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安顏溫庭筠小說叫什麼名字
⑴ 溫庭筠的《菩薩蠻》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溫庭筠的《菩薩蠻》的寫作背景:此詞約作於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後期。據《唐才子傳》和《北夢瑣言》記載,唐宣宗喜歡曲詞《菩薩蠻》,相國令狐綯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
據此可知《菩薩蠻》諸詞乃溫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綯進獻唐宣宗之作。其時當在大中四年(850)十月至十三年(859)十月之間,《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編為大中六年(852)前後,正值溫庭筠屢試不第之時。
上來兩句所寫,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緊接懶起,起字一逗——雖曰懶起,並非不起,是嬌懶遲遲而起也。閨中曉起,必先梳妝,故「畫蛾眉」三字一點題——正承「小山」而來。「弄妝」再點題,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鬢之腮雪而來。其雙管並下,脈絡最清。
然而中間又著一「遲」字,遠與「懶」相為呼應,近與「弄」字互為註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遲」字,多少層次,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盡矣。
梳妝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故過片重開,即寫梳妝已罷,最後以兩鏡前後對映而審看梳妝是否合乎標准。其前鏡,妝台奩內之座鏡也;其後鏡,手中所持之柄鏡也——俗呼「把兒鏡」。
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而兩鏡之交,「套景」重疊,花光之與人面,亦交互重疊,至於無數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盡得神理,實為奇絕之筆。
⑵ 再問溫庭筠的名字問題
個人覺得念jun好聽,聲調很和諧
筠1
jūn
(1)
古州名 [Jun prefecture]。
(2)
唐武德七年置。以地產筠篁得名。轄境約當今江西省高安、上高、新昌等縣地
(3)
唐羈縻州,其地即今四川省南部的筠連縣
另見yún
筠2
yún
(1)
(形聲。從竹,均聲。本義:竹子的青皮;竹皮)
(2)
同本義 [smooth hard skin of bamboo]
筠,竹皮之美質也。――《廣韻》
手握青筠之杖。――王嘉《拾遺記》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禮記》。鄭玄注:「筠,竹之青皮也。」
綺窗唱和,指花月為題,綉閣論情,對松筠為誓。――《警世通言》
(3)
又如:筠管(竹管);筠筒(竹筒);筠窗(竹窗);筠梯(竹梯);筠席(竹席); 筠床(竹床); 筠紙扇(竹柄紙扇); 筠簾(竹簾)
(4)
竹子的別稱 [bamboo]
目才到三眠半月強,即時懶意滿筠筐。―― 清·周煌《吳興蠶詞》
黛葉輕筠綠,金花笑菊秋。――唐·錢起《賦得池上丁香樹》
(5)
又如:筠溪(竹叢中的流水);筠斑(斑竹);筠廊(竹叢中的迴廊);筠筒(竹筒);筠管(竹管,多用以指筆);筠籠(覆罩在香爐上的竹籠)
(6)
竹製的笛類管樂器 [bamboo flute]
竊聞平陽擊石,山谷為之調;大禹吹筠,風雲為之動。――北周·庾信《趙國公集序》
另見jūn
筠1
yún ㄩㄣˊ
(1)
竹子的青皮:「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也。」
(2)
竹子:「柴門空閉鎖松~」。
鄭碼:MBRT,U:7B60,GBK:F3DE
筆畫數:13,部首:竹,筆順編號:3143141213541
筠2
jūn ㄐㄩㄣˉ
〔~連〕地名,在中國四川省。
http://ke..com/view/264630.htm
⑶ 唐代詩人溫庭筠叫什麼名哪裡人
本名岐、字飛卿、並州人。工側詞艷曲、累舉不第。大中末、以上書授方山尉、仍失意歸。與令狐�不協、薄為有才無行。徐商知政事、用為國子助教、商罷、尋廢。相傳庭筠入試時,押官韻八叉手而賦成、名溫八叉。與李商隱齊名、不虛也。
⑷ 關於小說的名字,幫忙想想
古代or現代哩?
