」(此為「跳出來」),切忌讓那種「痴狂的激情」完全左右了作家的頭腦,那就近乎危險了。小說鑒賞也是同理,創作與鑒賞本是一種逆向的創作。

「鑽進去」與「跳出來」總是一對矛盾,在實際的小說鑒賞中,很多情況下也就是未能處理好這一矛盾。我們說,太鑽進去了不行,但完全跳出來游離作品也不行,在這二者之間是否有一個程度的標准呢?或者說兩者之間究竟保持一個多大的「距離」呢?把這些說清楚是不容易的。朱光潛說:「……『距離』太遠了,結果是不可了解;『距離』太近了,結果又不免讓實用的動機壓倒美感,『不即不離』是藝術的一個最好的理想。」(《朱光潛美學文集》第1卷第25頁)事實上,讀者還是難以把握這個分寸的。我們只是感到,要想獲得「不即不離」的鑒賞境界,不論怎樣都得把握這樣一個原則:那就是「鑽進去」切忌走到庸俗的自然主義的路途上去,「跳出來」又要注意防止鬧出「瞎子斷匾」似的笑話。在這樣一個總體原則之下再追求那種「不即不離」的鑒賞,從而使「鑽進去」和「跳出來」這一矛盾較好地統一起來。

三、小說鑒賞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究竟怎樣鑒賞小說,也許各人的情況不同,方法也會不盡一樣,但我們覺得,從小說作品的構造入手來進行鑒賞是個好辦法,它不僅可以幫助讀者減少盲目性,同時還可引導讀者如何從迷人的故事中走出來並運用審美的眼光去進行鑒賞。那麼,小說又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呢?我們同意「五要素說」,即人物、情節、環境、主題和語言。下面,我們即分別從這五個方面具體談談小說鑒賞的問題。

(一)人物的鑒賞

1.從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來把握人物

總體而言,文學塑造人物不外概括性表現(或稱直接表現)與戲劇性表現(或稱間接表現)兩種類型。概括性表現就是作者對人物的思想傾向與性格特徵進行直接評論,甚至明確地解釋人物動機;戲劇性表現就是通過人物自身的行為過程來暗示,猶如戲劇演出一樣讓觀眾在人物自身動作的展覽中獲得某種啟示。因此,從作者對人物的介紹與評價這種概括性的敘述去把握人物,也就成為我們鑒賞小說人物最為直接的一個步驟。

2.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來分析人物

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的。俗話說:「言為心聲」,即人物語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白,至於作者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就更不待言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動,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動表現,同樣不能忽視。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為自己偷書所作的辯解,華威先生到處趕著開會,說起話來滿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現了人物的個性特徵,要仔細分析。

3.從人物活動的社會歷史背景來理解人物

小說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活動的。鑒賞人物,如果離開了人物活動的社會歷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確地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這不僅是因為人物的個性形成與他的生活環境有關,更重要的是,作者每塑造一個人物,都是把他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的典型人物來塑造的。或者說,一個人物形象的成功與否,不但要看他是否有鮮明的「個性」,還要看他是否具有廣泛的「共性」。而對人物「共性」的分析,就必須放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去考察。

前面我們談到對人物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的分析,這是側重在個性方面的,但是,如果只分析人物的個性而忽視共性,我們也就不能從中發現更多的人,這樣的鑒賞就未免失之膚淺。反過來,如果只分析共性,把活生生的人物解剖成一個空骨架,也難以說明典型的普遍性,不過是一個時代精神的「軀殼」而已。

4.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對人物作面面觀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對小說人物的鑒賞與分析一直停留在固有的靜態的和單一的線性思維上,而且它幾乎成了我們的審美鑒賞「習慣」。這主要是根植於特殊的社會環境,小說人物塑造幾乎成了某種政治宣傳的需要,因而人們鑒賞這類小說也不是甚至也不可能是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這是不正常的。只有當我們對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作多角度的觀照,諸如心理學的、社會學的、政治學的、美學的等,我們對這個人物的理解也就不再是那麼淺薄、那麼單一和那麼乏味了。

5.從神魔鬼怪形象中悟出人情

中外小說都起始於遠古的神話和傳說,從而便開創了小說的神怪題材。神魔鬼怪形象在中外小說裡面,均佔有自己的一席地位。如何認識像志怪小說中的太樂妓、《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這一類藝術形象,應是小說人物鑒賞的一項不可忽視的內容。

馬克思曾經說過,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13頁)。這就說明了神話的虛幻性與現實的真實性的辯證統一,或者也可以說,小說中的神魔鬼怪形象均應是生活中人物的變形,其本質是相通的。我們鑒賞小說中的神魔鬼怪形象,應當努力從中悟出人情才對。要理解神、獸、怪與人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的審美特點,注意把他們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之中去分析,切不能將他們排除在現實之外而孤立地去欣賞,否則就難以探求作者的真意。

(二)情節的鑒賞

1.找出線索,理清情節的來龍去脈

一般而言,故事情節從發生到結局,前後是有著某種內在聯系的,這種內在聯系也就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的情節線索。只要找到了這條貫穿整個作品的線索,情節的來龍去脈也就容易把握了。這當是我們鑒賞情節的首要任務。不過,小說情節線索並不是指我們一般所說的時間線索或空間線索,而是指作品裡的基本矛盾沖突所構成的情節發展線索。例如魯迅的《祝福》,祥林嫂與魯四老爺的矛盾沖突,這就是構成情節的主要線索。由於作品篇幅長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內容的特點,小說情節線索又有主線、副線和明線、暗線之分。鑒賞小說情節,如能抓住情節的線索,把握其來龍去脈,將有助於我們在分析作品時統觀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圖。

2.由事見人,看情節發展如何為人物塑造服務

情節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是作為人物運動的形式出現的。所以,鑒賞情節應該由事見人,將人物性格與情節聯系起來分析。我們仍以《孔乙己》為例。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圍的人對他嘲笑、與他爭辯的情節,正是要表現孔乙己偷竊、迂腐的壞毛病;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種寫法和分豆給孩子們吃的情節,又是表現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腿後爬著到酒店喝酒,又謊稱腿是跌斷的情節,則表現他受欺凌的悲慘命運和講面子的弱點。小說就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情節描寫來完成孔乙己復雜性格的刻畫的。閱讀鑒賞時,要逐一分析,挖掘情節的意義。

3.見微知著,從場面和細節分析情節對表現主題的意義

作品的情節是由若干個場面構成的,場面是由很多個細節組成的。分析場面和細節是鑒賞情節的進一步深入,同時也只有這樣的情節鑒賞才顯得具體、充分和中肯。請看老作家魏金枝對《阿Q正傳》的一段情節分析:「寫一個犯人在最後受判時畫押,通常總是遲疑地顫抖地執著筆,無可奈何地畫上一筆就算,魯迅寫阿Q的畫押就大大不同,他寫的畫押卻是獨一無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盡平生的力氣畫圓圈』;而另一面卻是『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我看,即使沒有看過《阿Q正傳》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為人,單就這一節畫押來看,阿Q的麻木、無知以及精神勝利法,豈不是都盡情地表露出來,然而那隻是一個最後判決的場面描寫。」由此抓住場面和細節的情節鑒賞就不是浮光掠影地閱讀了,應對我們有所啟示。但有人閱讀小說,只顧看熱鬧,單純追求故事情節緊張曲折,而不想想作者通過一定的情節究竟提出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有何社會意義,又是如何解決的,等等,這就不得要領了。

