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謀士小說排行榜
1. 真正三國中的所有謀士排行榜
沒法比的,如果「謀士」是指軍事造詣上的。
那比較出色的有很多,
比如郭嘉、荀攸、程昱、賈詡、周瑜、陸遜、法正這些……
像諸葛亮,歷史上是作為「政治家」而獲得高度評價的。實際上的軍事造詣並不怎麼樣,多為後人神化。
蜀國正兒八經的軍事上的謀士,除了法正還真沒幾個了(龐統死得早,就不算了)……
魏國謀士一大把,荀彧和諸葛亮相仿,長於政治(當然也提過「驅虎吞狼」這樣出色的軍事主張)。
荀彧 的侄子荀攸才算是一流的軍事謀士,不過過於出彩的表現並不甚多。
郭嘉 是近幾年「三國第一軍師」里呼聲相當高的一個,實際上郭嘉作為曹操主要謀士的時期,正是曹操軍事生涯最成功的時期,為曹操統一北方做出了卓越貢獻!
郭嘉早逝之後,曹操就再也沒在大戰役里占過便宜,只戰勝過一些實力不強的軍閥……說郭嘉是三國第一軍師,即是對他短暫生涯的肯定,又是對此人的惋惜。
在小說里,諸葛亮之前唯一一個堪稱「料事如神」的,就是郭嘉。
實際上,歷史中作為謀士郭嘉的評價也非常高(雖然沒活到40歲)。
賈詡又是一個三國第一軍師的熱門人選。此人在張綉陣營中與曹操作對時,多次將曹操玩弄於股掌之中,可謂是用兵奇才。可惜歸降曹操之後為安身立命,很少出謀劃策。所以曹操收張綉之後,賈詡就低調了很多,基本淡出了三國頂尖謀士的行列……
程昱不能和郭嘉賈詡比的……
至於司馬懿……論軍事論權謀,他都是個人才。可惜最後被追封成了皇帝,性質和「謀士」就差得遠了……
單論智力,司馬懿絕對也是個拔尖的人,畢竟是能左右歷史走向的人物……
(單論智力才華的話,曹操也不能忽略……)
吳國能臣眾多,不過真正帶兵的好手……
周瑜算一個,可惜死得太早……而且周瑜是統帥級人物,和「謀士」有明顯區別,不算在內……
東吳據長江天險,赤壁之後安穩了好些年。
涌現出的軍事家,都像呂蒙、陸遜這樣,在歷史的長河中轉瞬即逝。
呂蒙白衣過江整死關羽後掛了。
陸遜夷陵之戰大敗劉備之後,就沒什麼事做了(晚年算是被孫權逼死)……
東吳名士多,出色統帥也多,像樣的謀士太少……
可以說,三國著名謀士多集中於曹魏……
排名這種東西沒有意義,因為歷史沒有如果,很多東西我們無法假設。
就好像三國武將排行一樣,真正交鋒過的也少,怎麼可能排的出來?
2. 三國謀士排名!
1.郭嘉
郭嘉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郭嘉實際上是曹操的第一謀士,也是三國中的第一謀士。
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在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闢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制霸的過程中謀功至偉。郭嘉達於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賞也被傳為佳話。
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烏丸清剿袁勢余患後,篤疾而夭,年僅三十八歲。
2.陳宮
曹操謀刺董卓未遂,被到處畫圖捉拿。他逃到中牟縣,被縣令陳宮手下的人抓住。陳宮認為他是一條漢子,就棄官和他一塊逃走。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錯殺了好人呂伯奢一家,而且還發表了千古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覺得此人乃「狼心之徒」,於是又棄曹而去。幾經周折,最後才選擇了呂布。
可惜陳宮沒有好好分析呂奉先這個領導的巨大缺陷:他有勇無謀,剛愎自用,並非將才;好色之徒,見利忘義,反復無信,難成大事。所以,他雖然也占過徐州、兗州,打敗過曹操、袁術,但都是曇花一現,最後因屢屢不聽陳宮的計謀而遭致徹底失敗,被曹操生擒活捉。
其實,當呂布屢次不聽陳宮的計謀、眼看敗局已定時,陳宮也想到離開這里,但他怕別人笑話,說他不忠不義;另外又不忍心,還想盡力補天。這就是一種迂腐了。像呂布這樣的傢伙,早晚要垮台,你何必要陪他去倒霉呢?