還可以用詩句,特色地名........N多啊
詞牌名:
1. 暗香 詞牌名。從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紹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訪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個月,石湖拿出詩箋,向作者索要詞章新作,作者填寫了兩首詞。石湖吟賞不已,命兩個歌妓演唱,音調節律和婉,作者就將這首詞名為《暗香》。
2. 八聲甘州 詞牌名。
3. 拜星月慢 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名。
4. 卜運算元 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相傳是借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綽號。駱賓王寫詩好用數字取名,人稱「卜運算元」。
5.. 采蓮令 詞牌名。
6.. 採桑子 原唐教坊大麴中有《採桑》,後截取一「遍」單行,取為詞。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詞中又創慢詞,《採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無此詞牌,始於晏殊。
7. 蒼梧謠 詞牌名。
8. 釵頭鳳 原名《擷芳詞》,相傳取自北宋政和間宮苑擷芳園之名。後因陸游有「可憐孤似釵頭鳳」詞句,故名。
9. 長相思 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又名《長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樂府中有「上言長相思,下言夕別離」一句,故名。
10. 朝中措 詞牌名。宋以前舊曲,名為《照江梅》、《芙蓉曲》。
11. 丑奴兒 詞牌名。出自唐教坊大麴《採桑》,所以,通稱《採桑子》,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
12. 搗練子 詞牌名。以搗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詞調。
13. 點絳唇 又名《南浦月》《點櫻桃》等。
14. 蝶戀花 本名《鵲踏枝》,唐教坊曲名,後改名《蝶戀花》,另名《鳳棲梧》、《一籮金》、《黃金縷》、《卷珠簾》等。
15. 定風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詞中有「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流」一語。此調取名原來有平定叛亂的意思。又名《定風流》、《定風波令》等。
16. 東風第一枝 詞牌名。又名《瓊林第一枝》,此調最早見於史達祖。
洞仙歌 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名。又稱《羽仙歌》、《洞中仙》。
17. 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詞中有「紅衣脫盡芳心苦」,故名。
18. 風流子 詞牌名。
19. 風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風入松》歌,後取用為詞調。
20. 鳳蕭吟 《詞譜》誤將這首詞的標題「芳草」,當作詞牌。
21. 隔浦蓮 詞牌名。
22. 關河令 詞牌名。
23. 桂枝香 詞牌名。又名《疏簾淡月》。
24. 過秦樓 詞牌名。又名《選官子》、《選冠子》。
25. 漢宮春 詞牌名。
26. 好事近 詞牌名。又名《釣船笛》、《倚鞦韆》。
27. 賀新郎 詞牌名。
28. 花犯 詞牌名。周邦彥自度曲。「犯」:意為「犯調」,是將不同的空調聲律合成一曲,使音樂更為豐富。
29. 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
30. 減字浣溪沙 詞牌名。減字,唐宋曲子詞術語,一般填詞應按譜填,但詞人在聲腔字數上有伸縮自由,以求舊曲出新聲。這首詞實際沒有減字,末字「些」是語氣助詞,是取用楚地方言。
31. 減字木蘭花 詞牌名。
32. 江城子 又名《江神子》、《水晶簾》。
33. 江南春 此詞牌不曾有別人填寫過。可能是作者從南朝梁柳惲的《江南曲》中「日暖江南春」一句,擇取而名。
34. 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過龍門》、《賣花聲》。此詞最早創於唐代劉禹錫和白居易。
35. 浪淘沙令 詞牌名。
36. 酹江月 即念奴嬌,取蘇軾《念奴嬌》中「一樽還酹江月」。
37. 臨江仙 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原曲常用於詠水仙。
38. 留春令 詞牌名。
39. 柳梢青 詞牌名。又名《隴頭月》、《早春怨》。
40. 六丑 周邦彥自創。後人覺《六丑》不雅,易名為《個儂》。傳說當年名妓李師師為宋徽宗唱了這支曲子,徽宗覺得這首曲詞圓婉好聽,就問。「是誰寫的?」李師師說:「這曲子叫《六丑》,周邦彥寫的新調。」徽宗召見周邦彥時問:「為何取名《六丑》?」周邦彥答道:「因為它沖犯了六個宮調,那都是最好聽的章調,可是要唱好它並不容易。昔日高陽氏有子六人,富才華而貌�,故以此取為曲調的名字。」
41. 六州歌頭 詞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宋時入詞牌。六州指伊、涼、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統稱《六州》。歌頭即引歌。
42. 綠羅裙 原名《生查子》,因有「記得綠羅裙」一句,取名之。
43. 綠頭鴨 詞牌名。
44. 羅敷歌 詞牌名。又名《採桑子》。
45. 賣花聲 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過龍門》。此曲最早創自唐代劉禹錫。初為小令,形式與七言絕句相同。其內容專詠浪淘沙。五代至宋,此調發展為長短句,內容也更廣泛。
46. 滿江紅 詞牌名。
47. 滿庭芳 詞牌名。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滿庭芳草積」的詩句而得。
又名《滿庭霜》、《江南好》、《滿庭花》。
48. 眉嫵 詞牌名,又名《百宣嬌》。
49. 梅花引 詞牌名。
50. 木蘭花 又作《玉樓春》《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詞人所填《木蘭花》,句式參差不一。宋人定為七言八句。
51. 木蘭花令 詞牌名。
