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小說後記
Ⅰ 後記到底怎麼寫
後記是寫在書籍或文章之後的文字。多用以說明寫作經過,或評價內容等,又稱跋或書後。唐代韓愈作《科斗書後記》便有後記之稱。古人多用書某書或某文後這一題名,如宋代歐陽修即有《書梅聖俞稿後》,曾鞏有《書魏鄭公傳後》,王安石有《書李文公集後》,都以書後為題。偶或用讀某書或某文後題這一名稱,如唐代柳宗元《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便名之讀後題。後世所謂題跋,都是後記。後記實際是列在書後的序文(見序),但與序文稍有不同。其差異之處在於後記或跋,篇幅往往小於序,在內容方面往往不需如序說得那麼全面,體制規模也都小於序文。
如何寫後記:
寫完一篇文章後,如果要有補充的或遺漏的問題,都可以用後記的形式。有些采訪性的或新聞性的文章,在事後有了新的發展而又不便單獨介紹的,都可以後記的形式加入文章。既能豐富文章內容又不耽誤出版,兩全其美。
有時作者故意用後記的形式對某個問題提出引人深思的看法,讓讀者能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有題記不一定要有後記。後記只是對你的文章中心的升華。你可以在最後用一個自然段來表達中心,而不一定用後記。有時用了後記反而顯得文章過於累贅。
Ⅱ 《你的名字》電影衍生品市場火爆帶來的反思
最近刷爆朋友圈的《你的名字》成了票房收割機,上映首日便收獲了7574.73萬票房,截止12月5日就已經突破3億。同時《你的名字》惡搞也是大火,如果你以為今天筆者也是隨大流的惡搞可就想錯了,伴隨《你的名字》流行起來的還有大量的衍生品。
在《你的名字》上映初期,光線傳媒就迅速推出了同款的電影濾鏡H5,用戶因此製作了很多新海誠風格的美圖,受到廣泛追捧。12月6日,《你的名字》的周邊商品在淘寶上眾籌售賣,非常火爆。從中也可以看出,著名電影衍生品的變現能力不可小覷。
文化衍生品包括電影、電視、游戲、漫畫、動畫、音樂及其周邊產品,文化衍生品是國外電影的重要收入部分。以美國為例,衍生品收入占據電影總收入的70%,是票房收入的2倍。而反觀國內,電影收入的絕大部分是票房和廣告收入,衍生品部分幾乎為零。兩相對比可以看出我國衍生品發展落後,一個主要原因是衍生品的授權難。
圖片來源於網路
3、企業增強自身實力,中外為師促發展
一味引進老電影,除了販賣情懷很難抓住當下年輕人的愛好。在三位一體化的積極作為中,企業自身的有所為才是關鍵。
首先企業需要加強開發衍生品的能力,增強市場靈敏度,將衍生品不止停留在海報、公仔、鑰匙圈上,應該增強產業鏈的完整度、深度加工,增強產品附加值。
因《你的名字》大火的日本拍攝故地最近旅遊業大火;美國迪士尼在授權方面做得相當成熟,包括全方位節目授權、授權商品生產和建立主題公園。
國內廠家應該學習國外在產業鏈上的運作模式,運用好市場。其次應該加強自身推廣,例如艾漫在參加漫展、實體線上相結合,與社區合作宣傳自身產品的手段都值得我們借鑒。
最後是應該注重自身技術發展,建立相關的研發中心,利用好現有的法律制度和國家扶持政策。
三、結語
當前中國國內衍生品市場是一片還沒有被發掘的藍海,在開發時候需要正當的授權、成熟的市場體制等。如何在《你的名字》創造票房奇跡的同時迎來我們自己的春天,是我們共同需要思考的。
Ⅲ 急求《朝花夕拾》中《後記》的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朝花夕拾》(魯迅)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亂後寫下的回憶。作者在這樣紛擾中尋出一點空閑來,委實不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裡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到了只剩下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算是無聊了,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實生活的一點安慰,而每一個美好的回憶又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和綉像摹本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了人世,本應是激發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後,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惡禍心。去留學,並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師長,卻因為感受到醫治人的精神比醫治身體病症更重要而離別了,在學校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愛農,終究擺脫不了貧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運。