「空負棟梁材」,陳宮選錯了單位,又不肯跳槽,滿腹經綸付之東流,令人嘆息不已。曹操有留他之意,他寧死不吃回頭草,只是希望能善待他的老母和妻子。臨刑時,曹操和在場的人都流下了淚。
3.賈詡
賈詡,三國時魏國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善用計謀,先在郭汜帳中任謀士,後又成為張綉的謀士。張綉曾在宛城用他的計策打敗了曹操,張綉兵敗後他則歸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都用他的奇計。曹丕稱帝後,官封太尉、魏壽亭侯。死時七十七歲。
4.司馬懿
司馬懿,生於公元一七九年,死於公元二五一年,三國時魏國大將。字仲達,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熟悉兵法,多智謀,善於玩弄權術。曾多次出師與諸葛亮斗兵法。曹芳任皇帝時,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遺詔輔政,後乘曹爽出城游獵時,發動政變,殺了曹爽,代為丞相,封晉王,執掌國政。死後被孫子司馬炎追尊為晉宜帝。
5.田豐
袁紹謀士很多,腦子比較清醒的還要算田豐。料死如神。
田豐,冀州巨鹿人,博覽多識,權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滿宦官專權,棄官歸家。袁紹起兵討伐董卓,應其邀請,出任別駕,以圖匡救王室之志。後袁紹用田豐謀略,消滅公孫瓚,平定河北,虎據四州。田豐曾勸袁紹早日圖許,奉迎天子,占據政治上的主動,袁紹不能從。建安四年,曹袁爭霸,田豐亦提出穩打穩扎的持久戰略,袁紹執意南征而不納,但在曹操東擊劉備時,卻以兒子生病為由,拒絕田豐的奇襲許都之計,錯失良機。官渡之戰,田豐再議據險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敵策略,乃至強諫,被袁紹以為沮眾,械繫牢獄。建安五年,袁紹官渡戰敗,因羞見田豐而將其殺害。
6.諸葛亮
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
諸葛亮,生於公元一八一年,死於公元二三四年。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東省沂南)人,號「卧龍 」先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幼年喪父母,隨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劉備三顧茅蘆的誠意感動,出任劉備軍師,並幫助劉備佔領荊州、益州、漢中,是赤壁大戰的主要指揮者之一。劉備在成都稱帝後任他為丞相,劉禪繼位後封為武鄉侯,任益州牧,領軍平定南蠻,七擒孟獲,並北伐曹操,一生打了無數勝仗。製造「連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運輸糧草的 「木牛流馬」。建興十二年在與司馬懿軍相拒時,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南)軍中,葬於定軍山(今陝西省漢中勉縣定軍山)。
7.陸遜
陸遜,生於公元一八三年,死於公元二五四年,吳國著名儒將。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熟知兵法,胸有城府,有雄才大略,人稱江南奇才。呂蒙奇襲荊州之計,便是出自於陸遜。公元二二二年,劉備伐吳,陸遜受命於危難之時,用火燒大敗劉備於虎亭,又用計大敗曹休,官至丞相。孫權廢太子,屢次進京相勸,孫權不聽,憂憤而死。
8.荀彧
「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三國志。中期曹操幾乎言聽計從。
荀彧,生於公元一六三年,死於公元二一二年。字文若,荀攸的侄子。先為袁紹謀士,後投效曹操,參與軍國決策,貢獻頗大。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殺身亡。
9.龐統
出師未捷身先死
龐統,生於公元一七九年,死於公元二一四年,劉備謀士。字士元,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外號「鳳雛」先生,與諸葛亮齊名。劉備領荊州時,任龐統為耒陽縣令,在縣官位上不理縣事,後經諸葛亮、魯肅再三推薦,被劉備任為副軍師中良將。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與劉備進取川中時,在卉縣(今四川省廣漢北)落鳳坡被劉璋手下名將張任用伏兵亂箭射死,死後追爵為關內侯。
10.徐庶
徐庶,字元直,潁州(今河南許昌)人。天下奇才,早年與諸葛亮,龐統同為好友。曾投劉表,後投劉備任軍師,幫助劉備接連打敗了曹操。後曹操的另一謀士程昱用計騙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騙自殺,
而痛恨曹操,終生沒有為曹操設一條計策。徐庶臨別劉備時,推薦了諸葛亮。
3. 三國期間謀士排名
三國十大謀士點評
第十位:徐庶
看過三國演義的應該對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劉備在新野任命徐庶當軍師,以弱勝強,幫助劉備取得對曹軍的勝利,並且擊敗曹軍名將曹仁。在軍事上生存為劉備贏得了生存的空間。徐庶的才能堪比諸葛亮,曹操的大謀士程昱謙虛地說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為人至孝,把他的母親帶到許都並模仿了徐母的字跡,將徐庶騙到了許都,結果徐庶的母親自殺身亡,徐庶從此也情緒低落,一蹶不振,滿身才氣不得施展,湮沒在人才輩出的三國歷史中。徐庶的結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賢若渴。令人痛心的是,他在這之後沒有任何的作為,彷彿遠離了三國時代,違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華也象流水一樣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紹的首席謀士,然而沮授的才能彷彿沒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後淪為曹操的階下囚,當然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為他追隨了袁紹。袁紹並非沒有才能,數年時間從一個渤海太守發展到北方最大的軍事集團,決不是一般人能辦得到的,但他有一個最大弱點:「好謀無斷」,在最關鍵時刻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在曹操迎接漢獻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紹提出了「協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正確的建議。同時他也告戒袁紹不要任人唯親,但沒有任何效果。顏良不能獨任,官渡決戰採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確建議不得採納,可以說沮授的命運是悲慘的,像他那樣一個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輔佐明主爭霸天下,連身家性命也陪了進去,實在讓人嘆息。 