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來的王老師是一篇小說寫了什麼名字
『壹』 《新來的王老師》是一篇小說,寫了
新來的王老師》是一篇小說,寫了(王老師的教子有方,善於鼓勵學生)。
忘不了的笑聲》圍繞「(笑聲)」了(同學們的笑各具特色)
寫出作文上的紅雙圈》寫的是(我作文獲獎了老師給了我紅雙圈),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難忘的啟蒙》《新來的王老師》《忘不了的笑聲》《作文上的紅雙圈》重點在回憶(豐富多彩的小學生活),《忘不了的笑聲》記錄的是(同學們的笑)。
我也是六年級的前幾天剛做完老師檢查過了。滿意就採納謝謝
『貳』 綜合性學習的課文《新來的王老師》讀後感
《新來的王老師》是一篇小說。寫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師在第一節語文課上提問「差生」蔡林,引起鬨堂大笑,放學後王老師送給蔡林一份「差生檔案」,鼓勵蔡林好好學習的事。蔡林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認為自己是「差生」,「沒人提問我的」,「大家這么認為。我,我自己也承認。」所謂的「差生」首先是失去了自信心。針對蔡林的這種心態,王老師對症下葯,送給蔡林一份「差生檔案」。其實這個「差生檔案」是一個個名人小時候的「缺點」,他們的成就今天已經人所共知,他們是用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自身的不足。這份「差生檔案」激發了蔡林的信心,我們相信他在王老師的教育下一定會有大的進步。很多學生雖然沒有像蔡林那樣被判為「差生」,但六年的學習和生活中也有不順利的時候,所以這篇文章很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回憶老師幫助、鼓勵自己進步的點滴往事。
『叄』 《新來的王老師》 教案
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
當我們開始這一次綜合性學習的時候,學生已經在小學學習了六年,並且即將離開小學,開始新的學習生活。六年來,學生從天真爛漫的幼兒成長為身心健壯的少年,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結果,也浸透著學校、老師的心血。這六年中,發生過多少令人激動、喜悅、憂愁和傷心的事;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開始起步而永遠難忘的歲月。在即將畢業的時候,開展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把師生情、同學情以及對母校的感激之情表達出來,並且永久珍藏,成為美好的回憶,是師生共同的需求。這次綜合性學習就是充分運用多種語文形式,讓學生回憶美好的小學生活,互相激勵,繼續前進。
「難忘小學生活」分成「成長足跡」和「依依惜別」兩大板塊。每個板塊的主體是「活動建議」,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建議,引導學生開展活動。「閱讀材料」供學生在開展活動時閱讀,可以激起對六年小學生活的回憶,激發對老師、同學和學校的感情,同時在寫講演稿、給母校老師寫信、臨別贈言等方面得到借鑒和啟發。開展活動的材料不止於此,學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師也可以再提供一些。在五六年級,學生已開展過三次這種任務驅動、活動貫穿始終的綜合性學習,也具備了一些綜合性學習的基礎。教學中要充分體現綜合性學習自主、合作、探究、開放的特徵,抓好策劃、活動、交流、評價等幾個環節,使這次綜合性學習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為學生難忘的回憶。
