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裡面有羅的外國小說家
⑴ 有哪些知名的外國作家
馬塞爾·普魯魯斯特,法國小說家。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
威廉·福克納,同美國小說家。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 1929 )、《我彌留之際》( 1930 )獲得 1949 年諾貝爾文學獎。
詹姆斯·喬伊斯英國小說家《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1916 )、《尤利西斯》( 1922 )、《芬尼根們的蘇醒》( 1939 )。
弗吉尼亞·伍爾夫英國小說家。《達羅衛夫人》( 1925 )、《副燈塔去》( 1927 )、《浪》( 1931 )。
存在主義:薩特,法國小說家,短篇小說集《牆》( 1939 )、獲得 1964 年諾貝爾獎。長篇小說《惡心》( 1938 )、劇本《蒼蠅》( 1942 )、《間隔》( 1945 )、《死無葬身之地》( 1946 )、《骯臟的手》( 1948 )、《魔鬼與上帝》( 1951 )、長篇小說《自由之路》( 1945-1949 )、哲學著作《存在虛無》( 1943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1947 )、自傳《詞語》( 1955-1964 )。
加繆,法國小說家。長篇小說《鼠疫》( 1947 )中篇小說《局外人》( 1942 )、《隨落》( 1956 )、短篇小說集《流放與王國》( 1957 )、散文集《反與正》( 1937 )、《婚禮》( 1939 )、哲學隨筆《西西弗的神話》( 1942 )、《反抗者》( 1951 )。
新小說派:娜塔麗·薩洛特:法國小說家。《向性》( 1932 )、《一個陌生人的肖像》( 1947 )、《天象館》( 1959 )、《金果》( 1963 )、論文集《懷疑的時代》( 1956 )、自傳《童年》( 1985 )、米歇爾·布托爾:法國小說家《米蘭弄堂》( 1954 )、《時間的運用》( 1956 ,又譯成時間表)、《變》( 1957 )、《變》( 1960 )、克洛德、西蒙,法國小說家 1958 年獲諾貝文學獎,《草》( 1958 )、《弗蘭德公路》( 1981 )、《風》( 1957 )。
羅伯·格里耶,法國小說家。小說《橡皮》( 1953 )、《窺視者》( 1955 )、《嫉妒》( 1957 )、《在迷宮中》( 1959 )、《快照》( 1962 )、《反復》( 2001 )等,電影小說《去年在馬里安巴》( 1961 )、傳奇故事《重現的鏡子》( 1985 )。
魔幻現實主義:
胡里奧·科塔薩爾( 1914-1984 )阿根廷作家 。
何塞·多諾索( 1924-1996 ),智利作家。
加西亞·馬爾克斯( 1928- )哥倫比亞作家 , 獲 1982 年諾爾貝文學獎,長篇小說《百年孤獨》( 1967 )。
中篇小說《枯枝敗葉》( 1955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 1961 )短篇小說集《格郎德大娘的葬禮》( 1962 )《惡時辰》( 1962 )、長篇小說《家長的沒落》( 1975 )《霍亂時期的愛情》( 1985 )。
卡洛斯·富恩特斯( 1928- ),墨西哥作家。《最明凈的地區》( 1958 )《阿爾特米奧·克魯斯之死》( 1962 )。
阿菜霍·卡彭鐵爾( 1904-1980 ),古巴作家。長篇小說《人間王國》( 1949 )、《消失了的足跡》( 1953 )、《光明世紀》(又譯成啟蒙世紀)( 1962 ),《方法的根源》( 1974 )。
阿斯圖里亞斯( 1899-1974 ),瓜地馬拉作家。長篇小說《玉米人》( 1949 )、《瓜地馬拉傳說》( 1930 )《總統先生》( 1946 ),獲 1967 諾貝爾文學獎。
何塞·瑪利亞·阿爾格達斯( 1911-1969 )秘魯作家
胡安·魯爾福( 1918-1986 )墨西哥作家,中篇小說《佩德羅·巴拉莫》( 1955 )。
⑵ 中外名人作家簡介,中外各十個。急······請快點,好的話我會加分。
1. 朱自清:字佩弦.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詩人,民主戰士.
