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現代小說家
① 溫庭筠的背景,事跡
溫庭筠 (約812—870),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漢族,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新唐書》與《舊唐書》均有傳。年輕時苦心學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據說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時人亦稱為「溫八叉」、「溫八吟」。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詞與韋庄齊名,並稱「溫韋」。溫庭筠,古籍上記載的有兩位:一位是唐代著名文學家,另一位是五代十國晉丞相桓文之門客。 簡介 溫庭筠(wēn tíng Y ú n)雖為並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 溫庭筠 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居江淮,後定居於鄠(hù)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早年以詞賦知名,然屢試不第,客游淮間。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客於江陵。唐懿宗時曾任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性喜譏刺權貴,多觸忌諱;又不受羈束,縱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終身潦倒。其詩詞工於體物,有聲調色彩之美。詩辭藻華麗,多寫個人遭際,於時政亦有所反映,弔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氣韻清新,猶存風骨。詞多寫女子閨情,風格穠艷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現存詞數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間集》。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金荃詞》。另著有傳奇小說集《乾巽子》,原本不傳,《太平廣記》引錄甚多。 [1] 作品風格和代表作 溫庭筠是第一個專力於「倚聲填詞」的詩人,其詞多寫花間月下、閨情綺怨,形成了以綺艷香軟為特徵的花間詞風,被稱為「花間派」鼻祖,對五代以後詞的大發展起了很強的推動作用。惟題材偏窄,被人譏為「男子而作閨音」。代表詞作有《夢江南》([一] 、[二])、《菩薩蠻》([一] 、[二] 、[三] 、[四] 、[五])、《更漏子》([二] 、[六])、《酒泉子》(一) 、《楊柳枝》([一] 、[二] 、[三] 、[四])、《南歌子》([一] 、[二])、《河瀆神》(一)、《訴衷情》等,尤以《夢江南》(二)和《菩薩蠻》(一)為最著名。其中《夢江南》(二)是溫詞中別具一格的清新自然之作,該詞明顯受到民間曲子詞的影響,以白描手法刻畫一位思婦在江樓期盼丈夫歸來的圖景,「過盡千帆皆不是」,「腸斷白頻洲」,可謂風格清雅,語短情長。生平事跡 關於溫庭筠的生年,史籍無載。溫集舊注斷為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夏承燾《溫飛卿系年》以為生於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陳尚君《溫庭筠早年事跡考辨》雲生於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梁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以溫庭筠生於貞元十七年算,卒於咸通七年(866年),則他享年66歲。溫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詩人一樣,自幼好學,苦心研習,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長於詩詞。《舊唐書》本傳中說他「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詞有《握蘭集》、《金荃集》,今不傳。唯《花間集》中尚存有其詞六十六首。《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在我國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說,而像溫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再無第二人。 這樣有才華的人,卻數舉進士不第。今可考者,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溫庭筠將近40歲時開始應舉,未中,只在京兆府試以榜副得貢,連省試也未能參加。究其原因,大約是受宮中政治斗爭之害。因為楊賢妃的讒害,庄恪太子左右數十人或被殺,或被逐,沙汰殆盡,隨後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溫庭筠被卷進這起政治斗爭中,沒受災禍已算不錯了,哪還指望中進士。在他步入科場前,便註定了不能及第的命運。開成四年應舉不第後,溫庭筠在鄠郊住了兩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二年抱疾,不赴鄉薦試有司」。當時是真病,還是畏禍待在家裡,不得而知。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溫庭筠41歲時,到淮南與李紳相見。早在溫庭筠8歲時,便與李紳相識,可謂自幼為友。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溫庭筠又去應試。這次應試是沈詢主春闈,溫庭筠卻由於攪擾場屋,弄得滿城風雨。事件的起因,是溫庭筠有「救數人」的綽號,即在考場幫助左右的考生,因此這次沈詢將溫庭筠特別對待,特召溫庭筠於簾前試之。溫庭筠因此大鬧起來,擾亂了科場。據說這次雖有沈詢嚴防,但溫庭筠還是暗中幫了八個人的忙。當然,這次考試又沒能中。從此之後,也就是說從55歲起,溫庭筠便絕了這門心思,不再涉足名場。 考場救人,雖屬不該,但從這里可看出溫庭筠的才能。同考場救人一樣,溫庭筠還幫過相國令狐綯的忙。溫庭筠出入令狐館中,待遇甚厚。當時唐宣宗喜歡曲詞《菩薩蠻》,令狐綯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囑咐溫庭筠千萬不要泄漏出去,而溫庭筠卻將此事傳了開來,令狐綯大為不滿。溫庭筠看不起令狐綯的才學。唐宣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讓未第進士對之,溫庭筠以「玉條脫」對之,宣宗很高興,予以賞賜。令狐綯不知「玉條脫」之說,問溫庭筠。溫庭筠告他出自《南華經》,並且說,《南華經》並非僻書,相國公務之暇,也應看點書。言外之意說令狐綯不讀書,又嘗對人說「中書省內坐將軍」,譏諷令狐綯無學。令狐綯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無行,不宜與第。由此可知溫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學不高,皆因當權者所嫉也。不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壞名聲。又相傳溫庭筠在傳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識為皇帝,曾傲語詰之。 溫庭筠攪擾場屋後,貶隋州隋縣尉,當了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鎮襄陽,辟為巡官,此時溫庭筠已56歲。在襄陽,溫庭筠與段成式、周繇等交遊酬唱。在襄陽待了幾年時間,唐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詔征赴闕,溫庭筠隨後也離開襄陽,去了江東,此時已經61歲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時的溫庭筠,雖詩名頗著,但已自潦倒,不檢行跡,與貴胄裴誠、令狐滈等博飲狎昵。當時令狐綯出鎮淮南,溫庭筠因其在位時曾壓制過自己,雖是老相識,也不去看他。咸通四年(863年),溫庭筠因窮迫乞於揚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邏的兵丁打耳光,連牙齒也打折了。他將此訴於令狐綯,令狐綯並未處置無禮之兵丁。兵丁極言溫庭筠狹邪丑跡。因此有關溫庭筠品行極壞的話傳了到京師。63歲老翁,被打折了牙齒,並且落了更壞的名聲,溫庭筠只好親自到長安,致書公卿間,申說原委,為己雪冤。隨後即居於京師。 咸通六年(865 年),溫庭筠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制的溫庭筠,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後,「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並書榜文曰:「右,前件進士所納詩篇等,識略精進,堪神教化,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斷華藻。並仰榜出,以明無私。」將所試詩文公布於眾,大有請群眾監督的意思,杜絕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風,在當時傳為美談。而此舉又給溫庭筠帶來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於眾,已遭權貴不滿,又所榜詩文中有指斥時政,揭露腐敗者,溫庭筠稱贊「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更為權貴所忌恨。所以,宰相楊收非常惱怒,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貶,所以紀唐夫送其赴方城時,詩雲:「且飲綠醁銷積恨,莫辭黃綬拂行塵。」遭受此次打擊,再次被貶,年事已高的溫庭筠在咸通七年(866 年)冬抑鬱而死。《唐才子傳》雲「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後不久而死,還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頓失意而死,千載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視權貴。所以紀唐夫送他赴方城詩又雲:「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 當時權貴,可以排擠、壓制溫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卻壓制不了溫庭筠的才華四溢。溫庭筠終以他傑出的文學成就成為文學史上千古不朽的詩人。 據說溫庭筠也是死於花間。
