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小說的答題
❶ 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
現代文閱讀技巧
注意文章整體性閱讀和理
1.結構的清晰梳理
循開頭結尾段理文脈;循段落中心句理文脈;循過渡句過渡段理文脈;循線索理文脈。
2.主旨的准確把握
從標題上、從開頭、從結尾、從議論抒情等關鍵句明主旨,用一句話概括主旨。
3.詞句含義的理解方法
根據文章主旨確定含義,根據上下文確定含義,根據指示代詞確定含義,根據比喻的本體確定含義,根據修飾限定語確定含義,根據關鍵語句確定含義。
注意基本知識的積累和運用
1.常見修辭方法
回答某一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其表達結構是:表達作用+對象+特性。一般說來,描繪類的修辭手法作用:使描寫對象生動形象,主要有比喻、擬人、誇張等;結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突出強記調,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等;表達類的修辭手法作用:增強語氣,主要有反問和設問等。
2.作家與作品知識:主要是規定的名著內容
3.文本閱讀知識
記敘文、散文、小說、詩歌、說明文、議論文等
注意信息的提取篩選和整合
1.提取信息:可以圈定原文的范圍,看原文的表述直接提取
2.篩選信息:一看篩選的區域,二抓與答題相關的關鍵詞、句,三要適當歸類概括。
3.整合信息:學會由點到面、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訓練,用適當的詞句來概括。
注意技巧的進鑒賞觀點的評析
1.考察謀篇布局的方法
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鋪 墊;總領下文。
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或標題(議論文、記敘文、小說)等
2.考察表達方式的運用
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
3.考察表現手法的運用
首先要明確有哪些常見的表現手法,如,象徵、襯托、對比、側面襯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揚先抑、
首尾照應、畫龍點睛、詳略得當、敘議結合等,其次要熟悉教材能舉例,第三要結合廣本分析該種手法的作用。
4.考察觀點的評析能力
先要找准評價的標准,如相關的常識,然後談出自己的觀點,言之有理即可。
注意開放性試題規律的把握
1.採用類推舉例作答
2.採用由表及裡作答
「含義是什麼」「寓義是什麼」「蘊含著什麼」一類的題目很多,要求在理解文章「表」義時,必須由「表」及「里」,深刻理解其內涵。內涵的把握,在現代文中一般從文章的主旨出發考慮。
3.採用辯證思維作答 防止觀點偏激,有失全面辯證。
4.採用聯想鋪排作答
5.採用拓展延伸作答 一要從文本出發,不能脫離原義;二要展開聯想和想像;三要注意表達的語義層次。
6.採用推敲比較作答 先要找准比較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按題目要求作答。
7.採用想像描寫作答 注意調動平時積累,發揮想像,其次要採用描寫的表達方式,不要錯用其他表達方式。
8.採用要點歸納作答
注意開放性試題新題型的變化
1.改寫 2.轉換 3.摘要 4.讀圖 5.推斷 6.鏈接 7.類推
注意答題方法的步驟和規范
答題原則:一「懂」,二是「備」。
懂就是讀懂文本,這是前提;懂的標准:一是明結構,二是明中心。備就是儲備語文的相關答題知識,這是基礎。
答題步驟:(1)通讀,概括內容(從「一大片」到「一句話」);(2)看題,明確所問(審清題,明角度);3.找點,圈定區域(按順序,找要點);4.過濾,綜合判斷(連主旨,細分析)5.權衡,規范答題(明步驟,按要求)。
答題方法:總起來說是「據文答題,因題而異」。一般來講,填空題要簡單扼要,找准關鍵詞;簡答題要明確闡述對象及相關特徵;開放性題目注意三個層次;亮觀點+舉例證+作小結,應做到:觀點明確、例據典型、層次清楚、語言簡明,步驟完整。
簡答題解答要注意
1.把握文章思路
應能辨明重要文句。如領起句、總結句、過渡句、前後呼應句(包括文中反復出現的文句)。
應懂得審辨標志性詞語。可以作為標志性詞語的有:順序詞、關聯詞、指代詞、范圍詞、類別詞、過渡詞。此外還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復出現的同義或近義的詞。
應養成關注具有前後銜接、勾聯、照應作用的語言標志,關注有區分層次作用的標點符號的習慣。
應養成切層分層意識,能夠把握段與段之間的結構關系或句與句之間的結構關系的習慣。一般而言,在把握文意時,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同一關系取其一;從屬關系取其「屬」;相關關系取其「和」;主次關系(偏正關系)取其「主」。
應具有全文整體意識:分析歸納時,要從全文出發,整體把握。
2.准確把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考生在解題時,首先要抓住文體特點,其次要抓住一些標志性詞句,如「認為、覺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須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思想、主題。可用的方法是:
(1)統觀全文,篩選出能直接體現作者觀點和態度的句子;
(2)從材料的中心內容入手來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3)掌握語言組織方法
其一,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點),進行壓縮;
其二,合並法:在各層意思不可缺時,可將各層內容合並起來;
其三,提煉法:對於沒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語句間的關系,把握其內容的重點,選擇主要內容。
(4)規范有效地答題
一是要善於調整表述角度
二是要有效而規范地作答。要想規范作答,需關注的細節很多,如:
作答表述是否與題干自然銜接
要點是否明確,是否可以分點(層)表述
字數是否合乎既定要求
是否有寫錯別字、出現語病。
❷ 現代文閱讀的答題技巧
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2008-04-10 16:15提高現代文閱讀效率,並非一日之功,但指導同學們探求閱讀文章的一般規律,培養同學們臨場閱讀習慣,訓練答題技巧和方法,對正確理解、綜合分析、鑒賞評價文章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試以近幾年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為例,談談解答此類試題的幾種方法和技巧。
1.縱觀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讀一篇文章如果沒有著眼於全篇的目光,沒有整體把握的意識,其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益。因此,閱讀效率的提高取決於對文章內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確把握。
那麼,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著眼於文章的整體,注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內涵。其次還要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的注釋等,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測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這樣解題就心中有數了。
1998年高考語文試卷選用了宗璞的《報秋》,這是一篇章法嚴謹而又情文並茂的散文,而且包含著領悟生活的哲理。它通過玉簪花「探出頭來」,香氣襲人,提醒人們:秋天來了,而我卻是兩手空空。其主旨是:時光飛逝,我們要珍惜光陰,抓住現在,抓住人生的每時每刻,有所作為,不能虛度年華。第30題B項:「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贊美那種『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此題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這一信息,就認為正確。殊不知,作者在文中講玉簪花精神只是順便提及,並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說成主要是贊美玉簪花精神就更無根據了。
1999年高考語文試卷選用陶行知先生的《創造宣言》。它是一篇演講稿,富於激情,文章題為《創造宣言》,但不是講一般的創造,其話題范圍是教育問題,是在教育育人這個領域里講創造。文章列舉了古今中外大量創造成功的實例,用事實說話,極有說服力。開頭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種現象引出論點:我們的教育應是師生合作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號召師生共同創造,就要破除種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有破才有立,批駁了五種「不能創造」的理由,自然引出「處處、天天、人人都能創造」的結論;最後對創造之神的呼喚,表達出獻身創造的強烈願望。在這種整體認識的基礎上再來解答問題,就有高屋建瓴、洞若觀火之感。第24題E項:「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論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本文的主旨是號召師生共同獻身創造,時時處處人人都要創造,教育要創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達到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只是「創造」中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它是為「創造」服務的,說它是本文的主旨,犯了喧賓奪主的錯誤。