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蹤跡》。
2.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故事新編》。以及其他散文集16部。曾學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
3.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現代著名小說家,戲劇家被譽為「人民藝術家」,代表作《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小說),話劇《龍須溝》《春華秋實》《茶館》。
4.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代表作: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等
5.冰心: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詩人,原名謝婉瑩。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春水》,散文《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等。
6.郭沫若:原名郭開貞,筆名沫若。我國現代傑出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學家,社會活動家,代表作:《屈原》《蔡文姬》等。(初中生們學過的《雷電頌》就是選自《屈原》)
7.白居易 年輕的白居易初次到洛陽,拜見著名詩人顧況。當時白居易未成名,顧況看著白居易這個名字,笑著說:「洛陽米貴,居住不易啊!」接著,他翻開詩稿,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被白居易這美妙的詩句驚住了,連忙說:「能寫這樣的好詩,在洛陽居住就容易了……」
8.吳敬梓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晚年生活很貧困,他住在南京大中橋時,只有古書幾十冊,日夜誦讀自娛。最後,連這些書也拿去賣掉買米。 冬天,吳敬梓缺衣少食,當然談不到買酒禦寒。他便邀請五六個好友,乘月色走出南京城南門,繞著城牆走,一路上唱歌、吟詩,你歌我和,直到天亮,走進水西門而散,夜夜如此。由於走了幾十里路,全身就暖和了,吳敬梓幽默地稱夜間之行為「暖足」。
9.韓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韓愈(768 824),字退之,河南人,人稱「韓昌黎」。韓愈的真正成就,在於文學領域。韓愈積極領導了唐代古文運動,並使這一運動獲得重大的成功。 所謂古文運動,就是改變漢魏六朝以來的駢體文,恢復先秦時代的散文體。韓愈把古文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10.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堯棠)
巴金,原名李堯棠,祖籍浙江嘉興,1904年11月25日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
國外:
1.莎士比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戲劇家,詩人.代表作:四大悲劇《麥克白》《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喜劇《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悲喜劇《羅蜜歐與朱麗葉》
2.莫泊桑:法國著名小說家,一生中共著短篇小說350多篇,長篇小說6部,游記3本,以及許多文學、政治、時事評記,代表作《俊友》《一生》,短篇小說《羊脂球》
3.羅曼.羅蘭:法國作家。代表作《名人傳》《約翰.克利斯朵夫》
4.列夫.托爾斯泰:19世紀後半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復活》
5.高爾基: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前蘇聯社會主義文學奠基人,著有《高爾基全集》《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6.安徒生:丹麥童話作家,一生共著童話160篇,代表作<<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皇帝的新裝>>等。
7.列寧 列寧在學校里,每門功課都學得很好。老師講課,他用心聽。老師留的作業,他認真做。 列寧做完學校里的功課,還讀許多課外書。他常常把書里的故事講給別人聽。他愛書里那些勤勞勇敢的人,拿他們做自己的榜樣。 列寧十分愛護書。他從來不把書弄臟,也不把書到處亂扔。
8.居里夫人 幾十年前,波蘭有個叫瑪妮雅的小姑娘,學習非常專心。不管周圍怎麼吵鬧,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瑪妮雅在做功課,她姐姐和同學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戲。瑪妮雅就像沒看見一樣,在一旁專心地看書。
9.阿爾德羅蒂:義大利醫生 阿爾德羅蒂(1223-1295),1223年生於佛羅倫薩,義大利醫生。他少年貧困,成年時才有了受教育的機會。他曾在當時西歐最好的醫學校之一的波洛尼亞學習,進步極快,於1260年在該校執教。阿爾德羅蒂在希臘醫學與歐洲醫學之間起了橋梁作用。他還為希波克拉底、蓋倫以及阿維森那寫述評注釋性文章,並建議讀者閱讀原著
10.達·芬奇: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科學家 列奧納多· 達·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科學家,人類智慧的象徵
.《最後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蒙娜麗莎》則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他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跡,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
⑶ 揭秘羅曼羅蘭是哪個國家的文學家
羅曼羅蘭是哪個國家的
羅曼·羅蘭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以及社會活動家,在獲得過19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無論在文學界還是音樂界,都名聲斐然。那麼羅曼·羅蘭是哪個國家的呢?
1866年1月29日,羅曼·羅蘭出生於克拉姆西。克拉姆西屬於法國的勃艮第地區,他在那裡生活了14年。在他15歲的時候,跟隨父母一起遷居至巴黎,後考入了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就讀三年後畢業,並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此後羅曼·羅蘭在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等多國旅遊,歸國後開始從事文學和藝術方面的創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羅曼·羅蘭正定居在瑞士。1915年,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由於法國政府的反對,因此知道第二年年底,瑞典政府才通知他這一殊榮。
1944年12月30日,羅曼·羅蘭在自己的故鄉去世,享年78歲。由此可見,對於羅曼·羅蘭是哪個國家的問題,已經一目瞭然。他生於法國,卒於法國,也在法國完成了他的學業,雖然其中他多次在瑞士、蘇聯等國外旅行和定居,在終究沒有改變他的國籍。而羅曼·羅蘭的第一任妻子,也是個法國人,那是一個巴黎著名教授的女兒,他們的婚姻維續八年時間,後羅曼·羅蘭又娶了一個俄國女人為妻。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過程,也受到法國政府的多番干擾,因此他始終和法國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系。這也是他在晚年的時候,放棄了他在瑞士的家庭和生活,也要回到自己故鄉的緣故。
羅曼羅蘭性別
如果把羅曼·羅蘭的名字拆分開來閱讀,似乎更像是兩個女性常用名。那麼法國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羅曼·羅蘭性別是男是女呢?
羅曼·羅蘭有過兩次婚姻經歷,其中第一次婚姻對於羅曼·羅蘭來說,影響比較大。他的妻子名叫洛蒂爾特,是一名的名媛。父親勃萊亞在巴黎的一所高等院校教授語言文學,在業界也相當有名。當時的羅曼·羅蘭剛剛來到巴黎不久,事業也處於起步階段,但是洛蒂爾特和羅曼·羅蘭出人意料地結為了夫妻。結婚之後,兩人的婚姻生活十分幸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出現了裂痕。主要原因是因為洛蒂爾特是一位巴黎著名的交際花,經常出入於許多交際場合,而當時一介窮書生的羅曼·羅蘭並不能滿足洛蒂爾特對生活的需求,而且他的收入也常常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洛蒂爾特對羅曼·羅蘭從事的文學創作事業出現了懷疑,因此在結婚八年之後,兩人只能選擇離婚。
羅曼·羅蘭地再婚是在33年之後,當時的羅曼·羅蘭已經68歲了。他的妻子名叫瑪麗·庫達切娃,是一位俄國婦女。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羅曼·羅蘭,雖然居住在瑞士,但經常前往蘇聯,並在1935年和斯大林進行了會面。因此這段時間里,他和蘇聯的關系十分密切,尋找一個俄國女人也並非意料之外的事情。這一次再婚,直到羅曼·羅蘭的去世才宣告結束。
從羅曼·羅蘭的兩次婚姻經歷來看,可以確切地證實,羅曼·羅蘭性別是男性無疑。
羅曼羅蘭有什麼之稱
羅曼·羅蘭是法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其一生除了在作品方面的成就傑出,其政治思想方面,也在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而進行不屈的斗爭。後人對他的評價很高,那麼,羅曼·羅蘭有什麼之稱?
