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現代文學史第一個十年小說的發展

現代文學史第一個十年小說的發展

發布時間: 2021-10-28 08:38:25

『壹』 中國現代文學史 3個階段名稱

①1917-1927年,五四文學運動時期。文學革命開端時間,開創性的作品: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魯迅《狂人日記》、郭沫若《女神》、胡適的白話新詩,戲劇、小品散文的出現,最早的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現實主義)、創造社(為藝術浪漫主義),特點:奠基性,開創性。
②1928-1937年,開始的標志是革命文學運動的開始。創造社、太陽社於1928年正式發起革命文學運動,革命文學標志現代文學從藝術形式到思想內容的深刻變化。重要內容:左翼革命文學的發展,集中出現了一批革命文學的作家作品,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蔣光慈、葉紫、魯迅後期、茅盾前期的創作,都看作左翼時間的創作。左翼之外,風格獨立,卓有特色的藝術大家有:巴金、老舍、沈從文、曹禺等。特點:從思想到藝術都進入成熟階段,整個文學創作呈現繁榮、復雜、多元的格局。
③1938-1949年,開端標志:抗戰爆發進一步深化的階段。特點:抗戰爆發,形成全國規模的抗戰文藝運動,使現代文學又出現一次深刻的變化,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主題,現代文學密切配合社會發展。由於政治變化,出現國統區、解放區。解放區與國統區已經是不同的社會制度,解放區已經是不同於國統區的「新天地」,局面更復雜,流派更多。關鍵字:抗戰文藝運動、國統區、解放區。

『貳』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三個十年

中國現代文學大致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時期,即三個十年。

1、第一個十年(1917~1927),開拓期,一般習稱「五四」時期的文學。

1917年初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標志著文學革命運動的正式興起,隨後,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魯迅、李大釗等人積極呼應文學革命的主張,推進文學革命的發展。

以魯迅、郭沫若等人為代表所創作的新文學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表明了新文學的實質性進展。

小說方面,有魯迅劃時代的《狂人日記》和後來結集在《吶喊》、《彷徨》中的諸篇小說,還有葉紹鈞、汪敬熙、冰心、郁達夫等一大批新文學作家創作了內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說。

詩歌方面,出現了胡適、劉半農、沈尹默、劉大白等大批白話新詩人,以白話新詩沖破了千百年來舊體格律詩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以其內容和藝術的特有氣勢開創了自由體白話新詩的一代詩風。

散文方面的成就體現在魯迅、李大釗等人創作的大量文藝短論(即隨感錄和雜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許地山等人創作的抒情敘事散文(即「美文」),還有瞿秋白創作的《餓鄉紀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訊報道,出現了報告文學的最初萌芽。

所有這些創作呈現出開創一代文風的嶄新氣象,充滿了破舊立新的「五四」時代精神。1921年以後,還出現了「問題小說」、「身邊小說」、「鄉土文學」、「語絲文體」、「象徵派」詩歌等豐富多姿的風格流派。這些社團流派的出現,表明了新文學的成熟和壯大。

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和局限徹底批判、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體系,始終貫穿體現了個性解放、民主與科學並探索社會解放道路的啟蒙思想主題;以農民、平民勞動者、新型知識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舊文學主人公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文學觀念的重大變化與文學語言、文體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審美價值取向和多元並存的接受心理基礎。

自覺地借鑒、吸收外國文學及文化的營養,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脫離傳統的開放性現代文學。部分新文學倡導者存在偏激情緒,對某些傳統事物缺少具體分析,以致簡單否定。

2、第二個十年(1927~1937),豐收期,通常也叫「左聯」時期的文學。

表明文學創作達到了新的思想深度。

茅盾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代表作《子夜》、《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等,還有蔣光赤、洪深、田漢、臧克家、丁玲、張天翼、葉紫、洪靈菲以及「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中國詩歌會等等作家、群體的創作,都顯示了左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創作的輝煌成就。

