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30年代現代小說的概要

30年代現代小說的概要

發布時間: 2021-11-09 13:44:02

① 簡述30年代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取得的成績

中國現代小說到30年代,進入了成熟、繁榮的時期。原因:一、社會、歷史的巨變和外來文化的入侵,為小說文體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二、豐富的中外文學資源為作家創作提供了借鑒方法;三、作家們的積極探索並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成熟與繁榮的標志:一、小說題材空間的拓展;二、長篇小說的成熟;三、小說流派的涌現。 30年代,長篇小說的質和量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長篇小說名家名作紛紛出現,如矛盾的《蝕》、《子夜》,巴金的《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統照的《山雨》,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老舍的《離婚》、《駱駝祥子》等。30年代的小說家們的長篇小說敘事博採古今、融匯中西,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小說流派有普羅小說、左聯青年作家群、社會剖析小說、新感覺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說創作的一員,他在30年代的小說創作中占據這重要地位,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中國現代小說到30年代,進入了成熟、繁榮的時期。原因:一、社會、歷史的巨變和外來文化的入侵,為小說文體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二、豐富的中外文學資源為作家創作提供了借鑒方法;三、作家們的積極探索並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成熟與繁榮的標志:一、小說題材空間的拓展;二、長篇小說的成熟;三、小說流派的涌現。 30年代,長篇小說的質和量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長篇小說名家名作紛紛出現,如矛盾的《蝕》、《子夜》,巴金的《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統照的《山雨》,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老舍的《離婚》、《駱駝祥子》等。30年代的小說家們的長篇小說敘事博採古今、融匯中西,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小說憨筏封禾莩鼓鳳態脯卡流派有普羅小說、左聯青年作家群、社會剖析小說、新感覺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說創作的一員,他在30年代的小說創作中占據這重要地位,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描繪了現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再加上規范的現代漢語,而受到國外的重視。這些,都擴大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

② 為什麼三十年代是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黃金時期

  1. 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上,三十年代文學(1927-1936)與政治文化之間有著特殊關系。三十年代許多重要文學作品都明顯表露出政治變化的印跡。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三十年代的作品佔了絕對的比重,這除了三十年代文學相對而言是現代文學發展史上的成熟期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社會時局的變化。

    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學,無論在內容、形式以及創作方法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和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的特色,在創作上是一開始就有鮮明表現的。不僅白話的形式本身是一個巨大的革命,促使文學和人民群眾大大接近了一步;而且在作品內容上,也具有不同於舊民主主義文學的嶄新特點。

  2. 30年代的中國文學,因社會的大變動而產生了諸多文藝思潮並存、紛爭的現象,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趨向。反映在文學與審美的層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學派別之間的對峙與互滲,並由此創造出極度繁榮的文學景觀,使中國新文學出現了自「五四」以來的第二個文學高峰。


  3. (該內容來源於網路)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1927~1937)文學之我見

  4. 30年代文學成就的表現

  5. 30年代文學即現代文學的第二十年,從1928年——1937年抗戰前的這一階段。30年代文學較繁榮,尤其是小說成就突出,詩歌散文戲劇 也有一定的發展。

  6. 1文學流派眾多

  7. 30年代文學流派眾多,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在上海成立,魯迅郭沫若 茅盾 郁達夫 田漢等一大批優秀作家加入了其中。左聯的刊物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陽月刊》《拓荒者》《萌芽》《十字街頭》《北斗》《文學月報》《光明》半月刊《文學導報》,左聯進行了一系列的文學活動:(1)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譯介傳播與應用(2)自覺加強與世界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聯系,設立國際文學研究會,極力輸入蘇聯文學作品(3)推進文藝大眾運動。左翼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是始終標舉革命現實主義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20實際30年代新文學運動中心南移上海後,繼續活動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個特定文學流派——京派,也是當時的一個主要流派,他們繼承了文研會「為人生」的傳統,忠實於現實,是有平民意識及民族國家認同感,注重描寫淳樸原始的人情美 人性美,用兒童的視角看成人世界,如林紓華的《弟弟》《一件喜事》。表現了對美好童年的眷戀,及對真善美的無限嚮往,另外一個站在現代都市文明和商業文明的立場上來審視上海,用現代語言來講述上海人的故事的文學流派——海派也豎起了自己的旗幟。海派作家的作品貼近大眾生活,反映下層人民的苦難,展示都市生活的畸形與病態,提供了另一類型的都市文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和對人性的戕害,借鑒西方意識流手法來結構作品,形式上有創新,注重開掘,表現潛意識和病態心理。