現在說起羅曼·羅蘭,一般都會想到他的幾個稱號,如「時代精神的代言人」, 「世界的良心」, 「和平主義教皇」等。這些稱號,都是對羅曼·羅蘭的高度評價。其中前兩個出自於羅曼·羅蘭的好友斯蒂芬·茨威格所說。他稱贊羅曼·羅蘭是一個有人性的,追求自由的鬥士,並說他「關鍵性時刻將代表歐洲的良知」。由此可見,當時由於在歐洲大陸上,法西斯橫行,人性和道德已經淪喪,而羅曼·羅蘭正是那位一直和惡勢力斗爭不止的人,他通過自己的文章,發表反戰宣言,抨擊歐洲各國的迫害行為。因此,假如在惡勢力真正霸佔世界的時候,他將成為正義勢力的精神領袖,所以,他也是「時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
「和平主義教皇」的稱號是蘇聯的學者和思想家盧那察爾斯基提出的。他對於羅曼·羅蘭在文學成就方面十分景仰,也對他一生追求的自由事業予以肯定。
因此,羅曼·羅蘭有什麼之稱這個問題的答案,基本上是以上提到的三個稱號,由此可見,羅曼·羅蘭投身的進步政治活動中,為人類的自由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羅曼羅蘭的作品
羅曼·羅蘭的作品形式十分豐富,其中包括小說、戲劇、散文、傳記等。而他最擅長的作品形式,當屬小說和傳記。
在羅曼·羅蘭開始創作文藝的初期,他主要以戲劇為主。在這段時期里,他參加了「人民戲劇」運動,主要的作品有《丹東》、《理性的勝利》、《阿爾特》、《狼群》等八部作品。這些作品被合稱為「革命戲劇集」,他以歷史上的英雄事跡為基礎,試圖通過「革命戲劇」的形式,來對抗傳統的戲劇藝術。
從1903年開始,羅曼·羅蘭的創作方向有所改變,他開始以創作人物傳記為主。在這個時期里,他先後發表了《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等三部傳記,合稱為《名人傳》。他創作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給這些名人樹碑立傳,更為了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
在完成《名人傳》後,羅曼·羅蘭的創作形式又發生了改變,主要以小說為主。在此期間,他發表了長篇巨制《約翰·克利斯朵夫》,並憑借著這部小說,獲得了1915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此時,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羅曼·羅蘭又發表了一系列以反對戰爭和反對迫害為主題的文章和論文。在戰後,他比較著名的小說由《母與子》、《夏天》等。
除了戲劇、傳記和小說外,羅曼·羅蘭的作品還包括了散文、回憶錄等,在他打算遷回故鄉克拉姆西之前,在瑞士發表了《向過去告別》一書。此後,由於二戰的爆發,巴黎被攻陷,羅曼·羅蘭受到德軍的監視,因此他在晚年並沒有多少作品面世。
羅曼羅蘭作品特點
在戲劇、小說和傳記等各方面,羅曼·羅蘭作品特點各有不同。
戲劇為羅曼·羅蘭在初期創作的主要文學形式。在羅曼·羅蘭生活的那個時代,歐洲的資產階級矛盾已經顯得尤為尖銳,而當時的法國人民,仍沉浸在物質方面的享受中,從而逃避崇高的精神。因此,羅曼·羅蘭為了拯救正在墮落的法蘭西人民,他的作品中充滿了一些政治性的、理想主義的、英雄主義的主題。他通過對歷史上的英雄事跡的描寫,來試圖通過英雄們巨大的精神力量來喚醒正在日漸消沉的人民,但是他這個時期的創作特點太過於理想化和抽象化,不符合當時人民對文藝作品的荒淫、庸俗的追求,因此羅曼·羅蘭這個時期的作品並沒有受到觀眾們的喜愛。
在傳記作品方面,羅曼·羅蘭寫作特點是第一個階段的延續。他通過對名人生平事跡的描寫,來激勵和鼓舞當時在物慾橫流的巴黎人民。而他所謂的名人,是擁有「偉大靈魂」的人,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他們所擅長的行業里,有了傑出的成就。同時他渴望通過這些名人的高尚靈魂,來拯救正在墮落的歐洲。
在小說方面,羅曼·羅蘭作品特點有所改變,他主要通過表現自我精神探索的直接經驗,來表現其個人主張的觀點。換言之,這個階段的羅曼·羅蘭的小說里,都以主人公的心理活動為基礎,同時輔以其人生的遭遇。因此,他自稱他自己的小說「不以故事為程序而以感情為程序」。
羅曼羅蘭評價
羅曼·羅蘭因其作品富含著英雄主義的色彩和反戰的思想,因此一直以來,都受到讀者和文學界的好評。
奧地利著名的作家和人物傳記家茨威格對羅曼·羅蘭評價說,在羅曼·羅蘭的房間里,他可以感受到一種在人性上和道義上的優勢。他對此解釋說,這是「一種不帶驕傲情緒的,內心的自由」。他認為,這種氣息體現在像羅曼·羅蘭一樣堅強的人身上,是不言而喻的。同時他認為,羅曼·羅蘭在關鍵的時刻,可以代表歐洲的良知。這是茨威格初見羅曼·羅蘭的印象,在乍見之下,他已將羅曼·羅蘭認定為歐洲思想的領袖。
在深入了解了羅曼·羅蘭後,茨威格對他的才華佩服地五體投地,因此有對羅曼·羅蘭評價說,在羅曼·羅蘭一個人的身上,就把詩歌、音樂和科學三個方面完美地結合起來,不僅如此,在他身上,還完美地融合了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文化。因此,這樣的「三位一體」在羅曼·羅蘭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這讓他可以成為「時代精神的代言人」和「世界的良心」。
在1917年俄國的十月革命爆發之後,羅曼·羅蘭發表言論,反對歐洲國家對蘇聯的干涉。因此,蘇聯的文學家、教育家盧那查爾斯基將羅曼·羅蘭評價為和平主義教皇。
1915年,羅曼·羅蘭以《約翰·克利斯朵夫》獲得了當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在閱讀了羅曼·羅蘭的這部小說後,對其評價為「文學創作中高度的理想主義以及在描寫各種不同典型時所表現出來的同情心和真實性」。
⑷ 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簡介和內容介紹(隨便)
爾·柯察金