3、第三個十年(1937—1949),轉折期,包括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

前一階段是抗戰初期的文學。圍繞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藝作品,如街頭詩、獨幕劇等,也出現了一些大型的集體創作。

後一階段在解放區,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解決了文藝大眾化等一系列「五四」以來重要的文藝理論和實踐問題,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階段。國統區很多作品在藝術風格上也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眾化的方向發展,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現代文學史第一個十年小說的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文學的思想內容

第一個十年(1917-1927):民主意識、科學精神、社會主義思想。

第二個十年(1927-1937):階級解放意識,左翼革命文學的社會主義意識,民主主義、自由主義人文主義文學意識並存。

第三個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識和人民解放意識,多地域、多元化、大眾化的文學。

創作方法

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現實主義為主潮。

代表作家

魯迅、沈從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張愛玲、徐志摩、聞一多、丁玲、趙樹理、戴望舒、蕭紅、艾蕪、錢鍾書、艾青、路翎、穆旦等。

主要作品

魯迅的小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野草》。

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

徐志摩、聞一多的詩歌;沈從文的《邊城》、《柏子》;巴金的《家、春、秋》、《寒夜》;老舍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原野》、《雷雨》;趙樹理的小說;艾青、穆旦的詩歌;張愛玲的小說等。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現代文學

『叄』 中國現代文學史前兩個十年的對比

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起止時間為1917~1949男,大體可分為了3個時期,它大約誕生於1917年爆發的文學革命。
(1)1917年—1927年為現代文學的產生時期,簡稱20年代文學。五四文學革命推進了新一批新文學社團和具有現代意義的作家作品,以魯迅及其《吶喊》郭沫若及其《女神》為代表,形成了以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為主,現代主義為輔的流派格局。
(2)1928年—1937年,為現代文學的發展期,簡稱30年代文學,左翼革命作家文學勃興,新文學創作漸趨繁榮,體裁樣式逐步完備,出現了巴金、矛盾、老舍、曹禺等大家。

『肆』 舉例論中國現代文學第一個十年中國現代小說的發展流派

例如。「鄉土小說」,被認為是五四文學革命以後興起的一個最早的現實主義小說流派。它大約形成於1923年左右,主要是指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農村(包括鄉鎮)的生活,帶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成員以文學研究會作家為主,也包括語絲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潘訓、許傑、許欽文、魯彥、彭家煌、台靜農、蹇先艾、王任叔、黎錦明等。

『伍』 現代文學第一個十年的整體特徵

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一個十年文學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 1917年初到1919年「五四」爆發,為文學革命初期;
(2)「五四」到1926年「三·一八」慘案,是思想解放和創作最為活躍的時期;
(3)此後到1927年「四·一二」事變,相對沉寂並轉向「革命文學」提倡的實驗期。

其整體特徵是: 重視文學的啟蒙作用,理性精神凸顯; 作品中感傷的情調流行 ;作者主體自覺追求個性化;由於受外國文學的影響,此階段作品嘗試多樣創作方法

『陸』 中國現代文學史三個十年中小說的異同

可以總體簡要概括如下:

「三個十年」中,小說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有很多題材或內容(如鄉土文學、問題小說等)貫穿了30年。

「第一個十年(1919—1929)」小說主要以短篇創作為主,風格迥異,創作小說的社團眾多,不過語言較直露,作品內涵挖掘不深。

「第二個十年(1929—1939)」小說主要以反映社會(尤其是農村)矛盾與抗日救亡為主,「左聯」、「東北作家群」等創作的小說很有特色,篇幅以中長篇居多。

「第三個十年(1939—1949)」小說可根據創作地點明顯分為「解放區小說」與「國統區小說」,前者以歌頌為主,後者以諷刺揭露為主,另外有些異域風情的小說作品有相當參考借鑒意義。