  8. 2優秀作者眾多

  9. 30年代涌現了椅披新的文學作家,作家的主體性增強,身窮志不窮,張揚個性,持有著自主精神和主人翁意識,自覺性提高,把文學作為一種工作,對文學藝術及技巧自覺追求探索,有著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提倡悲劇,批判封建思想道德殘害人性的本質,及對社會各種弊端的抨擊,以人為本,表現出了一種人文關懷。他們充滿活力的創作給文壇帶來了新氣象,如:丁玲(1904——1986)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最早以明確強烈的女性意識寫作的女作家,使0世紀中國女性主義學的先驅者。她的小說有《在黑暗中》《莎菲女士的日記》《水》《阿毛姑娘》等等,其作品以女性為主要人物,對女性的命運給予極大的關懷,帶著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張天翼 隨著人生閱歷的加深,諷刺成了他切入社會人生的利益。是對魯迅諷刺小說的繼承。如《笑》他的諷刺對象是人而非物,諷刺的是人缺陷而非人類的缺陷,敘述者總是有著健康的理想人格,而他的諷刺手法的高超之處在於巧妙的使用自相矛盾的手法。他的小說不僅給當時「革命+戀愛」風氣的左翼文壇帶來了新鮮氣息,而且為中國現代諷刺畫廊提供了新的諷刺形象新的諷刺手法。茅盾積極擁護推進新文化運動,是最早從事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革命知識分子之一,主要作品有《蝕》三部曲《林家鋪子》《子夜》用形象思維的小說參加了與托派(認為這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反帝反封的任務應由中國資產階級來擔任)的論爭。強調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才能走上獨立發展 繁榮富強的道路。老舍一個北京市民社會培育出來的作家,在中國近代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進程中,在西方文化激烈的撞擊下,第一個把中國小市民的命運思想和心理引進現代文學領域,並獲得了巨大成功,是中國現代小說中市民階層最重要的表現者,批判者。是重要的市民畫家。畢生創作了《老張的哲學》等14部長篇小說《月牙兒》等5部中篇小說《趕集》等3部短篇小說集。揭露了社會的黑暗。

  10. 3三部曲作品及中長篇小說增多

  11. 30年代引人注目的是中長篇小說的數量的激增。這一時期有較大影響的作品就有茅盾的《蝕》《子夜》巴金的《死亡》《家》《秋》《春》葉紹鈞的《倪煥之》老舍的《駱駝祥子》沈從文的《邊城》蕭紅的《生死場》等,較有影響的三部曲作品有茅盾的《蝕》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中長篇數量的激增與三部曲作品的大量出現,顯示了 30年代小說作家的創作氣魄和創作實力。

  12. 詩歌的發展

  13. 忠實於時代,忠實於人民的真誠感情,始終是新詩的主潮的寶貴品格,詩藝發展 不斷創新的多元化探索,推動著新詩進行新的變革,這一時期的新詩出現了政治傾向多種形態,藝術道路多向探索的新局面。成立了中國新詩會,注重詩歌的現實性,提倡詩歌的大眾化主旨,出現了一批新的詩人,如:艾青臧克家,現代派詩出現,多用象徵主義,著名詩人有:戴望舒馮至卞之淋等,他們在藝術探索上表現出了強烈的現代意識和對於民族藝術傳統的向心力。

  14. 戲劇的發展

  15. 中國現代戲劇災30年代有了重大發展,上海部分左翼文藝家為提倡推進無產階級戲劇運動,策劃成立了上海戲劇社,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戲劇」的口號,開始了中共對現代戲劇運動的直接領導,使中國現代戲劇運動有五四開始的個性解放潮流轉而走向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出現了「中國話劇的三大奠基人」——洪深歐陽予倩田漢。《雷雨》《日出》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現代戲劇文化的成熟。30年代戲劇展示了我國的悲劇藝術。

  16. 散文的發展

  17. 30年代散文繼承了五四散文的傳統,在新的時代的推動下,又來了一個展開。散文作家充分發揮主體意識和文體意識,使各種類型的散文作品均得到了蓬勃發展,由於普羅文學的推動和提倡,散文園地里最早呈現出繁榮景象的是雜文,報告文學小品散文在本時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時期最有影響的散文家有:魯迅及其雜文何其芳及其抒情散文 林語堂及其幽默小品等,游記散文有了新的發展如:朱自清《歐游雜記》等,具有較高的敘事描寫技巧。

