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歐洲現代小說嗎

歐洲現代小說嗎

發布時間: 2021-11-11 22:37:11

⑴ 請推薦現代西方小說

首推卡爾維諾。王小波雖然說師承翻譯家,實際上受卡爾維諾影響很大,你看了卡爾維諾就會發現很多他們很多的共同點

⑵ 西方現代派有哪些小說

17世紀的最後10多年,是法國文學古典主義的衰落時期,也是路易十四王朝盛極而衰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比較突出的文學作品有:拉布呂耶爾的《品格論》,表面上是道德說教,實質上是社會批評;費訥隆的小說《忒勒馬科斯歷險記》,用希臘神話為題材,批評路易十四的朝政。這種對現實不滿和批評的傾向,預示著18世紀啟蒙運動即將來臨。以童話作家貝洛為首的反對古典主義厚古薄今的言論,引起當時幾個古典主義名作家的激烈反擊,形成文學史上有名的「古今之爭」,表明當時年輕一代作家的進步傾向,和古典主義保守勢力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光明世紀 法國文學史稱18世紀為「光明世紀」,意思就是啟蒙運動的世紀。「啟蒙運動」一詞見於某些歐洲語言,然而不見於法語。法國的文獻典籍中一貫用「光明世紀」,而不用「啟蒙運動」。法語中「光明」一詞亦可訓為「智慧」、「知識」,而此處所謂「光明」是指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曙光。法國的「光明世紀」與英國的「啟蒙運動」,涵義是相同的。啟蒙運動的實質,是資產階級革命在意識形態戰線上的前哨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於1789年,可是這場斗爭的思想准備早在18世紀初期已經開始。1721年出現的《波斯人信札》,是啟蒙運動文學的先聲,它的作者孟德斯鳩的啟蒙運動思想更系統、更集中地表達在他的專著《論法的精神》(嚴復譯為《法意》)中。
啟蒙運動是思想運動。啟蒙運動的文學家多數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現。對於他們來說,文學作品只是表達思想的一種輔助手段,但是,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視的。狄德羅、伏爾泰等人的小說都是「哲理小說」,不但以思想的深度見稱,而且在藝術形式方面也別具一格。盧梭的《愛彌兒》被稱為教育小說,也是廣義的哲理小說。
18世紀雖然也有克雷比雍等作家摹仿17世紀的悲劇,然而那些作品被文學史家稱為「假古典主義」,缺乏獨創性。伏爾泰本人也寫過一些傳統形式的悲劇,在他全部作品中不佔重要地位。 代表18世紀法國文學的,是那些直接反映啟蒙思潮的作品,例如《波斯人信札》和狄德羅的小說《拉摩的侄兒》(1823)、《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96),伏爾泰的《哲理小說集》(1748~1759),以及諷刺當時社會上的不合理現象為主要題材並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某些小說和戲劇作品,例如勒薩日的小說《跛足魔鬼》(1707)、《吉爾•布拉斯》(1715~1735)和劇本《杜卡萊先生》(1709)。狄德羅的劇本《私生子》(1757)也屬於這一類。18世紀引起廣泛注意的劇本是博馬舍的三部曲的前兩部《塞維勒的理發師》(1775)和《費加羅的婚姻》(1784)。三部曲的第三部《有罪的母親》(1792)沒有引起人們注意。
受讀者歡迎的還有普雷沃神甫的小說《曼儂•萊斯戈》。這部描寫愛情的小說,也是法國18世紀的一部名著。
啟蒙運動作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人文學創作的主導思想,在於揭露和諷刺世俗人情,針砭時弊。他們的文筆簡練明晰,深入淺出,饒有風趣。盧梭的藝術特點在著重抒寫個人情感。他的代表作《新愛洛綺絲》(1761)和《懺悔錄》,都是一代名著,這些作品被認為是19世紀初期浪漫主義文學的先兆。
從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的網路全書派與文學有密切的關系。18世紀法國的網路全書是知識寶庫,也是宣傳啟蒙思想的有力武器。網路全書派宣傳唯物主義和重觀察、重實驗的科學精神,反對封建王權和教會神權等一切權威與偶像;提倡自由思想與民主精神;重視發展工業生產。文學家狄德羅、伏爾泰、盧梭等都曾經為網路全書撰寫條目。
十九世紀 由於1789年革命後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人民大眾的生活和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文學作品的讀者大大增加。文學已經不只是朝廷權貴、豪門巨富少數人玩賞的奢侈品,而成為愈來愈廣泛的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於是作家日益眾多,作品也日益豐富。在法國,文學的社會化、普及化,是在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條件下開始形成的。
1801年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說《阿達拉》問世,震動了法國文學界,標志著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始。小說以異域風光作為背景,寫一對宗教信仰不同的異族青年的愛情悲劇。早在18世紀末,貝爾納丹•德•聖皮埃爾發表小說《保爾和薇吉妮》(1787),也是以海外風光為背景,描寫一對少年男女的愛情悲劇,曾經引起文學界和讀者的熱烈歡迎。從聖皮埃爾到夏多布里昂,法國浪漫主義已從孕育達到成熟的階段。
1802年,夏多布里昂發表中篇小說《勒內》以多愁善感的抒情格調,塑造了所謂「浪漫主義的憂郁」的典型人物形象。大致與此同時,斯塔爾夫人也接連發表她的文學論述《論文學與社會建制的關系》(1800)、《論德國》(1810)和小說《黛爾菲娜》(1802)、《高麗娜》(1807)等。《論德國》著重介紹德國的浪漫主義文學。上述兩作家都是浪漫主義的倡導者。夏多布里昂的散文富於抒情詩的節奏,對浪漫主義詩歌有很大的影響。