4.賞析技巧,注意發現作者組織情節的藝術匠心

小說情節的生動曲折、波瀾起伏和扣人心弦,應該說是所有優秀小說的顯著特點。什麼地方是伏筆,什麼地方是照應,什麼地方是有助於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寫,哪些地方是游離於情節之外、荒誕不經的「噱頭」等等,都要細細加以賞析。例如《紅樓夢》劉姥姥三次進榮國府的情節,即可看出它具有復沓迴旋、含意深遠的特點。這三次均是寫同一個人物進榮國府,但每次卻是各不相同。一進,只讓劉姥姥見了王熙鳳,藉此給讀者展示了榮國府這個詩禮簪纓之族、溫柔富貴之鄉的豪奢;二進,劉姥姥見了賈母,又是飲宴,又是飽覽,讓讀者見到了榮國府也有各種矛盾,由此埋下了賈府即將敗落的伏筆;三進,則那位曾向劉姥姥伸出援助之手的璉二奶奶也不得不向她呼救了,一層更深一層。鑒賞這樣的情節,我們不僅要注意情節本身的變化,還要注意發掘情節所寓示著的主題意義。同時,又可看到,作者在組織情節時所顯現出的胸有全豹、高屋建瓴的藝術特點。

(三)環境的鑒賞

1.分析環境對主題思想的暗示

環境描寫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終是為表現作品主題服務的。明末文學家王夫之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一切描寫景物的文字都在於寫作者之情意。所以,我們鑒賞小說,就應注意從環境描寫中揣摩作品的主旨。

在更多的情況下,環境描寫可能主要是為展示人物的行動和命運以及刻畫人物的性格創造必要的條件,提供生動的襯景,但同時也是以間接的形式表現主題。在《紅樓夢》中,作者寫蘅蕪院的環境:「陰森透骨」,屋外長著「愈冷愈蒼翠」的「奇草仙藤」,屋內「一色玩器全無」,像「雪洞一般」。這樣的環境正好襯托出帶著金鎖而高唱「婦德法」的薛寶釵陰冷無情、裝愚守拙的性格特徵。這一性格特徵的揭示,不僅透露出作者對薛寶釵其人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可看出封建禮教虛偽性的一面,而這正是作品主題的內容之一。

環境描寫一般是寫實的,但有時也可能帶有象徵或隱喻的性質,這樣也就自然地對主題起著一種暗示作用。

2.分析環境對人物形象的烘托

小說環境,不論是社會環境還是自然環境,與小說人物的思想與行動均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因為小說是以寫人為中心,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烘托始終是最為基本的任務。鑒賞小說的環境描寫,不能不注意理解環境與人物的關系,努力發掘它深刻的思想意義。環境描寫對人物的烘托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前者叫正襯,後者叫反襯,這里不再細述。

3.分析環境對小說氛圍的創造

小說感染讀者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作家特別注意創造一種特有的小說氛圍,而創造小說氛圍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環境描寫的渲染、創造和加強的。魯迅小說《葯》的開頭是:「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著。」在華老栓為兒子買「葯」走在街上時:「……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這樣的自然環境給人以死氣沉沉、非常壓抑的感覺,使人感受不出一點生命的活動。聯系小說的時代背景,我們還會進一步感受到1907年革命者秋瑾被害後的那種沉寂冷肅的氛圍。

4.分析環境對小說情節的推動

因為小說以寫人物為中心,而人物與環境的緊密關系,又導致特定的環境可使人物產生某種相應的行為動機,從而推動故事情節向前發展。在反映更為廣闊、復雜的社會生活的小說中,環境是人物命運形成和演變的客觀條件和原因,特別是西方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更是強調「這一個」環境中的人,強調環境對人物及情節的影響和決定作用,因而環境在小說中的這種推動作用會更加明顯。

(四)主題的鑒賞

1.從作者背景看主題

要正確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背景。小說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現。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題,總是與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在理解小說主題時,必須「知人論世」,這個很重要。

魯迅先生指出,《水滸傳》與《施公案》《彭公案》《三俠五義》的思想內容之所以不同,是和時代有關的。「《水滸》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這一類書中的人物,則幫助政府,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處,大概也因為社會背景不同之故罷」(《魯迅全集》第8卷第352頁)。如果不理解時代背景對作者的影響,從而造成對題材處理上的這一不同,也就不可能理解《水滸》的深刻主題。

2.從人物塑造看主題

小說作者運用各種藝術手段,都是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經驗的結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態度的形象體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的形象,《紅岩》中的許雲峰與江竹筠的形象,等等,無不體現著作家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態度——他認為生活是這樣的,人應當這樣地去生活。當然,在這里,我們不難從作品對人物的刻畫中,琢磨到作家打算讓我們體會到的東西;這里,也正是我們理解小說主題的一個重要方面。楊沫在《談談林道靜的形象》一文中,曾詳細介紹了她塑造林道靜這個人物的意圖。她說:「我知道在文學作品中,表現這種主題和思想可以從多方面,用種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而我只能從我自己的比較熟稔的生活,用我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來表現。因此,我選擇了林道靜,寫像她這樣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怎樣改造成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過程。」這段話,較為明確地表明了人物與主題的緊密關系。

3.從情節發展看主題

小說寫人不能離開人物活動的形式——情節,而情節又是通過一系列具有因果關系的故事來完成的。當然,故事的中心必須以某些矛盾為內容,矛盾怎樣發展、怎樣解決,無不體現作者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從這些看法中理解主題同樣也是小說鑒賞中被經常運用的方法。例如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是以追求人身自由、婚姻自主的小二黑和小芹同金旺兄弟為代表的封建惡霸勢力,以及二諸葛、三仙姑為代表的封建落後意識的矛盾為主要內容的,這一主體矛盾最後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得到了解決,小二黑他們獲得了勝利,這就表達了作者對封建迷信思想、包辦婚姻的看法。抓住了這一點,主題也就好理解了。

4.從語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題

小說的主題,雖然作者極力使它不顯露出來,但作者在行文中總是要對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現出一定的褒貶傾向或情感色彩。判斷作者的這種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題時所不可缺少的一環。孫犁的《荷花澱》這篇小說,是歌頌白洋淀人民群眾積極抗日的,但這種情感作者始終沒有直接說出來,而是通過故事的敘述來暗示,在行文中也有所透露。如當敵人的大船追趕水生嫂她們時,作者寫道:「幸虧是這些青年婦女,白洋淀長大的,她們搖的小船飛快。小船活像離開了水波的一條打跳的梭魚。她們從小跟這小船打交道,駛起來,就像織布穿梭,縫衣透針一般快。」「她們奔著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澱去,那一望無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在這里,作者的贊美之情溢於言表,我們是不難看出的。

5.從整體傾向看主題

在小說的主題鑒賞這個問題上,有一個最為根本的原則我們必須永遠記住——整個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個標點和作品裡總的氣氛在內,都是主題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可以把整個作品看作是表現主題的具體的象徵物!我們應當懂得,小說的主題,它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與小說諸要素緊密相關的整體體現。正因為如此,理解小說主題的方式方法也不僅僅限於以上談到的幾個方面,而應當是多側面的、多角度的,小說的方方面面無不閃耀著主題的光彩。一部優秀的小說,其含義——即主題——總是全面滲透在整個作品中的。