  18. 30年代是一個文學成就巨大的年代,呈現出了一種各種文學樣式共同繁榮的景象,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成就,為以後中國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 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
    30年代的中國文學,因社會的大變動而產生了諸多文藝思潮並存、紛爭的現象,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趨向。反映在文學與審美的層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學派別之間的對峙與互滲,並由此創造出極度繁榮的文學景觀,使中國新文學出現了自「五四」以來的第二個文學高峰。
    (一)左翼文藝運動
    左翼文藝運動是30年代文藝領域最重要的文藝運動,也是整個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繼新文化運動之後的又一座里程碑。
    大革命及其失敗推動了眾多的熱血青年革命化,蘇聯、歐洲、日本的無產階級文學日益活躍,又給予了他們巨大的鼓舞, 1930年3月2日,包括魯迅、夏衍、田漢、郁達夫、柔石、殷夫等在內的作家共40多人集會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茅盾、周揚從日本回國後也參加了左聯的工作。中共重要領導人瞿秋白也是左聯的重要成員。左聯的活動是創辦刊物、培養新人、發展創作、翻譯外國進步作品、研究文藝理論。由於左聯的工作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一批共產黨員加入其中並利用文藝工具進行階級斗爭和革命宣傳,因此國民黨當局嚴厲加以迫害,逮捕、監禁、殺害了一批左聯重要成員,魯迅也被長期通緝,一大批文藝書刊被查禁,一些重要文藝社團被查封。1936年,由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要求,左聯自動解散。但左翼文藝運動仍未終止。
    左翼文藝運動在宣傳革命、培養新人、繁榮創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為建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做出了寶貴的貢獻。但由於「左」的影響,這場運動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存在不少問題,比如違背藝術規律,忽視文藝的藝術特徵,導致創作中公式化、概念化的傾向;再如將文藝團體政黨化,導致關門主義,將一批傾向進步、卓有才華的作家排斥在外;又如無休止地在內部開展政治性的爭論,扣帽子,打棍子,滋生宗派主義和門戶之見。
    (二)文學創作的大豐收
    30年代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黃金歲月,文學創作取得巨大成就,堪稱俊才滿目、碩果遍地。
    小說創作成就最高的,當推茅盾、老舍、巴金。茅盾《子夜》是一部現實主義巨制,它以壯闊的背景、恢宏的氣勢、浩大的結構,展現了30年代的中國社會風貌。作品成功塑造了吳蓀甫這個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真實地表現了主人公復雜的性格特點。這部作品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成熟的標志。茅盾的《春蠶》、《林家鋪子》也與《子夜》一樣,緊扣時代脈搏,體現了作者對時事的關切和對社會生活的深刻體驗。老舍的《駱駝祥子》、《月牙兒》是他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傑作,以獨特的構思、明快活潑的語言、朴實精煉的表現手法,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了黑暗現實中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巴金的《家》是一個震撼人心的悲劇,也是對製造悲劇的垂死制度的控訴,作品燃燒著熾烈的激情,筆調細膩優美,充滿青春活力,至今仍擁有廣大讀者。這一時期成就較高的小說家還有以刻畫知識女性內心世界著稱的丁玲、以描寫湘西邊城風土人情而別樹一幟的沈從文、辛辣揭露和諷刺小市民灰色心態的張天翼和沙汀、善於從卑微靈魂中發掘真善美的艾蕪等。
    如果說1917年至1927年是新詩誕生並逐步成長的階段,那麼,30年代的詩壇則出現了詩社林立、流派紛紜、創作繁榮的局面。其中有以殷夫、蔣光慈為代表的「普羅詩派」,即無產階級革命詩派,注意選取爆炸性、尖銳性題材,主張詩歌應直接為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服務,但忽視了對豐美動人的詩歌意象的鍛造。1932年成立的「中國詩歌會」,主要成員有蒲風、穆木天、楊騷、任鈞、王亞平等。其創作實踐擴大了詩歌的表現領域,顯示出強烈的理想主義與英雄主義色彩,別具一種剛健、粗獷、壯闊的力量之美。此外,以戴望舒、卞之琳為代表的現代派詩歌,刻意追求詩意的朦朧美和詩形的散文美,擴展了詩歌的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戴望舒是現代派詩人,前期詩作意象朦朧,多表現個人的迷惘和感傷,後期受抗日戰爭的感召,詩歌多抒寫熾熱的愛國情感。這一時期卓有成就的詩人還有艾青。艾青執著於表現追求光明和民主的主題,詩歌充滿憂郁與熱烈交織躍動的情感,展示出豐富的鮮明的意象,有交響樂似的內在旋律和油畫似的凝重色彩。他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後引起巨大轟動,詩中抒發了對一個貧苦農婦的贊美,並向不公道的世界發出了激憤而深沉的咒語。詩歌創作具有明顯現實主義特色的是臧克家,臧克家追求詩意的樸素含蓄,形式凝煉,節奏明快,增強了詩所特有的審美意趣,抒寫了中國農村的苦難和詩人深沉的感情,或以隱喻的手法啟發讀者的思考。詩人田間的創作也引人注目,他的長詩《中國農村的故事》和《給戰斗者》,以高亢激昂的音調和熾熱灼人的情感顯示出詩人富於現實性和戰斗性的藝術特色。
    30年代的小品散文創作,除了繼承「五四」散文風格的傳統外,呈現出不同藝術表現手法及體式多樣化趨向。首先是雜文創作出現了新高潮。魯迅以戰斗精神從事雜文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一批新的雜文作者不斷涌現,影響較大的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聶紺弩、柯靈、巴人等。抒情散文較以前有了長足發展。冰心、朱自清、郁達夫、周作人、梁實秋、徐志摩、豐子愷、梁遇春、沈從文、何其芳、陸蠡、李廣田、吳伯簫等人的作品,從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表現形式拓寬了散文創作的取材范圍,豐富了現代散文的表現形式和風格。以林語堂為代表的幽默小品與閑適小品,文化含量高、從容睿智、通俗生動、幽默自然,為散文創作注入了清新的美感趣味。此外,散文創作的另一大成就,是報告文學的勃興。這種新型的文學體裁,以新聞紀實性、真實性與散文藝術感染性相融合的特點,引起了讀者的極大興趣。茅盾主編的報告文學集《中國一日》(1936年),展現了一個個丑惡與聖潔、光明與黑暗交織著的社會生活橫斷面。夏衍的《包身工》借包身工一天的地獄生活,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全部丑惡內涵。這兩部作品代表了報告文學初創階段的最高成就。
    30年代的戲劇創作開始呈現繁榮景象。話劇運動迅速發展,話劇藝術得到空前普及。大革命失敗後,以上海為中心掀起了話劇運動的熱潮,進步戲劇團體的相繼成立,促進了戲劇創作的發展,不僅數量明顯增加,藝術水準也大大提高。曹禺是成就最高的劇作家。他的《雷雨》、《日出》以歐洲經典戲劇的結構形式、尖銳緊張的戲劇沖突、富有動作性和潛台詞的個性化人物語言、揭 露社會底層人物不幸遭遇的戲劇主題,表現了不同人物的性格悲劇和命運悲劇。這兩部劇作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至今仍深受觀眾喜愛。此外,夏衍的《賽金花》、《秋瑾》、《上海屋檐下》,田漢的《月光曲》和《回春之曲》,熊佛西的《屠夫》,李健吾的《太平天國》,洪琛的《農村三部曲》,宋之的的《武則天》等劇作,用不同的筆觸,從不同的側面,豐富了中國現代戲劇創作。
    (三)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的發展
    貫穿整個30年代文學全過程,規模最大、聲勢最壯、參與人數最多的是無產階級文學的倡導。在這方面建樹最多的是瞿秋白,他先後翻譯了恩格斯、列寧、普列漢諾夫、拉法格等人的文藝論文,還寫出許多富有戰斗性的文章,以最大的熱情和精力,積極倡導、推動文藝大眾化運動。他的《〈魯迅雜感選集〉序言》,密切聯系整個現代文學運動的進程,對魯迅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評價,其中涉及到革命文學建設中的一些重大問題,為我國現代文藝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魯迅雖沒有系統的文藝理論著作,但在幾次重大的文藝理論論爭中所持的立場及散見於論文、雜文、書信中的許多文藝觀點,為30年代的文藝批評與文藝理論增添了光輝。在文藝大眾化的討論中,魯迅始終堅持將接受外來文化與繼承民族傳統相統一的觀點,提出了「拿來主義」的著名思想。魯迅還認為文藝要健康發展,就必須開展積極的文藝批評,而批評家的職責,不但要「剪除惡草」,還要「澆灌佳花」,反對無原則的「亂捧」和「亂罵」。
    茅盾作為中國現代文藝批評的開拓者之一,積極宣傳「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堅持「必須先有批評家,然後有真文學」的立場,並以《小說月報》、《文學旬刊》等為陣地,展開了系統的文學批評工作。
    以瞿秋白、魯迅、茅盾為代表的左翼文壇,倡導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同強調「超脫現實」、「永恆人性」的自由主義文藝理論、主張「性靈文學」 的論語派進行了廣泛的論戰和爭辯;對「京派」作家的主張文學與時代和政治保持「距離」,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學價值及「和平靜穆」的美學觀點進行了批評、反駁。這些論爭始終集中在文學的本質屬性、文學同政治的關系、文學與生活和時代的關繫上,而未能對文學藝術的內部特點與關系問題、美學范疇問題展開探討,但通過論爭、批評和反批評所形成的巨大動力,推進了我國現代文學批評及文學理論的發展。


