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寶甲的名字
A. 求中國古代神兵寶甲資料
1.軒轅劍:黃帝所鑄,首山之銅,天文古字,《黃帝東行紀》雲: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一名畫影。 2.騰空:顓頊所有,《拾遺記》曰:顓頊高陽氏有此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在匣中常如龍吟虎嘯。 3.禹劍:夏禹所鑄,腹上刻二十八宿,面紋日月星辰,背記山川,藏之會稽山。 4.啟劍:夏王啟鑄,銅,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 5.太康劍:夏王太康鑄,銅,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鑄。 6.夾劍:夏王孔甲鑄,牛首山之鐵,銘曰夾,四尺一寸,《書》雲: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鑄一銘曰夾。 7.定光:殷太甲鑄,文(通紋)曰定光,古文篆書,二尺,《書》雲: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鑄一劍曰定光。 8.照膽:殷武丁鑄,銘曰照膽,古文篆書,三尺,《書》雲: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鑄一劍曰照膽。 9.含光、承景、脊練:出於殷代。《列子》曰:衛周孔其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練。 10.鎮岳尚方:周昭王鑄,銘曰鎮岳尚方,古文篆書,五尺,《書》雲: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鑄五劍,各投五嶽,銘曰鎮岳尚方。 11.昆吾劍:周穆王時西戎獻,鏈鋼,長欠有咫,用之切玉如泥。 12.駿:周簡王鑄,銘曰駿,大篆書,三尺,《書》雲:簡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鑄一銘曰駿。 13.干將、莫邪:吳人干將莫邪所造,鐵,《吳越春秋》載:吳王闔廬使干將作二劍,其妻莫邪斷發翦爪投爐中,劍成,雄號干將,雌號莫邪。 14.越五劍:歐冶子造,銅錫,《越絕書》載:歐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鑄成五劍,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爭耀,星斗避彩,鬼神悲號。」另一說是湛盧、純鈞、巨闕、豪曹、魚腸五劍。 15.越八劍:越王使工人所鑄,採金,《拾遺記》載:越王以白牛白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劍,名曰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魂、卻邪、真剛。 16.龍淵:楚命歐冶、干將所造,鐵英,《越絕書》載:楚王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命風鬍子往見之,使作鐵劍,因成龍淵。 17.太阿、工布:鐵劍,一說有三劍,另一劍名已佚。秦昭王鑄,銘曰誡,大篆書,三尺,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鑄。 18.定秦:秦始皇鑄,采北祗銅,銘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三尺六寸,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鑄。 19.神劍:漢太公所得,《性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20.赤霄:漢高祖所得,鐵,銘曰赤霄,大篆書,三尺,高祖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即此劍。 21.神龜:漢文帝鑄,三尺六寸,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22.八服:漢武帝鑄,銘曰八服,小篆書,三尺六寸,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嶽皆埋之。 23.茂陵劍:漢昭帝所得,上銘:直千金,壽萬歲。昭帝時,有茂陵人獻此寶劍,故名。 24.毛、貴:漢宣帝鑄。二劍銘皆小篆書,三尺,以本始四年鑄,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貴」(這是宣帝即位前術士恭維他的話)。 25.衍:漢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大篆書,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6.乘勝萬里伏:王莽鑄,銘曰:乘勝萬里伏。小篆書,三尺六寸,莽造威斗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 27.更國:更始劉聖公(即劉秀)鑄,銘曰更國,小篆書。 28.秀霸:漢光武所得,銘曰秀霸,小篆書,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之。 29.玉具劍:光武以賜馮異。七尺,《馮異傳》: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征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 30.龍彩:漢明帝鑄,永平元年鑄,上作龍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31.金劍:漢章帝鑄,金質,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32.安漢:漢順帝鑄,銘曰安漢,小篆書,三尺四寸,永建元年鑄。 33.中興:漢靈帝鑄,文曰中興,小篆書,建寧三年鑄,同時鑄四劍,銘文皆同,後一劍無故自失。 34.孟德: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銘曰孟德,三尺六寸,獻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35.思召:袁紹所得,上銘曰思召,《古今注》:袁紹在黎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卧,所銘曰思召,解思召為紹字。 36.蜀八劍:蜀昭烈帝鑄,採金牛山鐵,三尺六寸,一備自服,余賜太子禪、梁王理、魯王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各一。 