2000年的高考題《長城》是一篇散文,富於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長城為象徵,談的是中華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與舉措問題。它的主旨在於:反對封閉,提倡開放;反對愚鈍,鼓勵自信。它從深秋晚景寫起,引入對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再從歷史回到現實,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深化主旨,卒章顯志,含蓄而又深沉。第23題第(2)問:「聯系全文看,這段文字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顯示出中華民族的偉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開放的沖盪。
2001年的高考題《門》是美國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過對各種各樣的門的描寫,賦予「門」以象徵意義,寫出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開門和關門構成的,也就是說人的生命是由一個個重要階段的開始和結束構成的。把握了這一主旨,解答第23題第(2)問,要求說明「開門和關門是生命之嚴峻流動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確無誤了。
2.理清脈絡 劃分層次
《報秋》全文共九個自然段,一至六段為第一部分,這一部分的感情脈絡是:由玉簪花「探出頭來」「報秋」引得作者「一驚」寫起,隨即「悵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頑強、謙讓、潔凈和特有的芳香,歸結到「秋是收獲的季節,我卻是兩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慮。七至九段為第二部分:從兄長寄來的詞中有所領悟,悟出「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的人生哲理,從而堅定「領取生活」的人生態度。
《創造宣言》全文共有12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至四段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論點和注意的問題;四至十一段為第二部分,批駁五種「不能創造」的理由,得出結論;十二段為第三部分,發出獻身創造的號召。
《長城》全文共有11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文章採用先抑後揚的筆法,一至七自然段,對歷史的反思和評價,觀點非常明確,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對現實的評說,觀點也比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對未來的召喚,則比較含蓄。
《門》全文共有八個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觀點,有引起下文統領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說明即使是人們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門後隱藏著何等樣的奧秘;第三段介紹各種各樣的門,初步提出門的象徵意義;第四段介紹各種各樣的開門方式;第五段集中闡釋門的象徵意義;第六段集中闡釋開門和關門的含意;第七段進一步闡釋人生就是不斷的開門和關門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進一步闡釋關門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再解答後面的問題,就如順風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這方面下功夫,走馬觀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於解答後面的問題,結果是欲速則不達,不僅費時費力,還容易答錯。
3.檢索范圍 准確摘取
良好的閱讀素質不僅體現在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上,還體現在對局部的確認。閱讀時,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確定對應的語句,再仔細分析這一段里每一句話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閱讀題一般是從選文里有可能被學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來編成各種形式的問題,用來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從選文里找,只要認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確抓住關鍵語句,大多數題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夠「摳」出來的。如《創造宣言》的第21題第一問,「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考查學生對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別和篩選,只要抓住原文中五個「有人說」段落的中心句,按題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來寫進答題處就行了。再如:《長城》第21題第一問,「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是什麼?」只要能根據第2-7自然段的內容,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說」後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觀點、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①凄婉的歷史,②民族封閉的象徵,③文化愚鈍的標志。
當然,有時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語句太長,不合答題要求,或語句含有不合題意的其他信息,這就要根據題意對選出的有用的語言信息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表述。再以上述兩題第二問為例。《創造宣言》第21題第二問要求回答「作者批評錯誤觀點得出的結論是什麼(不超過12個字)」。原文的結論在第11自然段,有21個字,這就要壓縮主幹,抽取要點,概括復述:「處處天天人人都能創造。」《長城》第21題第二問:「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現實的長城?」作者對長城現實的看法,與四面八方億萬遊人的描寫結合在一起,沒有獨立成段,回答較難一些。但是只要認真閱讀,你就能從「現在你敞開胸襟了」、「願意接待異域殊方的雜色人流」等語句中,歸納出現實長城的開放,從「外層空間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跡,就是你呀,長城!」的語意中,體會出作者在看待現實長城時的自豪與自信。
4.綜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閱讀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把答案意思說出來,且往往有字數限制。這種題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比較高,題目難度也大。解答此類試題,要吃透答案的內容要點,吃准表述的范圍、角度和方式,用規范的語言表達。
《創造宣言》第23題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麼?為獲得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問題?」第一問若選原文中的話回答:「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就只答對了一半,因為「成功」包含師生兩個方面的因素。作者的觀點很全面,很明確,強調的是「師生合作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第二問綜合性很強,七個答案要點幾乎分散在全篇文章之中,只有吃透原文,在文章中找到根據,才能概括出「注意」的要點。
《創造宣言》第24題考查對文章的鑒賞評析,B項「作者引用歌德的話『沒有勇氣,一切都完』,著重證明惟有大無畏精神才是創造取得成功的關鍵」。這一說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創造需要勇氣,但「勇氣」不是關鍵,更絕非「惟有」,因為作者在下文明確指出:「這只是一半真理,」「除了大無畏精神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
《門》第21題:作者開頭說:「開門和關門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動作。」請根據文意寫出「開門」和「關門」的含意。要回答:「開門」和「關門」的含意是什麼,並沒有現成的答案,須通觀全文,先找出相關的句子,然後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與「開門」和「關門」相關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闡述「開門」和「關門」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別是文章的第六段。問題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卻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這就增加了解答21題的難度,要求考生通過快速閱讀,迅速清理文章的脈絡,迅速找出相關信息。相比較而言,「關門」的含意好歸納一些,因為文中說道「每一扇門的關閉就意味著一個結束」,可以直接概括出:「關門的含意是意味著一個結束。」而關於「開門」的含意,相關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參照歸納「關門」的含意,平行比較,得出答案:「開門」的含意是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發現。
