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寫的白話小說
1. 想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應該看哪些書籍最好是現代人寫的白話文的,越詳細越好,求推薦。如題 謝謝
一本《史記》肯定是不夠的,《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東周列國志》《戰國策》《國語》《史記》《資治通鑒》都是非常不錯的 其中重點推薦你看《春秋》《戰國策》《左傳》和《資治通鑒》 《戰國策》和《左傳》內容比較全,基本上都是給你一個立體的,很多方面的信息都有,《春秋》是春秋時期的,《資治通鑒》從三家分晉開始寫起。 《東周列國志》要謹慎一些,這是古代的一部小說,不是正史 王宇的《品讀春秋戰國》也不錯。建議你再看看新浪讀書上的一些書,有你比較心儀的。好書挺多的,還有問題用HI聯系我吧
2. 現代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是什麼
魯迅的狂人日記
3. 中國古典與現代白話小說的巔峰之作,各推薦一部。
紅樓夢
狂人日記
4. 白話小說的白話小說
「小說」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外物篇》:「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這里認為小說是一種不登大雅之堂、不為學士大夫所重視的東西。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說:「凡是不登大雅之堂、凡為士大夫所鄙夷、所不屑注意的文體都是『俗文學』」,小說正是這樣一種俗文學。班固也認為「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他認為小說是末技,是小道小智所為。但小說的生命力極為旺盛,雖然飽經磨難和拒斥,卻仍然有強烈的發展勢頭。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到唐宋之交,漢族市民階層興起,尤其是宋代,生產力發展迅速,市民階層日益壯大,他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休閑娛樂的呼喚也日益強烈,城市文化越來越盛行,中國的長篇白話小說以此為契機,迅速的發展起來。
唐代傳奇相對白話小說是雅,但拿傳統的雅俗觀來衡量它,卻又可以說它為俗。雅俗問題與上述娛樂和教化、虛構和實錄的問題有著內在的聯系。教化的內容是禮義,實錄叫做雅馴,可見傳統的雅俗觀是貶低和排斥娛樂和虛構的。 儒家道統文統的繼承和發揚,阻塞了傳奇小說的發展。傳奇小說,一般的說是士人寫給士人讀的文學,它本來就產生和活躍在雅文化圈內。當它蒙上不雅的俗名,士人便疏遠它,它便從雅文化圈走出來,逐漸向俗文化靠攏。宋代傳奇小說作者的文化層次下移,同時創作傾向卻向雅的方向攀附。「論次多實」、「采艷殊乏」,都是棄俗而就雅的表現。
降至元明,傳奇小說俗化趨勢愈益明顯,從明代中後期流行的各種通俗類書如《國色天香》、《萬錦情林》、《綉谷春容》、《燕居筆記》等競相轉載來看,它們在士人中還是頗有讀者的。人們總愛附庸風雅,標榜不俗,而實際卻有難以脫俗的一面。
這類半文半白的、篇幅已拉得很長的傳奇小說繼續走著俗化的路,到明末清初,它們乾脆放棄文言,使用白話,並且採取章回的形式,便成為了才子佳人小說,完全與通俗小說合流。
如果說傳奇小說是從雅到俗,那麼白話小說的運動方向恰好相反,是從俗到雅。白話小說無論短篇還是長篇,都源於民間「說話」,它們的體制和敘事方式都保留著「說話」的胎記,與源於史傳的傳奇小說迥然有別。白話小說長時期在民間傳播,其故事是生鮮的、同時又是稚拙的,版刻也很粗率。直到明代嘉靖前後,情況才發生重大變化。文人突然看好這種俗而又俗的文學樣式,他們不只是評論,而且參與其間,進行搜集、整理、加工、編輯、出版。接著還有模擬這種樣式的文人創作,如馮夢龍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和陸人龍的《型世言》,等等。
這種情況的發生,與王陽明「心學」的崛起有著直接的關系。王陽明是主張人皆可以成為聖賢的,有利用俗的形式才能達到化俗的效果。他對俗的重視,在當時卻有振聾發聵效果。嘉靖萬曆時代推崇通俗文學的文學家所依據的就是王陽明的這種思想。
白話小說的作者由不見經傳的無名氏,漸次上升為大文人。他們的文化修養和社會地位都是早期白話小說作者所不能相比的。