37.鎮山劍:蜀後帝禪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劍口山,故名。 38.倚天、青虹:魏武帝鑄二劍,其利斷鐵如泥,一自佩,一賜夏侯恩(名青虹) 39.魏三劍:魏太子丕造,一曰飛星,一曰流采,一曰華鋌。 40.文士劍:楊修獻魏文帝。《文士傳》:楊修以寶劍與魏文帝,帝佩之,語人曰:此楊修劍也。 41.吳六劍:吳大帝(即孫權)所有。《古今注》載:吳大皇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42.大吳:吳大帝孫權鑄,采武昌銅鐵,文曰大吳。小篆書。各三尺九寸。黃武五年共作劍千口。 43.流光:吳王孫高鑄,文曰流光,小篆書,建興二年鑄。 44.皇帝吳王:吳主孫皓鑄,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建衡元年鑄。 45.步光:晉懷帝鑄,銘曰步光,小篆書,五尺,永嘉元年鑄。 46.五方單符:晉穆帝鑄,銘曰五方單符,隸書,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劍。 47.五口神劍:晉孝帝鑄五劍,銘曰神劍,隸書,以太元元年埋此於華山頂。 48.定國:宋武帝鑄,銘曰定國,小篆書,永初元年鑄此劍,後入於梁。 49.永昌:宋廢帝昱造,銘曰永昌,篆書,元徽二年造於蔣山之巔。 50.梁神劍:陶弘景造,金銀銅錫鐵五色合為之,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書,長短各依劍術法。梁武帝以中庚,命弘景造神劍十三口。 51.鎮山:北魏道武帝造,隸書,登國元年帝於嵩阿鑄此二劍。 52.沉水龍雀:夏赫連氐造,銘曰大夏龍雀,《魏志》:赫連百鏈為劍,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 53.太常:北魏明元帝造,銘背曰太常。 54.四尺千金劍:唐晉公王鐸所有。《劍俠傳》唐晉公有千金劍,以獲李龜壽。 55.火精劍:唐德宗所有,《杜陽雜編》載:夜見數尺光明,斫鐵即碎。 56.酉蕃寶劍:宋時物,《宋監》載:右相都督張浚請御前降西蕃寶劍,給賜有功將士,以為激勸。 57.古銅劍二:宋蘇軾所得,《東坡集》載:郭祥正遺(贈送之意)古銅劍,東坡謝以詩雲:」一雙銅劍秋水光」。原詩為:【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為謝且遺古銅劍二】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平生好詩仍好畫,書牆涴壁長遭罵。不嗔不罵喜有餘,世間誰復如君者。一雙銅劍秋水光,兩首新詩爭劍鋩。劍在床頭詩在手,不知誰作蛟龍吼。 58.楚銅劍:宋鄭文所得,《方輿志》載:宋奉官鄭文嘗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銅劍,文得之。冶鑄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59.安定劍:明初安定王所貢。《咸賓集》載: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貢異劍,賜以織金文綺,命其酋長立為四部,歲入貢為常。
童林傳中
震八方紫面昆侖俠童林童海川--湛盧寶劍,秋風落葉掃
奇劍坤元子於秀娘---湛盧寶劍,秋風落葉掃
鎮東俠候庭---小廷風精鋼劍
南昆侖司馬空---流彩虹紫電劍
獨佔九洲笑鰲頭南極昆侖子北俠客秋田---軲轆大寶劍
江南第一劍晚村先生呂留良---冰霜大寶劍(太極門的鎮教之寶)
羽衣清風俠杜清風---七星喪門劍
雲台劍客燕普燕雲風---巨闕劍
金庸
君子劍,淑女劍 玄鐵重劍 倚天劍 金蛇劍
星絕命劍
一把三尺長的軟劍。劍刃上嵌著七顆星狀的暗器,一劍刺出,使劍人的內力勁透劍身之時,那七顆星狀的暗器便飛脫疾出,出其不意地取人性命。此劍為江湖名宿玄機子祖傳之寶,玄機子死後無嗣,七星絕命劍便落入其關門弟子崔北海的手中。但崔北海手持此劍多行不義,卒為大俠護花所敗。(見古龍《吸血蛾》)
七修劍
為當年七修真人鎮山之寶,屬上古降魔利器。該劍既出,能幻出道道金白之光,光到之處,殺傷力極強。七修真人後將此劍傳與杜鐵池。杜鐵池得此寶後,降妖伏魔,大建奇功,後杜鐵池成為七修門掌門。(見蕭逸《塞外伏魔》)
七絕魔劍
太極劍李清塵的祖傳寶劍。七絕劍劍法奇詭,去如閃電,削鐵如泥。此劍出手必傷人,幾招一出,劍勢便無法控制,素有「招不過十」之稱。七絕魔劍之下,從無倖免者,不是死亡,就是殘廢。(見卧龍生《七絕魔劍》)
飛劍
以口吐出可以遠距離傷人的小型劍器,非修行至劍仙不能為之。多見於舊派武俠小說中,新派作品以其荒誕落套,極少出現。
烏金血劍
武林後起之秀風亦飛所持神劍,精於冶煉之術的兵甲派歷代相傳。烏金,系從天而降的異質寶物,埋於地下十萬年之後,通體將變成烏黑色,且泛金光;但再過百年,則化為平凡黑石。如若在百年,則化為平凡黑石。如若在百年之內,采出此物,並配以鑄煉秘術,就能煉成具有生命靈性的寶劍。雲上村開采出烏金寶礦,但見風即成頑鐵。兵甲派鑄劍高手鐵隱、宗丹師兄弟苦心孤詣,終於探得烏金劍冶煉之法。宗丹不惜以身投爐,鑄煉成這柄烏金血劍,贈與少俠風亦飛,以御魔道第一高手歐陽逆天。靈劍與第一個接觸的人風亦飛果然心意相通,劍人合一,劍斃歐陽逆天。(見黃易《烏金血劍》
龍泉劍
亦稱七星劍,產於浙江龍泉縣。由於製作精細,色彩艷麗,寒光逼人,鋒利堅韌而著名。據《越絕書》載:春秋戰國有個叫歐冶子的人,奉越王聘為楚王鑄劍。他遍訪閩越,在龍泉秦溪山下見到七口斗井,附近還有一湖。湖水甘寒清澈,適於鑄劍。歐冶子遂取當地鐵礦石,鑄成「龍淵」、「工布」、「泰阿」三劍。它們削鐵如泥,風吹發斷,能屈能伸,精美絕倫。敬獻給楚王後,楚王大喜,於是封歐冶子為將軍。歐冶子不願當官,仍回去鑄劍,龍泉劍名氣漸揚天下。據說「工布劍」後來落於秦始皇之手,「龍淵劍」傳至唐初,為避高祖李淵諱而改名為「龍泉劍」。「秦阿劍」下落已不可考。當年歐冶子鑄劍處的七口井,其狀如北斗星座。後人將秦溪山湖改名為劍池湖,建立了歐冶子廟,在以後所制的劍上刻鐫七星和龍鳳,故龍泉劍又名七星劍。辛亥革命後龍泉劍的生產日益繁榮,劍鋪著名的有「沈廣隆」、「千字型大小」、「萬字型大小」等十餘家,年產利劍百餘把。為鑒別優劣,1921年龍泉劍舉行過鑄劍比賽,「沈廣隆」號匠師沈庭璋所鑄的劍,能一劍刺穿三個銅板而不卷刃,被譽為最佳。在武俠作品中,侮以「龍泉」命名寶劍,「太阿」等名劍也時常提及,但將其性能過分誇張,「斬金斷玉」之類未免言過其實。
白玉拂塵劍
魔教三大高手之一的通玄道長所攜的一柄魔劍。此物乃用萬年寒玉所制,不但堅逾精鋼,揮動之際,還會發出寒氣,普通練武之人連一拂也經受不了。而他練劍數十年,已把陽極真氣融合在劍招之中,對敵時陰極真氣源源從劍身發出,至陰至寒之氣隨著劍招的變化,也一招重過一招,劍光晶瑩,宛如冰刀,周圍氣溫也隨之下降。(見東方玉《扇公子》)
地煞潛龍劍
武當山天風觀金須道長張涵汪遙鎮觀之寶。這是一柄削鋼斬鐵、切金斷玉的寶劍。綠鯊魚皮鞘,金吞口,黃絨挽手,劍出鞘時,嗆啷聲音清脆、悠長,聲似龍吟 ,劍身顫動,寒光閃閃,耀人眼目。(見鄭證因著《鷹爪王》)
奪情劍
