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小說閱讀書目清華附中
『壹』 中學生閱讀書籍調查
中學生調查:閱讀的人越來越少 品位越來越低
文章來源: 中華讀書報 更新時間:2007-4-10
以前有學生向我借錢穆的書,現在能有人來借史鐵生的書就很不錯了」
2003年高考前夕,天津南開中學的高三學生張寧向他的語文老師程濱借來錢穆的《八十憶雙親師友雜記》(三聯書店) 用來緩解壓力。9月,他如願踏進了北大的校門。
「他說是這本書幫著他撐過高考的,而且他確實從這書中讀出了一種人生境界。然而他的閱讀習慣是很早就培養起來的,我所做的不過是『踵事增華』罷了。」程濱這樣告訴讀書報。「升學壓力當然會對學生閱讀產生一定影響,但也不是絕對的。實際上升學壓力只是讓那些喜歡閱讀的人沒時間讀書了。而閱讀習慣極好的人,即便是高考,亦不能完全影響其閱讀。」程濱告訴記者。
「優秀的中學生,應試考試難不倒他們。他們有足夠的空餘時間,空餘時間里他們可以上網,也可以讀書。而平庸的學生則沒有充足的剩餘時間。」上海的學者許紀霖也說。
南開中學的校友名錄上有曹禺、老舍、端木蕻良、周汝昌等人的名字。程濱這樣評價這所百年老校學生的閱讀現狀:「由於南開中學很多學生的家庭教育是比較好的,學生素質相對較高,因此學生中還是有一定的閱讀氛圍的,而且有些學生會讀一些品位較高的著作。但現在,中學生的閱讀狀況整體來說並不理想。」
「真正喜歡閱讀的學生永遠都會有的,甚至有些人會去讀理論性很強的著作。比如現在有個學生通讀了梯利的《西方哲學史》,據說他聲稱可以開這門課,但這畢竟是比較極端的例子。真正喜歡閱讀的學生比例較小,而且絕對數量逐漸遞減。」程濱這樣告訴讀書報。
程濱以前會經常借書給學生,每次借他父親推薦給自己的《陶庵夢憶》時,他都會反復叮嚀學生要多加愛惜。而現在,已經很少有學生向自己借書了。他也覺得和多數學生在閱讀深層交流上無話可說。「我認為閱讀交流有深淺兩種層次。一般淺層次的閱讀交流在課堂上就可以進行,但深層次的交流則往往要面對面慢慢地聊。隨著閱讀狀況的整體下滑,我感覺可以進行深層次閱讀交流的學生越來越少了。我們從來不拒絕和學生交流,但現狀卻是和他們無可交流,彼此閱讀的東西已經不屬於一個層面,沒有交流的平台了。從學生向我們借的書就能看出來,以前有學生向我借錢穆的書,現在能有人來借史鐵生的書就很不錯了。」
「我們班男生特愛看漫畫」
「現在學生普遍不讀書。」阮老師告訴讀書報。阮老師是北京第九十六中學的初中語文老師。「我們老師也感覺到語文越來越難教,不知道該怎麼教。可能我們學校在區里屬於中等偏下的,也許重點學校的學生不這樣。」
然而同樣的問題擺在學生面前,答案卻與阮老師截然不同。「都挺愛讀書的。」九十六中的初一女生萬京告訴記者,「得看是什麼類型的書。」「我們班男生特愛看漫畫,《老夫子》、《柯南》等等等等」,她自己則喜歡《窗邊的小豆豆》、《那小子真帥》和《讀者》雜志中的小故事。萬京說自己經常會在書店看起書來忘了時間。
萬京的同學陳博文喜歡讀《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和《青年文摘》:「我對故事書比較感興趣,那種不是特別長的故事。」她們的同學大多對小故事非常喜愛,他們讀的故事大多來源於《北京晚報》、《京華時報》等報紙。
陳博文覺得《那小子真帥》比較吸引她:「寫的事和中學生的生活比較貼近。」萬京覺得裡面發生的故事比較離奇:「我看就覺得特別好玩,特別好笑,有時想怎麼會這樣呢,覺得和現實生活不太靠邊。」萬京喜歡韓國小說和網路小說,她說這些書「對學習也不是有很大幫助」,而看名著「其實有時我們就是為了幫助學習」,但是名著「太深」。她不忘補充一句:「去王府井新華書店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網路小說架前站的人比較多。」