③ 20世紀40年代,中國現代小說的側重點是什麼

中國進入20世紀40年代,現代小說更多地表現「都市市民日常生活」和「小市民的趣味」,體裁以言情、武俠為主,這些類型的現代通俗小說受到強烈地批判,逐漸失去生長的根基。

④ 現代小說在30年代形成的創作潮流有哪些

四大創作潮流

ABCD
現代小說在20世紀30年代走向高潮,形成四大創作潮流。一是以革命文學組織"左翼"為主的"左翼小說",代表作家是張資平、葉靈鳳;二是遠離文學黨派性與商業性的"京派小說",領銜作家是沈從文;三是注重圖書市場效果的"海派小說",代表作家有蔣光慈、柔石,以現代主義為特徵的"新感覺派"也屬於這一脈;四是"社會剖析派",強調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分析指導創作,領軍人物是茅盾。

⑤ 現代小說的30年代

現代小說一開始就密切關心現實人生問題。提倡「文學革命」的《新青年》和最早成立的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既反對封建的「載道」文學,也反對鴛鴦蝴蝶派的游戲文學,他們主張文學「為人生」。「問題小說」在「五四」時期的風行,便是這種潮流的一個突出標志。倡導者從啟蒙主義的思想立場出發,認為「問題小說,是近代平民文學的產物」(周作人《中國小說里的男女問題》)。現代小說的第一篇作品──魯迅的《狂人日記》,就提出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這個重大問題。葉紹鈞的《這也是一個人?》,汪敬熙的《誰使為之?》,羅家倫的《是愛情還是苦痛?》,冰心的《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朴園的《兩孝子》,以及廬隱、王統照、孫俍工等的一些小說,或提出人生目的意義問題,或提出青年戀愛婚姻問題,或提出婦女人格獨立和教育問題,或提出父與子兩代人沖突問題,或提出破除封建舊道德束縛問題。此外,也有作品涉及勞工問題、兒童問題等等。這類小說對社會問題的答案並不一致,不少作品用「美」和「愛」的浪漫主義空想當作解決現實問題的鑰匙(冰心和葉紹鈞、王統照最初的小說都有這種傾向,許地山則還有宗教哲理色彩);有的連答案都沒有,屬於所謂「只問病源,不開葯方」;但「不開葯方」本身,也正是「問題小說」的特點之一。
真正顯示了「五四」到大革命時期小說創作的現實主義特色的,是魯迅以及在魯迅影響下的文學研究會、語絲社、未名社一部分青年作家。他們的短篇小說,描繪了各地頗具鄉土色彩的落後、閉塞的村鎮生活,提供了中國農村宗法形態和半殖民地形態的寬廣而真實的圖畫,獲得了顯著的成就。其中魯迅的《吶喊》、《徬徨》,更以圓熟單純而又豐富多樣的手法,通過一系列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概括了異常深廣的時代歷史內容,真實地再現了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在獲得無產階級領導前的極度痛苦,展示了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頗為濃郁的風俗畫,代表了「五四」現實主義的高度水平。很早就有評論者指出:「他的作品滿薰著中國的土氣,他可以說是眼前我們唯一的鄉土藝術家」(張定璜《魯迅先生》)。正是在魯迅的開拓與帶動下,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的後期出現了一批鄉土文學作者,如潘訓、葉紹鈞、蹇先艾、許傑、魯彥、彭家煌、廢名、許欽文、台靜農、王任叔等,使這類小說獲得很大的發展。新體小說從最初比較單純地提出問題到出現大批真實再現村鎮生活的鄉土文學作品,標志著小說領域里現實主義的逐步成熟。但「五四」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現實主義之外,浪漫主義、象徵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新浪漫主義以及總稱為現代主義的表現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等文藝思潮連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也同時介紹到中國。創造社主要作家的小說創作,便兼有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特徵。他們之所以被稱為「異軍突起」,主要因為創作上與倡導寫實主義的《新青年》、文學研究會的作家顯示了很大的不同。由郁達夫、郭沫若、陶晶孫、倪貽德、葉鼎洛、滕固、王以仁、淦女士等所代表的創造社這個流派的小說,基本上是一些覺醒而憤激不得意的新型知識青年的自我表現,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色彩和自我寄託成分(稍有不同的是張資平,他最早的一些小說還是自然主義或現實主義居多)。從郁達夫的《沉淪》起,坦率的自我暴露,熱烈的直抒胸臆,大膽的詛咒呼喊,誇張的陳述詠嘆,便構成了創造社小說的浪漫主義基調,與葉紹鈞、許傑、彭家煌以及稍後的魯彥等作家對現實本身所作的冷靜描寫和細密剖析迥然相異。此外,創造社一部分作家的小說還具有現代主義成分。郭沫若、郁達夫都在不同程度上受過德國表現派文學的影響 (這從郭沫若的《喀爾美蘿姑娘》、郁達夫的《青煙》都可以看出來)。郭沫若的《Lobenicht的塔》、《殘春》,陶晶孫的《木犀》等小說,則按弗洛伊德學說分析心理,描寫「潛在意識的一種流動」;有的作品還運用了意識流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為後來的現代派小說開了先河。