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派小說的意識流手法
⑴ 意識流寫作手法
意識流文學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意識流」一詞是心理學詞彙,是在1918年梅·辛克萊評論英國陶羅賽·瑞恰生的小說《旅程》時引入文學界的。意識流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說領域,在戲劇、詩歌中也有表現。 代表作《追憶似水年華》 (普魯斯特)· 法國 是公認的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摘抄如下: 我們把不可知給了名字,因而名字為我們提供了不可知的形象,同時,也給我們指明了一個實體,迫使我們把名字和實體統一起來,甚至我們可以動身去某個城市尋找一個為該城市所不能容納、但我們不再有權剝奪其名稱的靈魂。在這樣一個時代,名字不僅象寓意畫那樣使城市和河流有了個性,不僅使物質世界五光十色,絢麗多姿,而且使人類社會呈現出光怪陸離的畫面:每一個城堡、公館或宮殿,都有它們的女主人或仙女,正如森林有森林神,水域有水神一樣。有時候,仙女深深地隱藏在她的名字後面,受到我們想像力的滋養,隨著我們想像力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盡管多少年來,德·蓋爾芒特夫人與我不過是一張幻燈片上或一塊彩繪玻璃窗上的圖像,但當完全不一樣的夢幻用急流濺射的泡沫把它弄濕了時,它也就開始失去光澤。 《牆上的斑點》 (弗吉尼亞·伍爾芙)· 英國 全文就是圍繞主人公在家看到自己的牆上的一個小黑點,引發了她對那個小黑點有關的她能想到的一切思緒。這些思緒雜亂,沒有傳統小說的故事情節,高潮部分等等。只是主人公的一些想法和意識而已。最後發現那黑點其實是蝸牛 《輪廓回暖》 (多多)· 中國 《輪廓回暖》堪稱中國文學史上首部意識流體小說,打破了我國傳統小說固有的「線性時間」敘述,在台灣、日本、新加坡讀書專欄中引起熱烈關注。全書共七十萬字,涵蓋內容包括人情、天文、宗教、心理,涉及面之廣令人嘆為觀止,《輪廓回暖》並與《紅樓夢》列入中文最佳圖書榜五十強。它既有中文不可翻譯之美又精進了外國先鋒文學獨特架構的情節美,重在抒情又毫無影響行文章法,就如同繁蕪叢生的掌紋暗暗遵循秩序的走向。此長篇完成十八歲少年之筆,一經推出,震撼文壇。其鬼魅殘缺而又散發幽微腥甜的華美風格驚艷華人小說界。《輪廓回暖》是一張能量稀薄的CD機,膨脹出一整座恢弘世界。書寫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皆無」的情愫。故事裡的他們輾轉相焚,歷經一樁樁情愛記事簿,幻覺激盛。那鋪排綿長的句式,讓造訪者欲罷不能(「假使哪日你剎那迷蹤不明,我亦曾對你有過一場動情。」);再如那列陣似的狹促短句,讓媚行者甘之若飴(「於街區初遇疇昔情人,周匝閑置的樹亦聞雞起舞。」)以及俯拾即是集結的長短句(「普天之際的愛人均有病患,我於你懷內僅僅一晚,明日天涯怕走散。試問這一生誰沒半生喟嘆?」)是綺靡的散文還是雋永的詩?他正踏刃飲歌,只留待我們自己去檢視,這絕望危殆的美感撕裂著我們最後一縷生之舞悅。 全書分為七個章節,作者在向《五燈會元》致敬,相傳「過去七佛」分別在曾經婆娑的時光里,引渡幽媾往生的未亡流年。多多,他此刻以或絢爛或寧澈的筆致潑墨了屬於少年成長的電幻物語。
⑵ 意識流文學屬於什麼流派是現代主義還是後現代主義,或者其他的
意識流文學的創作高峰期基本上集中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關於它是一種文學流派還是一種創作方法的問題,長期以來頗多爭論。實際上,它難以算作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一方面因為被公認的意識流作家之間在創作上沒有溝通,沒有發表宣言闡述共同的宗旨,也未形成具體的組織;另一方面,意識流文學發展的時間較長,早在19世紀末,這種方法就在文學創作中得到運用,而整個二十世紀世界各國不同時期仍有意識流文學作品出現。這種情況是「文學流派」的概念難以涵蓋的。
盡管意識流作家在創作思想和藝術風格上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如普魯斯特能藉助「本能的回憶」,嚮往著一種神奇的力量從潛意識中喚起從前的光明畫面,留住幸福和快樂;喬伊斯則熱衷於表現人的罪惡和獸性,描繪意識活動中充滿黑暗和盲目的混亂畫畫;福克納的意識流作品與美國南方社會的現存狀況息息相關;而伍爾芙的意識流小說則具有濃郁的精神幻想和傾向。但意識流作家們在創作中仍表現出一系列根本性的共同特徵。