站錯了隊,是他排名較低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說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大才者不拘小節」,而郭嘉就是這樣一位不拘小節的「大才」。 郭嘉行為平時較為放縱,陳群多次向曹操「匯報」,曹操在嘉獎陳群的同時,非但未對郭嘉毫無責罰,反而更加重用。事實證明,郭嘉並沒有辜負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後的從軍生涯中,郭嘉屢出奇計,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勛。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從袁紹處轉投曹操時,曹操與他談論天下事。就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這時三國志里的評價。的確,郭嘉思維敏銳,見地超人。特別是對當時局勢及人物動機分析相當准確。他視江東猛虎孫策為「一人之敵」,孫策果然死於刺客之手,判斷之准簡直有如神助;袁紹死後,二袁兄弟還有一定實力,郭嘉建議: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以及劉表對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等事實都證實了郭嘉的先見之明。在平定河北後,勸曹操輕兵徑襲,徹底消滅了當時割據在北方的少數民族勢力。三國演義為了表現郭嘉,還有一個「遺計定遼東」,其實這是曹操自己的計策,不過這也比較符合郭嘉以思維見長的特點。
郭嘉在三十八歲病死,曹操常說:難奉孝為能知孤意。把他當成接班人來培養。如三國志中記載: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赤壁之敗,曹操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見在曹操的內心深處,是真的對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緬懷。
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之一,可以說荀攸在曹操謀士集團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獨一無二的。荀?推薦荀攸後,曹操即刻招來了荀攸,並對荀?、鍾繇說:「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荀攸開始任太守,後升任尚書,以後曹操任他為軍師,在左右出謀畫策。攸深密有智防,自從太祖征伐,常謀謨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三國演義中顏良文丑被關羽所殺,突出了關羽的勇猛,事實上這二人是中荀攸之計後軍敗才被殺的。曹操擒呂布,滅袁術,破袁紹,都有荀攸的計謀,曹操為張綉所敗之前,攸言於太祖曰:「綉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綉以游軍仰食於表,表不能供也,勢必離。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致也;若急之,其勢必相救。」曹操敗後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軍中號為曹操的「謀主」,共獻奇謀妙策十二條,為曹操統一北方做了很大貢獻。荀攸並未像三國演義那樣反對曹操為魏王,而是成了當時曹操手下一號謀臣,官任尚書令。荀攸死後,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見這位「謀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發揮得不錯了,取得了這個排位
第六位:魯肅
可能一提到魯肅就有一種忠厚長者的形象,三國演義中把魯肅塑造為誠實君子,對他的才能表現不足。魯肅家庭富裕,與周瑜相厚,袁術想起用魯肅,但魯肅見術無綱紀,不足與立事,就遷居到居巢,後從於孫權。孫權和魯肅初次相談十分融洽,縱論天下大事,魯肅立刻顯現了他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勸孫權兼並黃祖,進伐劉表,以長江天險據守,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讓孫權極為佩服,當時頭號謀士張昭以魯肅謙下不足,年少粗疏,勸孫權不要重用,孫權不以介意。
劉表死後,魯肅提出聯劉抗曹,親自出使荊州,取得了理想效果,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創造了先決條件。在曹操的強大壓力下,孫權是戰是降猶豫不定,魯肅力排眾議,讓孫權十分感嘆: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破曹操後魯肅歸來,孫權持鞍下馬相迎表示對魯肅的尊重。赤壁之戰勝利後,又是魯肅力排眾議,從大局出發,勸孫權借荊州給劉備,在當時來說無疑是十分正確的決定。周瑜有一個吞並張魯進而吞並荊州的長遠計劃,不過這好象不太可能,劉備絕不會讓東吳打壓自己的生存空間。並且違背了孫劉聯合的大局。周瑜死後,魯肅代他之任,但劉備強借荊州不還,惹怒了孫權,雙方幾乎兵戎相見,魯肅努力維持這個大局,與關羽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厲聲呵斥,辭色甚切,關羽無言可答。並不是象演義那樣嚇得魂不附體,簡直有點降低魯肅形象。
魯肅四十六歲就早逝了,沒有交代什麼原因。孫權為他節哀,以後東吳失去了以和為主的魯肅,呂蒙襲取了荊州,但也打破孫劉聯合得堡壘,直接加速了蜀與吳的滅亡進程。
魯肅真知天下大事之英才
第五位:龐統
三國演義中龐統與諸葛亮齊名,事實上這絕非言過其實。也許龐統排在第五有點低,也許他比諸葛亮更能輔助劉備完成霸業,然而龐統留給我們的印象太過短暫了,從投奔劉備到卒於雒縣,只有短短數年,他的才能還沒有得到完全的體現。龐統開始為功曹,以他的才能這是小菜一疊。龐統名聲遠揚,周瑜死後,送喪入吳,縱論吳國權貴,顯示出他的確是志大才高。投靠劉備後為縣令,後經魯肅諸葛亮推薦得到重用,親待僅次於諸葛亮。後隨劉備進軍益州。以劉備的知人之明可以預見至少他的軍事才能要在諸葛亮之上。龐統作為劉備二大謀士之一,在三十六歲中箭而死,劉備十分痛惜,言則流涕。
和郭嘉一樣,死得有點早
第四位:司馬懿
