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說思想的現代性
㈠ 張愛玲小說寫作特色
張愛玲的代表作品有《傾城之戀》《金鎖記》《紅攻瑰與白玫瑰》《半生緣》《沉香屑.第一爐香》等。
說張愛玲的小說特點,要先說一說她的出生背景,她的身世本身就蒼涼而精彩。
3、獨特的語言、入神的刻畫
受中西文化影響,從小受唐詩宋詞的熏陶,文字或古典借用、或西方文化引入,在新舊現代小說之間游刃有餘,新舊文字完美交融,個人色彩鮮明,形成了張愛玲獨特的寫作風格。
她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倒敘的方法來敘述故事,巧妙運用比喻和對比,再爛再糟心的事物,到了張愛玲的筆下都可以有生動形象的比喻,都可以表達她的愛恨情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具有獨特的美感。
張愛玲的小說大都取材於淪陷前後的香港和上海,內容多是男女之間的戀愛婚姻關系,那個沒落年代小人物的生活俗事。正是這些看起來很世俗的事情,在張愛玲的筆下,其內里的蒼涼力透紙背。正是她文字所表達的力量,讓我們讀懂作品背後的蒼涼慘淡。
她的作品總是讓人無窮回味和反復思考。
㈡ 張愛玲小說反映了什麼思想
1、本書簡介:
《金鎖記》寫於1943年,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2、思想意義:
本書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現了現代社會兩性心理的基本意蘊。她在她那創作的年代並無任何前衛的思想,然而卻令人震驚地拉開了兩性世界溫情脈脈的面紗。主人公曾被作者稱為她小說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擁有著「一個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為了報復曾經傷害過她的社會,她用最為病態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著人像剃刀片」,隨心所欲地施展著淫威。
文章描寫了曹七巧的悲劇人生,她的悲劇不僅僅是金錢的悲劇,更是人性的悲劇,揭示了女性自身的弱點,顯示出都市女性的精神病態以及慾望的膨脹。
張愛玲正是通過曹七巧非人性、非女性的扭曲,寫出了在長期封建統治背景下,在受奴役被壓抑遭虐殺的處境中女性的麻木、愚昧以及精神畸變。
㈢ 張愛玲小說的思想主題是啥
張愛玲小說極為鮮明的藝術獨創性,主要表現為"舊小說情調與現代趣味的統一。1945-1952去香港前,1952-六十年代到美定居前,定居美國到逝世.她的創作大多取材於上海、香港的上層社會,社會內容不夠寬廣,卻開拓了現代文學的題材領域。這些作品,既以中國古典小說為根柢,又突出運用了西方現代派心理描寫技巧,並將兩者融合於一體,形成頗具特色的個人風格。愛玲的作品取材於世俗生活,將西方現代心理分析派的要領和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筆法奇特地結合在一起,風格富麗堂皇而且充滿豐富的意象。
㈣ 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1)、紛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寫技巧
「卷著雲頭的花梨炕,冰涼的黃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這是他所懷念的古中國……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樹,一樹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紋。長安靜靜的跟在他後面送了出來。她的藏青長袖旗袍上有著淺黃色的雛菊。」 ( 《金鎖記》)
時至今日,我們應當承認,從五·四新文學誕生以來,就描寫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當代小說作家,很少有人像張愛玲那樣能夠以其完美圓熟的技術、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觀、犀利的觀察與豐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熾烈迸發的才情成就於文壇。在那個墾荒與洪流的時代,許多作家的文學語言尚處在胡適之、郭沫若自五四時期創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話詩體,對創作技巧抱著鄙夷的態度,而象張愛玲這樣優美暢達、厚積薄發的文字是很少見的。應當說,張愛玲是避於我們文學發展的潮流之下,向我們展示了文學的另外一些層面的。上述特點可以說是張愛玲作品呈現的最主要特徵,在四十年代即被評論家所承認。
文字表達中,對意象的撲捉,精當的描寫,用比喻通感來寫情狀物以推進情節和烘託人物心理是張愛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這其中,包融了她對生活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對作品寫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經驗和總體把握。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現。如在《沉香屑·第二爐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寫:
「……牆里的春天延燒到牆外去,滿山轟轟烈烈開著野杜鵑,那灼灼的紅色一路摧枯拉朽燒下山坡子去了。杜鵑外面,就是那濃藍的海,海里泊著白色的大船。」
這里不單是色彩的強烈對照給予觀者一種眩暈的不真實的感覺——處處是對照,各種不調和的地方背景,時代氣氛,全是硬生生地給攙揉在一起,造成一處奇幻的境界。這不是客觀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觀意識和想像加入其中,來對作品主題和人物進行環境映襯和心理烘托,表現出主人公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時模糊的意識和恐懼的心理。它完全是與作品融為一體,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於行文的轉折(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寫),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為作者初期的創作,象《沉香屑·第二爐香》這一時期的作品顯然在意象的撲捉、情景的烘托和情節的暗示上過於看重和強調,有些吵,有較重的刀爺痕跡,但另一方面,卻顯示出了作者在這一方面過人的能力。有些描寫於細微處見精神,卻又起伏跌盪,如虹飛碧落,給人目不瑕接之感。如《傾城之戀》中一段風的描寫:
「只有那莽莽的寒風,三個不同的音階……三條駢行的灰色的龍,一直線向前飛……叫喚到後來,索性連蒼龍也沒有了,只是三條虛無的氣,真空的橋梁,通入黑暗,通入虛空的虛空。
……風停了下來,像三條灰色的龍,蟠在牆頭,月光中閃著銀鱗。」
(2)、深刻的心理刻劃和充滿靈性的通感運用
張愛玲小說對於人物的心理刻劃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舉動,對話,背景的移換,甚至光線、氣味,都反映出心理的進展。「每句說話都是動作,每個動作都是說話」④如《金鎖記》中童世舫與長安戀愛的一段,完全用眼光、氣味和感覺表達出了人物沉浴愛河的心理狀態:
「兩人並排在公園里走著,很少說話,眼角里帶一點對方衣裙與移動著的腳,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氣,這單純而可愛的印象,便是他們的欄桿,欄桿把他們與大眾隔開了。空曠的綠地上,許多人跑著,笑著談著,可是他們走的是寂寂的綺麗的迴廊——走不完的寂寂的迴廊。不說話,長安並不感到任何缺陷。」
尤其是女作家在運用通感方式進行描寫上有充滿著藝術靈性的表達能力,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如寫人的感覺:
「七巧眼前彷彿掛了冰冷的珍珠簾,一陣熱風來了,把那簾子緊緊貼在她的臉上,風去了,又把簾子吸了回去,氣還是沒有透過來,風又來了,沒頭沒臉包住她——一陣涼一陣熱,她只是淌著眼淚。」
(《金鎖記》)
這是一個女人情長氣短的窒息絕望。作者把人的感受和心理狀態轉化為可以感知的行為,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再如一些形象而極具美感的比喻描寫成為文章的亮點,使作家的文字具有很強的閱讀價值,如:
「晴天的風像一群鴿子鑽進他的紡綢褲褂里去,哪都鑽到了,飄飄拍著翅子。」 (《金鎖記》)
「振保覺得她完全被打敗了,得意至極,立在那裡無聲的笑著,靜靜的笑從他的眼裡流出來,像眼淚似的流了一臉。」
( 《紅玫瑰與白玫瑰》)
2、自己的文章——於平凡處的寫作方法
(1)、參差對照的寫作手法
「……而人生安穩的一面則有永恆的意味,雖然這種安穩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時候就要破壞一次,但仍然是永恆的。它存在於一切時代……」
「我寫作的題材便是這么一個時代,我以為用參差的對照是比較適宜的。我用這手法描寫人類在一切時代之中生活下來的記憶。而以此給予周圍的現實一個啟示。」⑤
上述引文是作家自己對創作的認識。作家根據自己創作的題材選擇了認為合適的寫作手法,虛偽中有真實,浮華中有素樸,人物在回憶與真實間徘徊。在今天看來,作家的創作也是相當含蓄而內斂的。她把精力運用到故事的營造中去,寫人物的神態、舉止、心理活動,特別是善於抓住人物一剎那的心理變化——歡樂時的一絲蒼涼,勇敢時的一絲恐懼,作家把這種心理感受如抽絲般自人物心底抽出,一絲一絲,編織起來,在故事的結尾成為一隻蝴蝶——永恆的人性靈魂的翅膀,放飛掉。
正是基於此,張愛玲的小說創作過程從初期紛繁的意象,濃烈的色彩,多人物的長情節逐漸走向淡化,開始追求簡單的故事和不著痕跡的作風。在這一階段,作家在情節的推動,時間跨度的起轉承和上的手法十分高超。比較長的情節之間是一段類似電影蒙太奇式的切換:
「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里反映著的翠竹簾子和一幅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盪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簾子已經褪了色,金綠山水換了一張她丈夫的遺像,鏡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金鎖記》)