一代劍豪狄武子的兵器。狄武子愛劍成痴,孤傲絕世,直到中年時才愛上一位姑娘。不料就在他倆成親前夕,姑娘卻和他的好友神刀彭瓊幽會。狄武子傷心之際,一劍殺了彭瓊,從此以劍為伴,以劍為命,再也不談婚娶之事。他的劍因而稱為「奪情劍」。(見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
冰魄寒光劍
以冰窟出萬年寒玉所煉成的一把寶劍。此劍通體透明,耀眼生輝,劍一出鞘,便覺冷氣森森,是下林異寶。此劍劍主為冰川天女。冰川天女善用冰川劍法操持此劍,威力甚大。(見梁羽生《冰川天女傳》、《雲海玉弓緣》)
朱雀劍
點蒼派鎮派之寶。相傳為戰國時一位劍聖所鑄,劍芒紫紅,劍身三尺,但是劍芒可伸至一尺,只要將內勁貫注劍尖,則劍芒又可伸張半尺,連劍身共有四尺半長。朱雀劍配合點蒼海花劍法,威力無比,是以傲視江湖。(見陳青雲《病書生》)
血劍1
削鐵如泥的神奇兵器。此刻顏色血紅,兩指一彈便響起一陣龍吟。神劍無敵邱瑞山從沙陀派手中奪來此劍後,受傷隱居雲霧山下迷宮中。四十年來無數武林高手覬覦此劍,皆在迷宮中迷路而死。邱瑞山後來傳此劍給張定遠,助他多次脫困。(見古龍《迷光血影》)
血劍2
號稱武林第一神器。千百年來,不知道有多少英雄豪傑,為它犧牲性命。數百年前,武林中出現一位「血魔王」,手中劍吹毛斷發,削鐵如泥,由於殺人太多,劍刃血氣太重,最後,寶劍一旦拔出,不殺人便無法還入鞘中,故有血劍之名。血劍一出,無血不歸。血劍一度曾為前輩賢者所得,撥亂反正,斬魔驅惡,為天下武林締造一段清明佳話,故又有聖劍之譽。(見曹若冰《血劍屠龍》)
血魂神劍
相傳為戰國時代魔尊者所遣之物。血魂神劍的威力,主要在於劍柄上的那粒血魂珠。血魂珠本身能散發一種香霧,被香霧迷倒的人,需兩晝夜才能清醒,持劍之人以本身真元通過握劍的手掌逼出血珠,光華透過劍身傳出,功力最高的人,可將血芒逼漲到五尺,加上劍身與劍之長,一丈以內可以傷人。(見陳青雲《殘肢令》)
血痕劍
七煞儒生閔孝的兵刃。長三尺八寸,闊約兩指,青光閃閃,宛似一泓秋水,寒光逼人毫發。劍背正中有一道鮮紅血痕,直通劍尖,渾同血絲一樣,天然生成。此劍為武林三寶之首,不但切金斷玉,削鐵如泥,而且誰若用此劍七年以上,必會與此心靈互相感應。每次江湖有殺劫來臨時,劍背正中的血痕恍若在流動,而一沾血腥,這種現象就消失了。(見陳青雲《沉劍迷星》)
冰弦劍
稀世寶劍。劍身細窄,刃薄,舞時劈風有聲,音若冰瑟,故此得名。據偉為殷商七劍之一。(見蕭逸《飲馬流花河》)
伽藍劍
神劍。萬載菩提木所制,堅逾金鋼,可避百邪,任何神刃亦無法損傷分毫。天心大師佩掛此劍上百年,坐化前贈予華逸雲。華逸雲用此劍行俠仗義,去暴除奸,成為武林第一劍手。(見雲中嶽《霸海風雲》)菩提樹又名摩訶菩提。佛教徒相傳釋迦牟尼曾在此樹下得證菩提果而成佛,故名。菩提樹原產印度,晉唐時傳入我國。此樹屬桑科,常綠喬木,在我國雲南及廣東均有栽培。樹干富乳漿,可提硬性橡膠。所謂菩提木堅逾金鋼之說全無科學根據。
靈空劍
神兵利器,由鑄劍大師邵空子煉成,未幾邵大師請一名宿相此寶劍,那名宿卻認為是一柄凶劍,那名宿卻認為是一柄凶劍,劍身上光紋四射如火,主大凶,佩帶都必定招致不詳,甚至會有家破人亡之禍。善良的邵大師立刻就將靈空劍毀了,再用殘劍的余鐵煉成一柄其薄如紙的薄刀,後來神劍應無物以一本劍譜將之換走,又傳給了他的愛徒世襲一等侯狄青麟,狄青鱗曾以之殺害河朔大俠萬君武,由於又薄又快,殺人後竟不見血跡。(見古龍《七種武器》)
靈蛇劍
其形又細又長,能藏於竹竿之中,一旦出鞘寒光閃現,顫動如靈蛇,因而得名。此劍遇微風則會不停抖顫,讓敵手看不出其劍尖指向何方,更看不出要刺向何方,連劍光的顏色都彷彿在變,有時變赤,有時變青。高手有用之,靈如青竹,毒如赤練,七步斷魂,生命不見。(見古龍《七種武器》)
淚痕劍
一代傑出劍俠蕭大師所鑄的一柄天下無雙的寶劍。此劍劍背上有一道痕跡,看上去有如淚痕。據傳,此便出爐時,神鬼共忌,劍上顯現出一種無法可解的凶兆,不但出鞘必飲人血,蕭大師身邊最親近的一個人也將作為其祭禮。蕭大師見此大驚失色,忍不住流下淚水,滴落在劍上,化做了淚痕,故名淚痕劍。(見古龍《英雄無淚》)
涵碧劍
削鐵如泥的利刃,與龍舌劍齊名。此劍原為大俠鐵魂之物。鐵魂年輕時,愛人梅君指著涵碧劍問鐵魂:到底愛劍還是愛妻子?鐵魂回答愛劍。梅君遂不辭而別,二人因此三十多年後才得重聚。涵碧劍後經武當派轉入仇笑仙之手。(見司馬翎《黑白旗》)
怒劍
傳說中的名劍。當年邵空子鑄罷離別鉤和溫柔刀後,將殘鐵熔合,又加上太行山最悲壯那一役的烈士熱血,鑄成了怒劍。怒劍初成,劍身上的光紋亂如蠶絲,劍尖上光紋四射如火;天地鬼神皆怒,蒼穹雷聲怒吼,春雨提前半月來臨,故怒劍又名春怒。邵空子見狀,認為此劍帶有戾氣,是不祥之物,於是以身相殉,劍亦不知所終。後來,一位神秘老人指點楊錚,在自己的心時在發現了怒劍,最終以赤手空拳戰勝了執有溫柔刀和離別鉤的狄青麟。(見古龍《那一劍的風情》)
真武劍
武當派創始之祖張三豐的佩劍。張三豐中年時用它掃盪群邪,威震江湖,晚年則極少使用。此劍向來是武當派鎮山之寶,曾被魔教盜去,任盈盈出任魔教教主後歸還給武當派掌門沖虛道長。(見金庸《笑傲江湖》)
游龍劍
天山派兩把鎮山寶劍之一,號稱華夏名列第二的寶劍(第一把寶劍是武當派的騰蛟劍)。此劍劍鋒在陽光之下,有如一泓清水清亮耀眼,神物利器,確非凡品。此劍為天山派掌門人唐曉瀾的兒子唐經天怕佩。(見梁羽生《雲海玉弓緣》)
銀月飛霜劍
千年寶劍,奇妙之處在於劍後有白色細索相連護腕。這細索采處萬事大吉山異種冰蠶絲,不畏利刃。護腕是金錢蛇皮製成,上下有兩片寒鐵,寒鐵片可拒刀劍。連接蛇皮之處,還纏繞著七丈二的天喬絲線,從而使短劍既可作兵刃,亦可當暗器,由連接絲線操縱,遠近隨心,內功精深的人可放盡天蠶絲索而傷人於十二丈的距離內。七王爺的女兒朱盈盈以此劍屢立戰功。(見卧龍生《飛花逐月》)
據清朝屈大均《廣東新語·二四》:「天蠶出陽江,其食必樟楓葉。歲三月熟醋浸之,抽絲長七八尺,色如金,堅韌異常,以作蒲葵扇緣,名天蠶絲。」天蠶,又名山蠶,日本柞絲。蠶繭為長圓形,呈綠色,可抽絲。小說中對天蠶絲的作用作了藝術誇張
綠虹劍
上古著名兵器,據傳為鑄全大師歐陽冶子所造。歐陽冶子一生鑄了六把名劍:巨闕、青霜、紫電、吳鉤、魚腸、綠虹、綠是劍是其中最短的一柄,劍身寬八分,長六寸四分,劍柄長三寸六分;它雖短,但帶有二丈四尺長的鏗尾,普通刀劍只要碰上鏗尾便被毀折。綠虹劍初為戰國時的趙國以重金購得,後落入秦將白起之手。秦亡之後,此劍失蹤。宋朝明,劍客玄玄子偶獲此劍,殺人無數;後流入湘靈子、赤貞子等一代名俠之手。明朝英宗年間,大俠龍卷風於志敏於南海深處獲得此劍,誅殺了赤身魔教巨魔茅士亨。(見墨餘生《大俠龍卷風》)
琥珀神劍
海內第一奇人屠龍仙子所制的奇異兵器,臉身赤紅,並發出紅色劍芒,由於劍鞘中襯有一層貓皮,與琥珀磨擦而生電,再以內力將「電」保留在劍身上不使發散,與人交戰時對手勢必觸電,無法把持自身的兵器,從而克敵制勝。此劍屠龍仙子傳給愛徒毛文琪,所向披靡,但仇恕無意間以竹劍對陣,電力受阻,遂擊敗毛文琪。(見古龍《湘妃劍》)查琥珀為非金屬物質,磨擦雖可生電,但性極脆無法單獨制劍,亦未聞能將之與鋼鐵合金。
越王八劍
相傳越王占勾踐以白馬白牛祀昆吾之神,從昆吾山(今河南濮陽西南)采精金鑄冶八劍,即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魂、卻邪、真剛八大名劍。兩千年後,滅魂神劍流傳於武林新秀方邪真手。在洛陽相思林畔相思亭,方邪真挾魂劍之威一招擊敗邪派高手蔡旋鍾,傳為武林佳話。