首先,在表現對象方面,意識流文學脫離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現實生活,描寫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規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現人的下意識、潛意識乃至無意識的內心世界。在意識流作家看來,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僅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和表面的真實,而這個外部世界並不真實,真正的真實只存在於人的內心主觀世界。因此,作家應把創作重心放在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繪上,寫出人內在的真實。從這一文學觀念出發,意識流作家把創作視點由「外」轉向「內」,小說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識活動不再是一種描寫方法,不再附著於小說情節之上成為達到某種藝術效果的手段,而是作為具有獨立意義的表現對象出現在作品中。意識活動幾乎成為作品的全部內容,而情節則極度淡化,退隱在小說語言的帷幕後面。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中的四個部分——班吉的部分、昆丁的部分、傑生的部分及迪爾西的部分均由不同人物的紛繁復雜、理性與非理性相混的意識流動構成小說的基本內容。
因為意識流文學重在表現人的意識領域,所以作家的敘事角度與傳統文學相比也發生改變,意識流小說的敘述焦點已由外部描寫徹底轉向內心活動的呈現,即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的直接呈現。按照法國敘述學家日奈特《敘事話語》中沿襲韋勒克和沃倫創用的「敘述聚焦」一詞劃分出的「零聚焦」、「內聚焦」與「外聚焦」等幾大類來看,意識流文學多選擇「內聚焦」的敘述角度。內聚焦的意思是敘述者與人物知道的一樣多。小說所展示的僅僅是某個人物或某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全然不同於傳統現實主義小說中敘述者全知全能、無所不在的「零聚焦」方式。採用內聚焦的敘述者必須跟著人物走,小說世界的廣闊與否全憑人物槐視覺來定。人物視點消失,所敘事物的有序性也應中斷。例如,福克納在《喧嘩與騷動》第二章「昆丁的部分」中,就以昆丁敘述突然中斷來表明他的自殺身亡。
其次,意識流文學不按照客觀現實時空順序或事件發展過程結構作品,而根據意識活動的邏輯、按照意識的流程安排小說的段落篇幅的先後次序,從而使小說的內容與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識滲透於作品的各個畫面中;起到了內在關聯作品結構的作用。
人的意識是復雜的,理性與非理性意識共存。其中有明確、完整的意識,也有朦朧、片段的意識;有言語層的意識,還有尚未形成語言的、即言語前階層的意識,等等。這些意識混雜在一起,交替出現,故而從中很難找出邏輯性軌跡。而時間顛倒、空間重疊也就成為意識世界常有的情形。意識流文學企圖如實展現人的意識流動,這就使作品的內容無法按照正常的時空順序一一展開,而是根據有別於「空間時間」的「心理時間」(柏格森語)表現意識的流程。福克納說:「我可以像上帝一樣,把這些人調來調去,不受空間的限制,也不受時間的限制。我拋開時間的限制,隨意調度書中的人物,結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來效果極好。」
這種「隨意調度」的本領得自於意識本身不受時空限制的特性。《喧嘩與騷動》中班吉和昆丁的意識不斷跳躍,不存在現在、過去和未來的界限,書中內容在時間上顛倒混亂,作者對此不作解釋,也不交待,只以變換字體或改換稱謂來提醒讀者。如小說第一章《1928年4月7日》「即班吉的部分」的一段:
我們順著柵欄,走到花園的柵欄旁,我們的影子落在柵欄上,在柵欄上,我的影子比勒斯特的高。我們來到缺口那兒,從那裡鑽了過去。
「等一等。」勒斯特說。『你又掛在釘子上了。你就不能好好的鑽過去不讓衣服掛在釘子上嗎。」
凱蒂把我的衣服從釘子上解下來,我們鑽了過去。凱蒂說,毛萊舅舅關照了,不要讓任何人看見我們,咱們還是貓著腰吧。貓腰呀,班吉。像這樣,懂嗎。我們貓下了腰,穿過花園,花兒括著我們,沙沙直響。地綳綳硬。我們又從柵欄上翻過去,幾口豬在那兒嗅著聞著,發出了哼哼聲。凱蒂說,我猜它們準是在傷心,因為它們的一個夥伴今兒個給宰了。地綳綳硬,是給翻掘過的,有一大塊一大塊疙瘩。
把手插在兜里,凱蒂說。不然會凍壞了。快過聖誕節了。你不想讓你的手凍壞吧,是嗎。
「外面太冷了。」威爾許說。「你不要出去了吧。」
(威爾許是康普生家的黑小廝,迪爾西的大兒子。前後有三個黑小廝服侍過班吉。1905年前是威爾許,1905年以後是迪爾西的小兒子T·P·威爾許,「當前」即1928年則是迪爾西的外孫勒斯特。福克納在小說中用不同的黑小廝來標明不同的時序。)
由於作家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條理和順序,重新組建時空秩序,如實地呈現了小說人物在感觀、刺激、記憶和聯想等作用下出現的那種紊亂的、多層次的立體感受和意識的動態,所以讀者能始終體驗作品人物所經歷的那個時刻——心理時間。喬伊斯《尤利西斯》最後一章描寫女主人公莫莉睡意艨朧的情態,其意識自由漂浮,模糊不清,最後完全消失。整段不使用標點符號,不斷句,顯示出意識流動的不間斷性.
意識流文體
