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排行 » 余謙穆念白小說名字

余謙穆念白小說名字

發布時間: 2022-03-13 18:04:57

㈠ 廣播劇《狐不歸》誰唱的,誰念白不蘇資料

《狐不歸》主題曲-《有狐》by無歡&任落落.
帖子210
可愛101809
饅頭101925
甜圈101339
在線時間234
小時
注冊時間2009-6-9
最後登錄2010-6-22
1#
列印
字體大小:
tT
發表於
2010-5-5
12:56
|
只看該作者
[廣播劇]
個人古風廣播劇《狐不歸》主題曲
關於「狐不歸的cv表」的內容
本站搜索更多關於「狐不歸的cv表」的內容
《有狐》
詞/商連
【千歌未央】
和聲編寫/息十二【糖果聲社】
演唱/無歡||任落落【決意同人】
念白/蘇榭【裔美聲社】
後期混音/紫陌千翼【流嵐醉】||馬甲君
【歌中場景取自劇中,CV詳見CAST表】
念白:及至此刻,狐不歸總算明白。
世間九字情,驕悅貪慢痴惑惘滅賞,
他原本一樣都沾不得。
猊獓天【無】:浮生一樽長醉青丘洛城月冰冷
且笑且淚且飲雪色不歸舊時人
有蘇【落】:憶有狐綏綏千載夜靜夜深沉
人生情痴自古自是
風月兩不問
猊獓天【無】:聽
血色滴刃恰逝水無痕
難得苦海回身
有蘇【落】:聽
痴燕呢喃
情字零落
緣生
傘骨下漸遠漸逝的黃昏
台詞:穆拂衣:兄台可以再往裡面避一避么?
有蘇:呃,好……
穆拂衣:小心,後面水窪!
有蘇:啊。
穆拂衣:外面雨雖不大倒是頗有些煩心,這傘就給了兄台你吧。
念白:因愛故生憂
因愛故生怖
若離於愛者
無憂亦無怖
台詞:猊獓天:塗山笨狐狸,你看那邊的蘇樹結果了。以後你就叫有蘇可好?
靈狐無名:有蘇……嗯,是什麼意思?
猊獓天:你還是執迷不悟!
有蘇:(大笑)
猊獓天【無】:淡墨研三世薔薇斑駁影沉淪
莫失莫忘莫言前緣化作雪與塵
有蘇【落】:憶有狐綏綏百歲如流似波痕
清歌悠長離歌斷腸
生死不相恨
猊獓天【無】:聽
血色滴刃恰逝水無痕
你的指尖冰冷
有蘇【落】:聽
孤燕呢喃
情字零落
緣盡
青衫衣袂遠洛城飛笛聲
猊獓天【無】:聽
血色滴刃恰逝水無痕
嗔痴扭曲歌笙
有蘇【落】:聽
孤燕呢喃
情字零落
緣滅
紫陌垂楊紛紛飛碾化塵
有蘇【落】:聽
血色滴刃恰逝水無痕(心成灰無恨)
猊獓天【無】:聽
洛城醉夢回首百年身(夢醒待來生)
有蘇【落】:聽
夜雨滂沱淪落天涯人(情一往而深)
猊獓天【無】:聽
夜雪折竹
山中黃昏
合:世間
青丘狐不歸
生死又一輪
——END——
cv他們的照片是很難找的。

