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小說的藝術特徵
①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徵
後現代主義文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社會中出現的范圍廣泛的文學思潮,於20世紀70-80年代達到高潮。無論在文藝思想還是在創作技巧上,後現代主義文學都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延續和發展。主流學術界曾經不區分「現代」和「後現代」兩個概念,但由於二戰之後文學發展的特徵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現代主義」所能涵蓋的范圍,因此將後現代主義文學看作一個獨立的文學思潮,和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以及現代主義並舉。
②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點
語言更自由,表現手法更多樣,有很多流派:荒誕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等等。文字中有種莫名的失落迷茫,表現了現代人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在二戰摧毀這個世界的同時也摧毀了數千年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讓人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和自己的人生,夢醒了無處可走的失落感。
③ 後現代主義風格特點
1、注重前史與現代技術的融合
後現代特性建議繼承傳統文明,在懷舊思潮的影響下,後現代特性在尋求現代化潮流的一同,將傳統的典雅和現代的新穎相融合,創造出融合時尚與典雅的群眾計劃。
2、多元化的共同
後現代特性以凌亂性替代了現代特性簡練單一的特性,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等手法,營造出空間凌亂、多遠的空氣,替代了現代特性共同明晰的特性,在藝術特性上更多的多元化。
3、注重人性化和自由化
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純理性和功用主義的反叛,在後現代特性的計劃中側重以人為本的計劃原則,側重人在技術中的主導地位,更加註重人性化和自由化。
4、注重特性和文明內涵
後現代特性作為一種計劃潮流,將現代主義蒼白的千人一面用浪漫主義、個人主義替代,在推重天然、典雅的日子情味中,更加側重人性化的主導地位,出色計劃的文明內涵。
(3)後現代主義小說的藝術特徵擴展閱讀
後現代主義風格在建築上的發展:
後現代建築在造型方面打破了常規,在設計中求新意、求不同、求變化。
後現代主義建築主張:建築設計應從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出發,力圖溝通傳統與現代的聯系,形成兼收並蓄、豐富多彩的設計風格,追求裝飾的含義,文脈和象徵性。在當今,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了現代建築的主流趨勢。
④ 後現代主義作品有那些特點
後現代主義並不是簡單地「回歸傳統」和「回歸歷史」,它不是一種復古主義的設計風格,而是採用抽出、拼接、混合等方式,對於傳統和歷史的材料進行折中處理,從而使裝飾藝術具有模糊的特點。
⑤ 後現代主義是怎樣的一種藝術風格
後現代藝術的闡述 -----朱雨澤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一場發生於上世紀70年代,於80,90年代流行歐美,現代藝術與後現代藝術的分水嶺是法國的1968年的「五月風暴」。當今後現代主義對哲學,藝術,文化,醫學以至於建築等產生了巨大影響,其要旨在於摒棄現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規范。在後現代主義藝術中,這種摒棄表明其拒絕現代藝術作為一個分化了文化領域的自主價值,並拒絕現代藝術形式限定原則與意識形態傾向,其實質是超越主觀表現主義,尊貴自然回歸自然。
