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現代派意識流小說

現代派意識流小說

發布時間: 2021-11-09 18:16:52

Ⅰ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意識流小說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20年代)興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認為文學應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尤其是表現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而非物理時間。 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是現代派小說的一個重要類型。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興起於西方、在現代哲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小說類作品。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又認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的意識交織在一起 ,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並發展了這種時間感,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們的理論觀點,促進了文學藝術中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1、內心獨白:意識流小說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態,不加以條理化、邏輯化,作家退出小說,主觀干預較少,注重表現人物的意識活動本身。
2、採用自由聯想的方式,在某對象上稍許停留,任何外在的刺激都可以打斷從前的思維過程而展開新的思緒。
3、主觀性、隨意性強,常打破時空限制,跳躍性較大,從心理結構組織流程,而傳統小說多在時空的推移中展開情節。
4、內容和題材上,傳統小說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識流小說中作家地位下降,讀者的參與性加強,不注意刻畫典型人物,憑借人物的意識來寫人,情節淡化。 1、愛爾蘭的喬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尤利西斯》
2、英國的沃爾夫:《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
3、法國的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4、美國的福克納:「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喧嘩與騷動》(1929),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復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著重表現昆丁的變態心理和班吉神經錯亂的潛意識活動。人物(長子昆丁、二子傑生、小兒子班吉、女兒凱蒂)

Ⅱ 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

關於意識流小說的先驅,現在流傳較廣的是伍爾芙的《牆上的斑點》。
伍爾芙是英國的意識流小說家,(1882—1941)。
她在1919 年發表的《牆上的斑點》,是最早的意識流小說。它擯棄了傳統的小說結構,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達羅威夫人》是她最著名的意識流小說。它寫女主人公在 1923 年 6 月中旬某天的 12 個小時的生活。小說不僅描寫了她 的所見所聞及其印象,而且通過聯想,表達出她對往日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展 望,追溯她從 18 歲s到 25 歲期間幾十年的經歷。作品中,作者從兩個不同的 角度使意識流的方向不斷交替改變:或以教堂鍾聲為標志的時間作中心,描 寫不同人物在同一時間內的思想活動;或以人物為中心,表現這個人物在不 同時間里的思想意識動態。小說主旨在於宣揚以仁愛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 伍爾芙的創作,為英國意識流小說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但2004年,遺失了近130年的小說《約翰·史密斯的告白》被發現了。
本書是《福爾摩斯》的作者柯南道爾於1883年所寫的一本小說,在郵寄過程中不幸丟失。2011年出版。
書里,約翰·史密斯游歷豐富、見多識廣,年屆五十的他,因為痛風困居在屋裡。為了打發時間,他拿出紙筆,將自己年輕時的冒險、對歷史的觀察、對藝術的見解、對宇宙生命的思索、對帝國興衰的預見,一一訴諸筆端。時空交錯、思緒紛呈,迥異於傳統的寫作手法,堪稱意識流小說先驅之作。 馬塞爾·普魯斯特
(1871-1922),法國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作家。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1913-1927)是意識流小說的奠基作,也是20世紀西方乃至整個世界文學世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小說以敘述者「我」追憶往事為主線,插入了「我」的所見所聞。按人物思想流動的心理時間來結構作品,著意描寫人物意識流程。以人物主觀感受代替傳統小說中人物命運、矛盾沖突的主導地位。作品突出帶有「內審性」特徵,被認為是「革新了題材與寫作技巧的新型小說」,對後來的現代派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威廉·福克納
(1897-1962),美國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嘩與騷動》(1929),它和《追憶逝水年華》、《尤利西斯》並稱為意識流小說的三大傑作。小說採用多角度的敘述手法講述三兄弟與他們的姐妹凱蒂母女有關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潛意識,描寫人物內心世界和病態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彌留之際》、《八月之光》、《押沙龍!押沙龍!》都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名著。
弗吉尼亞·伍爾夫
(1882—1941)
英國小說家、批評家弗吉尼亞·伍爾夫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識流作家和意識流小說的奠基者。她在對一些意識流小說家的創作進行總結、借鑒的基礎上,豐富、發展了意識流文學的表現手法,並對它進行理論闡發。1919年,伍爾夫發表了第一部意識流小說《牆上的斑點》。作品通過一個婦女看到牆上一個模糊不清的斑點而引起無限聯想的意識流動過程,揭示人內在世界的豐富和易於變化。《達羅衛夫人》(1925)、《到燈塔去》(1927)是伍爾夫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前者表現的是達羅衛夫人在家庭晚會上重見舊日戀人彼德並得知附近一患精神病的男子自殺後二人意識的跳躍紛呈;後者大量運用象徵主義手法,表達的是作者對超越了功名恩怨的彼岸世界的嚮往盤,呈現給讀者的是人物的深層意識。
伍爾夫小說不注重表現事件、人物之間的關系,而把創作重心放在對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現上,講究環境和景物描寫的印象效果。她的文筆富於音樂性,並運用音樂上的「曲式學」結構作品,給讀者以美感。 劉以鬯(1918—)香港作家,亦是當時「南來文人」中留守香港發展文學事業的重要一員。其代表作《酒徒》常被稱作華文文學中「首部意識流長篇小說」。雖然作者對這說法不甚了了,但普遍論者則認為作品中略帶虛無的內心描寫充分反映了當時香港重金錢而不重文化的虛浮。作者以醉酒之徒的意像,將現實與想像相混合,構築出一部著重內心意識發展的作品。
王蒙(1934年—)內地作家,是新時期中國意識流小說的首倡者與重要的實踐者。在1979年至1980年不到兩年的時間里,王蒙相繼發表了《布禮》、《夜的眼》、《風箏飄帶》、《蝴蝶》、《春之聲》、《海的夢》這一組被稱為「集束手榴彈」的六篇中短篇小說,對西方意識流手法進行了嘗試與創新。「王蒙的這六篇小說連同他以後創作的意識流小說重新開始並加速了已中斷多年的意識流文學東方化的過程,使之以全新的面貌與格調出現在古老的東方大地。」
莫言(1955年-)內地作家,是新時期中國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從1985年開始,他相繼發表了《枯河》《爆炸》《紅高粱》《歡樂》《紅蝗》等一系列具有強烈意識流風格的小說,將意識流的技巧運用推向了一個高峰。其中《紅高粱》是80年代中國文壇的里程碑之作,小說以時空錯亂的順序,借用意識流的表現方法,敘述了昔日發生在山東某鄉村的一麴生命的頌歌。莫言稱福克納為導師,他的意識流技巧也與福克納相似,多採用蒙太奇手法,例如慢鏡頭描寫、多視角敘事、意象比喻等。
與福克納一樣,莫言也並不是純粹的意識流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說創作仍隸屬於現實主義范疇。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Ⅲ 意識流小說與表現主義小說有哪些異同點