綜合性學習要以學生自己的活動為主。「成長足跡」板塊可以以製作「班級紀念冊」為中心開展活動。為了製作好「班級紀念冊」,可以做以下幾件事:(1)讀「閱讀材料」中的文章。(2)回憶和說說自己成長的故事,共同尋找班級「成長的足跡」。(3)搜集個人和集體「成長的足跡」,寫寫小學生活中難忘的人和事。最後製作成班級紀念冊。「依依惜別」板塊可以有選擇地開展下面的活動:(1)為老師和同學寫臨別贈言。(2)為母校做點事,留作紀念。(3)舉行一次畢業聯歡會,在聯歡會上回憶成長經歷,表達惜別之情,互相贈言。
教學本組教材可用10~14課時,一般一星期完成一個板塊。開始時可以用1課時制訂和交流活動計劃,結束時用1~2課時展示、交流學習收獲。為了便於開展活動,可以適當調整課時,把幾節語文課連在一起,有一些活動,如,搜集個人和集體成長的資料、為母校做有紀念意義的事、為准備畢業聯歡會排練文藝節目,需要利用課外的時間。
1.通過讀「閱讀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對小學生活的懷念,對母校、對老師、對同學的感情。
2.回顧個人和集體的成長經歷,懂得成長需要自己的努力,也離不開學校的關懷、老師的教導和同學的幫助。
3.用多種形式表達對老師和同學、對母校依依不捨的感情,並立下美好的志向。
4.會寫臨別贈言、簡單的倡議書、建議書和演講稿。(選做)
5.能在教師的幫助下,與同學一起組織策劃聯歡活動。(選做)
(一)基本思路
本次綜合性學習與以往的綜合性學習單元相比,學生自主活動的比重更大。在這次綜合性學習中,教師既要引領學生回憶小學生活,學會表達情感,學會感恩,又要通過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組織、策劃能力。大致可以採用這樣的流程:
1.瀏覽本組教材,討論和制訂活動計劃。(1課時)
主要包括:
(1)閱讀單元導語,聯系實際,激發開展綜合性學習的興趣。
(2)閱讀「活動建議」,明確可以開展哪些活動。
(3)瀏覽「閱讀材料」,了解可以參考哪些材料。
(4)根據「活動建議」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開展哪些活動。制訂和交流活動計劃。
2.「成長足跡」板塊,可以以製作「班級紀念冊」為中心開展活動。(6~7課時加課外時間)
(1)閱讀《難忘的啟蒙》《老師領進門》《新來的王老師》和《忘不了的笑聲》《作文上的紅雙圈》,感受作者對小學生活的深厚感情,學習作者是怎麼表達這種情感的。(2課時)
(2)回憶小學生活,寫寫自己難忘的老師和同學、難忘的校園生活、難忘的一節課或難忘的一次活動等。(2課時)
(3)和同學一起暢談自己的成長故事,共同尋找班級「成長的足跡」,搜集材料。(1課時加課外時間)
(4)同學合作,製作班級紀念冊。(2課時加課外時間)
3.「依依惜別」板塊,可以有選擇地開展活動。(4~5課時)
(1)寫臨別贈言,送上真情與祝福。也可以寫好臨別贈言,在班級聯歡會上相互贈送。(1課時)
(2)在離校之前為母校做點事,如,為學校圖書館修補圖書,為校園里的花草樹木澆水培土,修理課桌椅等;以小組或班級為單位寫倡議書、建議書。(1~2課時加課外時間)
(3)策劃一台畢業聯歡會,排練節目,進行聯歡。(2課時加課外時間)
這次綜合性學習要把每一個人都吸納到活動中來。活動的形式可以多樣,個人、小組、全班穿插進行。集體活動要分工合作,使每個學生得到鍛煉,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二)實施要點
1.瀏覽本組教材,討論和制定活動計劃。計劃要把時間、地點、參加人員、活動內容等列清楚。除了教材活動建議中提出的活動形式以外,還可以把本校和本班的一些特色活動也吸納到計劃中來,如,出一期「再見吧,母校」的黑板報,為學校圖書館修補、整理圖書,開展「我為母校捐本書」活動。
2.「成長足跡」板塊。
活動建議中提出了三方面的活動:認真讀一讀閱讀材料;寫難忘的人和事;暢談成長故事,共同尋找班級「成長的足跡」,製作班級紀念冊。教學中可以以「班級紀念冊」為中心,把各項活動有序地穿插在一起。
(1)認識製作「班級紀念冊」的意義。六年的小學生活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難忘的。讓每一個學生都把那些珍貴的回憶留住,那不僅是對過去日子的美好回憶,也將是對未來學習生活的激勵。許多年後,當一個個同學長大成才,在不同的崗位上工作的時候,班級紀念冊將永遠連接著小學老師和同學的情誼。