喜歡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馬懿,因為在三國後期中他們是一對冤家對頭,司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個朝代的權力,讓自己的兒子去完成霸業,這使他成為了一個朝代的創始人。就像諸葛亮一樣,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認,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讓他做一個「文學掾」的職位,曹丕時期司馬懿受到重用,顯赫一時,但還是處於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個明白的皇帝,將他罷歸田裡,後來還是不得不起用他。克日擒孟達,智賺曹爽等顯示了司馬懿的老謀深算;平定遼東,對付諸葛亮讓他牢牢地控制了軍權,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績,又加大了他的權力,為他日後奪權奠定的基礎。當然司馬懿智謀無疑極高,在漢中他勸曹操一鼓作氣拿下立足未穩的劉備,可惜曹操沒採納;關羽敗於禁後力勸曹操打消遷都念頭,並成功利用孫劉矛盾擊敗了關羽,讓曹操取得了最大的勝利,因為曹操不但扭轉了局勢,而且挑起了其餘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國統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謀士不算真的謀士,其實是魏武一類,他要是沒有野心,排名估計要在荀攸之後
第三位:賈詡(--------我喜歡)
從三國前期到後期,賈詡都活躍在不同的場合,開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後勸李催等進兵洛陽,使當時都城飽受戰亂之苦,賈詡較為自責;後又輔助張綉,對抗曹操,取得了部分勝利,尤其是他對追擊曹操勝負的判斷讓人拍案叫絕,因為他的對手同是智計過人的曹操,更顯賈詡計謀高人一籌。官渡之戰時,他力勸張綉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計前嫌厚待張綉,對賈詡更是格外重視,封他為執金吾,從此賈詡成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謀士之一。曹操對賈詡幾乎言聽計從,唯一一次不聽勸告在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曹操不從,損失慘重,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好機會;戰馬超時的離間計達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賈詡是曹營後期最重要的謀士,曹操曹丕都對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紹劉表的例子達到了立曹丕為世子的目的,雖然賈詡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確實是當時合適的選擇。曹丕稱帝後自然對賈詡感激萬分,立刻封他為太尉,三公之一。在後期他也為曹丕出了很多計策,成為魏國的元老。
可以說,賈詡謀人、謀己、謀天下都達到了很高境界,賈詡在封為三公之後毫不張揚,而是明哲保身、不結交權貴。曹丕為人陰險狠毒,連叔父曹洪都要處死,賈詡這一行動在當時十分明智,在魏國的高級謀臣中,賈詡善始善終,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真正的謀士,像唐朝的房玄齡
第二位:荀? (-----------我喜歡)
荀?出生在潁川一個極有名望的家族,他風采雅量,年輕時就已名播遐邇,當時知名的人物鑒賞家何?,很早就對荀?下了"王佐才"的評價。荀?先從袁紹,見其不能成事,隨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大喜過望,稱他為「吾之子房」。
荀?作為曹操的頭號謀士,無論從地位、作用還是貢獻上都無人能出其右。他為曹操建立的功績無可計數。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響了一大批智謀之士為曹操效力,在識別人才上,荀?顯示出高出群儕的眼光,舉薦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鍾繇、司馬懿在內的智囊,這個班底幾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謀士。同時,荀?賴以服人的,還有自己風高節亮的道德風范。他為人謙和,折節下士,居高不傲,一心為公。著名謀士鍾繇,對荀?就佩服得五體投地,稱他為顏淵再生,所謂"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然"。司馬懿更不避美言地認為: "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荀?的才能實在是很難描述:他平身為曹操六齣奇計,其他的更是數不勝數,曹操對他幾乎言聽計從,「深根固本以爭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先滅呂布後滅袁紹、四勝四敗之說力勸曹操對決袁紹、官渡之戰勸堅守以待敵之變、勝利之後建議平定河北以免二袁養成氣候、陰出陽、業迫使劉琮投降」等,這些計策極具長遠戰略眼光,全是舉一足而動全身,對今後局勢有著深遠的影響。有些建議是他力排終議而最終曹操採納。可以說,曹操從一個弱小割據勢力發展到與袁紹爭鋒的軍事集團,進而成為北方統治者,與荀?是息息相關的。在那種復雜情況下,曹操隨時都有「一著有誤,滿盤皆輸」的危險,袁術、呂布、張綉,陶謙、劉備、袁紹、公孫瓚任何一個都有爭雄天下的可能,然而為什麼是他們失敗曹操勝利?就因為曹操能採納荀?正確意見,按照荀?戰略策劃一步步走向成功,這期間的時局復雜多變,在我看來,荀?的任何一計都不遜於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論,荀?的思慮之深,眼光之遠決不是其他人可以替代。就像曹操所說的那樣:侍中守尚書令荀?,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臣自始與舉兵,周遊征伐,與?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月。……天下之定,?之功也。這段話的大意就是按照荀?的計策行事,沒有不成功的,我之所以能平定天下,全是荀?的功勞。當然曹操的話有些誇大,但是並沒有什麼不實之處。作為統治者的曹操,能有這樣的心胸,也是難得。
曹操稱荀?為「吾之子房」,多數時候曹操遠征在外,荀?鎮守後方,治理朝政,總管軍糧人事調度,代曹操行使權力,很多事情都是全權管理,這很像蕭何。但這並沒有妨礙他為曹操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張良的功勞,也是荀?的風格,可以說,荀?集張良蕭何的才能於一身,的確是「略不世出」的大才。出於種種原因,諸葛亮的地位不可超越,將他排在了第二位。然而荀?阻礙曹操為魏公,不管他出於何種考慮,卻觸犯了曹操的大忌,由於曹操急於架空漢帝權力,考慮倒荀?在曹營中特殊地位,在那之前他對荀?言聽計從,不打倒他的話估計曹操難以如願以償,造成了荀?不得善終的悲劇。可惜的是荀?這樣一位德才兼備的大才,卻彷彿遠在天外的流星,不能像張良那樣照耀千古啊。
曹公最重要的手下,像唐朝的杜如晦,發揮了自己的最大能力,所以排名靠前,人品更是一流。他和李斯、蕭何、杜如晦、李善長、趙普、範文程一樣重要,估計沒有尉繚、張良、陳平、賈詡、房玄齡、劉伯溫等人聰明,但極端聰明的人往往建立不了這樣的功業
第一位:諸葛亮
諸葛亮琅邪陽都人,十七歲遷居到襄陽,他自己十分自信,經常自比管仲、樂毅,二十七歲受劉備三顧茅廬之恩出山輔佐劉備,受到親待,劉備得到他喜不自勝,稱「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在初見劉備之時,諸葛亮就提出了跨有荊、益,外結孫權,以待天下有變的三分戰略大計,為劉備的霸業指明了方向。
