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科學家小說排行榜
『壹』 中國科學家排名是怎樣的
中國科學家排名是: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李四光、袁隆平、茅以升、錢三強、於敏、趙九章、王淦昌等。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
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
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主席;
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
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貳』 清朝末年,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越多越好……
侯德榜 詹天佑
馮如 (Feng Ru 1883—1912) 中國第一位飛機製造家和飛行家。號鼎三。廣東恩平人。出身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12歲時隨舅父赴美國舊金山謀生。年少有志,白天做工,晚上攻讀科學知識,努力掌握機器製造技術。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飛機試飛成功之後,他萌發出製造飛機救國的思想。1905年日俄戰爭在中國爆發,曾表示:「倘得千數百萬飛機分守中國港口,微特可以固吾圉,並足於懾強鄰。」從此開始致力航空事業,發誓:「苟無成,無寧死!」在愛國華僑大力資助下,創辦飛機製造公司,歷經千辛萬苦,克服無數困難。終於1909年試製成功第一架飛機。次年,又製造出當時世界上性能較先進的「頓異前制」飛機。10月,參加國際飛行協會舉辦的飛行比賽,創造了飛行高度230多米、距離30多公里的成績,折算時速達104公里,獲得比賽第一名。1911年3月,謝絕美國的重金聘用,毅然帶著兩架自製飛機投到祖國懷抱。武昌起義後,參加革命,被廣東軍政府任命為飛機隊飛行長。為了開通民智,宣傳航空知識,於1912年8月25日,在廣州燕塘為民眾作飛行表演時,不幸失事,受重傷犧牲。彌留之際,勉勵他的助手「勿因是而失其進取心」(以上引文見《中國飛行家馮君如行狀》,《東方雜志》,9卷5號),至死念念不忘祖國的航空事業。遵其遺志,安葬在黃花崗。
徐壽
我國清末科學家。江蘇無錫人。我國近代化學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著作很多,在化學方面主要有《化學鑒原補編》、《化學考質》、《化學求數》等書籍。他的著作系統地介紹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化學知識的主要內容。此外他於1875年在上海創立了「格致書院」(格致即格物致知,清末時對物理、化學的總稱)公開講演自然科學知識,還進行化學演示實驗,對我國近代化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氧氣的名稱就是徐壽命名的。他認為人的生存離不開氧氣,所以就命名為「養氣」即「養氣之質」,後來為了統一就用「氧」代替了「養」字,便叫這「氧氣」。
徐建寅(1845~1901) 現代兵工學家字仲虎。江蘇無錫人。清末科學家。其父徐壽為中國近代化學先驅。自幼受其父影響,熱愛自然科學。1861年(咸豐十一年)隨其父在安慶軍械所供職。在徐壽研造我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時,「屢出奇思以佐之」。1867年(同治六年)後,在江南機器製造局任提調,協助其父研製輪船多艘,開中國造船工業之先河。徐建寅父子與西人傅蘭雅、金楷理協作翻譯了《化學分策》《冷機尺寸》《炮和鐵甲論》等西方科學技術論著。其間,徐建寅還與傅蘭雅等在上海創辦格致書院,為傳播近代科學知識,興辦近代科學教育起了示範作用。