在對這一連串苦樂參半的事件的記敘中,作者還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貓,小小的,帶給作者遐想的隱鼠的失蹤,只是個象徵的意念: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這才是作者仇貓的動機:它在奪人所愛。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不過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一個自然反應罷了。
對這個細節下作者又給自己開了個傷心的玩笑:他的仇貓是毫無道理的,雖然貓吃老鼠,但他的隱鼠卻不是貓吃的,而是被長媽媽踏死的,那麼是否要恨長媽媽呢?在下一節回憶中,長媽媽也確實有些讓人生厭,睡覺時佔領了全床,滿腦子的窮規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這樣一位長媽媽,卻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別人都不能重視的渴望化成了現實,不懂識文斷字的長媽媽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經》買來,送給了「我」。正因為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記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憶中,作者多次寫到封建教育的失敗和狹隘。
小時候,長媽媽的故事裡說:「倘若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千萬不可答應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並假想他就是壞人的邏輯。
在朝花夕拾之間,我隨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時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過留學的日本的求學索過程,一起追憶失去的老友。沿著這條線索,我看到二十紀初,以「我」為中心的一個個生活場景,人物心理歷程,讀著每一個寓意深遠,回味無窮的結束句,我的心也隨著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Ⅳ 夏茗悠的所有番外
前排給的不全,看我的。
《三年K班》: 陽光沙礫 秋本悠 江寒
七日殤 文櫻
後記:曲終人散
《再見,冥王星》: 前篇:冥王星 顧旻 番外:旋轉至夢境終 程樊
《聲息1》: 後記: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
《聲息2》: 後記:日光,花影
《日界線》:因為歲月漫長
《八分鍾的溫暖》:嫉妒 顧夕夜 顏澤
《陪你到世界終結》:六鷁退飛 韓一一 丁零
《以你為名的光芒》:日全食 紀千晴 相里
把分給我吧~~~O(∩_∩)O
Ⅳ 有誰能告訴我啊!書最後一頁「後記」怎麼寫!
這兒有幾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後 記
本書的目的是想給對數字圖象處理編程感興趣的初學者介紹一些有關數字圖象處理的基本原理和演算法,所以很多可以優化的工作並沒有做。很多情況下,為了能夠說的更通俗些,並沒有按照嚴格的定義去寫,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近似的,易懂的寫法。實際上,有很多術語或概念在各參考書中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寫東西是一件很累的事,自己明白的害怕別人看不懂,如果自己都不明白,就更要仔細查查資料,直到搞懂為止。所以很有些擔驚受怕,怕寫錯了什麼。總之,本書也許會有不少錯誤和不足,歡迎讀者批評指正。我的Email地址是。本書所有的源程序都在附盤中,編譯運行前請先閱讀readme.txt。大多數情況下文件名為c:\test.bmp,運行前請准備好,還要注意一下是不是所要求的顏色數。