白話小說的內容和風格也隨著作者成份的改變而漸次由俗變雅。按創作方式,白話小說的演進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是「說話」的書面化;中期是作家根據現成故事進行創作;後期是作家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獨立創作。文人獨創的小說,不僅題材情節出自個人機杼,而且藝術風格也有鮮明的個性。白話小說發展到後期已有雅俗的分別。不過,白話小說的主流趨向於雅,卻是不爭的事實。
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它們的源頭分別為雅和俗,它們的走向卻相反,文言小說向俗靠攏,白話小說向雅接近。雅俗在小說范疇內達成了妥協。「雅」接納了白話,承認了「虛構」;「俗」則承擔起「教化」的使命。換言之,「雅」放棄了「雅言」和「實錄」的原則,「俗」則放棄了娛樂惟一的宗旨。小說中雅俗共存是小說藝術成熟的重要際志。
中國小說的源頭就存在著雅俗的分歧,雅的是文言小說,它從史傳蛻化而來;俗的是白話小說,它從民間伎藝「說話」轉變而成。在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的發展途程中,雅和俗構成兩極,文言小說受到俗的引力作用,不斷吸收俗的成分,顯示出漸次俗化的傾向;而白話小說則受到雅的引力作用,不斷吸收雅的成分,表現為漸次雅化的傾向。雅俗結合是小說成就的重要標志之一。
明萬曆以後,不僅長篇小說的創作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而且短篇白話小說的創作也呈現出繁榮景象。
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作品衰微,這種文學樣式在當時已不適應社會的要求,相反,白話短篇小說作品的創作卻是一派生機盎然。這里的原因是比較多的。首先,明中葉以後,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城市不斷擴大,市民階層的力量壯大,在社會上是一股極為活躍的、強大的階層,他們要求在文學上能有反映他們的生活和思想的文學樣式和文學作品。
其次,宋元話本小說在明代得以繼續發展,它是勞動群眾小說創作自身發展的結果,顯示出比文言小說更強的生命力。參予白話小說創作的作家大多是中下層知識分子,他們善於吸收群眾藝術創作的結果,語言通俗易懂,作品更多地反映了現實社會的內容,有一定的社會批判精神,因而有著更強的人民性,為廣大群眾所觀賞喜愛。
明代印刷術發達,書壇眾多,迎合人們的口味與喜好,書商也大量地刊行話本小說,因此話本小說慢慢地演變為供案頭閱讀之作的擬話本。
擬話本的體裁與話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詞,中間以詩詞為點綴,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完整,描寫人物的心理細致入微,個性突出,比較注意細節的刻畫等。但它又與話本不同。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認為擬話本是「近講史而非口談,似小說而無捏合」,「故形式僅存,而精采遂遜。」在口語運用和生活氣息上,擬話本明顯地遜於話本小說。
現在認為最早的話本集《清平山堂話本》,是嘉靖年間洪楩輯印的,分《雨窗》、《長燈》等6集,每卷1篇,共收話本60篇,故全書總名為《六十家小說》,今存15種。萬曆年間熊龍峰刊印的話本今存4種。這兩種話本集都包括宋元話本和明代擬話本在內。天啟年間馮夢龍編輯的《喻世明言》(初題《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短篇小說集,簡稱「三言」,每集收話本40篇,包括宋元話本、明代擬話本兩部分。「三言」對後世影響較大,此後擬話本的專集大量出現。明末凌濛初在「三言」的影響下,創作了《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兩個擬話本集,簡稱「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擬話本的成就,是由話本向後代文人小說過渡的形態,對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創作在明末以後繼續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生活內容。愛情婚姻的題材是明代擬話本的一個重要內容。