丹麥19世紀童話作家,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父親是個窮鞋匠,曾志願服役,抗擊拿破崙·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後於1816年病故。當洗衣工的母親不久即改嫁。安徒生從小就為貧困所折磨,先後在幾家店鋪里做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代即對舞台發生興趣,幻想當一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一名小配角。後因嗓子失潤被解僱。從此開始學習寫作,但寫的劇本完全不適宜於演出,沒有為劇院所採用。1822年得到劇院導演約納斯·科林的資助,就讀於斯萊厄爾瑟的一所文法學校。這一年他寫了《青年的嘗試》一書,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爾特的筆名發表。這個筆名包括了威廉·莎士比亞、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發表第一首詩《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於1829年問世。這是一部富於幽默感的游記,頗有德國作家霍夫曼的文風。這部游記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會的初步承認。此後他繼續從事戲劇創作。1831年他去德國旅行,歸途中寫了旅遊札記。1833年去義大利,創作了一部詩劇《埃格內特和美人魚》和一部以義大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1835)。小說出版後不久,就被翻譯成德文和英文,標志著作者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代表作:《海的女兒》、《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
22 23
查看全部4個回答
外國文學_南大核心期刊徵稿_網站主頁
外國文學 是文學類的期刊,雜志社在線訂閱。雜志是創於1980年的雙月刊,是外國文學 ..
正規授權
期刊投稿
論文發表
《文化學刊》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廣告是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角.
他出身於一個烏克蘭的工人家庭,在即幾十年的學習和斗爭中成為了一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他從小城誠實,質朴,渾身是膽,無所畏懼,但對剝削階級有著刻骨的仇恨,渴望反抗,同時要求上進,喜愛閱讀各種革命書籍,思想覺悟快.他性格堅強,在敵人面前堅強不屈,和敵人進行堅決的斗爭.更重要的是他能夠自我反省,對自己頭腦中殘存的舊思想開戰,克服了自己的無政府注主義影響,克服了缺乏組織記律的觀念,再也不成為自己感情和習慣的奴隸.他將自己融入到了人民大眾中,工作完全忘我,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而甘願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面對健康的惡化,他不屈不撓,忍受劇痛,在另一條文學的戰線上繼續為人民服務.保爾·柯察金有著純潔、高尚的道德品質,他渴望愛情,但有時又不夠勇敢,不敢向所愛的人表達自己的愛意,只是把自己的一切力量和全部生命都奉獻給建設新世界的偉大事業,他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英雄形象 .
呼嘯山莊》 艾米莉·勃朗特 下載此書
小說描寫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列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後,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後對與其女友嘉瑟琳結婚的地主林頓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全篇充滿強烈的反壓迫、爭幸福的斗爭精神,又始終籠罩著離奇、緊張的浪漫氣氛。它開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脫離現實的天真幻想,但結合其所描寫地區激烈的階級斗爭和英國的社會現象,它不久便被評論界高度肯定,並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
⑸ 南美洲的出名作家有哪些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保羅·科埃略、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奧拉西奧·基羅加等。
1、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代表作有《百年孤獨》(1967年)《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年)。
2、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1936-),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的作家及詩人。
略薩創作過小說、劇本、散文隨筆、詩、文學評論、政論雜文,也曾導演過舞台劇、電影和主持廣播電視節目還從事過政治工作。
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容為他帶來「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台灣多譯為尤薩或羅薩。
Mario是名字,Vargas(巴爾加斯)是父親的姓,Llosa(略薩)是母親的姓,分別代表Mario父親和母親的家族。
另外,略薩還獲得過1994年塞萬提斯獎、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等殊榮,代表作品有《綠房子》、《酒吧長談》、《世界末日之戰》等等。
3、保羅·科埃略
保羅·科埃略(Paulo Coelho;1947年8月24日-),巴西著名作家。
1988年出版著名寓言小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全球暢銷6500萬冊,被翻譯成為68種語言,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現象之一。
他的作品語言富有詩意和哲理,內容涉及宗教、魔法、神秘傳說等,帶有奇幻色彩。他的著作全球銷量已經超過1.6億冊,是歷史上作品最暢銷的葡萄牙語作家。
4、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
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在日內瓦上中學,在劍橋讀大學。掌握英、法、德等多國文字。
作品涵蓋多個文學范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代表作品有《老虎的金黃》、《小徑分岔的花園》等。
5、奧拉西奧·基羅加
奧拉西奧·基羅加 Horacio Quiroga (1878~1937)是烏拉圭用西班牙語寫作的作家,是拉丁美洲的著名作家和詩人,被譽為「拉丁美洲小說之王」。