(五)語言的鑒賞

1.注意鑒賞人物語言的個性特色

Ⅲ 如何教給學生鑒賞小說的方式

小說鑒賞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究竟怎樣鑒賞小說,也許各人的情況不同,方法也會不盡一樣,但我們覺得,從小說作品的構造入手來進行鑒賞是個好辦法,它不僅可以幫助讀者減少盲目性,同時還可引導讀者如何從迷人的故事中走出來並運用審美的眼光去進行鑒賞。那麼,小說又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呢?我們同意「五要素說」,即人物、情節、環境、主題和語言。下面,我們即分別從這五個方面具體談談小說鑒賞的問題。

(一)人物的鑒賞

1.從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來把握人物

總體而言,文學塑造人物不外概括性表現(或稱直接表現)與戲劇性表現(或稱間接表現)兩種類型。概括性表現就是作者對人物的思想傾向與性格特徵進行直接評論,甚至明確地解釋人物動機;戲劇性表現就是通過人物自身的行為過程來暗示,猶如戲劇演出一樣讓觀眾在人物自身動作的展覽中獲得某種啟示。因此,從作者對人物的介紹與評價這種概括性的敘述去把握人物,也就成為我們鑒賞小說人物最為直接的一個步驟。

2.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來分析人物

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的。俗話說:「言為心聲」,即人物語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白,至於作者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就更不待言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動,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動表現,同樣不能忽視。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為自己偷書所作的辯解,華威先生到處趕著開會,說起話來滿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現了人物的個性特徵,要仔細分析。

3.從人物活動的社會歷史背景來理解人物

小說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活動的。鑒賞人物,如果離開了人物活動的社會歷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確地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這不僅是因為人物的個性形成與他的生活環境有關,更重要的是,作者每塑造一個人物,都是把他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的典型人物來塑造的。或者說,一個人物形象的成功與否,不但要看他是否有鮮明的「個性」,還要看他是否具有廣泛的「共性」。而對人物「共性」的分析,就必須放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去考察。

前面我們談到對人物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的分析,這是側重在個性方面的,但是,如果只分析人物的個性而忽視共性,我們也就不能從中發現更多的人,這樣的鑒賞就未免失之膚淺。反過來,如果只分析共性,把活生生的人物解剖成一個空骨架,也難以說明典型的普遍性,不過是一個時代精神的「軀殼」而已。

4.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對人物作面面觀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對小說人物的鑒賞與分析一直停留在固有的靜態的和單一的線性思維上,而且它幾乎成了我們的審美鑒賞「習慣」。這主要是根植於特殊的社會環境,小說人物塑造幾乎成了某種政治宣傳的需要,因而人們鑒賞這類小說也不是甚至也不可能是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這是不正常的。只有當我們對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作多角度的觀照,諸如心理學的、社會學的、政治學的、美學的等,我們對這個人物的理解也就不再是那麼淺薄、那麼單一和那麼乏味了。

5.從神魔鬼怪形象中悟出人情

中外小說都起始於遠古的神話和傳說,從而便開創了小說的神怪題材。神魔鬼怪形象在中外小說裡面,均佔有自己的一席地位。如何認識像志怪小說中的太樂妓、《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這一類藝術形象,應是小說人物鑒賞的一項不可忽視的內容。

馬克思曾經說過,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13頁)。這就說明了神話的虛幻性與現實的真實性的辯證統一,或者也可以說,小說中的神魔鬼怪形象均應是生活中人物的變形,其本質是相通的。我們鑒賞小說中的神魔鬼怪形象,應當努力從中悟出人情才對。要理解神、獸、怪與人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的審美特點,注意把他們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之中去分析,切不能將他們排除在現實之外而孤立地去欣賞,否則就難以探求作者的真意。

(二)情節的鑒賞

1.找出線索,理清情節的來龍去脈

一般而言,故事情節從發生到結局,前後是有著某種內在聯系的,這種內在聯系也就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的情節線索。只要找到了這條貫穿整個作品的線索,情節的來龍去脈也就容易把握了。這當是我們鑒賞情節的首要任務。不過,小說情節線索並不是指我們一般所說的時間線索或空間線索,而是指作品裡的基本矛盾沖突所構成的情節發展線索。例如魯迅的《祝福》,祥林嫂與魯四老爺的矛盾沖突,這就是構成情節的主要線索。由於作品篇幅長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內容的特點,小說情節線索又有主線、副線和明線、暗線之分。鑒賞小說情節,如能抓住情節的線索,把握其來龍去脈,將有助於我們在分析作品時統觀全局,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圖。

2.由事見人,看情節發展如何為人物塑造服務

情節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是作為人物運動的形式出現的。所以,鑒賞情節應該由事見人,將人物性格與情節聯系起來分析。我們仍以《孔乙己》為例。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圍的人對他嘲笑、與他爭辯的情節,正是要表現孔乙己偷竊、迂腐的壞毛病;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種寫法和分豆給孩子們吃的情節,又是表現孔乙己的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腿後爬著到酒店喝酒,又謊稱腿是跌斷的情節,則表現他受欺凌的悲慘命運和講面子的弱點。小說就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情節描寫來完成孔乙己復雜性格的刻畫的。閱讀鑒賞時,要逐一分析,挖掘情節的意義。

3.見微知著,從場面和細節分析情節對表現主題的意義

作品的情節是由若干個場面構成的,場面是由很多個細節組成的。分析場面和細節是鑒賞情節的進一步深入,同時也只有這樣的情節鑒賞才顯得具體、充分和中肯。請看老作家魏金枝對《阿Q正傳》的一段情節分析:「寫一個犯人在最後受判時畫押,通常總是遲疑地顫抖地執著筆,無可奈何地畫上一筆就算,魯迅寫阿Q的畫押就大大不同,他寫的畫押卻是獨一無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盡平生的力氣畫圓圈』;而另一面卻是『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我看,即使沒有看過《阿Q正傳》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為人,單就這一節畫押來看,阿Q的麻木、無知以及精神勝利法,豈不是都盡情地表露出來,然而那隻是一個最後判決的場面描寫。」由此抓住場面和細節的情節鑒賞就不是浮光掠影地閱讀了,應對我們有所啟示。但有人閱讀小說,只顧看熱鬧,單純追求故事情節緊張曲折,而不想想作者通過一定的情節究竟提出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有何社會意義,又是如何解決的,等等,這就不得要領了。

4.賞析技巧,注意發現作者組織情節的藝術匠心

小說情節的生動曲折、波瀾起伏和扣人心弦,應該說是所有優秀小說的顯著特點。什麼地方是伏筆,什麼地方是照應,什麼地方是有助於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寫,哪些地方是游離於情節之外、荒誕不經的「噱頭」等等,都要細細加以賞析。例如《紅樓夢》劉姥姥三次進榮國府的情節,即可看出它具有復沓迴旋、含意深遠的特點。這三次均是寫同一個人物進榮國府,但每次卻是各不相同。一進,只讓劉姥姥見了王熙鳳,藉此給讀者展示了榮國府這個詩禮簪纓之族、溫柔富貴之鄉的豪奢;二進,劉姥姥見了賈母,又是飲宴,又是飽覽,讓讀者見到了榮國府也有各種矛盾,由此埋下了賈府即將敗落的伏筆;三進,則那位曾向劉姥姥伸出援助之手的璉二奶奶也不得不向她呼救了,一層更深一層。鑒賞這樣的情節,我們不僅要注意情節本身的變化,還要注意發掘情節所寓示著的主題意義。同時,又可看到,作者在組織情節時所顯現出的胸有全豹、高屋建瓴的藝術特點。