52. 木蘭花慢 又名《木蘭花》原是唐教坊名,宋時變為詞調,並演化成慢調。
53. 南歌子 原唐教坊曲名。後作詞牌。最初始由唐代溫庭筠所作。
54. 南柯子 詞牌名。
55. 南浦 唐教坊曲中有《南浦子》,宋詞借舊曲名另制新調。
56. 南鄉子 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名。
57. 念奴嬌 念奴是唐朝天寶年間的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絕妙,後人用其名為詞調。
58. 破陣子 原是唐朝開國時創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陣樂》中一曲,後改用為詞牌。
59. 菩薩蠻 原為唐教坊曲。唐代蘇鶚《杜陽雜編》載:「大中初,女蠻國入貢,危髻金冠,纓絡被體,號菩薩蠻隊。當時倡優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
60. 菩薩蠻令 詞牌名。
61. 菩薩滿 原為唐教坊曲。唐代蘇鶚《杜陽雜編》載:「大中初,女蠻國入貢,危髻金冠,纓絡被體,號菩薩蠻隊。當時倡優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
62. 戚氏 詞牌名。柳永自創的新調。
綺羅香 詞牌名。始見於史達祖。
63. 千秋歲 又名《千秋節》,出自秦觀的《淮海詞》。
64. 千秋歲引 詞牌名。
65. 青門引 詞牌名。
66. 青門飲 詞牌名,又名《青門引》。
67. 青玉案 詞牌名。取於東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銹段,何以報之青玉案」一詩。
68. 清平樂 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一說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後人偽托。
69. 清平月 詞牌名。
70. 鵲橋仙 詞牌名。因歐陽修有詞「鵲迎橋路接天津」一句,取為詞名。又有一說,此調因詠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而得名。
71. 人月圓 詞牌名。
72. 如夢令 相傳後唐庄宗自製曲,因曲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一句而得名。
73. 阮郎歸 詞牌名。出自東漢劉晨、阮肇天台山采葯遇仙女的典故。
74. 瑞鶴仙 詞牌名。宋周邦彥始創,格體參差。
75. 瑞龍吟 詞牌名。
76. 三姝媚 詞牌名。
77. 山亭柳 唐代無此詞牌,始於晏殊。
78. 少年游 唐無此詞調,宋人晏殊作《珠玉詞》中有「長似少年時」句,取之為名。又名《小闌干》、《玉臘梅枝》。
79. 生查子 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詞中已有此曲。又名《陌上郎》、《愁風雨》、《梅溪渡》等。
80. 聲聲慢 又名《勝勝慢》、《神光燦》、《人在樓上》、《寒松嘆》等。
81. 雙雙燕 詞牌名。
82. 霜天曉角 詞牌名。又名《月當窗》、《踏月》。此詞調首見於《全芳備祖前集》,宋代詞人林逋取其前片的意境用為詞牌名。
83. 水調歌頭 又名《元會曲》、《凱歌》、《台城游》。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麴。大麴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是中序的第一章。
84. 水龍吟 又名《龍吟曲》。取李白「笛奏龍吟水」一詩句而名之。
85. 思遠人 詞牌名。
86. 蘇幕遮 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原曲源自西域龜茲國,「蘇幕遮」意「西戎胡語」。
87. 蘇武令 詞牌名。又名《過秦樓》、《蘇武慢》。
88. 訴衷情 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名。
89. 瑣寒窗 詞牌名。又名《鎖窗寒》。
90. 踏莎行 詞牌名。
91. 唐多令 又名《糖多令》、《南樓令》、《空篌曲》。
92. 望海潮 詞牌名。柳永所創。柳永與孫何人布衣之交,後孫何官居杭州,柳永求見不得,創作了新調《望海潮》一詞,請歌女楚楚在孫何面前唱,才得以進見。
93. 望江南 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此調本名為《謝秋娘》,是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所作。後進入教坊。
94. 西河 詞牌名。又名《西河慢》、《西湖》。
95. 西江月 又名《步虛詞》,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
96. 惜分飛 又名《惜雙雙》、《惜芳菲》。《詞譜》中以毛滂為正曲。故此詞牌可能是毛滂自創。
97. 惜奴嬌 《高麗史樂志》載:宋賜大晟樂內有《惜奴嬌曲破》,故此詞牌名應是出自大麴。
98. 謝池春 詞牌名。
99. 行路難 詞牌名。本是古樂府雜曲歌名,內容多寫世途艱難,英雄末路。後用為詞調。又名《梅花引》、《小梅花》。
100. 行香子 詞牌名。又名《燕香子》。
101. 燕山亭 詞牌名。
102. 夜行船 詞牌名。
103. 謁金門 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又名《空相憶》、《花自落》、《出塞》等。
104. 一剪梅 出自宋代詞人周邦彥詞中的「一剪梅花萬樣嬌」一句。又名《玉簟秋》、《臘梅香》。
105. 憶秦娥 詞牌名。
106. 憶少年 詞牌名。
107. 憶仙姿 詞牌名。原為五代唐庄宗李存勖創制。因原詞中有「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後取名《如夢令》。
108. 永遇樂 詞牌名,亦名《消息》。
109. 漁家傲 唐、五代詞中不見此詞牌,取自北宋詞人晏殊的「神仙一曲漁家傲」一句。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和《遊仙詠》等。
110. 虞美人 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據說取名於項羽寵姬虞美人。又名《一江春水》、《玉壺冰》。
111. 雨霖鈴 一作《雨淋鈴》,唐教坊曲名。後用於詞牌。相傳唐玄宗因安史之亂逃入蜀地,進斜谷,霖雨連下十數天,在棧道中聞見鈴聲,思念起楊貴妃,便制曲一闕,名為《雨霖鈴》。
112. 玉樓春 又名《木蘭花》、《西湖曲》。
113. 怨三三 詞牌名。
114. 越江吟 原為琴曲名。
115. 澡蘭香 詞牌名。