在寫作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件事,清華計算機系的ITA(信息技術協會)要舉辦幾次學術沙龍活動,全部由學生自己主講,對象是低年級的學弟學妹。他們讓我做一個數字圖象處理的講座。我很高興,因為寫的這些東西可以派上用場了。
本書主要參考的是我上數字圖象處理課時的教材,該教材的作者是朱志剛老師,在此表示感謝。
後記
--------------------------------------------------------------------------------
李
嘉
誠
我,總想寫寫他——一個神奇、偉大而又平凡的人,一位舉世聞名的成功者——李嘉誠。
我非常敬佩李嘉誠先生。早在1984年,我便開始有意識地搜集和研究有關他的照片、報道、文章和書籍。至今,我已收藏有關他的照片3千6百多幅,掌握有關他的文字資料近200萬字。這本大型傳記畫冊《李嘉誠》所用照片,僅僅是從我珍藏的照片中精選出來的一小部分,其文字也只是從我的資料庫中提煉出來的一些片斷。要想用這么少的照片和這么短的文字來盡善盡美地展現和反映李嘉誠先生光輝的一生,顯然是不夠的,也遠沒有實現我的初衷。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從《李嘉誠》立項之時起,就受到上級領導的關心和重視,就獲得海內外知名人士的贊譽和支持,就得到同仁的鼓勵和鞭策。正因為如此,在采編《李嘉誠》的日日夜夜,我時時感到一種時代的力量在激盪著我,使我自始至終保持著亢奮的狀態,總覺得胸中有一股奔騰的潮水,全身都沉浸在這股情潮之中,且又不斷地陶冶著自己,任自己的感情在日甚一日地升華,再升華。
《李嘉誠》已順利付梓,我遙望南天,不由得想起那潤物之雨,催花之東風,其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要衷心感謝李嘉誠先生,是他為我提供了翔實而又豐富的照片和文字資料,是他給予了我無比的精神力量和慷慨的襄助,這種情懷也一直葆有在我編纂本畫冊的過程之中;我還要感謝香港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鮑綺雲、區小燕、黃余淑珍、王德貞、白美婷、劉玉霞等小姐和楊興安、甄祖倫、袁添鴻、馮棣明等先生的熱情幫助,是她(他)們和我一起參加本畫冊的編務工作,並給予了多方匡正,付出了尤多的心血。除此之外,還有李嘉誠先生的家鄉——潮州市政府的各級領導、各機關團體的朋友以及眾多的鄉親,為本畫冊的出版給予了熱誠的支持和鼎力的援助:李嘉誠先生捐巨資創辦的汕頭大學的校領導、校刊編輯部及廣大師生員工,對本畫冊的出版給予了無私的惠賜和撥正;新華社的經濟信息部、新聞攝影部、中國圖片杜、新華出版社以及八新廣告有限公司的同仁及朋友,為本畫冊的出版與我通力合作,為我精心策劃;庄世平先生和國家教委的有關領導對本畫冊所給予的關心、支持與指導也尤其多。這些無不令我感念至深,在此一並深表謝忱!
由於編者的學識和能力有限,《李嘉誠》難免掛一漏萬,敬請讀者不吝賜教。
編 者
1996年6月26日
於北京
後記
沈從文
--------------------------------------------------------------------------------
這一本書,為六月所寫。算是最近的東西了。
說到最近,最近似乎因為身體太壞的原故,文章寫來,方法完全與從前東西兩樣了。
這話是有熟人說過的。自己呢,也象很明白,從這一小本集子上看,可以得一結論,就是
文章 更近於小品散文,於描寫雖同樣盡力,於結構更疏忽了。照一般說法,短篇小說的必
需條件,所謂「事物的中心」,「人物的中心」,「提高」或「拉緊」,我全沒有顧全到。
也象是有意這樣作,我只平平的寫去,到要完了就止。事情完全是平常的事情,故既不誇
張也不剪裁的把它寫下來了。一個讀者若一定要照什麼規則說來,這是失敗,我是並不圖
在這失敗事業上加以一言辯解的。在我其他任何一本著作上,我想都不免有這種毛病,雖
然如《雨後》這一本書,有人說過如何好,但那也不過是吃點心的人,為書鋪方面寫寫廣
告的話罷了,那類批評,相信不得。我還沒有寫過一篇一般人所謂小說的小說,是因為我
願意在章法外接受失敗,不想在章法內得到成功。
但是,這一集與過去一些小冊子,另外還有不同處,是彷彿近來性情更沉鬱了一點,
往日能在文章中生感慨,近來沒有了。近來牢騷很少。在憂郁情調中找出詼諧的風致,把
一個極端土地性的人物,不知節制似的加以刻畫,一切皆近於自嘲,是自己所看出的特色
之一。這作風,於我沒有好處也很明白的。顯而易見的是近來這類文章送到別一雜志去,
已經很有被退回的經驗了。被退回不一定是完全糟糕,但從這試驗中,則很可以知道我的
方向是已轉入了更不為人歡迎的路上,退回就可以當好證據了。
以後我是繼續這樣,還是另走名利雙收別人所走過的路?