早期浪漫主義是指1830年以前的浪漫主義文學,當時最吸引讀者的是抒情詩。拉馬丁在1820年發表的《沉思集》,也曾經風靡一時。1823年這位詩人發表《新沉思集》,1830年發表《詩與宗教的和諧集》,都是風靡一時的作品。此外,還有雨果早年的詩集《頌詩與長歌》(1826)、《東方吟》(1829),維尼的《古今詩稿》(1826)、《命運集》(1864)等,也是這一時期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收獲。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一件大事。這部劇本並未演出,重要的是它的序言。作者從美學觀點論述了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例如美與丑、善與惡的對比等等。1830年以後,浪漫主義有新的發展,人們稱之為後期浪漫主義。後期浪漫主義的主導思想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代表作品有雨果的詩集《懲罰集》(1853)、《觀照集》(1852)和《凶年集》(1872)以及小說《悲慘世界》(1862),喬治•桑的作品有烏托邦社會主義傾向的小說《康素埃洛》(1842~1843),歐仁•蘇的小說《巴黎之神秘》(舊譯《巴黎的秘密》)等。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上的種種矛盾。
浪漫主義是19世紀法國文學重要流派,後來產生的自然主義、象徵主義等都導源於浪漫主義。但是19世紀法國文學傑出的成就卻是現實主義。從時間上說,現實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和後期浪漫主義幾乎是齊頭並進的。巴爾扎克總稱《人間喜劇》的一系列小說,陸續發表於1830至1848年之間,和後期浪漫主義的許多重要作品同時出現。後期浪漫主義之所以有積極的傾向,原因之一在於它本身開始產生了現實主義因素。 巴爾扎克紀念像 法國洛羅•吉羅東出版社提供
巴爾扎克以外,現實主義代表作家還有《紅與黑》(1830)的作者斯丹達爾和《包法利夫人》(1857)的作者福樓拜。人們也常常把梅里美列為現實主義作家,雖然他的小說在思想內容方面並不具體結合社會生活的客觀實際。
巴爾扎克能透過社會現象,暴露人與人之間的深刻關系,也就是金錢的關系。因此《人間喜劇》抓住了資本主義社會最本質的問題。
浪漫主義在戲劇方面的成就主要有雨果的正劇《愛爾那尼》(1830)、《呂伊•布拉斯》(1838),維尼的《夏特東》(1835),繆塞的別具一格的喜劇,以及大仲馬的歷史劇等。
福樓拜曾經指出,藝術所追求的只應當是美學上的完滿的表現,也就是「美」,藝術可以置一切道德上、政治上的考慮於不顧。這種觀點導致以追求形式完美為唯一目標的理論,也就是所謂「為藝術而藝術」的理論。曾經是浪漫主義文學的熱烈擁護者的詩人戈蒂耶,1835年發表了小說《模斑小姐》,他在序言中提出了為藝術而藝術的一套理論。戈蒂耶的詩集《琺琅與玉雕》就是這套理論的實踐。從此開始詩歌單純地追求形式完美的趨向,形成稱為「帕爾納斯」(或譯為高蹈派)的詩派。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古代詩篇》(1852)和《蠻族詩集》(1862) 的作者勒孔特•德•李勒, 《錦幡集》(1893)的作者埃雷迪亞, 以及 《在公主的花園里》(1893)的作者薩曼等,他們都是脫離實際,寄身於象牙之塔的詩人。 與帕爾納斯派詩歌幾乎同時,在小說領域內形成了自然主義的潮流。文學史上往往把龔古爾兄弟和阿爾豐斯•都德等都列為自然主義小說家,其實他們的創作並不符合自然主義的理論。最主要的自然主義作家是左拉。他的代表作是總名為《魯貢瑪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會史》(1871~1893)的20多部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有《小酒店》(1877)、《萌芽》(1885)等,中國已有譯本。左拉在1866年發表的《小說的定義》中宣稱:「科學進入我們這些小說家的領域,現在我們是在分析人們的個人活動和社會活動。」這里所謂「科學」是指生物學、醫學和遺傳學等。自然主義不但分析作為生物現象和生理現象的個別的人,也要分析作為社會一分子的人,但是他們認為決定人的思想和行動的因素主要是遺傳,也就是生物學與生理學的觀點。
莫泊桑在法國的文學史上有時被列入現實主義作家行列,有時又被稱為自然主義小說家。從他在10年間完成300篇短篇小說和6部長篇小說的實踐考察,他的主要傾向是現實主義而不是自然主義。
19世紀法國文學最後一個流派是象徵主義詩歌。這種新傾向與帕爾納斯派有密切關系。象徵派的先驅、詩集《惡之華》(1857)的作者波德萊爾,把他的詩集獻給帕爾納斯派詩人戈蒂耶。象徵派詩人主要是馬拉梅、魏爾蘭和蘭波。象徵派和帕爾納斯派相同之點在於追求形式的完美,兩者的區別在於象徵派詩人較多地抒寫個人的感覺與情緒,追求音樂的美感;而帕爾納斯派則相反,強調描寫客觀現象,追求造型美,詩人自己毫不透露個人情懷。象徵派在法國詩歌上的影響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期,它是現代派詩歌的第一階段。
19世紀是法國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在這個世紀中,法國發生幾次重大政治事件,如1830年和1848年的工人起義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在文學作品中反映這種斗爭影響的作家和詩人,在復辟王朝時期有著名平民歌手貝朗瑞,巴黎公社時期有《國際歌》的作者鮑狄埃、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路易絲•米歇爾、詩人克萊芒、小說家瓦萊斯等。
二十世紀 20世紀是帝國主義戰爭頻繁和社會主義革命高漲的時代,這種形勢反映在法國文學上,表現為作家輩出,流派紛呈,但是缺少強大的主流。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戲劇、新小說等,都曾經風靡一時,而轉眼間已成明日黃花。
象徵主義
Le Symbolisme