《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樂小舍拚生覓偶》、《玉堂春落難逢夫》等真實地描寫了被糟踐的婦女的悲慘地位以及她們對愛情婚姻的自主要求,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嚮往,貫穿了對封建禮教及門第觀念的批判,尤其是《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可稱為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在《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賣油郎獨占花魁》等篇中,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愛情婚姻觀念。《俞伯牙摔琴哭知音》、《施潤澤灘闕遇友》等篇描寫了在冷酷的等級社會中真誠的友誼。《沈小霞相會出師表》、《盧太學詩酒傲王侯》、《灌園叟晚逢仙女》等篇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猙獰面目和無恥罪惡。《轉運漢巧遇洞庭紅,波斯胡指破鼉龍殼》、《疊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顯靈》等篇反映了明代社會商人的心理。
總之,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政治的黑暗,描寫手工業者和小商人的生活與思想,歌頌市民階級的勤勞誠實及對發財致富的追求,要求愛情與婚姻生活的自由,抨擊科舉制度的不合理和司法制度弊病等主題,共同組織成明中葉以後短篇白話小說的重要內容,顯示了明擬話本新的思想特色。但「三言」、「二拍」中也包含著明顯的落後和庸俗的因素,比如美化統治階級、宣揚封建禮教、迷信鬼神等佔了相當的數量,尤其又以「二拍」更為嚴重,這也是明代後期話本小說的通病。明末短篇白話小說集還有十多種,比較有影響的是《西湖二集》、《石點頭》、《鼓掌絕生》、《醉醒石》等,成就都不高,但其中有一些篇章,文筆生動,形象鮮明,對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病有所揭露。
明清時代是一個充滿進步與守舊、啟蒙與頑愚、思想解放與鉗制的時代。一方面,個性覺醒,人本意識抬頭,不少進步人士張揚個性,追求自由,肯定物慾財利,這反映在小說里就是小說中人性涌動,追求物慾,情愛描寫細膩等。另一方面,封建統治者強化統治,中央集權突出,進一步加強思想控制,由此也出現了一些理學觀念濃厚、倫理說教明顯的小說作品。此外,還有兩種思想皆有,禁慾主義和享樂之風並行。明清小說內容豐富,類別繁多。
5. 中國十大古典白話長篇小說
1三國演義 2jinpinmei 3西遊記 4水滸傳 5紅樓夢 6儒林外史 7鏡花緣 8東周列國志 9封神演義 10兒女英雄傳
6. 白話小說是什麼
要理解白話小說首先要理解白話,白話小說就是用白話的形式寫的小說白話:相對文言文而言,是接近日常生活語言的文字表達方式。從詞彙、句法、韻味等方面看,顯然與文言有區別的,是白話。
漢語自古以來就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而文言文則是官方的語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語言。然而中國還存在並行的一套漢語,就是白話文,這是平常老百姓會話所用的語言,平民百姓不懂什麼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來作為日常會話,這個白話文才是中國歷史上占絕對多數使用人口和使用頻率的漢語。但同樣不能說白話文是沒有文字的語言。中國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闊遠遠超出現代人所使用的狹小的幾千個字的范圍,現代文就是從這個平行的漢語中演變而來的。我們可以從現存的唐宋白話文文學、元代的戲曲、明代的象《三言兩拍》等文學巨著中窺視到古代的白話文跟現代文其實並沒有象跟文言文一樣的太大的差別。如果不能考證它們的發音,起碼它們的語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紙面上是一目瞭然的。古代的白話文經五四的現代白話文到現代文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現代人把西方的語法給它做了條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詞彙。
7. 請問白話文和現代文是一回事嗎
你好!