1875年(光緒元年),應山東巡撫丁寶楨聘請在濟南籌辦山東機器局(今山東化工廠前身),被委任為總辦。該廠創辦中未用外國人,從選址到規劃設計、施工安裝,皆傾心為之,徐建寅「胸有成竹,親標規尺,一人足抵洋匠數人」,受到清政府的褒揚。翌年,山東機器局建成投產。1879年(光緒五年)6月,奉調北上,以駐德國二等參贊名義出使德、英、法等國進行技術考察,寫成《歐游雜錄》2卷,為我國最早派出國外考察的工程技術人員之一。1886年(光緒十二年)在會辦金陵機器局時,採用西法製成新式後膛招槍和鑄鋼。1889年(光緒十五年),維新變法時任農工商督辦。後任福建船政局馬尾造船廠提調,湖北省營務總辦,保安火葯局、漢陽鋼葯廠督辦。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3月,在鋼葯廠與員工試制無煙葯時,失事殉職。著譯有《造船全書》、《兵學新書》、《化學分原》、《水雷錄要》、《歐游雜錄》等40餘種。
鄒伯奇(1819-1869年) 字特夫,廣東南海縣泌沖人。他自少受在鄉村私塾教學的父親影響,對傳統文化有較多的認知,尤其是對算術有濃厚的興趣。鄒伯奇的悟性甚高,當西方的科學知識傳入廣東後,他就通過自學將中西方的文化精粹加以融合,並獨自對光學、數學、天文學、測繪學、力學、化學及地理學進行研究。
鄒在25歲時就已參照西方的地圖測繪術自創了「方格地圖繪製法」以此繪制中國地圖全冊——《皇輿全圖》,並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完成(總圖1幅,分圖66幅)。該圖的製成標顯出傳統的地圖繪制技術有了突破性的提高,被譽之為近代中國科學技術的重大成果之一。
他對天文學、數學、光學、 地理學等都很有研究。《南海縣志》稱他「尤精於天文歷算,能萃中西之說而貫通之, 為吾粵向來名儒所未有。」鄒伯奇在整理和研究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文歷算著作《周髀算經》方面,取得不少成果,為歷史上著名的天文學家所不及。他運用了當時先進的鍾表機械,設計和製造了不少天文儀器,如渾天儀、「七政儀」。他還善於運用天文學知識破除迷信。當時民間紛紛傳說道光十九年焚燒鴉片的那天,正是太白星經天,所以認為太白經天是干戈兵亂之兆。於是他在南海學宮談藝時,指出星變與災祥風馬牛不相及,他繪圖說明,形象講授,並預言第二年太白星又要出現了。後來事實證明確是如此。
鄒伯奇的數學成就體現在他的一系列著述中,為當時中國數學界填補了不少空白。他撰寫的《學計一得》二卷和《補小爾雅釋度量衡》一卷,以數學知識解釋儒家經籍;《乘方捷法》三卷,對二項式的n次根和對數的冪級數展開式進行深入探討,擴大了它們的應用;又撰《對數尺記》一卷,闡述計算尺的構造和它在數字計算中所起的作用。
鄒伯奇在光學方面也獲得顯著成就。二十六歲時他寫了《格術補》。當中用數學的方法敘述了平面鏡、透鏡、透鏡組等成像的規律;對眼鏡、望遠鏡、顯微鏡 等光學儀器的工作原理進行了解釋。他對攝影(當時稱為照相術)進行了全面的研究,親自製造了攝影機,用這部攝影機為自己拍攝的照片至今還保存在廣州博物館。他的《攝影之器記》和另一篇文稿論述了光學原理、暗箱製作、感光版製造以及拍攝、沖洗等方法,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全面的攝影著作,當時攝影剛傳入中國,這對傳播和普及攝影技術起了很大的作用。
鄒伯奇從事科技研究的范圍很廣。他繪制的《輿地全圖》一冊,是清代有名的地圖,他著述的《測量備要》四卷,詳細地介紹了繪制地圖的方法。鄒伯奇由於在科學研究上很有成就,1857年被推舉為當時廣東著名的學府――廣東學海堂的學長。
李善蘭(1811.1.22~1882.12.9),中國清代數學家、天文學家、力學家、植物學家。原名心蘭,字壬叔,號秋紉。浙江海寧人,清嘉慶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11年1月22日)浙江海寧縣生,光緒八年十月二十九日(1882年12月9日)卒於北京。
