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繁榮的開端
1. ( )和( )中國現代小說開端和成熟的標志。
正確答案是「九尾長天」那個,查書了,絕對正確!
2. 中國當代文學開始於哪一年,分為幾個時期
1949年,分為三個時期。
1、第一階段1949--1978年
"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使長期被分離在兩個地區(國民黨統治區和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的文學工作者終於"會師","五四"新文學的戰斗傳統和戰爭中形成的解放區文化傳統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並且正式確立了毛澤東的《講話》所規定的中國文藝新方向為全國文藝工作的方向。
在當時,當身帶硝煙的人們從事和平建設以後,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著戰爭時代的痕跡,在這種文化氛圍的制約下,文學觀念由軍事軌道轉入政治軌道,兩軍對陣的思維模式具體地表現為片面強調階級斗爭的教條模式。
2、第二階段1978年--1989年
文學的真正"復甦"來說,是以1978年8 月開始的"傷痕文學"為標志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抗戰以來影響了中國文化建構四十年的戰爭文化規范被否定。
1979年1 0月在第四次文代會上,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辭,明確提出了"不要橫加干涉"的意見,並且承認文藝創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勞動,黨"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於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徵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
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總方針.1984年胡啟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作出了"創作自由"的許諾.8 0年代的文學充滿了生機勃勃的創新精神和活躍氣氛."五四"新文學傳統又漸漸地恢復了活力。
3、第三階段90年代——新世紀
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徵:知識分子在"共名"狀態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會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覺中逐漸形成.在文學創作上則體現為作家放棄了宏大歷史敘事,轉向個人化的敘事立場,特別是由此走向了對於民間立場的重新發現與主動認同.新文學的傳統在90年代表現出新的活力。
(2)現代小說繁榮的開端擴展閱讀:
當代文學的一些代表人物:
王蒙(1934- )當代作家,北京人。其處女作是長篇小說《青春萬歲》。他的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影響很大,從1976-1981年發表三十多篇作品。其中《最寶貴的》《悠悠寸草心》《春之聲》分獲1978、1979、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蝴蝶》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張賢亮當代著名作家,小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綠化樹》等為代表作。
劉紹棠(1936-1997)當代作家,北京通縣人。十三歲就開始創作,十七歲就發表了第一本短篇小說《青枝綠葉》,1979年以後寫的中篇小說《蒲柳人家》,短篇小說《峨眉》分別獲得全國中篇小說獎和短篇小說獎。
茹志鵑(1925- )現代女作家,曾用筆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生於上海。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百合花》《靜靜的產院》《剪輯錯了的故事》,其中《剪輯錯了的故事》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李准(1928-2000)現代作家,河南省孟津縣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說《李雙雙小傳》;由他改編的電影劇本有《高山下的花環》《牧馬人》《老兵新傳》等。其中《老兵新傳》獲1959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銀獎。
3. 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
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是魯迅小說《吶喊》、《彷徨》的出現。
(一)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他發表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篇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發表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其內容和形式上的現代化特徵,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發展的新時代。
(二)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繼《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陸續發表了包括《阿Q正傳》等為代表作在內的《吶喊》、《彷徨》,把中國現代小說推向藝術高峰。縱觀《吶喊》和《彷徨》,它們無論在其思想性還是在其藝術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魯迅的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其創作不但具有獨特的題材與思想發現,而且做到了小說結構模式與形式手法的成熟創新,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因此,魯迅小說不但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也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
4. 魯迅那篇小說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同時也是現代小說的開端。《吶喊》中的作品,大都寫於「五四」運動的高潮時期,要為新文化運動助陣振威, 取名《吶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運動的鼓舞,「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集子中的作品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了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喊的特色。在藝術上,吸收和借鑒外國小說的創作方法與表現手法,因此,《吶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令人耳目一新。