這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三個十年中小說的異同。

『柒』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十年和第二個十年的比較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十年(1917-1927)一、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和局限 徹底批判、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體系;始終貫穿、體現了個性解放、民主與科學並探索社會解放道路的啟蒙思想主題;以農民、平民勞動者、新型知識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舊文學主人公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文學觀念的重大變化與文學語言、文體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審美價值取向和多元並存的接受心理基礎;自覺地借鑒、吸收外國文學及文化的營養,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脫離傳統的開放性現代文學。部分新文學倡導者存在偏激情緒,對某些傳統事物缺少具體分析,以致簡單否定。二、二十年代的小說 體上看,20年代小說創作比較活躍,但大家不多,長篇巨著很少。就創作個體而言,魯迅一枝獨秀,葉紹鈞、郁達夫成就較大;就創作流派而言,主要有人生派寫實小說(問題小說、鄉土小說)和浪漫抒情小說(前期創造社、淺草—沉鍾社、彌灑社,郁達夫、郭沫若等)。三、二十年代的詩歌 胡適是五四新詩革命最早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其《嘗試集》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白話詩集。繼而劉半農、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等紛紛創作新詩。但這些嘗試之作,平實直露者多,蘊藉婉曲者少,詩味不濃;為新詩作出重大貢獻、奠定其穩固地位的,是郭沫若的《女神》;湖畔詩人汪靜之等的愛情詩給新詩壇帶來一股青春的氣息;冰心的詩集《繁星》和《春水》,富有哲理與意境美;曾被魯迅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馮至的詩集《昨日之歌》,風格以精緻幽婉見長;徐志摩、聞一多提倡的新格律詩,反對過於歐化和散文化的傾向,注意融合中西詩藝的長處,為新詩藝術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貢獻。四、二十年代的散文 二十年代的散文創作異彩紛呈、成績斐然。如魯迅所言:「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魯迅犀利潑辣的雜文,意境深遠的散文詩,周作人沖淡平和的「言志」小品文(是對文以載道的封建傳統的「和平瓦解」);冰心清麗真純、溫婉纏綿的散文;朱自清精緻縝密的抒情散文;林語堂頗具嘲諷幽默味的小品文等。五、20年代的話劇 話劇源於歐洲,20世紀初傳入我國。胡適的獨幕劇《終身大事》是一次有重要意義的大膽嘗試;丁西林的《一隻馬蜂》《壓迫》等獨幕喜劇特色鮮明,形成了五四時期喜劇創作的一座高峰;歐陽予倩的《潑婦》、洪深的《趙閻王》等在中國現代話劇發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田漢的《咖啡店之一夜》、郭沫若的《三個叛逆的女性》等浪漫主義劇作有更高的藝術成就。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二個十年(1928-1937)一、小說 長篇小說碩果累累,名家輩出。除了茅盾的《子夜》《蝕》,老舍的《駱駝祥子》《二馬》《離婚》,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沈從文的《邊城》,還有蕭紅的《生死場》,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蔣光慈的《短褲黨》《田野的風》,葉聖陶的《倪煥之》,丁玲的《一九三0春在上海》,李劼人的《死水微瀾》,王統照的《山雨》等。 短篇小說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和人們的內心世界,無論是思想內容的深刻,還是藝術表現的圓熟都超過了上一時期的作品。葉紫的《豐收》,茅盾的《春蠶》,老舍的《斷魂槍》、吳組緗的《樊家鋪》,張天翼的《包氏父子》,沙汀的《代理縣長》,柔石的《為奴隸的母親》,施蟄存的《梅雨之夕》,艾蕪的《山峽中》,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等。二 、詩歌 本時期詩歌在現實性、戰斗性上有所增強,如殷夫的詩蒲風的詩,臧克家的詩等;藝術上仍保持著探索的活力,如後期新月派詩人陳夢家等的作品,追求用暗示、象徵等手法營造意境,醉心於詩歌形式的創新,內容上則遠離現實生活;戴望舒為代表的現代派詩人,追求詩情與詩形的現代性,藉助朦朧的意象,傾訴著靈魂受傷後的纏綿低回的情緒;卞之琳也注意借鑒西方現代主義詩歌表現手法,但重在傳達詩的哲理意味,如《斷章》。三、散文 不同種類的散文都有精品問世。魯迅《二心集》《偽自由書》《花邊文學》等多部雜文集中的作品,活潑尖銳,犀利深刻;瞿秋白、徐懋庸等人的雜文,也與魯迅雜文風格相近;何其芳的《畫夢錄》精緻典雅;李廣田的《畫廊集》樸野渾厚;沈從文的《湘行散記》簡練雋永;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真摯朴訥;林語堂的《大荒集》幽默閑適。四、戲劇 經過十年的探索,在本時期走向成熟,其標志是曹禺的《雷雨》《日出》,重要作品還有田漢的《名優之死》,洪深的《五奎橋》,李健吾的《這不過是春天》等。