【意識流小說的定義】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是現代派小說的一個重要類型。這種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射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

1.以心理時間結構作品。

2.意識流描寫。意識流小說注重表現人物意識活動本身,作家退出小說,著力描寫人物心理的種種感受,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

3.以心繫人,以心系事。


【比較】

兩者都是偏向於內心,但表現注意小說更注重現實。

Ⅳ 求意識流小說!!!

卡夫卡 《變形記》

Ⅳ 誰能介紹一下現代派的流派作家代表作品

一.現代派指現代主義流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表現異化主題。其哲學基礎是非理性主義: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論主張。

二、象徵主義與意象派詩歌
象徵主義的三位主將是馬拉梅、魏爾倫和蘭波。《惡之花》的作者波德萊爾被認為是象徵主義的先驅(鼻祖)。
艾略特的《荒原》,它發表於一九二二年,《荒原》 象徵著世界沒有水,因而乾枯了,趨於毀滅。它是現代詩的一個里程 碑。
三、未來主義
義大利、俄國、法國未來主義主要作家。義大利正統未來主義的基本主張。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字要自由","想像要沒有拘束",反對句子的邏輯結構,喜歡用一連串的名詞或動詞不定式東拉西扯地拼湊在一起。
偉大的詩人馬雅科夫斯基則上傑出的代表,他應歸屬於"革命的未來派"。1930年馬雅科夫斯基去世後,俄國的未來主義漸趨衰退,而西方未來主義的餘波殘影則依然存在,它給歐美現代主義中的先鋒派文藝、荒誕戲劇以深刻的影響。
四、表現主義
發展概況。主要作家作品。思想特徵、文藝觀、主要藝術手法。
卡夫卡主要作品,卡夫卡創作的思想藝術特徵。
五、意識流小說
何謂意識流?意識流小說是典型的心理小說,人物的意識流動成為小說的絕對主體。《牆上的斑點》突破傳統小說的套路,沒有情節,沒有環境,也沒有結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間的沒有行動的印象感覺和沉思冥想,將我們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公認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作有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吳爾夫的《到燈塔去》
六、超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文學是繼象徵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之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又一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重要流派。超現實主義文學誕生於1924年的法國。在20、30年代巴黎詩人中,菲利普•蘇波(1897-1990)的詩以自然流暢清新著稱。他完全沒有某些超現實主義詩人那種隱諱難解的特點。保羅•艾呂雅(1895-1952)則是超現實主義詩人中最擅長寫愛情詩的。其名詩《戀人》簡潔而雋永。艾呂雅1938年脫離超現實主義運動,晚年加入法國共產黨,積極參加反法西斯的地下抵抗運動。他晚年的作品不再拘泥於夢幻般的詩句,而是從平凡的生活經歷中挖掘詩意,如《勇氣》一詩寫「巴黎在挨餓/巴黎在捱凍/巴黎的街上沒有烤栗子吃了……」。