② 溫庭筠取妻子了嗎
溫庭筠(wēn tíng yún),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多次考進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為放浪。他曾任隨縣和方城縣尉,官至國子監(jiàn)助教。
《新唐書》與《舊唐書》均有傳。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居江淮,後定居於鄠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相貌奇醜,人稱「溫鍾馗」。早年苦心學文,年輕時即以詞賦兼工,才思敏捷知名。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據說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時人亦稱為「溫八叉」、「溫八吟」。
性喜譏刺權貴,多觸忌諱;又不受羈束,縱酒放浪。因此得罪權貴,屢試不第,一生坎坷,終身潦倒。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客於江陵。唐懿宗時曾任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詩詞兼工。其詩詞工於體物,有聲調色彩之美。詩辭藻華麗,多寫個人遭際,於時政亦有所反映,弔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氣韻清新,猶存風骨。詞多寫女子閨情,風格穠艷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現存詞數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間集》。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金荃詞》。另著有傳奇小說集《乾巽子》,原本不傳,《太平廣記》引錄甚多。
③ 溫庭筠的主要著作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詩詞俱佳,以詞著稱。溫庭筠詩詞,在藝術上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被譽為花間派鼻祖。王拯《龍壁山房文集懺庵詞序》雲,詞體乃李白、王建、溫庭筠所創,「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雲:「詞有高下之別,有輕重之別。飛卿下語鎮紙,端己揭響入雲,可謂極兩者之能事。」又載張惠言語雲:「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信然。飛卿蘊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柔之氣。」「針縷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跡,花間極有渾厚氣象。如飛卿則神理超越,不復可以跡象求矣。然細繹之,正字字有脈絡。」劉熙載《藝概》更雲:「溫飛卿詞,精妙絕人。」溫庭筠在詞史上的地位,確是非常重要的。
《花間集》收溫詞最多達66首,可以說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於「倚聲填詞」的詩人,其詞多寫花間月下、閨情綺怨,形成了以綺艷香軟為特徵的花間詞風,被稱為「花間派」鼻祖,對五代以後詞的大發展起了很強的推動作用。詞這種文學形式,到了溫庭筠手裡才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隨後五代與宋代的詞人競相為之,終於使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成蔚為大觀,仍然有著極廣泛的影響。溫庭筠對詞的貢獻,永遠受到後人的尊敬。
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贊賞這一聯,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
溫庭筠詩詞集,據《新唐書·藝文志》,當時曾有《握蘭集》三卷,《金荃集》10卷,《詩集》5 卷,《漢南真稿》10卷,又有與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詩文合集《漢上題襟集》10卷,知其創作頗豐,可惜其集不傳。今所見溫庭筠之詩詞,為《花間集》《全唐詩》《全唐文》中所保存者。現存詩310多首,有清顧嗣立重為校注的《溫飛卿集箋注》以及清曾益等人的《溫飛卿詩集箋注》;現存詞有王國維所輯的《金荃詞》收70首,林大春匯集《唐五代詞》錄70首。
溫庭筠詞惟題材偏窄,被人譏為「男子而作閨音」。代表詞作有《望江南》二首《菩薩蠻》十四首《更漏子》六首《酒泉子》四首《楊柳枝》《南歌子》《河瀆神》《訴衷情》等。
除詩詞外,溫庭筠還是一位小說作家、學者。據《新唐書·藝文志》,溫庭筠撰有小說《乾巽子》3卷、《採茶錄》1卷,編纂類書《學海》10卷。可惜幾乎全部亡佚,僅《乾巽子》部分文句在《太平廣記》里尚有所引錄,現如今無從探知其詳。尤其是《學海》10卷的亡佚,實在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大損失。如果《學海》能保存下來,必然會對學術研究和輯佚等工作大有貢獻。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中國詞史上的重要人物,溫庭筠詩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實在是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大損失。不但詩文集亡佚,連有關溫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如今難以考知溫庭筠的詳細情況,《唐才子傳》所載溫庭筠傳,也時序顛倒,舛錯支離。雖經有關專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雖則如此,溫庭筠還是在文學史上大放光輝,名垂千古。
④ 溫庭筠的簡介要短的
溫庭筠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艷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庄齊名,並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⑤ 溫庭筠的資料
溫庭筠
(812?-866) 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約48歲被授隋縣尉,其後曾為幕府僚吏,任方城尉,至國子助教。年輕時苦心學文,才思敏捷,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他喜縱酒放浪,一生不受羈束,喜譏刺權貴,因此不為時俗所重,坎坷潦倒一生。其詩與李商隱齊名,七言樂府師法李賀,或寄弔古興亡之慨,或寫邊塞荒寒之景,或述田家務農之勞苦。近體詩反映現實面更廣泛,涉及羈旅行役、友朋寄贈、身世感慨、詠史詠物等多方面內容,不時發出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浩嘆。溫庭筠是文人中第一個大量寫詞的人,是「花間派」詞的先導,對詞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他的詞多寫婦女生活,除常見的閨閣、歌伎題材外,還有寫戍婦思念征夫、女道士、祠廟賽神、采蓮女子的愛情和商婦的相思等。溫詞的風格以穠麗綿密為主,多用比興,以景寓情。溫庭筠在創造詞的意境上表現了傑出的才能,他善於選擇富有特徵的景物構成藝術境界,表現人物的情思。他的詞乍看似乎堆垛晦澀,仔細玩味便覺情摯韻遠,餘味猶存。代表作有[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更漏子]「柳絲長」等。其詞在寫景、述事中含蓄著主人公深沉的感情,與李煜詞的多用賦體、直抒胸臆不同。這一藝術特點,對宋代詞人周邦彥、吳文英等有影響。溫庭筠加強了詞的文采和聲情,其句法的參差,葉韻的繁變,情景的交融,有助於詞的藝術特徵的形成。溫庭筠在詞藝術方面的探索,對詞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溫詩今存310首,有清顧嗣立的《溫飛卿集箋注》。其詞主要收錄在《花間集》、《全唐詩》、《金荃詞》、《唐五代詞》中。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⑥ 關於溫庭筠的資料