意識流文字中所有的內容都是對主人公內心意識活動的忠實記敘,因此本質上可以認為一篇完整獨立的意識流文章屬於記敘文體裁,但由於其特殊的表述形式和較為高級的表述技巧,暗合形散神忌的散文特徵,因此我們也可以把它當成散文來看待。意識流文字先天優勢讓它更適用於現代詩的寫作,以及短篇小說,長篇的意識流小說過於復雜,會加劇作品內容的理解難度,讓人感覺隱晦以及陰暗。目前的絕大部分意識流文學作品體裁都是小說,但實際上中國古詩中有非常多的意識流寫作手法的體現,而且很多宗教經典中也含有非常多的意識流寫作手法的體現。意識流文學由於過於晦澀強調無秩序,難以被大眾理解,所以無法成為通俗文學的主流。
⑶ 意識流小說有什麼特點,或者他的寫作方式,是什麼背景下有的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是現代派小說的一個重要類型。 意識流小說1.以心理時間結構作品。意識流小說家有意打破傳統時間觀念和傳統心理小說的順時序,消除邏輯時間界限,將感覺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擰在一起組成主觀心理時間,隨人物心理時間的變化結構作品。心理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倒時序、循環時序、顛倒時序、閃回時序和預見時序。 2.意識流描寫。意識流小說注重表現人物意識活動本身,作家退出小說,著力描寫人物心理的種種感受,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意識流描寫的特點具有動態性、無邏輯性、非理性。描寫層次分為意識層和潛意識層。描寫的方式有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意識遷移、意識流語言。 3.以心繫人,以心系事。意識流小說以表現人物的心靈活動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積的種種情結,很少描寫人物的體貌特徵,淡化情節以至取消情節,事件極其微小。在心靈宇宙范圍內寫成一曲曲心靈史詩。 寫作純粹的意識流小說有很大的局限,但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它融會到其他類型的小說創作中,心理永遠是富有創造性的作家的表現領域。就文體特徵而言,由於意識流小說以人物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來展示人物持續流動的感覺和思想,而且通常藉助自由聯想來完成敘事內容的轉換,因此,它們往往打破傳統小說正常的時空次序,而出現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大跨度的跳躍。人物心理、思緒的飄忽變幻,情節段落的交叉拼接,現實情景、感覺印象以及回憶、嚮往等的交織疊合,象徵性意象及心理獨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敘事顯得撲朔迷離。因此,面對這一類文本時,解讀者盡可能准確地把握將人物多層次的感覺印象、心理圖象等貫穿起來的意識中心,從中尋繹人物意識流動的線索,是對它們做出細致、准確的解讀的關鍵。 在表現手法上,意識流作家較多地採用了內心獨白、時序顛倒的途述方法;象徵性的藝術結構,自由聯想(包括事實與夢幻、現實與回乙的相互交織,來迴流動);類似蒙太奇的銜接技巧,語言形式的離奇的試驗以及舍棄標點符號,等等。 意識流小說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內心獨白、間接內心獨白、無所不知的描寫和戲劇性獨白。直接內心獨白是這樣一種獨白,在描寫這樣的獨白時既無作者介入其中,也無假設的聽眾,它可以將意識直接展示給讀者,而無需作者作為中介來向讀者說這說那,也就是說,作者連同他的那「他說」、「他想」之類的引導性詞句和他的那些解釋性論述都從書頁中消失了或近於消失了。間接內心獨白則以一位無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間展示著一些未及於言表的素材,好象它們是直接從人物的意識中流出來的一樣;作者則通過評論和描述來為讀者閱讀獨白提供向導。無所不知的描寫是有一位無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寫人物的精神內容和意識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傳統的敘事和描寫方法對這種意識進行描述。戲劇式獨白直接從人物到讀者,無須作者介入其間,但卻有一批假想的聽眾。它所表現的意識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內心獨白那樣毫無保留。 閱讀弗吉尼亞·伍爾芙的《到燈塔去》 ,我們可以獲得對意識流小說真切的感受。 正如標題所暗示的那樣,這部小說的主要內容是小說中的人物試圖登上一座燈塔。它坐落在力他們聚集的場所幾英里處的小島上。小說開篇就強調了這一點:「可以,當然可以,也許明天天好」,拉姆齊太太說:「但是你得一大早就起來」,她又說。「拉姆齊太太愛同她的兒子詹姆斯說如果天氣好的話,他可以到燈塔去」。十年以後,詹姆斯終於第一次到達燈塔,這時,拉姆齊太太早已去世了。小說至此結束了。當然這不是一個歷險故事,小說中也沒有船骸風暴之類的描寫。正如小說的背景--赫不里底群島中一個孤立的小島和小說中的人物及其行為都具有象徵性一樣,燈塔也是一個象徵。這一象徵確實以極其強大的力量貫穿全書,它象徵著人的精神上的鼓勵,以及混亂的、支離破碎的生活經驗與人在精神上追求的理想中的真理或美之間的對比。 