以我這時想,則或者都不是。我當把筆放下,另找一種事業才行。到了明年不再寫小
說了,也許當真還鄉去,仍然在那有生趣的司書生的職位上過幾年。幾年以後中國人趣味
大約不一定還維持到三角戀愛與徒有血淚字樣的文學上,我的書稿有銷路,就仍然可以動
手寫我自己不精彩的文章了。
這一集編成的時候是十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因為沒有火食,一家人並一個久病在床的
老母也餓了一餐。同時正得到福建一個書鋪來的快信,很客氣的稱我為天才作家,要幫忙,
但錢呢,說是好辦,慢慢的看吧。這些聰明人,其實早幾天就已在《申報》的廣告上把我
名字嵌進去了,我沒有能力去說沒有錢這樣辦是不行的,寫在這里可以看看自己生活,真
值得有識人的嘲笑。
沈從文記
怎麼樣?還行吧
Ⅵ 求《上學記》的後記:把名字寫在水上的全文
後記:把名字寫在水上
文/文靖
訪問何先生的緣起有好幾個版本,記得在清華作研究生時上葛兆光先生的課,他不止一次地感慨說,應該找一批研究生給老一輩的專家學者做錄音整理,至少留一份珍貴的史料。之後不久,金克木去世,大家深以為憾。2004年,我的心情很差,總有一種想要逃離的沖動,想起葛先生那幾句話,覺得至少有這樣一件具體的工作值得去做,找個理由把時間塞滿就不必直著眼睛過日子了,何況對別人也是有意義的。為「別人」受益,所以「自己」要去做,自古就是一個冠冕而有效的理由,不過很快我就發現,這件事的動力因與目的因正在被不斷修正。
何先生的淵博自不必說,在他面前大可不必裝模作樣,只要帶著你的好奇來,就像小的時候搬個馬扎湊到鄰居家的收音機前,捅一下開關,再撥拉撥拉旋鈕,孫敬修爺爺開始講故事了。何先生講話風趣得很,八十多歲依然像孩子一樣滿是奇思妙想,平平常常一件事,被他一類比果然顯出滑稽,說到興起處自己先忍不住咯咯咯地笑,就算一隻跳過的蝴蝶也要染上他的快樂,每天陪著這樣一位老人,書房裡的桌椅板凳是怎樣的幸福呢?
我是一個很好的聆聽者,但絕不是一個稱職的采訪者,不會把握進度,不會引導思路,事先擬定的計劃從來沒有實現過。想來也許是受了何先生的影響,何必事事汲汲於功利?不知不覺到了晌午,廚房傳來嗶嗶啵啵的炒菜聲,樓上樓下四溢香飄,清華附小的學生們麻雀一樣在窗根底下嘰嘰呱呱個沒完,這才發現,正題尚未進行一半,又要告辭了。換個有經驗的采訪者,同樣的話題大概只要幾個月就可以完成,我卻斷斷續續用了將近兩年,而且每星期都盼著見面的日子,以為年復一年,永遠不結束才好。
其實生活對何先生那一輩的人並不公平,就他本人來說,三個姐妹都是北大、清華出身,作學生的時候一個是地下黨,一個被國民黨抓起來關了一年,一個在抗戰後去了延安,若干年後,一個自殺,一個瘋掉,一個漂泊在外、二三十年無音信。對於家裡人,何先生很少談起,偶爾提到也是一問一答不肯多說,只言片語中難以掩飾無可奈何的惋惜。小時候他的父親經常對:「政治是非常之黑暗、復雜、骯臟的東西,一定要遠離政治。」這句話給他的印象很深,所以一生游離於各種政治派系之外,追求著更高遠、更奧妙無窮的精神境界。盡管如此,依然在知識分子普遍遭殃的年歲里被「捎」進了牛棚。他們這一輩人,用何先生的話來講,是生在白旗下、長在白旗下的一代,從小接受的是所謂資產階級的舊民主主義教育,到了而立之年,思想基本定型了,社會卻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自由、民主被貼上資產階級的標簽一概否定,要他們徹底地否定過去、否定自己,從精神到肉體接收雙重的改造。運動一波比一波來得兇猛,其間,有人選擇背叛自己的良心,有人不能經受這種精神上的乾坤逆轉,選擇了死亡,更多的人,用他們的半生經歷了一場精神上的幻滅。
2004年,我個人也深陷在一場類似的幻滅之中,雖不能與前輩的磨難相提並論——最好也不要有「並論」的機會,然而正是這樣一次經歷,已然讓我體會到了信仰缺失的困惑與悲哀。好比腳下的土地,不必刻意去認識它,也未必當真相信、崇拜過,但從降生的那一刻起,你就在用身體感受一個信念:大地的存在毋庸置疑,不因為你愛它而增一分,恨它而少一分,它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忽然有一天,堅實的土地塌陷了,阿拉丁的神燈會變戲法,它把我的腳底板撤空了,留下我和我的困惑,無名的塵埃一樣懸在半空,抬眼望去,四周滿是飛不起來、沉不下去,似乎也無所謂的同類。煙塵四起的一霎那,我的靈魂開始流浪,我聽見我的影子在哭。