(三)環境的鑒賞

1.分析環境對主題思想的暗示

環境描寫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終是為表現作品主題服務的。明末文學家王夫之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一切描寫景物的文字都在於寫作者之情意。所以,我們鑒賞小說,就應注意從環境描寫中揣摩作品的主旨。

在更多的情況下,環境描寫可能主要是為展示人物的行動和命運以及刻畫人物的性格創造必要的條件,提供生動的襯景,但同時也是以間接的形式表現主題。在《紅樓夢》中,作者寫蘅蕪院的環境:「陰森透骨」,屋外長著「愈冷愈蒼翠」的「奇草仙藤」,屋內「一色玩器全無」,像「雪洞一般」。這樣的環境正好襯托出帶著金鎖而高唱「婦德法」的薛寶釵陰冷無情、裝愚守拙的性格特徵。這一性格特徵的揭示,不僅透露出作者對薛寶釵其人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可看出封建禮教虛偽性的一面,而這正是作品主題的內容之一。

環境描寫一般是寫實的,但有時也可能帶有象徵或隱喻的性質,這樣也就自然地對主題起著一種暗示作用。

2.分析環境對人物形象的烘托

小說環境,不論是社會環境還是自然環境,與小說人物的思想與行動均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因為小說是以寫人為中心,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烘托始終是最為基本的任務。鑒賞小說的環境描寫,不能不注意理解環境與人物的關系,努力發掘它深刻的思想意義。環境描寫對人物的烘托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前者叫正襯,後者叫反襯,這里不再細述。

3.分析環境對小說氛圍的創造

小說感染讀者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作家特別注意創造一種特有的小說氛圍,而創造小說氛圍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環境描寫的渲染、創造和加強的。魯迅小說《葯》的開頭是:「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著。」在華老栓為兒子買「葯」走在街上時:「……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這樣的自然環境給人以死氣沉沉、非常壓抑的感覺,使人感受不出一點生命的活動。聯系小說的時代背景,我們還會進一步感受到1907年革命者秋瑾被害後的那種沉寂冷肅的氛圍。

4.分析環境對小說情節的推動

因為小說以寫人物為中心,而人物與環境的緊密關系,又導致特定的環境可使人物產生某種相應的行為動機,從而推動故事情節向前發展。在反映更為廣闊、復雜的社會生活的小說中,環境是人物命運形成和演變的客觀條件和原因,特別是西方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更是強調「這一個」環境中的人,強調環境對人物及情節的影響和決定作用,因而環境在小說中的這種推動作用會更加明顯。

(四)主題的鑒賞

1.從作者背景看主題

要正確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背景。小說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現。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題,總是與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在理解小說主題時,必須「知人論世」,這個很重要。

魯迅先生指出,《水滸傳》與《施公案》《彭公案》《三俠五義》的思想內容之所以不同,是和時代有關的。「《水滸》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這一類書中的人物,則幫助政府,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處,大概也因為社會背景不同之故罷」(《魯迅全集》第8卷第352頁)。如果不理解時代背景對作者的影響,從而造成對題材處理上的這一不同,也就不可能理解《水滸》的深刻主題。

2.從人物塑造看主題

小說作者運用各種藝術手段,都是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經驗的結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態度的形象體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的形象,《紅岩》中的許雲峰與江竹筠的形象,等等,無不體現著作家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態度——他認為生活是這樣的,人應當這樣地去生活。當然,在這里,我們不難從作品對人物的刻畫中,琢磨到作家打算讓我們體會到的東西;這里,也正是我們理解小說主題的一個重要方面。楊沫在《談談林道靜的形象》一文中,曾詳細介紹了她塑造林道靜這個人物的意圖。她說:「我知道在文學作品中,表現這種主題和思想可以從多方面,用種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而我只能從我自己的比較熟稔的生活,用我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來表現。因此,我選擇了林道靜,寫像她這樣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怎樣改造成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過程。」這段話,較為明確地表明了人物與主題的緊密關系。

3.從情節發展看主題

小說寫人不能離開人物活動的形式——情節,而情節又是通過一系列具有因果關系的故事來完成的。當然,故事的中心必須以某些矛盾為內容,矛盾怎樣發展、怎樣解決,無不體現作者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從這些看法中理解主題同樣也是小說鑒賞中被經常運用的方法。例如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是以追求人身自由、婚姻自主的小二黑和小芹同金旺兄弟為代表的封建惡霸勢力,以及二諸葛、三仙姑為代表的封建落後意識的矛盾為主要內容的,這一主體矛盾最後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得到了解決,小二黑他們獲得了勝利,這就表達了作者對封建迷信思想、包辦婚姻的看法。抓住了這一點,主題也就好理解了。

4.從語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題

小說的主題,雖然作者極力使它不顯露出來,但作者在行文中總是要對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現出一定的褒貶傾向或情感色彩。判斷作者的這種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題時所不可缺少的一環。孫犁的《荷花澱》這篇小說,是歌頌白洋淀人民群眾積極抗日的,但這種情感作者始終沒有直接說出來,而是通過故事的敘述來暗示,在行文中也有所透露。如當敵人的大船追趕水生嫂她們時,作者寫道:「幸虧是這些青年婦女,白洋淀長大的,她們搖的小船飛快。小船活像離開了水波的一條打跳的梭魚。她們從小跟這小船打交道,駛起來,就像織布穿梭,縫衣透針一般快。」「她們奔著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澱去,那一望無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在這里,作者的贊美之情溢於言表,我們是不難看出的。

5.從整體傾向看主題

在小說的主題鑒賞這個問題上,有一個最為根本的原則我們必須永遠記住——整個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個標點和作品裡總的氣氛在內,都是主題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我們可以把整個作品看作是表現主題的具體的象徵物!我們應當懂得,小說的主題,它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與小說諸要素緊密相關的整體體現。正因為如此,理解小說主題的方式方法也不僅僅限於以上談到的幾個方面,而應當是多側面的、多角度的,小說的方方面面無不閃耀著主題的光彩。一部優秀的小說,其含義——即主題——總是全面滲透在整個作品中的。

(五)語言的鑒賞

1.注意鑒賞人物語言的個性特色

語言描寫是人物描寫的一種重要手法,它通過人物語言的描繪刻畫人物性格。精彩的人物語言描寫,可以「使讀者看了對話,便好像目睹了說話的那些人」。

Ⅳ 鑒賞小說的一般思路是什麼

小說的審美特徵和表現手段決定了讀者在鑒賞小說作品時要遵循獨特的鑒賞規律和鑒賞方法。小說作家常常是把他主觀上對人物的感悟以及想確立的作品主題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曲折多變的人物命運來含蓄地傳達。因此,符合規律的小說鑒賞是在鑒賞故事的同時欣賞小說人物形象。

