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中國近現代小說史

中國近現代小說史

發布時間: 2021-11-15 01:20:21

推薦幾本中國近現代史小說(最好要字數少一點的,能盡快讀完)

著名:
彷徨
吶喊
駱駝祥子

㈡ 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史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志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至今在古典小說領域內,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於此;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以來,舶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小說發展出現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魯郭茅巴老曹」六大家;21世紀(2003年以後),網路文學的出現,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大批網路作品涌現,如玄幻文學(起點為代表)、新言情(晉江和紅袖為代表)等等,也出現了大批網路作家,玄幻領域如蕭鼎、我吃西紅柿、血紅、夢入神機等,言情領域如四小天後、六小公主、八小玲瓏等。

㈢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

那還起有很多的長篇小說的。。

㈣ 推薦一下寫中國近現代文學史的書

國內最通行的是錢理群編著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特點是基本與主流思想合拍,持論也較為公允。海外夏志清的編著的現代文學史對國內影響也比較大,特點是突出了非主流的一些作家,在這本書答影響下錢鍾書,沈從文與張愛玲聲譽日隆。但有失之偏頗之嫌。

㈤ 中國20世紀小說發展史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概念是為了彌補過去對現當代文學史認識的不足

第一個方面:陳平原老師在課上給我們講過:現代文學都是從五四新文學說起的,但實際上在此之前的晚清的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詩界革命以及晚清的譴責小說都是與五四新文學一脈相承的,但由於人們一般的認識都把二者隔開來,使得現代文學不關注他,古代文學更不關注它。
另外,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界限也是按照政治上的分期進行的,但實際上革命文學和解放前的左翼文學也是一脈相承的,這樣就不好進行研究

因此提出這一概念就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將近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加以打通,是新的文學史分期方法

第二個方面:中國文學在二十世紀充分吸收西方文學的理念和創作方法,中國在文學上開始覺醒,因此通過這個概念的提出可以更好地將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鏈接起來,把文學的現代化作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主題,這個主題中又包含了中國文學的世界化
錢理群曾說:「世界文學中的中國文學」,這個概念也是逐漸形成的。原來我們的視野也是比較窄的,所謂「東、西方文化的撞擊」,其實心目中就是中國文化和歐美文化。後來考慮到與中國近似的情況,比如印度、日本、東南亞,還有非洲,最後,拉美文學也進入了我們的視野——他們的「文學爆炸」近年介紹了不少,我們才發現它們的文學也是都在上世紀末八十到九十年代發生了突變的。反過來看歐美文學,也是在同一時期產生了對自身傳統的反叛,這些反叛明顯地從非洲黑人文化,從東方文化汲取了靈感。這就形成了「世界文學」
陳平原說過:我研究五四時期的文學,發現東、西方文化的撞擊是一個大問題,很多現象都是從這里發生的。一系列的爭論,比如「中體西用」啦,「夷夏之說」啦,「本位文化論」啦,「民族形式」啦,總是離不開一條主線,即怎樣協調外來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於是我就追溯中國人自覺地學習外來文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一開始是追溯到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但是後來發現從學習「船堅炮利」轉到學習政治經濟法律再到學習文學藝術,是一個漫長的歷程,是到了戊戌變法以後,才開始全面介紹文化藝術。以前雖然承認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是畢竟「道德文章冠全球」。這時候才發現文學上也有許多可以學習的東西,文學觀念開始轉變。五四時期的許多問題,比如國民性批判,白話文運動,詩體解放,話劇的輸入,等等,其實都是從戊戌之後開始的,盡管到五四才徹底、不妥協地掀起高潮,但是窗口是從那時打開的。而且,在這樣的文化大撞擊中對民族文化重新檢討重新鑄造,使傳統文學產生一種「蛻變」,這樣的進程一直延續到現在,貫穿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當然達到這樣的認識是我們反復討論之後才有的。開始只是感到研究范圍需要擴大,慢慢上升到一些新的概念,最後有可能上升到理論的模式。
……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是從古代中國文學向現代中國文學轉變、過渡並最終完成的一個進程。我覺得古代中國文學是純粹的中國文學,將來外來文化被我們很好的吸收、消化、積淀下來,變成我們自己的有機成分了,也可能又出現純粹的中國文學,夾在這中間的始終有一點「不中不西」的味道。