聽人說,我們這一代是幸福的,可是我不快樂。相比之下,何先生那輩人是不幸的,然而戰亂、混亂、錯亂之下,他卻可以活得釋然,愁苦中撿起的是希望,無奈中發現的是有趣,為什麼?我們的差距在哪裡?有人把這歸因於時間、閱歷或者讀書多少,但我以為這不過是自我安慰的借口:時間能淡化一切,卻不能成為解釋一切的理由,閱歷、讀書之後,畢竟還要歸結於個人的判斷與選擇。五十年前,何先生不像我這樣認知,五十年後,即便使我經歷再多的事、讀再多的書,照現在這種思維方式走下去,恐怕也是漸行漸遠,難以達到他的境界。我們的差距一定出在一些更根本的原因上。每次拜訪之後,我得用更多的時間做整理,一句一句的重溫,一字一字的回味,因為太熟悉了,字里行間全是他的聲音,漸漸的,甚至可以做到用他的聲音來思考。我不斷嘗試用他的聲音來思考,從他的視角看我的世界,在他的故事裡,我在尋找自己的答案,尋找我的精神家園。
米蘭·昆德拉的小說我一向喜歡,其中有幾篇經典是值得多讀幾遍的。一天,隨手從書架上取出《笑忘錄》,看見目錄上《媽媽》一篇用鉛筆畫了三角,那是「隆重推薦」的記號,於是重又讀起來。其中有一段描寫說:媽媽的視力越來越衰弱了,別人看著很大的東西,她覺得小,別人認為是界碑的地方,在她看來是一些房屋,而且類似的情況決不是第一次出現。一天夜裡,周邊大國的坦克侵入了他們的國家(1968年8月,蘇聯入侵捷克首都布拉格),「這事情是如此令人震驚、令人恐慌,以致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人還能夠去想其他的事情」,可是媽媽卻惦記著他們園子里的梨子。邀請來摘梨子的葯劑師沒有來,而且連個道歉也沒有,媽媽不能夠原諒他。這一點讓她的兒子卡萊爾、兒媳瑪爾凱塔很惱火,指責說:「大家想的都是坦克,而你,你想的是梨子。」後來他們搬走了,在他們的記憶中,媽媽心胸狹隘。……若干年後,卡萊爾開始問自己:「坦克真的比梨子更重要嗎?」答案似乎並不像他一向以為的那樣顯而易見,於是暗自對媽媽的視野有了某種好感:
「在媽媽的視野中,前景是一個大梨子,背景上稍遠的地方,是一輛比瓢蟲大不了多少的坦克,隨時可以飛走並且消隱到視線之外。哦,是的!媽媽是對的:坦克易朽,而梨子是永恆的。」
或許是心境的原因吧,當我再次讀到這段文字,油然生出一股熱淚盈眶的感覺。是呢,生命中,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什麼最重要,這是一個選擇。「坦克」何以就一定比「梨子」更重要呢?大自然的智慧遠勝於人的狡黠,在她看來,人與人之間的爭斗和兩只蟋蟀打架爭交配權沒什麼兩樣,雖然有些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爭斗會打出一個崇高的、近乎完美的招牌,但純潔的理想在難逃肉身之累的「人」的操縱下,跳不出黑暗、骯臟、復雜的窠臼。或許「人」是不能勝任信仰的使者的。遠古神話中,人的位置在神和動物之間,人性在神性與貪婪、自私的獸性中搖擺,用「有限的,多變數的生命」承載「永恆的、盡善盡美的理想」永遠都是一個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
或許我與何先生的區別正在於此。輕重之間的選擇,取決於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軌跡。何先生在歷史所工作時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楊超,學問好,人品好,德才兼備,是前輩候外廬先生的得意門生。1968年抓「五一六」的時候,歷史所揪出將近三分之一,凡被揪出來幾乎沒有不承認的,但是楊超不承認,並且拒絕交待別人,寫了一張紙條:「我不是『五一六』,我不知道誰是『五一六』。」自殺了,年僅三十九歲。這件事給何先生的觸動很大,對我講過不下五六次,或者更多,每次都用一種非常緩慢、非常惋惜的語調,「他就是太認真了,別人都跟演戲一樣隨風轉,他卻來真格的。……非常聰明的一個人,難道你就看不穿嗎」?這個故事我聽過太多遍了,不過從來沒有告訴他,說過的話可以再說,聽過的話可以再聽,假如我們能從歷史中汲取哪怕一星半點的教訓,恐怕也不會有今天這么多的煩惱。「難道你看不穿嗎」?自從邂逅昆德拉的那段文字,每次聽何先生講這句話,我都以為是特意說給我的。大地果然飄散了嗎?踮踮腳,再跳兩下,哦,真實的大地正在腳下呢,飄散的只是心裡的幻象,我以為那就是了,其實它不是,而幻象中的大地何以成為生命之「重」?