創造社的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傾向,曾使淺草──沉鍾等社團受到影響。但隨著作家接觸社會生活的增多和世界觀的變化,郭沫若不久就批判了弗洛伊德學說並否定了浪漫主義,郁達夫的小說自《薄奠》以後,也逐漸增多了現實主義成分,創造社與文學研究會的一些重要作家後來終於殊途而同歸了。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在1928年被作為口號提出而且形成運動,這是作家們接受國內大革命浪潮和國際左翼文藝思想影響的結果。一部分作家開始自覺地把文學作為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武器,使小說的題材、主題都發生重大的變化。革命斗爭生活和革命工農形象開始進入小說創作。作品中的戰斗意識明顯加強。但左傾幼稚病也嚴重侵襲著這個運動。表現在創作上,把浪漫主義等同於唯心主義和沒落階級意識而作了全盤否定;對現實主義又加以種種庸俗化、簡單化的理解(如強調必須寫出「集體的群象」之類);加上作者本身存在的濃重小資產階級意識,這就導致了忽視文藝特徵的「辯證唯物論的創作方法」和創作中「革命加戀愛」的公式化傾向的流行。初期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這些功績和弱點,在以蔣光慈為代表的後期創造社和太陽社的小說中得到了明顯的反映。
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促進了小說創作的發展。這個時期的作品,無論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與藝術本身的成熟程度上都有新的進展,中長篇小說尤其獲得豐收。代替「五四」以後男女平等、父子沖突、人格獨立、婚姻自由等反封建題材與主題的,是城市階級斗爭與農村革命運動的描畫。不少作者力圖應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來指導創作實踐,既克服「革命的浪漫蒂克」、「用小說體裁演繹政治綱領」等不正確傾向,也注意防止單純「寫身邊瑣事」的偏向。丁玲、張天翼、柔石、胡也頻、魏金枝等給文壇帶來了新鮮氣息的作者,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受到了重視。左翼作家參預或親歷實際革命斗爭,使創作面貌繼續有所變化;再現生活時的歷史性具體性既有增進(包括《咆哮了的土地》這類小說),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有些青年作家(如葉紫、東平)的作品中也得到發揚。茅盾的《子夜》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形象為中心,在較大規模上真實地描畫出30年代初期上海的社會面貌,准確地剖析了中國社會的性質,這是作者運用革命現實主義方法再現生活的出色成果。《子夜》的成功,開辟了用科學世界觀剖析社會現實的新的創作道路,對吳組緗、沙汀、艾蕪等創作的發展和一個新的小說流派──社會剖析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共產主義者魯迅也在《理水》、《非攻》等作品中,用新的方法塑造了「中國的脊樑」式的英雄形象,顯示了對革命前途的樂觀與信念。在「左聯」的關懷、幫助下,涌現了蔣牧良、周文、蕭軍、蕭紅、舒群、端木蕻良、歐陽山、草明、蘆焚、黑丁、荒煤、奚如、彭柏山等一大批新的小說作者。盡管左翼小說創作也還羼雜著某些舊現實主義乃至自然主義的因素,塑造革命者和工農形象時較普遍地存在蒼白、不夠真實等缺點,總的說來,卻還是向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前進了一大步。「左聯」以外的進步作家,也因為堅持現實主義道路,在小說創作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巴金的《家》通過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崩潰與青年一代的覺醒成長,在相當寬廣的背景上表現了「五四」以後時代潮流的激盪;老舍的《駱駝祥子》描述了勤勞本分的人力車夫祥子從奮斗、掙扎到毀滅的悲劇性一生,對舊社會、舊制度作出深沉有力的控訴;它們與《子夜》等左翼作品一起,將中國長篇小說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此外,還出現了象葉紹鈞的《倪煥之》,李劼人的《死水微瀾》、《暴風雨前》,王統照的《山雨》,魯彥的《憤怒的鄉村》以及羅淑的《生人妻》等一批相當重要的長短篇作品。30年代的「京派」作家如沈從文、廢名、凌叔華、蕭乾等,也寫出了一些內容恬淡、各具特色的小說,象沈從文的中篇《邊城》、長篇《長河》,則是藝術上相當圓熟的作品。在上海,以施蟄存主編的《現代》雜志為中心,還聚集著杜衡、穆時英、劉吶鷗、葉靈鳳等一批作家;他們中,有的從事著現實主義的小說創作,有的則以日本新感覺派或歐美其他現代派小說為楷模,嘗試著現代主義的創作道路,其中一部分作品在運用快速的節奏以表現現代都市生活,探索現代心理分析方法,吸取意識流手法以豐富小說技巧等方面,盡了一定的開拓作用。
新文學第二個十年小說創作的這種局面,到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之一變。