從體味細節到把握情節

小說鑒賞在完成了上述第一次總體閱讀後可以進入第二個環節——"局部解剖"了。當小說讀者開始對小說作品進行第二輪閱讀時,他的審美注意可以先放在大致區分小說的情節單元上。在對每一個情節單元進行細致品味和分析時,他的藝術感受力可以著重放在每個情節單元的寫人細節上。從小說創作方面講,作家生動、鮮活地刻劃一個小說人物的最基本的表現手段就是要選擇和提煉一批高質量的寫人細節。小說人物產生一般化、概念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作家沒有掌握和提煉出若干個生動而典型的寫人細節。人們一說起小說史上那些膾炙人口的小說典型人物時,往往就能想起若干個體現他的性格特徵的細節。小說文體感的產生、小說與其它文學文體的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小說細節的敘述與描寫上,所以小說鑒賞在進入到"局部解剖"時,就應該欣賞作品精採的寫人細節,體味寫人細節的高質量與生動性,並為作家提煉了如此富有概括力和表現力的細節以及用如此精妙的藝術表達方法來再現細節而拍案稱奇。

從分析主題到欣賞技巧
小說鑒賞在進行到第二環節 —— "局部解剖" ——
掌握人物形象的內容和描寫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方法的同時,還是要啟動一項這樣的解讀、分析工作:透過人物形象和描寫人物形象的具體材料(細節、情節)、領悟和體味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中寄寓的主題,這就是要理解人物形象背後的藝術底蘊。文學的主題是文學作者在創作題材中提煉出來的對生活的理性認識,是從作品描寫的具體內容中概括出來的思想意義。小說的主題則是小說作家在描寫、敘述人物性格、人物命運時顯示出的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

鑒賞小說主題的高級境界是把握"小說母題"。某一小說作家的作品中反復出現同一主題,就形成文藝學中提及的"小說母題"。這是對小說主題進行類型化分析和鑒賞的結果。發現和品鑒某一小說作家或某一時代的小說創作共同出現的"小說母題",並進一步將歸納到的"小說母題"與國外具有可比性的小說進行比較鑒賞、比較分析,就會在比較高的層次上來欣賞小說主題了。

當我們完成了對一部小說作品的"總體閱讀"和"局部解剖"兩個環節的鑒賞後,還需要從頭至尾對小說作品再做一次"總體閱讀"。這一次總體閱讀,可以進一步鞏固已確立的人物形象,印證自己對作品的主題感受和認識,對細節和情節作深化理解,在這些鑒賞閱讀中,小說鑒賞的深化是要進一步體味作品的富有特色的藝術技巧。這種對小說的藝術性體察很可能在第一次總體閱讀和第二次局部解剖時就有感覺、有認識了,但是,作為對小說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機結合的鑒賞,需要在印證解讀了小說的思想內容的同時,鞏固和強化對小說作品藝術性的體驗和認識。所以,小說鑒賞的第三個環節
——
第二次總體閱讀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體味和欣賞優秀小說的藝術技巧。小說的藝術技巧指的是小說作家在塑造性格和構建情節模型、提煉敘述語言等方面的技法因反復熟練地使用而形成的一種技能。藝術技巧是為表達小說內容(人物、情節、環境)服務的。小說的藝術技巧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我們在這里著重討論塑造人物和設計情節的幾個主要技巧。
正面延宕與側面襯托的寫人技巧。在小說里塑造人物有兩個最基本的技巧
——讓人物出場和不讓人物出場。小說人物一旦在作品露面,小說作家就要集中藝術力量去寫活人物。但是小說的篇幅永遠是有限的,而刻劃小說人物性格的材料卻是無限的。要在小說創作中藝術地解決這一對矛盾,小說作家的技巧就在於:第一、他首先確定作品要表現的人物特徵(個性、行為、語言、思想等),然後選擇和提煉若干個材料(細節)去反復展示人物的這一個特徵。這些材料可以是時空不同但內涵相同的"同質異形"的細節。一個人物特徵用兩個以上同質異形的材料去反復表現,便構成了敘述延宕(或叫敘述重復)的藝術效果。
從鑽進去到跳出來

文藝鑒賞的特徵與規律告訴我們,鑒賞主體與鑒賞客體之間產生審美情感交流,鑒賞主體設身處地地想像自己在鑒賞客體中的情形,將自己的感情投射於鑒賞客體,並結合著自己的經歷、知識、修養去想像鑒賞客體,與作者共同完成文藝作品的創造,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藝鑒賞。

小說作品表現出來的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使小說讀者首先對小說作品描述的人物和事件產生"可信賴的真實感"。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他覺得小說里描述的故事和人物是生活中發生過的,或者是生活中可能會發生的。如果小說讀者在閱讀中覺得小說作品既無生活真實也無藝術真實,裡面全是虛假的、歪曲的生活,那麼可以斷定,這種鑒賞主體與鑒賞客體之間不能成功地建立信賴與交流的關系,那麼小說鑒賞活動就不可能啟動。

當小說讀者對小說作品的"真實性認可"產生以後,小說讀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就會對小說的故事和人物形成閱讀的審美注意,他將留意小說故事如何發展,設身處地地想像小說人物的各種情境,全方位地投入自己的感情,與小說人物同悲同喜,為人物命運感喟概嘆。他可能會在小說人物的性格、命運里發現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生活,他可能會聯系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理解為人物尋找解釋和預測,並為小說人物的命運印證了自己的解釋和預測而產生由衷的閱讀愉悅和審美快感。這種閱讀愉悅和審美快感的產生又反轉來使小說讀者對小說作品進行反復地玩味,反復地體驗,反復的欣賞。如果小說讀者在鑒賞過程中沒有投入自己的感情,小說鑒賞只能停留在理解詞義和語句的階段,讀者積極的想像活動無法激活,小說鑒賞活動就不算真正開始。

在小說鑒賞活動中,鑒賞者如果不投入自己的感情,就難以和鑒賞對象產生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鳴,但是,感情如果投入太多,到了沒有節制和任意泛濫的地步,這樣的小說鑒賞就會走偏方向。即能跳入鑒賞客體中,投入感情以至與鑒賞對象產生共鳴,同時又能清醒地從鑒賞情感中跳出來對鑒賞的過程和結果作理性分析。這才是完整的符合鑒賞規律的小說鑒賞。

"跳出來"的理性分析如何操作呢?小說讀者在對小說作品作了"真實性認可"後進行"總體閱讀",接下來的"局部解剖"就是想到這個完整的富有藝術生命的小說世界是作家虛構的,是作家對客觀生活作了主觀改造的結果,需要小說讀者脫離共鳴的情境冷靜地分析下列內容:小說作家塑造了一個什麼類型、什麼特徵的人物形象?這個人物性格、人物命運概括了一個什麼樣的哲理和生活底蘊?他在現實生活和小說歷史中有沒有典型意義?小說作家採用了什麼樣的手段和技巧去刻劃這個人物?這種手段和技巧有無新意?和傳統的手段和技巧聯系及區別在哪裡?同樣的內容還可以追問情節和細節、故事與環境。這些理性分析的介入將出現真正的小說鑒賞,在冷靜的分析和比較中,讀者便可以准確地把握小說作品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品格。