㈡ 球江南《此間的少年》里 穆念慈 的那一段念白,謝。

我忽然覺察到,我其實從來不曾想到過,自己在他的眼中是什麼樣子。我只是從他的眼睛裡看著自己,好像面對著一面湖水。湖水不說話的,湖水就是湖水,你能期待湖水什麼呢?湖水還是湖水,一絲波瀾都沒有。我忽然想起艾柯和卡納索斯的傳說——我究竟是不能開口的林間仙女,還是臨水自照的水仙花呢?
他說,他有一句話一直想告訴我,他怕再不說就沒有勇氣了。偏偏是那個時候,那個時候對我來說,像是一片空曠,像是一片浩瀚得可以看見地平線的荒原。眼淚,已經滾在眼眶裡,心跳,也彷彿永遠地停頓下去。或許,這就是命運:我在自己對他的想像中沉迷,沉溺……最終,最終陷落到不可自拔。那一刻,我聽著電話里的喧囂,幾乎流下淚來。
我等待了多少年,可是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沒有一樣是我所期待的。我終於相信,世間萬般變化都只是一個故事。不然,怎會有那麼多的起承轉合,那麼多伏筆、懸念、曲折與分曉,那麼多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那麼多驀然回首與恍然大悟。
我只是一抹不算明媚的風景,因為在一個地方停留得太久,連原有的顏色也看不到了。我的世界枯萎、崩壞,我無疾而終的感情……天空大雪彌漫,我註定遇見,然後,失去你。
最後的機會 他不知道 他永遠也不會知道 多少個日日夜夜匯集起來的文字和日記
最後 也就是那樣 一份沉甸甸的一份無疾而終
然後也就那樣一下就丟掉了 我終於明白,並不是每一顆愛情的種子 都可以長成大樹

㈢ 穆英掛帥屬於哪種戲曲

戲曲(traditional opera)
戲曲中國六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秦腔
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崑曲、粵劇、川劇、淮劇、晉劇、漢劇、湘劇、潮劇、閩劇、祁劇、莆仙戲、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呂劇、花鼓戲、徽劇、滬劇等五十多個劇種。
戲曲的特點

京劇

京劇女老生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京,並於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經典劇目:
霸王別姬(梅派)、白蛇傳、定軍山、貴妃醉酒(旦角摺子戲)、群英會、借東風(須生)、玉堂春(程派)、九件衣、文昭關、望江亭、徐策跑城、轅門斬子、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全部)鎖麟囊、探陰山、楊門女將、
文姬歸漢、羅成叫關、孟麗君、游上林(摺子戲)、趙氏孤兒、謝瑤環......

評劇

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民國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紅》,新聞界將評劇之稱謂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 評劇源於冀東民間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間農歷新正花會活動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雙人彩扮,對歌對舞,群體伴唱伴舞,鑼鼓擊節,嗩吶或絲竹配樂伴秦,以歌唱民間生活故事、歷史人物、四季風光為主要內容。
明、清兩代多有以唱秧歌為業者,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樂亭皮影、鼓書等,遂演變成為具有冀東地方特色的「蹦蹦戲」。

蹦蹦戲初期為兩小戲(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載歌載舞;所演劇目有百種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和首尾貫穿的人物,以敘事體第三人稱為其主要特點。音樂上也是向板腔體過渡的形態。因蹦蹦藝人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並以竹板(節子板)擊節,故有蹦蹦戲與蓮花落之混稱。演出形式是先以群體合唱「四喜歌」開場,再引出正戲。

道光二十年(1840)後,農民以習蹦蹦戲謀生者日益增多,湧出了大批唱蹦蹦戲的藝人。由於藝人們各自所操的鄉土方言和活動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東、西、北三路蹦蹦戲。光緒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間,出現了許多半職業和職業性的班社。班社中優秀的蹦蹦藝人在互相競爭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從而推動了蹦蹦戲不斷向前發展,將對口彩唱兩小戲推進到三小戲(即拆出戲)階段。

折出戲扮演者由三人稱轉化為第一人稱,劇本由說唱體演變為代言體,出現了分場式的小型劇目,表演上也開始有了簡單的腳色行當劃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傳統秧歌舞蹈動作外,在一些劇目中開始引進模擬現實生活的寫實動作,同時也開始仿效大劇種的程式動作。但又不受嚴格的程式規范束縛,動作較為自由。
念白以唐山地方語言為基礎稍加韻化而成。音樂唱腔,初具板腔體樣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調、鎖板等;伴秦,以板胡為主,兼用嗩吶、笛子;擊節樂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棗木梆子並借用河北梆子鑼經,啟秦時以拉板胡者跺腳為令來指揮樂隊伴秦。舞台設施只置一桌二椅和"守舊",別無他物。

折出戲劇目計有百餘種,大部分來源於兩小戲,或影卷、梆子劇本。另一部分則是依據民間現實生活、時事傳聞、古今傳奇、歷史小說、子弟書鼓詞等編寫而成。在折出戲時期,清光緒三十四年,由於光緒、慈禧的相繼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內禁止娛樂活動,致使蹦蹦戲各班社處於癱瘓狀態,多有解體。同年秋,一些藝人成立了慶春社。為防止當局禁演,遂仿照大戲模式對折出戲進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鑼鼓,使蹦蹦戲具有了大型劇種的雛型。改革後的蹦蹦戲,定名為「平腔梆子戲」。