程濱把學生關注的書劃分為四種:一是青少年偶像寫手的作品,比如前些年的韓寒、郭敬明,還有《萌芽》、《讀者》等刊物。一是日本動漫,這類書的閱讀人群相當大。一是暢銷書或媒體宣傳力度較大的書,比如近期《百家講壇》的主講們所推出的作品,如《易中天品三國》等。再有就是經典名著,如《三國演義》、《紅樓夢》等。
他告訴讀書報:「第一類書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第二類書能滿足學生的『幻想』。這兩類有些偏向於私人閱讀。第三類書,實際上是別人替你讀書,如果這能引起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也是不錯的。不過學生限於時間、精力與閱讀水平,往往止步,很少能去閱讀原著。他們向我徵求這類書的閱讀建議,我會提一些主觀的看法,比如易中天的書我就認為他們可以看看,於丹的書我就不建議他們閱讀,因為硬傷太多,多到有些文言文的誤讀連中學生都看得出來,已經有點變相戕害傳統文化的味道了。第四類書,閱讀的學生不太多,但讀進去的往往都能入迷,所以學生中也有他們自己的『紅學家』、『魯迅專家』。」
清華附中的女生羅欣彤很喜歡《讀者》和安妮寶貝的《蓮花》。「它的描寫很吸引我。描寫日出的語言特別美,很華麗很夢幻。」羅欣彤前段時間在讀《紅樓夢》,「讀起來會比較累,裡面好多詩詞。」程濱說,自己在上中學的時候能夠背誦《紅樓夢》裡面的全部的詩詞。
電視、網路、課業壓力
當問到平時是看書的時間多還是看電視的時間多時,萬京和她的同學大多回答是後者。其中由文學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他們也很感興趣。「名著拍成電視,就會更形象,不像看書,只是描寫,你就得自己去想像。」陳博文說。萬京覺得在四大名著的改編電視劇中,《西遊記》最有意思,她覺得「裡面有神化故事,有時比較搞笑一些」。
「家庭教育、媒體宣傳在培養閱讀習慣中起的作用,實際比學校教育要大得多。」程濱說,「各電視台、報紙用大量的娛樂信息來轟炸學生,今天『超女』,明天選秀,這種影響太厲害了。這種情況就如《孟子》所說的:『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清華附中的高一女生譚晶以前也不喜歡讀書,比起讀書她更迷戀電視:「以前特別喜歡看電視,我媽就買了名著的縮寫本讓我讀。」譚晶現在在讀《史記》和《戰國策》,母親買的曹文軒全集一直是她的珍藏。當問到非常喜愛的書時,譚晶提到了《草房子》和《狼圖騰》。「《狼圖騰》裡面的語言就是很普通的敘述語言,很朴實」,譚晶告訴記者。
去年寒假的時候,萬京和爸爸在家裡看《水滸傳》。「他在家給我解說人物,慢慢地我就想知道裡面的故事,也就看起書來。就是說如果沒有人引導怎樣去看從哪入手,還是不愛看。覺得特別乏味,這么厚一本。一個畫面也沒有,全是字,還這么小,沒意思。」
「很多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在小學時就已經培養起來了,到了中學階段,尤其是高中,他們的閱讀習慣基本已經定型,改變的可能性較小。」程濱對於當下學生的閱讀情況有著自己的看法,「我覺得閱讀習慣是從小養成的,而孩子閱讀主要是從興趣出發,以娛樂為目的。過去電視、電腦、影視、歌舞等娛樂很少進入孩子的生活,所以閱讀順理成章地成為娛樂的主要手段。而現在娛樂手段太過發達,和書籍相比,動漫等很容易吸引孩子。而小時沒有培養出閱讀習慣,大了就更難培養了。」
「其實我們都給學生安排有閱讀課,我們讓他們從家裡帶些書過來,可一看,帶的全是《名偵探柯南》。」北京九十六中的阮老師很無奈。
提到數理化作業,清華附中的高一男生艾康直撇嘴:「挺多的。」不獨學生們,繁重的課業壓力在一些老師看來,也是擠壓學生課外閱讀時間的「元兇」之一。