不久劉備被曹操擊敗,諸葛亮出使東吳,他的分析解除了孫權疑慮,孫劉聯盟正式形成,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孫劉聯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之後劉備撫平荊州,命他為軍師中郎將,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劉備與龐統入蜀,龐統戰死後軍力不足,調諸葛亮與張飛,趙雲等平定州縣,而後合圍成都,升任軍師將軍。以後很長時間他鎮守成都,負責國事治理與後方調度,有力地支持了前線的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後勸劉備登上帝位,封為丞相。而後劉備發動了對東吳戰爭,敗於陸遜之手,託孤於諸葛亮。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並沒有勸戒不要伐吳,估計主要原因在於他跨有荊、益的戰略構想,不過關羽的大意和劉備精銳部隊的失敗讓他不得不重新修正自己的戰略路線,再次與東吳聯合。此後他掌握了蜀國的軍政大權,南征孟獲攻心為上,有力地鞏固了後方的穩定,隨後幾度北伐,都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五十四歲病死於北征途中,葬於漢中定軍山。
諸葛亮幾次北征無功而返,大部分原因在於蜀國國力不如魏國,他的軍事才能沒有得到最大發揮。正如賈詡所說: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再從劉備的知人之明和對諸葛亮的使用情況來看,諸葛亮的治國才能高於他的軍事才能。三國志也如此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不過從他斃王雙,射殺張合以及司馬懿巡視他軍營對他天下奇才的評價來看,其軍事能力也是一絕。諸葛亮的才能十分全面,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三國演義神化他困東吳大將陸遜於陣中;還作書二十四篇。
諸葛亮是全才,也是天才。然「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諸葛亮苛於求全的性格有著正反兩方面的影響。蜀國後期「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局面跟他有很大的關系。魏延長於謀略,但諸葛亮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點,對魏延任用但不重用;李嚴押運糧草出了一些毛病,諸葛亮把他罷歸田裡;馬謖有才,在南征時提出了「兵戰為下,攻心為上」的策略,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謀士,諸葛亮卻讓他為將鎮守街亭,後又在本缺人才的情況下斬了馬謖。其實諸葛亮更擅長在劉備這樣一位明主手下做事,他在掌權後用人上有著不小的缺陷,縱觀他的用人,由於他自己本身過於謹慎,對下屬要求很是嚴格,使得這些人在他手下做事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久而久之,這些人只會聽命行事,才能不得發揮。而且諸葛亮事必躬親既浪費了自己的才能,也從一定程度上打壓的他人的能力和積極性。早在新野的時候,他和徐庶共事了劉備一段時間,後曹操獲得了徐母,對徐庶的離去他沒有強留,為母盡孝還可以說得過去,而下面的事則有點不近情理:劉封為劉備養子,非常有才能,史書記載他勇力過人,平定郡縣,攻拔上庸等地所戰皆克,是一員難得的年輕優秀將領,比劉禪不知強了多少倍,但劉封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他不救關羽有錯誤,但孟達的反叛和魏軍的交戰可以看出他對劉備還是忠心耿耿,劉封敗回成都後,諸葛亮以封剛猛難治、劉備百年之後無人可治為由勸劉備把他了……;彭漾是一位很有才的人,得到龐統的認可和劉備賞識,平定成都後被提拔為「治中從事」,但他為人狂妄,登上高位後更是如此,得罪了諸葛亮,諸葛亮立刻進言把他貶到外地做太守,彭漾有些不滿,酒後向馬超發牢騷,結果馬超向劉備做了報告,將彭漾下獄。彭漾酒醒後十分後悔,向諸葛亮寫了很長一封道歉信,說身受劉備知遇之恩,無以為報,絕不是像馬超說的那樣要謀反,並隆重像諸葛亮道歉,表示要悔過自新,讓諸葛亮代他向劉備進言。照理來講諸葛亮該認真考慮才是,也許諸葛亮對彭漾印象太壞,反而勸劉備賜死彭漾於獄中……。當然人無完人,諸葛亮有著一定的性格缺陷,但諸葛亮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在他身上散發出太多讓人佩服讓人學習讓人崇敬的東西,讓他的英名流芳千古。
其實諸葛亮留給後人的更多是一種「鞠躬盡瘁,死而後以」的光輝形象。他在位期間盡力輔佐,親歷親為,為蜀漢政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得到了人民的愛戴乃至對手的尊重。數千年來他一直被視為智慧的代名詞,這一形象活在了每一個人的心裡。歷朝歷代不乏賢才良相,然而不管他們有多麼大的貢獻多麼高的才能,諸葛亮卻超然於他們之上,成為智慧不可替代的化生。
諸葛亮排第一還用說嗎,單說名氣就夠了,和關羽一樣,已經被神化了,其他人只好委屈一點了,人畢竟不能和神比。
4. 三國演義謀士排名
分析如下
1,司馬懿
生於公元一七九年,死於公元二五一年,三國時魏國大將。字仲達,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熟悉兵法,多智謀,善於玩弄權術,曾多次出師與諸葛亮斗兵法,曹芳任皇帝時,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遺詔輔政,後乘曹爽出城游獵時,發動政變,殺了曹爽,代為丞相,封晉王,執掌國政,死後被孫子司馬炎追尊為晉宜帝。
(4)三國謀士小說排行榜擴展閱讀
作品主題
1.《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說中的劉備就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劉備是小說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體現者。小說第一回介紹劉備時說:此人「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朱」。後來又「跨下黃鬃馬,手掣雙股劍」,從而構成小說劉備的整體形象:作品不僅通過大量的具體故事和人物評價刻畫了劉備抱負遠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點,最主要的還是渲染了劉備寬厚仁義的特點:《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把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作為一個「仁」的典型來塑造的,「仁」是劉備性格的基凋,而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2.《三國演義》通過魏、蜀、吳三國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發展規律。