後哲學(after philosophy)於上世紀80年代漸成體系,其主張是反對主客二分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構築物我交融的地球村。他們所講的人與世界合一,物我交融之思想是經歷了西方千年傳統的主客關系式的洗禮之後的超越。顯然後哲學的理論體系支持了後現代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後現代藝術在藝術創作中所表現的突破一切禁忌和界限,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其基本思想。這也是其對現代藝術進行批判的一個出發點,其不滿現代藝術對形式,體系,觀念等的束縛,不願藝術創作和創新停滯不前,這也就是後現代藝術所說的「不確定性」。也體現了後現代藝術顛覆傳統無止境之精神,表現了藝術對於顛覆舊的文化所表現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後現代藝術否定傳統藝術之目的不是不要藝術,而是在尋求沒有任何限制的新藝術和大自由,是先解構而後再建構的過程。
後現代藝術不是一個風格概念,可以說是對現代藝術的超越,因為它的哲學理念發生了根本變化。其探索新的表現方式,尋找某種不可表現的事物的感覺進而顯現不可見物,用哲學的語言來探索藝術(尋覓不在場),先解構與再建構。
有些西方學者認為塞尚是現代藝術之父,而杜尚是後現代藝術的開創人。波洛克是後現代藝術的啟蒙人。波洛克將藝術引回到自發與天然的狀態,的確人類最初的藝術活動是自發和天真自然的,無須專門訓練,根本沒有藝術家職業之分,藝術成為專業工作之後也就有了關於藝術的標准,如中國畫有古典的「六法」,徐悲鴻搞的「新七法」等等。顯然這種分工和標準是桎梏,有礙於健全的人性發展的。如今在社會條件改變了的情況下,還把這些固定的標准當成至高無上的法則要人們遵從,明顯是不合理的。杜尚給後人最大的啟示是以一種看似搞笑的而實際上有相當深刻的思想,他嘲笑了人們在文化藝術領域的拘謹和匠氣,從而呼喚一個新的富有自由創作精神的時代之到來。杜尚暗示人們,藝術的價值在於思想,有思想,任何物質產品都可以成為藝術品,這種將藝術創造提升到哲學層面的思考客觀上取消了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學科,暗含了藝術與藝術史即將終結的理論判斷。國內最近也有人大喊藝術已經死亡了。但是我認為人類的藝術智慧遠沒有終結,否定舊的必然要創建新的,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追求。
上世紀中末期的過程藝術(process art),對現代藝術向後現代藝術過度產生著重大影響。最初是來源於波洛克和德庫寧在創作中隨意的滴濺潑灑顏料的偶然性,雖然是技法上的突破但在藝術理念上對後現代藝術的影響是巨大的。過程藝術認為藝術的創作過程比事先的構思重要,體驗時間流逝勝於觀看靜止和持久的物體,力圖表達瞬間即逝的短暫的存在(being),過程藝術多使用易於體現時間變化的軟性顏料。波洛克在中晚期藝術創作時就使用中國產的墨加蛋清創作了許多作品。
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ion)作為一種思潮,興於法國和北歐而盛於美國,這種思潮是在結構主義思潮發展過程中繁衍出來的。德里達是後結構主義的主要人物,他攻擊的目標就是結構主義和「邏各斯中心主義」。由於「邏各斯」一詞既有「語言」又有「思想」的含義,西方傳統哲學認為思想與語言是一致的。德里達則反對語言與思想的一致性,他提出「解構」這一哲學術語。解構(Deconstruction)一詞有解析,分解,瓦解,消失的意思,通過解構來破壞結構主義的自足圓滿的體系,顛覆「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整體世界,因此我國也有將後結構主義譯成解構主義的。「去分化」是後結構主義的重要貢獻,它反對現代主義和形而上學「邏各斯中心主義」的二元分立。後結構主義認為物質與精神,主體與客體,能指與所指,肉體與靈魂,現象與本質,在場與不在場之間不存在分化與對立,從而打破了形而上學的傳統與現代主義思維中二元分化思維。後結構主義的「去分化」就是超越自我的一種途徑,這與禪學的論述與探索是不某而合的。
縱觀現代藝術和後現代藝術,我們發現哲學的審美價值與理念產生了根本變化。美是存在於「在場」還是存在於「不在場」的幾個世紀爭議漸有共識。一個能超越在場,富於想像力和幻想希望的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更能傳神,更崇高。希望不是空想,希望總是試圖把尚未現實的東西,未顯現的東西轉化為現實的存在,把隱性的存在顯現為存在,這種轉化的過程就是後現代藝術家的勞作與追求。藝術家的詩意境界不要求現實的回應,其創作為藝術和視覺審美帶來了希望。這種希望意味著沖破界限,意味著從既定的現實框架中掙扎出來,希望是痛苦與幸福,黑暗與光明的轉換,要實現這種轉換必須要付出血淋淋的代價。
後現代主義的相關理念和書籍等進入中國才10年,作為當代西方最重要的文化思潮,我們應對其有全面的認識和分析研究,不應再像對待實用主義和存在主義那樣,採用簡單化的方法來處理這樣一場異常復雜而深刻的思想運動。在中國85思潮之後,國人才剛剛知道現代藝術,還沒完全明白現代藝術,又接踵而來了後現代藝術,顯然在學術界對後現代和現代性的紛爭才剛開幕,遠未有展開。事實上,就後現代主義的某些思想給我們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失誤已經敲響了警鍾。半個世紀以來,主客二分哲學主導了我們幾代人,對國家和民族發展起到的背反作用也是有識之士皆有所見的。後現代主義的超越主客二分的思想其實也恰恰是我們道學的思想和禪學的境界,這一點當代歐美的哲學家們是承認的,這也許是暗合也許是輪回。