他雖然出生在烏拉圭,但在阿根廷的查科和密西昂奈斯叢林里生活了多年,因此,他的大部分作品,特別是那些最精彩的作品,都是以阿根廷北部林區為背景的。
1901年他的第一本詩集《珊瑚礁》出版了。數年以後,他發表了按愛德加爾.波的筆法寫成的偵探和幻想小說集。1909年作家移居到阿根廷北部偏遠的米西奧內斯省。
在亞熱帶的原始自然環境下,他開始了創作的高潮時期。從1910年到1926年,基羅加共出版了好幾個短篇小說集 。
其中最著名的有 :《關於愛情、瘋狂和死亡的故事》(1917)、《林莽的故事》(1918)、《阿納孔達》(1921)、《流放者》(1926)等等。這些作品博得普遍贊揚,因此他的聲譽也遠傳國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保羅·科埃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奧拉西奧·基羅加
⑹ 知名的外國作家有哪些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知名作家:
1、英國:福笛、斯威夫特、薩克雷、簡奧斯丁、狄更斯、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毛姆、伏尼契、哈代;
2、法國:拉伯雷、拉封丹、莫里哀、盧梭、司湯達、巴爾扎克、雨果、大仲馬、小仲馬、福樓拜、莫泊桑、都德、左拉、洛蒂、儒勒·凡爾納、羅曼·羅蘭;
3、俄國:克雷洛夫、屠格涅夫、果戈理、車爾尼雪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訶夫;
4、德國:歌德、海涅、席勒、格林兄弟、尼采;
5、日本:紫式部、芥川龍之芥、夏目漱石;
6、美國:愛默生、梭羅、歐文、斯陀夫人、歐·亨利、馬克吐溫、傑克·倫敦、德萊塞、霍桑。
⑺ 請列舉出外國小說家作品中的主人公
狄更斯--《霧都孤兒》--奧立弗
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
--《復活》--捏赫留朵夫
巴爾扎克--《歐也尼。葛郎台》--葛郎台
馬克。吐溫--《哈利貝里費恩歷險記》--哈利貝里費恩
小仲馬--《茶花女》--瑪格利特
艾米利。勃郎特--《呼嘯山莊》--希刺克利弗
高爾基--《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阿廖沙
笛弗--《魯濱遜漂流記》--魯濱遜
羅曼。羅藍--《約翰。克里斯朵夫》--約翰克里斯朵夫
夏綠第。勃郎特--《簡。愛》簡。愛
華特。斯各特--《劫後英雄轉》--艾凡特
斯湯達--《紅與黑》--於蓮
歌德--《浮士德》--浮士德
德萊賽--《美國德悲劇》--克萊德
塞萬提斯--《堂吉珂德》
大仲馬--《三劍客》--達達尼昂
雨果--《悲慘世界》--讓。瓦讓
斯威夫特--《格列夫游記》--格列夫
傑克。倫敦--《馬丁。伊甸》--馬丁。伊甸
ps:只能想到這么多了,呵呵,累死我了
⑻ 外國著名文學家名字,
荷馬、西塞羅、但丁、莎士比亞、彌爾頓、歌德、馬克吐溫、馬爾克斯、毗婆娑、蟻垤仙人、迦梨陀娑、杜勒西達斯、泰戈爾、托爾斯泰、高爾基、奧斯特洛夫斯基、肖洛霍夫等。
1、荷馬
荷馬(Ὅμηρος/Homer,約前9世紀—前8世紀),古希臘盲詩人。相傳記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紀特洛伊戰爭,以及關於海上冒險故事的古希臘長篇敘事代表作——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即是他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綜合編寫而成。
他生活的年代,當在公元前10~9、8世紀之間。他的傑作《荷馬史詩》,在很長時間里影響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倫理觀。
2、西塞羅
馬庫斯·圖留斯·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年1月3日-前43年12月7日),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演說家、雄辯家、法學家和哲學家。
出身於古羅馬Arpinum的奴隸主騎士家庭,以善於雄辯而成為羅馬政治舞台的顯要人物。從事過律師工作,後進入政界。
開始時期傾向平民派,以後成為貴族派。公元前63年當選為執政官,在後三頭同盟成立後被三頭之一的政敵馬克·安東尼(Marcus Antonius,公元前82年—前30年)派人殺害於福爾米亞。
3、但丁
但丁·阿利基耶里(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13世紀末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原名《喜劇》)而聞名,後來一位名叫薄伽丘的作家將其命名為『『神聖的喜劇」。
《神曲》分為三段,第一段叫「地獄」,第二段叫「煉獄」,第三段叫「天堂」,留名後世。
他被認為是中古時期義大利文藝復興中最偉大的詩人,也是西方最傑出的詩人之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4、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當時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
接下來1601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於英語最佳範例。在他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
莎士比亞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所有戲劇家的作品。
5、彌爾頓
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國詩人、政論家,民主鬥士,英國文學史上偉大的六大詩人之一。代表作品有長詩《失樂園》、《復樂園》和《力士參孫》。
1625年,彌爾頓入劍橋大學,並開始寫詩。大學畢業後又攻讀了文學6年。1638年,彌爾頓到歐洲游歷。
1640年英國革命爆發,彌爾頓毅然投身於革命運動之中,並發表了5本有關宗教自由的小冊子,1644年,彌爾頓又為爭取言論自由而寫了《論出版自由》。
1649年,革命勝利後的英國成立共和國,彌爾頓發表了《論國王與官吏的職權》等文,以鞏固革命政權。1660年,英國封建王朝復辟,彌爾頓被捕入獄,不久被釋放,此後他專心寫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學家
⑼ 姓羅的四個字名字的外國名人
羅納爾多
⑽ 蘇菲瑪索,羅曼羅蘭這兩個名字有幾個名人啊搞不清了。。
我知道的就一個啊,蘇菲瑪索就是蘇菲瑪索(影星),羅曼羅蘭就是羅曼羅蘭啊(作者).