溫庭筠
(812?-866) 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約48歲被授隋縣尉,其後曾為幕府僚吏,任方城尉,至國子助教。年輕時苦心學文,才思敏捷,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他喜縱酒放浪,一生不受羈束,喜譏刺權貴,因此不為時俗所重,坎坷潦倒一生。其詩與李商隱齊名,七言樂府師法李賀,或寄弔古興亡之慨,或寫邊塞荒寒之景,或述田家務農之勞苦。近體詩反映現實面更廣泛,涉及羈旅行役、友朋寄贈、身世感慨、詠史詠物等多方面內容,不時發出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浩嘆。溫庭筠是文人中第一個大量寫詞的人,是「花間派」詞的先導,對詞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他的詞多寫婦女生活,除常見的閨閣、歌伎題材外,還有寫戍婦思念征夫、女道士、祠廟賽神、采蓮女子的愛情和商婦的相思等。溫詞的風格以穠麗綿密為主,多用比興,以景寓情。溫庭筠在創造詞的意境上表現了傑出的才能,他善於選擇富有特徵的景物構成藝術境界,表現人物的情思。他的詞乍看似乎堆垛晦澀,仔細玩味便覺情摯韻遠,餘味猶存。代表作有[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更漏子]「柳絲長」等。其詞在寫景、述事中含蓄著主人公深沉的感情,與李煜詞的多用賦體、直抒胸臆不同。這一藝術特點,對宋代詞人周邦彥、吳文英等有影響。溫庭筠加強了詞的文采和聲情,其句法的參差,葉韻的繁變,情景的交融,有助於詞的藝術特徵的形成。溫庭筠在詞藝術方面的探索,對詞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溫詩今存310首,有清顧嗣立的《溫飛卿集箋注》。其詞主要收錄在《花間集》、《全唐詩》、《金荃詞》、《唐五代詞》中。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溫庭筠
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並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唐代溫彥博之裔孫,我國古代著名詞人,兩《唐書》有傳。溫庭筠雖為並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游江淮,後定居於雩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
關於溫庭筠的生年,史籍無載。溫集舊注斷為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夏承燾《溫飛卿系年》以為生於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陳尚君《溫庭筠早年事跡考辨》雲生於德宗貞元十七年(8O1年)。梁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以溫庭筠生干貞元十七年算,卒於咸通七年(866年),則他享年66歲。
溫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詩人一樣,自動好學,苦心硯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長於詩詞。《舊唐書》本傳中說他「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在當時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為「溫八叉」。在我國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說,而象溫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再無第二人。
這樣有才華的人,卻數舉進土不中第。今可考見者,溫庭給開成四年(839年)年將40時開始應舉,未中,只在京兆府試以榜副得貢,連省試也未能參加。究其原因,大約是受宮中政治斗爭之害。因為楊賢妃的讒害,庄恪太子左右數十人或被殺,或被逐,沙汰殆盡,隨後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溫庭筠被卷進這起政治斗爭中,沒被禍已算不錯了,哪還指望中進土。在他步入科場前,便註定了不能及第的命運。開成四年應舉不第後,溫庭筠在雩郊住了兩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二年抱疾,不赴鄉薦試有司」。當時是真病,還是畏禍呆在家裡,不得而知。溫庭筠41歲時,到淮南與李紳相見。早在溫庭筠8歲時,便與李紳相識,可謂自幼為友。到55歲那年,溫庭筠又去應試。在這之前曾幾次應試,每次都名落孫山。這次應試,是大中九年(855年),沈詢主春闈,溫庭筠攪擾場屋,弄得滿城風雨。攪擾場屋的原因,是溫庭筠有「救數人」的綽號,即在考場幫助左右的考生,因此這次沈詢將溫庭筠特別對待,特召溫庭筠於簾前試之。溫庭筠因此大鬧起來,攪擾場屋。據說這次雖有沈詢嚴防,但溫庭筠還是暗中幫了八個人的忙。當然,這次考試又沒能中。從此之後,也就是說從56歲起,溫庭筠便絕了這門心事,不再涉足名場。
考場救人,雖屬不該,但從這里可看出溫庭筠的才能。同考場救人一樣,溫庭筠還幫過相國令狐陶的忙。溫庭筠出入令狐館中,待遇甚厚。當時唐宣宗喜歡歌《菩薩蠻》,令狐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囑咐溫庭筠千萬不要泄漏出去,而溫庭筠卻將此事傳了開來,令狐陶大為不滿。溫庭筠看不起令狐陶的才學。宣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讓未第進士對之,溫庭竊筠「玉條脫」對立,宣宗很高興,予以賞賜。令狐陶不知玉條脫之說,問溫庭筠。溫庭筠告他出自《南華經》,並且說,《南華經》並非僻書,相國公務之暇,也應看點書,言外之意說令狐陶不讀書,又嘗對人說「中書省內坐將軍」,譏諷令狐陶無學。令狐陶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無行,不宜與第。由此可知溫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學不高,皆因當權者所嫉也。不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壞名聲。又相傳溫庭筠在傳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宣宗,因不識為皇帝,曾傲語詰之。
溫庭筠攪擾場屋後,貶隨州隨縣尉,當了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後徐商鎮襄陽,辟為巡官,此時溫庭筠已56歲。在襄陽,溫庭筠與皮成式、周繇等交遊酬唱。在襄陽呆了幾年時間,徐商詔征赴闕,溫庭筠隨後也離開襄陽,去了江東,此時已經61歲了,62歲那年冬回又到了淮南。此時的溫庭筠,雖詩名頗著,但已自潦倒,不檢行跡,與貴胄裴減、令狐高等蒲飲狎昵。當時令狐陶出鎮淮南,溫庭筠因其在位時曾壓制過自己,雖是老相識,也不去看他。後來,溫庭筠因窮迫乞於揚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邏的兵丁打耳光,連牙齒也打折了。他將此訴於令狐陶,令狐陶並未處置無禮之兵丁。兵丁極言溫庭筠狹邪丑跡,說他品行怎麼壞。因此有關溫庭筠品行極壞的話傳了到京師。63歲老翁,被打折了牙齒,並且落了更壞的名聲,溫庭筠只好親自到長安,致書公卿間,申說原委,為己雪冤,隨後即居於京師。
咸通六年(865 年),溫庭筠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制的溫庭筠,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後,「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並書榜文曰:「右,前件進土所納詩篇等,識略精進,堪神教化,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斷華藻。並仰榜出,以明無私。」將所試詩文公布於眾,大有請群眾監督的意思,杜絕了因人取土的不正之風,在當時傳為美談。而此舉又給溫庭筠帶來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於眾,已遭權貴不滿,又所榜詩文中有指斥時政,揭露腐敗者,溫庭筠稱贊「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更為權貴所忌很。所以,宰相楊收非常惱怒,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貶,所以紀唐夫送其赴方城時,詩雲:「且飲綠(酉錄)銷積恨,莫辭黃綬拂行塵。」遭受此次打擊,再次被貶,年事已高的溫庭筠在這年冬抑鬱而死。《唐才子傳》雲「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後不久而死,還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頓失意而死,千載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視權貴。所以紀唐夫送他赴方城詩又雲:「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