5.認清手法 明確作用
現代文閱讀,命題者常常從文章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方面出題對考生進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明確它們的修辭作用,對理解和鑒賞文章很有幫助。近幾年高考現代文閱讀大致考查了如下幾種修辭手法:
1.比喻
比喻要貼切,必須有相似點。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越明顯,越突出,比喻就越貼切。《創造宣言》第22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象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這里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初步分析,可以擬出這樣幾個比喻:刀法、萬象、萬象同毀、萬龍點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象」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萬象同毀」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被毀;「萬龍點睛」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成才。《創造宣言》第24題A項問:「『合於交響曲之節奏』,是說集體創作活人之塑像應遵循相互合作與協調原理」是否正確?用「交響曲之合奏」比喻集體創作的「合作與協調」,相似點很一致,十分合理。
《門》的第23題的第1小題,要求說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對比喻句的理解。這句話是說明人與動物的區別:成群牧放的馬既無隱秘可言,又無獨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隱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天地。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2.擬人
《長城》第22題:「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⑵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此題是對文章語言表達技巧、表現形式的考查,第一問要求理解第二人稱在便於抒情方面的藝術效果,第二問要求理解人稱代詞的合理轉換,以便使表達更清晰的作用。如果不考慮散文有關人稱及表達作用的基本知識,恐怕就難以作出正確的回答。聯系我們曾經學過的抒情散文,不少作品都用了第二人稱來寫。它的特點是,作者直接向對方傾談,顯得親切自然。這樣理解,就能正確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稱寫長城的好處是:將長城擬人化,便於與長城對話,便於抒發感情。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這句話承接「人們發現」而來,陳述的對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們」,寫的自然是「人們」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稱「它」。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題:(1)這篇短文是用第幾人稱寫青菜的?(2)這種寫法對內容的表達起什麼作用?(3)文中哪些語句用這種人稱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稱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題考的也是擬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稱的寫法,起的是擬人化作用,便於直接對青菜抒發自己的贊美之情。
3.反襯
《報秋》第28題:「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作者將「太陽花」和「玉簪花」對照比較,「太陽花」又名「死不了」,但「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而「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二者對比,反襯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強。
4.對比
《青菜》一文,「高高翹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燈籠草」,「凌空懸掛的黃瓜」,與「緊緊依靠大地,樸素沉著的青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孩子們任意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燈籠草,在黃瓜上刻夥伴的綽號」,與「在青菜地割草總是那麼小心翼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27題:「作者為什麼寫孩子們拔狗尾巴草、摘燈籠草、在黃瓜上刻夥伴的綽號?」這樣寫的作用就是通過對比,突出作者對「青菜」的贊美之情。
5.反復
《報秋》第29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這兩句都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做這類題,首先要從「語言形式的表達」上分析,那麼第(1)問的內容便是「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第(2)問便是「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其次就要分析「表達效果」,第(1)問暗含的意思是「強調時間的飛逝」,或「強調時間過得太快」。第(2)問則是「強化主旨」或「強化中心」、「深化主題」。學生做此類題往往重視「表達效果」,而忽視「語言形式的表達」,這是失分的原因。在這里,「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重點,升華主題。
6.排比
《創造宣言》第24題F項為判斷正誤題,「作者善於用排比的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說理效果和感染力。」這一說法正確,本文的確運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長城》第21題對歷史長城的評價,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個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於: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增強語言的氣勢,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說理,可以把論點闡明得嚴密、透徹,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用排比敘事可以把事情敘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寫人可以把人物刻畫得細致深刻。
7.象徵
象徵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門》第5段直接說明「門」是隱秘、迴避的象徵,是心靈躲避極樂的靜謐或悲傷的秘密搏鬥的象徵。理解了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1題「開門」和「關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2題分析「玻璃門根本不是門」的原因。
❸ 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小說,散文類型的答題公式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准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朴、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
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
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二)「情」、「景」關系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來自人人分享
❹ 現代文的答題技巧
我重重地關上房門,心想,怎麼她還 是這樣,一點道理都不講,只顧自 己。我隨手打開燈,啊!這燈光怎麼 這么刺眼?我關上了燈,瞬間,黑暗 包圍了我,我陷入了沉思……
一次,我早上起床晚了,連忙穿好衣 服,隨便吃了幾口飯便拿起書包直沖 出去。可她卻硬是把我攔下,說是今 天有雨,拿好傘。我當時十分火急, 哪裡顧得上這些。再說了,天氣預報 不一定都是準的。便從她的身下鑽了 過去,向學校奔去。可剛到學校沒多 久,她突然出現在教室門口,我萬般 無奈地從她手中接過傘,望著窗外春 光明媚的景色,長嘆了一口氣。
就在她走後不久,天空忽然就變了 臉,烏雲密布。不一會兒,就下起了 傾盆大雨。如果沒有那把傘,我也許 又會成為一隻『落湯雞』」。
媽媽的愛,沒有過分的張揚;媽媽的 愛,就是來得這么及時!