拉姆齊太太是去燈塔一游的積極擁護者,但卻遭到她丈夫的強烈反對。在她說了「當然可以,也許明天天好」的話後,她丈夫接了下去:「但是」,他父親走到起居室的窗口前,說道,「明天天氣不會好」。因此,這一基本情景在兩種力量的對抗下就具有象徵的意義。它是人物內心矛盾的外現。 弗吉尼亞·伍爾芙從一個人的意識到另一個人的意識,從一群人的意識到另一群人的意識,探索著他們反應的意義。跟隨著他們的思路,精心安排和設計出現在他的腦海中的形象,仔細而又說明了他把一些經過挑選的象徵性事件匯集在一起,直到完成一種布局。她為了論述這些事件、記憶和聯想的重要意義,為了使餓對到燈塔去的意義有較深刻的印象,這位細致入微的小說家使用了另一種象徵性的場景來作為小說的基本場景的對應。這兩種場景互相映襯,當人民發現這些象徵意義時,他們只是通過對人群意識的把握,通過直覺,通過知覺感知到它的存在。 在這部小說中有大量合乎理性的傳統敘述和描寫,但是,作者經常使用內心獨白,使小說看起來總象處在主要人物的意識之中。弗吉尼亞·伍爾芙在她的《現代小說》一文中說「當原子落在我們大腦上時,讓我們按它們落下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去描繪每一瞥或沒一件小事刻在意識上的圖案,不管這些圖案表面上是多麼地不相關,多麼地支離破碎」。這是她對自己使用的方法最好的形容。她的意識流部分比喬伊斯的更合乎傳統,而且比《尤利西斯》更連貫。但是,即使是在她的作品中仍然有計劃地加入了一些不連貫的成分,故意使故事的原由和意義顯得模糊,迫使讀者去思索,以找到答案,理解作品。 意識流小說中的許多形象具有傳統小說中所不具備的多層次的內涵,而意識流說法的加入也使小說的敘事過程變的撲朔迷離、天馬行空。在人物的內心意識的展現過程中,人物離我們越來越近,而我們彷彿也看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審判,聽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吶喊。 作家分析心理化。心理小說家常以敘述人的身份對人物心理作剖析,這些心理現象是人物本身沒有意識到,沒有認識清楚的問題。作家把他對人物心靈的認識和理解講述給讀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小說描寫作家分析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沒想到」「他想錯了」「她不知道」等。例如《包法利夫人》中浪漫戀愛的心理分析是作家對愛瑪愛情發展結局的心理預測和它的產生緣由的心理分析,作家的分析是客觀的,不帶主觀色彩。 以人系事,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心理小說的情節敘事簡單,事件平凡朴實,大量的心理描寫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復雜性格。如於連性格中的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多疑與敏感、感性與冷靜的性格特徵和氣質特點都通過心理描寫刻畫得淋漓盡致。安娜的情愛與母愛、反抗與激情的性格沖突在心理描寫中也得到充分表現。 心理描寫從屬於情節。19世紀心理小說依然存在一個情節框架,心理描寫依附於情節,不具獨立性。情節觸動、引發了心理描寫,並把心理描寫串連起來,體現了傳統小說敘述的線性因果關系。它不同於現代心理小說獨立存在的意識流描寫。 情節心理化。心理小說中的人物經歷和心理描述互為層次,有機結合。情節好似引河,心理描寫好似水流,它盈滿河道,充暢情節,構成了以心理描述為主的敘事結構。情節心理化通常表現為三種情況:引發式、插入式和夾敘式。引發式是以一個很小的事件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於連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細節,引出於連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插入式是在心理敘述中插入現實描寫的細節。例如對愛瑪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寫。夾敘式是一邊敘述情節,一邊心理敘述,敘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帶出情節。例如《紅與黑》第43章對於連和瑪特兒愛情關系的敘述,既是敘事,又是心理描寫。 心理小說在20世紀發展為意識流小說。意識流小說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波及到歐美各國。意識流小說是西方現代社會意識的產物,它的理論基礎是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意識流」的概念由詹姆斯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像一條河流一樣,是不間斷的主觀思想意識的流動。
⑷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以及寫作結構有什麼特色