那麼在何先生的一生中,他看重什麼?信仰什麼?——此「信仰」非宗教之信仰,非主義之信仰,或許可以理解為「心靈深處相信什麼」。
在我看來,第一,他相信大自然。何先生總是笑說自己不懂自然科學,實際上,他從小受到了非常良好的理科訓練。在當時,師大附中、中央大學附中是全國最優秀的學校,陳景潤的老師、數學家閔嗣鶴先生教過他那一班的數學,後來成為世界級華裔數理邏輯學家的王浩是他最要好,也是影響他一生的朋友。1939年,何先生以貴陽考區第二名考取西南聯大,在所報考的土木系中排名第四。可以說,在他上大學之前就養成了非常良好的科學思維的習慣,對大自然的奧妙有深刻的認識,而且了解得越多,越是認識到人的局限,「人定勝天」的豪言壯語,他是說不出的。比如初中時候有兩本書讓他「大開眼界」:James Jeans(瓊斯)的《神秘的宇宙》和A.Eddington(艾丁敦)的The Mature of Physical World(《物理世界的性質》,商務印書館出版,中譯名為「世界真理真詮」)。瓊斯、艾丁敦是英國的大物理學家,在寫一些通俗的科普作品中雜糅了各自認識論方面的哲學思想,讓少年何兆武大受啟發,經歷幾十年思想改造,卻是到老都抹不掉這層唯心論色彩的科學觀。
「我們那時候不懂科學,以為科學就是「鐵板釘釘子」,但在他們看來,科學並沒有一個客觀的標准,認識是主觀形成的,物理世界不過是你思想中的構造,究竟物理世界是怎麼樣的,裡面有很多神秘的東西,我們現在理解不了。……我不懂科學,但因為作者本人是科學家,我想的或許也有道理,至少開拓了自己的思路。」
在談話過程中,我能明顯感覺到何先生語文的特別之處。他喜歡用數學、用邏輯,以及宇宙的普遍規律為參照,去和人的行為作比較。在這個大參照系下,人的自高自大、自以為是與井底的青蛙、好勝的公孔雀並無二致,都是些小的虛榮、小的心機,在廣闊的天地之間顯得何其有限,難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把眼光放得高遠些,連人類自己都要不好意思地笑了。大學二年級以後,何先生轉向文科,所以他對科學的理解基本停留在經典物理以及比較粗淺的高等數學水平上,同學好友中,數理邏輯學家王浩可以搞「真正的哲學」,高能物理學家鄭林生可以「滿懷驚奇與敬畏之情去看待世界的神奇」,對近代科學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對世界的認知,何先生以為,這是他的局限。
第二,何先生看重美。雖然他的專業是思想史,對歷史也非常的有興趣,但在我看來,真正打動他心靈、一輩子都神往不已的,是對美的追求。翻看何先生中學時的書單,可以發現,美學作品是他一貫的偏愛,比如朱光潛的《給青年的第十二封信》、《談美》,豐子愷的《孩子們的音樂》、《近世西洋十大音樂家故事》、《西洋建築講話》,最後這本建築入門書讓他「非常滿意」、「非常有興趣」,乃至在考大學的第一志願填了「土木系」。大學時候,濟慈、丁尼生的詩歌讓他著迷,病榻之上熟讀Crossing the Bar,「覺得這才是符合我的胃口」。1947年到1949年那兩年,何先生的心情很差,「本來以為抗戰勝利以後會是一個和平康樂的世界,結局還是亂糟糟的」。在湖南沒有熟朋友,又回不了北京,雖然有了留學的機會,但交通阻斷、身體有病又去不了,正在這種百無聊賴的心境下,手頭僅有的幾部書成了他最大的慰藉和精神的寄託,一部是歌德的《浮士德》,一部是《李義山詩集》:
「德文本《浮士德》當時我還讀不了,但收藏了好幾部英譯本,凡碰到都會買一本。通常大家都只讀他的第一部,演戲也只演第一部,即所謂的Gretchen Tragedy,其實第二部才把讀者從愛情的小世界帶入了人生的大世界,真正融入了歌德成熟的思想。世界上「一切消逝,都只是象徵」,在病榻的百無聊賴之中,正是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給我注入了一縷生活的鼓舞和勇氣。李義山(李商隱)的詩迷離恍惘,有時候感慨深沉,有時候一往情深,乃至往而不返。……紀曉嵐評他的詩,往往毫不留情,如說某句「油腔滑調」,某句「不成語」之類。我承認李詩並不是每一句都好,然而其中最好的一些真是登峰造極,彷彿把人帶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為別人所不可企及。」