艾康是個很有個性的孩子,平時也會上網打打游戲,這個覺得數理化作業「挺無聊」的男生,初中的時候就已幾乎讀遍了市面上能夠買到的所有的世界名著。他這樣談論網路游戲:「『魔獸』的網上攻略寫得也很好,主要是得把錯別字改一下。」前段時間他喜歡上了《追風箏的人》,「它寫的比較印象派,比較注重氣氛,不像俄羅斯作家那麼平鋪直敘」。
「現在學生花在網路上的時間很多,但大部分人把時間都花在游戲、瀏覽娛樂信息、休閑聊天等上面,真正藉助網路閱讀的人微乎其微」,程濱這樣評價學生使用網路的情況。
艾康的同學岑浩寧就在這「微乎其微」之列。他最近在網上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雖然花時間讀了這本書,但岑對這本書的評價卻一般:「最近出了很多這樣的書,但我覺得那種書畢竟沒經過時間的檢驗,不是很深刻,比較輕松,可以作為休閑的讀物。」在各大網上書店,《明朝那些事兒》已經降至半價以下。
「像易中天、於丹的書,有的學生就從網上看。有的也從書店買回來看,看書的同學就評價說,這些書,字挺大,行距也大,不值。」清華附中的語文教學組組長崔琦老師這樣告訴記者。
在采訪中,北京九十六中的初中學生很少有上網閱讀的。喜歡網路小說的萬京也從不上網閱讀。萬京和同學們大多喜歡在網上看一些明星的最新資訊,再有就是下載新歌和看電視劇。
「有時覺得上網能夠開闊一下自己的眼界」,萬京告訴記者。「網路容易給人廣度,很難給人深度。因為上網往往是大量信息的瀏覽,很難沉下心來讀一部作品。以前我不大贊成學生網上閱讀,但現在我認為如果他們能在網上廣覽多讀就真的很不錯了。」程濱這樣看待網路。
「現在的學生,有的讀課文都讀不利落」
艾康覺得讀自己發現的書比讀那些公認的名著或者暢銷書還有意思:「只要自己喜歡的就好,不一定是名著,而且有些名著我覺得根本配不上它的名氣,比如托爾斯泰的書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尤其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覺得是徒有虛名的代表。」
在艾康「自己發現」的書中,有這樣一些書名:《鋼琴師》、《先鋒詩詩選》、《海子詩選》、《霍洛維茨傳》等。艾康十分推崇《霍洛維茨傳》:「那本書特別好,結尾特別好,到現在我還可以背下來。」此外音樂家的傳記和小說佔了多數。「《貝多芬傳》、《馬勒傳》、《李斯特傳》都挺喜歡的。《鋼琴師》的結尾,描寫的景色,很凄涼」,他不忘對比評價了兩句:「最近熱賣的《白色城堡》,我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單一敘事。帕慕克也沒有史蒂芬·金的水平,但還要學那種敘事方式,史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贖》寫的就是特簡單的事,但很有意思。《白色城堡》就沒有那種感覺,雖然也是一個特簡單的事情,但讀完之後覺得沒意思。」
在同齡人中,艾康和岑浩寧的閱讀口味似乎顯得有點「異類」,這也許跟老師的引導有關。清華附中的崔琦老師說,在課堂上「講到孔子、莊子、《史記》,裡面很好玩的東西,司馬遷是怎樣把這個人物塑造出來的,這裡面就有很大的塑造空間,課堂經常留一些空白,電視劇也是在這些空白上編出來的。我們會引導學生自己去讀,有心的學生就會下去閱讀,像《史記選》、蔡志忠《漫畫史記》」。讀過《史記》和《戰國策》的譚晶說「覺得自己太渺小了」,她現在的閱讀時間也會保證每天半個小時以上。
「學生選擇和判斷出版物的能力不能說沒有,但畢竟有限。其實不要說學生,成人又如何了?」采訪中一位老師如此表示。
清華附中有專門的閱讀教室,崔琦老師平均兩周安排學生到閱讀教室上一次閱讀課。此外還會布置每周的摘抄作業,而在寒暑假,也都會安排規定的閱讀篇目。