當時權貴,可以排擠、壓制溫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卻壓制不了溫庭筠的才華四溢。溫庭筠終於成為文學史上千古不朽的詩人。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詩詞俱佳,以詞著稱。溫庭筠詩詞,在思想意義上雖大多無較高的價值,但在藝術上卻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被譽為花間派鼻祖。王拯《龍壁山房文集懺庵詞序》雲,詞體乃李白、王建、溫庭筠所創,「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雲:「詞有高下之別,有輕重之別。飛卿下語鎮紙,端已揭響入雲,可謂極兩者之能事。」又載張惠言語雲:「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信然。飛卿蘊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柔之氣。」「針縷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跡,花間極有渾厚氣象。如飛卿則神理超越,不復可以跡象求矣。然細繹之,正字字有脈絡。」劉熙載《藝概》更雲:「溫飛卿詞,精妙絕人。」溫庭筠在詞史上的地位,確是非常重要的。
《花間集》收溫詞最多達66首,可以說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填詞的詩人。詞這種文學形式,到了溫庭筠手裡才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隨後五代與宋代的詞人競相為之,終於使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成蔚為大觀,至現在仍然有著極廣泛的影響。溫庭筠對詞的貢獻,永遠受到後人的尊敬。
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贊賞這一聯,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
溫庭筠詩詞集,據《新唐書·藝文志》,當時曾有《握蘭集》三卷,《金荃集》10卷,《詩集》5 卷,《漢南真稿》10卷,又有與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詩文合集《漢上題襟集》10卷,知其創作頗豐。可惜其集不傳,今所見溫庭筠之詩詞,唯《花間集》、《全唐詩》、《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除詩詞外,溫庭筠還是一位小說作家、學者。據《新唐書·藝文志》,溫庭筠撰有小說《乾巽子》3卷、《採茶錄》1卷,編纂類書《學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現在無從探知其詳。尤其是《學海》10卷的亡佚,實在是我國學術史上的一大損失。如果《學海》能保存下來,必然會對學術研究和輯佚等工作大有貢獻。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我國詞史上的重要人物,溫庭筠詩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實在是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大損失。不但詩文集亡佚,連有關溫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現在難以考知溫庭筠的詳細情況,《唐才子傳》所載溫庭筠傳,也時序顛倒,舛錯支離。雖經有關專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雖則如此,溫庭筠還是在文學史上大放光輝,名垂千古。
⑦ 溫庭筠的全部資料,
溫庭筠 (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新唐書》與《舊唐書》均有傳。年輕時苦心學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據說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時人亦稱為「溫八叉」、「溫八吟」。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詞與韋庄齊名,並稱「溫韋」。 [1] 溫庭筠雖為並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居江淮,後定居於鄠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早年以詞賦知名,然屢試不第,客游淮間。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客於江陵。唐懿宗時曾任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性喜譏刺權貴,多觸忌諱;又不受羈束,縱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終身潦倒。其詩詞工於體物,有聲調色彩之美。詩辭藻華麗,多寫個人遭際,於時政亦有所反映,弔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氣韻清新,猶存風骨。詞多寫女子閨情,風格穠艷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現存詞數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間集》。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金荃詞》。另著有傳奇小說集《乾巽子》,原本不傳,《太平廣記》引錄甚多。 [2] 1.溫庭筠詞選 夢江南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裡事,水風空落眼前花。 搖曳碧雲斜。 望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mò)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píng)洲。 玉蝴蝶 秋風凄切傷離,行客未歸時。 寒外草先衰,江南雁到遲。 芙蓉凋嫩臉,楊柳墮新眉。 搖落使人悲,腸斷誰得知? 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 新帖綉(一作著綺)羅襦,雙雙金鷓鴣。 菩薩蠻 夜來皓月才當午,重簾悄悄無人語。 深處麝煙長,卧時留薄妝。 當年還自惜,往事那堪憶。 花露(落)月明殘,錦衾知曉寒。 菩薩蠻 蕊黃無限當山額,宿妝隱笑紗窗隔。 相見牡丹時,暫來還別離。 翠釵金作股,釵上蝶雙舞。 心事竟誰知?月明花滿枝。 菩薩蠻 翠翹金縷雙鸂鵣,水紋細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雨晴紅滿枝。 綉衫遮笑靨,煙草粘飛蝶。 青瑣對芳菲,玉關音信稀。 菩薩蠻 杏花含露團香雪,綠楊陌上多離別。 燈在月朧明,覺來聞曉鶯。 玉鉤褰翠幕,妝淺舊眉薄。 春夢正關情,鏡中蟬鬢輕。 菩薩蠻 寶函鈿雀金鸂鵣(鸂鵣xichì一種水鳥。),沉香閣(一作關)上吳山碧。 楊柳又如絲,驛橋春雨時。 畫樓音信斷,芳草江南岸。 鸞鏡與花枝,此情誰得知。 菩薩蠻 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 門外草萋萋,送君聞馬嘶。 畫羅金翡翠,香燭銷成淚。 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 菩薩蠻 鳳凰相對盤金縷,牡丹一夜經微雨。 明鏡照新妝,鬢輕雙臉長。 畫樓相望久,欄外垂絲柳。 音信不歸來,社前雙燕回。 菩薩蠻 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中庭月。 相憶夢難成,背窗燈半明。 翠鈿金壓臉,寂寞香閨掩。 人遠淚闌干,燕飛春又殘。 菩薩蠻 滿宮明月梨花白,故人萬里關山隔。 金雁一雙飛,淚痕沾綉衣。 小園芳草綠,家住越溪曲。 楊柳色依依,燕(一作雁)歸君不歸。 菩薩蠻 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 雨後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無言勻睡臉,枕上屏山掩。 時節欲黃昏,無聊獨倚門。 菩薩蠻 雨晴夜台玲瓏日(一作月),萬枝香裊紅絲拂。 閑夢憶金堂,滿庭萱草長。 綉簾垂籙簌,眉黛遠山綠。 春水渡溪橋,憑欄魂欲消。 菩薩蠻 竹風輕動庭除冷,珠簾月上玲瓏影。 山枕隱濃妝,綠檀金鳳凰。 兩蛾愁黛淺,故國吳宮遠。 春恨正關情,畫樓殘點聲。 菩薩蠻 水精簾里頗黎枕,暖香惹夢鴛鴦錦。 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一作日)天。 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 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 更漏子 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 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遮鴣。 香霧薄,透簾(一作重)幕,惆悵謝家池閣。 紅燭背,綉簾垂,夢長君不知。 更漏子 星斗稀,鍾鼓歇,簾外曉鶯殘月。 蘭露重,柳風斜,滿庭堆落花。 虛閣上,倚欄望,還似去年惆悵。 春欲暮,思無窮,舊歡如夢中。 