據晉王嘉《拾遺記》記載:八大寶劍,威不可擋,鬼神共忌。「掩日」一出,指日則光盡暗;「斷水」一出,以之劃水,水分而不合;「轉魄」一出,以之指月,蟾兔為之倒轉;「懸翦」一出,飛鳥游蟲,自觸其刃,如斬截也;至於「驚鯢」神劍,以之泛海,鯨鯢為之深入;「滅魂」,則為神兵挾之夜行,不逢魑魅;「卻邪」更有辟煞功效,妖魔見之則伏;「真剛」寶劍,切玉斷金,如削土木。(見溫瑞安著《殺楚》)
寒星劍
相傳為唐代豪俠所鑄寶劍。它青光閃閃,寒氣逼人,形狀古樸,長約二尺半左右,劍柄雕有一條青色的龍,劍芒神縮,忽高忽低,震顫不停。此全光芒銳利,殺孽過重,故持此劍者應慎用,多造殺孽必遭天譴。(見陳青雲《病書生》)
寒螭劍
厲神君的寶劍,以萬年寒鐵鑄成,寬才兩指,十分柔軟,卻可男斬釘截鐵。劍鞘的里層是綠鯊皮,外層用天蠶絲織成,不畏刀劍水火。此劍不用時,可以當腰帶束在腰間;用時只須輕輕一按,劍就可以出鞘。厲神君把它送給了楚玉祥。(見東方玉《東方第一劍》)
C. 武俠小說里的護甲都有哪些
黃蓉的軟蝟甲,韋小寶的金絲軟甲,盤點了一下看過的金庸小說,目前只想到這兩個
D. 求金庸小說中出現的神兵利器
玄鐵重劍
金庸武俠第一神劍!劍魔獨孤求敗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後為神鵰俠楊過所得,持之亦幾無敵於天下。
神鵰俠隱退前將此劍贈與小東邪郭襄。襄陽城破前,郭靖、黃蓉夫婦請高明工匠熔之鑄成倚天劍、屠龍刀二神兵,並藏《九陰真經》、《降龍十八掌掌譜》與《武穆遺書》於其中。
此劍劍身長愈三遲,兩邊劍鋒均為鈍口,劍尖圓圓似是半球,通體深黑,卻隱隱透出紅光。劍以玄鐵製成,共重八八六十四斤。玄鐵乃天下至寶,便是要得一兩也是絕難,尋常刀槍劍戟之中,只要加入半兩數錢,凡鐵立成利器。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其中境界,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
屠龍刀
金庸小說中的第一寶刀,因稱「武林至尊」而被武林人視為寶物。《倚天屠龍記》中傳說:「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郭靖黃蓉夫婦眼見襄陽城將破,於是請人熔玄鐵劍及加入西方精金,鑄成了屠龍刀,刀中藏有兵法武穆遺書。玄鐵劍重八十一斤,屠龍刀就有百餘斤重,鋒利無比,無堅不摧,強力磁性能吸天下暗器。原屬黃蓉之子郭破虜所有,他殉難後屠龍刀落入江湖。在王盤山上,金毛獅王謝遜用獅子吼震死了各派中人而奪得屠龍刀,並流落冰火島廿年。後刀被周芷若奪,一刀兩斷。後被明教銳金旗掌旗使吳勁草復合。
倚天劍
上古神兵,削鐵如泥的利器。
倚天長劍古已有之,並非郭靖、黃蓉所創。三國時曹操所佩之劍即名倚天,傳為取宋玉的《大言賦》中的名句「拔長劍兮倚長天」命名。倚天劍鋒銳無比,後成為寶劍之代稱。一代詩仙李白,亦對之仰慕不已,《臨江王節士歌》中就有「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的句子。主席也有詞雲:「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念奴嬌·昆侖)
在金庸小說中,倚天劍的原型為玄鐵劍,原為獨孤求敗的劍,為其父在回疆梅嶺雪山中采萬年玄鐵,由中原第一鑄劍大師融合冰晶和火晶兩種性質相反的奇石所造。後來楊過得到了玄鐵劍,憑藉此劍行俠江湖,助危解困,嘯傲天下。楊過退隱後,劍贈於郭靖黃蓉夫婦以抗蒙古入侵。時乃宋末,蒙古入侵,郭靖黃蓉夫婦號召天下武林人士死守襄陽,但已無力回天。眼見城將破,於是請一位高人熔玄鐵重劍加入異域奇特精金,鑄成了屠龍刀、倚天劍。玄鐵劍才六七十斤,分鑄後,光屠龍刀就有近百斤重,看來還加了不少料,加了多少似乎沒有記載。
此刀劍除了鋒銳無比外,還有強磁性,揮舞可吸鐵丸之類的暗器。在兩把兵器中分別藏入九陰真經、降龍十八掌和武穆遺書(岳飛的生平事跡和兵法)。其中倚天劍內藏有《九陰真經》和《降龍十八掌掌法精義》,屠龍刀內藏有《武穆遺書》。期望有緣人得之,推翻蒙古政權,光復大漢。並在江湖上散布「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的話。
倚天劍一直為郭靖之女郭襄所有,峨嵋傳人孤鴻子曾被楊逍奪劍擲地而氣死,劍就落入滅絕師太手中,後又落趙敏手上。周芷若使計奪取刀劍,取劍中秘笈,倚天劍斷為兩截。
金蛇劍
《碧血劍》中利器,原屬雲南五毒教所有,是其鎮教三寶之一。
此劍形狀甚是奇特,整柄劍就如是一條蛇盤曲而成,蛇尾勾成劍柄,蛇頭則是劍尖,蛇舌伸出分叉,是以劍尖竟有兩叉。那劍金光燦爛,握在手中甚是沉重,看來竟是黃金混和了其他五金所鑄,劍身上一道血痕,發出碧油油的暗光,極是詭異。劍尖兩叉既可攢刺,亦可勾鎖敵人兵刃,倒拖斜戳,皆可傷敵,比之尋常長劍增添了不少用法,金蛇劍法中頗多招式甚不可解,原來用在這柄特異的金蛇劍上,盡成厲害招術。
金蛇郎君夏雪宜年輕時為報家仇遠赴雲南求取毒葯,結果與當時五仙教主的妹妹何紅葯發生了一段孽緣,夏雪宜利用何紅葯的感情,騙其帶自己進入密窟,盜得五毒教三寶——金蛇劍、金蛇錐、重寶地圖後,立即拋棄何紅葯,回到中原報仇,用金蛇劍創下「金蛇郎君」的名頭。但他後來被石樑五老所害,雖被何紅葯救出,但他不願受何紅葯的擺布,於是藏身於華山懸崖密洞之中,刺劍於壁,留待後人。「重寶秘術,付與有緣,入我門來,遇禍莫怨」
後來此劍落到袁承志手中。
白虹劍
吳大帝孫權所有,古今注載:「吳大皇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這劍雖不如倚天劍有名,但也是罕見的利器。此劍被白眉鷹王殷天正所得,在光明頂大戰時,滅絕師太挑戰張無忌。滅絕手持倚天劍而張無忌手無寸鐵,殷天正將自己的寶劍白虹劍送給張無忌,但被倚天劍削斷。
淑女劍
《神鵰俠侶》中的利器,與君子劍是一對。
淑女劍原本屬於絕情穀穀主公孫止,被其收藏在絕情谷水仙山莊的劍室之中,與君子劍一起藏在劍室中一幅畫的背後,可見此劍之珍貴。
淑女劍劍身烏黑,沒半點光澤,就似一段黑木一般,和平常的寶劍不同,這劍既無尖頭,又無劍鋒,圓頭鈍邊,倒有些似一條薄薄的木鞭,但寒氣逼人,而且鋒銳異常。此劍與君子劍一模一樣,大小長短,全無二致,雙劍的材料完全相同,都具有極強的磁性,如果放的距離較近,雙劍會自動吸在一起。
後來楊過為救武氏兄弟而引起小龍女的誤會,導致此劍落到了郭芙手中,郭芙氣惱楊過在救人時口齒不幹不凈,侮辱了她的名節,於是以此劍砍斷的楊過的右臂。此劍最後一次出場時已在郭芙手中。
君子劍
《神鵰俠侶》中的利器,與淑女劍是一對。
君子劍原本屬於絕情穀穀主公孫止,被其收藏在絕情谷水仙山莊的劍室之中,與淑女劍一起藏在劍室中一幅畫的背後,可見此劍之珍貴。
君子劍劍身烏黑,沒半點光澤,就似一段黑木一般,和平常的寶劍不同,這劍既無尖頭,又無劍鋒,圓頭鈍邊,倒有些似一條薄薄的木鞭,但寒氣逼人,而且鋒銳異常。此劍與淑女劍一模一樣,大小長短,全無二致,雙劍的材料完全相同,都具有極強的磁性,如果放的距離較近,雙劍會自動吸在一起。
金蛇劍
《碧血劍》中利器,原屬雲南五毒教所有,是其鎮教三寶之一。