⑥ 後現代主義藝術的重要特徵是什麼
「後工業化」時代的藝術創作由以往極端的自我表現轉向相對客觀地反映現實,由以往主要是藝術家個人的手工勞動轉向批量生產,由以往的與科學技術對立轉向對科學技術產生興趣並且探討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的各種可能性,這些與以前的不同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藝術的重要特徵。在設計領域,則是要擺脫工業社會大機器生產的束縛,改變現代主義設計相對單調乏味、「功能第一」、過於理性、冷漠的面貌。
⑦ 舉例說明現實(浪漫 現代 後現代)主義小說的藝術特徵
《女神》浪漫主義的特徵
《女神》出版於一九二一年八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詩集,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響的新詩集,盡管在《女神》出版以前已經有新詩集出現,但真正以嶄新的內容和形式為中國現代詩歌開拓一個新天地的,除《女神》外,在當時卻沒有第二部。郭沫若實在是中國的第一個新詩人,《女神》實在是中國的第一部新詩集。
《女神》除序詩外共收詩五十六首。集中最早的詩寫在一九一八年初夏。除一小部分為一九二一年歸國後所作外,其餘均寫於詩人留學日本期間,絕大部分完成在一九一九和一九二�兩年裡。這時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震醒了古老的中國,五四運動的浪潮正在國內洶涌澎湃。人們在漫漫長夜中看到了新的希望。舊道德、舊禮教、專制政治和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的抨擊和破壞;科學、民主、社會主義和一切新事物則受到了自覺的熱烈的追求。這是一個生氣蓬勃的時代,一個充滿著反抗和破壞、革新和創造的時代。《女神》對於封建藩籬的勇猛沖擊,改造社會的強烈要求,追求和贊頌美好理想的無比熱力,都鮮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運動的特徵,傳達出「五四」時代精神的最強音。一方面主人公以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現,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鎖,歌唱一切破壞者。另一方面,是對祖國深情的熱愛和對美好明天的憧憬。詩中歌唱太陽、光明、希望,處處洋溢著積極進取的慾望。這種破舊立新的精神主要通過《女神》極具特色的浪漫主義表現出來。《女神》在藝術上取得了新詩最輝煌的成就,它是「五四」時期浪漫主義的瑰麗奇峰。《女神》的格式追求「絕對自由,絕對自主」,而不受任何一種格式的束縛。它的形式自由多變,依感情的變化自然地形成「情緒的節奏」。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女神》浪漫主義的特徵。我認為《女神》浪漫主義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特色。
《女神》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特色。貫串詩集中的對黑暗現實、陳腐傳統的徹底反抗與破壞,對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熱切追求與贊美,以及對革命前途的堅信,對創造理想的樂觀,等等,都強烈地反映了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革命的願望、要求和理想,這種革命理想主義正構成了《女神》革命浪漫主義的基本精神。詩篇的奔騰的想像與大膽的誇張,弘傳的構思與沈烈的色彩,激昂的音調與急驟的旋律,以及神話的巧妙運用等等,又都同詩人的「火山爆發式的內發情感」(註:《沸羹集·序我的詩》)相適應,反映了革命浪漫主義在手法上的長處。郭沫若曾說:「詩不是『做』出來的,只是『寫』出來的。」(註:《三葉集》1920年1月18日致宗白華信)《女神》中的詩,大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當寫作《鳳凰涅盤》、《地球,我的母親!》等詩時,往往詩興突然襲來,無暇仔細推敲,反復加工,任憑詩句奔瀉成章,但由於詩人感情的飽滿,藝術修養的深厚,所以無論是粗獷的或是婉約的,都使人感到是信手寫來,不事雕琢,而能達到和諧鏗鏘的境地。例如《湘纍》里的一節:
九嶷山上的白雲有聚有消。
洞庭湖中的流水有汐有潮。
我們心中的愁雲呀,啊!