姓名:蘇菲·瑪索
英文名:Sophie Marceau
Nickname:Flatfoosie
生日:1966年11月17日
身高:173cm
出生地:巴黎
作品:2001年《盧浮魅影》
2000年《忠貞》
1997年《安娜-卡列尼娜》
1995年《勇敢的心》
主要影視作品:
2001年《盧浮魅影》(「Belphegor, Phantom of the Louvre」)
2000年《忠貞》(「La Fidelity」)
1999年《末日危機》(「The World Is Not Enough」)
1999年《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999年《失與得》(「Lost and Found」)
1997年《心火》(「Firelight」)
1997年《路易十四的情婦》(「Marquise」)
1997年《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1995年《電影生活》(「Making a Film for Me Is to Live」)
1995年《L'Aube a l'envers》
1995年《雲上的日子》(「Par-dela' les nuages」)
1995年《勇敢的心》(「Braveheart」)
1994年《豪情玫瑰》(「La Fille de D'Artagnan」)
1993年《芳芳》(「Fanfan」)
1991年《藍色樂章》(「La Note bleue」)
1991年《情書戰場》(「Pour Sacha」)
1990年《來自巴黎的女孩》(「Pacific Palisades」)
1989年《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Mes nuits sont plus belles que vos jours」)
1988年《雪琳娘》(「Chouans」)
1988年《中學生》(「The Student」)
1988年《心動的感覺》(「L'etudiante」)
1986年《Descente aux enfers》
1985年《狂野的愛》(「L' Amour braque」)
1985年《警察》(「Police」)
1984年《最後一次接觸》(「Joyeuses Paques」)
1984年《薩卡納要塞》(「Fort Saganne」)
1982年《再一次接觸》(「La Boum 2」)
1980年《第一次接觸》(「La Boum」)
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1866-1900)是法國思想家、文學家,也是一個人道主義者。 羅曼羅蘭除了在文學界享有不朽的地位外,也是研究貝多芬最認真的一位專家,以《貝多芬傳》為藍本所發表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更是世界文學經典中的經典。
一八八六年一月二十九日,羅曼羅蘭出生在法國中部的一個小鎮。因為其父母雙方的祖先三代都是律師,所以這是一個在當地頗受尊敬的家庭。而其愛父給兒子起名為羅曼和保羅 愛彌爾,也是希望他能像古羅馬作家普盧塔克筆下的羅馬英雄一樣具有強力的精神和超凡的天賦。
在這一點上日後的羅曼羅蘭並沒有讓父親的願望落空。但在羅曼羅蘭小的時候其身體卻並不健康,有一次還因為僕人的疏忽,將不到一歲的小羅曼羅蘭單獨放在寒冷的戶外,差點凍死。
少年的羅曼羅蘭一直是體弱多病的。而這對於一直溺愛他的雙親來講,最好保護他的方法就是把小羅曼羅蘭固禁在家裡。而這與小羅曼羅蘭嚮往自然的天性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在他回憶這段童年生活的時候,他用了「鼠籠」這個詞來形容當時的處境。
而這個「鼠籠」最大的弊端就是扼殺了小羅曼羅蘭的「精神自由」。他無法像其他的孩子那樣到田野間放牛牧羊,無法在廣袤的大自然中嬉戲玩耍。而這竟導致了幼小的羅曼羅蘭對生命和死亡的困惑和恐懼。
不幸的是在羅曼羅蘭五歲那年,比他小兩歲的妹妹突然因為白喉症被奪去了生命。而這個事件所引發的直接後果就是父母對羅曼羅蘭更加嚴厲的「保護」,而妹妹的死亡也讓幼小的羅曼羅蘭無形中增加了對死亡的恐懼和困惑。
由於小羅曼羅蘭的家庭在當時屬於體面的中產階級,而其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極為的重視。所以在羅曼羅蘭十四歲那年,為了讓他接受優良的教育,他們一家人遷往了巴黎這座藝術之都。
這次遷家的行為對於羅曼羅蘭的一生來說是一次重大的轉折。在巴黎在這座大都市裡,年少的羅曼羅蘭開始是極為不適應的,在他看來「大城市是龐然可畏的有機體,那裡靈智的微生物會像一切痼疾的黴菌那樣迅速的繁殖。假如新來者不能立即順從,那必須經過一段漫長而痛苦的時期,使他們的血能適應這些毒素」。而在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於內向而愛於幻想的羅曼羅蘭來說,他失去了信仰的家園,都市瘋狂的節奏和學校的混亂情形,讓年少的他充滿了矛盾和困惑。