小說第1回開篇就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第37回劉備「一顧茅廬」時遇到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又談論了漢朝四百年的「治亂」:「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自高祖斬蛇起義,沫無道秦,是由亂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亂;光武中興,重整基業,復由亂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復四起,此正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也,」而小說《三國演義》本身.就是演義了漢末「由亂入治」的天下大勢。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為了總結歷史的興衰規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種歷史循環論或是宿命論的思想。然而,至少從《三國演義》中所說的「周末七國分爭」至清代,這一規律還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3.作品自始至終貫穿著「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體現了人民群眾擁護明君、嚮往和平和憎惡暴君、反對動亂的願望。
小說一直把蜀漢作為中心來描寫,尤其是通過劉備這位仁君的形象和諸葛亮這位賢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擁劉反曹」的主題,表達了人民群眾的願望。作為蜀漢對立面的一個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說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徵,作品正是通過對這一人物的針砭,體現了人民群眾憎惡暴君、反動動亂的願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雖然時常被對手稱為「漢賊」,卻仍然是文有謀臣,武有勇將,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衛他。與吳、蜀相比,曹魏反而有著不可思議的優勢。正因為如此,小說最後,被人們擁護的明君劉備卻命喪白帝城,而被人們視為「漢賊」的曹操卻差一點統一了全國。這是三國的悲劇,也是歷史的必然。這也體現了作品與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15]
4.作品通過「桃園結義」的故事,極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從而表現出明顯的「信義」思想。
小說一開篇就是「桃園三結義」,「義」這一思想也就自始至終貫穿於整部作品之中,尤其是通過關羽這一形象,典型地宣揚了「義」的思想。
關羽是小說中的一個主要人物,在民問名聲尤大,小說中的關羽,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字雲長。因其髯長二尺,故人稱之為「美髯公」。小說第l回中寫他「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後來又加上「跨下赤兔馬,手中青龍偃月刀」,從而構成了《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整體形象。
作品中還多處表現了關羽的忠義性格。實際上,作品中突出表現的正是關羽「義」的一面,關羽在《三國演義》中是作為一個「義」的典型而出現的,「義」是關羽性格的基調。可以說,《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是「義」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精神當中「義」的人格化。
5.作品通過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種事件,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歷史上各種斗爭的經驗和智慧。
《三國演義》中描寫了一大批智慧型的人物,比如蜀國的諸葛亮、龐統、徐庶、姜維,魏國的曹操、司馬懿、苟或、鄧艾,吳國的周瑜、魯肅、陸遜……這些智慧型的人物,其實就像胡適所說的包公一樣,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而通過這些智慧型的人物所演義的三國故事,不管是變化多端的戰爭,還是復雜多變的外交,抑或治國治民的政治,無不閃耀著中國人民智慧的光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智慧型人物便是諸葛亮。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作者用力最多、傾注感情最深,也是作品中佔用篇幅最大的一個人物,因此,有人說諸葛亮才是《三國演義》的真正主角。這也明顯體現了作者羅貫中的鄉土觀念。
實際上,作品中的諸葛亮是作為一個「智」的典型出現的。可以說,渚葛亮是「智」的化身,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人格化。
5. 三國謀士你如何排名
在中國眾多的演義史當中,最火的還是《三國演義》,無論是書籍還是影視劇,無論翻拍多次,熱度都不曾減。《三國演義》當中對於奇謀詭計兵法戰略的描寫讓人稱奇,堪稱演義中的經典!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三國演義》,你認為誰是三國中最厲害的謀士呢?今天,頭條「謀士說」帶大家欣賞下三國謀士排行榜(根據正史,參照野史,參考小說進行排名)。因為很多讀者朋友對於正史、野史、小說的區別有些誤解,正史當然是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的註解等,野史指的是散落民間的部分編著以及京劇等為代表的文化藝術表現出來的各種人物形象等,小說主要是清代初期羅貫中編著的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在這里先提前說一句,這個排名不是以孔明先生為第一的,如有異議,敬請斧正。
第三名:司馬懿
司馬懿是三國裡面最隱忍的,他一生為曹操獻計不多,可能是怕曹操警覺惹來殺身之禍。但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司馬懿熬死了曹操三代家族,終於讓自己的兒孫統一天下,可以說是大大的陰謀家。而且司馬懿領軍打仗也是不遜於曹操,在與諸葛亮好幾次交鋒都沒吃多少虧。
