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千總小說排行榜
『壹』 清朝大臣有哪些
1.範文程——範文程(1597年—1666年),字憲斗,號輝岳,遼東沈陽(今沈陽)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孫。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聖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2.鰲拜——(?—1669年,滿語:Oboi),清初權臣,出身瓜爾佳氏,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生年不可考,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以戰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晚年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康熙在黃錫袞、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於朝,後定下計策,在武英殿擒拿鰲拜。鰲拜被生擒之後,老死於囚牢中,他是位影響清初政局的一個重要人物。
3.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人,清朝康熙年間大臣、理學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歷任翰林編修、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曾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著有《歷像要義》、《四書解》、《性理精義》、《朱子全書》等書。
4.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5.吳三桂——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6.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滿洲正紅旗,清朝中期權臣、商人。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干,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並將幼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慾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打擊政敵。
7.年羹堯——(1679年—1726年),字亮工,號雙峰,中國清朝名將。原籍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懷遠縣),後改隸漢軍鑲黃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於一身。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時,得到雍正帝特殊寵遇。但翌年十二月,風雲驟變,他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於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賜自盡。
8.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9.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fú],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
李鴻章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其一生中參與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 ,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軍事上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清朝統治者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並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
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 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 、文化專制 、閉關鎖國 、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清朝滅亡後復辟勢力一直存在,例如張勛復辟和偽滿洲國,二戰末期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偽滿洲國徹底滅亡。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史稱清朝;亦稱為大清國、清國。 近代以後在與西方交往中,還短暫的以中華大清國來簽訂不平定條約,此後大清國和中國兩詞混用,逐步使中國這一稱呼替代了大清國。 辛亥革命後以及民國期間對其稱呼多為前清。
1760年,平定準噶爾汗國的清朝疆域達到極盛,東北與俄羅斯帝國分界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與外興安嶺,這條疆線直到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正北與沙俄分界薩彥嶺、沙畢納依嶺、恰克圖與額爾古納河;西北與哈薩克汗國等西北藩屬國分界薩彥嶺、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至帕米爾高原。
西南與印度莫卧兒帝國、尼泊爾、不丹等國分界喜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與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分界相近,但清朝尚獲得緬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東與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與東海,與朝鮮王朝沿圖們江、鴨綠江分界;清朝還領有台灣、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諸島(時稱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曾母暗沙),極盛時期總面積可達1316萬平方公里,至晚清1908年縮水至1135萬平方公里。
『貳』 推薦幾本寫的好的明末小說
1、《晚明》
作者:柯山夢。
簡介:明朝末年,北國狼煙橫卷,屍骨山積;江南小橋流水,歌舞昇平。朝代末世的內憂外患之中,腹黑辦公室主任強勢崛起,吹響華夏最後的號角。真英雄,改天命。
殘酷慘烈的古代戰爭,真實的明代市井,一個個小人物創造的歷史,展開一幅波瀾壯闊而又溫婉纏綿的晚明畫卷。
2、《明末傳奇》
作者:風中的失落。
簡介: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崇禎年間,隨波逐流無路,亂世逼人反。且看現代人鄭勛睿穿越明末的求生之路。
精彩回顧:楊賀大概也是看不慣這些情形的,作為一名軍人,身處此等的環境之中,簡直就是煎熬,不過職責在身,不能夠忍受也需要堅持,回來的路上,楊賀忍不住在鄭勛睿的面前牢騷了幾句話。
3、《明末邊軍一小兵》
作者:老白牛。
簡介:崇禎七年三月,山西陝西大旱,赤地千里,民大飢。四月,李自成入河南,與張獻忠合兵攻取澄城。七月,後金軍進圍宣府,兵掠大同,沿邊城堡多失守。
大明內憂外患,風雨飄搖!這年的七月,王斗意外來到大明,成為宣府鎮保安州舜鄉堡一普通小兵……
精彩回顧:王斗想了想,還是將未來的軍士武藝等級待遇略為調整,以後武藝考核為上等的軍士,每天可以吃四兩肉。武藝為中等的軍士,每天可以吃二兩半肉。武藝為下等的軍士,每天可以吃一兩半肉。帶兵,每天可以吃一兩肉。
4、《明末行》
作者:千斤頂。
簡介:龐剛回了悲催的明朝崇禎八年,適逢天下大亂,內有李自成作亂,外有滿清入侵,這位城管出身的哥們應該怎麼辦呢?是隨大流等著迎接滿清韃子的入侵還是要拿起菜刀反抗呢?
呃,等等,不是說每一位穿越的哥們都有一根金手指嗎?哥們的金手指在哪裡?哦!該死的竟然是《近代武器網路》?可是俺只是城管不是鉗工啊!誰能告訴我這槍怎麼造啊!
5、《明末風暴》
作者:聖者晨雷。
簡介:崇禎五年。俞國振拔出了刀:凡阻礙華夏前進者,皆殺無赦!
