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小說鼻祖
1. 為什麼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現代派作家譽為鼻祖
1、為你解答,請你參考:
因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對20世紀的小說創作產生了持續和深遠的影響,現實主義派的作家從他的創作中可以吸收到有益的營養,所以現代派作家把他的作品奉為經典,稱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他們的先驅和導師。
2、必要補充,簡介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影響了二十世紀很多作家,包括福克納、加繆、卡夫卡,日本知《罪與罰》名大導演黑澤明等,但是也有人對他不屑一顧,比如納博科夫、亨利·詹姆斯和D·H·勞倫斯。他和托爾斯泰、屠格涅夫並稱為俄羅斯文學"三巨頭",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汪介之認為:"屠格涅夫以詩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詩意的筆調展現美好。托爾斯泰具有思想家的靈性,能洞悉社會的全貌。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發掘,逼視著人性的陰暗面。
2. 現代主義文學的創作源頭
現代主義文學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現代主義文學公認的開山鼻祖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福樓拜的《情感教育》。而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則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3. 《家》是現代什麼小說的鼻祖
長篇小說《家》,是文學大師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長篇巨制。
家是最受讀者歡迎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最受歡迎的一本。
在小說中作者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的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
4. 中國現代小說的鼻祖是誰你知道他的那些小說
我國第一部白話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作的《水滸傳》。我國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說是魯迅於1918年5月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的《狂人日記》。
八十年代現代派言情小說,是瓊瑤為首,但她不及民國時期的張恨水早,張恨水的方情小說,那是相當地厲害。但他也未必能稱得上是鼻祖,因為紅樓夢中的寶黛之戀,算不算言情小說呢?要算,曹雪芹當是鼻祖。
5. 誰被稱為西方現代小說的奠基人
是卡夫卡。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並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卡夫卡生活和創作活動的主要時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家庭因素與社會環境,造成了他與社會與他人的多層隔絕,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而社會的腐敗,奧匈帝國的強暴專制,政治矛盾與民族矛盾的雙重困擾,人民生活的貧窮困苦,經濟的衰敗,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鬱的卡夫卡內心的苦悶。於是,時時縈繞著他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成了他創作的永恆主題。
美國詩人奧登認為:「他與我們時代的關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系。」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郁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徵式的手法。後世的許多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如「荒誕派戲劇」、法國的「新小說」等都把卡夫卡奉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是20世紀絕無僅有的寫作天才。他與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等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變形記》是其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他的三部長篇小說是《審判》、《城堡》和《美國》。
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的手法,表現人的孤立、絕望。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興起的「荒誕派戲劇」、法國的「新小說」和在美國出現的「黑色幽默」小說等文學流派都受到卡夫卡小說的影響。
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作品主題曲折晦澀,情節支離破碎,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這給閱讀和理解他的作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卡夫卡的作品難讀,連母語是德語的讀者也覺得讀懂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獨到的認識,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寫,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只要你能讀進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脈絡,定會獲益匪淺。下點功夫讀一讀卡夫卡是值得的。
6. 美國文學史上被譽為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遠祖且最具唯美傾向的作家是( )
C.愛倫•坡
他主張的是詩歌的美來自傷感的表達,因此,他的作品(詩)通常是關於一個美女的死亡……
例如raven就是這種方式……
7. 美國浪漫主義文學中產生了一位被稱為現代派文學鼻祖的是誰
愛倫·坡。
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紀美國詩人、小說家和文學評論家,美國浪漫主義思潮時期的重要成員。在世時長期擔任報刊編輯工作。其作品形式精緻、語言優美、內容多樣,在任何時代都是「獨一無二」的風格。