(2)討論「班級紀念冊」的內容和形式。討論內容主要是確定欄目,如,「師恩難忘」「同學情深」「集體榮譽」「運動場上」「藝術天地」「美好祝願」。班級紀念冊是為了留下美好回憶,所以形式可以多樣。可以是書刊式的紙制班級紀念冊,也可以是網頁式的多媒體班級紀念冊。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班級紀念冊,都要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聰明才智,努力做到圖文並茂,有的還可以用實物。教師要鼓勵有創意地製作「班級紀念冊」。
(3)閱讀材料——邁好製作班級紀念冊的第一步。
閱讀材料中的5篇文章,是不同時代的作者回憶自己難忘的小學生活。
《難忘的啟蒙》《老師領進門》《新來的王老師》和《作文上的紅雙圈》側重於回憶老師的教誨,《忘不了的笑聲》記錄的是班上一個個個性鮮明的同學。
閱讀這些文章,要體會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對老師深深的感激之情,要了解作者通過哪些具體事例再現老師的品格。同樣是回憶老師的文章,表現的重點是不一樣的:有的是贊揚老師滿腔的愛國熱情和嚴謹的教學風格(《難忘的啟蒙》),有的是回憶老師的才華橫溢和對學生的循循善誘(《老師領進門》),有的是難忘當年老師對自己的鼓勵(《作文上的紅雙圈》)。這三篇文章的作者後來有的成了作家,有的成了教授,今天他們事業有成,都是小學老師為他們奠定了基礎,所以也一直懷念和感謝小學時代的老師。希望學生在閱讀別人懷念老師的文章中,聯想起自己的老師,回憶起老師教育自己的事,激發起對老師的感激之情,激發起表達的慾望。閱讀回憶同學的文章《忘不了的笑聲》,要留意作者寫作的切入口——通過笑聲寫出一個個同學的特點,體會同學間濃濃的情誼,領悟到寫同學可以有多種切入口,也可以有多種寫法。
(4)搜集和積累班級紀念冊的內容。
①寫難忘的人和事。
在閱讀的基礎上,勾起學生對往事的回憶。可以藉助照片,尋找小學生活的點點滴滴;可以開一次交流會,進行「難忘小學生活」為主題的「搜索」活動;可以在校園里漫步,在各個角落裡重溫童年的夢。這是用習作形式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所以要鼓勵學生打開心靈,說真話,訴真情。
為了幫助學生拓展思路,挖掘素材,可以用下面的表格幫助學生回憶:
難忘小學生活
類別〖〗內容〖〗難忘的理由難忘的老師難忘的同學難忘的一節課難忘的一次活動難忘的運動會難忘的文藝演出難忘的……
②暢談自己的成長故事。
成長的過程中,有鮮花,也有荊棘;有歡笑,也有眼淚。但無論酸甜苦辣,都將成為珍貴的回憶。可以在班裡開展一次「我的成長故事」的主題班會,教師要做個良好的傾聽者,同時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主題班會後把印象最深的事記下來。
③共同尋找班級的「成長足跡」。
這是材料搜集與整理的最後階段。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搜集,搜集的內容包括照片、獎狀、實物等。搜集到的內容與每個學生提供的材料放在一起。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分類整理了。根據材料確定紀念冊的各個欄目名稱,做好班級紀念冊的策劃,並把相應的任務分解到各個小組或每個學生。也可以先確定班級紀念冊的欄目,再搜集相應的資料。
(5)製作班級紀念冊。
紀念冊的製作,關鍵在於計劃要周密,分工要明確。誰負責封面設計,誰負責哪個主題,都要事先確定。老師要即時關注情況,督促、指導學生完成。班級紀念冊完成後要展示,有條件的可以列印,發給每位同學和家長,送給曾經任教的老師。
3.「依依惜別」板塊。
活動建議中提出了三方面的活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開展。