在法國文學史上,象徵主義一詞有兩方面的含義:一
是指象徵主義流派,二是指象徵主義文學思潮和它的廣
泛深遠的影響。
象徵主義流派出現於1886年。先是詩人勒內·吉爾
發表了一部《言詞研究》,詩人馬拉梅為它寫了前言。
這部論著試圖系統地肯定自從波德萊爾以來在詩歌藝術
上陸續出現的新傾向和新成就。稍後,巴黎有一個原籍
希臘的年輕詩人,筆名讓·莫雷亞斯,在《費加羅》報
上發表了一篇文學宣言,主張用「象徵主義者」這個稱
號來稱呼當時的前衛詩人。這篇宣言獲得廣泛熱烈的響
應,文學史上認為這一事件標志著象徵主義流派的產生。
象徵主義作為新的創作方法和文學思潮,早在浪漫
主義盛行的時期已經萌芽。浪漫主義詩人奈瓦爾力求以
新的表達方式反映不可捉摸的內心活動,這種努力後來
給象徵派詩人以一定的影響。浪漫主義詩人維尼的《牧
人之家》,拉馬丁的《葡萄架下的住室》,都在一定程度
上運用了後來為象徵派詩人所喜愛的藝術手法:暗示多
於解釋,含蓄多於暢盡的發揮。象徵主義這個名稱出現
以前,實際上已經有象徵主義的藝術傾向。《惡之華》
的作者波德萊爾在這方面又大大推進了一步。因此,法
國文學史上稱波德萊爾為象徵主義的先驅。象徵主義的
另一先驅是《瑪爾佗蘿之歌》的作者洛特雷亞蒙。至於
馬拉梅、蘭波和魏爾蘭,他們都是象徵主義詩歌的大師,
雖然在他們發表作品的時期,象徵主義這個名稱尚未通
用。莫雷亞斯發表宣言時,馬拉梅和魏爾蘭的主要作品
都早已問世;蘭波擱筆已經11年之久。莫雷亞斯並不是
象徵主義的倡導人,他不過是象徵派的命名者而已。
反對片面地注重描寫造型美的帕爾納斯派,並開辟
新的藝術道路來代替帕爾納斯派,這就是象徵主義之所
以應運而生的歷史條件。和帕爾納斯派不同,象徵主義
重新回到以抒寫個人感情為重點的老路上。可是它抒寫
個人情懷和浪漫主義的抒情是大異其趣的。它抒寫的不
是日常生活中的浮淺的喜怒哀樂,而是不可捉摸的內心
隱秘;或者如馬拉梅所說,表現隱藏在普通事物背後的
「唯一的真理」。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象徵主義對於詩
的語言進行了很大的改造。對於日常用的字和詞加以特
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組合,使之發生新的含義。象
征主義不滿足於描繪事物的明確的線條和固定的輪廓,
它的詩人所追求的藝術效果,並不是要使讀者理解詩人
究竟要說什麼,而是要使讀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
使讀者體會到此中有深意。象徵主義不追求單純的明朗,
也不故意追求晦澀;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
撲朔迷離。象徵主義詩歌十分強調音樂的效果,可是詩
句的音樂性不是單純通過機械的協韻表現出來,而在於
詩句內在的節奏和旋律。散文詩的音樂感並不亞於格律
詩,有時反而勝過格律詩,因此許多象徵派詩人的散文
詩都寫得有特色。
1886至1891年左右是法國象徵主義詩歌比較昌盛的
時期。這一時期出版的重要作品有馬拉梅的《詩與散文》
(1893)、拉弗格的遺著《善意之花》(1890)以及昂利·
德·雷尼耶的《插曲》(1888)等。到1891年,象徵派
「文學宣言」的作者莫雷亞斯首先宣布脫離象徵派,而
提倡一種所謂「羅曼派」的文學,其目的在於恢復希臘
羅馬古代文學的傳統。接著,許多象徵派詩人也紛紛向
自己選擇的方向發展,不再遵循共同的象徵主義藝術標
准。象徵主義作為一個流派,從1891年起已經解體。但
是,象徵主義作為文學思潮和藝術風格,影響卻非常深
遠。20世紀法國的重要詩人瓦萊里、克洛代爾、亞默甚
至聖瓊·佩斯等,都被評論家列為後期象徵主義者。比
利時的象徵主義詩人有著名的維爾哈倫和梅特林克,後
者主要寫作象徵主義詩劇。
象徵主義的影響既不限於法國,也不限於西方世界,
在中國「五四」以後的新詩壇上,也曾出現戴望舒、李
金發等受過相當濃厚的象徵主義詩歌氣息熏陶的詩人。
參考書目
Marcel Raymond,De Baudelaire au Surr□alisme,
Paris,1933.
Guy Michaud,Le Messa□e Po□tique Symbolisme,
Paris, 1947.
超現實主義
Le Surr□alisme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興起的在文藝及其他文化
領域里對資本主義傳統文化思想的反叛運動,其影響波
及歐美其他國家。它的內容不僅限於文學,也涉及繪畫、
音樂等藝術領域。它提出了創作源泉、創作方法、創作
目的等問題,以及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生存
條件等社會問題。超現實主義者自稱他們進行的是一場
「精神革命」。
運動是由一群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青年發
起的,他們目睹戰爭的荒謬與破壞,對以理性為核心的
傳統的理想、文化、道德產生懷疑。舊的信念失去了魅
力,需要有一種新的理想來代替。超現實主義就是他們
在探索道路上的嘗試。
青年詩人、醫生勃勒東,戰爭期間曾在精神病院服
役,接觸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論,後來又受到與傳
統決裂的同時代詩人阿波利奈爾的影響,便設想將對潛
意識的探索運用到詩歌藝術中去。他在1919年與阿拉貢、
蘇波等組成小組,創辦《文學》雜志,並與查拉的達達
運動匯合。他們在「盡力表現違反常理的原則」指導下
活動。勃勒東與蘇波合作,以「自動寫作法」創作了詩
集《磁場》(1920);代斯諾斯在似睡非睡的狀態中吟誦
了詩句;厄內斯特用粘貼方法組成畫幅。他們經常在咖
啡館交換各自在探索潛意識活動中的經驗,進行集體創
作,開展對資本主義文明代表人物巴雷斯的審判等。由
於勃勒東的小組與達達運動缺乏明確的統一的目標,終
於導致分裂。1924年勃勒東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
成立超現實主義小組,發行刊物《超現實主義革命》,與
達達運動者分道揚鑣,從此超現實主義運動進入高潮。
超現實主義作家勃勒東(左)、艾呂雅(中)和勒內·夏
《超現實主義宣言》否定了現實主義與傳統的小說,
明確提出了超現實主義的定義。它指出超現實主義敵視
一切道德傳統,認為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說之所
以成為文學的寵兒,是因為它適應了讀者要求合乎邏輯
地反映生活的追求。超現實主義正是要打破這一切,追
求「純精神的自動反應,力圖通過這種反應,以口頭的、
書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達思維的實際功能。它不受理
智的任何監督,不考慮任何美學上或道德方面的後果,將
這思維記錄下來」。為了達到純精神的自動反應,他們
強調潛意識,強調夢幻,提倡寫「事物的巧合」。他們
認為清醒的、理智的、符合邏輯的思維活動是已經受到
資本主義文明毒化了的精神,不是純粹的精神。只有潛
意識、睡眠狀態或偶合情況下的思維活動才是還未受到
外界干擾的純精神。他們提出詩人要聽從潛意識的召喚,
要寫夢境,寫事物的巧合,並提出適應這種要求的創作
方法——自動寫作法。超現實主義者根據《超現實主義
宣言》的精神生活和創作。他們在咖啡館、電影院等公
共場所尋找、搜集人的思維的原始狀態,並在此基礎上
進行創作。1928年勃勒東的小說《娜佳》,集中體現了
超現實主義者這一階段的活動以及作者對「事物的巧合」
的運用。
隨著運動的進展,出現了一個新問題:「精神解放
可以單獨進行,還是必須首先消滅資產階級物質生活條
件?」 圍繞著這個問題的爭論, 運動內部開始分裂。
《超現實主義革命》主編皮埃爾·納維爾主張首先要投
身革命,運動要為革命服務。勃勒東則認為運動本身包
含革命,運動要保持絕對自由,不接受任何外界、包括
來自馬克思主義的監督。於是運動產生分化,1928年納
維爾離開了超現實主義運動。1930年勃勒東又發表《超
現實主義第二宣言》,重申了運動的原則:反抗的絕對
性、不順從的徹底性和對規章制度的破壞性。此後運動
進入新階段。
30年代國際形勢急劇發展,隨著法西斯力量的抬頭,
階級斗爭日益尖銳。形勢迫使超現實主義者在斗爭面前
作出抉擇,原有的裂痕擴大了。阿拉貢、艾呂雅先後離
開超現實主義參加了法國共產黨,佩雷去西班牙參加戰
斗,克勒韋爾自殺。運動開創時期的骨幹相繼離去,幾
乎只剩下勃勒東一人還在堅持運動的宗旨。運動處於低
潮,但它並沒有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勃勒東在美國
和馬塞爾·杜尚一起開展超現實主義的宣傳活動。1946
年他回到法國後,繼續創辦雜志,多次舉辦國際超現實
主義作品展覽,發表廣播講話,進行創作。超現實主義
後期活動雖然沒有20年代那樣的聲勢,但影響波及歐洲
其他國家和北美、中美、南美地區,吸引了一批青年作
家和畫家,參加超現實主義國際展覽的達14國之多。
超現實主義為現代派文學開創了道路。超現實主義
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實際存在的時間並不很長,但作為
一種文藝思潮,作為一種美學觀點,其影響卻十分深遠