他自幼學習算學。1852年在上海結識傳教士偉烈亞力、艾約瑟等人。此後即和他們合作,翻譯西方自然科學著作多種。 在天文學方面,他與偉烈亞力合譯英國天文學家J.F.赫歇耳所著《天文學綱要》一書,中譯本名《談天》,於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出版。該書共十八卷,全面介紹當時天文學的各個方面,如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太陽系諸天體的運動和性質、恆星天文學、銀河系和河外星雲、歷法知識等。《談天》首次向中國介紹了一系列天文新發現,如恆星周年視差、光行差、小行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在序言中,李善蘭說明日心體系和橢圓定律等是客觀實在,不是為了推算所作的假設。他批判了阮元等人對哥白尼學說的攻擊。《談天》一書的出版,使近代天文學第一次系統地傳入中國。李善蘭對天體橢圓軌道運動的解演算法問題進行了研究,著有《橢圓正術解》二卷、《橢圓新術》一卷和《橢圓拾遺》三卷。《橢圓正術解》是對他的好友徐有壬所著《橢圓正術》一書的解釋。《橢圓新術》則提出他自己的解演算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第一次在中國使用了無窮級數來求解開普勒方程。級數展開的方法是他自己在前輩中國數學家工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級數回求法。《橢圓拾遺》則介紹了有關橢圓的種種幾何性質和命題。李善蘭還著有《麟德術解》三卷,研究唐代李淳風所著《麟德歷》,它的二次差內插法及其對元代《授時歷》的影響。在所著《天算或問》中,摘要編進了跟學生答難的二十個數學天文問題。其中有一條是他改進了恆星子午觀測定緯度的方法和計算公式。在數學方面,他也有著作多種,如《方圓闡幽》、《弧矢啟秘》、《對數探源》等。他的主要貢獻有三:求自然對數的方法,級數求和的「李善蘭恆等式」以及素數論。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出版了他的主要天文、數學著作匯集《則古昔齋算學》。
王清任(Wang Qingren,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勛臣。清代直隸省(今河北省)玉田縣人。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學家與醫學家。
他從少年時期開始學醫,由於學習刻苦,他很快就精通了醫學理論,醫術也很高明。他開過葯鋪,對許多葯物的性味、功用都很熟悉。王清任根據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對疾病的病因、病理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許多病是由於血液流通不暢引起的。血液不流暢,淤積在某個器官或血管里,就影響了這個部位周圍組織的生理功能,引起疾病。根據這種「血淤致病」的學說,他研究處一些方劑,除上面說到的「通竅活血湯」外,還有「血府逐淤湯」、「嗝下逐淤湯」等,都很有效。
他認為人的臟腑結構對醫療非常重要,認為「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人夜行」,認為古醫書中關於人體記述錯誤不少。他多次到疫病暴死者亂葬崗中和死刑場觀察人體內臟結構,於1830年著成《醫林改錯》,附圖25幅,他首先記載了人體腔由膈膜分為胸、腹兩腔,而非古書圖中所給兩個隔膜,三個體腔——三焦。又改正了古圖中肺有六葉兩耳二十四管的錯誤,「肺有左、右兩大葉,肺外皮實無透竅,亦無行氣的24孔。」認為肝有四葉,膽附於肝右第二葉,糾正了古圖肝為七葉的錯誤。關於胰腺、膽管、幽門括約肌、腸系膜等的描繪更符合實際。對心臟左、右頸總動脈的分布,由於系在屍體所見,誤認為動脈為行氣的管道。他精闢地論證了思維產生於腦而不在心。「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於腦,……兩目系如線,長於腦,所見之物歸於腦,……鼻通於腦,所聞香臭歸於腦……」這些看法都與現代解剖學及生理學看法相近。在臨床醫學上以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其所立活血化瘀方劑至今仍為中醫臨床廣泛採用。
