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狄更斯現代小說之父
『壹』 狄更斯是什麼小說家,被譽為什麼
現實主義小說家,被譽為英國文學史上的藝術天才、被恩格斯譽為「時代的旗幟」。
『貳』 狄更斯如何發展了英國小說創作
狄更斯的道德和社會理想貫徹在了他小說題材的微觀領域,尤其是家庭倫理道德方面。對於社會問題所產生的焦慮是典型的「維多利亞心態」,狄更斯小說對於這種焦慮的表達不是直接對准那些大的社會問題,而是從微觀的視角進行審視,並通過藝術化的處理,表達自己美好的社會理想。對於家庭幸福的渴望,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愛的歌頌和贊揚,是狄更斯創作的一個鮮明主題。這樣一種方式並不是新鮮的,但是狄更斯小說的一個創新之處在於在這種「微觀」描寫領域內對喜劇形式的借鑒
英國小說的傳統是一種敘述式的,比如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缺少那種微觀、具體的情景式描寫,而狄更斯開始試圖打破了這種傳統。他和同時代的作家兼好友科林斯都曾經力圖把英國傳統小說的敘事形式發展成戲劇形式,他們首先在小說的敘事中加入相當部分的戲劇性場景描寫和渲染,然後還積極地吸取戲劇之中特殊的抒情方法,這樣做的一個效果就是使得他們的小說像古典悲劇一樣,產生出一種嚴肅、崇高、庄嚴和悲壯的意味。《雙城記》、《大衛·科波菲爾》等都極具傳奇性和戲劇性。這種戲劇化的借鑒不僅體現在情節結構上的戲劇性巧合上,同時還體現在對具體的生活場景的描述方面。家庭生活中的一系列變故之後復歸於和諧,孤兒由被遺棄到命運出現轉逆再到復歸於家庭,這樣的情節模式被展示在了微觀的家庭領域,這種情節模式恰如一幕家庭情景劇的框架結構,而且人物的表情、情感、心理都能夠得以充分地展示和發揮,戲劇的抒情感染力量在這里也得到了有效地施展
『叄』 狄更斯是哪個多家的人,有哪些作品
狄更斯1812年出生於英國朴次茅斯,是海軍職員約翰·狄更斯和伊麗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個孩子。狄更斯5歲時全家就遷居占松(Chatham),10歲時又搬到康登鎮(Camden Town,今屬倫敦)。
狄更斯早年家境小康,小時候曾經在一所私立學校接受過一段時間的教育,但是父母經常大宴賓客,金錢上沒有節制,12歲時,狄更斯的父親就因債務問題而入獄,一家人隨著父親遷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倫敦一家鞋油場當學徒,每天工作10個小時。或許是由於這段經歷,備嘗艱辛、屈辱,看盡人情冷暖,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關注底層社會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中,就是描寫了自己這一段遭遇。
狄更斯後來成為一名《晨報》的國會記者,專門采訪英國下議院的政策辯論,也時常環游英倫采訪各種選舉活動。他開始在各刊物上發表文章,並最終收集成《博茲札記》出版,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傳》,全書透過匹克威克與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連串遭遇,描寫了當時英國城鄉的社會問題,一開始這本書並沒有引起太多的焦點,第一年只銷售500冊,到了1837年春天,《匹克威克外傳》成為英國社會爭相討論的話題,社會上出現了「匹克威克熱」,英國城市的街頭出現各種各樣與匹克威克有關的商品,最後此書成為世界文學的經典名作。
查爾斯·狄更斯《博茲札記》(Sketches by Boz)—— 1836年
《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 1836年
《霧都孤兒》(Oliver Twist)—— 1837年-1839年
《尼古拉斯·尼克貝》(Nicholas Nickleby)—— 1838年-1839年
《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 1840年-1841年
《巴納比·拉奇》(Barnaby Rudge)—— 1841年
《美國紀行》(American Notes)—— 1842年
《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 1843年
《馬丁·翟述偉》(Martin Chuzzlewit)—— 1843年-1844年
《董貝父子》(Dombey and Son)—— 1846年-1848年
《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 1849年-1850年
《寫給孩子看的英國歷史》(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1851年-1853年
《荒涼山莊》(Bleak House)—— 1852年-1853年
《艱難時世》(Hard Times)—— 1854年
《小杜麗》(Little Dorrit)—— 1855年-1857年
《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1859年
《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1860年-1861年
《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 1864年-1865年
《艾德溫·德魯德之謎》(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未完成,1870年
『肆』 狄更斯小說中的人物有誰。要全
衛·科波菲爾尚未來到人間,父親就已去世,他在母親及女僕辟果提的照管下長大。不久,母親改嫁,後父摩德斯通兇狠貪婪,他把大衛看作累贅,婚前就把大衛送到辟果提的哥哥家裡。辟果提是個正直善良的漁民,住在雅茅斯海邊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裡,與收養的一對孤兒(他妹妹的女兒愛彌麗和他弟弟的兒子海穆)相依為命,大衛和他們一起過著清苦和睦的生活。
大衛回家後,後父常常責打他,並且剝奪了他母親對他的關懷和愛撫。母親去世後,後父立即把不足10歲的大衛送去當洗刷酒瓶的童工,讓他過著不能溫飽的生活。他歷盡艱辛,最後找到了姨婆貝西小姐。
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衛,讓他上學深造。大衛求學期間,寄宿在姨婆的律師威克菲爾家裡,與他的女兒安妮斯結下情誼。但大衛對威克菲爾僱用的一個名叫希普的書記極為反感,討厭他那種陽奉陰違、曲意逢迎的丑態。