又一次,我正一個人躺在醫院的病床 上。而她的突然出現,不但打消了我 的睡意,還拿著一碗剛熬好的中葯, 硬逼著我喝。我倔強地轉過頭去,而 她卻在我身邊坐下,輕言細語地勸我 喝下去,我擰不過她,在她期盼的目 光中,迫不得已硬著頭皮喝下了那碗 很苦的中葯……
媽媽的愛,就是這么難纏;媽媽的 愛,就在生活的點滴中!
月光悄悄從窗外探了進來,望著那柔 和的月光,「咦,怎麼這么暗,我再次 打開了台燈,這燈光似乎不像先前那 樣刺眼了。
回想今天的情景,我真不該那樣對待 媽媽。竟然一點不顧及媽媽的面子, 當著她的朋友責怪她,不該在家裡搞 什麼生日聚會,影響我的學習。其實 媽媽還是挺關心我的學習的,自家的 房子不住,不惜花上好幾千塊前來租 房子,為了我能有個安靜的環境學 習。
想到這里,我不覺挪動腳步,打開了 房間里所有的燈,讓燈光包圍著我。 在那一刻,我下定了決心,輕輕地推 開了那扇門……
❺ 現代文閱讀,答題的技巧,方法
首先是散文的閱讀.
散文基本特徵:情感濃烈,選村廣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真實自然,富於美感(寫真人真事,可以藝術加工,表達方式多樣);以小見大,紙短韻長(哲理性)。
散文據內容和性質分類:1、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對人和事物進行具體描繪和敘述(突出特色)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側重於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2、寫景散文(以描繪景物為主的文章)描寫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採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於景。寫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徵,按照空間的轉換為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點的變化交代得清清楚楚。3、抒情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強烈的抒情性為其突出特點。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常常運用象徵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於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4、哲理散文。
其次是小說的閱讀。
小說的基本特徵:性格刻畫豐富、細致;情節構造完整、復雜;環境描寫具體、生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環境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情節: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敘述方式: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 環境:自然環境(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感情)和社會環境(時代背景)
一、語文基礎知識以及名詞術語的歸納整理
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2.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3.記敘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4.描寫方法: ①語言描寫 ②動作描寫 ③心理描寫 ④外貌描寫 ⑤神態描寫 ⑥環境描寫 ⑦景物描寫 ⑧場面描寫 ⑨細節描寫 ⑩側面描寫
5.修辭方法: ①比喻、擬人②誇張、反復③對比④對偶⑤排比、反問、設問⑥引用、反語、互文、雙關
6.文章寫法:正反對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揚先抑;象徵;聯想想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綜合運用;類比比興;以小見大:虛實結合;運用第二人稱抒情;辛章顯志;設置懸念;首尾呼應、前後照應;鋪墊;明線、暗線等常見的表現手法。
7.賞析標題: ①總領全文、行文線索 ②畫龍點睛、突出主題 ③含蓄凝練、耐人尋味 ④巧用修辭、引人入勝
8.賞析結尾:①總結全文、照應開頭 ②突出主題、深化主題 ③意味深長、引人深思
9.特殊用詞: ①疊字 ②反語 ③雙關 ④褒貶易用 ⑤大詞小用 ⑥詞性變化
二、閱讀技巧與答題的方法的指導與探究
(一)概括提煉能力訓練
在中考閱讀題中,考察「概括提煉能力」的考點有:1、概括提煉中心、主旨;2、概括題目的用意;3、提煉記敘的線索;4、概括文章的情節;5、概括人物事跡的各個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點;6、概括文、段的內客;7、通過劃分文、段的結構,提煉文段的思路。
概括提煉中心或主旨其實就是歸納「人、事、景、物、情、理」之間的關系。具體方法與格式是人物和事件。記敘了(描寫了、刻畫了)…的故事(事跡、經過);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發了作者…的感情;說明了…道理。
概括題目的用意:①總領全文、行文線索 ②畫龍點睛、突山主題 ③含墓凝練、耐人尋味④巧用皆辭、引入入勝
提煉記敘的線索:人物、事物、感情。
概括文章的情節;記敘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比如:2008年市中考語文試題 馮驥才《失去了的書桌》
第19題.本文以書桌為線索貫穿全文,選材詳略得當,質朴情深。從文章內容上
看,作者詳寫了與書桌有關的哪幾件事?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3分)
①借書桌發泄自己對李老師的怨恨。(或回答「在書桌上寫下辱罵李老師的話」)②借畫畫的事例來寫書桌。(或回答「在書桌上畫畫」)③書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概括人物事跡的各個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點。分析人物的描寫方法。
比如:長春市2008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模擬試題。季羨林《懷念師友》:老舍先生的美好品質可概括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待人熱情,廣交朋友,體貼細致。
(二)詞語理解能力訓練
聯系詞語本義,解釋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出題的正確形式為「說說下面加點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含義。」答題的形式為「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語句特色評價:
生動形象、准確嚴密、通俗易懂、語言簡練、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寓意深刻,說理透徹,有說服力、朴實無華、清新優美。比如:2008年長春市中考語文 馮驥才 《失去了的書桌》
第18題.本文用詞准確生動,在朴實的敘述中恰切地表達了獨特的內心感受。說
說下面加點的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含義。(4分)