而有些只是一句話:
「……露出一座灰色小白房,炊煙蒙蒙上升,鱗鱗的瓦在煙中淡了、白了,一部分泛了色,像多年前的照片。」 (《連環套》)
諸如此種的寫作手法,使作品呈現出一種寧靜、沖淡的美。同樣,張愛玲小說的結局也非常精彩,一兩句話的收尾,戛然而止,無盡的余韻在後面延伸。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金鎖記》)
(2)、營造氣氛的高手
由於敘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寫技巧的運用,張愛玲的作品中幾乎可以隨時營造出不同的氣氛。作品中的人物在現實背景中隨時的「出離」,成為特定情節中的特定人物。《傾城之戀》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作品中范柳原和白流蘇在傾城的亂世之中,一旦兩人獨處,展開他們感情的「對決」,作家只是幾句景物的交待,就讓他們成為舞台劇中的演員:
「一眼看去,那堵牆極高極高,望不見邊,柳原看著她道:『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
3、中西合璧—傳統小說語言和意境同現代小說技法的融合
㈤ 談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西合璧,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創作特色
20 世紀中國文學史上, 張愛玲的女性書寫是主流文學之外的重要收獲。張愛玲對中國文學的最大貢獻是將西方現代思想及寫作方法與中國傳統文學做到了完美的融合, 達到了古典性與現代性的和諧統一。張愛玲的創作能夠在傳統風韻中凸現現代個性, 從中國古老文化中滲透出現代氣息, 可以稱得上是一位立足於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現代派作家。張愛玲小說的現代性特徵在她的小說《金鎖記》中可見一斑。
被傅雷稱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的《金鎖記》是備受讀者關注的一篇小說。文章圍繞姜公館二奶奶曹七巧被金錢的貪欲打造的金鎖圍困的 30 年展開情節,七巧用自己的青春, 用受盡大家庭的欺侮, 最終換取了一副沉重的金鎖, 這金鎖壓制了她的情愛, 泯滅了她的人性。別人毀掉了她的一生, 她又變本加厲地毀掉了兒女長白、長安的一生, 最後在所有人的憤恨哀怨中孤單地死去。作家所描寫的是自己熟悉的沒落貴族的家庭日常生活, 無論是構造故事、運用語言還是設置人物都深受《紅樓夢》的影響, 極易為中國讀者所接受, 而其小說的現代性也體現在《金鎖記》的主題人物、藝術結構、敘述技巧的各個方面。
張愛玲的小說可以說是關於文明與人性的哀歌, 其哀歌的主旨, 不是對社會的批判, 更談不上對社會的改造,而只是在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都市背景中, 展示人們精神的墮落與不安, 展示人性的脆弱與悲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就是產生於對西方現代文明的反省、批判和仇視, 對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類命運的思考。恰恰, 張愛玲就是這樣表述了自己對於現代人與現代生活的理解。
張愛玲筆下的日常生活是庸俗、瑣屑、無聊的, 是一種存在處境, 人生的荒誕與荒涼在《金鎖記》中被詮釋演繹到了極點, 不僅描寫了一段苦澀的婚姻, 也描述了一個女人的瘋狂。張愛玲對人性的「現代」感悟也體現在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描繪出了現代人的多重變態性格和精神困境。曹七巧就像是一頭困獸, 一生都在慾望的牢獄中掙扎, 在情慾與金錢欲的交織、沖突中, 由一個曾經天真的少女變成了一個心理扭曲的瘋子, 由此反映出傳統文化的衰落和西方文化對傳統文明的巨大沖擊。
在藝術表現上, 張愛玲小說的現代性特徵則體現的更加充分。首先從故事的結構來看,《金鎖記》的故事是這樣開頭的「:三十年前, 一個有月亮的晚上…… 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 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 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 比眼前的月亮大, 圓, 白; 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 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凄涼。」類似這樣的開場白在她的小說中還有許多, 從形式上看, 類似中國舊小說的入話, 是導入故事的套語。而在張愛玲的小說里, 它的敘述功能遠不止於此。古典小說的開場白常常是要交待故事所發生的時代背景、地理環境、社會生活等內容, 而張愛玲小說的開頭更主要的是要營造一種氣氛, 要讓我們進入她小說的氛圍。在小說的結尾, 曹七巧在對往事蒼涼的回憶中死去, 小說是以這樣的一段文字結束全篇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 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有完——完不了。」讓人回味無窮的結尾, 也引人深思, 超越了中國傳統小說大團圓的結局模式。