⑶ 歐洲歷史的言情小說

強烈推薦 騎士幻想夜 vivibear的
挺不錯的~~~~~~~~O(∩_∩)O~~~~~~~~~~~~~~

⑷ 外國現代小說流派特點、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介紹

現代主義,又稱現代派、先鋒派、試驗派,是西方世界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出現的由自然主義等傳統文化演變而來並富有現代西方社會時代特徵的文藝思潮的總稱。屬於現代主義的范圍並在國際上發生了較大影響的主要是十個文學流派,它們是: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文學、新小說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

象徵主義是歐美現代主義文學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一個派別。它約起源於十九世紀中葉,盛行於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天。人們一般把它的形成看作是歐美現代文學與歐美古典主義的分界線。 象徵主義一詞,是法國詩人讓·莫雷阿斯根據波德萊爾、阿瑟·韓波和保爾·魏爾倫等人的詩作中出現的新手法和新傾向,於1886年9月在巴黎《費加羅報》上正式提出來的。它主張詩人擺脫自然主義文學,著重描寫外界事物的傾向,努力探求內心的「最高真實」,要求賦予抽象觀念以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式。 法國詩人波德萊爾1857年發表的詩集《惡之花》,人們普遍認為是象徵主義的發軔之作。這部詩集在題材方面,把社會之惡和人性之惡作為藝術美的對象來寫(《惡之花》是說詩人可從丑惡的事物中創造美好的東西),揭示了現代城市巴黎這座「地獄」中諸如乞丐、娼妓、戰爭等罪惡現象,突破了浪漫主義後期風花雪月的框框;在藝術方法上,波德萊爾發展了瑞典神秘主義哲學家安曼努爾·史威登堡的「自然界萬物之間存在著神秘的互相對應的關系,在可見的事物與不可見的精神之間有互相契合的情況」的「對應論」,認為外界事物與人的內心世界息息相通,互相感應契合,把山水草木看作為向人們發出信息的「象徵的森林」,詩人可以通過有聲有色的物象來暗示內心的微妙世界。

表現主義一詞的出現,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在1901年法國巴黎舉辦的瑪蒂斯畫展上,有的說是在1911年德國《暴風雨》雜志的繪畫評論上,後來在1914年引入德國文學界。表現主義最初是作為對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主義畫派的反撥出現於繪畫界的。它不滿於印象主義者注重外在的客觀事物(如光與影)的描繪,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現事物內在的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的描寫而揭示其內在的靈魂,要求突破對暫時現象的抒寫而展示永恆的品質或真理。表現主義者們深受康德的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描寫人們的主觀世界、直覺和下意識,用特殊的手法來反映現實世界。 瑞典劇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是歐洲表現主義的先驅人物,他的三部曲《去大馬士革》是歐洲最早出現的表現主義戲劇,它以獨白的形式描寫人與命運、與異性、與教會、與自我的搏鬥。著名的《鬼魂奏鳴曲》讓死屍、亡魂和活人同時登場,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互相傾軋的關系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