116. 昭君怨 詞牌名。樂府詩集》載王昭君出塞故事,說此調最早為昭君所創。調見蘇軾的《東坡詞》。又名《一痕沙》、《明妃怨》《道無情》。
117. 鷓鴣天 唐、五代詞中無此詞牌。最初由北宋的宋祁所作。北宋大詞家晏殊以《鷓鴣天》填詞最多。在北宋詞牌中《鷓鴣天》的別名最多,有《千葉蓮》、《思佳客》、《思越人》、《第一香》、《醉梅花》、《鷓鴣引》、《驪歌一疊》等等。
118. 祝英台近 詞牌名,又名《寶釵分》等。
119. 子夜歌 詞牌名。又名《憶秦娥》。
120. 醉垂鞭 詞牌名。
121. 醉花陰 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
122. 醉落魄 詞牌名。又名《一斛珠》。據曹鄴小說《梅妃傳》載,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賜江妃。江妃不受,寫下「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詩句。玄宗閱後不樂,令樂府以新聲唱之,名《一斛珠》。曲名由此而得。
123. 醉桃源 詞牌名。又名《阮郎歸》。
⑸ 溫庭筠名字是誰取的
唐代著名詩人溫庭筠字飛卿,本名叫溫岐,是山西祁縣人士。庭筠出生於812年,是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溫庭筠的祖上是唐朝著名宰相溫彥博,但是由於家道中落,溫庭筠的家庭情況也不是很好。在唐朝,十分的看重仁人志士,設立了考試,來廣納天下人才。雖然溫庭筠很有才華,但是卻因為多次考試都沒有中舉,從而沒能謀得一官半職。溫庭筠在多次考試沒有中舉之後,便開始在當時的宰相令狐絢家中市場出入,與令狐絢關系極好。但是,溫庭筠生性放浪,不受約束。再加上溫庭筠品行有所欠缺,愛好喝酒賭博,被令狐絢所嫌棄。溫庭筠最終更是觸怒了唐宣宗,從而使自己的仕途走到了盡頭。雖然溫庭筠的仕途不順,但是溫庭筠在文學上的成就卻是很高的。溫庭筠生來便十分的聰穎,文思敏捷,經常是八叉手而成八韻,因此,溫庭筠也被人們稱為「溫八叉」,溫庭筠的文學才能可見一斑。溫庭筠的詩詞風格十分的唯美婉約,與李商隱十分的相似,所以人們常常將溫庭筠與李商隱相提並論,更是將兩人並稱為「溫李」。而在作詞方面,溫庭筠又與韋庄齊名,被稱為「溫韋」。溫庭筠字是自己的父親取的,之所以取名飛卿,就是希望溫庭筠可以飛黃騰達。雖然溫庭筠的仕途極為坎坷,但是在文學道路上,溫庭筠卻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更是被後世尊稱為「花間派鼻祖」。
⑹ 以前看的一篇花火短篇小說 好像是飛言情的 講的是溫庭筠和魚弦機的故事 那篇小說叫什麼名字啊
我也看過,就是花火,不是飛言情,我不記得名字了,我找找書看看
⑺ 溫庭筠的全部資料,
溫庭筠 (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新唐書》與《舊唐書》均有傳。年輕時苦心學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據說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時人亦稱為「溫八叉」、「溫八吟」。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詞與韋庄齊名,並稱「溫韋」。 [1] 溫庭筠雖為並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居江淮,後定居於鄠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早年以詞賦知名,然屢試不第,客游淮間。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客於江陵。唐懿宗時曾任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性喜譏刺權貴,多觸忌諱;又不受羈束,縱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終身潦倒。其詩詞工於體物,有聲調色彩之美。詩辭藻華麗,多寫個人遭際,於時政亦有所反映,弔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氣韻清新,猶存風骨。詞多寫女子閨情,風格穠艷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現存詞數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間集》。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金荃詞》。另著有傳奇小說集《乾巽子》,原本不傳,《太平廣記》引錄甚多。 [2] 1.溫庭筠詞選 夢江南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裡事,水風空落眼前花。 搖曳碧雲斜。 望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mò)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píng)洲。 玉蝴蝶 秋風凄切傷離,行客未歸時。 寒外草先衰,江南雁到遲。 芙蓉凋嫩臉,楊柳墮新眉。 搖落使人悲,腸斷誰得知? 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 新帖綉(一作著綺)羅襦,雙雙金鷓鴣。 菩薩蠻 夜來皓月才當午,重簾悄悄無人語。 深處麝煙長,卧時留薄妝。 當年還自惜,往事那堪憶。 花露(落)月明殘,錦衾知曉寒。 菩薩蠻 蕊黃無限當山額,宿妝隱笑紗窗隔。 相見牡丹時,暫來還別離。 翠釵金作股,釵上蝶雙舞。 心事竟誰知?月明花滿枝。 菩薩蠻 翠翹金縷雙鸂鵣,水紋細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雨晴紅滿枝。 綉衫遮笑靨,煙草粘飛蝶。 青瑣對芳菲,玉關音信稀。 菩薩蠻 杏花含露團香雪,綠楊陌上多離別。 燈在月朧明,覺來聞曉鶯。 玉鉤褰翠幕,妝淺舊眉薄。 春夢正關情,鏡中蟬鬢輕。 菩薩蠻 寶函鈿雀金鸂鵣(鸂鵣xichì一種水鳥。),沉香閣(一作關)上吳山碧。 楊柳又如絲,驛橋春雨時。 畫樓音信斷,芳草江南岸。 鸞鏡與花枝,此情誰得知。 菩薩蠻 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 門外草萋萋,送君聞馬嘶。 畫羅金翡翠,香燭銷成淚。 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 菩薩蠻 鳳凰相對盤金縷,牡丹一夜經微雨。 明鏡照新妝,鬢輕雙臉長。 畫樓相望久,欄外垂絲柳。 