在故事的進展中, 張愛玲還運用現代電影的表現手法使她的故事敘述得更加流暢、緊湊。最典型的是故事中對十年光陰流逝的交代「:風從窗子進來, 對面掛著的迴文雕漆長鏡, 被吹得搖搖晃晃。磕托磕托敲著牆。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里反映著翠竹簾子和一幅金綠屏條依舊在風中來回盪漾著, 望久了, 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 翠竹簾子已經褪色了, 金綠山水換了一張丈夫的遺像, 鏡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傅雷先生指出「:這是電影的手法: 空間與時間, 模模糊糊淡下去了, 又隱隱約約浮上來了。巧妙的轉調技術! 」
中國傳統小說往往是以情節取勝, 有動人的故事情節, 人物形象的塑造要稍顯遜色一些, 不足之處在於很少深入到故事中人物的內心去探究深幽細微的心理變化,而張愛玲卻能夠把古典敘事和現代敘述的各自優長匯於一身。她的小說有動人的故事情節, 同時在情節安排、人物設置、細節處理時又注意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的心理刻畫, 在故事情節發展的同時也呈現著人物性格的發展,可以說具有「情節小說」和「心理分析小說」二者的長處,在刻畫人物的心理時具體運用了以下幾種藝術手法:
首先是敘述過程中敘述角度的轉換: 由全知視角的敘述轉換成小說中某一人物的視角敘述, 這樣就比較容易把握人物的心理狀態, 人物內心狀態的表現, 主要是意識的直接呈現, 是典型的「意識流」的寫作方法, 這也是現代小說的基本特徵之一。《金鎖記》中就有一段以主人公曹七巧的視角敘述的精彩段落, 七巧熬到分家另過之後,有一天當她愛著的小叔子姜季澤專程跑來向她示愛時,「七巧低著頭, 沐浴在光輝里, 細細的音樂, 細細的喜悅…… 她微微抬起臉來, 季澤立在她跟前, 兩手合在她扇子上, 面頰貼在她扇子上。他也老了十年了, 然而人究竟還是那個人呵!他 難道是哄她么?他想她的錢——她賣掉她的一生換來的幾個錢?僅僅這一轉念便使她暴怒起來。…… 」這一大段的意識流動呈現了七巧在聽到她愛了大半輩子卻又得不到的人向她示愛後的一系列的心理變化: 喜悅—惆悵—暴怒—怨恨, 酸甜苦辣如排山倒海般翻騰在主人公的心頭, 最終對金錢的貪欲戰勝了對愛情的渴望, 她趕跑了季澤, 徹底做了金錢的奴隸。
其次, 作品還借用現代電影蒙太奇手法來表現人物潛意識的思想活動。想著當年做姑娘時「朝祿趕著她叫曹大姑娘。難得叫聲巧姐兒, 她就一巴掌打在鉤子背上, 無數的空鉤子盪過去錐他的眼睛, 朝祿從鉤子上摘下尺來寬的一片生豬油, 重重地向肉案一拋, 一陣溫風直撲到她臉上, 膩滯的死去的肉體的氣味……她皺緊了眉毛。床上睡著的丈夫, 那沒有生命的肉體……」。由記憶中死豬肉的氣息跳躍到了自己現時的處境, 由現實的處境聯想起過去健康自由的生活, 雖然沒有一字明寫曹七巧的心理活動, 但現代手法的成功運用得以讓讀者深入到了人物的內心, 對曹七巧的悲劇命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另外, 張愛玲還通過對「意象」的精心營造來表現人物復雜微妙的心理活動, 意象本是我國古典文論中一個重要的理論范疇, 也是傳統詩學的核心理論, 它構成了古典詩歌的主體性特徵。張愛玲小說中的意象使用超越了古典詩歌中意象的使用功能, 既是小說規定情境中人物活動的背景, 又是人物心理、處境及人物之間關系的隱喻和象徵。在《金鎖記》中「,月亮」是作者使用頻率最高的意象, 實際上作者在其他作品中也經常用到月亮這個傳統的古典意象。小說中除去開頭篇尾兩處為籠罩全篇渲染氣氛而提到月亮之外, 全文共有五處用到了月亮的意象。它的每次出現都反映著人物的心理,象 征著人物的命運。通過《金鎖記》的個案分析可以看出張愛玲是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學, 又利用西方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 創作出了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學佳作, 並把五四以來就開始的中國文學的現代化推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㈥ 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點
張愛玲小說的魅力首先來自於傳奇的故事以及彌漫其中的夢魘般的氛圍。她的小說似夢囈,誘你走入一個傳奇而虛幻的小說世界。「說不盡的滄涼故事」便成為張愛玲作品的獨特題材。在張愛玲小說中我們能感受到的不僅僅使夢魘般的氛圍,夢魘般的故事,夢魘般的文化,還有夢魘般的人性,她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去展示人性的深刻變幻,這是張愛玲小說值得推敲的成功經驗。