更漏子 金雀釵,紅粉面,花里暫時相見。 知我意,感君憐,此情須問天。 香作穗,蠟成淚,還似兩人心意。 山枕膩,錦衾寒,覺來更漏殘。 更漏子 相見稀,相憶久,眉淺淡煙如柳。 垂翠幕,結同心,侍(原作待)郎熏綉衾。 城上月,白如雪,蟬鬢美人愁絕。 宮樹暗,鵲橋橫,玉簽初報明。 更漏子 背江樓,臨海月,城上角聲嗚咽。 堤柳動,島煙昏,兩行征雁分。 京口路,歸帆渡,正是芳菲欲度。 銀燭盡,玉繩低,一聲村落雞。 更漏子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 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歸國遙 香玉,翠鳳寶釵垂籙簌。 鈿筐交勝金粟,越羅春水綠。 畫堂照簾殘燭,夢余更漏促。 謝娘無限心曲,曉屏山斷續。 歸國遙 雙臉,小鳳戰篦金颭艷。 舞衣無力風斂,藕絲秋色染。 錦帳綉帷斜掩,露珠清曉簟。 粉心黃蕊花靨,黛眉山兩點。 酒泉子 羅帶惹香,猶系別時紅豆。 淚痕新,金縷舊,斷離腸。 一雙嬌燕語雕梁,還是去年時節。 綠陰濃,芳草歇,柳花狂。 酒泉子 花映柳條,閑向綠萍池上。 憑欄桿,窺細浪,兩蕭蕭。 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 掩銀屏,垂翠箔(一作幕),度春宵。 酒泉子 日映紗窗,金鴨小屏山碧。 故鄉春,煙靄隔,背蘭釭。 宿妝惆悵倚高閣,千里雲影薄。 草初齊,花又落,燕雙雙。 酒泉子 楚女不歸,樓枕小河春水。 月孤明,風又起,杏花稀。 玉釵斜簪雲鬟重,裙上金縷鳳。 八行書,千里夢,雁南飛。 定西番 漢使昔年離別,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關春雪,雁來人不來。 羌笛一聲愁絕,月徘徊。 定西番 海燕欲飛調羽,萱草綠,杏花紅,隔簾櫳。 雙鬢翠霞金縷,一枝春艷濃。 樓上月明三五,瑣窗中。 定西番 細雨曉鶯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羅幕翠簾初卷,鏡中花一枝。 腸斷寒門消息,雁來稀。 楊柳枝 蘇小門前柳萬條,毿毿金線拂平橋。 黃鶯不語東風起,深閉朱門伴舞腰。 楊柳枝 金縷毿毿碧瓦溝,六宮眉黛惹香愁。 晚來更帶龍池雨,半拂欄桿半入樓。 楊柳枝 御柳如絲映九重,鳳凰窗映綉芙蓉。 景陽樓畔千條路,一面新妝待曉風。 楊柳枝 織錦機邊鶯語頻,停梭垂淚憶徵人。 塞門三月猶蕭索,縱有垂楊未覺春。 楊柳枝 兩兩黃鸝色似色,裊枝啼露動芳音。 春來幸自長如線,可惜牽纏盪子心 楊柳枝 宜春苑外最長條,閑裊春風伴舞腰。 正是玉人腸絕(一作斷)處,一渠春水赤闌橋。 楊柳枝 南內牆東御路帝,須知春色柳絲黃。 杏花未肯無情思,何事行人最斷腸? 楊柳枝 館娃宮外鄴城西,遠映征帆近拂堤。 系得王孫歸意切,不關(一作同)芳草綠萋萋。 南歌子 轉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 花里暗相招,憶君腸欲斷,恨春宵。 南歌子 鬢垂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終日兩相思。為君憔悴盡,百花時。 南歌子 手裡金鸚鵡,胸前綉鳳凰。 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南歌子 似帶如絲柳,團酥握雪花。 簾卷玉鉤斜。九衢塵欲暮,逐香車。 南歌子 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 倚枕覆鴛衾。隔簾鶯百囀,感君心。 南歌子 撲蕊添黃子,呵花滿翠鬟。 鴛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對芳顏。 南歌子 懶拂鴛鴦枕,休縫翡翠裙。 羅帳罷爐熏。近來心更切,為思君。 河瀆神 河上望叢祠,廟前春雨來時。 楚山無限鳥飛遲,蘭棹空傷別離。 何處杜鵑啼不歇,艷紅開盡如血。 蟬鬢美人愁絕。百花芳草佳節。 河瀆神 孤廟對寒潮,西陵風雨蕭蕭。 謝娘惆悵倚蘭橈,淚流玉箸千條。 暮天愁聽思歸樂,早梅香滿山郭。 回首兩情蕭索,離魂何處飄泊? 河瀆神 銅鼓賽神來,滿庭幡蓋徘徊。 水村江浦過風雷,楚山如畫煙開。 離別櫓聲空蕭索,玉容惆悵妝薄。 青麥燕飛落落,卷簾愁對珠閣。 女冠子 含嬌含笑,宿翠殘紅窈窕。 鬢如蟬。寒玉簪秋水,輕紗卷碧煙。 雪胸鸞鏡里,琪樹鳳樓前。 寄語青娥伴,早求仙。 女冠子 霞帔雲發,鈿鏡仙容似雪。 畫愁眉。遮語回輕扇,含羞下綉帷。 玉樓相望久,花洞恨來遲。 早晚乘鸞去,莫相遺。 清平樂 上陽春晚,宮女愁蛾淺。 新歲清平思同輦,怎奈長安路遠。 鳳帳鴛被徒熏,寂寞花鎖千門。 競把黃金買賦,為妾將上明君。 清平樂 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 終日行人恣(一作爭)攀折,橋下水流嗚咽。 上馬爭勸離觴,南浦鶯聲斷腸。 愁殺平原年少,回首揮淚千行。 遐方怨 憑綉檻,解羅帷。 未得君書,腸斷(一作斷腸),瀟湘春雁飛。 不知征馬幾時歸? 海棠花謝也,雨霏霏。 遐方怨 花半坼,雨初晴。 未卷珠簾,夢殘,惆悵聞曉鶯。 宿妝眉淺粉山橫。 約鬟鸞鏡里,綉羅輕。 訴衷情 鶯語花舞春晝午,雨霏微。 金帶枕,宮錦,鳳凰帷。 柳弱蝶交飛,依依。 遼陽音信稀,夢中歸。 思帝鄉 花花,滿枝紅似霞。 羅袖畫簾腸斷,卓香車。 回面共人閑語,戰篦金鳳斜。 惟有阮郎春盡,不歸家。 河傳 江畔,相喚。曉妝鮮,仙景個女采蓮。 請君莫向那岸邊。少年,好花新滿船。 紅袖搖曳逐風暖(一作軟),垂玉腕,腸向柳絲斷。 浦南歸,浦北歸。莫知,晚來人已稀。 河傳 湖上,閑望。雨蕭蕭,煙浦花橋路遙。 謝娘翠蛾愁不消,終朝,夢魂迷晚潮。 盪子天涯歸棹遠,春已晚,鶯語空腸斷。 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聞郎馬嘶。 河傳 同伴,相喚。杏花稀,夢里每愁依違。 仙客一去燕已飛。不歸,淚痕空滿衣。 天際雲鳥引晴(一作情)遠,春已晚,煙靄渡南苑。 雪梅香,柳帶長。小娘,轉令人意傷。 番女怨 萬枝香雪開已遍,細雨雙燕。 鈿蟬箏,金雀扇,畫梁相見。 雁門消息不歸來,又飛回。 番女怨 磧南沙上驚雁起,飛雪千里。 玉連環,金鏃箭,年年征戰。 畫樓離恨錦屏空,杏花紅。 荷葉杯 一點露珠凝冷,波影。滿池塘。 綠莖紅艷兩相亂,腸斷。水風涼。 荷葉杯 鏡水夜來秋水,如雪。采蓮時。 小娘紅粉對寒浪,惆悵。正思惟(原作想)。 荷葉杯 楚女欲歸南浦,朝雨。濕愁紅。 小船搖漾入花里,波起。隔西風。 2.溫庭筠詩選 蘇武廟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雲邊雁過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候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帶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徽。 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 數叢沙草群歐散,萬頃江田一鷺飛。 誰揭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 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 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 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一作照)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瑤瑟怨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雲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⑧ 溫庭筠簡介
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並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唐代溫彥博之裔孫,我國古代著名詞人,兩《唐書》有傳。溫庭筠雖為並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游江淮,後定居於雩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
關於溫庭筠的生年,史籍無載。溫集舊注斷為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夏承燾《溫飛卿系年》以為生於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陳尚君《溫庭筠早年事跡考辨》雲生於德宗貞元十七年(8O1年)。梁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以溫庭筠生干貞元十七年算,卒於咸通七年(866年),則他享年66歲。
溫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詩人一樣,自動好學,苦心硯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長於詩詞。《舊唐書》本傳中說他「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在當時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為「溫八叉」。在我國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說,而象溫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再無第二人。