此劍形狀甚是奇特,整柄劍就如是一條蛇盤曲而成,蛇尾勾成劍柄,蛇頭則是劍尖,蛇舌伸出分叉,是以劍尖竟有兩叉。那劍金光燦爛,握在手中甚是沉重,看來竟是黃金混和了其他五金所鑄,劍身上一道血痕,發出碧油油的暗光,極是詭異。劍尖兩叉既可攢刺,亦可勾鎖敵人兵刃,倒拖斜戳,皆可傷敵,比之尋常長劍增添了不少用法,金蛇劍法中頗多招式甚不可解,原來用在這柄特異的金蛇劍上,盡成厲害招術。
金蛇郎君夏雪宜年輕時為報家仇遠赴雲南求取毒葯,結果與當時五仙教主的妹妹何紅葯發生了一段孽緣,夏雪宜利用何紅葯的感情,騙其帶自己進入密窟,盜得五毒教三寶——金蛇劍、金蛇錐、重寶地圖後,立即拋棄何紅葯,回到中原報仇,用金蛇劍創下「金蛇郎君」的名頭。但他後來被石樑五老所害,雖被何紅葯救出,但他不願受何紅葯的擺布,於是藏身於華山懸崖密洞之中,刺劍於壁,留待後人。「重寶秘術,付與有緣,入我門來,遇禍莫怨」
後來此劍落到袁承志手中。
白虹劍
吳大帝孫權所有,古今注載:「吳大皇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這劍雖不如倚天劍有名,但也是罕見的利器。此劍被白眉鷹王殷天正所得,在光明頂大戰時,滅絕師太挑戰張無忌。滅絕手持倚天劍而張無忌手無寸鐵,殷天正將自己的寶劍白虹劍送給張無忌,但被倚天劍削斷。
淑女劍
《神鵰俠侶》中的利器,與君子劍是一對。
淑女劍原本屬於絕情穀穀主公孫止,被其收藏在絕情谷水仙山莊的劍室之中,與君子劍一起藏在劍室中一幅畫的背後,可見此劍之珍貴。
淑女劍劍身烏黑,沒半點光澤,就似一段黑木一般,和平常的寶劍不同,這劍既無尖頭,又無劍鋒,圓頭鈍邊,倒有些似一條薄薄的木鞭,但寒氣逼人,而且鋒銳異常。此劍與君子劍一模一樣,大小長短,全無二致,雙劍的材料完全相同,都具有極強的磁性,如果放的距離較近,雙劍會自動吸在一起。
後來楊過為救武氏兄弟而引起小龍女的誤會,導致此劍落到了郭芙手中,郭芙氣惱楊過在救人時口齒不幹不凈,侮辱了她的名節,於是以此劍砍斷的楊過的右臂。此劍最後一次出場時已在郭芙手中。
君子劍
《神鵰俠侶》中的利器,與淑女劍是一對。
君子劍原本屬於絕情穀穀主公孫止,被其收藏在絕情谷水仙山莊的劍室之中,與淑女劍一起藏在劍室中一幅畫的背後,可見此劍之珍貴。
君子劍劍身烏黑,沒半點光澤,就似一段黑木一般,和平常的寶劍不同,這劍既無尖頭,又無劍鋒,圓頭鈍邊,倒有些似一條薄薄的木鞭,但寒氣逼人,而且鋒銳異常。此劍與淑女劍一模一樣,大小長短,全無二致,雙劍的材料完全相同,都具有極強的磁性,如果放的距離較近,雙劍會自動吸在一起。
闖王軍刀
闖王李自成的寶刀,鋒利無比。上刻「殺一人如殺我父,銀(不讓打那個字大家明白意思行了) 一人如銀我母」。闖王九宮山兵敗詐死埋名。將軍刀和藏寶圖送給貼身侍衛飛天狐狸。後來飛天狐狸假意投降,實則為使吳三桂和清廷反目。但為了闖王的安全一直保守秘密,被闖王的另外三位貼身侍衛苗、田、范殺死。寶刀落入田家之手。後田家開創天龍門,此刀為天龍門鎮派之寶,天龍門後來分裂為南北兩宗。此刀由南北兩宗輪流保管。田歸農後來奪得此刀,並在天下掌門人大會上大出風頭。此刀還隱藏著闖王寶藏的秘密。
冷月寶刀
《飛狐外傳》中的利器,原屬南蘭之父南仁通所有,是其在江南做官,捉到了一名江洋大盜,從大盜手中繳獲的。
回部短劍
《書劍恩仇錄》中的寶劍,是回部祖傳寶劍。霍青桐為報陳家洛奪經之恩將寶劍贈與陳家洛。短劍共有兩個劍鞘,第二層劍鞘開有刃口,劍尖又十分鋒銳,見者自然以為便是劍刃,豈知劍內另有一柄砍金斷玉、鋒銳無匹的寶劍。劍鋒發出瑩瑩紫光,寒氣逼人。故老相傳,劍中蘊藏著一個極大秘密,一向無人參透得出。此劍劍鞘中藏有一張藏寶圖。
韋小寶匕首
韋小寶抄鰲拜家時抄出的一把削金斷玉匕首。這把匕首多次幫助韋小寶化險為夷。有網友考證這是斷掉的倚天劍製作出來的。
乾坤一氣袋
明教五散人之一布袋和尚說不得之寶物,常以此擒敵。此袋密不通風,質料奇妙,非絲非革,尋常刀劍斫它不破。袋口以「千纏百結」縛住,除說不得之外,無人能解。說不得以此袋將張無忌挾往光明頂,恰逢化名圓真的惡人成昆暗算明教群雄。無忌全身九陽真氣激盪,仗此袋之助,於剎那間沖破身上數十處玄關,使九陽神功大功告成,終於將此袋脹破,化為碎片。
周顛寶刀
光明頂大戰時,滅絕師太挑戰張無忌,用倚天劍削斷殷天正送給張無忌的白虹劍。周顛將自己的寶刀借給張無忌戰滅絕。周顛這柄刀「重約四十餘斤,但見青光閃爍,背厚刃薄,刃鋒上刻有古樸花紋,顯是一件歷時已久的珍品」。
明教聖火令
明教聖火令為白金玄鐵和金剛砂混和鑄成,質地堅硬無比,共六枚,長短大小各不相同,似透明,非透明,令中隱隱有火焰飛騰,顏色變幻。都有「山中老人」霍山所鑄的武功精要。
聖火令質地堅硬無比,即使倚天劍屠龍刀這等天下神兵利器也傷它不得。張無忌楊逍等人依此巨斗少林渡字輩三位高僧。後又以其鍛煉屠龍刀,使其重為利器。
宰牛刀。江南七怪中老五笑彌陀張阿生的兵器。柯鎮惡一直保留作為紀念,後來楊過為在銅鍾中的歐陽鋒挖洞將其挖斷
靖康雙劍:本為長春子丘處機的武器,丘處機在臨安牛家村結識了郭嘯天、楊鐵心,將雙劍贈與二人並為二人之子起名郭靖楊康,寓意不忘靖康之恥。後來郭嘯天和楊鐵心二人為其子指腹為婚,但如皆是兒子則結拜為兄弟,並互換寶劍作為信物。後來楊康手中刻有郭靖名字的寶劍給了穆念慈,黃蓉又將刻有楊康名字的寶劍和穆念慈互換。靖康雙劍終於各歸其主。
成吉思汗金刀:郭靖助成吉思汗鐵木真擊敗札木合,成吉思汗鐵木真將其金刀贈與郭靖,並將其女華箏許配給郭靖。郭靖從此有了金刀駙馬的名號
E. 求中國古代的神兵利刃 寶刀寶甲 越多越好 游戲小說也可必須標明出處
中國古代十大名槍
中國十大名槍之首霸王槍,精鋼黃金混鑄而成,端的是金光閃閃,霸氣十足。槍長一丈三尺七寸,重九九八十一斤,槍鋒銳利,點到必死,槍身巨重,掃到必亡。 傳說西楚霸王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學劍亦不成,季父項梁怒之。項羽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之兵法,另因其神力,造此霸王槍。
(龍膽亮銀槍)左手青虹劍,右手亮銀槍,跨下白龍馬,一身白盔白甲,長板坡單騎救主,於二十萬曹軍中往返折殺,所向披靡,如此猛將乃常山趙雲趙子龍是也!其槍全名曰:龍膽亮銀槍。
(火龍槍)長約一丈,通體為煉鐵紅銅所制,槍端雕勾火龍頭,槍頭為龍舌,形如火焰狀,此槍乃《封神榜》中四大天王之一的冀州侯蘇護掌中寶器。
(梅花槍)梅花傲雪香奇絕。此槍乃西漢名將霍去病的寶槍。
霍去病17歲即隨衛青出征匈奴,勇冠全軍,封冠軍候,6天內連破匈奴五個王國。後與匈奴決戰漠北,大獲全勝,封儀於蒙古狼居胥山。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可惜英年早逝,23歲病逝長安。留一句名言:「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芳傳千古。
槍長九尺,金桿金龍頭,前端為銀舌槍頭,乃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掌中寶槍。
(瀝泉槍)憑此槍屢拜金軍,並獲朱仙鎮大捷。其詞《滿江紅》曰:「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淋漓表述其一片精忠報國丹心!