宣統元年,唐山興盛了永盛茶園,邀請慶春社做開業演出,深受廣大工人及觀眾的熱烈歡迎,從此慶春社在唐山站住了腳跟。為鞏固蹦蹦戲在城市中的陣地,班社藝人奮力趕寫趕排新戲,至民國元年,創作、改編、移植的大型劇目已達三十餘部,與此同時,也健全了表演行當,完善了唱腔板式和伴秦體制,從而使蹦蹦戲具有了嶄新的藝術風貌。至此,孕育在秧歌母體中的民間小戲,終於在民國初年以新的姿態脫穎而出,時人稱其為唐山落子,後定名為評劇。 《楊三姐告狀》、《安重根刺伊騰博文》等現代戲面對社會現實生活,以時事新聞為題材,在當時很有影響。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評劇呈現了一派繁榮景象;有許多省、市、自治區組建了評劇藝術團體,至此,評劇一躍而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楊三姐告狀》又名《槍斃高佔英》。根據真人真事編劇。寫民國七年,富紳富貴章之子高佔英娶貧女楊二姐為妻,高流氓成性,與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姦。二姐勸夫改邪歸正,高便懷恨在心。姦夫淫婦合謀,害死二姐。三姐楊玉娥在弔孝中發現疑點,乃赴灤縣告狀,縣官受賄,致使三姐敗訴。三姐不服,上告直隸總廳(天津),斗爭終於勝利。高佔英伏法遭槍決。
此劇民國八年(1919)首演於哈爾濱慶豐劇院。劇本首載1929年誠文信書局出版的《評戲大觀》;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的《成兆才劇本選集》亦收此劇。 《花為媒》故事見《聊齋志異-寄生》。寫王俊卿與表姐李月娥互相愛慕,但月娥父堅不允婚,俊卿相思成病。媒婆阮媽另選張五可,並定計花園相親。張、王一見鍾情。迎娶之日,月娥母趁丈夫外出,亦將月娥送至王家,俊卿遂娶二妻。 此劇民國三年(1914)由慶春平腔梆子班首演於唐山盛茶園。後收入《評劇大全》第2集。 越劇名劇玉蜻蜓評劇表演藝術家有新鳳霞、趙麗蓉等。

越劇

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劇在上海蓬勃發展,在藝術上吸取了昆劇、話劇的營養,逐漸成熟。以尹桂芳、徐玉蘭、王文娟、袁雪芬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較早地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關懷,在體制和藝術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新編越劇《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這批老藝術家的勇於改革、積極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博採眾長,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逐漸形成了各具藝術特色的越劇流派。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越劇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創作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在國內外都獲得巨大聲譽,《情探》《追魚》《春香傳》《孟麗君》《孔雀東南飛》《何文秀》《沙漠王子》《九件衣》《玉蜻蜓》等成為優秀保留劇目,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情探》《追魚》《碧玉簪》《紅樓夢》還被攝成電影等打批優秀劇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州成立,隨之,浙江出現了令人矚目的「小百花」現象。一大批優秀「小百花」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如梅花大獎獲得者茅威濤,梅花獎得主周雲鵑、吳鳳花等,他們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劇藝人,在百花園里競相綻放,預示著越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主要劇院劇團有上越、浙百、紹百、芳華、南越等

黃梅戲

黃梅戲《紅樓夢》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半把剪刀》、《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九件衣》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楊俊、韓再芬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劇團主要有安徽省黃梅劇團、安慶黃梅劇團、湖北省黃梅劇團