⑥ 中國20年代到30年代的作者的作品

1、《頭發的故事》

《頭發的故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以「雙十節」為線索,以N先生獨白的方式,圍繞著男人留辮子、剪辮子,女子剪發等「頭發」問題組織故事。

通過頭發問題所引起的反復曲折的風波,表達了作者魯迅對中國普通民眾的深深同情和對只重形式、不重實質的統治者或革命者的憤激。小說通過人物獨白敘事抒情,生動有感染力。

2、《風波》

《風波》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收錄於小說集《吶喊》中。小說通過對在江南某水鄉發生的一場由辮子引起的風波的描寫,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了當時封建帝制還在統治著農村、農民愚昧落後、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狀況;

並由此說明今後的社會革命若不徹底改變民眾的觀念就難以成功。

《風波》這篇小說圍繞「辮子」的有無展開情節,事件的起伏跌宕。人物的感情變化,在結構上完整地遵循著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餘波的程序演進,而且既突出主要人物,又「注彼而寫此」,場面不大,個個人物鮮靈生動。

小說最後寫「新近裹腳」的六斤一瘸一拐的樣子,更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並且留下深長的餘味,其精警深刻,發人深思。

3、《故鄉》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該小說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4、《蝕》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創作的系列小說作品,《蝕》三部曲,包括三個略帶連續性的中篇:《幻滅》(發表於1927年)、《動搖》《追求》(1928年先後完成)。

通過對革命分子心靈世界細膩的描寫,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後革命營壘中存在的矛盾與分化。

《蝕》從在中國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心理歷程的獨特角度來反映大革命,絲毫不迴避歷史教訓,顯示了茅盾對中國革命及中國社會的認識、把握以及清醒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

5、《沉淪》

《沉淪》,是20世紀20年代郁達夫創作的早期短篇小說,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時即震撼了當時的文壇。該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達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1919年畢業後,郁達夫從名古屋前往東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讀書四年的生活體驗寫下了此篇作品《沉淪》。

1998年,名古屋大學在豐田講堂前,為郁達夫和他的小說《沉淪》樹立了一塊郁達夫文學碑。文學碑以福建廈門產的花崗石造成,碑面一側嵌有穿學生服戴學生帽的郁達夫鑄像,鑄像下刻有「郁達夫」三字。碑面另一側刻有「沉淪」兩個大字。

⑦ 中國30年代小說

30年代小說的三大流派

第1節 從革命文學到左翼文學

1.「左翼文學」在文壇上的主流地位與30年代文壇上「三足鼎立」的奇觀。「左翼文學」創作上的兩個時期。

2. 蔣光慈的《短褲黨》、《麗莎的哀怨》、《沖出雲圍的月亮》等在初期革命小說中的代表性。「革命加戀愛」的寫作模式。

3. 柔石風格迥然不同的《二月》、《為奴隸的母親》等優秀的小說。

4.吳組緗用科學社會理論來分析農村的「人心大變」的《一千八百擔》、《天下太平》和《樊家鋪》。

5. 葉紫的《豐收》與其他「豐收成災」題材作品的區別。

6. 丁玲小說從《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韋護》到《水》的變化過程。

7. 張天翼、沙汀、艾蕪等「左翼新秀」與初期左翼創作的不同。張天翼的《包氏父子》。沙汀與艾蕪的文學之路。沙汀表現四川農村社會黑暗的「揭露」小說與《獸道》。艾蕪的《南行記》與《山峽中》的神秘色彩。