(虎頭湛金槍)槍身乃混鐵精鋼打造而成,長一丈一尺三,槍頭為鎦金虎頭形,虎口吞刃,乃白金鑄就,鋒銳無比。
三國名將,威震西涼、五虎上將之一,馬超的掌中寶槍。
(神威烈水槍)槍桿長九尺,其中槍頭長一尺三寸,其鋒三寸,精鋼混金,銳利無比。乃平定倭寇的明代名將戚繼光掌中寶槍。
(五虎斷魂槍)鑌鐵打造,槍長丈二,為隋唐英雄中第七條好漢、越國公羅成的祖傳寶槍。槍法變幻莫測,神化無窮。其看家絕招「回馬槍」,不知挑落多少猛將。
(綠沉槍)精鋼寒鐵鑄就,槍身長一丈一,重六十八斤,蜀國名將、九伐中原的姜維之掌中寶槍。
(蘆葉槍)鑌鐵打就,槍長一丈三,槍頭細長如蘆葉,精鋼淬銀而成,可破堅甲。乃北宋名將楊家六郎楊延昭的寶槍。憑此槍,鎮守三關、抵抗契丹,一本楊家將忠烈英雄傳流傳千古!
(梨花槍)關於此槍,一說為北宋時期,楊門女將穆桂英憑大破天門陣的掌中寶槍;一說此槍乃南宋鐵槍李全的愛妻楊氏所發明,揮舞時,槍法如雨散梨花,輕靈神妙,江湖人稱:二十年來梨花槍,打遍天下無敵手,可見其人其槍之威風!
(透甲槍)槍桿長九尺,其中槍頭長一尺三寸,其鋒用鋼三寸,似一針狀,銳利無比,左右刃用銅一尺。因其槍尖鋒利,可刺透盔甲,故名"透甲槍"。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唐名將李光弼掌中寶槍。
(九曲槍)槍長一丈一,槍頭如蛇形,頂尖而鋒利,兩側薄刃,整個槍頭長一尺余。槍身可隨意彎曲,給人一種毒蛇般的陰狠恐懼感。
(六合槍)所謂槍乃兵器之王,藝中之霸,乃指丈二以上長槍。六合大槍既是此類,又名六合花槍,以其輪槍揮舞時,閃轉靈活,動作迅速,炫人眼目而得名。
(明月槍)精鐵鑄就,外漆銀粉,槍頭中空如明月貫空,兩側懸掛銀環,揮舞時有破空之聲,間雜銀環互撞,可紛擾敵神。
(清風槍)三國名臣、劉備之師、左中郎將盧植所用寶槍。曹操贊其文武雙全曰:「名著海內,學乃儒宗。」
精鐵槍身,銀鑄槍尖,舞動時,銀光閃爍,寒星點點,變幻莫測,令對方無從應付。
(點鋼槍)鑌鐵精鋼打就,槍長一丈四,通身漆黑,重六十餘斤。水滸一百單八將中天英星小李廣花榮以及撲天雕李應使的都是點鋼槍。
(一丈威)當今長槍之雛形。最初為戰國時期的矛,長約兩米,使用極為不便,後有人將之改短而廣為軍旅所用。隋煬帝曾將此槍賜予屬將,並易名為「一丈威」。見《事物異志》。
(雁翎槍)通體長七尺二寸,其中槍頭為八寸,槍桿長六尺,粗約三寸余,精鋼製成。槍頭為煉鐵所制,其式樣與雙鉤鐮槍相似。惟槍尖為扁平梭形狀,形如雁翎。故名雁翎槍。
(鉤鐮槍)前端為矛,側有彎鉤,相傳為抗金名將岳飛所創,岳家軍憑此槍大破金兀術的連環拐子馬。另傳梁山第十八條好漢金槍手徐寧也有一套祖傳鉤鐮槍法,助梁山好漢破了連環馬,收降呼延灼,立下大功。
(朱纓槍)身長一丈一,白蠟槍桿,韌性好,不易折斷。上挑朱紅纓,揮舞之時紅纓婆娑,令敵難辨槍矛之最終一擊
是這樣:1、天晶:天地混沌初開,陰陽二氣衍生萬物,陰生魔,欲吞天地,陽為神,捨身與魔同歸於盡,但天幕因而缺破,大地滿目瘡痍,魔氣殘喘尚存,幸有女媧力抗,采煉五彩晶石修補蒼天缺口。
青天得補後,大地生機再現,遺憾魔氣成形作惡,異魔遺患,女媧苦思對策,鑄成神兵天晶,除魔救世。
天晶煉成,女媧元氣大傷,方知當日惡斗魔氣早被潛伏身上,此刻乘虛發難,異魔就是自己化身,女媧唯有自滅,呼召天晶殺己。
天晶通靈,知道殺魔如殺主,一時間悲鳴抖動,猶疑不決,女媧以大義說服,唯有無奈遵從,自此天晶背負害主不祥之名,更受到異魔死滅前的惡毒詛咒,流傳千古……
2、虎魄:蚩尤與黃帝轉戰百年,被迫得節節敗退,深深不忿。某夜見有異物從天而降,連忙追查,發覺乃一條天外異妖。
異妖兇殘無比,嗜食人肉,而且能夠吞皮化骨,蚩尤心中暗喜,知道煉制此物,必成神兵,於是不斷以人餵食,最後連親生骨肉亦成為飼料。
異妖噬食萬人後,積聚無窮怨氣,終於化為奇石,蚩尤欲將它煉成兵器,誰知異妖竟然反噬,蚩尤坐騎戰虎救主心切,將異妖一口吞噬。
但蚩尤一心只怕神兵受損,竟無視戰虎忠義,一手將戰骨連同異妖抽出,其時異妖與戰骨已連成一體,變成凶中之凶的虎魄。
蚩尤得到虎魄後,進攻黃帝,黃帝以太虛迎戰,一正一邪展開天崩地裂之戰,虎魄越戰越邪,越用越凶,蚩尤滿以為勝券在握。誰知虎魄之邪不但傷敵,更能傷主,蚩尤最後被邪氣入體,經脈盡碎,被黃帝擊落萬丈深淵而淹沒人間,虎魄從此被稱為最邪惡的兵器。
3、太虛:天地初開,雖然有女媧大神建立天界,平靖乾坤,但其時大地依然混亂一片,妖魔蠻夷,各自據地相殘,特別是北方的蚩尤,更加殺掠成性,造成無數難以化解的怨戾氣,侵擾天地祥和,於是女媧即派遣黃帝下凡征討。
黃帝仁義厚愛教化太初萬民,並聚集八方之力,多次征伐蚩尤,但蚩尤兇殘善戰,邪能巨大,黃帝多次圍剿,始終無法將之消滅,後來蚩尤得虎魄,主動挑戰黃帝,決戰於涿鹿之地。
蚩尤布下九重迷霧,將黃帝重重圍困,眼見形勢緊迫,黃帝欲殺出重圍,但苦於方向難辨,加上蚩尤虎魄利害無比,黃帝幾乎被迫至絕境。
此時,女媧九天玄女送來南北精鐵,黃帝耗盡心力,再得萬民日夜不停協助,終於煉成既可分辨南北,又有無窮變化的神兵「太虛」。
黃帝與蚩尤終於展開巨戰,太虛與虎魄兩大神兵互有奇能,拼得山崩地裂,日月無光,仍然未能分出勝負,但隨黃帝而來的群眾卻被波及,死傷枕藉,黃帝不忍,正卻罷戰之際,蚩尤被虎魄反噬,陷入萬劫不復的九幽之內。
4、噬魂:西方邪靈之主羅剎,魔法大成,欲入主天宮,但知玉帝威能得自女媧真傳,不敢硬拼,於是到九幽之底,掘出當年被女媧消滅的異獸骸骨,以地心毒火精煉,煉成一支集天下萬毒及邪能於一身的神兵「噬魂」。
羅剎手持噬魂直搗天宮,滿天神將皆被擊倒,玉帝被迫暫時撤退,羅剎好大喜功,妄自尊大,欲主宰天上天下,其時玉帝女兒微陰獻計,自願獻身以精誠感化羅剎。 羅剎最初為微陰美貌吸引,後來結為夫婦,開始逐漸歸化正道,但玉帝怕羅剎善變,偷襲把噬魂斷成三截,羅剎怒火沖天,以自己筋絡將噬魂接合,再向玉帝進攻,誰知混亂中誤殺微陰。
羅剎心神大亂,被諸天神將圍攻重創,玉帝由於對微陰之事內疚,不忍殺其至愛,於是將羅剎封印於幽冥當中,接受永世沉淪之苦,羅剎雖於九幽,但誓言一日噬魂仍留在世,終有報此大仇之日。
5、神農尺:遠古的神話時代,偉大的神農氏嘗遍萬草千石,試其葯性或毒性,因而中毒頻死不下百次。後得一枚九地玄玉,以千毒千葯浸煉,成為一柄既能醫重病,又能毒殺人的絕世神兵。
6、神舞:女媧降世之初,天有破缺、地生惡龍,女媧欲採石補天,遭千條惡龍阻撓,女媧無奈,惟有削下臂肉,化為靈龍,對抗眾龍侵擾。
及後青天得補,惡龍因而滅絕,靈龍亦精疲力盡跌落人間。
靈龍死後,化成神木,製成一柄奇琴,右弦彈奏,可顯龍威,震碎萬物,左弦彈奏,可令神魔心亂神亂,狂舞至死,兩弦並奏,則將靈龍忠貞復生的事跡,重現天宮雲層之上。
玉帝得知真相,感激靈龍忠義,於是將龍族後人,分掌四海,而此神琴亦被封為天宮寶物,名若神舞,故神舞代表忠貞。
7、鳳皇:大禹治水,努力了百載,無奈江凶河惡,進展緩慢。某年洪鋒高愈千丈,勢必覆蓋萬里淹沒蒼生,大禹叩天萬向,哭出血淚,終於感動蒼天,一隻鳳凰從天而降,灑下九片羽毛化成銀甲,大禹並成巨斧,一劈之力竟然裂地千里,通河入海化解巨劫,故相傳鳳皇是為挽救人間危難而來之神兵。