未來主義發端於義大利,緊接著波及俄國,隨後也影響到法國、英國、波蘭等歐洲國家。
1909年2月20日,義大利詩人、戲劇家馬利涅蒂在法國《費加羅報》發表《未來主義宣言》,宣告未來主義誕生。翌年,馬利涅蒂又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提出這一流派的理論主張。
在內容上,未來主義認為:鑒於二十世紀初科學和工業的飛速發展帶來的客觀世界的巨大變化以及機器和技術、速度和競爭已成為時代的主要特徵,需要創造一種與此相適應的「新的、未來的藝術」。文藝應該由反映停滯不前的、死氣沉沉的現象,轉而「歌頌進取性的運動」、「機器文明」,歌頌資本主義都市動亂的生活,贊美「速度的美」和「力量」,應該勇於探索未知,面向未來。基於這樣的思想傾向,未來主義者也認為,戰爭、暴力、恐怖是摧毀舊傳統、建造新未來所必需的,因而鼓吹歌頌所有的戰爭,甚至聲稱戰爭是「偉大的交響樂」,是「世界上唯一潔身之道」。 在形式上,未來主義認為客觀世界的運動是脫離人類社會的、抽象的因素,視「速度」、「力量」為美的准繩,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非理性主義和虛無主義。他們提倡以「自由不羈的字句」為基礎的詩,以便隨心所欲的表達運動的各種各樣的形式、速度以及他們的組合,主張用一系列的「類比」、「感應」、「斷斷續續的想像」,表現作者朦朧的、奧秘的感受。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藝創作中廣泛運用的一種寫作技巧,它於本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在英、美、法等國勃起並形成影響較大的流派。
意識流的名稱,最早出現於1844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的論文《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他在該文中指出:人類的思維活動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一種斬不斷的「流」,即「思想流、意識流,或主觀生活之流」。提出過與此類似的觀點的,還有法國哲學家亨利·伯格森(1859——1941)。他曾經說過:「真實」存在於「意識的不可分割的波動之中。」意識流就是在這種現代心理學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的。 意識流理論的出現,適應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一些竭力追求描寫人物內心生活的作家的需要。這些作家認為歐洲的傳統小說由作者從外部描寫人物性格,忽略了對人物的感情和內心生活的描繪,他們要求突破已往的「程式」,深入到人物意識的奧秘中去,讓人物自己直接展示他的思想活動。因此,他們強調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和種種象徵手法來真實地顯示人物意識流動的軌跡。
1887年,法國作家艾杜阿·杜夏丹在《月桂樹被砍掉了》一書中最早運用「內心獨白」的手法,開了意識流小說之先河。接著,英國作家維吉尼亞·沃爾夫於二十世紀初期在《牆上的斑點》、《波浪》等作品中,更以略去人物的身世、姓名只一味地「獨白」自己的感受和暢寫由某一事端引起意識向前(未來)或向後(過去)流動的自由聯想,大大發展了意識流的表現技巧。

超現實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出現的,它的影響波及歐美及非洲、亞洲的一些國家。 超現實主義是從達達主義發展而來的。達達主義由法國作家查拉在瑞士創立。「達達」是小兒的語言,其本身並無意義,它主張以嬰兒對待生活的態度作為美學基礎,排斥一切傳統的寫作技巧。達達主義沒有系統的理論,也沒有成功的創作,只存在了短短的幾年。超現實主義一詞最先是在法國詩人阿波利奈力的詩劇《蒂雷齊亞斯的乳房》的序言中提出來的。1919年法國作家布勒東和艾呂雅、阿拉貢等創立了《文學》雜志,進行超現實主義的試驗,並於1924年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組織起了「超現實主義研究會」,初步形成了一股頗有聲勢的潮流。從超現實主義的提出到1930年布勒東發表第二個《超現實主義宣言》,這十年是超現實主義的興盛期。隨後,超現實主義的陣營出現了分裂,阿拉貢、艾呂雅先後與布勒東分道揚鑣。
超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布勒東、阿拉貢早年都是醫科大學的學生,他們受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和關於夢的闡釋的影響很深,其創作主張直接建立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他們認為,文藝要在人的復雜性後面發現它的統一,現實的表面不足以反映現實本身,超於現實之上存在著「某種組合形式」,這種形式至今為人們所忽略,但它卻能體現事物的本質。

存在主義哲學正式形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
德國哲學家胡塞爾、丹麥哲學家基爾克戈爾等人,對客觀存在持悲觀主義的看法,他們承認客觀世界,而又把存在和本質割裂開來,特別強調意識的主宰性。法國文學家薩特根據他們的理論,提出了「存在先於本質」的著名存在主義觀點。薩特一方面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另一方面又肯定人的存在價值,認為「人註定是自由的」,重要的是作出「選擇」,訴諸「行動」。但薩特從非理性主義的觀點出發,認為人們選擇自由不受社會和階級的限制。

荒誕派興起子本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法國。不久即風靡於歐美各國,由於它與二十年代的先鋒派比較相似,開始人們把它視為先鋒派;又由於它主要活躍在戲劇領域,並且一反傳統戲劇的特點和規律,人們又稱它為「反戲劇派」、「反傳統戲劇派」。直到1961年,英國著名戲劇批評家馬丁·埃斯林根據這個流派的思想藝術特點,才在《荒誕派戲劇》一書里正式提出了「荒誕派」的概念。
荒誕派作家在思想上深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認為世界已經喪失了理性,沒有正義和邏輯,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都是荒誕的;他們還認為,人來到世上純屬偶然,不僅沒有什麼目的,而且為丑惡的世界、荒誕的現實、不合理的社會所包圍和擠壓,已經不再是人,變成了「非人」。「使人感到荒誕的是人本身,而不是任何社會制度」。正如荒誕派大師尤金·尤奈斯庫所宣稱的:「荒誕就是沒有目的,和宗教、哲學甚至直覺的源泉切斷聯系,人感到迷惘。他所有的行動成為毫無意義、荒誕不經和沒有用處。」荒誕派正是基於這樣一個認識,是「在一個毫無意義的世界裡試圖為其毫無意義的存在找出意義來」的表現。
同存在主義相比較,荒誕派更看重人生的荒誕性。他們的作品拋棄了結構的邏輯性、人物行為的理性和語言的准確性,也無所謂悲劇喜劇之分。