不是,前者就像是路寬,後者像是車和人的流量,前者永遠大於等於後者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8. 求一些現代人寫的文言文或古白話類型的小說,文章。 或者文辭優美,簡練厚重的,像金庸那種的。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9. 我們現代人使用的白話文最早是在哪個朝代開始出現的
最早的白話是從民進開始說,是從宋朝開始的,宋朝不重農抑商,無產的市民階層很強大,由此產生了各種城市娛樂,為了讓老百姓聽懂,講話本說評書的就用白話講,最早的三國志平話等早期小說就已經有了半文半白的影子,隨後的一千年裡通俗易懂,不繁難艱深的白話逐漸在所有的領域擠掉了文言的空間,在明清兩代,文言文只見諸於科舉考試的八股文,官方的歷史資料、公文檔案。平時官員說話都用白話。但白話在文章字面上徹底擠掉文言文是在1911年之後,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主旨在於破舊立新,傳播先進文化,打碎封建枷鎖)開始流行用白話寫文章,魯迅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胡適也鼓勵不在用文言文拽文。文言文像西方拉丁文一樣徹底成了書本中的語言,在口口之間失去了生命力。
10. 有沒有現代人寫的文言文小說
寒~~~~~~~~~~~~~~~~~
按古人標准准確說來沒有,可是古風並且文采絕佳的有一本,管平潮的《仙路煙塵》,劇情構思精巧,詩文嵌入(作者原創)妙到巔毫。
在飛庫網上有全部TXT,起點上是出處,絕大多數章節已經解禁了。
除此之外再沒有同等水準小說(現代)。
還有一首敘事詩,超贊:
思情 回疆曲(新葉飄零《飄零詩詞集》)
長安有佳人,卓越不需妝。浣紗失秀色,環燕解羅裳。
鳳目千分俏,朱唇一點香。眸生秋水暖,面籠薄煙涼。
顧盼多流彩,往來播芷芳。十歲知人事,十二遇滄桑。
有姊名孤月,十八正嬌娘。遷居在漢闕,昔亦住回疆。
回祖傳遺訓,漢家本異邦。漢家有秀士,玉面著華章。
辭比求凰子,賦如七步郎。心搖隨遠客,神曳向他方。
一世已無願,今生苦共嘗。相逢真恨晚,相聚更求長。
密意須珍視,幽期欲隱藏。檀郎傳訊至,定約渭河旁。
父輩餘威甚,祖宗遺訓僵。娘親問哪去?送妹入學堂。
父上問何往?攜妹拜陵皇。父母無疑意,姊妹脫閨房。
倒鳳情無盡,顛鸞樂未央。林間偕萬誓,月下共千觴。
弱冠成美事,垂髻坐觀光。忽得高堂至,勞燕兩奔忙。
目睹離和別,心牽樂與傷。一從此日後,嫣巧換乖張。
姊改從濁客,妹心自思量。今生若駐此,誤盡龍泉剛。
手把青鋒劍,傲然去故鄉。漸行途漸遠,漸遠漸斷腸。
腸斷猶無怨,豈憂路漫漫?登臨望故國,故國愁雲淡。
燕燕體窈窕,鶯鶯聲軟嬌。詩妙如曹植,才高比謝脁。
漢家有俊傑,詠懷逞壯烈。西涼有回女,激昂持志節。
按劍入京都,京都逸興殊。身穿萬葉過,身染片塵無。
冷笑未央殿,劉郎樂無限。合德傾國容,飛燕亦傾城。
任情傷血氣,縱欲損喬松。願似劉郎死,何關帝業空!
往來懷素酒,談笑指群雄。須眉憐孤影,小酌只一盅。
女兒偏激越,鯨吞竟萬鍾。愛潔豈知潔?愛儂未識儂。
巴山有倦客,追逐意難絕。畢竟彼無心,流離何切切!
混跡似浮萍,枯榮如敗葉。做賦效痴情,恨無風與月。
瀟湘有流人,歷劫總孤身。巴中邀做客,燕北托成文。
彈指一揮筆,瀟灑作龍吟。酒後相逢處,同引做知音。
知音從我去,不與履風塵。佯狂歌靜夜,趁醉卧花蔭。
忽問回疆客,何妨歸漢門?家書屢發到,催女徑相親。
信中歷歷語,行行分兩族。一句一回疆,俱非漢家屬。
五陵冢尚青,豈敢從歸去?女本飄零人,平生少拘束。
甘負不孝名,狂放豈知苦?拍手自徐行,貧寒何所懼?
柔情一夜輕,密約十年鑄。弱女敢飄萍,檀郎不輕許。
曾憶姊當年,亦曾留漢婿。宗親凶似彪,家族惡如虎。
不聽今兒言,但拜昔時祖。終得入回門,夫婿不惜玉。
結蒂共七年,終於成反目。重返入深閨,不甘隱朱戶。
託言出家門,又與漢良處。雙雙欲遠奔,膝下奈兒女。
涕泣不能行,悲歌已無數。女今已成年,豈甘蹈前路?
解語只朝夕,魂銷能幾度?與君作知心,故把心思訴:
不需片刻榮,不需分毫祿。玉帶和錦袍,於我如糞土。
但得有擔當,能斷紅塵縷。或避遠鄉村,或隱深山谷。
寂寞勿相思,牽掛休回顧。薄有三分才,同揮一段賦。
浪跡至今朝,良人未得遇。未遇亦欣然,歌舞朝朝暮。
君成漢地辭,我得回疆曲。舞劍飾風流,長歌卧不足。
巴山不忘情,哭聲繞川蜀。似遭紅炭煎,如被青爐煮。
彼本一書生,師門不得出。浪子兩相惜,書生獨邁步。
孤泛岷江舟,遙望京城屋。目被劍門遮,道為秦嶺阻。
恨不效劉郎,伐斷山前樹。長征有盡時,無盡唯酸楚。
寄信到燕京,神交正獨行。憑欄一春夢,入世幾痴情?
同是天涯客,相識未相逢。村醪為遠慶,煮酒論征程。
知君真困頓,我故把囊傾。倩君來巴蜀,駕鶴飲香茗。
問我生何願?欲聽女兒名。聞她三兩事,已不憾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