就在這個時候,羅曼羅蘭開始接觸到了莎士比亞、伏爾泰等大師的作品,讓他那荒蕪的精神領地再次重新煥發了生機。而且令他十分幸運的是在一次拜訪朋友的途中,遇見了當時的大文豪雨果。而這次會面顯然給了羅曼羅蘭極為深刻的印象。
羅曼羅蘭的一生中對他影響重大的藝術大師有很多,光是他自己為這些偉人寫的傳記人們都可以如數家珍《貝多芬傳》《歌德與貝多芬》《托爾斯泰傳》《米開朗琪羅傳》……
我們先說一下羅曼羅蘭與音樂。
在羅曼羅蘭十六歲以前他所受到的音樂方面的熏陶主要來自海頓、莫扎特。而在他接觸到了瓦格納和貝多芬的音樂以後,那些優美的旋律就從此占據了他心靈中最美好的位置,也成為了他一生中重要的精神寄託和靈魂的避風港。
對於瓦格納,羅曼羅蘭曾這樣評價過「瓦格納是一個嚴峻的古典音樂家,對於他,所有一切都服從於一個最高的道理,這個道理主宰著戲劇,統帥著主題並且不懈的發展著構思。」
1887年,由於當時法國與德國當時的關系惡化,一些法國音樂家以民族自尊心為由阻止瓦格納在巴黎演出。而這個時候,一向標榜和諧的羅曼羅蘭為此作出了嚴厲的抨擊「一個強大的民族是不會害怕另一個民族的精神征服的」。(想想我們現在面對的全球化和一些所謂『韓流』『歐美化』沖擊我們自己文化的爭論)這與其說是羅曼羅蘭在捍衛瓦格納,不如說是他自己關於超國界的世界性藝術的宣言。
而貝多芬的音樂與羅曼羅蘭的一生都是緊密不可分的。
羅曼羅蘭是在羅馬上大學的時候深入研究貝多芬的。他認為貝多芬「具有一切音樂家中最偉大的靈性」。羅曼羅蘭在那時刻起一直到生命的終了,都在研究貝多芬。這足以證明貝多芬的音樂和精神對於羅曼羅蘭的啟示是多麼的重要!貝多芬的一生就是一個天才的藝術家與多舛的命運斗爭的過程。羅曼羅蘭顯然被貝多芬強大的精神體系所折服,他相信貝多芬是屬於那種從內心嚮往快樂的人。「貝多芬簡直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他拒絕妥協他不認同的一切,他的一生都在奮斗!」而羅曼羅蘭一生中最偉大的巨著《約翰 克利斯朵夫》所要表達的精神和原形也就是貝多芬一生的縮影。
羅曼羅蘭與文學大師們。
羅曼羅蘭一生中所接觸到大文豪數不勝數,雨果、歌德、甘地、里爾克、斯賓諾砂……而一直作為他精神導師,影響他一生的巨匠們也有很多。這里重點的說一下莎士比亞和托爾斯泰對他的影響。
上文提到了在巴黎羅曼羅蘭最苦惱的那段日子裡他接觸到了莎士比亞的作品。而那些觀點也就此影響了他的一生。
「行動、生產、創造……我明白這就是目的,就是生活的法則,我願意這樣做」。
可以說因為莎士比亞,羅曼羅蘭再次獲得了新生。而這也成為他日後展露給世界的最重要的特性:思考並且行動。
年少的羅曼羅蘭對莎士比亞那些膾炙人口的戲劇充滿了迷戀,他那時總是興趣無窮一次次的觀看〈〈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些經典的戲劇。而這也為將來羅曼羅蘭的戲劇創作其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托爾斯泰是羅曼羅蘭最景仰的大師。他把托翁當成自己一生的精神導師,對他的作品更是達到瘋狂崇拜的態度。
「閱讀托爾斯泰,可以讓我們找到自己,這對於我們的人生是一個啟示,是開往廣大宇宙的一扇門」
而最令羅曼羅蘭感動的是在他們之間有過一次真誠的書信交流。
那是在托爾斯泰推出新書〈〈那麼我們該怎麼辦〉〉以後,面對書中托翁對莎士比亞和貝多芬及其現代藝術的成就的不屑一顧乃至唾棄,年輕的羅曼羅蘭有些糊塗了。他不知道托爾斯泰為什麼會對他當成生命的藝術進行如此強烈的抨擊,他無法理解他這位精神導師的意思。年輕的羅曼羅蘭控制不住心中的焦躁和沖動,提起筆來給他敬愛的導師,遠在俄羅斯的托爾斯泰寫了一封信,表達自己的不解和困惑……
而在半年以後的一天,本來已經忘記了此事的羅曼羅蘭萬分驚喜的收到了托爾斯泰這位大師的親筆信。並且是用法文寫的一封長信。托爾斯泰在信中詳細的講解了他關於現代藝術的理解,摘錄如下「在我們的社會中,人們所說的科學和藝術只不過是個彌天大謊。在我們一旦擺脫了傳統的迷信之後,往往陷入科學和藝術這種高級的迷信,為了看清楚我們要走的路,我們必須從頭做起……真正的科學和藝術成果來源於犧牲,而不是某些優越的物質條件」(想想當今人們對科學和藝術的廣泛理解及對於成功的評價,這句話乃是當頭一棒)托爾斯泰最後總結說「整個歷史不是別人的,而是全人類團結這一原則的孕育過程。這一思想已被歷史經驗和個人經驗所證明。人類最幸福最自由的時刻,正是發揚忘我精神和友愛精神的時候。理性在人身上找到了可能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而感情則起了促進作用」。
這段話對於日後羅曼羅蘭嚮往的「和諧」精神有著無與倫比的指示和警醒。所以說托爾斯泰對於羅曼羅蘭一生的精神體系構成是極為關鍵的人物。也正是在與這樣的文學大師的交流中,使其精神生活充滿了愉悅,使整個靈魂得到了無比的充盈。