淮劇

淮劇《牙痕記》淮劇,又名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淮劇是距今已在二百餘年的老劇種,早在清代中葉,江蘇鹽阜(鹽城和阜寧)、清淮寶(淮安和寶應)一帶流行著一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淮劇。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台語言。淮劇語言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20個韻部。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淮調]、[拉調]、[自由調]為三大主調。[淮調]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於敘事。拉調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於抒情性的場景;[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性能。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出來的一些曲調,如一字腔、葉字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淮劇《一江春水向東流》
淮劇的伴奏樂器、管弦樂有二胡、三弦、揚琴、笛、嗩吶等,打擊樂器有扁鼓、蘇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在香火戲鑼鼓基礎上吸收麒麟鑼、鹽阜花鼓鑼等民間鑼鼓演變而成。
淮劇的經典劇目:早期有生活小戲和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顧鳳英》(牙痕記)《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淮劇傳統經典劇目有《孟麗君》、《牙痕記》(又名《安壽保賣身》)、《玉杯緣》、《嫁衣血案》(又名《九件衣》)、《打碗記》、《啞女告狀》、《恩仇記》、《櫃中緣》、《白蛇傳》、《岳飛》、《千里送京娘》、《狀元袍》、《官禁民燈》以及清宮戲《藍齊格格》等頗有影響。
上海淮劇團為以《金龍與蜉蝣》為標志,都市新淮劇的旗號在戲劇界引起很大凡響。當今 江蘇省淮劇團創作的精品工程淮劇現代戲《太陽花》、《一江春水向東流》、《孟麗君》也深受觀眾喜愛;《金色的教鞭》、《小豆庄風情》 被拍成電影。

崑曲

崑曲牡丹亭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約在元末明初形成於江蘇崑山一帶,又稱「崑山腔」。明代嘉靖時期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諸種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間小曲等多種藝術成分,創造出一種輕柔委婉的「水磨腔」。與選氏同時的劇作家梁辰魚專為崑山腔編寫了《浣紗記》一劇,演出後轟動江南,並迅速流行全國。明末清初,崑曲一度繁榮,在藝術上更加精緻完美,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的劇種。至乾隆時期,崑曲藝術被統治階級所掠奪,內容趨向宮廷化,以致脫離人民群眾而漸衰落,到解放前夕,已瀕臨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後,崑曲在劇本.唱詞。唱腔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蘇劇團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貫》,轟動全國。1957年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崑曲劇院。崑曲這個古老的劇種,又煥發出藝術的青春。

㈣ 找一首歌的名字 好像是首古風的歌 只記得有句歌詞好像有三個字是 狐不歸

是不是這首《有狐》?

《有狐》
詞/商連 【千歌未央】
和聲編寫/息十二【糖果聲社】
演唱/無歡||任落落【決意同人】
念白/蘇榭【裔美聲社】
後期混音/紫陌千翼【流嵐醉】||馬甲君
【歌中場景取自劇中,CV詳見CAST表】

念白:及至此刻,狐不歸總算明白。
世間九字情,驕悅貪慢痴惑惘滅賞,
他原本一樣都沾不得。

猊獓天【無】:浮生一樽長醉青丘洛城月冰冷
且笑且淚且飲雪色不歸舊時人
有蘇【落】:憶有狐綏綏千載夜靜夜深沉
人生情痴自古自是
風月兩不問

猊獓天【無】:聽
血色滴刃恰逝水無痕
難得苦海回身
有蘇【落】:聽
痴燕呢喃
情字零落
緣生
傘骨下漸遠漸逝的黃昏
台詞:穆拂衣:兄台可以再往裡面避一避么?
有蘇:呃,好……
穆拂衣:小心,後面水窪!
有蘇:啊。
穆拂衣:外面雨雖不大倒是頗有些煩心,這傘就給了兄台你吧。

念白:因愛故生憂
因愛故生怖
若離於愛者
無憂亦無怖
台詞:猊獓天:塗山笨狐狸,你看那邊的蘇樹結果了。以後你就叫有蘇可好?
靈狐無名:有蘇……嗯,是什麼意思?
猊獓天:你還是執迷不悟!
有蘇:(大笑)

猊獓天【無】:淡墨研三世薔薇斑駁影沉淪
莫失莫忘莫言前緣化作雪與塵
有蘇【落】:憶有狐綏綏百歲如流似波痕
清歌悠長離歌斷腸
生死不相恨
猊獓天【無】:聽
血色滴刃恰逝水無痕
你的指尖冰冷
有蘇【落】:聽
孤燕呢喃
情字零落
緣盡
青衫衣袂遠洛城飛笛聲
猊獓天【無】:聽
血色滴刃恰逝水無痕
嗔痴扭曲歌笙
有蘇【落】:聽
孤燕呢喃
情字零落
緣滅
紫陌垂楊紛紛飛碾化塵
有蘇【落】:聽
血色滴刃恰逝水無痕(心成灰無恨)