Ⅳ 鑒賞長篇小說要抓住哪些最基本的方面

鑒賞長篇小說要點: 鑒賞人物形象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理解; 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理解。

Ⅵ 簡述小說鑒賞的角度與方法

文學作品的四大樣式是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在四大樣式中,小說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種文體。可是如何閱讀鑒賞小說,大多數學生還很茫然。不少學生閱讀小說只是看個故事情節,老師布置寫鑒賞文章,卻不知從何下手。因此如何讓學生掌握閱讀鑒賞小說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水平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所面臨的一個課題。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小說鑒賞的方法。
一、明確特點,確定方法
我們知道,語文教學應根據各種文體的不同特點採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小說教學也是如此。那麼小說應採用何種方法進行教學呢?t要回答這個試題,首先必須明確小說的概念及特點。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人物、情節、環境構成小說的三要素。三要素中,人物形象是小說教學的中心,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都是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的。根據小說的特點,我確定了小說鑒賞的三個環節:即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進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後欣賞小說的藝術手法(重點是環境描寫)。
二、理清線索,把握情節
人物形象雖然是小說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的,因此,閱讀鑒賞小說必須從故事情書這個環節開始,只有熟悉故事情節,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眾所屬知,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必須有一條線索貫穿全文。小說也是如此,小說的故事情節也是有線索貫穿起來的,所以閱讀鑒賞小說的第一步應該是理清線索。如莫泊桑的《項鏈》就是以「項鏈」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全文以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發現項鏈是假的組成全文的故事情節;又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全文依次介紹了林黛玉進賈府拜見賈母→初見王熙鳳→拜見兩位舅父→寶黛相會等情節;再如《守財奴》一文是以「葛朗台對待家庭財產的態度」為線索組織材料的,先後寫了「搶奪梳妝匣」,「誘騙繼承權」和「看守密室」三個故事。
大多數小說全文只有一條線索,而有的小說則有兩條線索組成。如魯迅的小說《葯》就是有明、暗兩條線索,以華家的故事為明線,以夏家的故事為暗線組織材料,展開故事情節的。明線按故事情節發展依次寫了華老栓買「葯」→華小栓吃「葯」→茶客談「葯」→華大媽上墳四個部分;暗線則依次寫了夏瑜就義→夏瑜的血被吃→茶客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四個部分。
小說的故事情節一般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但有些小說前面還有序幕,或者後面有尾聲。如《項鏈》開頭寫瑪蒂爾德的「痛苦」和「夢想」就屬於序幕部分。有些小說故事主體不是完全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組成。如《項鏈》一文最後發觀項鏈是假的既是高潮又是結局。而《守財奴》一文的三個故事就同屬於發展高潮部分。
還有的小說,情節寫得一波三折,故事情節由幾個高潮組成。如《林黛玉進賈府》中,林黛玉與眾親戚見面就同屬於發展高潮部分。全文有兩次高潮,王熙鳳出場是第一次高潮,寶黛相會是第二次高潮,也是最高潮。《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陸虞候密謀害林沖」和「風雪夜山神廟復仇」就是兩個高潮,而在兩個高潮之間則有一個過渡(低潮)――林教頭接管草料場。因此本文的情節結構為開端→發展→過渡→高潮結局。
由此可知,小說鑒賞首先必須理清線索,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把握故事情節。而小說的故事情節並非千篇一律地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會有各種不同的結構,這是小說鑒賞必須使學生明確的問題。
三、掌握手法,分析人物
如果說小說教學的第一步是要求學生理清線索,把握情節的話,那麼掌握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說教學的中心環節,而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幾種呢?t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種多樣,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情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細節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時,首先要求學生明確作者是通過哪些手法刻畫人物的?t如《林黛玉進賈府》中作者著力描寫了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主要是通過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林黛玉的外貌通過眾人眼中的林黛玉,王熙鳳眼中的林黛玉和賈寶玉眼中的林黛玉三次描寫,既寫出了林黛玉的體弱多病,弱不禁風的一面,又揭示了她容貌標志,美麗多情而又多愁善感的一面。而林黛玉的語言、動作描寫既表現了她注意禮節,顧全大局,辦事小心謹慎的性格,又表觀了她心態復雜多疑的一面。
除了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以外,有些小說較多地運用了心理活動描寫。比較典型的是《項鏈》,文章開頭序幕部分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寫,寫瑪蒂爾德的「痛苦」和「夢想」,一共七次用了「夢想」一詞,多次用「痛苦」、「苦惱」、「傷心」來刻畫瑪蒂爾德的心理,揭示她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
一般說來,外國小說擅長刻畫人物的心理,而中國小說特別是中國古代小說擅長人物的行動描寫,但在中國小說中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也比比皆是。如魯迅小說《葯》中刻畫華老栓的性格也用了較多的心理描寫。老栓去買葯及買葯回來路上的有關心理活動描寫,刻畫了華老栓的「爽快」、「自信」、「深感幸福」的心理,從而表現了他愚昧、麻木的性格特點。
小說刻畫人物性格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法那就是細節描寫。如《守財奴》中葛朗台臨終抓法器和囑咐女兒「到那邊去向我交帳」兩個細節形象地刻畫了葛朗台至死不渝的守財奴性格。《陳奐生上城》中陳奐生三次坐彈簧太師椅的細節;拿提花枕巾擦汗、衣服也不脫,蓋上被頭就睡的細節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表現了他勤儉的一面,又揭示了他「自私狹隘」的一面。
小說描寫人物大多採用正面描寫,但有時作者還採用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刻畫人物性格。如《葯》中華老栓和康大叔兩個人物屬正面描寫,而夏瑜這一人物則是通過側面描寫來刻畫的。文中刑場上及獄中的描寫都屬側面描寫。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夏瑜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四、鑒賞環境,概括作用
環境描寫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說鑒賞不可缺少的環節。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主要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等。如魯迅的小說《葯》開頭「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來,只剩下烏藍的天……」這一自然環境描寫既勾勒出黎明前黑暗時刻的特徵,同時也渲染了夏瑜就義時肅殺、悲涼的氣氛。還有「太陽出來了,在他面前,顯出一條大道,直到他家中……」這一環境描寫刻畫了老栓買到葯後的興奮心情,從而揭示了人物愚昧、麻木、落後的心理。還有小說第四部分運用比喻手法寫墳場的環境,層層疊疊的墳冢,表現了清政府對革命者殘酷鎮壓和對勞動人民的階級壓迫,揭示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
小說除自然環境描寫之外還有社會環境描寫。如《葯》中刑場上圍觀的場面,士兵號衣上的大白圈,還有夏瑜說的「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等渲染了時代特徵,說明了這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時期。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風雪的描寫,作者從不同角度寫風雪:有正面描寫,有側面描寫,有通過人物動作、感覺寫風雪,既寫出了大雪的氣勢,也襯託了林沖這個落難英雄的處境。同時作者也以風雪的變化層層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正因為風大雪緊,林沖才要喝酒,才會在沽酒途中見到山神廟;正因為風大雪緊,草廳才會被搖振、壓倒;正因為草廳被壓倒,林沖才會到山神廟安身;正因為在山神廟安身,林沖才會暗中聽到陸謙三人的話,促使林沖殺敵報仇,使林沖走上反抗的道路。
由此可知,小說的環境描寫起著渲染氣氛,刻畫人物心理,揭示主題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綜上所述,小說鑒賞應緊緊圍繞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環節展開。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小說或預習課文時,必須按照這三個環節進行;在指導學生寫鑒賞作文時,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小說的某個方面進行讀後感或評論性文章的寫作。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Ⅶ 小說鑒賞方法的幾種例談