王清任的著作為《醫林改錯》,這是一部幾百年來令醫學界爭論不休的書。書中主要闡述了兩各方面的觀點。其一便是「改錯」,王清任認為,我國古代醫書中對人體臟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並不確切,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災區觀察未掩埋的兒童屍體300多例,逐一進行了解剖和觀察,繪制了大量的臟腑圖。他認為前世許多醫書的講法不正確,須改正,故書名便為《醫林改錯》;另一主要內容主要表明了他對人體氣血的一個特殊的認識。他認為氣與血皆為人體生命的源泉,但同時也是致病因素。不論外感內傷,對於人體的損傷,皆傷於氣血而非臟腑。氣有虛實:實為邪實,虛為正虛;血有虧瘀,虧為失血,瘀為阻滯。他認為瘀血是由於正氣虛,推動無力造成的,故血瘀證皆屬虛中夾實。故而他倡導「補氣活血」和「逐瘀活血」兩大法則,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說」。
雖然後世醫家對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有著褒貶不一的評價,但是他肯於實地觀察,親自動手的精神值得肯定。他為醫世者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在瘀血證的立法及方劑的創立上,其發揚和革新有著很大的學術價值。
另一說法:
王清任(1768~1831) 字勛臣。玉田縣鴉鴻橋河東村人。清任自幼習武,曾為武庠生,捐過千總銜。乾隆、嘉慶年間,王之故鄉還鄉河上,僅有渡橋,因「官橋官渡」進行勒索,還是「善橋善渡」以行善引起訟端。王清任力主「善橋善渡」。開庭審理時,知縣幾次摘去涼帽,清任幾次站訴不屈,並義正辭嚴:「我跪的是大清法制『頂戴花翎』,不是為你下跪」,而觸怒縣官。他平時還多用文言、辭令蔑視封建統治者的衙門。久之,縣衙與當地豪紳合流對其進行迫害。王清任不得不離鄉出走,輾轉去灤縣稻地鎮(今屬豐南區),東北奉天(今沈陽)等地行醫。
王清任受祖上行醫影響,20歲便棄武習醫,幾年間已譽滿玉田;30多歲時,到北京設立醫館「知一堂」,為京師名醫,善用黃芪。他醫病不為前人所困,用葯獨到,治癒不少疑難病症。據清光緒十年《玉田縣志》載,有1人夜寢,須用物壓在胸上始能成眠;另1人仰卧就寢,只要胸間稍蓋被便不能交睫,王則用1張葯方,治癒兩症。
王清任一生讀了大量醫書,曾說:「嘗閱古人臟腑論及所繪之圖,立言處處自相矛盾」。在臨床實踐中,就感到中醫解剖學知識不足,提出「夫業醫診病,當先明臟腑」的論點。王認為「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痴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子夜行。」從此,王沖破封建禮教束縛,進行近30年的解剖學研究活動。
嘉慶二年(1797),王清任至灤縣稻地鎮行醫時,適逢流行「溫疹痢症」,每日死小兒百餘,王冒染病之險,一連10多天,詳細對照研究了30多具屍體內臟。他與古醫書所繪的「臟腑圖」相比較,發現古書中的記載多不相合。王為解除對古醫書中說的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的懷疑,嘉慶四年(1799)六月,在奉天行醫時,聞聽有1女犯將被判處剮刑(肢體割碎),他趕赴刑場,仔細觀察,發現成人與小兒的臟腑結構大致相同。後又去北京、奉天等地多次觀察屍體。並向恆敬(道光年間領兵官員,見過死人頗多)求教,明確了橫隔膜是人體內臟上下的分界線。
王清任也曾多次做過「以畜較之,遂喂遂殺」的動物解剖實驗。經過幾十年的鑽研,本著「非欲後人知我,亦不避後人罪我」,「唯願醫林中人,……臨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轅北轍」的願望和態度,於道光十年(1830)即他逝世的前1年,著成《醫林改錯》一書(兩卷),刊行於世。梁啟超評論「王勛臣……誠中國醫界極大膽革命論者,其人之學術,亦饒有科學的精神」。范行准所著《中國醫學史略》評價王清任:「就他偉大實踐精神而言,已覺難能可貴,絕不遜於修制《本草綱目》的李時珍」。唐宗海《中西匯通醫經精義》雲:「中國《醫林改錯》中,剖視臟腑與西醫所言略同,因采其圖以為印證。」]50多年來,此書已多次重版刊印。1949年後全國各地介紹王清任,研究《醫林改錯》的論文、評注,已不下50餘篇(冊)。