(1)寫臨別贈言。閱讀材料中《畢業贈言》提供的給老師和給同學的贈言是一些範例,通過閱讀,讓學生明確贈言的主要目的及內容是:回顧學習生活,抒發惜別之情;感謝老師教導,贊美同學情誼;展望美好未來,表達真誠祝願。贈言的基本要求是短小精悍,情真意切,能根據同學和老師的特點寫。寫好的贈言可以在班內進行交流,評一評誰寫的贈言最有個性,誰寫的贈言最風趣,誰寫的贈言最幽默,誰寫的贈言最有文采。在評議中要注意杜絕庸俗的傾向,對一些比較消極的贈言,要及時予以引導。學生也會請老師寫贈言。給學生題寫贈言是老師給學生上的「最後一課」,如果上好了,會讓學生終身難忘,受益匪淺。老師為學生題寫畢業贈言要重在鼓勵,因人而「言」。
臨別贈言可以寫在同學錄上,也可以寫在自製的卡片上。無論是寫在同學錄上還是賀卡上,教師要提醒學生不要追求豪華時尚,以簡單樸素為宜,提倡自己動手製作。
(2)為母校做點事。
這項活動的范圍是很廣泛的。
「閱讀材料」中提出可以給母校、老師寫封信,表達自己的心聲;可以用演講的方式,向母校告別;可以把對學校的各種建議寫成建議書;可以暢想20年後每個同學都是什麼樣子的。寫信,要注意抒發真情實感;演講,要安排好時間、地點、形式,要調動場內的氣氛;寫建議書之前要對學校進行調查,針對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議,建議盡可能具體。
除了以上活動,「活動建議」還提出一些實踐性活動,如:為學校再搞一次衛生,再給小樹澆澆水;寫倡議書,號召全體同學為美化校園環境、創建文明校園出點力。
開展「為母校做點事」的活動要因地制宜,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是學校所需要的;同時要力所能及,是小學生能做到的。
(3)籌劃一台畢業聯歡會。
畢業聯歡會可以以班級形式進行,也可以以年級組形式(所有的畢業班合在一起搞活動)進行。前者准備方便,參與面廣;後者氣氛熱烈,場面隆重。
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聯歡會,事先都要進行周密的安排。先要總體設計畢業聯歡會的安排,再具體編創和排練節目;也可以讓學生自由報名參加表演,再根據報名情況進行編排。要考慮學生的參與面,盡量讓班上每一個學生在這次聯歡會上都有事做,都發揮參與者的作用,不要只當觀眾。一台精彩的、人人參與的聯歡會,將是學生一生美好的回憶。聯歡會盡可能由學生自己策劃、主持、布置環境,給每個學生鍛煉的機會。
上述這些活動,雖然安排在「依依惜別」板塊,但也可以把一些書面的材料和活動照片充實到「班級紀念冊」中,讓班級紀念冊更加豐富多彩。
(三)活動案例
案例1:「班級紀念冊」 教學設計
一、教學要求
1.通過製作「班級紀念冊」,培養學生熱愛母校、珍惜同學情誼的思想感情,培育團隊精神。
2.以生活為本位,啟發學生從自己的經歷中選取作文材料;開拓思路,使他們體會到:同一題材,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寫出不同的作文。
3.說寫結合,完成兩篇作文:
(1)介紹照片中的「我」;
(2)為同學的照片寫一份說明(照片中的「他」)。
二、教學安排
1.導語。
你們即將離開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別朝夕相處的同學,必定有些依依不捨。為了給母校留下一個永久的紀念,建議你們每人挑選一張自己認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匯集成一本「班級紀念冊」送給母校。你們同意嗎?
但是,光有照片還不夠,建議你們各自為自己的照片寫一點說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範例及講評。
你為什麼帶這張照片來?它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它能說明什麼?先想一想,誰願意說說?
講評重點:有無具體內容,是否介紹清楚。
板書:
圍繞一個意思要有具體內容特點介紹清楚
3.練習。
(1)獨立思考:這張照片是在什麼情況下拍的?其中有什麼故事?
(2)小組交流,練習口述。
4.大組交流。
請各小組推薦:哪位同學說得較好?