坡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說聞名於世,他是美國短篇故事的最早先驅者之一,又被尊為推理小說的開山鼻祖,進而也被譽為後世科幻小說的始祖。他是第一個嘗試完全依賴寫作謀生的知名美國作家,從而導致貧困潦倒。[1
8.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現代主義文學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現代主義文學公認的開山鼻祖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福樓拜的《情感教育》。而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則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代表作品
1、在詩歌上:
奧地利的特拉克爾和韋爾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國的海姆、貝恩
2、在戲劇上:
美國的奧尼爾:《瓊斯皇》(1920)作者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毛猿》(1921),副標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馬士革去》、《鬼魂奏鳴曲》
3、在小說上:
奧地利的卡夫卡: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城堡》(1915)、《變形記》(1915)
9. 誰被稱為現代文學鼻祖
施蟄存
施蟄存(1905 2003)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詩人、文學翻譯家,中國現代派文學的重要開創者。
1922年考進杭州之江大學,次年入上海大學,1926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特別班,與同學戴望舒、劉吶鷗等創辦《瓔珞》旬刊。
1932年起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
1952年後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任教授。
1950年至1958年翻譯了200萬字外國文學作品。
1958年以後,致力於古典文學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已刊行短篇小說集有《上元燈》、《將軍的頭》、《李師師》、《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其中不乏心理分析小說代表作。
散文集有《燈下集》、《待旦錄》。
學術研究領域著有《唐詩百話》、《詞學名詞釋義》、《花間新集》、《讀詞叢札》,校勘整理了《陳子龍詩集》。
收藏歷代碑帖700餘種,匯編成一套《歷代碑刻墨影》。
「世紀悖論」前天在華東醫院,施蟄存停止了他的腳步。這是一位不應該被遺忘的世紀老人,無論是20世紀30年代的新感覺派小說,還是此後幾十年的學術成績。施蟄存既是鼻祖,又是碩果。
藝術與學術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冰山,沉在水下的既堅硬又光潔,但它們始終沉在水下。三十年代的上海十里洋場是最令人產生新感覺的母題,而這新感覺卻經常被人遺忘。
在華東醫院的另一個房間里,另一位世紀老人巴金正在度過100歲的生日,但他卻無法知道,七十年前,那個在《現代》雜志上發表他的作品的施蟄存,已經先他一步走開。愚園路上有許多貼著「舊上海」的酒吧、茶坊,那裡的上海人正捧著《今生今世》,念叨著張愛玲的傳奇,而傳奇的張愛玲,在七十年前,也只是《現代》的讀者。世紀老人在經歷了太多的風霜後,大都已經凋零,而剛剛辭世的施蟄存,只是在上海激起一點小小的波瀾,這真的令人生憾。任憶《現代》雜志當著名作家王蒙在80年代中期發表一系列以所謂的意識流手法寫成的小說時,讀書界為之驚震,人們認為這是真正的現代派,殊不知類似這樣的東西,在半個世紀前的十里洋場早已漂亮地展示過了。那時候很多人都已經不知道30年代的上海曾經出現過一本雜志叫《現代》。
《現代》雜志的編者施蟄存,是第一個有意識的、大量的以小說藝術操練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的中國作家。評論家蘇雪林說,如果要她開一張五四以後新文學最優秀的作品目錄的話,那麼施蟄存的小說集《將軍底頭》肯定會佔一個位置。施蟄存在30年代末發表了最後一篇小說後,即告別文學創作,遁入大學講堂,藏身古文經典。重要的文學雜志,魯迅、巴金都曾在雜志上發表過小說、雜文。名教授看施蟄存
徐中玉、錢谷融都是華東師大的知名教授,在談起施蟄存來,他們都充滿了景仰與惋惜。
徐中玉:堅定的自由主義
施先生極有個性,講話十分風趣,知識相當淵博。他沒有留過學,但法文、英文十分出眾,翻譯了很多東西,堪稱學貫中西。對文化考證、碑帖研究也很有建樹。他的學術主張,可能是一輩子堅定的自由主義者。他的研究領域涉及古今中外文化。而現在國內外都把他作為一個研究對象,這本身就說明他作出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錢谷融:為藝術而藝術
他是個重個性、有真性情的人。有點為藝術而藝術,講趣味。他的愛好相當廣泛,而一旦看準了就會全身心地撲上去。我與老人同事整整50年,他的一生遭遇過一些曲折,一度曾被調離教學崗位到資料室,但他淡然處之,工作依舊相當認真,而且在他的各項研究領域都很有建樹,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采訪施蟄存
踏上吱吱作響的木製樓梯,我走進了施蟄存在上海愚園路的家。房間很靜,到處堆滿了書。「我每天早上看四五份報紙,每周給《文匯報》的副刊寫一篇文物方面的小稿。?崩先慫檔檬焙蠐械鬮弈巍?
仔細地看完了我的采訪提綱後,老人戴上了助聽器,用略帶顫抖的手拿起一支已經吸過一半的雪茄,當我表示要幫忙點火時,老人拒絕了。
這個經歷本世紀喧嘩與騷動的文化老人說:「改革開放20多年,各個方面都在開放,但文化的改革開放比較遲,而且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改革開放上。改革是把過去不好的改掉,開放是把過去關緊的門打開。而文化關鍵還是創造。」
對於當前中國文化的現狀,這位在30年代文壇就高擎現代派大旗的老人頗有微詞。他說:「從現在的情況看,現在的青年作家,創造力不夠。現在青年的作品淺薄得很。他們的文化基礎不夠扎實,語文水平也不夠。」
老人的話也許有點刺耳,但是當下的青年作家在學養上的先天不足是顯而易見的。段曉東(原載《青島日報》1999年10月25日第五版)
10. 現實主義文學的鼻祖是誰
法國是現實主義文學的發源地,司湯達(1783一1842)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人,他善於從政治角度把握社會。他20年代發表的《拉辛與莎士比亞》(1825)第一次闡述了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1830年出版的小說《紅與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法國早期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大都經歷了從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的轉變過程,如雨果、司湯達、梅里美、巴爾扎克。法國現實主義文學以其廣闊的社會畫面、獨特的藝術形象和強烈的理性批判精神等特徵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