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金庸小說的現代性與傳統性

金庸小說的現代性與傳統性

發布時間: 2021-11-13 15:21:08

1. 結合具體的作品談一談金庸小說創作的主要特點及藝術特色

感覺2樓提供的資料基本上可以滿足樓主的要求了

在這里也提供一點我的想法吧。

我從小學開始讀他的作品,一直到現在,每年再次翻看同一部作品,依舊有著不同的感悟。

網上或者在文壇上,都對金庸以及他筆下的眾多人物褒貶不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放諸四海而皆準。 金庸的作品,有其閃光之處,自然也有不甚高明的地方。

我得益於最多的就是他的作品字里行間透露出的中國古典文化的韻味。就如在《神鵰俠侶》中,程英救了楊過,自己謄寫詩經上的「瞻彼淇奧 綠竹猗猗」,透露出自己的情竇初開;而《笑傲江湖》中嶽不群在嵩山上發表並派的演說,說「君子和而不同」,也是論語中的典故。而天龍八部中,喬峰這一形象,便是天下第一英雄;而射鵰中的郭靖,則當之無愧是天下第一大俠。他對古典文化的掌握與運用,傳遞給了讀者一種啟示與指引。

當然他的作品也受到了一些指責。我個人覺得他的作品有一些歧視女性,一本書通常都是一個男人周圍圍繞著眾多美女……呵。但是整體仍是瑕不掩瑜。

從他的書中,了解秦漢的文學,宋後的歷史,還有人生滄桑,歷史無常。眾多的主角,人品性格千秋分明。而很多配角,身上也有著動人或者獨特的人格魅力。我個人比較喜歡的配角,郭襄,黃葯師,苗人鳳,陳近南,慕容復。

論述題嘛,結合大家給你提供的資料,也要寫一些自己的想法。如果有時間,不妨認真讀基本他的小說。

希望我的淺見可以給你一點幫助。

2. 金庸的小說借鑒了哪些中國式的傳統手法

金庸的小說進行了一些中國式的傳統寫作手法,例如說書藝術。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感染力極強,能夠很快將讀者帶入到故事情境之中,最大程度的調動讀者的情緒,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與故事的主角一起冒險。

閱讀金庸的作品是一種美的享受,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去找來原版書籍讀一讀,相信會有更多的發現。也更能對這為武俠小說名家的寫作手法有更多的了解,對於增強自己的寫作和文字理解能力都是有好處的。

3. 金庸小說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的關系論文

首先,金庸就是用一種舊體小說的方式行文,內容形式相似。
其次,金庸小說中包含大量儒釋道文化的內容,不客氣的說,他可算作國學大師,對歷史也有獨到的認知,他在圍棋方面也多有造詣,而且笑稱東坡先生那樣恬淡的人,圍棋是學不好的。
再次,金庸先生對俠的定義,舉世公認,而這樣的一種理念也可以看做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解讀、認知與延伸。
最後,想不到啥說的了,收工;記得選為最佳答案哦!!!

4. 金庸小說的現代精神(簡答題)

否定快譯恩仇、人性殺戮的觀念
糾正黑白分明的正邪觀念,以是否愛護百姓為新尺度
揭示權力的腐蝕作用
滲透著個性解放與人格獨立精神
銳利的針對現實的批判鋒芒
用現代心理學觀念剖析、塑造人物形象