與艾呂雅齊名的路易•阿拉貢(1897-1982)也是法國共產黨成員,一生詩風多變,代表作品包括詩集《歡樂之火》(1920)和,《永動集》(1926)等。散文詩《聖潔的禮拜四》寫在復活節前的禮拜四民間結綵游樂迎春的景象,糅合了現實和想像。1930年以後,阿拉貢脫離超現實主義,轉而歌頌社會主義,並積極參加抵抗運動。由於阿拉貢的詩歌大量採用口語,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因此在二戰時期,戴高樂曾親自在倫敦的法國電台朗誦他的作品,並下令向法國敵占區空投他的詩作。

安德烈•布勒東(1896-1966)是法國超現實主義的理論領袖,他發表於1928年的中篇小說《娜嘉》是超現實主義文學中為數甚少的小說中的佳品。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語氣講述女主人公嘉娜的故事,是「自動寫作法」的試驗成果。全書最後一句話:「美可能是痙攣性的,也可能不是」已經具有後現代主義者模稜兩可的特徵。

聖-瓊•佩斯(1887-1975)曾於1916年出任法國駐華使館三等秘書,他曾蟄居北京西北郊的一座道觀,陸續寫出長詩《阿納巴斯》,十個詩段描寫一個部隊從海疆到內陸的征戰的場面,表達征戰中的孤寂。佩斯從未參加過任何流派,也不附和任何傾向,他的詩具有宏偉史詩的色彩,但也帶有一些超現實主義的因素,例如奇麗的幻想和神秘感、超越常規的意象比喻、先知預言式的口吻等等。

勒內•夏爾(1907-1988)在23歲那年成為布勒東的信徒,其詩集《沒有主人的鐵錘》是他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代表作。

七、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有薩特的小說《惡心》、哲理劇《禁閉》和加繆的小說《局外人》等。...

八、新小說派
「新小說」派或稱「反小說」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出現於法國,盛行於五、六十年代,它對英、美、特別對西歐和東歐(波蘭)產生較大的影響。新小說派的主要代表是法國作家阿蘭·羅伯·葛利葉、娜塔麗·薩洛特、米歇爾·布托爾、瑪格麗特·杜拉等。羅伯·葛利葉(1922?)是新小說派的創始人,他的論文《未來小說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義、悲劇》,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理論宣言。他的第一部小說《橡皮》於一九五三年發表後,曾引起西方文學界的爭論,譯成英文後,流行於美國。娜塔麗·薩洛特(1902?)出生在俄羅斯,後隨父母定居法國,曾當過律師,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先鋒兼理論家。在《懷疑的時代》一書中,她提出了許多新小說的藝術主張。一九五九年後,新小說派在美國興起,代表人物有唐納德·巴塞納等。
九、荒誕派戲劇
怎樣理解荒誕?發展概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代表作家作品。《等待戈多》的思想內容。
十、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的幽默。主要作家作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第二十二條軍規》的思想內容。
十一、魔幻現實主義
西班牙傳統文學、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印第安民間文化和東西方古代神話傳說對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過程、主要作家作品、藝術特點。《百年孤獨》的思想藝術特點