九十六中的阮老師也會要求學生每周寫500字的周記和摘抄,並要求學生把每周閱讀的書目寫到周記本上。「我們老師要求學生買一些《青年文摘》、《讀者》,鼓勵他們盡量去看,而且,盡量採取辦法讓學生閱讀,但是還是讀的不是很多。」
在學生的周記本上,記者看到大多數學生閱讀的是《讀者》合訂本、《青年文摘》合訂本和《局外人》。有些學生在閱讀書籍目錄中寫下:《童年》、《狼圖騰》。
「初三的學生可能有升學的壓力,初一、初二的學生應該說沒有什麼壓力,可讓他們讀什麼,目前好像也沒有合適的。」阮老師說。
「連大學生都不看名著,初中的學生就更不看了。」阮老師這樣告訴記者。在采訪中,萬京和她的同學都反映「名著沒什麼意思」。
「我感覺學生的閱讀水平一屆比一屆弱,確實是整體的閱讀能力在下滑,表現欲也不行。原來我教初一的學生讓每個人讀課文讀一段,學生挺感興趣的,但現在學生好像不感興趣。」阮老師說,閱讀能力下降帶來的還有其他的負面影響,「一個班裡30多個學生,也就有10來個孩子有表現欲,語言表達能力還行,更大一部分孩子不愛說話,看上去甚至都有些自閉。現在的學生,有的讀課文都讀不利落。」
萬京班裡的班長郭遠新告訴記者,自己一般會找課文節選文章的源頭著作來讀,「我一般都看輔助學習有作用的書,比如課文選自《紅樓夢》,我就去找《紅樓夢》來讀。」
談到語文課本所收篇目,程濱覺得總體上現在的語文課本比以前要強多了,文學性也加強了不少,但課本篇目還是良莠不齊。「我認為選篇目最起碼應該注意兩點:一是經典性,一是代表性。也就是說,我們覺得在文學史上,其人必可傳,其文必可傳,這樣的作家作品才能入選。尤其是對當代作品,選擇必須嚴格。太新的作品,沒有經過時間檢驗的,最好不要入選。舊教材選篇目有些我感覺很可笑。比如選《三國》,選了『失街亭』和『斬馬謖』的情節,單單把中間最精彩的『空城計』刪了。為什麼呢?因為要對比馬謖的『三笑』與諸葛亮的『三哭』。這樣的手法怎麼介紹不行啊,非得通過這樣選文來介紹。就像演戲一樣,演全了是《失·空·斬》,單演只有演《空城計》一折的,哪有貼《失街亭》與《斬馬謖》的?你這樣演不等於把『戲核』刪了么,還有人來看戲么?所以很多選文就是為了宣揚一種教育理念,而忽視了文學本身的精彩。再如《紅樓夢》選《葫蘆僧判斷葫蘆案》,那是《紅樓夢》的精彩之處么?如果你想諷刺官場,那還不如直接選《儒林外史》或《官場現形記》去。《紅樓夢》是經典,但所選篇目卻不具『代表性』。同樣,《牡丹亭》選《閨塾》而不選《游園驚夢》。又如,王安石的好作品多了,偏選《游褒禪山記》,文字不好看,而其中那點可憐的『理』,小學生就懂了。」
阮老師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書籍讓學生讀,「我們只能想辦法讓學生每周讀書,但學生真的看沒看也沒有客觀的方法檢查。我們上學期採取的方法是在課堂上讓學生介紹一下讀的是什麼,但是課時一緊張也顧不過來。每周只有一節閱讀課。像我們閱讀的是語文課本裡面的自讀課,課堂上也沒時間讓學生再看一些課外的。」
阮老師說,在她的班上已經基本看不見學生捧著書在課下閱讀的情況了。
程濱當年就讀於在天津同樣以歷史悠久、英才輩出聞名的耀華中學,他說當時大家互相交流很多讀書的心得,比現在的情況要好得多。「但也是小范圍的。這些年閱讀狀況確實有變化,簡言之:閱讀的人越來越少,閱讀的品位越來越低。」
『貳』 北京最好的高中是北大附中還是清華附中
北大附中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成立於1960年,前身為1951年開辦的「清華大學附設工農速成中學」;1957年,「清華大學附設工農速成中學」改制為「北京市104中學」;1960年,「北京市104中學」改為「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截至2010年9月,北京大學附屬中學佔地70畝,建築面積65000平方米;共有高中教學班34個,初中教學班16個,學生共2500多人;在崗教師188人