精彩回顧:柳如是暫時只是在為是否放腳而傷腦筋,蔣權卻對著自己面前的一張圖紙在傷腦筋。
他是一個出色的工匠,不僅木匠活兒精湛,在製造織機上也有自己的心得,可是面對這張圖紙,他還是不滿意。
『叄』 明末清初歷史錯綜復雜的主要表現
萬曆四十七年六月,後金兵萬騎從靜安堡入,乘開原疏於防守之機,一舉而下,明總兵馬林戰死,來自鐵嶺的援兵也被擊敗。後金從這里掠回的人畜財物運了三日猶未盡。七月,努爾哈赤親自領兵攻佔鐵嶺。明遼東經略熊廷弼說:「開原,河東根柢也」。
他把開原、遼沈和京師視作一條不可分割的防守鏈條。而且開原城大民眾,是明朝聯絡女真和蒙古一些部落的重鎮。萬曆四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619年9月3日),後金開始攻打鐵嶺。明軍堅守英勇抵抗,從寅時血戰到辰時,但被後金內應開城,遂陷,參將丁碧以下,將士殉國者頗多。
有千總盧孔時手執鐵棍,殺死數十名後金軍,力戰身亡。鐵嶺被圍時,同時向沈陽總兵李如楨和駐虎皮驛的總兵賀世賢求救,李如楨路近卻不去,賀世賢路遠卻急馳往救,遇到援助後金的東蒙古各部聯軍,大戰一場],因城陷而還。
後金佔了開原,既形成了進取遼沈的有利態勢,也導致明朝邊患日益嚴重,還有了牽制蒙古的條件,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有深遠的意義。萬曆四十八年,八旗軍兩入明邊,略花嶺山城,俘獲約四百人。六月,八旗軍「共二萬余分為二股,一股自撫順關進境,總兵賀世賢御之。
一股從東州地方直抵奉集堡,總兵柴國柱御之」(《明光宗實錄》第4卷)。旋退掠王大人屯等十一屯寨(國榷記載掠王大人屯等十一屯發生在七月十七,)「挖取窖里糧食」(《滿文老檔·太祖》第15卷)而歸。
『肆』 袁崇煥對滿清的戰績是真的還是吹牛皮
原文
袁崇煥對滿清的戰績是真的?
公元1630年,明朝崇禎皇帝下令,將原薊遼督師、兵部尚書袁崇煥凌遲處死。北京城百姓圍觀袁崇煥被千刀萬剮,大罵「賣國賊」,爭食其肉。十四年後,崇禎皇帝上吊於煤山,清軍入山海關,佔領北京,從此奴役天下二百餘年。
此後數百年來,關於袁崇煥這個明末人物的功過是非,眾說紛紜,爭論不休;但大體皆認為明朝滅亡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袁崇煥確是個關鍵人物。
一派認為:袁崇煥是足以抵抗滿清入侵的國家棟梁,擎天一柱,崇禎皇帝殺他是自毀長城,就如南宋趙構殺害岳飛一般,導致了明朝最終滅亡;
另一派則認為:袁崇煥的戰功全系誇大吹牛,掩敗為勝。他擅殺大將毛文龍,又與滿清私下議和,被處死是罪有應得;也正是他的欺君誤國,導致了明朝最終滅亡。
究竟此人是功臣還是罪魁,相信正反兩方面的觀點,對明末這段中華痛史有興趣的朋友也看過不少。如今且談談狐狸小編的一孔之見。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即清朝太祖高皇帝),起兵叛明建立後金汗國,薩爾滸之戰、廣寧之戰、遼沈之戰連戰連捷,前後橫掃幾十萬明軍,席捲遼東七十餘城,偏偏在寧遠城下吃癟,受阻於當時一個無名小卒、大明寧前道袁崇煥。
寧遠之戰,袁崇煥但憑堅城利炮,以不足二萬明軍,擊退努爾哈赤親率的八旗精兵五六萬人侵攻,殺傷數千人,讓此前數十年軍事生涯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憤懣退兵,回去數月後即死。
[帝(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清實錄·清太祖實錄》
[虜眾五六萬人,力攻寧遠。城中用紅夷大炮及一應火器諸物,奮勇焚擊,前後傷虜數千,內有頭目數人,酋子一人,遺棄車械鉤梯無數。]——《明實錄·明熹宗實錄》
[自辰至晡,殺三千人,敵少卻。二十五日佟養性督陣攻西門,勢更悍,先登,益眾。敵俱冒死力攻,城中衛之如前,擊殺更倍於昨。]——《明季北略》
後金大汗努爾哈赤,兵敗寧遠
所以當時舉國大喜,上下齊吹袁崇煥,把袁崇煥包裝成大明朝新出爐的名將軍神,實在太過正常;
天啟皇帝特下詔書,贊揚「雖未盡殲逆奴然已首挫凶鋒,似此忠勞朕心嘉悅。」「寧遠以孤城固守,擊退大虜,厥功可嘉。」將袁崇煥擢升為遼東巡撫,從此進入封疆大吏之列。
而當時明朝一方大造聲勢,說「一炮糜爛千里」,轟死虜酋努爾哈赤雲雲,如當時的平遼總兵毛文龍就首先通過登萊巡撫李嵩上奏,稱聽聞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負傷。其實這也是上下心照不宣的官方版本吹牛,以此提高軍心士氣、振奮百姓民心的手段,實無足深究。
[天啟皇帝:袁崇煥血書誓眾,將士恊心運籌,師中調度有法。滿桂等捍禦孤城,矢心奮勇。雖未盡殲逆奴然已首挫凶鋒,似此忠勞朕心嘉悅。]——《明實錄·明熹宗實錄》
[天啟六年四月辛丑,登萊巡撫李嵩疏言:「天啟六年四月十五日,准平遼總兵官毛文龍揭回鄉張有庫等口稱:『新年老汗於二十四日在寧遠等處攻城,不料著傷。」]——《明實錄·明熹宗實錄》