講評:進一步啟發思維,介紹各自的特點。
5.當堂習作。
限定時間,快速習作。
6.相互修改。
找一個朋友,征詢意見,自行修改。
7.小結。
(徐鵠)
案例2:籌劃畢業聯歡會
畢業即將來臨,孩子們早已經歡欣雀躍,嘰嘰喳喳地湊在一起談論畢業聯歡會的事情——因為此前我曾經答應他們在畢業前夕,和他們一起搞聯歡活動。怎樣讓他們過得快樂而有意義,並且在過程中有所收獲?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提前一周,我們開了個討論會。會上,孩子們踴躍發言,自告奮勇報上了許多游戲和表演項目。
鄭煜:橫笛獨奏
廖文倩:豎笛獨奏
朱海磊:說笑話
……
一下子,節目多達二十多個。
差不多是時候了。我提出了今天的主要話題:「孩子們,你們想過這個問題嗎:這么多節目,活動的時候,誰先誰後?該怎麼決定?你的理由是什麼?」
一「問」激起千層浪。
「我想把成語接龍放在活動最初幾分鍾,用於穩定情緒。」
「我覺得橫笛獨奏放在第一個節目比較好,鄭煜的橫笛吹得挺棒的。一開場肯定技壓群芳。」
「我有個建議,把踩氣球這個游戲放在最後,大家快快樂樂結束這次活動。」
……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說得還挺在理。
排好了節目單,還缺少什麼?當然是聯歡會的主題嘍。來看看孩子們自己取的題目:
「瞧我有多棒」畢業聯歡會
「記住我」畢業聯歡會
「難忘今宵」畢業聯歡會
……
「那麼,誰來寫晚會的串詞呢?」
5個孩子主動請纓。於是,全班一起討論串詞的編寫要領。
「這次活動,我們也歡迎其他班級的同學前來觀摩。誰願意向別人介紹我們這次活動,設計一張海報,吸引他們前來觀摩?」
4個孩子表示願意承擔此任務,並且保證一定形式新穎。
「這一期的班報,打算把這個活動報道一下,報道稿由誰負責寫呢?」
兩個孩子接下了這個任務。
剩下來的15個孩子,兩個是節目主持人,3個負責出黑板報,4個組成後勤服務組,負責列出所需物品的清單並且做開支預算,還有6個負責教室環境布置。
承擔了任務,孩子們各自組成小組,討論去了。
兩天後,所有的方案都送到了我這里。我詫異於孩子們驚人的能力。
一周後,聯歡活動按時開展,活動非常成功。
活動之後,他們寫了活動體會。
鄭煜說:「經歷這次活動,想不到我們還有那麼大能耐,竟能自導自演這么有趣的活動。」
虞群群說:「以後遇到這樣的事情,我會安排得更有計劃性。」
旁觀的趙老師和孩子們打趣,說:「嘿,這次活動最大的贏家是郎老師,因為她看似放手,實則精心策劃。」
我是最大的贏家嗎?孩子們是否看出了我的良苦用心?借這次活動,我抓住了教育的契機,讓孩子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既體驗了整個過程,又迎來了美好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在自己的舞台上釋放了激情,找回了自信。
其實,最大的贏家,是孩子們!
(郎明仙)
(一)成長足跡
「閱讀材料」共選了5篇文章,都是回憶小學生活的。
《難忘的啟蒙》是一篇回憶啟蒙老師的文章。作者沙健孫。文章重點回憶了抗日講演比賽、老師對「我」的兩次批評、對日語課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現了啟蒙老師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嚴謹的教學作風,表達了作者對啟蒙老師的崇敬、感激和懷念。課文是按照「我」對啟蒙老師的感激和懷念對啟蒙老師的回憶啟蒙老師對「我」的影響這樣的順序寫的,其中回憶部分的三件事是全文的重點。
閱讀這一課,先要了解「啟蒙」的意思,在此基礎上理解「我」的啟蒙老師使「我」受到了哪些啟蒙教育?如,熱愛自己的祖國,嚴格要求學生,寫作要實事求是,學習要認真。要讓學生體會「從這種寬嚴之間,我們這些小學生也領悟到了老師們沒有明說的某些道理」這句話,明白在課文中「寬」指的是什麼,「嚴」指的是什麼,老師為什麼對作文、寫字那樣嚴格,而對日語課卻那麼寬容,從而進一步感悟到老師們的愛國精神和嚴謹認真的教學態度。
《老師領進門》是當代作家劉紹棠的作品。這是一篇回憶錄,作者回憶了童年時代,在啟蒙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從小受到文學感染,在心田裡播下了文學的種子,表達作者尊敬老師,熱愛老師,對老師深深的感激之情。閱讀時要體會文章通過哪些具體事例的敘述,表達出對田老師深深的感激之情。文章重點寫了田老師教一首小詩,他以詩為內容,編了一段故事,娓娓動聽的講述,讓孩子「聽得入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的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學的種子。讓我們深深感到,啟蒙老師對人一生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文末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插柳之恩,終身難忘」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作者用格言式的語句,說明了教育對人的巨大影響,感謝老師對自己的啟蒙教育。文章用深情的回憶、具體的事例說明田老師「很有口才,文筆也好」,一個優秀老師的形象躍然紙上。敘述生動,行文簡潔,是本文的特色。