第二名:諸葛亮實際上歷史對其爭議頗多,卧龍先生未出隆中而知三分天下這應該是准確的,因為《三國志》里的隆中對已經詳細講述過。但小說里諸葛亮未免太過於神話,魯迅先生曾言:蓋諸葛智多近妖。抒發了對小說太過於演義的不滿。陳壽曾評價說諸葛亮是治國之才而不是率軍之才,應該是比較中肯的。但是諸葛亮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成為後人的典範。
第一名:郭嘉曹操早期謀士之一,在當時為鞏固曹操的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平徐州,攻呂布,敗袁紹,征烏桓。被稱為「鬼才」的郭嘉深受曹操信任,採納其大部分計謀,甚至流傳「郭嘉不死,卧龍不出」的說法,可惜天妒英才,征烏桓路上,郭嘉發病去世,曹操失去統一天下最重要的謀士。
6. 三國謀士排名
1.郭嘉 不早死的話三國早統一了 2.賈詡 三國中比較成功的 3.諸葛亮 主要的貢獻在政治上 4.周瑜 其實很強的,老羅把他寫的太小心眼了 5.司馬懿 雖然不看好這個人,但謀略不錯,還是比諸哥差了點 6.陳宮 投錯認了啊,不然有很大作為的 7.荀彧 主要是對漢室忠心,為漢朝賣命的,最後還是被曹操害死 8.李儒 此人只能用用兩字形容:奸,毒 9.徐庶 身在曹營心在漢,原來很強,後來不為曹操獻計了也沒看頭了 10.魯肅、陸遜 其實老羅把魯肅寫的太老實了,正史中那是這樣啊! 連我都看不下去了。 陸遜先是隨呂蒙設計拿下荊州,後又火燒連營,小小年 紀就有這樣的成績很強啊 整體來看謀士方面魏國是最強的(其實還有很多,寫不完了),蜀國拿得出的只有諸哥,龐統和姜維而已 但還是看好蜀國的這些強人
7. 求三國謀士類小說 10本以上直接採納
三國袁尚傳 曹植 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 三國之宅行天下 三國之戰神劉封 三國之寒門天下 漢末皇叔 漢末衛公子 董卓霸三國 曹賊 橫掃三國的東方鐵騎 三國大航海 三國之呂布新傳 混在三國當軍閥
8. 三國謀士排行榜
答:1.郭嘉
郭嘉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郭嘉實際上是曹操的第一謀士,也是三國中的第一謀士。
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在對於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期的把握上經常有精闢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制霸的過程中謀功至偉。郭嘉達於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賞也被傳為佳話。
9. 論三國謀士。1----5排名
孔明
1治國之賢臣-------2孔明26歲出山青年才俊--------3為劉備集團軍服務27年
---------4劉備得到諸葛亮以後的說法是:「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5唯一的缺陷就是為人處事太過謹慎,不敢出險招,喪失了很多機遇,這一點不如郭奉孝------------6鞠躬盡瘁死而後已-----------7論成就孔明是劉備集團軍總軍師,27年,貢獻肯定比11年的要多,三國中孔明的形象已經根深蒂固,但是那隻是小說,真正的歷史沒有空城計,也沒有草船借箭。。。。--------------8從戰略角度講:諸葛亮基本沒有勝過,除了赤壁,(赤壁的總指揮實際上是周郎)吳的目的和南征南蠻,其他沒有贏過,尤其是六齣祁山,完全是失敗的,打了快10年的丈,完全沒有達到克復中原的目的,而且消耗了蜀國的實力.雖然小有勝利,打敗曹真,殺張郃等等,但是最終目的都沒有達到.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戰術上勝利而戰略上失敗.------------------總結孔明的謀略在低於郭嘉,成就高於郭嘉---------------
郭嘉
1平亂之能臣-------2郭嘉27歲出山年輕有為--------3為曹操集團軍服務11年
---------4曹操得到郭嘉以後的說法則是:「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劉備臨終前---------5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於出險招,走鋼絲。比如戰官渡、征烏丸這兩回-----------6郭嘉總說自己身體不太好,但是總是勸說曹操必須功下荊州。最後病死戰場--------7(成就)官渡之戰,郭嘉是核心軍師。郭嘉拿呂布,平袁紹,功烏丸,但是在赤壁之戰之前郭嘉去世了。北方的順利統一使得曹操,自得意滿。赤壁之戰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郭嘉去世後,最大的敗戰。
他在去世時也不過是個曹操的參謀,所以說他的才能並沒有全部發揮,只因為劉備不如曹操有才,而孔明是劉備集團軍總軍師。。。。。也可以說沒孔明就沒劉備,如果沒郭嘉去世的晚幾年,也就不會有孔明的輝煌。有肯能孔明不會出山,(這個是有依據的,孔明出山之時,是郭嘉去世之時。),曹操的路也會走的很平坦,曹操在世就會把中國統一,也就沒有司馬家族的成就。
-------------8郭嘉是曹操最為倚重謀臣,他的智謀也的確在賈詡之上(易中天品三國在14集下,郭嘉和孔明也做了下對比。)
-----------據三國志記載青梅煮酒論英雄,以前郭嘉就提醒過曹操實際意義上軟禁劉備,可曹操沒聽懂。。。要不然哪還有劉備的天下。。。。
-----------------總結郭嘉的謀慮應該高於孔明,但是成就要低於孔明-------------
事實上,郭嘉和諸葛亮不但作為個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而且在各自陣營的分量也都一樣。劉備得到諸葛亮以後的說法是:「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後的說法則是:「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劉備臨終前,是託孤於諸葛亮的;而曹操對郭嘉,也曾「欲以後事屬之」。只不過因為郭嘉英年早逝,我們沒能看到那一天。也由於同樣的原因,郭嘉這顆將星不像諸葛亮那樣璀璨明亮。諸葛亮從二十六歲出山,到五十四歲病故,為劉備集團服務了二十八年,而且還有十一年時間是大權獨攬;郭嘉為曹操集團服務卻一共
只有十一年,而且職務不過軍師祭酒(參謀)。兩人施展才華的條件,真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盡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卻留下了輝煌的業績。郭嘉在曹操軍中時,曹操可謂凱歌高唱捷報頻傳,成功地統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軍事成就便顯得乏善可陳。用周澤雄先生的話說,也就對付了馬騰、韓遂幾個「草寇型軍閥」。對付孫權、劉備這兩大「梟雄」,就有點力不從心,在赤壁還差一點就被燒得焦頭爛額。當然,劉備反敗為勝,並不僅僅因為有了諸葛亮;曹操事業受阻,也並非僅僅因為沒了郭嘉。我們不可以過分誇大個人的作用。但郭嘉的去世,對於曹操確實是重大損失。因此,曹操敗退赤壁時,曾仰天長嘆,突然冒出這么一句話:「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這句話到了《三國演義》那裡,就變成了這樣一個場面:曹操華容道脫身回到南郡,曹仁設宴壓驚,眾謀士也都在座。曹操忽然仰天大慟。眾謀士說,丞相遇難時全無懼怯,現在安全回到城中,人已得食,馬已得料,可以重整軍隊報仇雪恨,怎麼反倒痛哭?曹操說:「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接著便捶胸大哭說:「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於是「眾謀士皆默然自慚」。