我們眼中的淚濤呀,啊!
永遠不能消!
永遠只是潮!
一唱三嘆,這種自然流瀉的音節是和他和自然流露的感情相適應的。
二、神話傳說的運用。《女神》的浪漫主義特徵主要表現在:詩中採用了比喻、象徵的手法,並常藉助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表達感情。
作者既在中國傳統審美觀念中代表著純潔、高尚、美麗的鳳凰形象中找到了恰當的喻體,又吸收了阿拉伯古老神話傳說中「菲尼克司」滿500歲自焚更生這一喻體的框架。兩個民族的神話傳說中的形象,經過詩人的再創造,構成了一個統一的美好象徵,啟迪他創造新的藝術世界。
三、豐富的想像與誇張的形象和語言,大大增強了此詩的浪漫主義色彩。
想像與誇張擺脫了對生活原型的依賴,似乎呈現了一種不合理性,但更強烈地顯示了生活的本質,融入詩人感情色彩的真實性,是一種更為合理的藝術抒情方式的創造。如作品中對於宇宙的誇張的描繪:「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鐵;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茫茫的宇宙,腥穢如血」,表達了詩人對黑暗中國的憤怒和詛咒的感情。
四、多元化地吸取中外藝術養分並進行融匯創造,形成了一種壯美雄麗的浪漫藝術風格。
郭沫若廣泛地閱讀了我國古典詩歌和某些外國著名詩人的作品。惠特曼的影響當然不能忽視,詩人自己說過:「惠特曼的那種把一切的舊套擺脫干凈了的詩風和『五四』時代的狂飈突進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徹底地為他那雄渾的豪放的宏朗的調子所動盪了。」(註:《我的作詩的經過》,《沫若文集》第11卷第143頁)而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和李白的影響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郭沫若對屈原有深深的愛好。他在詩劇《湘纍》中所表達的那種沛然若決江河的反抗丑惡現實、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既符合於屈原的性格,又代表了「五四」時期詩人自己的處境和心情。這種精神貫串在《女神》的很多詩篇里。李白也是郭沫若所喜愛的詩人,他曾將李白的《日出入行》按照新詩的款式分行寫了出來,詩中「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幸同科」的風格、精神和氣質,與郭沫若息息相通。這些都說明了他同兩位古代詩人之間深刻的精神聯系,也說明了《女神》正是我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傳統在新的革命年代的一個繼承和發展。
《鳳凰涅檠》以其雄放的姿態獨步五四詩壇,以其渾厚高昂的歌聲震動中外,不僅內容上完全嶄新,體現了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精神;而且適應內容需要,創造了一種現代化的自由詩體,創造了一種壯美雄麗的藝術風格。 在作品中,有歌德詩劇中的庄嚴,有瓦格納音樂中的華麗,惠特曼抒情詩中的雄放,海涅歌聲中的柔婉,莊子散文中的汪洋恣肆,屈原騷體中的流動和對比。在這廣泛的吸收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詩人繼承了屈原《離騷》、《九歌》所代表的悲婉豪放的美學傳統,為新詩的風格開拓了一條悲壯豪放的美學之路。郭沫若對於我國古典詩歌的造詣是很深的,尤其喜愛屈原、李白、蘇軾等人的浪漫主義詩詞。我們從「鳳歌」中,就明顯地看到郭沫若受到屈原《天問》的啟發。他當時在日本留學,也受到歐美著名詩人的影響,「鳳歌」和「凰歌」特別明顯地表現了惠特曼式的火山爆發般的激情。但是,他並不拘泥因循我國古代和外國某一個詩人的藝術風格,而是兼采眾長,自鑄新詞。 統觀全詩,我們不難發現,他不因激情洶涌彭湃而像惠特曼《草葉集》那樣過於狂放散漫;相反它卻顯得十分典雅謹嚴:結構渾然天成,布局恰到好處,音韻鏗鏘流暢,節奏有張有弛,甚至連每個段落都寫得十分整齊,很容易使人想到我國古代五、七言詩和民歌,想到歌德、海涅的某些詩作。郭沫若自己曾說過:「海涅的詩麗而不雄。惠特曼的詩雄而不麗。兩者我都喜歡。兩者都還不令我滿意。」(《三葉集》)又說,雄麗的巨制在我國古典文學中罕見。《鳳凰涅架》這種具備壯美雄麗藝術風格的自由體新詩,是郭沫若在中國五四以後的新詩史上的全新創造。宗白華先生當時在致郭沫若的信中稱贊:「你的鳳歌真雄麗,你的詩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詩味甚濃。不像現在有許多新詩一讀過便索然無味了。所以白話詩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實的情緒。」(《三葉集》)