5. 從現代社會解讀金庸小說里的思想

一、以情為系的戀愛觀。 金庸小說中的戀愛不管是三角的,還是多角的,雖然寫的是封建社會的故事,但基本上是以現代的感情為依託而出現的。最典型的是《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與四女的戀愛。張無忌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在他的經歷中,先後發生了與表妹殷離的俠情,其本質上是一種承諾和責任;與小昭的憐情,實際上愛憐和照顧的情分居多;與周芷若的恩情,主要是一種同伴情、感恩情;與趙敏的愛情,反映了愛情的那種心契如一、情盪心魄的特點。由於他寫各種戀愛,以情為主,因而十分真實感人。 二、經受各種考驗的愛情觀 金庸筆下情侶們的愛情,莫不曲折磨難,幾經考驗。有的是面對榮華富貴的誘惑:如郭靖,他要是娶華錚公主的話,則可以當蒙古國的駙馬,會何等的光耀富足。然而在愛情面前,他放棄了。有的是把原有的舍棄了,如趙敏,她甘於舍棄自己的郡主地位,勇於打破階級的界限,下嫁一個草莽英雄,又是何等令我們汗顏。而有的是要應對威脅,如令狐沖,竟然不怕任我行對恆山的圍剿,勇敢地捍衛了愛情的純潔。 再就是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最能體現金庸的現代愛情觀。他倆的愛情是在曲折中發展的,而且突破了虛偽的倫理觀(他倆在輩分上是姑侄),迂腐的貞操觀(小龍女曾失身),最能說明愛情的力量。 三、恨和犧牲交織的愛情觀 由愛生恨,愛之愈深、恨之愈切,這些在金庸的筆下都有生動的體現。李莫愁對愛人由愛生恨而進行殘忍的報復並且殃及無辜,最為印象深刻。另外還有梅超鳳。再有《倚天屠龍記》中,周芷若對張無忌從愛到恨的轉化,也十分經典。 還有對愛情中犧牲精神的描寫,也非常吸引人。讓我扼腕嘆息的是小昭,為了張無忌一行人的安全,舍卻真情,回總壇做聖女,一輩子獨忍孤獨,是何等的凄楚。每讀到這里,我都會悵失良久,難以釋懷。還有就是岳靈珊為林平之而死,無怨無悔,充分體現了一個女人對愛情至死不渝的執著。 四、現代平等的婚姻觀 雖然,金庸的武俠小說寫的都是封建社會的事,但書中的愛情和婚姻卻是圍繞現代的一夫一妻思想來寫的。有時,對於纏綿難舍的多角感情,我奇怪為什麼金庸先生不能按照封建社會的妻妾制度來解決呢?但我後來明白了,作為具有現代意識的金庸,已經把他的思想投放到他小說的人物身上了,這種現代的平等、公正思想處處體現在他的小說里,但唯一例外的是《鹿鼎記》,這部小說和其它小說有明顯的不同。