怎麼就不會這樣呢?因為郭嘉是軍事天才。他「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總能隨機應變,當機立斷,而且神機妙算,出奇制勝。比方說,曹操三戰呂布,士卒疲倦,准備撤軍。郭嘉力主再戰,而且斷定再戰必勝,結果呂布被擒。曹操征伐袁譚、袁尚,連戰連克,諸將主張再戰,郭嘉主張撤軍,結果袁譚、袁尚兄弟禍起蕭牆,曹操漁翁得利。曹操戰袁紹,有人擔心孫策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來不了;曹操征烏丸,有人擔心劉表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不會來。結果呢?和郭嘉預料的完全一樣。
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於出險招,走鋼絲。比如戰官渡、征烏丸這兩回,別人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孫策和劉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後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斷言不會,也偏偏曹操就敢聽他的,冒此天大的風險。其實官渡之戰這一回,是多少有些僥幸的,這個我們以後再說。但征烏丸那一仗,則確實體現了郭嘉的軍事天才。
據《三國志·先主傳》及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出征烏丸,劉備勸劉表偷襲許都,劉表不幹(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等到曹操從烏丸王踏頓大本營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附近)班師時,劉表才後悔,說不聽劉備的話,失去了一個大好機會。劉備只好安慰他說,現在天下大亂,戰事頻仍,恨不得天天都要打仗(日尋干戈),機會嘛那還多得很。如果今後能夠迅速反應(應之於後者),這一次也不算遺憾(此未足為恨也)。其實劉表哪裡還有機會?曹操平定三郡烏丸以後,很快就把斗爭的矛頭指向了他;而他自己還沒有來得及和曹操交鋒,就見上帝去了。
看來郭嘉確實料事如神。所以,《三國演義》便把這場戰爭最後的勝利也歸功於他。這個故事我們前面講過,就是破烏丸後,曹操按兵不動,並不急於去消滅投奔公孫康的袁尚和袁熙,而是等著公孫康把這兩個人的人頭送來,公孫康也果然這么做了。這原本是曹操自己的決策,《三國演義》卻說是郭嘉的「錦囊妙計」,謂之「郭嘉遺計定遼東」。《三國演義》這么講,固然是不想讓曹操太風光,但同時恐怕也因為郭嘉實在謀略過人。
事實上,羅貫中的移花接木也不是一點譜都沒有,郭嘉確實出過類似的主意。據《三國志·郭嘉傳》,袁紹死後,袁尚和袁譚也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當時諸將都主張一鼓作氣滅了那兩個,郭嘉卻說不必,不如等著這兄弟倆自己打起來。郭嘉的分析是:袁尚和袁譚因為爭當接班人原本不和,他們兩個又各有各的謀士,因此勢必禍起蕭牆。如果我們逼急了,他們就會相濡以沫;我們不管他,他們就會鷸蚌相爭。所以,我們應該做出南征劉表的態勢,等待他們的事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果然,曹操的軍隊才開到西平(今河南省西平縣西),袁尚和袁譚就因為爭奪冀州大打出手,曹操也就坐收漁利。
現在,我們已經不難看出郭嘉為什麼能料事如神了。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把人琢磨透了。他看透了袁紹,看透了呂布,看透了孫策,看透了劉表,也看透了袁尚和袁譚,這才敢迭出險招。也難怪曹操說郭嘉「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了。其實時事也好,兵事也好,說穿了都是人事。只有精於人事,才能明於時事和兵事啊!
郭嘉確實太會看人了。他不但看透了敵人,也看清了主人。曹操的表文說:「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可見郭嘉在做出判斷時,每每想到了曹操的前面,而且常常幫助曹操下了決心。但這顯然要有一個前提,就是曹操的為人能夠讓郭嘉放心地去出謀劃策,出險招,出奇招。如果像袁紹那樣優柔寡斷又剛愎自用,志大才疏又嫉賢妒能,郭嘉的聰明才智就不會有用武之地。可見,郭嘉的成功,也是曹操的成功。這樣的成功在歷史上是很罕見的。不難想像,赤壁之戰時,郭嘉如果在世,他也一定會出奇制勝,讓曹操轉敗為勝,化險為夷。這就是曹操要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原因。可惜那時郭嘉已經不在了,否則歷史恐怕得重寫,《三國演義》也得重來。因為郭嘉即便沒有「回天之力」,他和諸葛亮之間,也至少會有一場「智斗」的戲好看。
第一名,郭 嘉。曹操滅呂布,平袁術,降張秀,途袁紹,郭嘉立功第一,戰略目光遠大,言必中中必果,且敢於冒險不按常理出招,千里奔襲征烏丸,臨危遺計滅袁氏,真是天才中的天才,假使奉孝不早逝,天下能不歸魏乎?(來自·幻劍書盟)易中天第14集(下)也說過他和諸葛亮實力相當,曹操說,如果哪天自己去世,後世必托此人也,(可見和劉備托孔明一個道理)還有他去世的時候是諸葛亮出山的時候,這不得不讓人懷疑,軍事天才逝世,孔明才願出山!可見郭嘉的重要性!曹操視郭嘉為知己,他出的計謀都發揮的淋漓盡致!!最重要的是,如果郭嘉完走幾年,肯定劉備嘗不到一點兒甜頭,因為歷史的改寫,因為就不會有赤壁之戰,也不會有司馬家族的輝煌! 這是肯定的!
第二名,諸 葛 亮。隆中對顯示他偉大的戰略目光,三分天下顯示他傑出的軍事才能,唯一的缺陷就是為人處事太過謹慎,不敢出險招,喪失了很多機遇,這一點不如郭奉孝。
第三名,曹 操。天下三分而有其二,非唯天時亦賴人謀,曹公集天下之智而征四方,誰敢與何?
第四名,周 瑜。赤壁之戰的真正主角是周郎,沒有孔明的借箭,更沒有孔明的借東風,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第五名,司 馬 懿。仲達的軍事才能稍稍遜色於諸葛孔明,這連他本人都承認,但結果是怎樣的呢,相信讀過三國的人都知道,三國歸晉,最終的天下不還是姓司馬了嘛。(來自·幻劍書盟)
第六名,賈 詡。是個聰明人,幾次耍的曹孟德團團轉,唯一可惜的是剛開始擇主不對,使他的才能不能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
10. 三國頂尖謀士排名
諸葛亮,司馬懿,郭嘉,周瑜,陸遜,賈詡,荀彧,荀攸,陳宮,李儒,田豐,法正。也不完全是,因為有的沒有碰過面,只是根據他們的作為大致能這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