其後的寧錦之戰,新任後金大汗皇太極(即清朝太宗文皇帝),率領八旗軍主力全員出動,加上部分蒙古仆從軍全力侵攻,袁崇煥指揮數萬關寧明軍苦戰二十餘日,令韃虜終無計可施。在最後的寧遠城決戰中,面對皇太極親領的數萬八旗主力;袁崇煥據守堡壘,滿桂1萬援軍列陣城外,與敵軍短兵相接,奮力廝殺,在炮火支援下大敗敵軍,打死、打傷八旗軍各數千人。皇太極敗退後轉攻錦州,又被守將趙率教以紅夷大炮還擊,再折兵數千人,被迫撤軍。
此戰努爾哈赤之侄「貝勒」濟爾哈朗、之孫「貝勒」薩哈廉和「貝勒」瓦克達負傷,後金宗室「覺羅」拜山戰死。天啟皇帝大喜過望,下旨盛贊「內鎮、文武將士戮力沖鋒,屢挫狂氛,一月三捷。」京師的魏忠賢及其黨羽,人人以此戰之功得以加官進爵,蔭襲子孫,不下百人,九千歲的從孫還在吃奶,竟也因此推恩得了個伯爵。
寧遠監軍太監劉應坤奏報:寧遠交戰,[打死賊夷,約有數千,屍橫滿地]
錦州隨軍太監紀用的奏報:錦州交戰,[初四日,奴賊數萬,蜂擁以戰。我兵用火炮、火罐與矢石,打死奴賊數千,中傷數千,敗回賊營,大放悲聲。]
[聖諭:「朕承祖宗洪基,作華夷共主,乃匪茹之凶未殄,克艱之警方殷,雪恥除殘,深廑宵旰。近者寧、錦之間羽書狎至,賴心膂股肱重臣運籌供億,內鎮、文武將士戮力沖鋒,屢挫狂氛,一月三捷。]——《明實錄·明熹宗實錄》
而戰役指揮官袁崇煥,為了能夠在閹黨大勝、東林殘敗的朝堂立足,繼續自己的守遼事業;雖然竭力奉迎閹黨,在遼東給九千歲修生祠,在報捷奏摺里稱頌天啟皇帝「中興之偉烈,師出以律」,稱頌魏忠賢「功在社稷」「帷幄嘉謨」,在他們英明指揮下,方取得了「誠數十年未有之武功」。
可他既是東林黨大員孫承宗孫閣部所提拔,因此也被視為東林黨的外圍人員,因此依舊不得魏忠賢一黨信任,僅升一級,開缺免官。
明朝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東廠:魏忠賢
平心而論,袁崇煥其實在寧遠、寧錦這兩戰,並沒有真正表現出如韓信、白起那般歷史頂級名將的軍事水準。如寧遠鏖戰時,沒有發兵救覺華之屠,令該島軍民傷亡殆盡,確是一大缺憾,亦因毛文龍部出兵滿清後方牽制,方得解圍。但面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這對此時東亞最強的父子檔名將,煌煌一個上億人口的大明朝,竟已經沒有人能比袁崇煥守得更好。
從努爾哈赤起兵一直到多爾袞入關勢如破竹打下南京,近三十年時間,大明官軍對滿清及其前身後金的戰績,有超過袁崇煥指揮的寧遠、寧錦、廣渠門這三戰的么?僅能與之一提的也只有孫承宗之遵永大捷。但孫閣部長於戰略卻不長於戰術,先敗於柳河,復起後再敗於大凌河,這點就不及袁崇煥了。
明督師大學士,孫承宗
袁崇煥繼承發揚了孫承宗的「遼人守遼土,遼人養遼土」「且築且屯,修守修備,逐步推進」戰略思想,更進一步,一邊堅持以遼人就地屯田養兵,一邊堅壁清野,多備火器,據守堅城,依靠先進的紅夷大炮,揚己之長避己之短,盡可能降低了後金八旗軍兵勇將驍、善於速戰的長處,因此讓野戰能力較之後金孱弱的明軍,得以一轉此前數年頹勢,以弱克強。
這兩場戰役中,滿桂和趙率教等將軍身先士卒,奮勇爭先,固然居功至偉。但袁崇煥既是前敵主將,既擔其責,自領其功,一如曹操赤壁敗績,本因黃蓋詐降與火攻,為何後世皆雲「周郎赤壁」,而非「黃公赤壁」?蓋因軍有、事有主從耳,因此評價袁崇煥,必須承認他確實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已經具備了一個優秀戰役指揮官的水準,足以進入中華歷代名將之林,絕不可僅以書生大言談兵視之。
遼東巡撫、薊遼督師:袁崇煥
如果不是袁崇煥於遼東潰敗不可收拾之際,乘時而起風雲際會,有寧遠、寧錦兩場大捷打出來的「東虜剋星」光環加身,被大明舉國上下視為「挫奴酋、退洪太,以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力全關寧防線不失」的擎天棟梁,崇禎帝又怎麼可能一度將他視為護國柱石,而委以重任?哪怕越權擅殺鎮帥(毛文龍)這種事都強忍下來,替他追認合法了。
從古到今,許多人都完全不會兩分法看人,如果認定某人無能有罪,那他就一無是處,甚至是個漢奸,而被該「漢奸」殺害的就必是足可挽救國家危亡的忠臣。類似論調在明末時評中出現並不奇怪,而到21世紀,還拿真相未明時的評論來當論據,就不免失之偏頗了。
袁崇煥在崇禎朝復出,督師遼東之後,剛愎自用,越權擅殺毛文龍,實為大錯。他平台召對,對崇禎帝豪言五年平遼,卻讓清軍潛師至北京城下,作為方面負責大員,責任亦無可推脫。
可若定要說袁崇煥是有意賣國,放著幅員廣闊煌煌天朝的極品大員不做,一心投此時極其貧困落後的後金為漢奸雲雲;實在有侮辱人類基本智商之嫌。
若說袁崇煥是故意縱清兵入關威嚇崇禎帝,逼明朝和後金議達成城下之盟,才放開自己的防區雲雲,更是完全不懂大明官場基本法則:這是把皇帝和滿朝文武、天下士子都當弱智耍么?那本身豈不是異想天開的弱智加三級?袁崇煥是在大明官場歷練多年的老江湖,又不是剛出道的中二愣頭青。他怎麼可能不知道讓虜兵兵臨京師的嚴重性?
須知道哪怕秦檜能勾結兀術,威嚇趙構,促成宋金和議,最基本前提他也不是大軍統帥,淮西更不是秦檜要負責的防區。
至於說滿清修《明史》褒揚了袁崇煥,認為其死得冤枉,所以袁崇煥就肯定誤國、賣國雲雲,更是幼稚之極的小學生思維:滿清修《明史》和清《國史》,還大罵吳三桂是叛臣,洪承疇是貳臣,按此「滿清褒揚的,我們就要反對的邏輯」邏輯,莫非這些真漢奸反而是好人?