音信不歸來,社前雙燕回。 菩薩蠻 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中庭月。 相憶夢難成,背窗燈半明。 翠鈿金壓臉,寂寞香閨掩。 人遠淚闌干,燕飛春又殘。 菩薩蠻 滿宮明月梨花白,故人萬里關山隔。 金雁一雙飛,淚痕沾綉衣。 小園芳草綠,家住越溪曲。 楊柳色依依,燕(一作雁)歸君不歸。 菩薩蠻 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 雨後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無言勻睡臉,枕上屏山掩。 時節欲黃昏,無聊獨倚門。 菩薩蠻 雨晴夜台玲瓏日(一作月),萬枝香裊紅絲拂。 閑夢憶金堂,滿庭萱草長。 綉簾垂籙簌,眉黛遠山綠。 春水渡溪橋,憑欄魂欲消。 菩薩蠻 竹風輕動庭除冷,珠簾月上玲瓏影。 山枕隱濃妝,綠檀金鳳凰。 兩蛾愁黛淺,故國吳宮遠。 春恨正關情,畫樓殘點聲。 菩薩蠻 水精簾里頗黎枕,暖香惹夢鴛鴦錦。 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一作日)天。 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 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 更漏子 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 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遮鴣。 香霧薄,透簾(一作重)幕,惆悵謝家池閣。 紅燭背,綉簾垂,夢長君不知。 更漏子 星斗稀,鍾鼓歇,簾外曉鶯殘月。 蘭露重,柳風斜,滿庭堆落花。 虛閣上,倚欄望,還似去年惆悵。 春欲暮,思無窮,舊歡如夢中。 更漏子 金雀釵,紅粉面,花里暫時相見。 知我意,感君憐,此情須問天。 香作穗,蠟成淚,還似兩人心意。 山枕膩,錦衾寒,覺來更漏殘。 更漏子 相見稀,相憶久,眉淺淡煙如柳。 垂翠幕,結同心,侍(原作待)郎熏綉衾。 城上月,白如雪,蟬鬢美人愁絕。 宮樹暗,鵲橋橫,玉簽初報明。 更漏子 背江樓,臨海月,城上角聲嗚咽。 堤柳動,島煙昏,兩行征雁分。 京口路,歸帆渡,正是芳菲欲度。 銀燭盡,玉繩低,一聲村落雞。 更漏子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 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歸國遙 香玉,翠鳳寶釵垂籙簌。 鈿筐交勝金粟,越羅春水綠。 畫堂照簾殘燭,夢余更漏促。 謝娘無限心曲,曉屏山斷續。 歸國遙 雙臉,小鳳戰篦金颭艷。 舞衣無力風斂,藕絲秋色染。 錦帳綉帷斜掩,露珠清曉簟。 粉心黃蕊花靨,黛眉山兩點。 酒泉子 羅帶惹香,猶系別時紅豆。 淚痕新,金縷舊,斷離腸。 一雙嬌燕語雕梁,還是去年時節。 綠陰濃,芳草歇,柳花狂。 酒泉子 花映柳條,閑向綠萍池上。 憑欄桿,窺細浪,兩蕭蕭。 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 掩銀屏,垂翠箔(一作幕),度春宵。 酒泉子 日映紗窗,金鴨小屏山碧。 故鄉春,煙靄隔,背蘭釭。 宿妝惆悵倚高閣,千里雲影薄。 草初齊,花又落,燕雙雙。 酒泉子 楚女不歸,樓枕小河春水。 月孤明,風又起,杏花稀。 玉釵斜簪雲鬟重,裙上金縷鳳。 八行書,千里夢,雁南飛。 定西番 漢使昔年離別,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關春雪,雁來人不來。 羌笛一聲愁絕,月徘徊。 定西番 海燕欲飛調羽,萱草綠,杏花紅,隔簾櫳。 雙鬢翠霞金縷,一枝春艷濃。 樓上月明三五,瑣窗中。 定西番 細雨曉鶯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羅幕翠簾初卷,鏡中花一枝。 腸斷寒門消息,雁來稀。 楊柳枝 蘇小門前柳萬條,毿毿金線拂平橋。 黃鶯不語東風起,深閉朱門伴舞腰。 楊柳枝 金縷毿毿碧瓦溝,六宮眉黛惹香愁。 晚來更帶龍池雨,半拂欄桿半入樓。 楊柳枝 御柳如絲映九重,鳳凰窗映綉芙蓉。 景陽樓畔千條路,一面新妝待曉風。 楊柳枝 織錦機邊鶯語頻,停梭垂淚憶徵人。 塞門三月猶蕭索,縱有垂楊未覺春。 楊柳枝 兩兩黃鸝色似色,裊枝啼露動芳音。 春來幸自長如線,可惜牽纏盪子心 楊柳枝 宜春苑外最長條,閑裊春風伴舞腰。 正是玉人腸絕(一作斷)處,一渠春水赤闌橋。 楊柳枝 南內牆東御路帝,須知春色柳絲黃。 杏花未肯無情思,何事行人最斷腸? 楊柳枝 館娃宮外鄴城西,遠映征帆近拂堤。 系得王孫歸意切,不關(一作同)芳草綠萋萋。 南歌子 轉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 花里暗相招,憶君腸欲斷,恨春宵。 南歌子 鬢垂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終日兩相思。為君憔悴盡,百花時。 南歌子 手裡金鸚鵡,胸前綉鳳凰。 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南歌子 似帶如絲柳,團酥握雪花。 簾卷玉鉤斜。九衢塵欲暮,逐香車。 南歌子 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 倚枕覆鴛衾。隔簾鶯百囀,感君心。 南歌子 撲蕊添黃子,呵花滿翠鬟。 鴛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對芳顏。 南歌子 懶拂鴛鴦枕,休縫翡翠裙。 羅帳罷爐熏。近來心更切,為思君。 河瀆神 河上望叢祠,廟前春雨來時。 楚山無限鳥飛遲,蘭棹空傷別離。 何處杜鵑啼不歇,艷紅開盡如血。 蟬鬢美人愁絕。百花芳草佳節。 河瀆神 孤廟對寒潮,西陵風雨蕭蕭。 謝娘惆悵倚蘭橈,淚流玉箸千條。 暮天愁聽思歸樂,早梅香滿山郭。 回首兩情蕭索,離魂何處飄泊? 河瀆神 銅鼓賽神來,滿庭幡蓋徘徊。 水村江浦過風雷,楚山如畫煙開。 離別櫓聲空蕭索,玉容惆悵妝薄。 青麥燕飛落落,卷簾愁對珠閣。 女冠子 含嬌含笑,宿翠殘紅窈窕。 鬢如蟬。寒玉簪秋水,輕紗卷碧煙。 雪胸鸞鏡里,琪樹鳳樓前。 寄語青娥伴,早求仙。 女冠子 霞帔雲發,鈿鏡仙容似雪。 畫愁眉。遮語回輕扇,含羞下綉帷。 玉樓相望久,花洞恨來遲。 早晚乘鸞去,莫相遺。 清平樂 上陽春晚,宮女愁蛾淺。 新歲清平思同輦,怎奈長安路遠。 鳳帳鴛被徒熏,寂寞花鎖千門。 競把黃金買賦,為妾將上明君。 清平樂 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 終日行人恣(一作爭)攀折,橋下水流嗚咽。 上馬爭勸離觴,南浦鶯聲斷腸。 愁殺平原年少,回首揮淚千行。 遐方怨 憑綉檻,解羅帷。 未得君書,腸斷(一作斷腸),瀟湘春雁飛。 