丁拱辰,機械工程專家。最早系統考察了西方火器的使用和構造並研究製造了中國火器。在中國首先進行了蒸汽機、機車和輪船的模型製造。撰寫了中國第一部有關蒸汽機、機車和輪船的著作,為創建中國近代機械工程做出了貢獻。
『叄』 重生之後成為科學家的。小說。天才科學家就不要了,我看過。
重生之大科學家
一個穿越故事。
一個研究生穿越到清末的故事。
一個物理學研究生穿越到清末創辦大學的故事。
最初,他只想活下去,只想傳播自己的知識。
清末民初,救國圖存是社會的最終問題,任何一位中華子弟都肩擔此責,不容推卸。
如何救國?這是每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思考的問題。
學術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
歷史的浪潮推動主人公,一步一步前行;他也努力掙扎,試圖改變一些東西。
『肆』 有沒有人介紹幾本清末的歷史架空的小說 要有未來超級科技或外星超科技的小說 很yy的篇幅要大的 打擊復制
山窩里的科技強國
現代奇人
遭遇史前文明
中國標准
翔龍系列
超級電腦
超級伺服器
超級科技強國
超級軟體帝國
軟體帝國
超級基因優化
超級學生
科技證道
科技超能王
大明科技體系
高科技軍閥
辛亥科技帝國
科技大時代
未來接收器
科技風暴
代言人
科技狂人
超自然強國
終極科技帝國
超級科技工廠
超凡科技
科技狂瀾
重生之科技巔峰
科技改變世界
重生之科技崛起
科技神農
科技小農
隨身攜帶史前科技
再生之科技帝國
超級高科技霸主
重生之網路娛樂
超級科技
超級電腦分身
智能電腦
極品電腦
回到現代
智能電腦
最終智能
智能工廠
都市智能帝國
超級智能
智能手錶
未來智能
終極智能
極品智能
智能下載
超級外星基地
超級能源強國
我的超級外星基地
超級電能
位面交易之超級公司
外星代理人
天才科學家
大科學家
天才學習機
『伍』 有沒有主角是科學家的小說
重生之大科學家
作者:何事公 狀態:完結 類型:歷史軍事
簡介:一個穿越故事。 一個研究生穿越到清末的故事。 一個物理學研究生穿越到清末創辦大學的故事。 最初,他只想活下去,只想傳...
『陸』 民國時期的著名的本土科學家有哪些人,請舉出幾個
數學家陳建功、蘇步青、華羅庚
李四光是我國卓越的地質學家
茅以升是我國近代著名的科學家、橋梁專家
竺可楨(1890—1974),我國近代氣象事業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侯德榜(1890—1974),我國卓越的愛國科學家,我國現代化學工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世界公認的制鹼工業權威
吳有訓(1897—1977),我國著名物理學家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築學家
這些人基本都是橫跨清末、民國和新中國的科學家。
『柒』 清朝末年,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
侯德榜 詹天佑
馮如 (Feng Ru 1883—1912) 中國第一位飛機製造家和飛行家。號鼎三。廣東恩平人。出身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12歲時隨舅父赴美國舊金山謀生。年少有志,白天做工,晚上攻讀科學知識,努力掌握機器製造技術。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飛機試飛成功之後,他萌發出製造飛機救國的思想。1905年日俄戰爭在中國爆發,曾表示:「倘得千數百萬飛機分守中國港口,微特可以固吾圉,並足於懾強鄰。」從此開始致力航空事業,發誓:「苟無成,無寧死!」在愛國華僑大力資助下,創辦飛機製造公司,歷經千辛萬苦,克服無數困難。終於1909年試製成功第一架飛機。次年,又製造出當時世界上性能較先進的「頓異前制」飛機。10月,參加國際飛行協會舉辦的飛行比賽,創造了飛行高度230多米、距離30多公里的成績,折算時速達104公里,獲得比賽第一名。1911年3月,謝絕美國的重金聘用,毅然帶著兩架自製飛機投到祖國懷抱。武昌起義後,參加革命,被廣東軍政府任命為飛機隊飛行長。為了開通民智,宣傳航空知識,於1912年8月25日,在廣州燕塘為民眾作飛行表演時,不幸失事,受重傷犧牲。彌留之際,勉勵他的助手「勿因是而失其進取心」(以上引文見《中國飛行家馮君如行狀》,《東方雜志》,9卷5號),至死念念不忘祖國的航空事業。遵其遺志,安葬在黃花崗。