滿清修《明史》里,還吹噓朱元璋[治隆唐宋],吹噓朱棣[遠邁漢唐],順便把明朝人記述的明初大軍屠城掠民,靖難時殘虐忠臣的事跡統統省略,把他們朝千古聖君的方向去美化;甚至連明英宗朱祁鎮這個喪師辱國、殺害忠良的昏君也被美化成[無甚稗政](沒有什麼大的失政);對崇禎帝的美化更無以復加,種種失政都成了群臣誤國誤君,亡國責任十成推卸掉了九成。
這些當然不是因為滿清皇帝是明粉、明朝皇帝粉,而都是為了維護專制統治、強化其集權政治的需要,所以美化前朝皇帝便是倡導君權神聖無上,君主臣奴不可動搖,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愚民以長久奴役廣大漢人。
因此不止是袁崇煥,諸如抗清殉國、或被冤殺的眾多明末英雄志士,如熊廷弼、孫承宗、盧象升、史可法、鄭成功等,大都被滿清表彰為「忠君效主」之士;其目的同樣也是將封建君臣之義去取代抗虜衛國的民族精神。忠君思想本是被滿清大力弘揚的,華夏夷狄之別,才是滿清真正懼怕了二百餘年而竭力抹殺的。
滿清乾隆帝發明出一個「皇太極用太監施反間計」,當然是借袁崇煥一案來黑崇禎帝。但袁崇煥最早是被南明弘光皇帝和永曆皇帝平反的,並給予謚號「襄慜」,根本不是滿清。
錢海岳《南明史》:[崇禎十七年五月,安宗(弘光帝)《登極恩詔》……又復袁崇煥、趙光抃原官。弘光元年二月,(弘光帝)予袁崇煥、王在晉祭葬。昭宗(永曆帝)以鄺露言,謚袁崇煥「襄愍」。]
至於一扯到袁崇煥問題,就不信明朝史料、也不信立場偏向明朝的近現代史家,只相信滿清一方史料的那些網路論者,他們的立場和目的本身就極可疑。
如袁崇煥擅殺毛文龍肯定是一大過錯,但東江鎮最後失陷,已經是毛文龍被殺十一年後的事了。孔有德耿仲明四年後投清,是因為登萊兵變,在山東造反失敗;尚可喜六年後投清,是看到了孔、耿二人受到滿清優厚待遇。
現代的尚家後人竭力為尚可喜翻案,把這個屠殺七十萬廣州民眾的惡魔吹噓成所謂「大清忠臣」,為他建造金碧輝煌的紀念館,自然也能僱傭一些網路歷史發明家,把東江失陷、三順王投清的責任全推卸給袁崇煥,好為其漢奸先祖的賣國求榮洗白。
考究的尚可喜紀念館,楹聯曰:「艱守海東五島為明效命反遭誣陷當擇主而事,苦戰遼西兩山保清統一正受封獎然篤忠累朝」
論證袁崇煥不是千古完人,不是「明末岳飛」,破除對他過度的吹噓誇大,很正常;批判袁崇煥因其剛愎自用和能力有限導致的種種錯誤、造成對國事的危害,也沒有問題;
至於有些論者為了反袁崇煥,不惜連天啟帝崇禎帝二位皇帝皆一致褒揚的、明朝政府官方權威史書《明實錄》一致認可的,寧遠、寧錦二戰大捷和後來的廣渠門之戰也要否定,強行引用滿清方面文過飾非、誇大戰果掩蓋損失的那些篡改史料,如《滿文老檔》《清實錄》,來論證其子虛烏有、實為敗仗雲雲,
廣渠門之戰:[袁崇煥令都司戴承恩擇地廣渠門,祖大壽陣於南,王承胤等陣西北,崇煥公陣於西待戰。午刻,有騎兵突東南,力戰稍卻,承胤竟徙陣南避。游擊劉應國,羅景榮,千總竇浚等帥兵追虜至運河。虜酋精騎多冰陷,所傷千計。京兵亦傷失數百人。]——《明實錄·崇禎實錄》
[廣渠門之戰,汗弟貝勒阿濟格馬被創死,汗兄貝勒阿巴泰臨陣不進,議削貝勒爵。]——《清實錄·清太宗實錄》
要麼是反袁反到走火入魔,其論已是已不值一哂;
要麼就實在懷疑此類矯枉過正言辭的本心,是不是假借黑袁崇煥為名,給滿清塗脂抹粉、歌功頌德,才一定要抹黑明末遼東戰場這僅有的幾場勝利,以便將八旗軍吹噓成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的神話鐵軍。
寧遠之戰後,「皇上深嘉清野堅壁之偉伐酬報於前,而姑免失糧棄島之深求策勵於後」,可見天啟皇帝雖被滿清黑成文盲和木匠,可他的判斷能力和眼光都遠遠強於今天這些網路鍵盤歷史家。
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
明末遼東失敗的根本原因,則是當時的大明朝面上光鮮,二百多年積累的體制弊病,早已積重難返。王朝末季,人口激增、土地兼並嚴重,一邊是錢財集中於權貴巨室,一邊是腐朽的國家機器根本收不上稅,國家財政窘迫,此外又恰逢全球化進程的大航海時代,和外國交流空前密切的「晚明大變局」,可以說朱元璋朱棣基於小農經濟設計的政治體制,已經完全跟不上資本主義萌芽蓬勃發展的生產力水平了。
因此大明江山社稷若想要繼續延續,也非得動一番猶如再造新朝的大手術不可,如光武帝之建武中興那樣,並不是和張居正那樣在體制內修修補補,或是出個如戚繼光戚少保般的忠臣良將,就足以救國安民、力挽天傾的。
大明體制之病,已入膏肓,又恰逢天災頻發的小冰河期,實非一崇禎帝朱由檢可救,非一袁崇煥可救,亦非一毛文龍可救。
大明崇禎皇帝:朱由檢
當一個人困於密室,缺食少水瀕死之際,若突然見鴆汁在前,飲之可延半日性命,只怕沒有人能忍下不喝。半日後的生死,就留到半日後再去操心。便是果真毒發身死,好歹也多賺了半日活命。這就是「飲鴆止渴」的道理。
生死關頭危急時刻,就是聖人賢者也只能顧及眼前,萬難求得長遠。