下面是他們的介紹

錢理群,男,1939年生於四川重慶,祖籍浙江杭州。1978年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研究生,師從王瑤、嚴家炎先生攻讀現代文學,198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現已退休。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與教學。 關注「文學史的研究與寫作」, 於1985年與黃子平、陳平原共同提出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概念,成文《論「20世紀中國文學》,引起了學術界的強烈反響。與吳福輝、溫儒敏合作撰寫了文學史專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1997年被國家教委選定為大學現代文學史課程的教材。 另有《心靈的探尋》、《周作人傳》、《周作人論》、《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的東移》、《大小舞台之間――曹禺戲劇新論》、《繪圖本中國文學史》、《精神的煉獄――中國現代文學從「五四」到抗戰的歷程》、《名作重讀》、《世紀末的沉思》、《壓在心上的墳》、《1948:天地玄黃》等多種著述出版。 陳平原,1954年生於廣東潮州。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留系任教。現任北大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英國倫敦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從事研究或教學。近年關注的課題包括20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現代中國學術、圖像研究等。 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全國高校一、二、三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著作獎(1995、1998、2002),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集體,1999),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集體,2001),首屆全國比較文學優秀著作一等獎(1990),首屆王瑤學術獎優秀論文一等獎(2002)等。 先後出版《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千古文人俠客夢》、《小說史:理論與實踐》、《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老北大的故事》、《中華文化通志

㈥ 中國現代小說發源於什麼時期

小說的起源與魏晉南北朝小說的興盛
中國古代小說有兩個系統,即文言小說系統和白話小說系統。魏晉南北朝時期,只是文言小說。這時的小說可以統稱之為筆記體小說,採用文言,篇幅短小,記敘社會上流傳的奇異故事,人物的逸聞軼事或其只言片語。在故事情節的敘述、人物性格的描寫等方面都已初具規模。作品的數量也已相當可觀。但就作者的主觀意圖而言,還只是當成真實的事情來寫,而缺少藝術的虛構。它們還不是中國小說的成熟形態。中國文言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唐傳奇,白話小說成熟的形態是宋元話本。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雜篇《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以「小說」與「大達」對舉,是指那些瑣屑的言談、無關政教的小道理。後來,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小說與《莊子》所說的「小說」含義雖不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始終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在這一點上,二者仍然是接近的。
東漢班固據《七略》撰《漢書?藝文志》,把小說家列於諸子略十家的最後。這是小說見於史家著錄的開始。諸子略共4324篇,小說就佔了1380篇,是篇數最多的一家。班固據《七略?輯略》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這是史家和目錄學家對小說所作的具有權威性的解釋和評價。他認為小說本是街談巷語,由小說家採集記錄,成為一家之言。這雖是小道,尚有可取之處。班固明確地指出小說起自民間傳說,這對認識中國小說的起源有重要的意義。
追溯中國小說的起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神話傳說。盡管古代文獻對神話傳說的記載十分簡略,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看到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這兩種重要的小說因素。神話傳說原先在口頭流傳,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漸凝固;有的繼續在口頭流傳並不斷豐富發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節。這些繼續活在人們口頭上的傳說一旦記錄下來,就成為具有濃厚小說意味的逸史。從神話傳說到小說的這根鏈條中,逸史是關鍵的一環。甚至不妨說逸史是中國小說直接的源頭,逸史中最接近小說或竟可視為早期小說的,莫過於《穆天子傳》和《燕丹子》。前者對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細節描寫;其中的西王母與《山海經》中的記敘相比,減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後者寫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與《戰國策》和《史記》相比,不僅增加了細節描寫而且突出了燕丹這個復仇者的形象。(明)胡應麟稱此書為 「古今小說雜傳之祖」(《四部正訛》),不為無見。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韓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內儲說》、《外儲說》、《說林》,明白地用「說」來標目,也透露出兩者之間的關系。顯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說的源頭之一。
第三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唐代傳奇小說多取人物傳記的形式,《三國志演義》徑直標明是史傳的演義,都證明了史傳是小說的一個源頭。在傳統的目錄學著作中,有些書或歸入子部小說家類或歸入史部雜傳類,這兩類缺少嚴格的區別,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史傳對小說的影響之深。
《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小說15家,均已亡佚。今存題為漢人所著的小說,其實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偽托漢人的作品,如託名東方朔的《神異經》和《十洲記》,託名班固的《漢武帝故事》。題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說很多,重要的如(三國魏)邯鄲淳《笑林》,(西晉)張華《博物志》,(東晉)干寶《搜神記》,(宋)劉義慶《幽明錄》、《世說新語》,(北齊)王琰《冥祥記》,(梁)沈約《俗說》,(梁)殷芸《小說》等,包括後人的輯本,共約五十種,足見其興盛的情況。