《新來的王老師》是一篇小說。寫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師在第一節語文課上提問「差生」蔡林,引起鬨堂大笑,放學後王老師送給蔡林一份「差生檔案」,鼓勵蔡林好好學習的事。蔡林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認為自己是「差生」,「沒人提問我的」,「大家這么認為。我,我自己也承認。」所謂的「差生」首先是失去了自信心。針對蔡林的這種心態,王老師對症下葯,送給蔡林一份「差生檔案」。其實這個「差生檔案」是一個個名人小時候的「缺點」,他們的成就今天已經人所共知,他們是用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自身的不足。這份「差生檔案」激發了蔡林的信心,我們相信他在王老師的教育下一定會有大的進步。很多學生雖然沒有像蔡林那樣被判為「差生」,但六年的學習和生活中也有不順利的時候,所以這篇文章很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回憶老師幫助、鼓勵自己進步的點滴往事。
《忘不了的笑聲》是一篇描寫同學的文章。文章圍繞「小隊的同學都愛笑,各人的笑聲不一樣」,寫出了小隊同學別具一格的笑聲,通過笑聲表現出同學的特點。字里行間洋溢著同學之間的親切情誼,寫作角度別出心裁。閱讀時要注意文章選擇的寫作角度,並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自己班同學的特點,選擇合適的角度把他們寫下來。
《作文上的紅雙圈》的作者是當代作家黃蓓佳。文中提到的《補考》一文是她的處女作,由於這篇作文的成功,給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至此以後陸續發表文學作品,最終成為知名作家。所以作文《補考》可以說是她成長中的一塊里程碑,而老師的九十八個紅雙圈,則開啟了她文學創作的大門。有時候,成功就來自於一點小小的鼓勵。文章以小見大,從一篇作文上的紅雙圈,贊頌老師對自己人生的引領作用。閱讀時要讓學生體悟這一點,同時也要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成長故事傾訴出來。
(二)依依惜別
「閱讀材料」中有5篇文章,都圍繞著「告別母校」這個話題,但文體各不相同。
《給老師的一封信》是上海市虹口區第三小學學生翁欽露寫給她的老師顧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寫這封信的時候已經在華東師范大學讀書。在信中,她記下了顧老師曾經給予自己的種種關愛和教誨,贊美了老師的奉獻精神。給老師寫信,對學生來說也不是陌生的事,閱讀時著重要體會作者把敘述、描繪、想像結合在一起,用優美抒情的語句,用對具體事例的回憶,表達對老師真摯的感謝之情。
《在小學畢業典禮上的講話》是一篇激情昂揚的演講稿。文中回憶了六年小學生活中難忘的三件往事——上小學的第一天、三年級時的運動會和六年級的家長會,表達了對母校的留戀,對老師的感激,以及對同學的依依不捨。以情感人,激發共鳴是演講稿的基本特點。學生可以以此為範本,學寫演講稿。
《給校長的建議》是一位六年級畢業生寫給校長的信,側重於提出建議。信中針對學校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重新開放圖書室的建議。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設想,還提出了具體的改進辦法,言辭懇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向母校表達了熱愛之情。以這封建議書為範例,可以讓學生通過調查訪問,發現學校存在的不足,學習本文的寫法,向校長寫一封建議書。
《同學錄》是一首短短的詩。同學錄,是種在校園里永遠的記憶,是留在歲月中忘不掉的純真。這首詩也是一個情味濃濃的倡議,通過誦讀可以讓學生了解同學錄的作用,也來做一個自己班級的同學錄。
《畢業贈言》中選登了兩組贈言,一組是學生寫給老師的;一組是老師給學生的。學生臨近畢業,有許多話要對同學、老師、母校說,「畢業贈言」為他們提供了一次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機會,一個展示個性、展現才情的平台。雖然畢業贈言人人都能寫,但是由於其特殊的紀念意義,畢業贈言應盡量寫得精練、形象、富有時代感、飽含感情,能給人以啟迪。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真摯的情感,指導學生能根據不同對象的特點,用比較生動、得體而簡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祝願。
『肆』 課文新來的王老師的主要內容
