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爾夫現代小說創新
Ⅰ 伍爾芙的經典散文作品
弗吉尼亞·伍爾芙(1882-1941)是意識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是[[英國]]著名學者萊斯利·斯蒂芬爵士的女兒。其代表作品包括《達洛維夫人》、《海浪》和《到燈塔去》。
伍爾芙與其他男性意識流作家不同之處在於,她的小說往往富有詩意,在語言上更像詩體散文,富有唯美主義的情調。但其小說內容的晦澀難懂卻和其他意識流作家的作品別無二致。例如,在其代表作《海浪》中,作者沒有設計貫串全文的主要情節,而是時刻強調「瞬間」感覺的重要性,認為生命的本質在於感覺。小說具有顯著的存在主義色彩。
弗吉尼亞·伍爾芙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持悲觀態度,認為這個時代的文學中沒有大師,只有試驗者。現代派小說不過是兩個高峰之間的峽谷而已。1941年,伍爾芙在倫敦投河自盡。
艾略特認為伍爾芙是當時英國文學的中心,是一種文明模式的代表。她的逝世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出生於書香世家的伍爾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識流小說。她的《達羅衛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傳統的時空觀,將意識流手法運用得出神入化,還體現出女作家對於女性存在的歷史及現狀的獨特反思。
1882年1月25日,弗吉尼亞·伍爾芙出生在英國倫敦海德公園門22號。其父是文學家兼評論家。自幼受其父影響很深,她的許多作品與早年經歷有關。由於她的母親生有3個孩子,繼母生有4個孩子,這個9口之家、兩群年齡與性格不合的子女經常發生一些矛盾與沖突。而伍爾芙同父異母的兩位兄長對她傾注了太多的熱情給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創傷。
她一生中多次精神失常,母親、父親相繼病逝,是她難以承受的打擊。她的小說《達羅威夫人》中即充滿了對病態幻覺的真實生動的描繪。
她和倫納德的結合,使她的婚姻生活與文學事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沒有其夫的幫助與支持,她也許成不了偉大的作家之一。
她少女時期遭受的精神創傷,她成人後非常厭惡甚至棄絕性生活,更不願生兒育女。她的丈夫尊重她的意願,和她保持著沒有性愛的夫妻關系。
她把藝術看得高於一切。不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會出現病兆。性格多變的她經常在臉上看出她內心的痛苦。好在,她患病期間,她的丈夫對她體貼入微,使她深受感動,「要不是為了她的緣故,我早開槍自殺了。」
1941年3月28日,精神上再也無法承受巨大壓力的她寫了遺書後投河自殺。
1928年弗吉尼亞.伍爾芙 (Virginia Woolf)以女詩人維塔為原形,寫出了喜劇性的幻想體傳記小說《奧蘭多》(Orlando),獻給維塔。小說的主人公奧蘭多及其化身跨越三個世紀,先為男性,後來逐漸轉為女性。小說中的很多情節都是以維塔的經歷為素材構築的,被稱為「文學史上最長最迷人的情書」。
Ⅱ 伍爾夫小說特點是什麼
艾德琳·弗吉尼亞·伍爾芙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度,是英國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時,她也是意識流的代表人物,是20世紀現代主義和女性主義的先鋒。伍爾夫出生於英國倫敦,她的父親是一名爵士,是一位劍橋大學畢業的文學評論家、傳記家和學者,良好的家庭氛圍給她創造了文學造詣很高的生活環境,她也是「布盧姆斯伯里團體」的核心成員之一,這是一個精英知識分子團體。伍爾夫的小說有著別具一格的魅力,這讓她有一群忠實的讀者,
Ⅲ 喬伊斯和伍爾夫的創作主題和創作手法的區別和聯系
喬伊斯與伍爾夫是英國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
聯系
他們在創作觀念上都追求形式創新,解構傳統敘事結構,同時通過各種技巧進行共時性寫作。
他們通過主觀的、非理性的寫作,以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人物的心理真實,從而更好地展示小說人物的意識活動,揭示生活的本質與人性,以此構建小說內部世界可能的平衡與和諧。
喬伊斯與伍爾夫的意識流小說建立了新的美學形式觀,為文學閱讀提供了新視角與新的審美經驗。喬伊斯與伍爾夫的作品代表了英國小說藝術的一種極致。
區別
喬伊斯在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愛,深深感動著愛爾蘭人民。而愛爾蘭人是這么崇拜喬伊斯的,甚至把《尤利西斯》中描寫主人公利奧波德·布盧姆一天全部活動的六月十六日定為「布盧姆日」,該節日後來成為了僅次於國慶日(三月十七日聖巴特里克節)的大節日。
伍爾芙提倡女權主義,強調現代小說要著力描寫人的內心世界,而不要機械地描寫現實的生活,學界關於伍爾芙的研究大多關注於三個方向:女權主義、同性戀傾向及抑鬱症病史
二十世紀世界公認的意識流創作大師弗吉尼亞,伍爾芙是英國文壇的前衛開拓者之一,她和當時的詹姆斯.喬伊斯,還有法國的普魯斯特等創作意識流文學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識流小說推向世界,極大地影響了世界范圍內傳統的寫作手法,他們的出現,成為了傳統文學和現代文學的一個分水嶺。