6. 請問什麼是古典性,現代性,後現代性以及三者關系

古典(派)的」這一詞彙本身包含平衡、節制、簡潔和精緻的概念。這些概念例如可用於「古典」建築,但用以表達古典風格還不夠貼切,古典風格音樂可以具有暴風雨般的氣勢和復雜的內容和形式。簡而言之,古典風格是指那些可以從18世紀最偉大和最著名的作曲家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的音樂中聽到的風格。形成古典風格空前絕後特徵的部分原因是歷史性的。有一點可以確認,如果古典風格中出現民族化的傾向,就會使18世紀中葉的作曲家們驚訝不已,因為那是到19和20世紀才出現的。雖然他們認識到他們的作品與巴洛克晚期的作品形成強烈的反差,但其漸變過程都比歷史的動因更為緩慢。
現代性首先是一種思想的狀態——只有現代的思想才能創造出現代的世界。因而,現代性開始於文藝復興的思想革命,這一革命又反過來孕育了一系列其他革命——政治的、經濟的、工業的、技術的、社會的、心理的和文化的革命。現代性通過眾多的機構——公司、學校、官僚、交通、媒體、通訊、實驗室以及大城市得以傳播。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現代的理念的話,大量復雜的現代技術和機構是無法運轉的。
雖然現代的思想已經從文藝復興演進到了今天,但它的本質依然是一個信念,即人的理性而非先驗的神才是人類命運的主人,個人理應自由追求自己物質的、情感的和精神的需求。現代社會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是易於變動的。現代性也能使個人能夠改造自己,滿足自己的渴望,去實現自己想做到的、想知道的和想成為的事物。個人可以成為完全獨立的個體。自我的改造和世界的變革是相互聯系和相輔相成的。現代的個人通過思想和行動,用細微的方式改變著自己和世界,還可以用自身或他人的形象重塑自己。因此,現代社會中個人的權力、地位和機遇更少地依賴於祖先,更多地依賴於個人的能力和雄心。然而,自由也不是絕對的。選擇終究是有限的,現代的個人必須為他們的選擇和不選擇承擔責任。正如美國海軍考驗應募者能力的要求:「做你能做到的一切」,這恰是現代的箴言。
現代性的本質正在迅速地變化。「萬物皆流,無物常住」,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在論述現實時說道,他的話又可謂概括了過去500年內世界的特點。現代性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加速的創造性破壞過程,傳統、制度、建築、社團,以至於民族,只有被證明具有合理性,才能得以留存,而是否合理則通常根據金錢的標准。陳腐的、失效的事物被拋棄了,更合適、更現代的則取而代之。現代化永不終結。現代化的惟一恆量就是變化。
在變化中也有一些連續性。盡管我們以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方式進行現代化,但實質上,傳統的痕跡仍存在於所有個人以至於大多數現代社會中,我們也在不同程度上被現代與傳統之間的張力弄得支離破碎。
現代性也產生了對它的不滿。對很多人而言,現代性瘋狂的腳步和令人眼花繚亂的選擇,意味著深深的苦惱和異化。在19世紀,甚至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都承認「大多數人都過著平靜而絕望的生活」。馬克思(Karl Marx)和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對現代性進行了深入分析。馬克思譴責人類被他們的社團、工作以及他們自己所異化。韋伯則聲稱,現代性用全能的和堅硬的官僚復合體,即他所謂的「鐵籠」,把人類投入監牢。在20世紀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他的信徒們爭辯說,文明本身不是起源於高貴的夢想,而是人類最基本的飢餓潛意識。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在短篇故事和小說《城堡》(The Castle)和《審判》(Tge Trial)中更富有詩意地描繪了同樣黯淡的圖景。更近些年的詩人和哲學家還在繼續探究現代人類的命運。艾略特(T.S. Eliot)在他的著名詩篇中宣布說「我們是空心人」。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認為我們是「單向度的人」。阿爾溫·托夫勒(Alvin Toffler)則把我們的異化描繪成「未來的沖擊」。
沒有人能比現代性的批判還要現代。現代的思想用顯微鏡去質疑一切,檢驗一切,剝去眾多事物身上的光環和距離感,並宣稱宗教不過是真理和拯救的代表。「上帝死了」,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得意洋洋地宣佈道.
最早提出「後現代」概念的是英國畫家查普曼,他在1870年以此指稱比法國印象派繪畫更前衛的作品。恰好在100年之後即1970年,博德里拉、利奧塔和哈桑等理論家重新啟用該概念,宣稱在當代高科技媒體社會中,新近出現的變化和轉型過程正在產生一個新的後現代。至80年代,他們發出了與現代性決裂的號角,而他們所提供的「後現代」定義和理論總是互相沖突的。破碎不堪可算是「後現代」理論的明確特徵。其唯一的共性是極端的「終結」思想:「哲學的終結」、「歷史的終結」、「藝術的終結」等等是「後現代」理論家的口頭禪。歸根結底,「後現代」理論與查普曼的用意無甚區別,無非是想用以描述一種新的歷史現象,或尋求一種新的規范去包容新的理論、文化和政治話語與實踐。