《新來的王老師》主要寫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師在第一節語文課上提問「差生」蔡林,引起鬨堂大笑,放學後王老師送給蔡林一份「差生檔案」,鼓勵蔡林好好學習的事。
《新來的王老師》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閱讀材料」第3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小說。課文中蔡林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認為自己是「差生」,「沒人提問我的」,「大家這么認為。我,我自己也承認」。所謂的「差生」首先是失去了自信心。針對蔡林的這種心態,王老師對症下葯,送給蔡林一份「差生檔案」。其實這個「差生檔案」是一個個名人小時候的「缺點」,他們的成就今天已經人所共知,他們是用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自身的不足。這份「差生檔案」激發了蔡林的信心,我們相信他在王老師的教育下一定會有大的進步。很多學生雖然沒有像蔡林那樣被判為「差生」,但六年的學習和生活中也有不順利的時候,所以這篇文章很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伍』 六年級下冊語文新來的王老師作者是誰
是劉紹棠
人物簡介
劉紹棠,著名的鄉土文學作家。1936年2月29日生於河北省通縣(1958年3月7日,通縣劃歸北京市通州區)儒林村[3],1997年3月12日病逝,終年61歲。
劉紹棠13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他的作品通常以鄉村生活為題材,格調清新淳樸,文筆通俗曉暢,描寫從容自然,結構簡潔完整,鄉土色彩濃郁。他文學作品,中、短篇小說多種被譯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國、孟加拉、阿爾巴尼亞文出版。
他走上鄉土文學之路,是受到老作家孫犁和肖洛霍夫的影響。由於受到孫犁的贊賞,其作品常常在孫犁主編的《天津日報》文藝周刊上發表。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1942年春節過後,還不滿6歲的劉紹棠就被送往鄰村供給店村上小學。小學的校舍是關帝廟中的後殿,4個年級同在一間殿內上課,每次考試他幾乎都是第一名。
劉紹棠
1946年,10歲的劉紹棠離開了儒林村,到通州城內縣立模範小學讀高小。第一次作文,他一口氣寫滿了五冊作文本,寫出了長篇《西海子游記》,轟動全校。老師因此給了他可以自由命題、不必當堂交卷的自由。
1948年,12歲,參加革命。
1951年9月,劉紹棠進入嚮往已久的潞河中學(多次更名後,1917年該校的大學部與匯文大學合並,1919年更名燕京大學)。1951年春,劉紹棠初中還沒有畢業就被借調到河北省文聯,在《河北文藝》編輯部做編輯。1953年,高二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劉紹棠和摯友在北戴河
1952年元旦,《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他寫的小說《紅花》,在全國青年中反響強烈。當時他上高中一年級,團中央便對他進行重點培養。在團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同志曾找劉紹棠談過四個多小時話,希望他多寫農村青年題材,並且讓他到東北農村去采訪。劉紹棠在東北住了兩個多月,他把在東北得到的創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裡,換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型,開始構思他的小說《青枝綠葉》。這時,他就開始走上揚長避短的創作道路,即寫家鄉、寫鄉親的鄉土文學之路,成為一代作家的基本。1954年他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但不久劉紹棠發現中文系的許多課程設置對他的小說寫作幫助不大,經過冷靜思考,他寫了退學申請。楊晦教授兩次把劉紹棠約到家中勸說。但他在北大學習了一年後,正式從北大退學。1956年春,由康濯和秦兆陽介紹,20歲的劉紹棠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成為當年作協中最年輕的會員。1957年3月份,劉紹棠出席了北京文聯組織的「王蒙小說討論會」。他與摯友從維熙合寫文章贊揚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不料,反右開始後,劉紹棠被錯劃為「右派」,組織了一系列對他的批判。他被剝奪寫作權力,先是在京郊鐵路工地和水利工地勞動,後來回到家鄉當社員,一去就是20年。在最困難的時候,他趴在荒屋寒舍的土炕和炕沿上一字一字寫出長篇小說《地火》、《春草》、《狼煙》等。1958年2月被開除出黨。1958年10月,劉紹棠被編入北京市「右派勞改大隊」,送往京郊勞動。直至1961年 11月,劉紹棠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劉紹棠回到大運河畔的故鄉。