Ⅵ 什麼是「意識流」、「意識流小說」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上個世紀20年代起,意識流技巧在小說領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並未形成一個文學流派。這是因為運用意識流方法寫作的作家並沒有共同的組織和綱領,也沒有發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國家的作者,如愛爾蘭的詹姆士·喬伊斯,法國的馬賽爾·普魯斯特,英國的弗吉利亞·;伍爾芙和美國的威廉·福克納等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運用新的概念與方法創作小說。他們的作品著力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採用迥異於傳統文學的心理描寫方法,開創了現代小說的新紀元。這些作品在當時雖然受到某些責難,但並未引起重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得到承認和廣為流傳。20世紀60年代以後,創作這類小說的作家越來越多,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現代小說的一種傳統創作手法。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興起於西方、在現代哲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小說類作品。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又認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 ,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並發展了這種時間感,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們的理論觀點,促進了文學藝術中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意識流小說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其特點是打破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故事的敘述不是按時間順序依次直線前進,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系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系。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這種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射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公認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作有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伍爾夫的《到燈塔去》、《海浪》等。

Ⅶ 西方現代文學的意識流小說

1,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20年代)興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認為文學應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尤其是表現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而非物理時間.
2,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3,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徵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
4,代表作家是愛爾蘭的喬伊斯和英國的伍爾芙,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納. 1,愛爾蘭的喬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2,英國的沃爾夫:《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達洛衛夫人》
3,法國的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4,美國的福克納:《喧嘩與騷動》(1929),反映了美國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復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著重表現昆丁的變態心理和班吉神經錯亂的潛意識活動.人物(長子昆丁,二子傑生,小兒子班吉,女兒凱蒂)

Ⅷ 求比較經典的意識流小說

馬賽爾�6�1普魯斯特(1871-1922),法國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作家。長篇小說《追憶逝水年華》(1913-1927)是意識流小說的奠基作。小說以敘述者「我」追憶往事為主線,插入了「我」的所見所聞。按人物思想流動的心理時間來結構作品,著意描寫人物意識流程。以人物主觀感受代替傳統小說中人物命運、矛盾沖突的主導地位。作品突出帶有「內審性」特徵,被認為是「革新了題材與寫作技巧的新型小說」。
詹姆斯�6�1喬伊斯(1882-1941),愛爾蘭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被認為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性作品」,也是20世紀現代派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小說敘述1904年6月16日廣告經紀人布盧姆和他的妻子莫莉、青年藝術家斯蒂芬三人在都柏林的活動情況。這天在文學史上稱為「布盧姆日」。小說通過三人一天的經歷和各個器官的感受,描繪了都柏林的社會生活全景。
威廉�6�1福克納(1897-1962),美國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嘩與騷動》(1929),它和《追憶逝水年華》、《尤利西斯》並稱為意識流小說的三大傑作。小說採用多角度的敘述手法講述三兄弟與他們的姐妹凱蒂母女有關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潛意識,描寫人物內心世界和病態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彌留之際》、《八月之光》、《沙龍!押沙龍!》都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名著。
維吉尼亞�6�1吳爾夫(1882-1941),英國女作家,意識流小說的重要作家。她擅長細致描寫每個人獨有的生活經驗與感受,捕捉內心深處轉瞬即逝、斷斷續續的思緒,小說具有鮮明的抒情風格和唯美傾向。代表作有《牆上的斑點》(1919)、《達洛衛夫人》(1925)和《到燈塔去》(1927)。