7. 金庸武俠小說與中國傳統文化探究 研究性課題

金庸的出現,無疑對中國主流文學界構成了嚴峻挑戰.然而,無論是接納還是拒絕金庸,研究者們都很難跳出雅與俗、精英與大眾等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即使是接納金庸的學者也是把收編金庸作為自己的使命.以二元對立思維模式來衡定金庸雅俗兼具、模糊二值判斷的武俠小說無疑是削足適履的.金庸小說事實上已對20世紀建立起來的中國文學理論和文學史觀念體系提出了挑戰,那麼,如何跳出這種二元思維設定的框架與模式,調諧接收金庸作品的文學研究頻道?本文試圖依託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及社會資本聯動的文化研究理論,探尋金庸武俠小說的文化創意經營.
一、文化資本:在當代思想給養中運作中國傳統文化
布爾迪厄認為,資本可以表現為三種基本的形態: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可以直接轉換成金錢,它是以財產權的形式被制度化的;文化資本在某些條件下能轉換成經濟資本,它是以教育的形式被制度化的;社會資本是以社會義務(聯系)組成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換成經濟資本,它是以某種高貴頭銜的形式被制度化的.文化資本通常以三種狀態存在:具體的狀態、客觀的狀態和體制的狀態.文化資本的積累集中體現在我們所稱的文化、教育、修養之中,文化資本的經營是對累積的文化資本的現實運用與轉化,這一過程表現為投資者的辛苦勞作,顯現為經營者各個時期勞動力的變化,這種文化資本的自覺經營,為「文化資本」整合其他資本,轉化為經濟資本,獲取高額回報提供基礎核心,並且在社會結構的再生產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金庸成長過程和小說顯現的人的教養、德行、人性,經由創辦報紙、撰寫時評與創造小說,表現為一種努力擺脫功利主義、物質主義對個體精神羈絆的努力,尤其是撰寫時評體現得淋漓盡致,作為一個政治學出身的文化經營者那份「超目的的合目的性」追求,為他贏得了更多的經濟資本與社會資本的經營空間.在小說創作中則體現為他自覺地以更多的時間投入以剖析人性與體悟生命.
金庸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對待創作的認真態度,是他的文化資本的重要構成部分.金庸以嚴肅認真的藝術態度對待武俠小說創作,精心建構武俠小說獨特的藝術魅力,高度自覺地承傳中華文化的價值,是金庸自覺經營文化資本並以此為核心整合經濟資本與社會資本的起點.
讓傳統文化運行於當代思想提供的給養中,這是對傳統文化的最好保存.沉澱於歷史長河中的傳統文化的思想結晶,被從歷史深處打撈起來,集聚在與當代文化共同運行的思考之中,這種深入到歷史深處的思考,不是要復活傳統文化曾有的樣子,而是要使曾經鮮活的傳統文化精神氣韻在當代文化土壤滋養下,依然保持它曾經存有的鮮活.
金庸成功地融會了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文化精神,將武俠小說提升到新的境界,其創作一方面從傳統文化資源中汲取大量的營養,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智慧、靈感、想像和才情綜合運用傳統文化資源,從而構成他小說的獨特的文化資本.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或許是良莠兼具,但在社會的特定發展時期,金庸小說文化資本運營,為社會開辟了一個廣泛的市場,為不同的讀者群提供了各取所需的文化資源.中華文化精神也在文化資源的現實轉化中,著陸生根於我們日常的生活.
對金庸如何在小說中充分激活中國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元素有效地轉化為小說的文學性資源,許多研究者都有精彩而充分的展開,不再作添足之論.本文重點旨在論述金庸的文化資本經營在當下語境中的功能與意義.
從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著眼,形式上藉助武俠小說這種傳統文化體裁,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適合最廣大華夏子孫的再創造.金庸利用的是傳統的武俠小說形式,在承載傳統文化的同時,又賦予小說以現代的思想,即以當代的文化滋養中華的傳統文化,讓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一道運思,創造出有別於傳統的新武俠小說.
中華傳統文化資源極其豐富,但由於缺乏好的創意和再造能力,致使傳統文化資源不是閑置浪費,就是大量流失,或為外國文化所利用.眾所周知,《花木蘭》和《寶蓮燈》這兩個在我國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美國好萊塢把它們拿去加以文化與技術的改造,拍成動畫片,通過全球的銷售網路廣泛傳播,從而創造了驚人的票房和影響,這就是好萊塢對傳統中華文化的改造,我們除了焦慮卻無所作為.在全球化背景下,僅僅倡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口號,對民族文化的國際化推進並沒有什麼切實的作用與意義.我們可以蔑視好萊塢對中國文化的關注將目光僅僅投放在最沒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中國功夫」上,也盡可以蔑視好萊塢的中國面孔拼貼的僅僅是中國文化的邊角余料.但是,如何遏止好萊塢的文化影響和意識滲透在中國的進一步擴大,這才是中國人自己的使命,如果忽略這一點,那才是最可悲的了.