『叄』 關於北京清華附中高一的情況 作息各類
首先、我是附中初中的學生、高中的事情我也了解的不多、我把我知道的告訴你。
1、早上7:30到校,中午12:20放學、下午1:40開始上課、晚上放學時間大概是5:00【周四會早放、具體時間不知】
2、可以不住宿,沒有半寄宿。中午大多數同學都是去附中食堂吃飯或者打清華大學去吃,中午可以出校門。一般都是在班裡休息或者去圖書館看看書什麼的。
3、走讀的話,應該是沒有晚自習的。
5、周六有補課。
6、作業量都是看老師的心情。。。。這個沒法說。。。。
7、可以帶手機,但是在班裡玩被老師看見會沒收。要求周一至周五都穿校服,頭發整潔就好。
9、建議你還是補補英語。
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大概一個學期;大家都很好相處的~不用擔心這個,可能有些時候會和你開開玩笑什麼的、不用在意的;高中只有高三補課很頻繁,高一應該只有周六補課【我不太清楚】
我再幫你去問問高中的吧,還有什麼問題追問好了~~
『肆』 清華附中
本市錄取是527
可以交借讀費吧。。
『伍』 清華附中簡介
學校重點級別:北京市重點中學、北京市示範高中校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位於美麗的清華園,西臨著名的圓明園,環境優雅、寧靜,文化氣氛濃厚。她的前身之一是1915年創辦的成志學校,世界著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曾在此就讀,他為母校題詞「求達到世界水準」,激勵著清華附中向著國內一流和世界水平邁進。清華附中是教育部直屬大學附中,北京市重點中學,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籃球試點校、田徑試點校),是北京市校園環境示範校,正在建設中的北京市高中示範校。受教育部委託試辦面向全國招生的高中理科試驗班和初高中馬約翰體育班,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合辦高中美術班,在全國有廣泛影響。 清華附中校園佔地120畝,建築面積3.1萬平方米。有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藏書10萬余冊)、宿舍樓、標准塑膠田徑運動場及各種球類運動場地;有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及計算機、語音、地理、音樂、美術、勞技等專用教室,所有計算機均聯入清華大學並進入國際互聯網。
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在160名教師中,有特級教師18人;高級教師88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幹教師7人;海淀區學科、班主任帶頭人26人。以此為核心,大批中、青年教師已成為各科教學骨幹,在全國、北京市、海淀區各項教科研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學校重視國際交流,聘有外籍教師,為提高學生外語學習的水平和開闊眼界創造了條件。
清華附中在八十六年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思想和豐碩的教育成果,形成了三個鮮明的辦學特色:
「一條龍」育人: 在清華大學領導下,積極進行附屬學校(清華附中、清華二附中、清華附小)「一條龍」整體教育改革的研究與試驗,在德、智、體、美等方面探索大中小學銜接培養高素質、有特色、創新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
實施「名師工程」:發揮清華大學等高校著名專家、教授的教育優勢和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的育人特色,形成高水平「學者教師群」,提高學校辦學層次。
開放式辦學:適應二十一世紀發展需要,走國際化、開放式辦學之路,加強對外文化教育交流,博採眾家之長,達到世界水準。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清華附中的校訓。「理想遠大、品德高尚、全面發展、學有所長」是清華附中的培養目標。「團結、進取、朴實、奉獻」是清華附中的校風。「嚴謹、勤奮、求實、創新」是清華附中的學風。
清華附中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歷史上,著名科學家周培源、錢偉長;哲學家馮友蘭;文學家朱自清;語文教育家章熊等著名學者、專家都曾在我校工作和執教。
多年來,聘請清華、北大、中科院等著名學者、院士來校講課和指導課外活動已形成制度。目前,關治(數學)、張三慧(物理)、徐功驊(化學)、吳文虎(計算機)等一批清華大學教授正在我校高中理 科試驗班和馬約翰體育班的課堂上辛勤耕耘。
孔令頤、顏家珍、邵光硯、趙謙翔、崔琪、郭玉珊、秦洪明、張小英、尹粉玉、王英民、孟衛東、閻夢醒、張觀成、周建國、田佩淮、程惠雲、王俊婷等在全國有廣泛影響的特級教師在我校不斷涌現。一支60多人的市區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隊伍已經形成。高級教師佔50%以上 ,其中,北京市中青年骨幹教師14位(趙鴻雁、 徐慧琳、徐海鷹、莫振偉、杜傑、楊文華、郭宏博、關勁松、劉慧霞、胡 雷、韓 星、曹文彬、王加寧、喬煒);北京市學科帶頭人3位(楊建宇、杜毓貞、陳紅);海淀區學科帶頭人50多位;北京市科技園丁5位。
名師育英才。這些知名教授和優秀教師把科研方法和學科前沿知識滲透到課堂中 ,推進了多媒體和網路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使我校的教學、科研水平和教育質量迅速提高。我校聘有外籍教師,重視國際交流,為提高學生外語學習的水平和開闊眼界創造了條件。我校教師多次獲得教育部、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大學等各級部門的表彰,徐重遠副校長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的稱號,周傑副校長獲北京市優秀德育工作者 稱號,馮渤、韓慶英被評為班主任帶頭人,張姝敏、解巨釗、韓慶英、李學森、李增玲被評為北京市「紫禁杯」優秀班主任。
註:現任校長為王殿軍。
『陸』 清華附中保送高中部
在附中待了6年的路過
還是覺得保送比較好
理由如下
1。樓主去四中是為了什麼
不就是想考個好大學么
如果你想上清華
附中的優勢顯而易見
2。其他好學校的話
不管國內還是國外
也是海淀的教育比較好
因為海淀的題,教學思維都是很靈活的
而現在高考的趨勢就是重海淀
等你高三就知道了
其他區的人都來借我們的卷子
3。不知為何樓主會產生四中就比清華附好
那都多少年前的事了
現在已經是人大附的時代了
客觀的說人大附比清華附好。。。但還是那個問題
考清華有優勢
PS
樓主是不是有些擔心保送的話會使自己懈怠
如果那樣的話你可以以分班考試為目標
就樓主情況看考進清華附是沒有問題了
那分班考試對你來說就比中考重要了
要知道
高中的重點班和普通班的差距是很大的