這樣有才華的人,卻數舉進土不中第。今可考見者,溫庭給開成四年(839年)年將40時開始應舉,未中,只在京兆府試以榜副得貢,連省試也未能參加。究其原因,大約是受宮中政治斗爭之害。因為楊賢妃的讒害,庄恪太子左右數十人或被殺,或被逐,沙汰殆盡,隨後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溫庭筠被卷進這起政治斗爭中,沒被禍已算不錯了,哪還指望中進土。在他步入科場前,便註定了不能及第的命運。開成四年應舉不第後,溫庭筠在雩郊住了兩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二年抱疾,不赴鄉薦試有司」。當時是真病,還是畏禍呆在家裡,不得而知。溫庭筠41歲時,到淮南與李紳相見。早在溫庭筠8歲時,便與李紳相識,可謂自幼為友。到55歲那年,溫庭筠又去應試。在這之前曾幾次應試,每次都名落孫山。這次應試,是大中九年(855年),沈詢主春闈,溫庭筠攪擾場屋,弄得滿城風雨。攪擾場屋的原因,是溫庭筠有「救數人」的綽號,即在考場幫助左右的考生,因此這次沈詢將溫庭筠特別對待,特召溫庭筠於簾前試之。溫庭筠因此大鬧起來,攪擾場屋。據說這次雖有沈詢嚴防,但溫庭筠還是暗中幫了八個人的忙。當然,這次考試又沒能中。從此之後,也就是說從56歲起,溫庭筠便絕了這門心事,不再涉足名場。
考場救人,雖屬不該,但從這里可看出溫庭筠的才能。同考場救人一樣,溫庭筠還幫過相國令狐陶的忙。溫庭筠出入令狐館中,待遇甚厚。當時唐宣宗喜歡歌《菩薩蠻》,令狐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囑咐溫庭筠千萬不要泄漏出去,而溫庭筠卻將此事傳了開來,令狐陶大為不滿。溫庭筠看不起令狐陶的才學。宣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讓未第進士對之,溫庭竊筠「玉條脫」對立,宣宗很高興,予以賞賜。令狐陶不知玉條脫之說,問溫庭筠。溫庭筠告他出自《南華經》,並且說,《南華經》並非僻書,相國公務之暇,也應看點書,言外之意說令狐陶不讀書,又嘗對人說「中書省內坐將軍」,譏諷令狐陶無學。令狐陶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無行,不宜與第。由此可知溫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學不高,皆因當權者所嫉也。不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壞名聲。又相傳溫庭筠在傳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宣宗,因不識為皇帝,曾傲語詰之。
溫庭筠攪擾場屋後,貶隨州隨縣尉,當了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後徐商鎮襄陽,辟為巡官,此時溫庭筠已56歲。在襄陽,溫庭筠與皮成式、周繇等交遊酬唱。在襄陽呆了幾年時間,徐商詔征赴闕,溫庭筠隨後也離開襄陽,去了江東,此時已經61歲了,62歲那年冬回又到了淮南。此時的溫庭筠,雖詩名頗著,但已自潦倒,不檢行跡,與貴胄裴減、令狐高等蒲飲狎昵。當時令狐陶出鎮淮南,溫庭筠因其在位時曾壓制過自己,雖是老相識,也不去看他。後來,溫庭筠因窮迫乞於揚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邏的兵丁打耳光,連牙齒也打折了。他將此訴於令狐陶,令狐陶並未處置無禮之兵丁。兵丁極言溫庭筠狹邪丑跡,說他品行怎麼壞。因此有關溫庭筠品行極壞的話傳了到京師。63歲老翁,被打折了牙齒,並且落了更壞的名聲,溫庭筠只好親自到長安,致書公卿間,申說原委,為己雪冤,隨後即居於京師。
咸通六年(865 年),溫庭筠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制的溫庭筠,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後,「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並書榜文曰:「右,前件進土所納詩篇等,識略精進,堪神教化,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斷華藻。並仰榜出,以明無私。」將所試詩文公布於眾,大有請群眾監督的意思,杜絕了因人取土的不正之風,在當時傳為美談。而此舉又給溫庭筠帶來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於眾,已遭權貴不滿,又所榜詩文中有指斥時政,揭露腐敗者,溫庭筠稱贊「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更為權貴所忌很。所以,宰相楊收非常惱怒,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貶,所以紀唐夫送其赴方城時,詩雲:「且飲綠(酉錄)銷積恨,莫辭黃綬拂行塵。」遭受此次打擊,再次被貶,年事已高的溫庭筠在這年冬抑鬱而死。《唐才子傳》雲「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後不久而死,還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頓失意而死,千載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視權貴。所以紀唐夫送他赴方城詩又雲:「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
當時權貴,可以排擠、壓制溫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卻壓制不了溫庭筠的才華四溢。溫庭筠終於成為文學史上千古不朽的詩人。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詩詞俱佳,以詞著稱。溫庭筠詩詞,在思想意義上雖大多無較高的價值,但在藝術上卻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被譽為花間派鼻祖。王拯《龍壁山房文集懺庵詞序》雲,詞體乃李白、王建、溫庭筠所創,「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雲:「詞有高下之別,有輕重之別。飛卿下語鎮紙,端已揭響入雲,可謂極兩者之能事。」又載張惠言語雲:「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信然。飛卿蘊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柔之氣。」「針縷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跡,花間極有渾厚氣象。如飛卿則神理超越,不復可以跡象求矣。然細繹之,正字字有脈絡。」劉熙載《藝概》更雲:「溫飛卿詞,精妙絕人。」溫庭筠在詞史上的地位,確是非常重要的。
《花間集》收溫詞最多達66首,可以說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填詞的詩人。詞這種文學形式,到了溫庭筠手裡才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隨後五代與宋代的詞人競相為之,終於使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成蔚為大觀,至現在仍然有著極廣泛的影響。溫庭筠對詞的貢獻,永遠受到後人的尊敬。
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贊賞這一聯,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
溫庭筠詩詞集,據《新唐書·藝文志》,當時曾有《握蘭集》三卷,《金荃集》10卷,《詩集》5 卷,《漢南真稿》10卷,又有與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詩文合集《漢上題襟集》10卷,知其創作頗豐。可惜其集不傳,今所見溫庭筠之詩詞,唯《花間集》、《全唐詩》、《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除詩詞外,溫庭筠還是一位小說作家、學者。據《新唐書·藝文志》,溫庭筠撰有小說《乾巽子》3卷、《採茶錄》1卷,編纂類書《學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現在無從探知其詳。尤其是《學海》10卷的亡佚,實在是我國學術史上的一大損失。如果《學海》能保存下來,必然會對學術研究和輯佚等工作大有貢獻。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我國詞史上的重要人物,溫庭筠詩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實在是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大損失。不但詩文集亡佚,連有關溫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現在難以考知溫庭筠的詳細情況,《唐才子傳》所載溫庭筠傳,也時序顛倒,舛錯支離。雖經有關專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雖則如此,溫庭筠還是在文學史上大放光輝,名垂千古。
⑨ 溫庭筠的背景資料