Ⅸ 意識流文學屬於什麼流派是現代主義還是後現代主義,或者其他的

意識流文學的創作高峰期基本上集中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關於它是一種文學流派還是一種創作方法的問題,長期以來頗多爭論。實際上,它難以算作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一方面因為被公認的意識流作家之間在創作上沒有溝通,沒有發表宣言闡述共同的宗旨,也未形成具體的組織;另一方面,意識流文學發展的時間較長,早在19世紀末,這種方法就在文學創作中得到運用,而整個二十世紀世界各國不同時期仍有意識流文學作品出現。這種情況是「文學流派」的概念難以涵蓋的。
盡管意識流作家在創作思想和藝術風格上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如普魯斯特能藉助「本能的回憶」,嚮往著一種神奇的力量從潛意識中喚起從前的光明畫面,留住幸福和快樂;喬伊斯則熱衷於表現人的罪惡和獸性,描繪意識活動中充滿黑暗和盲目的混亂畫畫;福克納的意識流作品與美國南方社會的現存狀況息息相關;而伍爾芙的意識流小說則具有濃郁的精神幻想和傾向。但意識流作家們在創作中仍表現出一系列根本性的共同特徵。
首先,在表現對象方面,意識流文學脫離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現實生活,描寫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規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現人的下意識、潛意識乃至無意識的內心世界。在意識流作家看來,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僅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和表面的真實,而這個外部世界並不真實,真正的真實只存在於人的內心主觀世界。因此,作家應把創作重心放在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繪上,寫出人內在的真實。從這一文學觀念出發,意識流作家把創作視點由「外」轉向「內」,小說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識活動不再是一種描寫方法,不再附著於小說情節之上成為達到某種藝術效果的手段,而是作為具有獨立意義的表現對象出現在作品中。意識活動幾乎成為作品的全部內容,而情節則極度淡化,退隱在小說語言的帷幕後面。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中的四個部分——班吉的部分、昆丁的部分、傑生的部分及迪爾西的部分均由不同人物的紛繁復雜、理性與非理性相混的意識流動構成小說的基本內容。
因為意識流文學重在表現人的意識領域,所以作家的敘事角度與傳統文學相比也發生改變,意識流小說的敘述焦點已由外部描寫徹底轉向內心活動的呈現,即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的直接呈現。按照法國敘述學家日奈特《敘事話語》中沿襲韋勒克和沃倫創用的「敘述聚焦」一詞劃分出的「零聚焦」、「內聚焦」與「外聚焦」等幾大類來看,意識流文學多選擇「內聚焦」的敘述角度。內聚焦的意思是敘述者與人物知道的一樣多。小說所展示的僅僅是某個人物或某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全然不同於傳統現實主義小說中敘述者全知全能、無所不在的「零聚焦」方式。採用內聚焦的敘述者必須跟著人物走,小說世界的廣闊與否全憑人物槐視覺來定。人物視點消失,所敘事物的有序性也應中斷。例如,福克納在《喧嘩與騷動》第二章「昆丁的部分」中,就以昆丁敘述突然中斷來表明他的自殺身亡。
其次,意識流文學不按照客觀現實時空順序或事件發展過程結構作品,而根據意識活動的邏輯、按照意識的流程安排小說的段落篇幅的先後次序,從而使小說的內容與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識滲透於作品的各個畫面中;起到了內在關聯作品結構的作用。
人的意識是復雜的,理性與非理性意識共存。其中有明確、完整的意識,也有朦朧、片段的意識;有言語層的意識,還有尚未形成語言的、即言語前階層的意識,等等。這些意識混雜在一起,交替出現,故而從中很難找出邏輯性軌跡。而時間顛倒、空間重疊也就成為意識世界常有的情形。意識流文學企圖如實展現人的意識流動,這就使作品的內容無法按照正常的時空順序一一展開,而是根據有別於「空間時間」的「心理時間」(柏格森語)表現意識的流程。福克納說:「我可以像上帝一樣,把這些人調來調去,不受空間的限制,也不受時間的限制。我拋開時間的限制,隨意調度書中的人物,結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來效果極好。」
這種「隨意調度」的本領得自於意識本身不受時空限制的特性。《喧嘩與騷動》中班吉和昆丁的意識不斷跳躍,不存在現在、過去和未來的界限,書中內容在時間上顛倒混亂,作者對此不作解釋,也不交待,只以變換字體或改換稱謂來提醒讀者。如小說第一章《1928年4月7日》「即班吉的部分」的一段:
我們順著柵欄,走到花園的柵欄旁,我們的影子落在柵欄上,在柵欄上,我的影子比勒斯特的高。我們來到缺口那兒,從那裡鑽了過去。
「等一等。」勒斯特說。『你又掛在釘子上了。你就不能好好的鑽過去不讓衣服掛在釘子上嗎。」
凱蒂把我的衣服從釘子上解下來,我們鑽了過去。凱蒂說,毛萊舅舅關照了,不要讓任何人看見我們,咱們還是貓著腰吧。貓腰呀,班吉。像這樣,懂嗎。我們貓下了腰,穿過花園,花兒括著我們,沙沙直響。地綳綳硬。我們又從柵欄上翻過去,幾口豬在那兒嗅著聞著,發出了哼哼聲。凱蒂說,我猜它們準是在傷心,因為它們的一個夥伴今兒個給宰了。地綳綳硬,是給翻掘過的,有一大塊一大塊疙瘩。
把手插在兜里,凱蒂說。不然會凍壞了。快過聖誕節了。你不想讓你的手凍壞吧,是嗎。
「外面太冷了。」威爾許說。「你不要出去了吧。」
(威爾許是康普生家的黑小廝,迪爾西的大兒子。前後有三個黑小廝服侍過班吉。1905年前是威爾許,1905年以後是迪爾西的小兒子T·P·威爾許,「當前」即1928年則是迪爾西的外孫勒斯特。福克納在小說中用不同的黑小廝來標明不同的時序。)
由於作家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條理和順序,重新組建時空秩序,如實地呈現了小說人物在感觀、刺激、記憶和聯想等作用下出現的那種紊亂的、多層次的立體感受和意識的動態,所以讀者能始終體驗作品人物所經歷的那個時刻——心理時間。喬伊斯《尤利西斯》最後一章描寫女主人公莫莉睡意艨朧的情態,其意識自由漂浮,模糊不清,最後完全消失。整段不使用標點符號,不斷句,顯示出意識流動的不間斷性.
意識流文體
意識流文字中所有的內容都是對主人公內心意識活動的忠實記敘,因此本質上可以認為一篇完整獨立的意識流文章屬於記敘文體裁,但由於其特殊的表述形式和較為高級的表述技巧,暗合形散神忌的散文特徵,因此我們也可以把它當成散文來看待。意識流文字先天優勢讓它更適用於現代詩的寫作,以及短篇小說,長篇的意識流小說過於復雜,會加劇作品內容的理解難度,讓人感覺隱晦以及陰暗。目前的絕大部分意識流文學作品體裁都是小說,但實際上中國古詩中有非常多的意識流寫作手法的體現,而且很多宗教經典中也含有非常多的意識流寫作手法的體現。意識流文學由於過於晦澀強調無秩序,難以被大眾理解,所以無法成為通俗文學的主流。