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點: 1.以心理時間結構作品。意識流小說家有意打破傳統時間觀念和傳統心理小說的順時序,消除邏輯時間界限,將感覺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擰在一起組成主觀心理時間,隨人物心理時間的變化結構作品。心理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倒時序、循環時序、顛倒時序、閃回時序和預見時序。 2.意識流描寫。意識流小說注重表現人物意識活動本身,作家退出小說,著力描寫人物心理的種種感受,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意識流描寫的特點具有動態性、無邏輯性、非理性。描寫層次分為意識層和潛意識層。描寫的方式有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意識遷移、意識流語言。 3.以心繫人,以心系事。意識流小說以表現人物的心靈活動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積的種種情結,很少描寫人物的體貌特徵,淡化情節以至取消情節,事件極其微小。在心靈宇宙范圍內寫成一曲曲心靈史詩。 寫作純粹的意識流小說有很大的局限,但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它融會到其他類型的小說創作中,心理永遠是富有創造性的作家的表現領域。意識流小說的結構特點: 1、以人系事,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心理小說的情節敘事簡單,事件平凡朴實,大量的心理描寫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復雜性格。如於連性格中的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多疑與敏感、感性與冷靜的性格特徵和氣質特點都通過心理描寫刻畫得淋漓盡致。安娜的情愛與母愛、反抗與激情的性格沖突在心理描寫中也得到充分表現。 2、心理描寫從屬於情節。19世紀心理小說依然存在一個情節框架,心理描寫依附於情節,不具獨立性。情節觸動、引發了心理描寫,並把心理描寫串連起來,體現了傳統小說敘述的線性因果關系。它不同於現代心理小說獨立存在的意識流描寫。 3、情節心理化。心理小說中的人物經歷和心理描述互為層次,有機結合。情節好似引河,心理描寫好似水流,它盈滿河道,充暢情節,構成了以心理描述為主的敘事結構。情節心理化通常表現為三種情況:引發式、插入式和夾敘式。引發式是以一個很小的事件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於連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細節,引出於連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插入式是在心理敘述中插入現實描寫的細節。例如對愛瑪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寫。夾敘式是一邊敘述情節,一邊心理敘述,敘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帶出情節。例如《紅與黑》第43章對於連和瑪特兒愛情關系的敘述,既是敘事,又是心理描寫。 4、作家分析心理化。心理小說家常以敘述人的身份對人物心理作剖析,這些心理現象是人物本身沒有意識到,沒有認識清楚的問題。作家把他對人物心靈的認識和理解講述給讀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小說描寫作家分析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沒想到」「他想錯了」「她不知道」等。例如《包法利夫人》中浪漫戀愛的心理分析是作家對愛瑪愛情發展結局的心理預測和它的產生緣由的心理分析,作家的分析是客觀的,不帶主觀色彩。
⑸ 美國現代派小說 意識流
首推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
⑹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意識流小說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20年代)興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認為文學應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尤其是表現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而非物理時間。 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是現代派小說的一個重要類型。