五、氣勢雄渾豪邁和形式格律謹嚴的統一。
《女神》的詩風多豪壯、雄健、頗具陽剛之美。郭沫若的詩可以說是新詩中豪放的先驅,但同時,他也有許多清麗婉約之作。
氣勢雄渾豪邁的自由體詩,是《女神》里最具特色、最能激動人心的篇什,它們真正為「五四」後的自由詩開拓了新的天地。這些詩篇的出現,一方面是詩人自己闊大不羈的襟懷和豐富強盛的想像力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五四運動濤奔浪涌似的反帝反封建的時代精神的產物。郭沫若的自由詩突破了從來詩歌的樊籬和束縛,它沒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甚至連腳韻也不押,但是詩的內在的旋律與詩人感情的節拍是和諧一致的。在很多地方,詩人用重疊反復的詩行表現層出不窮的想像和情思,給與讀者以強烈的內心激動,使他們跟著他一起憤怒,一起高呼,一起反抗。就象他在《序詩》里所期望的那樣,《女神》的確是在當時青年們的胸中「把他們的心弦撥動,把他們的智光點燃」了的。
除了自由體詩而外,《女神》中也有一部分詩形式格律相當謹嚴。例如詩劇《棠棣之花》的歌唱部分採用的是傳統的五言詩形式。《晴朝》和《黃浦江口》有著相當整齊的形式和韻律,而《西湖紀游》中的某些短詩則表現了詞的小令的風味。這些可以看出詩人是如何善於採用多姿多彩的形式,來抒發自己不同的情感。
六、獨特的詩的語言形成壯美雄麗的藝術風格。
「鳳歌」、「凰歌」中,詩人選擇了「鐵、漆、血」這些閉口音的詞和 「悲哀、煩惱、寂寥、衰敗」這些詞義相近的詞,揭示了「鳳凰」的內心世界,抒發了詛咒舊中國的黑暗現實和與之告別的強烈情感,唱出了更生前的「鳳凰」悲壯沉痛的情緒。當我們讀到更生後的「鳳凰」的歌唱的時候,詩中出現的是「歡唱」、「翱翔」,是「新鮮、凈朗、華美、芬芳」。這些開口音和詞義美好的詞語,整個兒地造成一種高昂、熱烈與和諧的情調。新世界的美好光明與舊世界的黑暗丑惡在詩中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新生的「鳳凰」對新的中國的高昂歌唱與新生前對舊中國的悲痛控訴在詩中做了遙相呼應。這樣,便有力地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愛憎與變革的理想,形成了一種既雄壯又華美的藝術風格。
總之郭沫若在《女神》的創作中表現出了對現實強烈不滿,對庸俗醜陋的現實極為反感,而對一切非凡的事物有強烈的興趣。他不喜歡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而偏愛表現主觀理想,特別注重主觀抒情。強調創作自由,強調在創作中要充分展示個人的主觀世界,要充分表露那種奔放的、直露的、不受任何約束的個人強烈感情。同時寄情山水和贊美大自然。以大自然為描寫和歌頌的對象,在盡情抒發對大自然的感受中,既寄託自己的理想,又突出人和大自然的精神交往。
善於運用誇張的手法,要求個性解放和絕對的創作自由,否定藝術家遵循任何規則。從這種觀點出發,他在創作中採用多種多樣的體裁形式,喜愛用誇張和對比的表現手法,還喜歡運用華麗的詞藻,作品中充滿生動豐富的比喻,使美與丑、善與惡形成強烈鮮明的對照。
強調主觀與主體性,側重表現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像提到創作的首位,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超越現實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從而形成獨特浪漫主義風格。
⑧ 後現代主義文學有哪些特徵