㈦ 中國近現代史小說都有哪些

彷徨
吶喊
駱駝祥子

㈧ 誰能說一下中國近現代文學史概況

中國現代文學各類文體的發展概況

(一)現代小說:堅實而輝煌的足跡

中國現代小說的正式起步以1918年5月《新青年》雜志第4卷第5號發表的魯迅的《狂人日記》為標志,它是與中國現代文學同步發展的。整個中國現代文學30年的歷史進程,伴隨著中國現代小說興起、發展、深化的艱辛、堅實而輝煌的腳步。

中國現代小說是在與傳統舊文學的深深「斷裂」和外國文學的猛烈「碰撞」中誕生的。因此,中國現代小說的出現不僅僅體現出它在文學或文體等方面的價值,更顯示出一種文化的意義。就是說,中國現代小說的首要價值定位在順應時代發展的文化品格中。中國小說的淵源悠深,明清以來更是出現了眾多的白話小說,以全新的思想內涵和前所未有的表現形式,掀開了中國小說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中國現代小說自覺擔負了展示中國社會歷史進程、反映現代國人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的重任。中國現代小說雖然是全新的、獨創的,但並不意味著它是孤立的,恰恰相反,它的發展得益於縱橫多向的繼承與吸取。中國傳統小說的思想精華與多種藝術技法在現代小說中有一種無形而深刻的承傳;本世紀初開始大量湧入中國的各種外國文學的理論觀點、創作思潮和藝術流派,都充分地被中國現代小說所吸取、融解和消化。最具民族個性的文化偉人魯迅在談及自己「怎樣做起小說來」時說過:「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上的知識」。這決不是自謙,而是真實地反映一代文化巨子廣博敏銳的胸襟與現代性的知識結構。的確,在魯迅的《狂人日記》里,既有俄國作家果戈理同名作品的啟示和影響,又有自不同側面的生活原型,還有作者早年學醫的專業知識,當然其中有作者所背負的沉重歷史重壓以及力圖超越這種重壓的現代人的熾熱理想。最終又經過魯迅「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高度典型化過程,不朽的「狂人」站在中國現代文學及現代小說的起跑線上。這種廣為接納多種素養進而構成自己的獨特價值,正是中國現代小說意識的深刻體現,
(二)現代新詩:高揚生命激情的風帆

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學雖然以文為本,以文為正宗,但卻掩隱不住詩歌創作的奇光異彩。詩的格式,詩的韻律,詩的意境,在我們這個舉世公認的詩歌王國里幾乎已完美無加,登峰造極。面對這歷史的詩碑和詩碑的歷史,人們只能嘆為觀止矣!

然而,歷史畢竟又發展到了一個根本性轉折的關頭。20世紀初,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向解體,社會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開始啟動。社會歷史的發展與變動要求詩歌也有新的根本性變動,並為這種變動提供了一切新的條件。

數千年燦爛輝煌的傳統詩歌與詩歌傳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抉擇。

「五四」文學革命實績的一個特徵,即新文學作品產生了普遍強烈的轟動效應,而這一點在現代新詩方面的體現尤為突出。雖然有白話小說、白話美文及現代話劇先後問世,甚至有魯迅的《狂人日記》為現代小說乃至整個現代文學作了開天闢地之舉,但畢竟新詩的出現與傳統詩歌的比照太鮮明,反差太懸殊了。當那些諸如「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之類的白話新詩嶄露頭角的時候,人們普遍感到疑惑:這就是新詩嗎?一個有著悠久詩歌傳統的國度以後就按這種樣式來寫詩嗎?

「五四」終究是一個創造的時代,而創造的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具有一種更為寬容的文化心態。除舊更新的時代特質,容納百川的社會氛圍,終使稚嫩的現代新詩江河千里,蔚為大觀。從「五四」時期的蹣跚學步到現代文學史階段的結束,中國現代新詩已經是名家輩出,流派眾多,形成了民族化、大眾化、現代化、多樣化的繁榮格局。

從風格流派的角度來看,中國現代新詩可大體歸為:早期寫實派、早期浪漫派、湖畔詩派、小詩派、新月詩派、象徵詩派、現代詩派、中國詩歌會派、「七月」詩歌派、「九葉」即新現代詩派、晉察冀詩派等。

(三)品種繁多的散文

相對中國現代小說與詩歌波瀾起伏的發展勢頭而言,現代散文的發展較為平和沉靜,盡管也有雜文的憤激之聲,但總體來說現代散文以一種更為厚實的步伐平穩地前行,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繁榮新的品種,從「五四」初期的隨感錄到蔚為大觀的雜文運動,從小品文年到報告文學的興起,現代散文在多種形式的發展變換中迎來了勃勃生機。