徐壽
我國清末科學家。江蘇無錫人。我國近代化學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著作很多,在化學方面主要有《化學鑒原補編》、《化學考質》、《化學求數》等書籍。他的著作系統地介紹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化學知識的主要內容。此外他於1875年在上海創立了「格致書院」(格致即格物致知,清末時對物理、化學的總稱)公開講演自然科學知識,還進行化學演示實驗,對我國近代化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氧氣的名稱就是徐壽命名的。他認為人的生存離不開氧氣,所以就命名為「養氣」即「養氣之質」,後來為了統一就用「氧」代替了「養」字,便叫這「氧氣」。
徐建寅(1845~1901) 現代兵工學家字仲虎。江蘇無錫人。清末科學家。其父徐壽為中國近代化學先驅。自幼受其父影響,熱愛自然科學。1861年(咸豐十一年)隨其父在安慶軍械所供職。在徐壽研造我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時,「屢出奇思以佐之」。1867年(同治六年)後,在江南機器製造局任提調,協助其父研製輪船多艘,開中國造
『捌』 求清末民國革命小說
《赤色黎明》,作者:緋紅之月
《民國投機者》,作者:有時糊塗
《1908遠東狂人》,作者:丹丘
《國之大賊》,作者:黑椒炒三國
《核武皇帝》,作者:浪子刀
《北洋》,作者:戒念
《鐵血大民國》,作者:大羅羅
《游戲民國》,作者:大羅羅
《1911新中華》,作者:天使奧斯卡
《篡清》,作者:天使奧斯卡
《歡樂土匪鬧民國》,作者:半渡
《亂世小民》,作者:樣樣稀鬆
《烽煙盡處》,作者:酒徒
《重生抗戰之豫西北傳奇》,作者: 枕石聽濤
《陝西坑》,作者:緋紅之月
《重生之大科學家》,作者:何事公
《民國梟雄》,作者:斷刃天涯
《重生之民國歲月》,作者:萬馬犇騰
《辛亥大軍閥》,作者:雨天下雨
《穿越民國大頭兵》,作者:熱茶來一壺
希望可以幫到你,最後一個穿越的。
另外,民國穿越小說比較不錯的還有:
1、《抗日之倖存者》我是帶著敬仰的心情去讀的,描寫國的正面抗日,精彩真實的戰斗場面,有如紀錄片般,沒有太多偉光正,或是全民英雄。甚至還出現了拖後腿的居然是。。。(就是姜文《鬼子來了》里的「我」),居然現在還沒和諧,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會被和諧
2、《游戲民國》金彩紛呈的民國早期軍閥斗爭,當然也有tg,語言也和詼諧啊,戲說的方式演義嚴肅的歷史,人,思想。(或是本身就豐富多彩滑稽可笑的軍閥歷史)。。。。。。作者還有本《大秦革命者》也不錯,也是寫這段歷史的,就是演義成異界,改了好多人的名字,看著比較累,而且要對這時的歷史有點了解才能讀懂,反正我市敗退了,歷史知識不夠,演義的名人猜著太累。
3、《天下首富》寫的是穿越者成了胡雪岩的兒子,而且胡雪岩提前死了,任然得到左宗棠的支持,主角通過胡雪岩的政治經濟遺產,結合歷史知識發展的故事。就是有點幼。
4、《調教太平洋》穿越到清末,然後金手指到金礦,大油田發家,利用歷史知識在國際夾縫中發展成僅次於美國的龐然大物,參加一戰。最最重要的是bb黨們的最愛,比較實際的bb黨發展,海戰描寫非常不錯。
『玖』 有一本小說講的是重生成清末民初的科學家叫什麼名字
重生之大科學家、你可以看看這個鏈接http://ke..com/view/7094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