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興起於西方、在現代哲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小說類作品。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又認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的意識交織在一起 ,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並發展了這種時間感,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們的理論觀點,促進了文學藝術中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1、內心獨白:意識流小說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態,不加以條理化、邏輯化,作家退出小說,主觀干預較少,注重表現人物的意識活動本身。
2、採用自由聯想的方式,在某對象上稍許停留,任何外在的刺激都可以打斷從前的思維過程而展開新的思緒。
3、主觀性、隨意性強,常打破時空限制,跳躍性較大,從心理結構組織流程,而傳統小說多在時空的推移中展開情節。
4、內容和題材上,傳統小說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識流小說中作家地位下降,讀者的參與性加強,不注意刻畫典型人物,憑借人物的意識來寫人,情節淡化。 1、愛爾蘭的喬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尤利西斯》
2、英國的沃爾夫:《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
3、法國的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4、美國的福克納:「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喧嘩與騷動》(1929),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復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著重表現昆丁的變態心理和班吉神經錯亂的潛意識活動。人物(長子昆丁、二子傑生、小兒子班吉、女兒凱蒂)
⑺ 現代派文學的藝術手法
在藝術手法上,現代主義文學注重藝術形式與藝術技巧的創新,表現出隨意性、 不確定的特徵。作家追求寫作(文本)快樂的藝術態度。作品內容被形式所替代,即被文體的語詞、句法、反諷性修辭效果所替代。敘事中心、整體性、統一性被非中心、局部性、偶發性、非連續性的敘事游戲所取代。寫作態度、生存態度與文本製作形式趨於同步,通過極度的嘲弄,想像性地把那些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而寫作與閱讀在其中獲得瞬間的快感。文學觀念首先是作為創作主體自身快樂的一種游戲意識形式而出現的。在文本製作中,突出過程、行為、事件、語象、上下文、形式技巧等,反對解釋作品。羅伯-格里耶說:「讀者只須觀察作品所描寫的各種事物、動作、言語和結局,毋須尋找超出或少於他原有生活和死亡中的意義。」強調作家的創作和讀者的閱讀只是為享受創作或閱讀的愉悅,是一種表演操作和體驗過程。後現代主義作品注重表達的是「敘述話語」本身。話語和語言結構,成了後現代主義文學的藝術傳達基礎,表現出無選擇性、無中心意義、無完整性,甚至是「精神分裂式」的表述特徵。作品中出現了冗長曲折的句子,語無倫次的語詞、對話獨白、重復、羅列。大量運用蒙太奇手法拼貼畫法和意識流手法。洛奇把後現代主義創作中的隨意性、不確定性、無選擇性的表現方法,歸納為6條原則:即矛盾(文本中的各種因素互相沖突悖離)、變更(對同一文本中敘述的事,可以更換不同的可能性,變更內容、情節、斷裂作品敘述前後喪失必然性,沒有因果關系)、隨意(文本的隨意組合,如可以任意拆裝組合的「活頁小說」等)、過度(有意識過度誇張性地運用某種修辭手法)、短路(情節內容在發展進程中突然中斷,讓讀者參與對文本的闡釋、解析與再創作)。其作品總體上體現出反諷嘲弄,黑色幽默的美學效。
⑻ 現代主義文學有哪些新的表現手法
主要表現為:
1採用主觀色彩極重的表現法,反對客觀的描寫法;強調主觀隨意的自由聯想。
2在語言形式上,現代主義文學廣泛運用意象比喻、不同文體、標點符號甚至拼寫方法、排列形式,來暗示人的感覺、印象和精神狀態。
3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現代主義文學不注重塑造個性鮮明、性格典型的人物形象,而著重表現人的全面異化,表現人與社會、人與物質、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全面異化。
4現代主義在藝術形式上特別注重追求新奇怪誕的藝術表現手法。
上述特徵主要表現在象徵主義詩歌、意識流小說、荒派戲劇、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等現代主義文學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