不知征馬幾時歸? 海棠花謝也,雨霏霏。 遐方怨 花半坼,雨初晴。 未卷珠簾,夢殘,惆悵聞曉鶯。 宿妝眉淺粉山橫。 約鬟鸞鏡里,綉羅輕。 訴衷情 鶯語花舞春晝午,雨霏微。 金帶枕,宮錦,鳳凰帷。 柳弱蝶交飛,依依。 遼陽音信稀,夢中歸。 思帝鄉 花花,滿枝紅似霞。 羅袖畫簾腸斷,卓香車。 回面共人閑語,戰篦金鳳斜。 惟有阮郎春盡,不歸家。 河傳 江畔,相喚。曉妝鮮,仙景個女采蓮。 請君莫向那岸邊。少年,好花新滿船。 紅袖搖曳逐風暖(一作軟),垂玉腕,腸向柳絲斷。 浦南歸,浦北歸。莫知,晚來人已稀。 河傳 湖上,閑望。雨蕭蕭,煙浦花橋路遙。 謝娘翠蛾愁不消,終朝,夢魂迷晚潮。 盪子天涯歸棹遠,春已晚,鶯語空腸斷。 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聞郎馬嘶。 河傳 同伴,相喚。杏花稀,夢里每愁依違。 仙客一去燕已飛。不歸,淚痕空滿衣。 天際雲鳥引晴(一作情)遠,春已晚,煙靄渡南苑。 雪梅香,柳帶長。小娘,轉令人意傷。 番女怨 萬枝香雪開已遍,細雨雙燕。 鈿蟬箏,金雀扇,畫梁相見。 雁門消息不歸來,又飛回。 番女怨 磧南沙上驚雁起,飛雪千里。 玉連環,金鏃箭,年年征戰。 畫樓離恨錦屏空,杏花紅。 荷葉杯 一點露珠凝冷,波影。滿池塘。 綠莖紅艷兩相亂,腸斷。水風涼。 荷葉杯 鏡水夜來秋水,如雪。采蓮時。 小娘紅粉對寒浪,惆悵。正思惟(原作想)。 荷葉杯 楚女欲歸南浦,朝雨。濕愁紅。 小船搖漾入花里,波起。隔西風。 2.溫庭筠詩選 蘇武廟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雲邊雁過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候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帶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徽。 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 數叢沙草群歐散,萬頃江田一鷺飛。 誰揭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 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 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 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一作照)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瑤瑟怨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雲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⑻ 溫庭筠的文學成就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詩詞俱佳,以詞著稱。溫庭筠詩詞,在藝術上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被譽為花間派鼻祖。王拯《龍壁山房文集懺庵詞序》雲,詞體乃李白、王建、溫庭筠所創,「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雲:「詞有高下之別,有輕重之別。飛卿下語鎮紙,端己揭響入雲,可謂極兩者之能事。」又載張惠言語雲:「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信然。飛卿蘊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柔之氣。」「針縷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跡,花間極有渾厚氣象。如飛卿則神理超越,不復可以跡象求矣。然細繹之,正字字有脈絡。」劉熙載《藝概》更雲:「溫飛卿詞,精妙絕人。」溫庭筠在詞史上的地位,確是非常重要的。
《花間集》收溫詞最多達66首,可以說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於「倚聲填詞」的詩人,其詞多寫花間月下、閨情綺怨,形成了以綺艷香軟為特徵的花間詞風,被稱為「花間派」鼻祖,對五代以後詞的大發展起了很強的推動作用。詞這種文學形式,到了溫庭筠手裡才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隨後五代與宋代的詞人競相為之,終於使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成蔚為大觀,仍然有著極廣泛的影響。溫庭筠對詞的貢獻,永遠受到後人的尊敬。
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贊賞這一聯,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
溫庭筠詩詞集,據《新唐書·藝文志》,當時曾有《握蘭集》三卷,《金荃集》10卷,《詩集》5 卷,《漢南真稿》10卷,又有與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詩文合集《漢上題襟集》10卷,知其創作頗豐,可惜其集不傳。今所見溫庭筠之詩詞,為《花間集》、《全唐詩》、《全唐文》中所保存者。現存詩310多首,有清顧嗣立重為校注的《溫飛卿集箋注》以及清曾益等人的《溫飛卿詩集箋注》;現存詞有王國維所輯的《金荃詞》收70首,林大春匯集《唐五代詞》錄70首。
溫庭筠詞惟題材偏窄,被人譏為「男子而作閨音」。代表詞作有《望江南》二首、《菩薩蠻》十四首、《更漏子》六首、《酒泉子》四首、《楊柳枝》、《南歌子》、《河瀆神》、《訴衷情》等。
除詩詞外,溫庭筠還是一位小說作家、學者。據《新唐書·藝文志》,溫庭筠撰有小說《乾巽子》3卷、《採茶錄》1卷,編纂類書《學海》10卷。可惜幾乎全部亡佚,僅《乾巽子》部分文句在《太平廣記》里尚有所引錄,現如今無從探知其詳。尤其是《學海》10卷的亡佚,實在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大損失。如果《學海》能保存下來,必然會對學術研究和輯佚等工作大有貢獻。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中國詞史上的重要人物,溫庭筠詩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實在是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大損失。不但詩文集亡佚,連有關溫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如今難以考知溫庭筠的詳細情況,《唐才子傳》所載溫庭筠傳,也時序顛倒,舛錯支離。雖經有關專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雖則如此,溫庭筠還是在文學史上大放光輝,名垂千古。