8、驚邪:女媧滅後,玉帝掌管天地人間,其時禮教仁義尚未弘揚,聖賢未生,地上萬民多有兇殘暴虐,涼薄不義者。玉帝為矯正歪風,警惕民心,於是派雷公電母四方巡察,並賜以東西奇金鑄成電剪雷叉,作為權令,一旦有人作事傷天害理,雷公電母可施行天遣。故驚邪是代表公正之神兵。
9、天誅:遠古時候,西方羅剎之妹黑母,野心兇殘,為煉造足以誅神之兵,不惜將自己九個兒子活生生剝皮拆肉,抽取血脈,鑄成邪箭。
邪箭異能奇大,神人莫敵,籠罩天宮的雲屏層盾亦被射破,眼看九箭一到,天宮必被摧毀,幸好箭神後羿及時以逐日箭射殺黑母.令九箭失控,散落穹蒼,天宮僥幸逃過大難,玉帝親自下令,凡意圖重奪九箭者即有心諸天,必先遭天誅。
10、十方俱滅:十大方向—上天.下地.東.南.西.北.生門.死位.過去.未來
遠古時代,智者伏羲,聰明絕世,憑日月升降悟出乾坤之奧,從而起太極,定五行、創八卦,逐步揭露「天機」。最後更利用生門死位內的陰陽兩極製成通靈八卦,以圖找出上天下地,東南西北,生門死位八方以外的真正「天機」所在地。
玉帝得悉此事,怕「天機」泄露,有損造化,急派雷公電母前往擒拿,但伏羲手上神兵,不但威能奇異,更可以移形遁影,未卜先知,滿天神將,亦奈他不何。
最後驚動九天玄女前往點化,讓伏羲神遊於大奧秘內,但不到片刻經已心膽俱裂,死前明白試探「天機」,非人應為,於是獻出神兵,鎮守十方,若有人闖入「天機」之內,寧願十方俱滅,亦不能泄露半分,故神兵又名十方俱滅。
F. 求修真玄幻小說中各種法寶及效用(如有配合法訣盡量說明!!)
...
《盤龍》中
戒指「盤龍」 靈魂防禦主神器
物理攻擊主神器
物理防禦主神器
靈魂攻擊主神器
靈魂防禦主神器
物理攻擊至高神器
物理防禦至高神器
靈魂攻擊至高神器
靈魂防禦至高神器
從名字就知道效果了...
《飄渺之旅》中
按照出場順序
神器、仙器、魔器、靈器和寶器
修真界的法寶,修真界的頂級法寶一般可以稱為寶器,在五樣法寶中排最後。最厲害的是神器,是天神界的法寶,基本上是傳說,沒有人見過。其次是仙器,是仙界的法寶,差不多也是傳說。排第三的就是魔器了,是黑魔界的法寶,也很少見。然後就是靈器,是靈鬼界的法寶。下面比較好的法寶中未註明的大部分均屬於寶器。
紫炎心:李強。重玄派最難煉制的法寶。屬寒性。人與之融合,能帶來難以置信的變化。體外:一團耀眼的紫光,體內:一團紫色的火焰。是一種沒有靈魂的元嬰。只有極個別具有特質的人才可使用。後李強用來重新修煉成護臂並收取炫疾天火,使之有了神器的特點。
納芥手鐲:傅山。三指寬,發黑的深褐色,淡淡的花紋閃著神秘的銀色光暈,在鐲子里緩緩轉動。高手修真的專用品,專門用來儲物的。在修真界算是最好的儲物手鐲。
潭博手鐲:李強。鈷藍色,非金非木非石,不知道是用什麼製造的,比納芥手鐲要寬一倍,鐲子的邊緣是很怪異的不規則紋路,細看鐲面竟是一絲一絲鈷籃色擠出來的,在絲絲的藍下好像有銀星閃動。
五色焰羅罩:傅山。五彩流動的半圓罩,像一頂巨型帳篷。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是起保護作用的。
滿天星:李強。是件極品內甲,一旦上身永不脫落。不過靈寂期結束,元嬰初結時寶甲便會附在元嬰身上,外面就看不到了。
傳送陣:是用大塊的能量石拼出來的,有點像八卦圖。
桃花障:花媚娘使用。煙障里夾雜著無數細小的「吸精針」,是一件陰毒的武器,許多修真者視它為蛇蠍。
桃花戰甲:花媚娘。桃紅色戰甲。
桃花:花媚娘煉制的武器。好像剛從樹上折下,鮮艷欲滴彷彿還沾著清晨的露珠,拿在手上漫不經心地輕輕揮舞,在火星被傅山打壞。
玲瓏戰甲:傅山使用。
金蝶刀:傅山使用。封源星制器大師夜暗魂製造的極品刀,經傅山重新修煉,威力更加厲害。
萬花罩:花媚娘使用。環繞花媚娘冒出的無數朵鮮花,急速旋轉,能攻能守。在火星被傅山打壞。
寒碧劍:傅山的成名兵刃。不沾上鮮血決不回頭。
寒魄珠:傅山。與李強的「紫炎心」一樣是絕世奇寶,不是自然界能產生的,而是經過修煉製成的,可以說是一種沒有靈魂的元嬰。
赤焰龍盾:李強煉制的第一件護具。傅山送李強手鐲中的初具雛形的半成品,還差了許多火候。李強煉成三十公分的銀色臂盾,銀色中泛出金紫色,盾面上的團龍微微凸起,張牙舞爪好似欲騰空而去,盾的火焰形邊緣,彷彿真有烈火在燃燒。後送給南茲侗。
鷹擊弩:傅山送李強手鐲中的初具雛形的半成品,還差了許多火候。李強煉制。有若一隻振翅高飛的雄鷹,只有巴掌大,可以附在手背上。後送給南茲侗。
百刃槍:傅山送李強手鐲中的初具雛形的半成品,還差了許多火候。李強煉制。長約二米,槍刃有一米,而且是由八支鋒刃疊加起來的,槍刃可以像扇葉一樣旋轉,每支鋒刃上有倒刺。後送給庫勃。
未名:李強給弟子趙豪煉制的刀,寶刀發出霧蒙蒙的青光,刀身里猶如水銀在流動,晃動間亦真亦幻。
烏擎膽:恩剛使用。是一種活動在地下的怪獸所產的內丹煉製成的。烏擎膽平時可當武器使,射出的「滅青絲花」也是比較有威力的,但最厲害的還在於它有個特點會雙爆,第一爆能讓修真者的真元震盪,影響他的控制力,第二爆才是真正的傷人利器,但是一旦用到雙爆,烏擎膽就會化為烏有。
影紋鞭:梅晶晶使用。晶瑩剔透的白色長鞭。能使九條鞭影化成為九道怪異的能量繩,纏住對手。
冰爆彈:影射蟲體內結成的亮閃閃的半透明的珠子。有大有小,有各種顏色,結構奇特,有兩層,用真元力激發,兩層混合就爆,珠子爆裂的地方結出厚厚的冰碴。
金晶角:金晶角獸頭上的雪白的刀形長角。
寒雀劍:侯霹凈送趙豪之劍。七寸長的寶劍,劍體里就像有水銀流動,銀光閃閃精美異常。劍頸處有兩個細小篆字『寒雀』。
G. 修真小說裝備的名字
斬妖劍 傳說中的神器,擁有斬妖除魔的神力,凡陰邪之物聞之喪膽
枯骨刀 嗜人血,攝心魂的魔刀,刀身傳來陣陣陰魂鬼魅之聲,詭異之極,擁有遇神殺神、遇鬼殺鬼的強大力量。
縛龍索 赤紅龍筋造成的神索,具有擒龍捆仙的神力。
盤古錘 一把碩大無比的巨錘,擁有盤古開天地般的神力。
金箍棒 曾是定海神針,齊天大聖孫悟空的武器,可以大大增強主人的能力。
赤煉鬼爪 白骨精隨身攜帶的冥兵,擁有撕裂萬物的恐怖破壞力。
震天戟 托塔李天王手中寶塔化成的神兵,擁有鎮妖除魔的神力,威力不可小覷。
宣花斧 程咬金的隨身武器,曾隨程咬金征戰沙場,殺敵無數。
芭蕉扇 羅剎女鐵扇公主的神兵,傳說孫悟空就是用此神兵扇滅火焰山的千年神火。
紫金七星冠 紫金色的寶冠上鑲著7顆道家奉為至寶的寶石,每顆寶石均包含著巨大的靈氣,這就是道家歷代相傳的紫金七星冠。
鎖子黃金甲 龍宮收藏的寶物之一,對法術攻擊擁有超強防禦力的寶甲。
五彩寶蓮衣 摘取普陀山五彩蓮葉所製成的寶衣,對法術攻擊擁有超強的防禦力。
藕絲步雲履 龍宮的寶物,穿上它常人亦可行走如飛、騰雲駕霧。
步定乾坤履 鎮元大仙的神兵之一,能增強主人的意志,免於受異物的迷惑。
混元盤金鎖 鎮元大仙的神兵之一,除了能增加佩帶者的靈氣血氣外,還能增強主人的能力。
搜魂鉤 傳說黑無常就是使用這柄冥界神兵搜奪人的魂魄,威力如何尚無人知曉。
乾坤無定 太上老君的神兵,一拂能使風雲動,二拂能使天地變,是仙家夢寐以求的寶物。
毀天滅地 天界墜落人間的可怕兵器,威力巨大,非不得已不可用之。
混天綾 哪吒的獨門兵器,擁有伏魔捆仙的無上神力。