現代散文是與五四文學革命同步興起的,在五四時期即取得了累累碩果。以《新青年》為核心,出現了一大批「雜感」作家,《新青年》特辟「隨感錄」專欄,使最初一批五四文學革命的先驅利用雜文的藝術形式表達思想,闡明主張,抒寫個人情懷,而在這過程中,雜文即已悄然生長。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俞平伯等人的雜文創作,為雜文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到現代文學的第二個十年,動盪的朝代和黑暗的社會,更加強烈地引發了廣大進步作家的憤激之聲,更有魯迅雜文創作的實際帶動和深刻影響,於是在30年代出現了一個凡進步的、有正義感和責任感、甚至不同陣營、不同審美追求的作家,幾乎無人不寫雜文的壯觀景象。魯迅之外,茅盾、瞿秋白、郁達夫、老舍、葉聖陶、鄭振鐸、朱自清、許地山、豐子愷、胡風、阿英、柯靈、陶行知、周建人、林語堂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雜文作家群,作家之從,作品之多,實為新文學史所罕見。特別是魯迅後期雜文以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蘊和憾人心魄的藝術魅力,顯示了雜文創作所達到的新的高峰。第三個十年的雜文創作更加密切地配合時代政治斗爭,把雜文的戰斗性推向深入。可以說,現代雜文的生長與發展是伴隨整個新文學的戰斗步伐艱難前行的。

(四)迅猛崛起的話劇文學

相對中國現代小說、詩歌和散文而言,話劇又更顯得獨特。在中國的傳統文學樣式中本沒有話劇這種形式,它是20世紀初葉才從國外傳入我國的「舶來品」。盡管話劇在我國發展的歷史並不長,但它發展的勢頭卻很迅猛,在短短的數十年內出現了一大批風格獨特、聞名於中外文壇的優秀話劇作家作品。話劇這種外來的文學品種,在中國的藝術舞台上紮下了根。

五四時期,話劇作為「舶來品」只是處在探索階段。1907年成立的春柳社是最早的現代話劇團體。歐陽予倩、洪深、田漢、胡適等人開始了最初的話劇嘗試。最早公開發表的話劇劇本是胡適1919年3月刊在《新青年》上的《終身大事》。隨後出現了田漢早期劇作《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洪深早期劇作《趙閻王》,丁西林早期劇作《一隻馬蜂》、《壓迫》、《三塊錢國幣》,等等。這些早期的嘗試對外國話劇形式吸取較多,雖然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生活,但藝術上還較生硬,未能真正使中國的讀者和觀眾全面接受。

第二個十年,話劇文學創作開始走向成熟。這尤其得力於曹遇禺的劇作。他在30年代先後創作《雷雨》、《日出》、《原野》(被合稱為「生命三部曲」),在40年代初創作了《北京人》,並把巴金的小說《家》成功地改編成話劇,他的這些劇作真正奠定了中國現代話劇發展的基礎,使話劇這一新的文學樣式在中國紮下了根。這一時期,洪深、田漢等人劇作也得到了長足的進展,洪深的《農村三部曲》、田漢的《名優之死》都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劇作。中國現代劇作家也開始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

㈨ 近現代歷史小說有哪些中國的,還有什麼是中國近現代歷史小說

就是近代和現代創作的小說。
在中國史學界,對中國近代史、現代史的劃分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一是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界。
前一種觀點的依據是,五四運動前中國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五四運動後中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後一種觀點的依據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後中國的社會性質完全不同。之前,中國處於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未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巴金的《家》《春》《秋》, 老舍的《駱駝祥子》《茶館》等,魯迅的孔乙己等等。

熱點內容
底層百姓有聲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5 07:26:44 瀏覽:409
玄幻小說推薦老書蟲 發布:2025-07-15 07:18:14 瀏覽:933
由此與你隔光明小說全免閱讀 發布:2025-07-15 07:12:25 瀏覽:936
恩怨情仇的古代小說 發布:2025-07-15 07:11:06 瀏覽:933
po網路小說 發布:2025-07-15 07:06:04 瀏覽:866
將軍攻的百合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5 06:59:27 瀏覽:571
好聽的有聲小說完結言情的 發布:2025-07-15 06:45:46 瀏覽:669
軍干甜寵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5 06:43:20 瀏覽:840
異能小說榜排行 發布:2025-07-15 06:30:12 瀏覽:262
知名網路小說前十名 發布:2025-07-15 06:24:11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