猊獓天【無】:聽
洛城醉夢回首百年身(夢醒待來生)

有蘇【落】:聽
夜雨滂沱淪落天涯人(情一往而深)
猊獓天【無】:聽
夜雪折竹
山中黃昏
合:世間
青丘狐不歸
生死又一輪
——END——

㈤ 京劇的主要角色名稱和四大名旦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來分類。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占行)、凈行、醜行、雜行、武行、流行。

生: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並應工猴兒戲)、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窮生、武小生) 、紅生 、娃娃生。

旦:女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分青衣(正旦)、花旦、閨門旦、刀馬旦、武旦、彩旦。

凈: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功為主的大花臉,分正凈(重唱功,稱銅錘、黑頭)、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稱毛凈)。

丑:扮演喜劇角色、武丑(又稱開口跳)等。各個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藝上各具特色。

(5)余謙穆念白小說名字擴展閱讀

四大行當的區別:

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正末和正旦。當時(元雜劇的時代)這些行當(角色)的劃分還不如現在的科學、細密,各種行當的涵意和表現形態,也和現在舞台上的行當,有很大的區別。等到明末清初,崑曲盛行的時候,行當的劃分就日益細密精確,已經劃分為12種角色(行當)。

江湖十二角色:老生、正生(相當於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相當於閨門旦)、貼旦、老旦、大面(相當於凈)、二面(相當於副凈)、三面(相當於丑)、雜。這些腳色在藝術上都有獨特的創造。不過對於京劇劃分行當影響最大的,應該說是漢劇。

㈥ 鳳皇鳳皇止阿房,鳳皇鳳皇,何不高飛還故鄉無故在此取滅亡 這句話是出自古代民謠,還是現代小說

這句話出自古代民謠「一雌一雄,雙飛入紫宮」,「鳳皇鳳皇,何不高飛還故鄉?無故在此取滅亡?」,引申出鳳止阿房的典故,後來這句話被許多現代小說引用。

鳳止阿房:

前秦當初幾乎統一北方,前燕國國主無奈,只有把親生兒女清河公主和慕容沖作為禮物送入宮,慕容沖落難成為孌童。至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敗於東晉,慕容沖才在阿房城揭兵而起,一雪前恥,最後在阿房城繼位,稱威皇帝。

阿房處處都是梧桐翠竹,傳說中的鳳凰看到梧桐,常落下來休憩,食竹填腹。而正巧的時,慕容沖的小字名曰:鳳皇。「鳳皇」即「鳳凰」。

(6)余謙穆念白小說名字擴展閱讀:

關於鳳凰的其他典故:

1、鳳求凰

講的是貧窮書生司馬相如在宴會上當眾彈奏琴曲《鳳求凰》,挑動當地富豪之女卓文君。卓文君見司馬相如容貌英俊,才華洋溢,對他一見傾心,當夜隨其私奔。後用來比喻男子追求女子的過程,也象徵著對美好的愛情的憧憬。

2、吹簫引鳳

春秋時,秦穆公有一女,名喚弄玉。有天晚弄玉夢見一個騎風吹簫的少年,後秦穆公找到這一少年,名喚蕭史,並把女兒許配給他。但因這少年是天上的神仙,不能久留凡間,於是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雙雙飛上天去。

㈦ 京劇的名稱有那些

《搜孤救孤》、《四進士》、《金玉奴》、《樊江關》、《野豬林》。

1、《搜孤救孤》

又名《八義圖》,京劇劇目。老生傳統戲。

改編自中國古典戲劇《趙氏孤兒》,講述了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氏因奸臣陷害而慘遭滅門後,醫生程嬰撫養趙氏孤兒長大並報仇雪恨的故事。

2、《四進士》

四進士是京劇傳統劇目。也在秦腔,蒲劇,豫劇,越劇,湘劇中普遍傳唱。另 一個名《節義廉明》。見鼓詞《紫金鐲》。

周信芳、馬連良均以此劇享名,而風格不同。川劇、漢劇、徽劇滇劇、同州梆子、晉劇都有此劇目。湘劇有《打痞》、《公堂》,豫劇、河北梆子都有《宋士傑告狀》。

3、《金玉奴》

《金玉奴》是戲曲傳統劇目,亦名《棒打薄情郎》,取材於《古今小說》第二十七卷《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京劇大師荀慧生的早年劇目。