①每當坐在小桌前就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②並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顯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圖——又不是復原一件碎損的稀世古物。
答案:①心曠神怡:原指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這里表達我坐在書桌前的喜悅心情。②莫名其妙:原指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這里表達了木匠師傅對我想要復原書桌的做法感到奇怪,不能理解。
(三)語言能力表達訓練
1.修辭之美:了解幾種修辭的形式與作用。
比喻:把什麼比作什麼。生動形象的寫出人物或事物的特點。表現人物的心情,說明道理。
比如:2009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語文試卷 謝璞 《呼喚》
第19.本文的作者,只寥寥幾筆就勾勒出鷂鷹和老貓獨特的形象。請從修辭的角度,分別體會下面兩句話在語言表達上的作用。(4分)
①它麻碌碌的大翅膀在低空打得啪啪作響。猝然身子一斜,翻了個身,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就氣勢洶洶地飛遠了。②它如餓虎捕羊似的,拱著背,彎著兩只前爪,尾巴豎得高高的,兩只金黃的眼睛盯住斑鳩,它的鬍子利箭似的動彈著。
示例:①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具體地把鷂鷹擒斑鳩而沒有得逞恨恨的神態描寫出來。(答比擬或擬人均可)②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生動地寫出貓看到獵物時急於得到獵物的狀態。
擬人:把xx事物人格化,增強生命力,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人物或事物的特點,表現人物xx的心裡(心情),說明xx道理。
排比;增強文章氣勢,增加感染力、說服力。
反復:有強調語氣,強化內客的作用。
誇張:突出事物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對偶,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優美。
反問:增強語氣,強烈抒情。
引用、反語、互文、雙關:增強表現力和感染力,生動活潑。
2.句式之美:如駢句,長短句、對偶句、也有排比句,還有運用一組關聯詞語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就不同。疑問句造成懸念,反問句加強語氣,感嘆句的抒情,也可以從靈活多變、富有表現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處)。
3.用詞之美:動詞的連續,運用動作描寫,細節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入物的xx心理(心情),刻畫了人物的格特徵或反映精神品質,表現xx的高超技能;擬聲詞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人物xx的心理(心情),形容詞精闢准確,把事物說得形象具體;使用成語,為文章增色;關鍵詞能為中心服務。如「金光燦燦、殺氣蹲蹲」「錐子般的目光颼颼飛來」等疊詞的使用。很有表現力。
(四)句子的理解能力訓練
某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
首句——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後文做鋪墊、埋下伏筆;
尾句——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後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
轉承句——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點睛句——點明全文中心,統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
情感句——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涵,表達深刻見解。
結構方面:總領全文、承上啟下、點題,總結全文。
開頭:總領全文、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或埋下伏筆、設置懸念。
中間:承上啟下、呼應(照應)前文(開頭)、行文線索。
結尾:照應開頭、篇末點題、總結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應、畫龍點睛,令人深思、給人啟示,讓人覺得回味無窮。
內容方面:結古合人物性格、事件情節、事物的特點、景物的特點、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題。
寫法方面:「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來談。
比如:2008年長春市中考語文試題 馮驥才《失去了的書桌》第22.古人說:「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表現了人物置身於環境中的感受。文章15段對四季景色的描寫似與小桌關系不大,但仔細想來卻很有韻味,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每當這樹冠的枝影間滿是小小的黑點點時,那是春天;黑點點則是大槐樹初發的芽豆豆。這期間,偶爾還有一種俗名叫做「綠葉兒」的候鳥,在枝間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現在桌面上。夏天來了,樹影日濃,漸漸變成一塊蔭涼,密密實實地遮蓋住我的小桌。等到這塊厚厚的蔭涼破碎了,透現出一些晃動著的陽光的斑點兒時,秋風還會把一兩片變黃的葉子吹進窗;像幾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這如同無風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隨後該關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氣。那片葉無存、光禿禿、只剩下枝椏的樹影,便像一張朦朧模糊的大網,把我的小桌罩住……
這段文字寫出了小桌陪我度過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溫馨的氣
氛,烘託了我對小桌的喜愛之情。(共4分,能圍繞「陪伴、溫馨、美好、靜謐、和諧」等詞語中任何一點談氣氛可得2分;能圍繞「喜歡、喜愛」等詞語中任何一點談情感可得2分)
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過故事情節的安排,還要通過環境描寫。試找出課文中環境描寫,分析一下它們的作用。如;(我的叔叔於勒》一文:(1)「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2)「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我們回來的時候改乘聖瑪洛船,以免再遇見他。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這里的自然景色描寫烘託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與剛上船時的歡快心情形成鮮明的對照。
(五)表達能力訓練
直桂考查某個具體句子或文段運用何種表達方式:了解表達方式的幾種類型:記叔、描寫,抒情、議淪、說明。
1.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本段(本句)運用了哪些描寫?簡要說明這些描寫的作用?