『捌』 中國當代文學發展脈絡、幾個階段

中國當代文學發展脈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中國已進入"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必然地出現一種新的性質的文學形態。

到50年代後期,"新文學"的使用已大大減少,開始出現了以"現代文學"加以取代的趨向,而"當代文學"是"社會主義文學"的這一理解,一直延續到80年代以前的若干當代文學史的寫作中。

改革開放後,當代文學的多元化使得各種當代文學論著異彩紛呈。

以啟蒙主義為特徵的"五四"文化傳統是一種一元化價值取向的知識分子的運動,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實踐被認同為新文學傳統的主流。

中國文學史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形成了兩種傳統:"五四"新文學的啟蒙文化傳統和抗戰以來的戰爭文化傳統.這兩種文學傳統,有時是以互相補充或者比較一致的方式,有時則以互相沖突以致取代的方式來影響當代文學。

中國當代文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78年

"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使長期被分離在兩個地區(國民黨統治區和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的文學工作者終於"會師"。

"五四"新文學的戰斗傳統和戰爭中形成的解放區文化傳統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並且正式確立了毛澤東的《講話》所規定的中國文藝新方向為全國文藝工作的方向。

在當時,當身帶硝煙的人們從事和平建設以後,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著戰爭時代的痕跡,在這種文化氛圍的制約下,文學觀念由軍事軌道轉入政治軌道,兩軍對陣的思維模式具體地表現為片面強調階級斗爭的教條模式。

第二階段:1978年--1989年

文學的真正"復甦"來說,是以1978年8 月開始的"傷痕文學"為標志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抗戰以來影響了中國文化建構四十年的戰爭文化規范被否定。

1979年10月在第四次文代會上,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辭,明確提出了"不要橫加干涉"的意見,並且承認文藝創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勞動。

黨"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於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徵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

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總方針。1984年胡啟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作出了"創作自由"的許諾。

80年代的文學充滿了生機勃勃的創新精神和活躍氣氛,"五四"新文學傳統又漸漸地恢復了活力。

第三階段:90年代——新世紀

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徵:知識分子在"共名"狀態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會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覺中逐漸形成。

在文學創作上則體現為作家放棄了宏大歷史敘事,轉向個人化的敘事立場,特別是由此走向了對於民間立場的重新發現與主動認同。新文學的傳統在90年代表現出新的活力。

(8)現代文學史第一個十年小說的發展擴展閱讀:

現狀:

中國當代文學體制沿襲1949年以後的官方文學體制,培養出大量庸俗腐朽,阿諛逢迎體制內作家,曠日持久地製造出人類文明時代以來巨量的文學垃圾。

而少數具有精神自省的自由作家所創作的有著較高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文學精品難以面世,導致中國當代不僅文學界,而是全社會腐朽庸俗之風日盛,精神與思想面臨全面崩潰的局面。

文學作為引領人類精神的燈塔的作用日益退化。

近代文學的產生主要有兩個原因:

1、在當時的社會大的環境影響下,西方的各種思想文化流入中國對當時中國傳統的文學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傳統文學在當時先進的知識分子的吸收結合融合產生了近代文學;