第2節 「鴛鴦蝴蝶」與都市「新感覺」

1.以鴛鴦蝴蝶派為代表的舊派通俗文學在市民讀者中的影響。《禮拜六》與「星社」。各類通俗文學的代表作家和作品。通俗文學作家為適應現代都市市民文化消費需求的變化。

2.張恨水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緣》。

3.張資平小說的創作變化。葉靈鳳小說的前衛意識、夢幻色彩和唯美風格以及他與新感覺派的關系。

4.「新感覺派」的形成:《無軌列車》與《現代》。新感覺主義與日本《文藝時代》雜志及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影響。

5.劉吶鷗的《都市風景線》。

6.穆時英從題材到風格的根本性變化。《上海的狐步舞》、《夜總會里的五個人》對上海生活精髓的概括。「穆時英風」。

7.施蟄存與新感覺派的聯系與區別。施蟄存小說的變化。施蟄存心理分析小說的特點。

第3節 沈從文與「京派」作家的文學理想

1.沈從文的生平與創作。沈從文小說的兩大題材。《八駿圖》與《紳士的太太》。《柏子》與《蕭蕭》。《邊城》與沈從文的理想人生。《邊城》與沈從文的理想文體。

2. 沈從文與「京海之爭」。京派的形成:《駱駝草》與《大公報·文藝副刊》。京派的主要作家。「京派」與「京味」。京派與「鄉土文學」的血緣聯系。京派作家在創作上的共同特徵。

3. 廢名小說的風格特點以及對沈從文的影響。《竹林的故事》、《橋》。《莫須有先生傳》和《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在藝術風格上的變化。

⑧ 茅盾的子夜的主要內容及簡介!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盡管民生凋敝、戰亂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卻是另一番景象。這里,有紙醉金迷的生活,有明爭暗鬥的算計,有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

開絲廠的吳蓀甫帶鄉下的父親吳老太爺避戰亂來到上海,撲朔迷離的都市景觀使這個足不出戶的老朽——吳老太爺深受刺激而猝死。吳府辦喪事,上海灘有頭有臉的人都來弔唁。他們聚集在客廳,打聽戰況、談生意、搞社交。

善於投機的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找到吳蓀甫和他的姐夫杜竹齋,拉攏他們聯合資金結成公債大戶「多頭」,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賤買貴賣,從中牟取暴利。杜竹齋心下猶疑,趙伯韜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錢操縱戰局的計劃。吳、杜決定跟著趙伯韜干一次。這次合作,小有波瀾而最終告捷。

因為金融公債上混亂、投機的情形妨礙了工業的發展,實業界同仁孫吉人、王和甫推舉吳蓀甫聯合各方面有實力的人,辦一個銀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機關,並且希望將來能用大部分的資本來經營交通、礦山等幾項企業。

這正合吳蓀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於冒險精神。他喜歡和同他一樣有遠見的人共事,而對那些半死不活的資本家卻毫無憐憫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託公司就成立起來了。

這時,吳蓀甫的家鄉雙橋鎮發生變故,農民起來反抗,使他在鄉下的一些產業蒙受損失。工廠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為對付工人罷工,吳蓀甫起用了一個有膽量、有心計的青年職員屠維岳。

他先是暗中收買領頭的女工姚金鳳,瓦解了工潮的組織;當事發之後,姚金鳳被工人看作資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復起的時候,他使吳蓀甫假令開除姚而提升那個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這樣一來,姚的威信恢復,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對她的處置。接著,作為讓步,吳收回成命,不開除姚,並安撫女工給予放假一天。吳蓀甫依計而行,果然平息了罷工。

交易所的斗爭也日漸激烈。原先吳蓀甫與趙伯韜的聯合轉為對壘和廝拼的局面。益中信託公司,作為與趙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趙伯韜為「多頭」和益中公司為「空頭」之間的角斗。趙伯韜盯上吳蓀甫這塊肥肉,想乘吳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產業。

幾個回合較量下來,益中虧損八萬元栽了跟頭而停下來。此時吳蓀甫的資金日益吃緊,他開始盤剝工人的勞動和剋扣工錢。新一輪的罷工到來,受到牽制的屠維岳分化瓦解工人組織的伎倆被識破,吳蓀甫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

趙伯韜欲向吳蓀甫的銀行投資控股。吳決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絲廠和公館都抵押出去作公債,以背水一戰。他終於知道在中國發展民族工業是何等困難。個人利害的顧慮,使他身不由己地捲入到了買空賣空的投機市場來。

公債的情勢危急,趙伯韜操縱交易所的管理機構為難賣空方吳蓀甫。幾近絕望的吳蓀甫把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齋身上。千鈞一發之際,杜竹齋倒戈轉向趙伯韜一邊。吳蓀甫徹底破產了。

(8)30年代現代小說的概要擴展閱讀

主人公吳蓀甫是一位頗有野心和手腕的民族資本家,然而他建立民族工業王國的種種執著努力終無奈地在三十年代中國風雨飄搖的大環境下走向頹敗。

伴隨著故事中農民暴動和工人罷工大潮,作者無非是要最終證明中國要擺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掙扎的困境,迫切需要一次強有力的徹底的革新,顯然這股破舊布新的力量就是新生的共產主義。這也就奠定了此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背景。