⑼ 誰能續寫溫庭筠<望江南>
遲來的晨曦漫過碧藍的海面,終於映出了坐在窗邊女子憔悴的身形,在等些什麼,又在望些什麼啊,我想我應該知道答案.
桌上的銅鏡映出了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奈何再美的容顏也遮不住她面龐那抹不去的苦.
從窗子向外望去,再也看不到那美麗的玫瑰海,只剩下大海的深藍和天空無力的蒼白;瘋長的長青藤爬滿雪白的牆體,想要埋掉那些過往的山盟海誓;她不管.只是眺向那遙遠的海天相接之處,每一艘船的出現都讓她的心漏跳一拍,但是隨之而來卻是更深的失望.
她是脆弱的,我想.
浴血夕陽強有力的光芒帶出了一連串的海上泡沫,漫天的紅霞啊,在暗示什麼呢?
她還是望著那忽隱忽現的線,等著他,等著,哪怕是一封帛書也好啊.
悠悠的水波,正如她對他的思念,延伸無止境.
白色的帆,在一片血紅的顏色中也染上了這一天中最後的一抹紅.
她突然想大叫他的名字,可惜,希望在還沒來得及希望之前就破滅了,不是他,又不是他.
回想那」詩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無休」,還有那些溫存的近乎虛妄的辭藻,是否只是玩笑地顛覆了那些逼仄的韻罷了?
慘淡的月光襯出了冰冷的海水,入骨三分,海上的薄霧隨之而盪,定也住進了她的眼睛,否則,她的眼睛應該不會濕吧……
回答者:djgood2921 - 試用期 一級 9-17 11:57
⑽ 溫庭筠簡介
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並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唐代溫彥博之裔孫,我國古代著名詞人,兩《唐書》有傳。溫庭筠雖為並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游江淮,後定居於雩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
關於溫庭筠的生年,史籍無載。溫集舊注斷為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夏承燾《溫飛卿系年》以為生於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陳尚君《溫庭筠早年事跡考辨》雲生於德宗貞元十七年(8O1年)。梁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以溫庭筠生干貞元十七年算,卒於咸通七年(866年),則他享年66歲。
溫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詩人一樣,自動好學,苦心硯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長於詩詞。《舊唐書》本傳中說他「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在當時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為「溫八叉」。在我國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說,而象溫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再無第二人。
這樣有才華的人,卻數舉進土不中第。今可考見者,溫庭給開成四年(839年)年將40時開始應舉,未中,只在京兆府試以榜副得貢,連省試也未能參加。究其原因,大約是受宮中政治斗爭之害。因為楊賢妃的讒害,庄恪太子左右數十人或被殺,或被逐,沙汰殆盡,隨後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溫庭筠被卷進這起政治斗爭中,沒被禍已算不錯了,哪還指望中進土。在他步入科場前,便註定了不能及第的命運。開成四年應舉不第後,溫庭筠在雩郊住了兩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二年抱疾,不赴鄉薦試有司」。當時是真病,還是畏禍呆在家裡,不得而知。溫庭筠41歲時,到淮南與李紳相見。早在溫庭筠8歲時,便與李紳相識,可謂自幼為友。到55歲那年,溫庭筠又去應試。在這之前曾幾次應試,每次都名落孫山。這次應試,是大中九年(855年),沈詢主春闈,溫庭筠攪擾場屋,弄得滿城風雨。攪擾場屋的原因,是溫庭筠有「救數人」的綽號,即在考場幫助左右的考生,因此這次沈詢將溫庭筠特別對待,特召溫庭筠於簾前試之。溫庭筠因此大鬧起來,攪擾場屋。據說這次雖有沈詢嚴防,但溫庭筠還是暗中幫了八個人的忙。當然,這次考試又沒能中。從此之後,也就是說從56歲起,溫庭筠便絕了這門心事,不再涉足名場。
考場救人,雖屬不該,但從這里可看出溫庭筠的才能。同考場救人一樣,溫庭筠還幫過相國令狐陶的忙。溫庭筠出入令狐館中,待遇甚厚。當時唐宣宗喜歡歌《菩薩蠻》,令狐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囑咐溫庭筠千萬不要泄漏出去,而溫庭筠卻將此事傳了開來,令狐陶大為不滿。溫庭筠看不起令狐陶的才學。宣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讓未第進士對之,溫庭竊筠「玉條脫」對立,宣宗很高興,予以賞賜。令狐陶不知玉條脫之說,問溫庭筠。溫庭筠告他出自《南華經》,並且說,《南華經》並非僻書,相國公務之暇,也應看點書,言外之意說令狐陶不讀書,又嘗對人說「中書省內坐將軍」,譏諷令狐陶無學。令狐陶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無行,不宜與第。由此可知溫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學不高,皆因當權者所嫉也。不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壞名聲。又相傳溫庭筠在傳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宣宗,因不識為皇帝,曾傲語詰之。