2、在當時中國的自身原因,八股文在當時己經不適用了,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國當時的知識分子進過不斷摸索學習產生了近代文學,也對當時的思想啟蒙運動以及當時的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當時特色的社會背景下,近代文學有其顯著的特點。它的創作目的就是為了讓當時的人名擺脫舊的文體的束縛,梁啟超倡導新體散文,從小說戲劇方面,改革的呼聲也非常強烈。

『玖』 中國當代文學開始於哪一年,分為幾個時期

1949年,分為三個時期。

1、第一階段1949--1978年

"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使長期被分離在兩個地區(國民黨統治區和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的文學工作者終於"會師","五四"新文學的戰斗傳統和戰爭中形成的解放區文化傳統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並且正式確立了毛澤東的《講話》所規定的中國文藝新方向為全國文藝工作的方向。

在當時,當身帶硝煙的人們從事和平建設以後,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著戰爭時代的痕跡,在這種文化氛圍的制約下,文學觀念由軍事軌道轉入政治軌道,兩軍對陣的思維模式具體地表現為片面強調階級斗爭的教條模式。

2、第二階段1978年--1989年

文學的真正"復甦"來說,是以1978年8 月開始的"傷痕文學"為標志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抗戰以來影響了中國文化建構四十年的戰爭文化規范被否定。

1979年1 0月在第四次文代會上,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辭,明確提出了"不要橫加干涉"的意見,並且承認文藝創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勞動,黨"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於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徵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

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總方針.1984年胡啟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作出了"創作自由"的許諾.8 0年代的文學充滿了生機勃勃的創新精神和活躍氣氛."五四"新文學傳統又漸漸地恢復了活力。

3、第三階段90年代——新世紀

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徵:知識分子在"共名"狀態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會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覺中逐漸形成.在文學創作上則體現為作家放棄了宏大歷史敘事,轉向個人化的敘事立場,特別是由此走向了對於民間立場的重新發現與主動認同.新文學的傳統在90年代表現出新的活力。

(9)現代文學史第一個十年小說的發展擴展閱讀:

當代文學的一些代表人物:

王蒙(1934- )當代作家,北京人。其處女作是長篇小說《青春萬歲》。他的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影響很大,從1976-1981年發表三十多篇作品。其中《最寶貴的》《悠悠寸草心》《春之聲》分獲1978、1979、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蝴蝶》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張賢亮當代著名作家,小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綠化樹》等為代表作。

劉紹棠(1936-1997)當代作家,北京通縣人。十三歲就開始創作,十七歲就發表了第一本短篇小說《青枝綠葉》,1979年以後寫的中篇小說《蒲柳人家》,短篇小說《峨眉》分別獲得全國中篇小說獎和短篇小說獎。

茹志鵑(1925- )現代女作家,曾用筆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生於上海。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百合花》《靜靜的產院》《剪輯錯了的故事》,其中《剪輯錯了的故事》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李准(1928-2000)現代作家,河南省孟津縣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說《李雙雙小傳》;由他改編的電影劇本有《高山下的花環》《牧馬人》《老兵新傳》等。其中《老兵新傳》獲1959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銀獎。

熱點內容
唐磚聽書小說在線收聽評書網 發布:2025-07-25 11:02:31 瀏覽:909
重生小地主有聲小說聽書網 發布:2025-07-25 11:00:58 瀏覽:907
純愛的系統流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25 10:37:36 瀏覽:116
關於霸道校園小說免費 發布:2025-07-25 10:31:22 瀏覽:718
陌路行推薦的小說 發布:2025-07-25 10:24:19 瀏覽:715
免費完結小說重生小說庶女高嫁 發布:2025-07-25 10:22:50 瀏覽:172
校園少女發春系列小說全集 發布:2025-07-25 10:09:01 瀏覽:301
十大長篇特種兵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5 08:37:45 瀏覽:258
重生穿越玄幻修真小說 發布:2025-07-25 08:09:53 瀏覽:247
7貓免費閱讀小說目錄怎麼弄 發布:2025-07-25 08:09:53 瀏覽: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