沙場用兵不比尋常,戰機變化稍縱即逝,今日難知明日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萬難深思熟慮求得周全,常是進退皆為錯,取捨都成罪。袁崇煥棄覺華而全寧遠,堅守而不救錦州,資軍糧於蒙虜,清兵越境時尾隨之而戰於燕京,其中原因皆非在私心,而在取捨,皆非在忠奸,而在對錯,在輕重緩急。
袁崇煥最大缺陷,是本身能力不足,全方位不敵皇太極這個當時東亞無人能及的不世梟雄,因此在政治軍事外交等諸多方面,皆可說被皇太極玩弄於股掌間,如他自言的「奴子(皇太極)妄心驕氣,何所不逞,著著皆狠」。
他確實絕非如後世許多人過高期望的那般,是徐達、戚繼光那樣的大明軍神轉世,足可一己之力去挽救國家危亡。
[巡撫遼東袁崇煥奏:「奴子妄心驕氣,何所不逞。我欲合西虜而厚其與,彼即攻西虜而伐我之交。我藉鮮為牽,彼即攻鮮而空我之據。我藉款愚之乘間,亟修凌錦中左以扼其咽,彼則分犯鮮之兵而撓我之築。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若錦失,奴又必以困錦之兵困寧,與中右一路乘勝而下即及關門……]——《明實錄·熹宗實錄》
滿清崇德皇帝,皇太極
但若定要說因為清軍兵臨北京、督帥便當以「欺君、誤國」罪凌遲處死,因此袁崇煥被千刀萬剮是罪有應得雲雲;則不免把大明朝當做了一個如大秦帝國那般的古典軍國主義法家政權。
也不必說別人,單單就說崇禎帝的先祖,所謂的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不但土木堡之戰喪師辱國,葬送幾十萬大軍;當了俘虜後,因為貪生怕死,給瓦剌軍帶路叫門,進攻大明的關隘和城池,完全喪失了最基本的民族氣節。如此一個真正的賣國漢奸,為何非但不用去死,竟還能厚著臉皮復辟,竟還能殺害護國忠臣於謙於少保;而其子子孫孫竟還能君臨天下百餘年?
至於「君權至高無上,欺君便是該死」雲雲,這等鬼話,朝中飽食終日的大臣、書院讀傻了書的腐儒說說便也罷了,無論古今的升斗布衣小民,本當嗤之以鼻。
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此論只不過是滿清專制統治近三百年,通過戲劇話本小說竭力鼓吹的那套玩意兒,以之代替了華夏原有君臣之道。
君不君,則臣不臣,君視臣如草芥,則臣亦視君如仇寇!這才是真正的華夏士風,亦是從先秦至宋明,屢經專制君主打壓而堅韌不拔的華夏道統、士人風骨。
我華夏文明漢家法度,向以春秋決獄,論心不論跡。「志善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更通俗的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優良傳統如是。
當時之勢,任事的方面大員誇大其辭,以增強皇帝與朝野信心,原屬尋常之事。毛文龍曾上奏「二年之間有不平遼滅奴,復三韓之舊業,甘治欺君誑上之罪」,孫承宗亦雲「只計及五年間究竟何如。倘臣言不當,立斥臣以定大計,無紆回不決,使全軀保妻子之臣附合眾喙,以殺臣一身而誤天下也」,後來楊嗣昌討流民軍、孫傳庭戰李闖時的誇口大言更是不用提了。是以袁崇煥「五年平遼」之言,不過與之類似。
從另一方面,誇口起碼說明這些能臣幹吏敢於任事,為迎合帝王和朝野的好大喜功、或說殷殷期望才不得不吹。若黃道周劉宗周那種當世大儒倒是不吹用這樣的牛皮,以禮信為干戈,一死報君王,全自家氣節便了。
更何況,袁崇煥當真得到他所要求的五年時間了么?做大事有波折有艱險本屬尋常,可從皇帝到內閣,在後金軍入寇後便急於找一個大員背鍋,以平息京師眾怒,只顧當下又何計長遠?在清軍還在城外,便先捉守軍主帥下獄,時機選擇更錯得離譜,關寧軍不顧而去直接打臉。
原本遼鎮軍閥化的趨勢,上下彼此心照不宣,一下子直接揭穿這層紙窗戶,反而令皇權威信大損,實為得不償失。祖大壽自此以後的行徑,論跋扈不臣何止十倍於袁崇煥?而明廷對他已經無可奈何,哪怕他擅殺同為從一品大員的何可綱,更食其肉,偽降皇太極,之後還得繼續用他主事,直到松錦大戰。若一直有個雖然膽大、終究是進士文官底子的袁崇煥做緩沖或說中間人,又何止於令一群丘八藐視明廷至此?
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已是大錯,而崇禎帝又殺袁崇煥則是錯上加錯,僅有的幾個敢於任事的人才都因內耗而無意義消耗了,徒然令親者痛而仇者快。
看看袁崇煥死後的大明朝,清軍幾次入關抄掠華北各省,如入無人之境,掠走人畜上百萬,親王郡王總督巡撫的腦袋被當西瓜排頭砍,回家前還送上「諸官免送」的牌子。除了盧象升舉五千天雄軍與之死戰殉國外,竟再也沒有一支敢與之野戰的明軍部隊。
而盧象升巨鹿死戰前,斥楊嗣昌雲「長安(京城)口舌如風,倘唯唯從議,袁崇煥之禍立至?」正因為他帶孝從軍,不願落得如袁崇煥一般身敗名裂,死後背負污名的結局,才寧可去以寡擊眾,以死明志,而明朝也因此失去了一個才兼文武、品行高潔的得力將才,足見袁崇煥一案影響之深遠。
大明督師,兵部尚書:盧象升
袁崇煥負君王不曾負社稷,負袍澤不曾負本心,一戰勝於寧遠,二戰勝於寧錦,三戰勝於廣渠門下,據守孤城,決死拼殺,連克滿清韃虜,一樁樁功績不可抹煞。
他好賭弄險,膽大妄為,逞強跋扈,排斥異己,卻同時也堅韌不拔,至死心懷天下,雖不完美,終究是瑕不掩瑜,漢家好漢,鐵血忠魂!