一、在主題思想上,她的作品彌漫著濃厚的悲劇色彩。她以一種近乎冷酷的悲劇感敘述一個個悲涼的傳奇,內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優越感與孤獨感交織起來形成她對時代「荒涼」特色的心理感受。張愛玲在塑造小說人物形象時無意識地迎合了亞里士多德關於悲劇主人公的美學理論。這與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張愛玲出生於上海一個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織的家庭。這樣的家庭環境和文化氛圍使張愛玲過早的成熟,並形成了她怪異頑強的性格和自立於世的人生態度。這對其創作心態的形成產生了直接影響。由於她悲涼的家庭經歷和特定的生活環境,她的作品彌漫著濃厚的悲劇色彩。她以一種近乎冷酷的悲劇感敘述著一個個悲涼的傳奇,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道奇異的風景線。
二、在選材上,張愛玲的作品以言情為主。可以說男女之情是貫穿她全部創作的一條線索。張愛玲認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為生命過程的重大現象,負載著深刻的人性內容,揭示著人生的真諦。她的小說著力表現男女之間的感應、磨檫、摸索、閃避,如此種種,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細致入微的刻畫;另一方面,她不象一般的新文學作家要麼把戀愛提升到浪漫理想的境界中來肯定,要麼試圖在社會意義上尋求合理性進而將所有的沖突歸結到外界因素上去,她所著力表現的不是戀愛者超凡脫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們凡俗的一面。在她看來,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實的。她試圖於男女之間的傳奇故事中尋找普通的人性,於男女之情中傾聽「通常的人生的迴音」。因此,她的言情並不局限於單純的言男女之情,而是將之升華到言「世態人情」和「風俗人情」。她對世情的把握極為准確,「冷暖世情,比比入畫」,「世態人情隱約其間」。[6]《金鎖記》中季澤與七巧之間的感情糾葛,雖然曖昧而畸形,猜疑中透著人性的冷酷,但七巧畢竟也是一個渴望得到愛的光輝,當季澤站在她面前,小聲叫道:「二嫂!……七巧」接著訴說了(終於!)隱藏十年的愛以後,七巧低著頭,沐浴在光輝里,細細的喜悅……這些年了,她跟他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來,還有今天!「她要在樓上的窗戶里再看他一眼。無論如何,她從前愛過他。她的愛給了她無窮的痛苦。單只這一點,就使她值得留戀。
三、張愛玲對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間種種微妙復雜的關系,也把握得極為准確和深入。
人心的真相,最好放在社會風俗的框子里來描寫;因為人表示情感的方式,總是受社會習俗的決定的——這一點,凡是大小說家都肯定,張愛玲也肯定。張愛玲受弗洛伊德的影響,也受西洋小說的影響,這是從她心理描寫的細膩和運用暗喻以充實故事內涵的意義兩點上看得出來的。可是給她影響最大的,還是中國舊小說。她對於中國的人情風俗,觀察如此深刻,若不熟讀中國舊小說,絕對辦不到。她文章里就有不少舊小說的痕跡,例如她喜歡用「道」字代替「說」字。她受舊小說之益最深之處是她對白的圓熟和中國人脾氣的給她摸透。
四、張愛玲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十分吸引人,總體結構獨特,這與她嫻熟的寫作技巧有關。張愛玲敘述故事喜歡使用倒敘的手法。
㈦ 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的思想意義是什麼
一《金鎖記》寫於1943年,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張愛玲在本書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現了現代社會兩性心理的基本意蘊。她在她那創作的年代並無任何前衛的思想,然而卻令人震驚地拉開了兩性世界溫情脈脈的面紗。主人公曾被作者稱為她小說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擁有著"一個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為了報復曾經傷害過她的社會,她用最為病態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著人像剃刀片",隨心所欲地施展著淫威。
作者將現代中國心理分析小說推向了極致,細微地鏤刻著人物變態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話語產生了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金鎖記》在敘述體貌上還借鑒了民族舊小說的經驗,明顯反映了類似《紅樓夢》之類的小說手法已被作者用來表現她所要表現的華洋雜處的現代都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