新小說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興起於法國,六十年代後期形成一股浪潮,一時影響波及歐美。 五十年代期間,法國一些反對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作家集聚在「午夜出版社」周圍,提出要改革傳統小說。起初,他們並沒有明確的理論主張,只是在「反傳統小說」的大前提下,各自作自己的創作試驗。1956年到1958年,法國作家阿蘭·羅伯一格里耶先後發表了《未來小說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義、悲劇》兩篇論文,系統地論述了小說創作反傳統的主張,被人們看作是「新小說派」的理論宣言。
新小說派認為:當今時代變了,工業技術獲得了相當的進步,而小說藝術卻陷入「嚴重的停滯狀態」。其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還沒有從傳統小說的觀念的束縛中擺脫出來。照他們看來,客觀世界只是一個「物的世界」,而傳統小說把人作為現實生活的中心加以描繪,因而掩蓋了「事物的面貌」。由此出發,凡與現實主義傳統有聯系的以往時期的一切小說技法,他們也都持反對態度。他們以為,存在主義以及薩特的有傾向小說,與現實主義有著一定的關系,因而不足取。對於意識流和卡夫卡的小說,他們也以為有著現實主義成分和哲理性,一概加以拒絕。因而,新小說派又被稱為「拒絕派」或「反傳統小說派」。

「垮掉的一代」在本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興起並盛行於美國。它在文學上的實踐和成果不多,但對於美國以至於西方世界的文學藝術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垮掉的一代」早先是一股社會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實力獲得了很大發展,但由於施行「麥卡錫主義」和種族滅絕等高壓政策,以及失業、勞資對立等固有矛盾的加劇,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人們從大戰的殺戮中擺脫出來,又被冷戰等不測陰雲所籠罩。許多美國青年感到了「社會的崩潰」和「世界的毀滅」的威脅,紛紛以一種混合著消極反抗和自暴自棄情緒的虛無主義、享樂主義來對付生活。他們認為,現代世界的一切苦難皆源於「理性」、「精神」,如果人們不按照什麼「理性」、「精神」去行事,世界就會變得好起來。他們否定一切,只把人分成「正人君子」和「嬉皮士」兩種人,他們要從「狗打架的人世生活」中撤退出來,做所謂「嬉皮士」,即「明眼人」。他們身著異服,狂放不羈,拒絕承擔任何社會責任,對一切傳統觀念都嗤之以鼻,或者建立「垮掉分子」村,過男女群居的團伙生活,或者浪跡於都市的底層,加入流氓、妓女、毒品販子和爵士樂歌手的隊伍,形成了與文明社會、傳統文化鮮明對立的「地下社會」和「地下文化」。

「黑色幽默」是本世紀六十年代產生於美國,至今仍在流行的一個文學流派。
1965年,美國作家弗里德曼根據一些作家在小說中表現出來的共同思想、藝術特徵,選取了十二個作家的有關小說片斷,輯為《黑色幽默》集。八個月後,另一作家尼克貝克又發表了《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從此以後,「黑色幽默」的名稱便廣泛傳開。據說,「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採取的嘲笑態度。
「黑色幽默」所以產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戰爭創傷、社會動亂所引起的人們對末日臨頭的預感和科學技術的畸形發展所造成的人的個性喪失。一句話,是本身就充滿著「黑色幽默」色彩的美國社會現實在文學上的反映。黑色幽默作家面對著資本主義世界日益惡化的社會矛盾,看到了社會的畸形與弊病,看到了周圍世界與「自我」的敵對,不再相信「社會和諧」的說法,對人類的「完美境界」也不抱任何希望。他們信奉存在主義,但比存在主義走得還遠。認為在荒謬的生存條件中,人能夠進行自由選擇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他們更加強調絕對的荒謬,思想也顯得更加絕望。因此,他們以無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諷為己任。黑色幽默作家馮尼格說「黑色幽默」「是大難臨頭時的幽默」,「絞刑架下的幽默」,反映了他們在創作上的思想和情緒。

哇哇,我真的好累啊,找了好久。雖然有點長,你自己可以去裡面尋找你需要的東東。
我真的很用心!!!!希望可以幫到你, O(∩_∩)O哈哈~

⑸ 近代歐洲文學是什麼

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不但在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轉變時期,而且也是文學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古典主義流行了200年之久,已處於衰亡階段。浪漫主義文學得到了輝煌的發展,它席捲全歐,並且在一些國家發展成為強大的文藝運動。

但是,浪漫主義文學並不是這一時期唯一的文學。在18世紀曾經取得巨大成就的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經歷該世紀後期的低潮之後,現在又有了新的發展。吉恩·奧斯汀(1775~1817)描寫英國鄉間日常生活的《傲慢與偏見》、《愛瑪》等作品,在英語國家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奧斯汀的創作在英國18世紀小說和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小說之間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19世紀20年代,正當浪漫主義在法國方興未艾之際,斯湯達提出了實質上是現實主義的文學主張,並且在自己的創作中加以體現。在俄國,大詩人普希金也在20年代中期由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

盡管存在著這樣一些復雜的情況,在19世紀初期的歐洲文學中,佔主導地位的仍然是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文學的興起是由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歐洲的社會政治狀況決定的。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政權,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這次革命影響巨大,意義深遠,它震撼了整個歐洲的封建統治,許多國家掀起了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但是,在保衛和鞏固這次革命成果的過程中,曾出現極其復雜的形勢,經歷了一場革命與反革命、復辟與反復辟的長期斗爭。法國大革命後出現的動盪、混亂、災難的局面,完全不是人們所期望的。偉大的啟蒙學者們所預言的那個理想社會根本沒有出現。貧富對立變得更加尖銳,階級壓迫更加殘酷,資產階級的惡德敗行以最丑惡的形式表現出來。法國革命後的現實宣告了啟蒙運動理想的破滅,在廣大社會階層中引起了一種普遍的失望情緒,浪漫主義正是這種失望情緒在文學上的反映。