內容提要:一天大雪,無家可歸的窮秀才莫稽倒卧在丐頭金松門前,金松女兒金玉奴見他可憐,喚他進門,溫豆汁給他喝,由於同情莫稽的遭遇,玉奴由憐生愛,金松也認為女兒有所託欣然成就了他們的婚事。

婚後,金玉奴操針陪伴莫稽讀書,時值朝廷開科取士,玉奴促他應試,金松亦隨同前往,沿途叫化,始得到京。

莫稽得中,授任江南德化縣知縣,竟忘其所以,嫌玉奴出身微賤,乃冷眼相加,赴任途中,人面獸心的莫稽竟將玉奴推落江心,並趕走金松,一個人赴任。

玉奴被莫稽上司江西巡按林潤所救,林又派人找來金松使其父女相聚,林潤復促使其夫婦和好,玉奴假意應允,花燭之時當眾痛數莫稽之罪,命丫環重責,並堅拒與其重溫舊夢,林潤打本進京參掉莫稽的前程。

4、《樊江關》

又名《姑嫂英雄》、《定陽關》,京劇傳統劇目。講述的是唐太宗、薛仁貴被困,柳迎春奉旨到樊江關調取樊梨花解圍。

薛金蓮後至,怪樊不即刻發兵,言語失和,姑嫂反目,幾至動武。柳迎春聞訊,怠出呵止,樊負氣收令,不再發兵。薛無奈請罪,姑嫂和好, 同去解圍。

5、《野豬林》

傳統京劇《野豬林》取材於文學名著《水滸傳》第六回至第九回。

故事說的是林沖被高俅陷害得家破人亡,最後被逼上樑山的經過。該劇原有楊小樓首演,經過改編,成為了李少春的代表作。該劇於1962年拍成電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京劇

㈧ 誰知道東籬的歌 菩提雪 裡面的中間那段念白是出自哪本小說

《菩提雪》就是一首劇情歌,劇情故事是獨立的,不是根據小說改編的,但有人正在根據《菩提雪》寫小說——《紅顏鬼話之菩提雪》,好像還沒有完結

晉太元七年,有蘇生名之。於雲南逆旅,忽逢菩提,碧池濯濯,其間青蓮窈窕,有女卧於蓮間,顧盼倩兮,蘇生甚異之。呼起而談,引為知己。期半旬,辭去。年逾不惑,尋向所至,遂迷,不復得路。
我曾經問佛祖,我為什麼會在這里。
他笑著對我說,我為了再見一個人,在這里求了他數百年,於是他便和我打賭,若我能等到那人,並認出他,佛祖就讓我們再結一段塵緣。
我問佛祖:「那我在等誰?」佛祖卻反問我:「你不記得他的名字?」
我搖頭說不。
他又問我:「那你還記得他的模樣么?」
我又搖了搖頭。然後我聽到他沉重的嘆息,他說我該難過。可我不知道什麼叫傷心。我不知道什麼叫悲歡,我只記得,我是佛祖菩提下的一株青蓮。

熱點內容
空間重生男主小說完結小說排行榜完本 發布:2025-09-15 00:12:47 瀏覽:798
江辰與唐楚楚的免費閱讀小說 發布:2025-09-15 00:11:54 瀏覽:769
痞子糙漢男主現代小說 發布:2025-09-15 00:10:03 瀏覽:797
瘋讀小說集齊十個碎片免費抽手機 發布:2025-09-15 00:09:42 瀏覽:95
林繪錦小說名字 發布:2025-09-15 00:08:35 瀏覽:360
有點黃的言情短篇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9-14 23:57:57 瀏覽:449
玄幻小說力氣大能幹什麼 發布:2025-09-14 23:51:05 瀏覽:171
穿越古代南洋崛起小說 發布:2025-09-14 23:23:45 瀏覽:925
言情控小說一念成婚顧少請溫柔 發布:2025-09-14 23:10:06 瀏覽:5
穿越古代言情小說不虐 發布:2025-09-14 22:53:26 瀏覽: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