當時(2009)某龍班的一摸平均分是590
而某普通班的平均分是500+
氣氛都很不一樣的啦
結論是:建議報人大附
第二個寫清華附
反正中考是一分一分算的
(個人覺得一直前30的話去人大沒什麼問題)人大也分班
而且是嚴格的順序排班1-30名在1班
31-60在2班這樣的(只是舉例
一班多少人不清楚)所以都要努力啊
『柒』 想了解清華附中情況
第一,附中沒有泳池,但附中風景很美,有塑膠操場。清華大學有兩個游泳池。分別是西湖游泳池和名為游泳館的游泳池。都對外開放。西湖的票價便宜,但水質,環境很差,是露天的,皮膚脆弱的建議不去。價格二點五元,兩小時(還不能洗澡!).游泳館相對而言環境不錯,是一個室內游泳池。50乘50的池子。分為深水區和淺水區。去深水區要花五元考深水證。能洗澡,環境很好,但票價高。一般為十元,可辦月票,一個半小時一場。四周有救生員。游泳館後面就是紫荊公寓。風景很美。位置:西湖游泳池位於從清華西門進去的第一個十字路口的左面。游泳館位於紫荊公寓的正前方,清華大學體育館的正後方,從東門進去,走到主樓前左轉,再在第一個丁字路口右轉,一路下去。當你看到一大群大學生在運動時,那就不遠了。
第二,附中有圖書館。大學的圖書館需要學生證(大學的)才能借。而且每什麼中學生能看的。大學的食堂是清華大學的一大特色,總共有二十幾個。一律用飯卡支付。分為學生卡和教工卡。教工卡只能在教工食堂吃。同理學生卡也一樣。教工食堂便宜,清華大學有補貼,所以很便宜,但要有教工證才能辦,如果買臨時餐卡要收十分之一的手續費。學生卡可以隨便辦,但大學不給補貼,所以比較貴。可在萬人食堂(很大的食堂,地下是超市)辦卡。每次充值要百分之十五的手續費(這就是貴的原因)。如果嫌麻煩,也可以在學校自行解決,但學校食堂的東西太貴了。
如果可以,課余時間一定要在大學里走走,那裡可有優美的景色(四季都很美,樹木覆蓋率達百分之七十,四處很「原生態」,動物也很多,都不怕人。)和許多歷史遺跡(近春園遺址,斷碑,荒島,水木清華,主樓,清華園早期建築。。。。簡直太多了,而且都很有名,大學的氣氛很濃的啊!)學風很好,大學生都很熱情。很有大學的氣氛,不愧是中國第一名校。從附中去大學只有一牆之隔。很方便。
『捌』 清華附中高中教材版本
北京高中課標教材版本
語文 數學 英語 物理 化學 生物 政治 歷史 地理
東片 東城 北京 人教A 人教 教科 魯科 人教 人教 嶽麓 人教
崇文 北京 人教A 人教 教科 魯科 人教 人教 嶽麓 人教
朝陽 北京 人教A 人教 教科 魯科 人教 人教 嶽麓 人教
豐台 北京 人教A 人教 教科 魯科 人教 人教 嶽麓 人教
大興 北京 人教A 人教 教科 魯科 人教 人教 嶽麓 人教
通州 北京 人教A 人教 教科 魯科 人教 人教 嶽麓 人教
密雲 北京 人教A 人教 教科 魯科 人教 人教 嶽麓 人教
順義 北京 人教A 人教 教科 魯科 人教 人教 嶽麓 人教
平谷 北京 人教A 人教 教科 魯科 人教 人教 嶽麓 人教
西片 西城 人教 人教B 北師大 人教 人教 浙科 人教 人教 中圖
石景山 人教 人教B 北師大 人教 人教 浙科 人教 人教 中圖
門頭溝 人教 人教B 北師大 人教 人教 浙科 人教 人教 中圖
昌平 人教 人教B 北師大 人教 人教 浙科 人教 人教 中圖
宣武 人教 人教B 北師大 人教 人教 浙科 人教 人教 中圖
海淀 人教 人教B 北師大 人教 人教 浙科 人教 人教 中圖
燕山 人教 人教B 北師大 人教 人教 浙科 人教 人教 中圖
房山 人教 人教B 北師大 人教 人教 浙科 人教 人教 中圖
懷柔 人教 人教B 北師大 人教 人教 浙科 人教 人教 中圖
延慶 人教 人教B 北師大 人教 人教 浙科 人教 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