溫庭筠攪擾場屋後,貶隨州隨縣尉,當了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後徐商鎮襄陽,辟為巡官,此時溫庭筠已56歲。在襄陽,溫庭筠與皮成式、周繇等交遊酬唱。在襄陽呆了幾年時間,徐商詔征赴闕,溫庭筠隨後也離開襄陽,去了江東,此時已經61歲了,62歲那年冬回又到了淮南。此時的溫庭筠,雖詩名頗著,但已自潦倒,不檢行跡,與貴胄裴減、令狐高等蒲飲狎昵。當時令狐陶出鎮淮南,溫庭筠因其在位時曾壓制過自己,雖是老相識,也不去看他。後來,溫庭筠因窮迫乞於揚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邏的兵丁打耳光,連牙齒也打折了。他將此訴於令狐陶,令狐陶並未處置無禮之兵丁。兵丁極言溫庭筠狹邪丑跡,說他品行怎麼壞。因此有關溫庭筠品行極壞的話傳了到京師。63歲老翁,被打折了牙齒,並且落了更壞的名聲,溫庭筠只好親自到長安,致書公卿間,申說原委,為己雪冤,隨後即居於京師。
咸通六年(865 年),溫庭筠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制的溫庭筠,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後,「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並書榜文曰:「右,前件進土所納詩篇等,識略精進,堪神教化,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斷華藻。並仰榜出,以明無私。」將所試詩文公布於眾,大有請群眾監督的意思,杜絕了因人取土的不正之風,在當時傳為美談。而此舉又給溫庭筠帶來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於眾,已遭權貴不滿,又所榜詩文中有指斥時政,揭露腐敗者,溫庭筠稱贊「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更為權貴所忌很。所以,宰相楊收非常惱怒,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貶,所以紀唐夫送其赴方城時,詩雲:「且飲綠(酉錄)銷積恨,莫辭黃綬拂行塵。」遭受此次打擊,再次被貶,年事已高的溫庭筠在這年冬抑鬱而死。《唐才子傳》雲「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後不久而死,還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頓失意而死,千載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視權貴。所以紀唐夫送他赴方城詩又雲:「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
當時權貴,可以排擠、壓制溫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卻壓制不了溫庭筠的才華四溢。溫庭筠終於成為文學史上千古不朽的詩人。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詩詞俱佳,以詞著稱。溫庭筠詩詞,在思想意義上雖大多無較高的價值,但在藝術上卻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被譽為花間派鼻祖。王拯《龍壁山房文集懺庵詞序》雲,詞體乃李白、王建、溫庭筠所創,「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雲:「詞有高下之別,有輕重之別。飛卿下語鎮紙,端已揭響入雲,可謂極兩者之能事。」又載張惠言語雲:「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信然。飛卿蘊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柔之氣。」「針縷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跡,花間極有渾厚氣象。如飛卿則神理超越,不復可以跡象求矣。然細繹之,正字字有脈絡。」劉熙載《藝概》更雲:「溫飛卿詞,精妙絕人。」溫庭筠在詞史上的地位,確是非常重要的。
《花間集》收溫詞最多達66首,可以說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填詞的詩人。詞這種文學形式,到了溫庭筠手裡才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隨後五代與宋代的詞人競相為之,終於使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成蔚為大觀,至現在仍然有著極廣泛的影響。溫庭筠對詞的貢獻,永遠受到後人的尊敬。
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贊賞這一聯,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
溫庭筠詩詞集,據《新唐書·藝文志》,當時曾有《握蘭集》三卷,《金荃集》10卷,《詩集》5 卷,《漢南真稿》10卷,又有與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詩文合集《漢上題襟集》10卷,知其創作頗豐。可惜其集不傳,今所見溫庭筠之詩詞,唯《花間集》、《全唐詩》、《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除詩詞外,溫庭筠還是一位小說作家、學者。據《新唐書·藝文志》,溫庭筠撰有小說《乾巽子》3卷、《採茶錄》1卷,編纂類書《學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現在無從探知其詳。尤其是《學海》10卷的亡佚,實在是我國學術史上的一大損失。如果《學海》能保存下來,必然會對學術研究和輯佚等工作大有貢獻。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我國詞史上的重要人物,溫庭筠詩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實在是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大損失。不但詩文集亡佚,連有關溫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現在難以考知溫庭筠的詳細情況,《唐才子傳》所載溫庭筠傳,也時序顛倒,舛錯支離。雖經有關專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雖則如此,溫庭筠還是在文學史上大放光輝,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