大衛中學畢業後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時代的同學斯提福茲。兩人一起來到雅茅斯,訪問辟果提一家。已經和海穆訂婚的愛彌麗經受不住闊少爺斯提福茲的引誘,竟在結婚前夕與斯提福茲私奔國外。辟果提痛苦萬分,發誓要找回愛彌麗。
大衛回到倫敦,在斯本羅律師事務所任見習生。他從安妮斯口中獲悉,威克菲爾律師落入詭計多端的希普所設計的陷阱,處於走投無路的境地。這使大衛非常憤慨。但這時,大衛墮入情網,愛上斯本羅律師的女兒朵拉。他倆婚後生活並不理想,因為朵拉是個容貌美麗、但頭腦簡單的「洋娃娃」。姨婆也瀕臨破產。這時,大衛再次遇見他當童工時的房東密考伯,密考伯現在是希普的秘書。密考伯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爾並導致貝西小姐破產的種種陰謀。在事實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後因他案並發,被判終身監禁。貝西小姐為了感謝密考伯,送他一筆資金,使他在澳大利亞發財致富,事業上取得成功。
與此同時,辟果提多方奔波,終於找到了被斯提福茲拋棄後淪落在倫敦的愛彌麗,決定將她帶到澳大利亞,重新生活。啟程前夕,海上風狂雨驟,一艘來自西班牙的客輪在雅茅斯遇險沉沒,桅桿上攀著一個瀕死的旅客。海穆不顧自身危險,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沒。當人們撈起他的屍體時,船上那名旅客的屍體也漂到岸邊,原來是誘拐愛彌麗的斯提福茲!愛彌麗懷念海穆,去澳大利亞後在勞動中尋找安寧,終身不嫁。
大衛成了作家。朵拉卻患了重病,在辟果提去澳前夕離開人世。大衛滿懷悲痛,出國旅行,其間,安妮斯始終與他保持聯系。當他三年後返回英國時,發覺安妮斯始終愛著他。他倆終於結成良緣,與姨婆貝西和女僕辟果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伍』 狄更斯的生平簡介,簡單一些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於朴次茅斯市郊,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後被迫到工場做童工。
15歲以後,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錄事和法庭記錄員。20歲開始當報館采訪員,報道下議院。
1835年,查爾斯·狄更斯與凱瑟琳·霍加斯訂婚。
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
1870年6月9日卒於羅切斯特附近的蓋茨山莊。
代表作品介紹:
1、《匹克威克外傳》
《匹克威克外傳》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37年。
該小說講述一位獨身的老紳士匹克威克先生,是一個「名流」,也是一個「學者」,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一個社團(「匹克威克社」)的創辦人。
他帶著幾個「匹克威克派」出去游歷,一路碰到了種種滑稽可笑的人和事。
經過大約兩年,他的追隨者和他自己都覺得游歷夠了,「匹克威克社」也宣告解散了,匹克威克先生實行了「退隱」,故事也就此結束了。這部作品反映了廣闊的生活畫面,真實地描寫了19世紀初的英國社會。
2、《大衛·科波菲爾》
《大衛·科波菲爾》是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創作的長篇小說,被稱為他「心中最寵愛的孩子」,於1849至1850年間,分二十個部分逐月發表。
全書採用第一人稱敘事,融進了作者本人的許多生活經歷。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大衛從幼年至中年的生活歷程,以「我」的出生為源。
將朋友的真誠與陰暗、愛情的幼稚與沖動、婚姻的甜美與瑣碎、家人的矛盾與和諧匯聚成一條溪流,在命運的河床上緩緩流淌,最終融入寬容壯美的大海。
其間夾雜各色人物與機緣。語言詼諧風趣,展示了19世紀中葉英國的廣闊畫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間充滿善良正義的理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查爾斯·狄更斯
『陸』 哪個外國著名作家寫作為了還債
1.奧諾雷·德·巴爾扎克,法國小說家,被稱為現代法國小說之父,生於法國中部圖爾城一個中產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學校學習,畢業後不顧父母反對,毅然走上文學創作道路,但是第一部作品五幕詩體悲劇《克倫威爾》卻完全失敗。而後他與人合作從事滑稽小說和神怪小說的創作,曾一度棄文從商和經營企業,出版名著叢書等,均告失敗。商業和企業上的失敗使他債台高築,拖累終身,但也為他日後創作打下了厚實的生活基礎。1829年,他發表長篇小說《朱安黨人》,邁出了現實主義創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驢皮記》使他聲名大震。他要使自己成為文學事業上的拿破崙,在30至40年代以驚人的毅力創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創作甚豐,寫出了91部小說,塑造了兩千四百七十二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稱《人間喜劇》。《人間喜劇》被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網路全書」。但他由於早期的債務和寫作的艱辛,終因勞累過度於1850年8月18日與世長辭。
2.狄更斯
狄更斯1812年出生於英國朴次茅斯,是海軍職員約翰·狄更斯和伊麗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個孩子。狄更斯5歲時全家就遷居占松,10歲時又搬到康登鎮(今屬倫敦)。
狄更斯早年家境小康,小時候曾經在一所私立學校接受過一段時間的教育,但是父母經常大宴賓客,金錢上沒有節制,12歲時,狄更斯的父親就因債務問題而入獄,一家人隨著父親遷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倫敦一家鞋油場當學徒,每天工作10個小時。或許是由於這段經歷,備嘗艱辛、屈辱,看盡人情冷暖,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關注底層社會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中,就是描寫了自己這一段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