「相信大自然」使他寬容、不爭,「相信美」體現的是對個人精神世界的欣賞、無止境的漫遊。也許您會指責我用錯了詞,應該是「追求」而不是「欣賞」、「陶醉」或者「漫遊」,不過我覺得「追求」這個詞太事功,太緊張了,甚至有點「革命腔」,與何先生的作風相距甚遠。這里說幾句旁的話。在與何先生閑聊的時候,我發現他(或他那一輩的人)對很多詞的理解和我們現在不一樣,比如「混飯吃」,在我看來是一個非常難堪的詞,但對他來說這很現實,而且有幾分調侃,在他的語言環境中並沒有賦予這個詞更多的道德意味,反而多了一種輕松。類似的情況很多,同樣,「追求」二字對他也是嚴重了,大概會讓他不知所措,以為在說別人。何先生小時候喜歡朱光潛給青年的第十二封信,題為「慢慢走,欣賞啊」,這正符合他的人生觀。生活在他好比是看風景,遠遠的看見一朵花,很美,於是情不自禁地走過去,並沒有奮力地「追」或者「求」,卻是自然而然地走近了。這就是境界吧,和百米沖刺是不一樣的。
何先生總說自己自由散漫慣了,從小到老始終是一種漫無目的的讀書方式,到頭來沒有做出任何成績。也許別人把這當作一句謙辭,不過我以為,他是真心的。因為他知道更高的境界在哪裡,自己的局限在哪裡,這種局限不是出大力、流大汗可以彌補的,而自己在閑暇之餘完成的那些有興趣的事情,除了內心的滿足,在他看來沒有什麼特別。幾年前,清華、北大在藍旗營蓋新樓,分給何先生一套三室兩廳的房子,比他現有的條件好許多,卻被他婉言拒絕了,笑說:「年紀大了,嫌麻煩。」淡泊事功,淡泊名利,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當然,也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與世無爭,生活的標准可以要求自己,強求別人便近乎邪教了。不過當看到一位老人,用他的一生做到了,你依然會被感動。
康德的墓誌銘上寫著:「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至此,我終於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內涵,同時漸漸明白了為什麼何先生可以跨越人生的幻滅。要信就信更永恆、更無限的東西:這個宇宙真實存在,你的內心也可以無限深遠,暢游吧。至於那個人類遐想的完美世界,還是讓它完整地停留在精神層面。潘多拉的盒子,該合上了。
做事拖沓,外加我的私心,讓這部口述自傳拖得太久了些,上下兩本用了將近兩年。期間,何先生的二姐去世、夫人去世,他本人因股骨頭壞死、心臟病兩度住院,一直陪伴他的孫女也出國了,何先生說:「從今往後,我得習慣一個人的生活。」像往常一樣,說這話的時候他依然笑眯眯的,好像那是一件快樂的事,我心裡卻不是個滋味。
蒼天有知,不該讓這樣可敬、可愛的人老去,他卻說:「人生一世,不過就是把名字寫在水上。」①不管你如何奮力,如何著意,還是如何漫不經心,結果都是一樣的,名字一邊寫,一邊隨流水消逝了。
①詩人濟慈的墓誌銘:Here lies the man whose name was writ on water.(這里躺著一個人,他的名字寫在水上。)
Ⅶ 校園小說人物名字
汗,校園小說,我寫的可都是RPEG文啊……
但,為了分我拼了!總不會連個名字都起不來吧……
男
可愛:余昭陽
冷漠:南宮泉
溫柔:韓澤軒
女
可愛:唐菲兒
冷漠:凌冰澈
溫柔:林月薇
汗,一時想不起來好的了……以後想起來再改答案!
冰舞白姬同學……你死神看多了吧|||||
哎……又一個萬惡的白銀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