Ⅹ 求意識流小說

馬賽爾•普魯斯特(1871-1922),法國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作家。長篇小說《追憶逝水年華》(1913-1927)是意識流小說的奠基作。小說以敘述者「我」追憶往事為主線,插入了「我」的所見所聞。按人物思想流動的心理時間來結構作品,著意描寫人物意識流程。以人物主觀感受代替傳統小說中人物命運、矛盾沖突的主導地位。作品突出帶有「內審性」特徵,被認為是「革新了題材與寫作技巧的新型小說」。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愛爾蘭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被認為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性作品」,也是20世紀現代派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小說敘述1904年6月16日廣告經紀人布盧姆和他的妻子莫莉、青年藝術家斯蒂芬三人在都柏林的活動情況。這天在文學史上稱為「布盧姆日」。小說通過三人一天的經歷和各個器官的感受,描繪了都柏林的社會生活全景。
威廉•福克納(1897-1962),美國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嘩與騷動》(1929),它和《追憶逝水年華》、《尤利西斯》並稱為意識流小說的三大傑作。小說採用多角度的敘述手法講述三兄弟與他們的姐妹凱蒂母女有關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潛意識,描寫人物內心世界和病態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彌留之際》、《八月之光》、《沙龍!押沙龍!》都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名著。
維吉尼亞•吳爾夫(1882-1941),英國女作家,意識流小說的重要作家。她擅長細致描寫每個人獨有的生活經驗與感受,捕捉內心深處轉瞬即逝、斷斷續續的思緒,小說具有鮮明的抒情風格和唯美傾向。代表作有《牆上的斑點》(1919)、《達洛衛夫人》(1925)和《到燈塔去》(1927)。

中國作家中寫意識流成名的有
施蜇存
其代表作是《梅雨之夕》

熱點內容
軍事科幻小說有哪些 發布:2025-07-19 21:45:08 瀏覽:378
男主手下都是女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7-19 21:30:32 瀏覽:13
跟蘿莉玩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9 21:01:40 瀏覽:474
2017網路小說作家排行榜 發布:2025-07-19 20:45:24 瀏覽:45
貓科幻小說 發布:2025-07-19 20:44:35 瀏覽:140
火影忍者完本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9 20:30:24 瀏覽:269
2019古代小說戲曲專題期末考試 發布:2025-07-19 19:32:04 瀏覽:125
鬼神言情類短片小說 發布:2025-07-19 19:30:42 瀏覽:510
小說如果愛請不要放手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9 19:25:17 瀏覽:789
主角只修煉精神力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7-19 19:25:16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