葉聖陶曾評價茅盾為「具有社會科學家氣質的小說家」,《子夜》的完成為這個說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證,他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眼光對30年代中國社會各領域各階層做了全方位的剖析,用扎實的筆力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社會全景圖,足見作家的創作功力。

宏大的社會歷史背景固然為小說營造了磅礴的氣勢,但面面俱到的想法卻因力有不逮而使作品對社會和人性的探索不夠深入,雖然避免了概念化的對政治理論的圖解,卻也無法上升到超越階級和時代的高度,這也是大部分中國現代作家尤其是左翼作家的通病。

小說中的一系列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帶有過於明顯的時代印記,人物的性格顯得缺乏感染力和鮮明個性,甚至讀罷掩卷回想裡面的人物,那些階級身份相同的人物形象,如范博文,吳芝生,杜新籜等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互相之間竟會混淆起來,這一方面是我讀得不認真的緣故,另方面也是由於人物個性的缺失罷。

敘事風格上按部就班的平鋪直敘也限制了這部小說的藝術個性,我們在閱讀一些優秀的小說作品時,經常也會看到一些敘事上的留白,情節上的交錯和時間的靜止和跳躍,用以增添小說藝術上的美感。

然而茅盾就像是一位授課態度極其認真的老教師,為讀者細心的講解每一個解題步驟,清晰而完整地刻畫出了故事情節發展的脈絡,卻壓縮了讀者想像的空間。小說時間軸上的刻度都是細密而平均,卻少見一些彷彿在時間靜止狀態下出現的美妙意境。也許這不算是什麼缺陷,只是我個人的審美傾向罷了。

私以為《子夜》中最失水準的地方是對幾個罷工場面及前後的描寫,我們可以注意到這部分描述中感嘆句明顯增多了,偏離了一貫客觀和冷靜的描摹與諷刺。

「她們的全心神都沉浸在另一種雷,另一種風暴里!」

「被壓迫者的雷聲發動了!」

「閘北的大小絲廠總罷工下來了!「

茅盾在這些描述中表現出了一種難以掩抑的興奮和激動,顯然是投放了對無產階級運動的深厚感情。但是作品中也對運動中的盲目左傾進行了揭露,算是緩和了一些感情上的失控。

然而茅盾到底是一位創作態度嚴肅的資深作家和左翼文學的領軍人物,在這一時期與創造社的一些只識打標語喊口號的跳樑小丑還是有著本質區別,所以政治立場對他小說藝術的戕害也是有限度的。《子夜》中也有一些可圈可點的小人物的刻畫和場景的描繪。

如吳蓀甫的舅父老鄉紳曾滄海,他先是對一本《三民主義》像神一樣的跪拜,後來又對闖進家裡的暴動農民說最恨國民黨,真是構成了對人物性格的絕妙諷刺。

還有吳蓀甫扶植的手下屠維岳,作者很著重對他的神態進行描寫,並在對其言行舉止的敘述中將一個冷靜、精明、狡詐的人物形象生動地勾勒出來了。

作品中的幾個「墮落」女性妖媚迷人的形象也都描畫的較為豐滿,如交際花徐曼麗,「雙重商業間諜」劉玉英等。她們自然也是在這個艱難的時事下掙扎著尋求出路的小人物,但因其身份和手段的特殊給人留下頗為深刻的印象。

⑨ 求《家》的故事梗概,主要事件,和鑒賞

巴金《家》

內容梗概:成都高公館,一個有五房兒孫的大家族。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五房中的長房有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他們的繼母及繼母的女兒淑華,因為父母早亡,現在是大哥覺新當家。

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郁中病逝。

覺民與覺慧在外參加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對家中的丫頭鳴鳳有朦朧的好感。高老太爺要將鳴鳳嫁給自己的朋友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做妾,鳴鳳在絕望中投湖自盡,覺慧決心脫離家庭。

高老太爺發現最疼愛的兒子克定騙妻子的錢去組織小公館,並在外欠下大筆債務,老四克安也大嫖戲子,在此打擊下一病身亡。家中大辦喪事,將要生產的珏被高老太爺的陳姨太以避血光之災為由趕到郊外生產,覺新不敢反對,因照顧不周,珏難產而死。覺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認這個家庭應該出個叛徒,他支持覺慧離家去上海。

⑩ 中國30年代小說產生的背景是什麼

這需要很大功夫的,別人費心寫出來了你來發表,就顯得你不厚道了,呵呵

熱點內容
太平小說免費 發布:2025-07-18 19:11:49 瀏覽:230
夕陽紅小說老馬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8 18:18:13 瀏覽:478
絕品神醫陸逸小說網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8 18:07:47 瀏覽:492
都市無雙戰帝小說 發布:2025-07-18 17:36:52 瀏覽:695
肉捧好大免費短小說 發布:2025-07-18 14:06:09 瀏覽:536
你好偏執老公小說永久免費 發布:2025-07-18 14:01:38 瀏覽:320
武俠小說主角煉毒功 發布:2025-07-18 13:26:53 瀏覽:889
小說推薦女主是海王 發布:2025-07-18 13:19:07 瀏覽:5
閱讀女生小說軟體 發布:2025-07-18 13:12:11 瀏覽:43
高女的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18 13:02:18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