托爾斯泰的一生便是與苦難做斗爭的一生。出生在貴族環境的他,竟在五歲那一年就感悟到「人生不是一次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我們現在誰都會喊著要快樂)。幾乎是少年的托爾斯泰就想賣掉自己的車,送給窮人,而那僅僅是因為他覺得「他們是和我一樣的人」(這時的托爾斯泰絕不會認同什麼「慈善家」的贊譽)。
托爾斯泰出生在上流社會,卻無比蔑視那樣的奢侈糜爛的生活。他一生最苦惱的事情是不能那些窮苦的人一起生活。因為他還有許多的親屬,他不可能拋下他們。於是他整日矛盾的被強迫過著「奢侈」的生活。
終於有一天,托爾斯泰再也無法面對自己對自己的譴責,他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離開了家。年老體弱的他不幸病倒了。而當他被眾人擁護著照顧時,他卻哭泣著說「大地上有成千上萬的生靈在受苦,你們為什麼都在這里只照顧一個托爾斯泰?」
這樣的故事可以感染每一個純潔的靈魂。羅曼羅蘭一生也遵循著這樣的態度,為了全人類的幸福和平,畢生做著貢獻。
羅曼羅蘭的感情生活。
羅曼羅蘭在羅馬上大學的時候,曾認識了一對漂亮的義大利姐妹。年少的羅曼羅蘭對它們都充滿了愛慕,一時竟不知道到底喜歡他們兩人中的哪一個。在自己像猜拳一樣的獨角戲中,暗自的體味著戀愛的苦惱。而當他鼓起勇氣試圖表白的時候,他才發現兩姐妹對他根本沒有那方面的意思。於是這場自編自演的戲劇也到此劃上了句號。對這次初戀的回憶,羅曼羅蘭在回憶錄中寫到「我還不懂得獨立思考,卻自我陶醉在感情空虛的悲歌里」
而他的處女作也從此誕生了,一部名為〈〈羅馬的春天〉〉的小說。
羅曼羅蘭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位猶太姑娘。她的父親是語言學家,在巴黎的學術界有著很高的威望。
在他自己的回憶錄里曾這樣描述當時的婚姻生活「小小的喜悅、失望、好笑,或者奇異且有時悲傷的日子裡,我們象兄妹一樣互相傾訴。我們還以相同的眼光來批判這社會。我的妻子有觀察與剖析心理的天分,這一點與我一致,也與我互補……我的妻子是一位音樂家,和我差不多;音樂在我們的愛情中佔了很大的地位……」
看的出來,起初的婚姻生活是波瀾不經的。很和諧也很美滿。
但後來的情形就發生了變化。
羅曼羅蘭在這期間大量的創作。而這些劇本或是小說卻很難有上演和出版的機會。因為巴黎實在太大了,而羅曼羅蘭一個外省人在這里憑著自己微波的力量根本無法立足。而每一次卻都要妻子的幫忙,才能獲得一些表現的機會。妻子始終認為「只有被別人認可的,才是有用的東西,或者說任何創作的目的都應具有實際利益的出人頭地的追求(大概每一個女人都是這樣勸說自己的伴侶,然後名曰「這是有上進心的表現」)。而這一切使羅曼羅蘭越來越感到是在受別人的恩惠。他寧願為了尊嚴而放棄現實的利益。在幾次毫無價值的討論中羅曼羅蘭始終沒有和妻子達成共識。最終結束了他們長大八年的婚姻。
而在離婚以後的四處碰壁的生活,和那些艱辛的體驗卻恰恰成為了他為以後的創作帶來了真實的體驗和靈感。
後來的羅曼羅蘭便寫下了那世界聞名的巨著《約翰 克利斯朵夫》。並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刻,能凌駕與國家邊界,種族矛盾等問題之上,寫下了被眾多有時之士贊譽的〈〈超乎混亂之上〉〉。雖然當時的法國當局對他嗤之以鼻。但他仍然相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是正義的。
一九一六年瑞典文學院宣布這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羅曼羅蘭。這個已經被當時的法國拋棄的人,在得知自己獲獎以後,答復說「這個榮譽不是我個人的,他是屬於整個法蘭西人民的。如果這個榮譽有助於傳播使法國在全世界受到熱愛的各種思想,我感到幸福。」
這種博大的胸襟正如在《約翰 克利斯朵夫》中的描寫的那樣「他不知道自己滿腔的熱愛在四周發射出光芒,而便是在這個時候,他自以為永遠孤獨的時候,他所得到的愛比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還要豐富。」
1944年8月24日,巴黎解放。
一個月以後,12月30日。羅曼羅蘭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
PS:由於是寫傳記體的文字,需要看許多的資料。而有些地方的雷同就在所難免。所引用的原文話語都已用雙引號標出。為引起不必要的疑義,將所引原文的書名摘寫如下
《約翰 克利斯朵夫》 傅雷譯
〈〈羅曼羅蘭的智慧〉〉 林郁主編
〈〈歌德與貝多芬〉〉 羅曼羅蘭著
〈〈欣悅的靈魂:羅曼羅蘭〉〉楊曉明著
〈〈羅曼羅蘭回憶錄〉〉羅曼羅蘭著
〈〈羅曼羅蘭的親筆書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