2.描寫的形式:從不同的感覺來描寫(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以動襯靜、動靜結合;正面與側面;人物描寫方法,環境描寫人物描寫方法:
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以及心理思想等。
語言描寫和行動(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刻畫了人物的性格,或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揭示文章主題。
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表現出人物的心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
細節描寫:指一些細小的或反復出現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
白描:白描是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朴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就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
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
描寫自然景觀如雲氣。季節、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描寫了景物特點,渲染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或襯託人物…的形象、預示人物的命運、為下文作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有時也起突出主題的作用。
社會環境
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布局.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渲染杯境氣氛;襯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突出主題。
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氣氛③烘託人物思想感情④鋪墊情節⑤更好地表現主題
3.記敘文中抒情的作用:引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4.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六)表現手法能力訓練
正反對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揚先抑;象徵;聯懲想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綜合運用;類比比興;以小見大;虛實結合;運用第二人稱抒情;辛章顯態;設置懸念;首尾呼應、前後照應;鋪墊;明線、暗線等常見的表理手法。
1.正反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比較。通過比較,突出人物,事物的特點作用;突出本體的特徵;更好地表現文章主題。
2.側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二者的不同點:渲染在於對某種事物的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襯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3.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託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4.欲揚先抑:先抑後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後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突出強調了事物或人物的特徵。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5.托物寓意:即假託一個事物,寄寓某種深刻含義。所託之物同所喻的對象必須在事理上很相似,才能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
6.借景抒情:是指藉助於描繪景物而抒發感情,感情寓於寫景之中。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象徵,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徵手法的「托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8.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綜合運用,即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表達方式是適應著寫作目的和所用材料的需要而產生的,目的材料不同,則表達方式不同,分為四種:記敘——所用材料是發展變化著的人和事,有時包括人物活動和事件發生的場所;目的使人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經過。說明——說明事物闡明事理,便讀者了解事物的性質、狀態、功能等,都給人以知識。議論——是作者就所議論的問題所持見解,看法,態度,主張。抒情——抒發作者的某種情感,使讀者與作者間產生共鳴.
9.動靜結合,虛實相生:作家在作品中為了使事物描寫富於動態美與靜態美的和諧統一,虛寫與實寫的結合,經常採用此法。
10.類比:所謂類比幾即將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它介於對比與比喻之間,同時也含有對比與比喻之意。它所涉及到的兩類事物中,前一事物或對象是次要的,起到領起下文或為下文做鋪墊的作用。而令一事物是重點、核心,是作者所要集中闡釋或說明的對象。
比興,「賦」「比」「興」是《詩經》常用的寫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11.首尾拜應、自後照應:照應題目。解釋題目、回答題目問題、結尾與開頭內客一致、照應伏筆、前暗示後結果,後文對前文相同相關內容的照應。作用是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2.聯想想像: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像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13.引用:引用傳說故事:增強文章的傳奇性、物的神秘性,豐富文章的內容;引用詩歌:豐富文章內容,結合描寫的景物,可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
當然,現在的趨勢是現代文閱讀的主觀題目增多,它的答案更具靈活性、多樣性,可能不惟一,只要意思對就可以,我們應該更重視作答的表述。根據題意准確概括出思維的結果,表述要准確、全面、簡潔。特別要注意范圍程度等方面的准確表達.