溫庭筠,古籍上記載的有兩位:一位是唐代著名文學家,另一位是五代十國晉丞相桓文之門客。 [編輯本段]一、唐代溫庭筠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溫庭筠 (約801—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新唐書》與《舊唐書》均有傳。年輕時苦心學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據說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時人亦稱為「溫八叉」、「溫八吟」。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詞與韋庄齊名,並稱「溫韋」。 [1] 溫庭筠雖為並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居江淮,後定居於鄠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早年以詞賦知名,然屢試不第,客游淮間。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客於江陵。唐懿宗時曾任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性喜譏刺權貴,多觸忌諱;又不受羈束,縱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終身潦倒。其詩詞工於體物,有聲調色彩之美。詩辭藻華麗,多寫個人遭際,於時政亦有所反映,弔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氣韻清新,猶存風骨。詞多寫女子閨情,風格穠艷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現存詞數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間集》。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金荃詞》。另著有傳奇小說集《乾巽子》,原本不傳,《太平廣記》引錄甚多。 [2] [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關於溫庭筠的生年,史籍無載。溫集舊注斷為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夏承燾《溫飛卿系年》以為生於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陳尚君《溫庭筠早年事跡考辨》雲生於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梁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以溫庭筠生於貞元十七年算,卒於咸通七年(866年),則他享年66歲。溫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詩人一樣,自幼好學,苦心研習,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長於詩詞。《舊唐書》本傳中說他「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詞有《握蘭集》、《金荃集》,今不傳。唯《花間集》中尚存有其詞六十六首。《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在我國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說,而像溫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再無第二人。 這樣有才華的人,卻數舉進士不第。今可考者,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溫庭筠將近40歲時開始應舉,未中,只在京兆府試以榜副得貢,連省試也未能參加。究其原因,大約是受宮中政治斗爭之害。因為楊賢妃的讒害,庄恪太子左右數十人或被殺,或被逐,沙汰殆盡,隨後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溫庭筠被卷進這起政治斗爭中,沒受災禍已算不錯了,哪還指望中進士。在他步入科場前,便註定了不能及第的命運。開成四年應舉不第後,溫庭筠在鄠郊住了兩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二年抱疾,不赴鄉薦試有司」。當時是真病,還是畏禍待在家裡,不得而知。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溫庭筠41歲時,到淮南與李紳相見。早在溫庭筠8歲時,便與李紳相識,可謂自幼為友。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溫庭筠又去應試。這次應試是沈詢主春闈,溫庭筠卻由於攪擾場屋,弄得滿城風雨。事件的起因,是溫庭筠有「救數人」的綽號,即在考場幫助左右的考生,因此這次沈詢將溫庭筠特別對待,特召溫庭筠於簾前試之。溫庭筠因此大鬧起來,擾亂了科場。據說這次雖有沈詢嚴防,但溫庭筠還是暗中幫了八個人的忙。當然,這次考試又沒能中。從此之後,也就是說從55歲起,溫庭筠便絕了這門心思,不再涉足名場。 考場救人,雖屬不該,但從這里可看出溫庭筠的才能。同考場救人一樣,溫庭筠還幫過相國令狐綯的忙。溫庭筠出入令狐館中,待遇甚厚。當時唐宣宗喜歡曲詞《菩薩蠻》,令狐綯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囑咐溫庭筠千萬不要泄漏出去,而溫庭筠卻將此事傳了開來,令狐綯大為不滿。溫庭筠看不起令狐綯的才學。唐宣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讓未第進士對之,溫庭筠以「玉條脫」對之,宣宗很高興,予以賞賜。令狐綯不知「玉條脫」之說,問溫庭筠。溫庭筠告他出自《南華經》,並且說,《南華經》並非僻書,相國公務之暇,也應看點書。言外之意說令狐綯不讀書,又嘗對人說「中書省內坐將軍」,譏諷令狐綯無學。令狐綯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無行,不宜與第。由此可知溫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學不高,皆因當權者所嫉也。不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壞名聲。又相傳溫庭筠在傳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識為皇帝,曾傲語詰之。 溫庭筠攪擾場屋後,貶隋州隋縣尉,當了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鎮襄陽,辟為巡官,此時溫庭筠已56歲。在襄陽,溫庭筠與段成式、周繇等交遊酬唱。在襄陽待了幾年時間,唐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詔征赴闕,溫庭筠隨後也離開襄陽,去了江東,此時已經61歲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時的溫庭筠,雖詩名頗著,但已自潦倒,不檢行跡,與貴胄裴誠、令狐滈等博飲狎昵。當時令狐綯出鎮淮南,溫庭筠因其在位時曾壓制過自己,雖是老相識,也不去看他。咸通四年(863年),溫庭筠因窮迫乞於揚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邏的兵丁打耳光,連牙齒也打折了。他將此訴於令狐綯,令狐綯並未處置無禮之兵丁。兵丁極言溫庭筠狹邪丑跡。因此有關溫庭筠品行極壞的話傳了到京師。63歲老翁,被打折了牙齒,並且落了更壞的名聲,溫庭筠只好親自到長安,致書公卿間,申說原委,為己雪冤。隨後即居於京師。 咸通六年(865 年),溫庭筠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制的溫庭筠,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後,「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並書榜文曰:「右,前件進士所納詩篇等,識略精進,堪神教化,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斷華藻。並仰榜出,以明無私。」將所試詩文公布於眾,大有請群眾監督的意思,杜絕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風,在當時傳為美談。而此舉又給溫庭筠帶來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於眾,已遭權貴不滿,又所榜詩文中有指斥時政,揭露腐敗者,溫庭筠稱贊「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更為權貴所忌恨。所以,宰相楊收非常惱怒,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貶,所以紀唐夫送其赴方城時,詩雲:「且飲綠醁銷積恨,莫辭黃綬拂行塵。」遭受此次打擊,再次被貶,年事已高的溫庭筠在咸通七年(866 年)冬抑鬱而死。《唐才子傳》雲「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後不久而死,還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頓失意而死,千載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視權貴。所以紀唐夫送他赴方城詩又雲:「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 當時權貴,可以排擠、壓制溫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卻壓制不了溫庭筠的才華四溢。溫庭筠終以他傑出的文學成就成為文學史上千古不朽的詩人。
麻煩採納,謝謝!