過往抗擊韃虜、保衛國家之先烈,毅宗崇禎皇帝也好,袁崇煥、毛文龍、盧象升、滿桂、趙率教……皆已往矣,他們的是非功過,又豈是我輩太平盛世坐而論道之人可妄議的?縱辯得天花亂墜,於逝者又能如何?
願我中華兒女團結齊心,不再就過往之事相互攻訐,繼承他們為國家為蒼生而不惜犧牲自身的優秀品格,才算是「論史可以明智」的初衷。
『伍』 小說排行榜列表
排名
1 莽荒紀search 簡介
《莽荒紀》,為起點白金作家我吃西紅柿創作的古典仙俠類小說,同時也是作者在休整了近五個月之後所寫的第七部小說。該小說於2012年12月16日正式上傳,2013年2月1日正式上架。實體書已於2013年5月上市,目前已上市5冊,分別為《莽荒紀1·赤明九天》《莽荒紀2·天下紀氏》《莽荒紀3·千劍問道》《莽荒紀4·蟄伏之戰》《莽荒紀5·絕世鋒芒》。
2 大主宰search 簡介
《大主宰》是天蠶土豆創作的一部異界大陸的網路小說,首發於起點中文網,與《斗破蒼穹》、《武動乾坤》有一定的聯系。主人公是牧塵,故事發生在「炎帝」蕭炎與「武祖」林動來到的新世界。這個世界將會很精彩,而牧塵也將會在後來與蕭炎和林動相遇。
3 絕世唐門search 簡介
《絕世唐門》由網路作家唐家三少所寫的一本玄幻異界大陸小說,簽約於起點中文網,於2012年11月12日正式確定創作。是將在《神印王座》結束後發表的一本全新力作。作品講述唐門創立萬年之後的斗羅大陸上,唐門式微。一代天驕橫空出世,新一代史萊克七怪能否重振唐門,譜寫一曲絕世唐門之歌?
4 完美世界
5 傲世九重天
6 求魔search
7 校花的貼身高手
8 劍道獨尊
9 最強棄少
10 唐磚
11 寶鑒
12 官術
13 星河大帝
14 三國演義
15 斗破蒼穹
16 我的美女總裁老婆
17 斗羅大陸
18 凡人修仙傳
20 火爆天王
21 首席御醫
22 贅婿
23 靈域
24 將夜
25 殺神
26 秘
27 偷星九月天
28 全職高手
29 九星天辰訣
30 雪中悍刀行
31 龍血戰神
32 無盡劍裝
33 百煉成仙
34 紅色仕途
36 黑道特種兵
37 醉枕江山
38 大秦帝國
39 神武
40 武極天下
41 奧術神座
42 官場之風流人生
43 重生小地主
44 天才相師
45 我們是兄弟
46 狼牙
47 我的貼身校花 大聖傳
49 劍道獨神
50 光明紀元
『陸』 明朝軍隊中的總兵、副將、參將、游擊、千總、把總各有多少人
根據明朝的軍職,各級別軍隊人數如下:
1.把總:管理500軍戶,約100兵士(明朝京師三大營的千總、把總,以及巡撫、總督、督師親兵的千總、把總則是實打實的1000兵);
2.千總:管理1000軍戶,約200兵士(明朝京師三大營的千總、把總,以及巡撫、總督、督師親兵的千總、把總則是實打實的2000兵);
3.游擊:500兵,獨立營級別的獨立防區,可臨時管理2000兵;
4.參將:1000兵,獨立團級別的獨立防區,可臨時管理5000兵;
5.副將:1000兵,獨立團級別的獨立防區;
6.總兵:1000兵,獨立團級別的獨立防區,可臨時管理20000兵。
(6)明末千總小說排行榜擴展閱讀:
明朝軍隊分類
明軍,通常泛指中國明朝時期的軍隊,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征,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屬於徵兵形式。
明軍軍隊大抵分為三類,邊軍,南軍,京軍,以及水軍,地方土司兵,錦衣衛等特殊軍事組織。
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正統時期開始使用募兵制度,開始和衛所制並存。
1.衛所兵
衛所制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中,一衛為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征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
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
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由於社會穩定,相對和平,衛所軍官開始侵佔軍田,剝削士兵,軍人生活水平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
2.京軍三大營
明代京軍編制,洪武初即設,隸大都督府。十三年(1380年)改隸五軍都督府。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分設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規制漸臻完備。
京師京營又稱三大營,包括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
五軍營:分為中軍,左、右掖和左、右哨。
軍士除來自京師衛軍外,又調中都留守司及山東、河南、大寧三都司衛所馬步官軍輪番到京師宿衛和操練,稱為班軍。隸屬五軍營的還有掌隨駕馬隊官軍的十二營,掌操練上直叉刀手及京衛步隊官軍的圍子手營,以及幼官舍人殫忠、效義諸營。
神機營:因用兵交址(今越南),得火器法,立營肄習而名,其下亦分中軍,左、右掖,左、右哨。中軍分設四司,掖、哨各分設三司,掌銃、炮等項火器。隸屬該營的還有五千營,掌操演火器及隨駕護衛馬隊官軍。