❻ 那位知道現代文閱讀小說的答題步驟或相關知識
現代文閱讀題目的分值18分,一般要花上20分鍾去解答。 首先,原文(文本)閱讀可以花上10分鍾,採取從局部到整體的閱讀順序,閱讀時應注意每個段落的前後聯系,把握文章的整體思路,特別是對作者的情感傾向,要仔細把握。 其次,看題目時,應注意三重含義的統一??文本原意、命題者設題意圖、答題者的理解,特別注意在理解文本原意基礎上,能揣摩命題者設題意圖,再作答,考生切不可不注意前兩者,就匆忙按自己的理解作答。 如果考生覺得對於文章的主旨不好把握,可以先看最後的5選2的多選題,其中的選項一般有3項正確,2項錯誤,可以藉助看這些選項來理解文章。 大閱讀題的文字回答部分,答案要求對原文語言進行篩選、概括、整合,一般不宜直接用原文的句子作答,常常需要對原文的五六句話進行整合。轉化為考生自己的語言。整合過程中,常是把形象語言整合成平實、簡練的語言。 有時,題目則要求考生對抽象的話進行闡釋。要注意題目的具體要求。
❼ 尋求語文小說閱讀題的答題套路
1.速讀文章,理清三要素。
2.概括主旨
3.結合題目,尋找有效閱讀區間。
4.整合文中信息答題。
5.檢查答案是否符合要求。
❽ 現代文答題技巧
現代文答題技巧:
1、閱讀選文時要圈點勾畫。
「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一篇文章,如果從頭讀到尾不作任何標記,很可能讀後腦子里是一片空白,什麼印象也沒有,在這樣的狀態下去做題能有什麼好效果呢?如果閱讀時對文章中的中心句、過渡句、關聯詞、指代詞、表示事物特點的句子等作圈點勾畫,不僅可以增加對內容的印象,還能大體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這些,解題時就得心應手了。
2、審題時要一字不漏。
題目中每一個字(包括數字)都是有它的價值的,不然就不會寫到題目中。這就要求我們審題時不能漏掉一個字。千萬不能用掃視的方式審題,因為那樣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裡一個一個字的默讀題目,必要時要動筆作標記。審題時以下幾個環節不可忽視:
①看問題。要看清題目中有幾個問題,如果題目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問題,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問題或將兩個問題合而為一作答。
②看要求。題目上除了提出問題外,往往還對考生答題作出一些要求。題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題的范圍、角度、形式等。
③看分值。要看清並揣摩題目的分值。試題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須的要點。
④看有無字數限制。題目中如果有字數限制,那麼所限定的字數應該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數,清楚了這一點,在組織答案時就要注意不能超過限定的字數,當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數少得太多,因為這樣恐怕會遺漏要點的。題目中如果沒有字數限制,那就要盡量多答點,閱卷時多出的要點是不扣分的。
❾ 【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100+高分追加】
說明文寫法分析
1、結合說明方法談
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的說明方法,說明了……(內容:事物特徵或事理),使說明……(作用:參考前面說明方法,明確其作用)
2、結合修辭手法談
這是一篇生動地說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說明了……(內容),使文章的說明形象生動。
3、結合表達方式談
記敘、描寫使說明更具體形象;抒懷議論使說明更有感情。那麼,從這個角度分析說明文的寫法,答題的規范性格式如下:
這篇文章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除了說明外,還有……(從「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根據內容選擇),如……(具體舉例),就是……(表達方式)的運用,使說明更具體形象/充滿感情。
說明語段的作用
這種題目答題的角度有三:
(1)、結構、內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啟下、總結全文/前文。
有時在文章在開頭,還起著引出說明對象/說明事理的作用。
(2)、結合說明方法談。
通過……的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特徵或事理),使說明……(作用)。
第三,找出答題的范圍和對應句是答題的實質性階段。一般來說,答案的檢索區間應在命題點的附近,如第1題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找對應句更重要了,可以說找到了對應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比較選項找出差異是最後一步,即完成答題。
記敘文答題技巧
1.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的品質,襯托中心意思
2.運用描寫方法的作用:表現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
3.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的作用:運用了……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4.運用排比的作用:增強語言啟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5.反問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引起下文,承上啟下
6.設問句的作用: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啟下
7.題目的作用: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
8.記敘文第一段的作用:
1.環境描寫: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引出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2.其他:開篇點題,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總領全文或引起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9.中間句段的作用:承上啟下的過度作用
10.結尾議論性句子的作用:總結全文,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深化主題
11.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12.寫作人稱的好處:第一人稱,真實可信;第二人稱,親切自然;第三人稱,可以多角度描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13.記敘線索的形式:實物;人物;思想感情變化;時間;地點變換;中心事件
14.找線索的方法:標題;反復出現的某個詞語或某個事物;抒情議論句
15.賞析句段從三方面考慮:內容(寫了什麼,選材有什麼獨特之處);形式(寫作方法,語言特色,修辭);感情(文章的社會價值,意義,作用等)
小說的答題技巧基本與記敘文一致.
❿ 現代文閱讀所有題型的答題技巧急!!!!!!
開頭語段的作用: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統領全文;為下文作鋪墊;奠定基調。
文中:總領下文,總結上文,承上啟下。
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小說),總結全文,呼應開頭,首尾圓潤,使文章渾然一體;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讀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
文中內容有什麼作用答題程式:
承上啟下 過渡 總領後文 照應前文 引出全文關鍵詞 襯托 烘托 鋪墊蓄勢 反襯 詳略結合
充實內容 埋下伏筆
修辭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描繪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使描寫對象生動形象。主要有比喻、擬人、誇張;
結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突出強調,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
表達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增強語氣,主要有反問和設問。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具體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擬人——使物具有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排比——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突出強調。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化論證觀點的作用。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淋漓盡致。
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表達感情更強烈,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放大觀點感情,強調愛憎是非,美醜更加鮮明。
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
強。
設問——無疑而問,明知故問,引人注意,啟發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讀者興趣,引起讀者思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反問——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達鮮明,目的是加強語氣,起強調、強化作用。
反復——緊湊、有氣勢、表達效果強烈。如1998年第29題即可答為: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強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動活潑、使語言形象鮮明、利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蘊,豐富文章內容,增中表達效果,增強說服力。
(附: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
雙關:表達含蓄,語意豐富。一方面可使語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適應某種特殊語境的需要,使表達含蓄、曲折,生動活潑,以增強文章表現力。
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對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說的襯托,術語有側面烘托 襯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說的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表現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常用的表現手法有類比、象徵、聯想、想像、托物言志、鋪墊、比興、烘托、白描等。
襯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特點;渲染的作用是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等。
在此基礎上明確所用表現手法並結合文句內容作答。
解題步驟:手法+分析(舉例)+作用,分析時要注意結合文段內容,切合手法的特點,表述作用時要符合作者寫作的動機及主旨。
【備選術語】
白描 象徵 反諷 類比 聯想 想像 托物言志 鋪墊 比興
象徵: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鮮明,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激發聯想,感染力強。
抑揚:有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贊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