⑩ 花間派溫庭筠簡介
是晚唐五代奉溫庭筠為鼻祖而進行詞的創作的一個文人詞派,得名於後蜀趙崇祚編輯的《花間集》.選錄唐末五代詞人18家作品500首編成《花間集》(10卷),其中除溫庭筠、皇甫松、和凝、孫光憲外,其餘如韋庄、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顧夐、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都側重寫艷情離愁,但風格不同,內容不外歌詠旅愁閨怨、合歡離恨,多局限於男女燕婉之私,其文字富艷精工,藝術成就較高,對後世詞作影響較大。
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並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唐代溫彥博之裔孫,我國古代著名詞人,兩《唐書》有傳。溫庭筠雖為並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游江淮,後定居於雩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
關於溫庭筠的生年,史籍無載。溫集舊注斷為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夏承燾《溫飛卿系年》以為生於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陳尚君《溫庭筠早年事跡考辨》雲生於德宗貞元十七年(8O1年)。梁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以溫庭筠生干貞元十七年算,卒於咸通七年(866年),則他享年66歲。
溫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詩人一樣,自動好學,苦心硯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長於詩詞。《舊唐書》本傳中說他「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在當時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為「溫八叉」。在我國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說,而象溫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再無第二人。
這樣有才華的人,卻數舉進土不中第。今可考見者,溫庭給開成四年(839年)年將40時開始應舉,未中,只在京兆府試以榜副得貢,連省試也未能參加。究其原因,大約是受宮中政治斗爭之害。因為楊賢妃的讒害,庄恪太子左右數十人或被殺,或被逐,沙汰殆盡,隨後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溫庭筠被卷進這起政治斗爭中,沒被禍已算不錯了,哪還指望中進土。在他步入科場前,便註定了不能及第的命運。開成四年應舉不第後,溫庭筠在雩郊住了兩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二年抱疾,不赴鄉薦試有司」。當時是真病,還是畏禍呆在家裡,不得而知。溫庭筠41歲時,到淮南與李紳相見。早在溫庭筠8歲時,便與李紳相識,可謂自幼為友。到55歲那年,溫庭筠又去應試。在這之前曾幾次應試,每次都名落孫山。這次應試,是大中九年(855年),沈詢主春闈,溫庭筠攪擾場屋,弄得滿城風雨。攪擾場屋的原因,是溫庭筠有「救數人」的綽號,即在考場幫助左右的考生,因此這次沈詢將溫庭筠特別對待,特召溫庭筠於簾前試之。溫庭筠因此大鬧起來,攪擾場屋。據說這次雖有沈詢嚴防,但溫庭筠還是暗中幫了八個人的忙。當然,這次考試又沒能中。從此之後,也就是說從56歲起,溫庭筠便絕了這門心事,不再涉足名場。
考場救人,雖屬不該,但從這里可看出溫庭筠的才能。同考場救人一樣,溫庭筠還幫過相國令狐陶的忙。溫庭筠出入令狐館中,待遇甚厚。當時唐宣宗喜歡歌《菩薩蠻》,令狐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囑咐溫庭筠千萬不要泄漏出去,而溫庭筠卻將此事傳了開來,令狐陶大為不滿。溫庭筠看不起令狐陶的才學。宣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讓未第進士對之,溫庭竊筠「玉條脫」對立,宣宗很高興,予以賞賜。令狐陶不知玉條脫之說,問溫庭筠。溫庭筠告他出自《南華經》,並且說,《南華經》並非僻書,相國公務之暇,也應看點書,言外之意說令狐陶不讀書,又嘗對人說「中書省內坐將軍」,譏諷令狐陶無學。令狐陶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無行,不宜與第。由此可知溫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學不高,皆因當權者所嫉也。不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壞名聲。又相傳溫庭筠在傳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宣宗,因不識為皇帝,曾傲語詰之。
溫庭筠攪擾場屋後,貶隨州隨縣尉,當了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後徐商鎮襄陽,辟為巡官,此時溫庭筠已56歲。在襄陽,溫庭筠與皮成式、周繇等交遊酬唱。在襄陽呆了幾年時間,徐商詔征赴闕,溫庭筠隨後也離開襄陽,去了江東,此時已經61歲了,62歲那年冬回又到了淮南。此時的溫庭筠,雖詩名頗著,但已自潦倒,不檢行跡,與貴胄裴減、令狐高等蒲飲狎昵。當時令狐陶出鎮淮南,溫庭筠因其在位時曾壓制過自己,雖是老相識,也不去看他。後來,溫庭筠因窮迫乞於揚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邏的兵丁打耳光,連牙齒也打折了。他將此訴於令狐陶,令狐陶並未處置無禮之兵丁。兵丁極言溫庭筠狹邪丑跡,說他品行怎麼壞。因此有關溫庭筠品行極壞的話傳了到京師。63歲老翁,被打折了牙齒,並且落了更壞的名聲,溫庭筠只好親自到長安,致書公卿間,申說原委,為己雪冤,隨後即居於京師。
咸通六年(865 年),溫庭筠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制的溫庭筠,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後,「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並書榜文曰:「右,前件進土所納詩篇等,識略精進,堪神教化,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斷華藻。並仰榜出,以明無私。」將所試詩文公布於眾,大有請群眾監督的意思,杜絕了因人取土的不正之風,在當時傳為美談。而此舉又給溫庭筠帶來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於眾,已遭權貴不滿,又所榜詩文中有指斥時政,揭露腐敗者,溫庭筠稱贊「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更為權貴所忌很。所以,宰相楊收非常惱怒,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貶,所以紀唐夫送其赴方城時,詩雲:「且飲綠(酉錄)銷積恨,莫辭黃綬拂行塵。」遭受此次打擊,再次被貶,年事已高的溫庭筠在這年冬抑鬱而死。《唐才子傳》雲「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後不久而死,還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頓失意而死,千載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視權貴。所以紀唐夫送他赴方城詩又雲:「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
當時權貴,可以排擠、壓制溫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卻壓制不了溫庭筠的才華四溢。溫庭筠終於成為文學史上千古不朽的詩人。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詩詞俱佳,以詞著稱。溫庭筠詩詞,在思想意義上雖大多無較高的價值,但在藝術上卻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被譽為花間派鼻祖。王拯《龍壁山房文集懺庵詞序》雲,詞體乃李白、王建、溫庭筠所創,「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雲:「詞有高下之別,有輕重之別。飛卿下語鎮紙,端已揭響入雲,可謂極兩者之能事。」又載張惠言語雲:「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信然。飛卿蘊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柔之氣。」「針縷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跡,花間極有渾厚氣象。如飛卿則神理超越,不復可以跡象求矣。然細繹之,正字字有脈絡。」劉熙載《藝概》更雲:「溫飛卿詞,精妙絕人。」溫庭筠在詞史上的地位,確是非常重要的。
《花間集》收溫詞最多達66首,可以說溫庭筠是第一位專力填詞的詩人。詞這種文學形式,到了溫庭筠手裡才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隨後五代與宋代的詞人競相為之,終於使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成蔚為大觀,至現在仍然有著極廣泛的影響。溫庭筠對詞的貢獻,永遠受到後人的尊敬。
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贊賞這一聯,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
溫庭筠詩詞集,據《新唐書·藝文志》,當時曾有《握蘭集》三卷,《金荃集》10卷,《詩集》5 卷,《漢南真稿》10卷,又有與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詩文合集《漢上題襟集》10卷,知其創作頗豐。可惜其集不傳,今所見溫庭筠之詩詞,唯《花間集》、《全唐詩》、《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除詩詞外,溫庭筠還是一位小說作家、學者。據《新唐書·藝文志》,溫庭筠撰有小說《乾巽子》3卷、《採茶錄》1卷,編纂類書《學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現在無從探知其詳。尤其是《學海》10卷的亡佚,實在是我國學術史上的一大損失。如果《學海》能保存下來,必然會對學術研究和輯佚等工作大有貢獻。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我國詞史上的重要人物,溫庭筠詩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實在是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大損失。不但詩文集亡佚,連有關溫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現在難以考知溫庭筠的詳細情況,《唐才子傳》所載溫庭筠傳,也時序顛倒,舛錯支離。雖經有關專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雖則如此,溫庭筠還是在文學史上大放光輝,名垂千古。參考資料:http://www.ruiwen.com/news/20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