三大營各設提督內臣、武臣、掌號頭官統領。各軍、各司分設坐營官、把總、坐司官、監槍內臣、把司、把牌不一。洪熙時(1425年),命武臣一人總理三大營營政。
平時,五軍營練習營陣,三千營練習巡哨,神機營練習火器。當皇帝親征時,三大營環守於皇帝大營,一般是神機營居外,騎兵居中,步兵居內。
3.大明水師
明朝水師又稱大明水師,是曾經世界第一流的中國海軍,它的起源是元末朱元璋所部的兩大主力之一巢湖水師。在明成祖鼎盛時期的1420年,明王朝擁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戰船,以及駐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運糧漕船。
其中250艘是遠洋寶船,此外還擁有大量護洋巡江的警戒執法船和傳令船,威名遠揚的鄭和船隊實際上只是強大的明帝國海軍的一支海上機動艦隊而已。
『柒』 副將、參將、總兵大小
總兵最大,然後到副將,最小是參將。
1、總兵,明初,鎮守邊區的統兵官有總兵和副總兵,無定員。總兵官本為差遣的名稱,無品級,遇有戰事,總兵佩將印出戰,結束繳還,後漸成常駐武官。
2、副將,清沿明制之副總兵而改稱副將,秩從二品,位次於總兵。統理一協軍務,又稱協鎮,別稱協台。總督、駐防將軍、河道總督及漕運總督下亦設副將,掌總理營務、催護糧艘等事,是為中軍副將下轄的兵力稱為「一協」。
3、參將,明代鎮守邊區的統兵官,無定員,位次於總兵、副總兵,分守各路。明清漕運官設置參將,協同督催糧運。清代河道官的江南河標、河營都設置參將,掌管調遣河工、守汛防險等事務。清代京師巡捕五營,各設參將防守巡邏。
(7)明末千總小說排行榜擴展閱讀:
明代總兵在洪武二年開始設立(1369年)十月,以後在四年(1371年)、七年(1374年)、二十年(1387年)都有總兵被任命。建文二年(1400年),命李景隆為平燕將軍,充總兵官。明成祖即位,命何福佩征虜將軍印,充總兵官。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始頒將軍印在諸邊將,其中有總兵4人,參將4人。但鎮守薊鎮的總兵不得稱將軍掛印。
總兵官成為鎮守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後,改變了練兵將領不指揮作戰,指揮作戰的將領不管練兵的問題,有利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形成事權專一的局面,但也存在著總兵稱霸一方、擁兵自重的可能。
『捌』 明朝的守備、千總、把總各統轄多少人
總兵的職位在明初屬於統帥級的高官,主要是執行大規模的征討任務,整個朝廷上不過1到數名,到明中期,因為鎮守邊境和地方的需要,總兵任命的比較多起來,如在宣府,大同等所謂9邊設立總兵防蒙古,在福建,廣東等沿海設立總兵防倭,這時的總兵職權有所縮小,不再多由侯伯等勛臣擔任,但仍屬位高權重的高級將領,負擔鎮守一方的重任。所率領兵馬一般多者8,9萬,少者也有1,2萬,率兵3萬左右的為最多,其職權與今天的軍長相仿。出任總兵者,明前期多為都督,中期都督同知大或都督僉事出任的比較多,都督同知相當於大軍區一級副司令,都督僉事相當於大軍區參謀長或二級副司令。明後期也有少數以都指揮使銜任職總兵的,不過,在任既久也多遷轉為都督同知或都督僉事。極個別的例子也有如洪武二十九年,潭州衛指揮同知丘廣被任命為總兵官,呵呵!中校總司令。
總兵這個職務,在清末新軍制改革時,其編定的軍銜相當於中將,稱副都統,正2品
副總兵,就是副司令官,副總兵的出現要略晚一些。明初的時候,總兵出征掛將軍印,而還有的將領則掛副將軍印,後來就自然而然地把掛副將軍印的稱為副總兵了,所以副總兵一開始是作為總兵的副手的,後來副總兵也常常自己帶兵承擔一個獨立方向的作戰任務,為一路統兵官。出任副總兵的一般是或都督僉事銜或都指揮使銜。
副將和副總兵最初不是一回事,雖然副將軍早已有之,但副將作為成熟的官職,最早在明中期出現,主要是3大營的指揮官官職,後來於外邊軍隊統帥的近衛軍隊也沿用之,其他部隊使用這個官職較少。因為是中央近衛軍,故職務較高。
比如戚繼光以福建總兵任上轉任神機營副將,並遷都督同知銜。以此來看早先副將是不低於總兵的。不過後來,副將這個職務逐漸和副總兵差不多了,叫法上也有些混同。比如,魯欽,長清人。萬曆中,歷任山西副總兵。天啟元年遷神機營左副將。尋擢署都督僉事,充保定總兵官。看來,此時副將已經比總兵職務要低一些了。
相比而言副總兵的部隊多屬鎮守部隊的性質,而副將的部隊多屬機動部隊的性質。在明代確實是副總兵和副將這兩個職務同時存在的。總之,終明朝之世,副總兵的數目是遠遠大於副將的數目的。到了清朝綠營中就反客為主了,取消了副總兵,統一成副將銜了。有時侯,有的書籍中說是副將的其實是副總兵。
副將這個職務,在清末新軍制改革時,其編定的軍銜相當於少將,稱協都統從2品。
參將開始也是很高級的軍官,如隨藍玉出征的懷寧候孫恪為右參將,掛副副將軍印的就是參將的雛形。當然,後來地位就沒這么高了,到了明中期,出任這一職務的多是都指揮使或都指揮同知銜的,所負責的地區往往同清朝道台的轄區相當。如浙江溫處參將,管轄著數個衛的軍隊。
不過到了明末,在戰事頻繁的地區,衛的最高軍事長官是參將了。如明代寧遠衛現存最高軍事首領的府邸是參將府邸。
參將這個職務,在清末新軍制改革時,其編定的軍銜相當於上校,稱正參領正3品。
都司,其全稱應該為都司僉事,概以當初出任這一職務的官員,都是掛有都指揮司僉事銜的,但到了後來,就逐漸退化為中級軍官了。明末的軍制,游擊一般是所的最高軍事長官。
都司這個職務,在清末新軍制改革時,其編定的軍銜相當於少校,稱協參領正4品。