對比:使形象鮮明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對比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鮮明,特點更顯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銳。和襯托相比,對比沒有主次。
襯托: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持點,強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
類比:以淺寓深,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見大:表現人、事。
反語(反諷):有2種作用: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親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諷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戰斗性。
托物言志、象徵、虛實結合:使表達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內涵豐富,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
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使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舉例或列舉:具體實在,易於被讀者接受,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
表達方式作用題答題程式
【備選術語】
(描寫)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白描簡筆勾勒,簡潔准確傳神;工筆細描精雕細刻,纖毫畢見,具體生動 。
4.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5.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6.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7.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8.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虛實結合、點面結合、聲色結合。
9.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細節描寫
(記敘)
1.插敘豐富內容,深化主題,曲折有致。
2.倒敘設置懸念,吸引興趣,波瀾起伏。
3.敘後議論畫龍點晴,點明題旨。
(議論)
1.議論文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2.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作用:具體實在,讀者易於接受,增強說明力)、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3.比喻論證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
(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盡致。
2.間接抒情寓情於景,物事含蓄。
(說明)
1.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注意)
1.記敘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描寫了何對象的什麼缺點或者何對象怎麼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議論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論證了什麼觀點或通過批駁,確立了什麼觀點。
3.說明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說明(介紹)了什麼對象的什麼特徵(特點)。
不同人稱作用題答題程式
第一人稱:敘述較為親切自然,便於直接、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
第二人稱,是呼告修辭,便於直接對話,利於交流思想情感,增強親切感,同時使抒情更加強烈感人;
第三人稱能夠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點,反映現實較為靈活自如。
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從作者對人物的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語言、外貌、行動、心理等。每一神態、動作或語言的描寫要與所表現出的優秀的品質一一對應,不能張冠李戴。
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寫中揭示的內涵,即個性特徵及形象的意義。
再次,體悟作者的創作意圖,從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題和情感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
宜從文章結構形式到內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對文章結構具體的思考角度:開頭結尾的策劃;詳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線索的貫穿;過渡照應的勾連;伏筆懸念的設置。
(2)內容上結合文章具體分析。思考角度:
A勾連上下文的線索作用;
B對內容的充實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華作用;
D寄託作者的思想感情。
詞語理解型
(1)理解詞語的比喻義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對象,尋找它的本體;
(2)理解詞語的象徵義,就要尋找詞語的象徵對象;理解詞語的反語義、就要將褒貶互換;
(3)理解詞語的雙關義就要注意它是諧音雙關還是語意雙關;
(4)理解代詞的詞義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尋找釋義。
(5)當然,理解詞語的含義,還必須聯系詞語的具體語境,結合作者觀點、文章主題,從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對應的闡釋。
(6)「六比較」:比較范圍的大小、比較詞義的輕重、比較搭配習慣、比較構成成分、比較詞性功能、比較感情色彩與語體色彩。
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和表現力
A.語句的含義題:
還原修辭句的本義;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轉化深奧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雙關意
B.語句的作用題:
要回答該句子在文章結構與內容主題兩個方面起的作用。
▲敘述性文體的線索:看時間的變化,看空間的變化,看情感的變化,看故事情節的變化,看事物發展階段的變化。
▲論述性文體的結構: 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 總分式。
▲說明性文體的順序: 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
環境景物描寫的作用
環境景物描寫的作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①可結合情景交融〈寓情於景,景中藏情〉此為散文中的描寫,
②而在小說中的描寫主要有襯託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發生背景,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最後的景物描寫一般都有象徵意義,比如課文《葯》之結尾。注意結合具體的題目。
③此外有渲染(烘托)氣氛、襯托情感或主旨、表現人物品質、預示人物命運、揭示社會本質,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篩選整合型
常見的命題形式:
(1)文中刻畫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樣的特點;
(2)文章分幾個方面、幾個階段來寫的,其變化過程是怎樣的,要求概括說明。
答題方略:
1.篩選整合是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
2.回答此類問題,要關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關鍵句、過渡句、感嘆句、議論句等,尤其要關注文中段首的總起句、段末的總結句和段中的過渡句,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關鍵所在。
3.整合的題型一般不宜機械地摘錄原文的句子。而應該緊扣題干要求,將提取的關鍵語句、中心詞進行改造、組合、變換,使之成為全面、凝煉、流暢、符合要求的答案。 4.另外,要總攬全局,總體把握,防止因答案要點不全而丟分。
詞語能否置換
1.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描寫出了……
2.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3.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詞序能否調換
不能。因為:
①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②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③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題目的作用及好處
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緊扣文章內容,簡潔新穎。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結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突出強調,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
開頭語段的作用: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統領全文;為下文作鋪墊;奠定基調。
文中:總領下文,總結上文,承上啟下。
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小說),總結全文,呼應開頭,首尾圓潤,使文章渾然一體;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讀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
文中內容有什麼作用答題程式:
承上啟下 過渡 總領後文 照應前文 引出全文關鍵詞 襯托 烘托 鋪墊蓄勢 反襯 詳略結合
充實內容 埋下伏筆
修辭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描繪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使描寫對象生動形象。主要有比喻、擬人、誇張;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結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突出強調,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
表達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增強語氣,主要有反問和設問。
具體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擬人——使物具有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排比——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突出強調。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化論證觀點的作用。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淋漓盡致。
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表達感情更強烈,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放大觀點感情,強調愛憎是非,美醜更加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