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也對浪漫主義文藝思潮的興起產生了影響。當時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的哲學十分流行。他們誇大主觀的作用,強調天才、靈感和人的精神力量,把「自我」提到高於一切的地位。德國古典哲學對於浪漫主義文學強調主觀精神和個人主義的傾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另外,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在這個時期流傳甚廣,他們尖銳地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幻想消滅階級對立,企圖通過空想的計劃實現全人類的解放。空想社會主義反映了當時尚未成熟的無產階級對現存社會制度的失望和抗議,以及建立使他們真正取得解放的理想社會的願望。他們的理論是不成熟的,但他們的思想對浪漫主義文藝思潮產生了很大影響。

浪漫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吸收了以前文學的一些經驗。18世紀英國感傷主義文學對浪漫主義思潮的產生和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盧梭對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的宣揚,對想像的崇尚,以及返回自然的主張,對浪漫主義思潮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浪漫主義是在對古典主義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浪漫主義者反對古典主義的理性教條的束縛,強調創作自由,強調情感和想像在創作中的作用。

作為一個有著共同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哲學思想基礎的文藝思潮,浪漫主義文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點。浪漫主義作家強烈地不滿庸俗醜陋的現實,而對一切非凡的事物有強烈的興趣。他們不會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而偏愛表現主觀的理想。浪漫主義者反對古典主義枯燥而冰冷的「理性」,而著重抒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他們的作品有著鮮明的感情色彩。浪漫主義作家對大自然有強烈的愛,雄偉奇異的大自然或遠方異域往往是他們寄託自由理想之所在。他們筆下的那些非凡人物往往出沒在大自然中間或奇異的環境里。浪漫主義作家對中世紀帶有神秘色彩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民歌、民謠極感興趣。很多浪漫主義作家是民間故事傳說的搜集者,更多的人對民間文學進行加工,利用民間文學的題材進行創作。對民間文學的重視反映了浪漫主義作家的民主傾向。浪漫主義者反對古典主義的因襲陳規、壓制個性,而追求個性解放和絕對的創作自由,在藝術創作上否定任何規則。

遵循這一觀點,他們在創作中採用形式多樣、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體裁,如抒情詩,抒情敘事詩,以神話傳說為題材的戲劇和歷史劇等。在表現手法上,浪漫主義作家喜愛用誇張和對比的手法,以期達到形象鮮明、給人以強烈印象的效果。浪漫主義作家喜歡運用華麗的詞藻,作品中充滿生動豐富的比喻。這種語言風格同作品中非凡的人物和環境正相適應。但某些浪漫主義作家過分追求詞藻的華美,結果顯得矯揉造作蒼白乏力。

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社會狀況、文化歷史傳統的不同,各國浪漫主義文學發展的狀況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且,各國浪漫主義作家的思想傾向和風格特點也各自不同。在動盪不定的社會條件下,作家本人的思想也不斷地起著變化。在浪漫主義作家內部,基於思想認識的不同有時也發生矛盾和斗爭。這種情況說明,浪漫主義作家是千差萬別的,他們僅僅是屬於同一個思潮,而不是屬於同一個流派。

18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資產階級在同封建勢力斗爭中,取得重大勝利,同時無產階級作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

這一時期,歐洲的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錯綜復雜,各國所走的道路也各有特點,但一切都和資本主義不同程度的發展有關。發達的國家已經確立了資產階級的金錢統治,在落後的國家,金錢關系也開始滲透到封建社會內部,這就更加激化了已經相當尖銳的社會矛盾。不僅勞動群眾更加貧困和無權,中小資產階級也大批破產,或面臨著破產的威脅。貴族對於已經或即將來到的資本主義懷著極大的恐懼和仇恨,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進一步暴露,封建社會瓦解的加速,對一些作家產生深刻的影響。他們置身於這個矛盾重重的社會里,作為自己階級的自覺或不自覺的代言人,他們揭示資產者帶來的新秩序或封建社會的舊生活,鞭撻黑暗丑惡的現象,探求擺脫社會現狀的種種可能。

法國的司湯達、巴爾扎克,英國的狄更斯和俄國的普希金、果戈理最先表現了這種新的創作傾向,形成一種文學潮流,後來被稱作批判現實主義。在西歐,批判現實主義是資產階級勝利和鞏固時期出現的文學現象;就俄國說,則是資本主義逐步興起,封建制度開始走向潰滅時期的產物。

批判現實主義的形成和發展,也同歐洲19世紀上半期的哲學和科學有著密切關系。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孔德的實證主義,自然科學方面的新成就和實驗科學的流行,以及法國復辟時期資產階級歷史學家基佐等的歷史觀,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一些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啟發他們探求表現現實的新方法。

歐洲文學史上的現實主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但18世紀英國小說、法國啟蒙運動文學和俄國諷刺文學等,則是批判現實主義在藝術方法上的直接先驅。從反映現實的基本方法說,批判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頗不相同的,但批判現實主義也借鑒了19世紀浪漫主義的藝術經驗,如浪漫主義者表現歷史題材時注重風俗畫面的描繪,他們在心理描寫上的某些技巧等等。

這一時期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30、40年代,法國和英國出現了巴爾扎克、狄更斯,俄國出現了果戈理。50、60年代,西歐批判現實主義者雖然創作了一些進步作品,但他們的批判力量已有所削弱,改良主義思想和悲觀情緒更加嚴重,自然主義傾向日益明顯。而在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卻有很大發展,出現了屠格涅夫、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托爾斯泰。

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政治態度不盡相同。就他們的主要傾向而言,有的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有的代表資產階級民主派或小資產階級的利益,有的從革命民主主義的觀點出發,反映了當時農民的某些情緒和要求。

一般說來,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受到啟蒙思想、空想社會主義和基督教博愛思想的影響,他們的世界觀的核心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和個人主義。他們從各自的階級利益出發,對資本主義和封建社會冷酷的現實,尤其是資產階級金錢統治,提出指責,對社會下層的貧困生活表示同情。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塑造了出色的社會的反面典型,如保守頑固的貴族、窮凶極惡的地主、冷酷無情的資本家、貪婪的高利貸者、守財奴、自由主義偽君子、個人野心家和庸俗的小市民等。