文學作品的四大樣式是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在四大樣式中,小說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種文體。可是如何閱讀鑒賞小說,大多數學生還很茫然。不少學生閱讀小說只是看個故事情節,老師布置寫鑒賞文章,卻不知從何下手。因此如何讓學生掌握閱讀鑒賞小說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水平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所面臨的一個課題。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小說鑒賞的方法。
一、明確特點,確定方法
我們知道,語文教學應根據各種文體的不同特點採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小說教學也是如此。那麼小說應採用何種方法進行教學呢?t要回答這個試題,首先必須明確小說的概念及特點。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人物、情節、環境構成小說的三要素。三要素中,人物形象是小說教學的中心,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都是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的。根據小說的特點,我確定了小說鑒賞的三個環節:即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進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後欣賞小說的藝術手法(重點是環境描寫)。
二、理清線索,把握情節
人物形象雖然是小說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的,因此,閱讀鑒賞小說必須從故事情書這個環節開始,只有熟悉故事情節,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眾所屬知,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必須有一條線索貫穿全文。小說也是如此,小說的故事情節也是有線索貫穿起來的,所以閱讀鑒賞小說的第一步應該是理清線索。如莫泊桑的《項鏈》就是以「項鏈」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全文以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發現項鏈是假的組成全文的故事情節;又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全文依次介紹了林黛玉進賈府拜見賈母→初見王熙鳳→拜見兩位舅父→寶黛相會等情節;再如《守財奴》一文是以「葛朗台對待家庭財產的態度」為線索組織材料的,先後寫了「搶奪梳妝匣」,「誘騙繼承權」和「看守密室」三個故事。
大多數小說全文只有一條線索,而有的小說則有兩條線索組成。如魯迅的小說《葯》就是有明、暗兩條線索,以華家的故事為明線,以夏家的故事為暗線組織材料,展開故事情節的。明線按故事情節發展依次寫了華老栓買「葯」→華小栓吃「葯」→茶客談「葯」→華大媽上墳四個部分;暗線則依次寫了夏瑜就義→夏瑜的血被吃→茶客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四個部分。
小說的故事情節一般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但有些小說前面還有序幕,或者後面有尾聲。如《項鏈》開頭寫瑪蒂爾德的「痛苦」和「夢想」就屬於序幕部分。有些小說故事主體不是完全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組成。如《項鏈》一文最後發觀項鏈是假的既是高潮又是結局。而《守財奴》一文的三個故事就同屬於發展高潮部分。
還有的小說,情節寫得一波三折,故事情節由幾個高潮組成。如《林黛玉進賈府》中,林黛玉與眾親戚見面就同屬於發展高潮部分。全文有兩次高潮,王熙鳳出場是第一次高潮,寶黛相會是第二次高潮,也是最高潮。《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陸虞候密謀害林沖」和「風雪夜山神廟復仇」就是兩個高潮,而在兩個高潮之間則有一個過渡(低潮)――林教頭接管草料場。因此本文的情節結構為開端→發展→過渡→高潮結局。
由此可知,小說鑒賞首先必須理清線索,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把握故事情節。而小說的故事情節並非千篇一律地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會有各種不同的結構,這是小說鑒賞必須使學生明確的問題。
三、掌握手法,分析人物
如果說小說教學的第一步是要求學生理清線索,把握情節的話,那麼掌握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說教學的中心環節,而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幾種呢?t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種多樣,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情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細節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時,首先要求學生明確作者是通過哪些手法刻畫人物的?t如《林黛玉進賈府》中作者著力描寫了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主要是通過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的。林黛玉的外貌通過眾人眼中的林黛玉,王熙鳳眼中的林黛玉和賈寶玉眼中的林黛玉三次描寫,既寫出了林黛玉的體弱多病,弱不禁風的一面,又揭示了她容貌標志,美麗多情而又多愁善感的一面。而林黛玉的語言、動作描寫既表現了她注意禮節,顧全大局,辦事小心謹慎的性格,又表觀了她心態復雜多疑的一面。
除了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以外,有些小說較多地運用了心理活動描寫。比較典型的是《項鏈》,文章開頭序幕部分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寫,寫瑪蒂爾德的「痛苦」和「夢想」,一共七次用了「夢想」一詞,多次用「痛苦」、「苦惱」、「傷心」來刻畫瑪蒂爾德的心理,揭示她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
一般說來,外國小說擅長刻畫人物的心理,而中國小說特別是中國古代小說擅長人物的行動描寫,但在中國小說中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也比比皆是。如魯迅小說《葯》中刻畫華老栓的性格也用了較多的心理描寫。老栓去買葯及買葯回來路上的有關心理活動描寫,刻畫了華老栓的「爽快」、「自信」、「深感幸福」的心理,從而表現了他愚昧、麻木的性格特點。
小說刻畫人物性格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法那就是細節描寫。如《守財奴》中葛朗台臨終抓法器和囑咐女兒「到那邊去向我交帳」兩個細節形象地刻畫了葛朗台至死不渝的守財奴性格。《陳奐生上城》中陳奐生三次坐彈簧太師椅的細節;拿提花枕巾擦汗、衣服也不脫,蓋上被頭就睡的細節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表現了他勤儉的一面,又揭示了他「自私狹隘」的一面。
小說描寫人物大多採用正面描寫,但有時作者還採用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刻畫人物性格。如《葯》中華老栓和康大叔兩個人物屬正面描寫,而夏瑜這一人物則是通過側面描寫來刻畫的。文中刑場上及獄中的描寫都屬側面描寫。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夏瑜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四、鑒賞環境,概括作用
環境描寫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說鑒賞不可缺少的環節。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主要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等。如魯迅的小說《葯》開頭「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來,只剩下烏藍的天……」這一自然環境描寫既勾勒出黎明前黑暗時刻的特徵,同時也渲染了夏瑜就義時肅殺、悲涼的氣氛。還有「太陽出來了,在他面前,顯出一條大道,直到他家中……」這一環境描寫刻畫了老栓買到葯後的興奮心情,從而揭示了人物愚昧、麻木、落後的心理。還有小說第四部分運用比喻手法寫墳場的環境,層層疊疊的墳冢,表現了清政府對革命者殘酷鎮壓和對勞動人民的階級壓迫,揭示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
小說除自然環境描寫之外還有社會環境描寫。如《葯》中刑場上圍觀的場面,士兵號衣上的大白圈,還有夏瑜說的「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等渲染了時代特徵,說明了這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時期。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風雪的描寫,作者從不同角度寫風雪:有正面描寫,有側面描寫,有通過人物動作、感覺寫風雪,既寫出了大雪的氣勢,也襯託了林沖這個落難英雄的處境。同時作者也以風雪的變化層層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正因為風大雪緊,林沖才要喝酒,才會在沽酒途中見到山神廟;正因為風大雪緊,草廳才會被搖振、壓倒;正因為草廳被壓倒,林沖才會到山神廟安身;正因為在山神廟安身,林沖才會暗中聽到陸謙三人的話,促使林沖殺敵報仇,使林沖走上反抗的道路。
由此可知,小說的環境描寫起著渲染氣氛,刻畫人物心理,揭示主題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綜上所述,小說鑒賞應緊緊圍繞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環節展開。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小說或預習課文時,必須按照這三個環節進行;在指導學生寫鑒賞作文時,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小說的某個方面進行讀後感或評論性文章的寫作。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Ⅷ 小說閱讀方法