Ⅳ 《伍爾夫讀書隨筆》這部書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開篇明義,《伍爾夫讀書隨筆》是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作品。弗吉尼亞·伍爾夫,英國意識流文學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伍爾夫讀書隨筆》主要選自她的《普通讀者》《普通讀者二集》和《自己的房間》三部重要散文集,多為伍爾夫的讀書心得和感想,而且寫得比較隨意,不拘一格,故稱為「讀書隨筆」。
所以在談到《傲慢與偏見》、《呼嘯山莊》的這些女性作者時,伍爾夫說,說除了中產階級家庭的起居和客廳外,其他生活領域的每一扇大門都是緊閉著的,她們不可能有戰爭經驗和航海經驗,也不可能有政界經驗和商界經驗,不僅如此,就連她們的個人感情生活還要受到法律和習俗的限制。
與此同時,伍爾夫認為,在歐洲的另一個地方,托爾斯泰正活躍與軍界,正和來自各個階層的男男女女交往,生活散漫而無節制,卻從未受到過公眾輿論的指責,正因為托爾斯泰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他的小說才會寫的那麼博大精深。
伍爾夫用文字和才情支撐生命的堅強靈魂,她用作家的眼睛看名家傑作,她用女性的心靈識人間百態,或許這正是她的讀書隨感的真諦。
Ⅳ 伍爾夫的小說奧蘭多的故事大概
故事始於十六世紀伊麗莎白時代,終於一九二八年伍爾夫擱筆的「現時」,歷時四百年。奧蘭多先是一位天真無邪的貴族美少年,因深受伊麗莎白女王寵幸而入宮廷。詹姆斯王登基後,大霜凍降臨,奧蘭多偶遇一位俄羅斯公主,墜入情網,結果是失戀亦失寵,隱居鄉間大宅。奧蘭多從小迷戀文學和詩歌,莎士比亞的身影令他難以忘懷,設法與小有名氣的詩人格林相識,不料又受戲弄,加之不堪忍受羅馬尼亞女大公的糾纏,遂請纓出使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場大火之後,奧蘭多變為女子,離開官場,混跡於吉普賽人之間。再後她返回英國,成為上流社會的貴婦,結識一批當時著名文人。進入維多利亞時代,為了繼續寫作,奧蘭多隻能與時代精神妥協,並嫁給了一位海船長。到故事結尾,奧蘭多已是二十世紀的獲獎詩人,回到那貫穿全書、象徵傳統的大宅,來到大橡樹下,回顧她對文學和詩歌的永恆的追求。
Ⅵ 為什麼伍爾夫認為小說創作比較容易
小說創作本來就很容易,小說寫的是人生,人的成長,每個人都有成長每個人都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所以好寫
Ⅶ 伍爾芙作品 《新裝》 的創作時間
1927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新裝》
《新裝》大量運用動物意象和日常事物意象的對比,來表現主人公內心世界的激烈沖突與掙扎,映襯其後的悲劇就是人類目前還缺少給流離失所的人性提供一個新的精神家園,精神歸屬感的缺失導致人生追求的盲目性。
伍爾夫與《新裝》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是享有世界聲譽的英國文藝理論家和小說家。她心目中的現代小說強調的是某種以前被忽視的東西———人的復雜多變的精神世界。
Ⅷ 英國著名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第一篇意識流小說是什麼
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英國女作家,批判家,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牆上的斑點》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識流作品。(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之一。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伍爾芙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說包括《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kob's Room)。 所以 。《牆上的斑點》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識流作品。參考 http://ke..com/view/1323084.html?wtp=tt 網路
Ⅸ 伍爾夫是英國現代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你知道哪些
引言:伍爾夫是英國現代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你知道哪些?下面一起來和小編了解一下吧!
三、影響力
伍爾芙提倡女權主義,強調現代小說要著力描寫人的內心世界,而不要機械地描寫現實的生活,這一點和維多利亞時代以來在英國文壇盛行的現實主義風格大大的背道而馳,他把高爾斯華綏,威爾斯等這一類當時的一流小說家稱做,物質主義者,認為他們雖然寫得很好,但是沒有觸及人物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她比較推崇哈代,康拉德等作家,認為他們的作品更加接近於人的內心世界,我們都知道,哈代的作品是自然主義和宿命論的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