索魂幡 地府崔判官的寶物,能攝人心魂,是至陰至寒的詭異兵器。
鳳翅瑤仙簪 嫦娥出世之時所帶來的寶物,蘊涵著巨大的靈力,能幫助主人防禦外來的攻擊。
法系
幻花,爆裂花雨,碧水青龍,龍心佩,龍生鏈
共工遺願,梧桐古佩
物理系
冥水鏈,碎心者,七翎甲
紫心刀.重劍.魔吟神劍.龍牙.排紅聖炎。破甲劍.斬首者......
H. 黃易玄幻小說中的寶物有哪些
黃易武俠十大兵器譜
一、厚背刀(《破碎虛空》)
戰神圖錄,破碎虛空,厚背寶刀,悟道成仙
二、覆雨劍(《覆雨翻雲》)
翻雲覆雨,疑幻疑真,寶劍覆雨,決戰龐斑
三、井中月(《大唐雙龍傳》)
成王拜寇,如夢似真,名刀再現,笑傲武林
四、碟戀花(《邊荒傳說》)
邊荒之地,群雄分爭,名劍初成,為情為恩
五、色空劍(《大唐雙龍傳》)
山間仙子,初會江湖,靜齋神劍,恩愛誰解
六、飛翼劍(《覆雨翻雲》)
雲間仙子,吒現江湖,靜齋神劍,情深意濃
七、九韶定音劍(《邊荒傳說》)
淝水大戰,光芒狂現,九韶定音,憐主早逝
八、百戰刀(《尋秦記》)
回夢尋秦,輔君立國,後世寶刀,百戰天下
九、丈二紅槍(《覆雨翻雲》)
燎原百擊,生死不懼,紅纓名槍,敗亦英雄
十、美人扇(《大唐雙龍傳》)
大唐美女,十入八九,私家名扇,色絕海內
I. 古代護甲名,多一點不少於十個。寫文用
燕翎寶鎧,大葉連環甲,大葉亮銀雲片甲,蓮花甲,天王甲,荷葉甲,虎頭亮銀甲,,萬獸甲
龜背駱絨甲,虎皮雲片甲,金絲軟甲,犀牛寶甲。
J. 介紹10種中國古代的名甲的名稱和來歷
中國古代鎧甲,由於材料、保存上的問題,能夠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據史籍和出土的零碎來推測研究。我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於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現在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br>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唐代極為盛行,並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br>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br> 我國古代的盔甲並不輕。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br>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br> 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br>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br> 商代鎧甲<br> 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採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跡。<br> <br> 西周鎧甲<br> <br> 戰國鎧甲<br> <br> 秦將軍鎧甲<br> 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厘米,後長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綵帶結頭。<br> <br> 秦弓箭手<br> <br> 漢將軍甲<br> <br> 南北朝時期明光鎧<br>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鎧的武將;右面是明光鎧穿戴展示圖。<br> <br> 隋甲<br>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br> 隋甲<br> <br> <br> 唐甲<br> 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br> 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可見,鎖子與山文是並列的兩種鎧甲。<br> <br> <br> <br> 魚鱗甲.羅圈甲.山文字甲,這些甲都屬於一種范疇,它們不是全身甲。但是,我認為它們的某些防護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間凸兩邊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這樣甲表面形成無數的凹凸面,非常利於防箭。宋明兩朝多裝備此甲,甚至影響了民畫藝術,民畫中的武士都披此甲。我喜歡此甲,因為這是中國獨有的。<br> 五代十國<br> 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本圖為五代時期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br> <br> 遼武士<br> 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後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裝分為公服和常服兩種,樣式沒有明顯不同,都是盤領、窄袖長袍,與一般男子服飾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緊身一些。這兩種都可作戎服。<br> <br> 金武士<br> 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br> <br> 西夏武士<br> 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西夏的官服為也可作戎服,如遼代的契丹服一樣,兩者五明顯差別。由於西夏社會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是比較平等,以此在服飾上的等級觀念不那麼強。<br> <br> <br>十三世紀蒙古士兵<br> 元武士(元)<br>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br> <br> 清甲<br>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此圖為清代黃緞銅釘銅葉甲,但沒有護心鏡。<br> <br> 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