小說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學習和鑒賞小說,首先要學會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及塑造人物的手段和方法等,當然要先明確小說的三大要素及古典小說(中國)發展階段等相關常識。

小說是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會生活環境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具體描寫,用以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的三個基本特徵,一是通過人物的外貌、對話、行動和心理等描寫,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節,通過對社會生活的細致描寫,表現復雜的矛盾沖突,敘述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在情節的發展中展現人物性格的變化;三是描寫具體的社會環境,以表現人物和事件產生的歷史背景,社會條件,用來烘託人物,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徵。因此作者總是通過他筆下的人物形象,來描繪所處的時代,寄寓他所領悟的生活真理。而讀者也只有通過人物形象的認識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質。

小說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是由於它塑造了具體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的藝術形象是指既具有獨特而鮮明的個性,又能反映一定社會的某些本質、具有某種共性的人物形象。即我們常說的個性和共性的統一,如我們剛學過的「套中人」別里科夫、「守財奴」葛朗台,及「祥林嫂」、「老栓」等典型藝術形象。

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一般不會是單一的。既可正面描寫,又可側面烘托;既可進行語言、行動等直接描寫,也可通過環境描寫、細節描寫等來達到同樣的目的。

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行為是統一的,什麼樣的性格決定了有什麼樣的行為。所以,我們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應該注意人物的行動描寫。如「葛朗台與年齡不符的撲金器的行動」等,只有守財奴的他才做得出來。

語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徵的重要手段。因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化的語言習慣。我們從人物語言入手,就可以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如葛朗台句句話不離金錢、佔有、交易,守財奴的個性特徵展示無遺。

心理活動是人物本性的再現,外貌描寫也可以反映人物內心,揭示人物性格,這些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小說是時、空的藝術,這里的空間主要指的是環境。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並驅使其行動的特定場所。既包括自然環境又包括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即人物活動、事件發生發展的社會背景,即時代特徵、社會風貌等。環境決定並影響人物的性格,同時,人物性格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如別里科夫對全城的轄制。二者相互統一。自然環境指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時令、氣候、地理風貌等。它常常是為製造氣氛、襯託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現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當作是社會環境的暗示。發《祝福》中年關祝福的景象,《母親》中車站氛圍的描寫等。

需要注意的是環境對人物性格的體現起著強化作用。作者為了表現人物豐富復雜的性格,往往為人物設置各種不同的環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記錄其種種行為,從而顯露出性格。最後尚需提到的是環境所展示的世態風情不僅僅只為塑造人物服務,還有它自身的、獨立的審美價值。

從解讀故事到理解人物

小說的審美特徵和表現手段決定了讀者在鑒賞小說作品時要遵循獨特的鑒賞規律和鑒賞方法。作為敘事性文學文體,小說世界是由一個一個的人物形象、一個一個的情節事件、一個一個的環境景物有機有序地組合而成。作為藉助語言作塑造形象的媒體的文學文體,小說的這些系列形象是在鑒賞者的腦海里通過想像間接生成的。小說作家用一個一個的詞語、一句一句的有序化、個性化的語言來描述小說形象。小說讀者將通過讀懂這一個一個的詞語、理解這一句一句的語言,在自己腦海里再現小說作家描述的形象。所以,進行小說鑒賞的第一個前提是鑒賞者要具備一定的語言素養和語言能力。他起碼能認識2000以上的漢字,能根據詞意和句意,通過形象思維在自己的大腦里復現小說描述的系列形象,並把小說系列形象聯接為一個完整的有因果關系的故事。

這是一種在語言素養和語言能力綜合作用下的對小說故事的總體直覺感受。中西小說發展的歷史證明,小說"寓教於樂"的審美功能常常是通過可讀性很強、藝術感染力較大的故事來實現。具備了小說鑒賞能力的讀者在進入小說鑒賞過程的第一環節,就是通過總體地閱讀小說的文字語言,迅速把握這篇小說的故事的基本輪廓和情節的基本類型。

小說的故事情節實際上是由小說人物的性格、言行生發的一件一件事情的有序組合。有什麼樣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小說就會生發什麼樣的事情和情節。小說鑒賞者在了解了故事輪廓和故事類型的基礎上就要進一步把握小說人物、理解小說人物的性格和命運。

在小說故事中顯現的小說人物均有各種各樣的類型。有的小說人物在作品中鮮明地表現出某一個性格側面的特徵,小說作家寫進故事中的事情經過了嚴格的選擇和提煉,這些材料能生動地展示人物突出的某一方面的個性。相當多的短篇小說、微型小說都是採用這樣的方法寫人的。有的小說人物在作品裡表現出了矛盾的性格元素,概括出了生活中的復雜人物性格現象。有的小說人物在作品中展示了一個復雜的性格系統。一般的中長篇小說塑造的小說人物常常就是這樣的典型人物。

在小說故事中描述的小說人物命運也有各種各樣的遭遇。有的小說人物從順境走入逆境,承受了人生的巨大災難。有的小說人物從逆境走入順境,概括著生活中的美最終要戰勝丑。有的小說人物象張至璋的《路》中寫到的獅仔那樣,在短暫的故事時空里發生"靈魂搏鬥",他從決定殺人到決定不殺人,生命意識在短短20多分鍾里產生了相反的劇變。有的小說人物象聶華苓的《珊珊,你在哪兒?》中的珊珊一樣,15年來由清純的美變為粗俗的丑,在一個漫長的生命歷程中人物的外貌與性格出現了"質的漸變"。

無論是人物性格特徵還是人物的歷史命運,小說作家往往要在其中寄寓他對生活的審美理解和審美評價。小說作家常常是把他主觀上對人物的感悟以及想確立的作品主題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曲折多變的人物命運來含蓄地傳達。因此,符合規律的小說鑒賞是在鑒賞故事的同時欣賞小說人物形象。

熱點內容
男二上位小說推薦穿越 發布:2025-05-16 18:07:19 瀏覽:427
女主獃獃笨笨的現代小說 發布:2025-05-16 18:07:09 瀏覽:575
廢物逆襲十佳都市小說 發布:2025-05-16 17:30:55 瀏覽:104
酷聽聽書app下載 發布:2025-05-16 17:18:05 瀏覽:699
古玩天才有聲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16 16:59:28 瀏覽:642
戀愛小說校園完結 發布:2025-05-16 16:55:11 瀏覽:16
現代明朝來回穿越的小說 發布:2025-05-16 16:03:38 瀏覽:115
校園戀愛小說自編 發布:2025-05-16 14:59:09 瀏覽:339
全本的籃球小說排行榜完本 發布:2025-05-16 14:35:49 瀏覽:955
中國古代全部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16 14:34:25 瀏覽: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