還有守備,千總,把總等就不一一介紹了。
『玖』 明朝有哪些以身殉國的大臣
松山之戰後,玉田總兵曹變蛟、前屯衛總兵王廷臣,遼東巡撫邱民仰全部殉國。
巨鹿之戰,兵部尚書、督師盧象升殉國。(其弟盧象同起兵抗清失敗投水而死)
北京保衛戰,大同總兵滿桂(蒙古族)殉國。
湫頭鎮之戰大同總兵曹文昭兵敗自盡。
撫順之戰,撫順守城千總王命印戰死,廣寧總兵官張承蔭、副將頗廷相、參將蒲世芳、游擊梁汝貴悉數陣亡。
清河堡之戰,清河堡守城副將鄒儲賢、參將張方旆皆戰死
高陽之戰:太子太保、帝師、太師、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孫承宗以八十高齡,率全家子侄及高陽百姓奮起抵抗清兵,最後六個兒子、二個侄子,十二個孫子侄孫全部殉國。
松錦之戰,宣化總兵楊國柱中箭身亡。
寧遠之戰,山西總兵李輔明陣亡。
太原淪陷,山西巡撫蔡懋德自盡。
寧武關之戰,山西總兵官周遇吉,頑強抵抗,全家陣亡,農民軍「遂屠寧武,嬰幼不遺。
三邊總督汪喬年被俘後罵賊而被五馬分屍。
三邊總督孫傳庭潼關戰死。
兵部尚書楊嗣昌兵敗絕食而死。
宣府巡撫朱之馮,闖王進北京時自縊。
大同戰役,大同巡撫衛景瑗自縊而死。
總兵官猛如虎,南陽之戰力戰殉國。(此役,右參議艾毓初、南陽知縣姚運熙殉國、唐王遇害)
三邊總督傅宗龍,兵敗,罵賊而死。
總督楊文岳,朱仙鎮戰役戰死。
陝西總兵官虎大威,第三次開封戰役中中炮而死。
左都督孫應元羅山之戰殉國。
左都御史李邦華,北京之戰自盡。
甲申國變殉節官員士子大約千人,而戰死殉國追謚可考者越八千。
『拾』 明朝衛所軍官(如千戶、百戶等)與當地把總、千總、守備、參將、總兵等武官有何關系
明朝衛所軍官(如千戶、百戶等)與把總、千總、守備、參將、總兵等武官分別隸屬於衛所制和營兵制,兩者之間並不存在明顯交叉。
1、衛所制
衛所,是明朝使用的一種軍隊編制制度,永樂時全國兵員達兩百萬 。明朝軍隊編制實行「衛所制」。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統兵士五千六百人。
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統兵士五千六百人。衛下有千戶所(一千一百二十士兵),千戶所下設百戶所(一百一十二士兵)。
各府縣衛所歸各指揮使司都指揮使管轄,各都指揮使又歸中央五軍都督府管轄。京都的衛軍分兩種:一是京軍三大營,為全國軍隊的精銳;二是皇帝親軍,前者歸五軍都督府管,後者常由太監統領直接聽令於皇帝。
兵士有軍籍,世襲為軍,平時屯田或駐防。遇有戰爭,朝廷命將,率領調自衛、所的士兵征戰。衛所制有些像世兵制,又與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2、營兵制
明朝軍隊大致又可分為京軍和地方軍,京軍就是守衛京師的軍隊,地方軍包括了衛軍、邊兵和民兵,邊兵一般就是指守衛邊疆的軍隊,在明朝有九個軍鎮,史稱「九邊」。邊兵和民兵又隸屬另一個系統,稱之為營兵制。
營兵制在朱元璋創建王朝的過程中就已形成,招募便是軍隊的主要來源。建國初期,天下大定,營兵很大一部分來抽調自衛所軍。
宣德以後,伴隨著邊境的緊張局勢的步步升級,衛所制日益廢弛,募兵制開始成為了兵力的重要來源,大規模的募兵出現在「土木堡之變」以後,嘉靖時期,戚家軍和俞家軍都是募兵。
由於衛所官調任為營官很普遍,衛所官職中的都指揮使司一職,為營制借用。衛所制中的都指揮使司,為地方衛所的最高官員。
但都司一職作為營官,職別則相當低,僅高於守備一級。在總、副、參、游以下。來自於都司中的營官,被革職後,即回到原衛所。
營兵軍官由什長、隊長、哨官、守備、都司、游擊、參將、副總兵和總兵組成,兵將一般都不世襲,也不會終身服役,軍隊供應則全部由朝廷提供,因此募兵制給朝廷帶來了不少的壓力。
(10)明末千總小說排行榜擴展閱讀:
明朝兵制:
中國明朝改革元朝軍事制度,創立了獨具特色的衛所制:皇帝獨攬軍事大權,全國要地設立衛所,軍丁世代相繼,給養仰賴屯田。此制在維護明朝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朱元璋統一全國後,採納劉基建議,立軍衛法,在全國建立衛所,控扼要害。中央設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改為五軍(即中、左、右、前、後軍)都督府,為最高軍事機關,掌管全國衛所軍籍。
征討、鎮戍、訓練等則聽命於兵部。遇有戰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調軍,任命領兵官,發給印信,率領從衛所調發的軍隊出征。
戰爭結束,領兵官繳印於朝,官軍各回衛所。這種統軍權與調軍權分離和將不專軍、軍不私將的制度,旨在保證皇帝對全國軍隊的控制。
在地方,設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置指揮使,為地方統兵長官。都司之下,在沖要地區的府(含直轄州)、縣(州)置衛或設所。
一般衛由衛指揮使率領,轄5個千戶所,共5600人;千戶所由千戶率領,轄10個百戶所,共1120人,百戶所由百戶帶領,轄2個總旗,共112人;總旗轄5個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國都司、衛所,共設都司17個、行都司3個、留守司1個、內外衛329個、守御千戶所65個。兵額最多時達270餘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