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描繪了法國社會許多階層的生活和風貌,寫下了資產階級丑惡的發家史。狄更斯的作品批判了英國資產階級政治、教育和偽善的慈善機關等等。在俄國,專制農奴制進入最腐朽反動的階段,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廣大人民身受雙重剝削和壓迫,階級斗爭尖銳異常。果戈理、屠格涅夫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創作反映了俄國的社會面貌。馬克思、恩格斯贊揚過巴爾扎克、狄更斯以及一些俄國作家,認為他們比當時資產階級的政治家、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提供的社會資料要豐富得多。

批判現實主義是封建制度潰滅、資產階級上升和走向衰落過程的珍貴的藝術文獻。它對於封建社會的腐朽生活的指責,對於資本主義及其上層建築的揭露和批判,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

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也有著不可克服的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他們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是不全面的,大部分作家只描寫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小資產階級同大資產階級、貴族的矛盾。這種矛盾在作品中往往是藉助個人同社會的沖突表現出來的,資產階級個人主義者被渲染成時代的「英雄」。勞動群眾反抗剝削者的斗爭沒有得到反映,有的作家即使涉及這個題材,也只是作了零星、局部的描寫,甚至加以歪曲。作家對勞動人民往往止於憐憫同情,工人和農民大都被表現為消極的受難者。

批判現實主義在揭發社會罪惡時,往往通過倫理道德的途徑來解決問題,即便提出一些社會改革方案,也大都未觸及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不能給社會指明真正的出路。西歐或俄國的多數作家,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了改良主義思想,並由於或多或少地意識到社會改良的不可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彷徨悲觀情緒。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作家雖然強調用革命手段摧毀沙皇制度,但他們對未來的設想是空幻的,看不見通向「理想世界」的具體道路,因而他們的樂觀精神也只能給人以空泛的印象。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宣揚的是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他們塑造的正面人物多數是脫離人民的個人主義「英雄」、懺悔的貴族、「改好了的」資產者、好心腸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社會上的「多餘的人」,以及溫和馴良的「小人物」等。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在本時期的文學中雖佔主要地位,但在法國和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仍繼續發展。法國積極浪漫主義作家雨果的作品中現實主義成分有所增強。消極浪漫主義詩人拉馬丁的作品仍有較大影響。俄國的萊蒙托夫寫了許多浪漫主義詩歌,但也創作了批判現實主義的小說。在德國,青年時代一度傾向於浪漫主義的詩人海涅,隨著德國革命的發展,創作中的批判精神增強,寫出了一些優秀的政治詩。

隨著工人運動的開展,無產階級強烈要求運用文學來表現並鼓舞自己,產生了光輝的英國憲章派文學。無產階級文學表達了廣大勞動群眾的要求,充滿了向剝削制度堅決斗爭的革命精神,具有強大的政治鼓動力,但還未能擺脫資產階級的思想影響,在藝術上也不夠成熟。然而這是一個偉大的開端。馬克思、恩格斯對海涅、瓊斯、維爾特等人的思想和創作有過很大影響。40年代末,在歐洲各國民主運動中產生了一些來自人民群眾的革命歌謠,它們在本時期的文學中也放出了光彩。

在中歐、東南歐的民主、民族解放運動中,許多國家的文學都有較大發展,產生了裴多菲這樣重要的作家,他們利用文學這一武器來反封建、反民族壓迫,對這些國家的革命作出了貢獻。他們的不少作品在當時的歐洲流傳,後來又受到一些被壓迫民族的歡迎。

⑹ 有哪些歐洲穿越的小說

外國的我還是最喜歡大仲馬...其中最為膾炙人口、幾乎家喻戶曉的是《三個火槍手》和《基督山伯爵》 我太喜歡了!三劍客 還有他兒子的寫得茶花女...
大仲馬是第70位進入先賢祠的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也是繼伏爾泰、盧梭、雨果、左拉和馬爾羅之後第六位進入先賢祠的法國作家。
真的很不錯,我也很仰慕 欣賞古老的歐洲文化~~~ 如果你很喜歡古老的歐洲,大仲馬的名著會帶給你身臨其境的感覺。 而且還可以學到,很多 經典的對白啊,,,很多知識啊~ 很不錯的!!累了

⑺ 歐美近代現代小說

《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玩偶之家》,《紅與黑》,《蘋果車》

⑻ 開創了歐洲現代長篇小說的先河

薄伽丘《十日談》

⑼ 找一本歐洲小說,現代的,愛情的,有點毀三觀,具體內容看詳情。拜託各位熱心網友了

歲月流轉,作者: 牽魂,簡介,歲月流轉,油枯燈滅,不變的只是人心叵測!一個忘記了過去的惡人,一堆表面善意的敵人,一個孤獨守護的武者,數股強勁的勢力~使他們交織糾纏的,是一個塵封多年的秘密~欺騙、爭奪、尋找、計謀...究竟誰能夠擺脫命運的主宰?

⑽ 有什麼古代言情或歐洲言情小說嗎推薦以下

葉《卦桃花兩劫》風姿卓絕番茄哥《嬉笑姻緣亂君》悅薇《第萌夫》唐七公《華胥引》
鳳殊《江山•美策》
步玲瓏《錦凰》
伍叉《臣貌丑臣惶恐》
風凝雪舞《猶記驚鴻照影》
顏初妝《用我三世煙火換世迷離》
謝禾《江湖妖》
玄宓《玲瓏歌》
狐狸《壞事磨》
蕭若《海棠春燼》
Aine《龍匪風舞》

熱點內容
都市小說下載txt電子書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16 03:51:21 瀏覽:461
卡通漫畫小說言情韓國 發布:2025-07-16 02:53:52 瀏覽:433
重生後做官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6 02:29:19 瀏覽:695
快餐店小說那幾本好看 發布:2025-07-16 02:27:44 瀏覽:665
民國東北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6 01:42:04 瀏覽:77
游劍江湖可愛小說閱讀 發布:2025-07-16 01:41:27 瀏覽:263
言情小說保鏢愛上主人 發布:2025-07-15 23:47:24 瀏覽:644
玄幻小說有虛界的小說 發布:2025-07-15 23:46:41 瀏覽:99
好看的中武歷史小說 發布:2025-07-15 22:56:34 瀏覽:370
小說推薦頂級寵婚 發布:2025-07-15 21:27:39 瀏覽: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