1979年,打倒「四人幫」三年後,劉紹棠終於被徹底平反,重又回到北京。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家家都搭了防震棚,夜間每戶還須有一個人值班。他值班時也不忘寫作,室內孤燈一盞,在大地顫拌時,他坦然處之,文思泉湧,筆不停揮。那時,他正在趕寫第二部長篇《狼煙》。
1979年重返文壇後,他又進入了創作的旺盛期。他創作了《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等27部作品,而且接連獲獎,受到讀者的歡迎,這些被譽為鄉土文學的作品散發著田園牧歌式的清新優美,形成了他的藝術風格。1988年8月初由於他長年伏案寫作,積勞成疾,突發腦血栓住進了宣武醫院,經搶救治療,除了他的左半部身體有一些不聽使喚外,他的大腦和言語功能,以及用來握筆的右手,幾乎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大病之後的劉紹棠又開始頑強地寫作。1997年3月12日,劉紹棠因肝硬化、肝腹水搶救無效,病逝於宣武醫院,年僅61歲。
『陸』 《新來的王老師》是一篇什麼文
本文是一篇小說,作者借王老師鼓勵啟發蔡林要對自己有自信,堅持不懈的例子,在暗中表達了作者感謝小學老師對自己的循循善誘,鼓勵和教誨以及敬重、懷念老師的情感。
『柒』 十二冊語文課本中《新來的王老師》《作文上的紅圈圈》主要內容
《新來的王老師》主要內容:寫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師在第一節語文課上提問「差生」蔡林,引起鬨堂大笑,放學後王老師送給蔡林一份「差生檔案」,鼓勵蔡林好好學習的事。
作文上的紅雙圈》由於老師在《補考》這篇作文上寫了九十八個紅雙圈,最後發表,給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至此以後陸續發表文學作品,最終成為知名作家。
『捌』 語文書六年級新來的王老師的作者簡介
劉紹棠,北京人,現代著名作家。1936年2月29日出生於河北省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大運河岸邊儒林村的一個普通農家。1948年參加革命。1949年在中學讀書時開始發表作品。1951年曾經在河北省文聯工作。1953年出版短篇小說集《青枝綠葉》,《本命年的回想》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翌年退學。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被譽為「神童作家」。1958年被劃成「右派」,並開除黨籍。1979年恢復名譽。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中國鄉土小說》叢刊主編等職務。曾多次載入《世界名人錄》、《世界作家名人錄》和《中國共產黨名人錄》。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為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證書。1997年3月12日因病逝世於北京。
『玖』 《新來的王老師》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寫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師在第一節語文課上提問「差生」蔡林,引起鬨堂大笑,放學後王老師送給蔡林一份「差生檔案」,鼓勵蔡林好好學習的事。
『拾』 《新來的王老師》出自哪篇小說
《新來的王老師》是一篇小說.寫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師在第一節語文課上提問"差生"蔡林,引起鬨堂大笑,放學後王老師送給蔡林一份"差生檔案",鼓勵蔡林好好學習的事.蔡林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認為自己是"差生","沒人提問我的","大家這么認為.我,我自己也承認."所謂的"差生"首先是失去了自信心.針對蔡林的這種心態,王老師對症下葯,送給蔡林一份"差生檔案".其實這個"差生檔案"是一個個名人小時候的"缺點",他們的成就今天已經人所共知,他們是用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自身的不足.這份"差生檔案"激發了蔡林的信心,我們相信他在王老師的教育下一定會有大的進步.很多學生雖然沒有像蔡林那樣被判為"差生",但六年的學習和生活中也有不順利的時候,所以這篇文章很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回憶老師幫助,鼓勵自己進步的點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