8. 金庸的小說屬於現代文學還是當代文學的范疇

當代文學,金庸的主要創作從50年代開始。而現代文學的時間范圍是1919--1949,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新中國成立。1949至今為當代文學。此外他的作品語言屬於規范的白話文,應歸類在當代文學。

9. 如題,500-600字,講金庸小說與傳統文化的

金庸武俠小說包涵著迷人的文化氣息、豐厚的歷史知識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寫「義」為核心,寓文化於技擊,借武技較量寫出中華文化的內在精神,又借傳統文化學理來闡釋武功修養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為啟發,相得益彰。這里涉及儒、釋、道、墨、諸子百家,涉及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眾多的文史科技典籍,涉及傳統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如詩、詞、曲、賦、繪畫、音樂、雕塑、書法、棋藝等等。作者調動自己在這些方面的深廣學養,使武俠小說上升到一個很高的文化層次。像陳世驤教授指出的《天龍八部》那種「悲天憫人」、博大崇高的格調,沒有作者對佛教哲學的真正會心,是很難達到的。我們還從來不曾看到過有哪種通俗文學能像金庸小說那樣蘊藏著如此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具有如此高超的文化學術品位

可以說,金庸作品既是作者以近代精英文化改造武俠小說的結果,同時又是作者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潤、熏陶的產物。從金庸小說,我們可窺見墨家見義勇為的游俠精神,儒家的仁愛、王道與民本思想,還可感受到道家深邃博大、無處不在的辯證方法。僅就文學本身而言,我們讀金庸小說,也常常不禁聯想到《莊子》那種瑰麗恣肆的神奇想像,寓意深沉的哲理色彩,飛揚靈動的文學語言。它們都證明著金庸小說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深刻聯系。

我們說中國傳統文化在金庸小說里是以綜合的形態存在的,這包括多層含義。

首先,指金庸小說中的傳統文化由多元所構成,儒、道、墨、法、釋乃至兵法家等各種思想成分都有。金庸在不同的作品中出於不同的需要,通過藝術形象著重體現或發揮諸子百家中某一家、某幾家的若干觀點,他本人卻似乎並不特別偏向或執著地信奉某家的思想。金庸的傳統文化觀念本身就是多元融合。因此,諸子百家的思想在金庸小說中往往不是單個地分離地存在的。比方說,他的小說贊美了儒墨兩家的人生態度,同時卻又肯定了佛道兩家的哲理精神:採取一種儒墨與佛道互補的態度。令狐沖那麼狂放灑脫,對師父卻總是畢恭畢敬,蒙冤受屈也不反抗,保持尊師重道的傳統道德,這既是人物性格的自然體現,也是金庸本人文化觀念的不自覺流露。在愛國、重義、盡孝、尊師、守信這類基本道德觀念方面,金庸小說從儒墨兩家吸取很多,但在個人與社會相互關系的選擇上,作品又頗多佛道兩家的思想。了解傳統文化問題上的這種多元性,是正確把握金庸小說內容、防止和避免簡單化論斷的關鍵之一。

熱點內容
女生看的網路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5 11:53:13 瀏覽:335
和工作室簽了網路小說合同 發布:2025-07-15 11:42:27 瀏覽:246
聽書軟體上傳音頻可以賺錢嗎 發布:2025-07-15 11:05:15 瀏覽:196
穿書後被反派大佬揉進懷里免費小說 發布:2025-07-15 09:41:36 瀏覽:839
現代修真小說種馬那種 發布:2025-07-15 09:31:56 瀏覽:292
現代女生系統類小說排行榜完本 發布:2025-07-15 09:11:10 瀏覽:537
寫實文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5 09:04:41 瀏覽:621
暴力末世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5 08:53:29 瀏覽:633
肉戲多的都市後宮小說完本 發布:2025-07-15 08:15:18 瀏覽:511
女主是克隆人的科幻小說 發布:2025-07-15 07:58:58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