望採納
5. 代表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和巔峰的作家是[ 1分] A.茅盾B.巴金C.沈從文D.魯迅
D.魯迅
6. 現代文學三個時期分別稱為
1、第一個十年(1917~1927),開拓期,一般習稱「五四」時期的文學。
1917年初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標志著文學革命運動的正式興起,隨後,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魯迅、李大釗等人積極呼應文學革命的主張,推進文學革命的發展。
以魯迅、郭沫若等人為代表所創作的新文學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表明了新文學的實質性進展。
2、第二個十年(1927~1937),豐收期,通常也叫「左聯」時期的文學。
表明文學創作達到了新的思想深度。
茅盾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代表作《子夜》、《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等,還有蔣光赤、洪深、田漢、臧克家、丁玲、張天翼、葉紫、洪靈菲以及「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中國詩歌會等等作家、群體的創作,都顯示了左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創作的輝煌成就。
3、第三個十年(1937—1949),轉折期,包括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
前一階段是抗戰初期的文學。圍繞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藝作品,如街頭詩、獨幕劇等,也出現了一些大型的集體創作。
後一階段在解放區,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解決了文藝大眾化等一系列「五四」以來重要的文藝理論和實踐問題,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階段。國統區很多作品在藝術風格上也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眾化的方向發展,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6)現代小說繁榮的開端擴展閱讀
早期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並不局限於法國、英國和德國,也波及到歐洲其他國家。如比利時的法語劇作家梅特林克創作夢幻劇《青鳥》;奧地利詩人里爾克把法國象徵主義引入德語世界;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以其代表作《走向大馬士革》奠定了表現主義戲劇鼻祖的地位。
總體上看,這一時期的現代主義仍是比較龐雜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仍較曖昧,不如晚期成熟。大多數早期現代主義作家都經歷了從其他文學流派轉向現代主義的過程,比如葉芝早年的詩歌具有唯美主義的因素,感情纖細,而晚年的作品則徹底轉變為純粹現代主義的抽象化。
7. 為什麼20世紀最初的十年出現的小說極度繁榮
哦?是這樣嗎?我倒覺得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小說創作極度繁榮。
從1897年到1917年,是現代文學的第一個階段,可稱為清末民初時期,這是中國文學開始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時期,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文學現象是梁啟超倡導的小說界革命,新小說和翻譯小說的大量湧入。這個時期的文學的研究長期以來是個薄弱環節。相對而言西方漢學卻比較重視,早在1980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出版社就出版了一本由維林吉諾娃主編的《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小說》,此書1990年有了中譯本。目前,在這個研究領域卓有建樹的學者是北大教授陳平原,其相關著作為《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和《中國小說敘述模式的轉變》。
此時期推動小說創作的因素有:梁啟超發起的小說界革命;西方小說的流入,特別是林譯小說;報紙業的繁榮;職業作家的出現;讀者群的形成。
一方面它為二三十年代小說繁榮多方面准備了條件,比如讀者的准備,而且現代文學也有些作家從文言文小說起步的,比如魯迅;另一方面它肯定存在許多不足,比如意識,比如語言,等等。但它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重要源頭之一
8. 怎樣劃分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文章是分段落的,一般第一段開端。二三段發展,第四段高潮,最後一段結局
9. 為什麼說吶喊與彷徨是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
一、「表現的深切」----獨特的題材、眼光與小說模式
1、開創「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2、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人(知識者與農民)的精神「病苦」。
3、「看/被看」與「離去--歸來--再離去」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
二、「格式的特別」----「創造新形式的先鋒」
1、借鑒西方小說形式,通過自己的轉化、發揮以及個人的獨立創造,以建立起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例如:《狂人日記》(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等。
2、追求表達的含蓄、節制以及簡約、凝練的語言風格。例如:《故鄉》里那幅「神奇的圖畫」、祥林嫂最後的「肖像」等。
總上,魯迅的《吶喊》、《彷徨》通過獨特的取材,視角和模式,向人們展示了其「反抗絕望」的魯迅哲學內蘊;所建立的中國現代小說新形式,既是自覺地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結果,也是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借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經驗的結果。因此,不愧為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