後現代主義是一股20世紀下半葉風靡世界的文化思潮,本文以法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經典之作《情人》為例,分析了後現代主義跨越真實與虛構的邊界、文本的歷史化與歷史的文本化、消除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界限、主體的消亡與零散化的特徵。
關鍵詞:後現代主義;杜拉斯;情人
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來盛行於西方世界的一種泛文化思潮,也是對現代文化哲學和精神價值取向進行批判和解構的一種哲學思維方式和態度。這一反現代性思潮雖然孕育於30年代現代主義的母胎,但主要是後現代社會(又稱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晚期資本主義)適應科學技術革命發展需要的產物,也是美國社會危機和精神異化的反映。一般認為,後現代主義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國,以後擴展到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作家萊斯利?非德萊稱:「今天幾乎所有的讀者和作家——從1995年起——都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正經歷文學現代派的垂死掙扎和後現代主義分娩的陣痛。」如同現代主義與傳統文化決裂的關系一樣,後現代主義也被認為是與現代主義的決裂。
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便是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作品之一。杜拉斯從十幾歲開始寫作,《情人》出版於一九八四年,當年就榮獲龔古爾文學獎,杜拉斯也因此成為享有世界聲譽的法語作家。一九九一年,《情人》拍成電影後,更使杜拉斯成為當今世界幾乎家喻戶曉的女作家之一。
一、跨越真實與虛構的邊界
琳達·哈琴在《後現代主義詩學》中指出:「在後現代主義文學突破的種種邊界中,最重要的,便是虛構與非虛構,進而言之,生活與藝術的邊界」。跨越真實與虛構的邊界,是後現代主義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徵。在《情人》中,我們也看到了這一後現代主義的特色。杜拉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完成了這一跨越。在她的文本中沒有所謂真實與虛構,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她不斷地說著自相矛盾的話,讓讀者在真實與虛構之間陷入困惑,把讀者引入一個亦真亦幻的小說世界中。
二、文本的歷史化與歷史的文本化
我們很難說清楚《情人》想表現的是什麼,它的主題「決非一個法國少女與一個中國人的故事而已」。在《情人》中,我們無法清晰地分辨出現實世界和文本內容的界限在哪裡,在反復的閱讀中,文本的意義不斷被擴散、被顛覆。在後現代主義中,所謂文本的終極意義,只是一個神話。文本的歷史化與歷史的文本化,其實就是文本與文本直接的關系。法國後結構主義思想家克莉斯蒂娃稱這種關系為「互文性」。各個文本之間既相互引發、相互派生、又相互指涉、相互呼應。
三、消除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界限
在《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一書中,傑姆遜認為後現代主義首先表現出一種「美學民眾主義」。現代主義文化追求的是高雅的文化,而在後現代主義階段,文學已經消除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限,純文學正在慢慢的消失。法國思想家讓?鮑德里亞宣稱「玩弄碎片,就是後現代」。①後現代主義表現的是一個零散、破碎、多元化的世界。在《情人》中,杜拉斯毫不費力的塑造了這樣的一個破碎的世界,使人乍一看,覺得這個人生都是在不斷的碎裂的過程當中。
四、主體的消亡與零散化
美國理論批評家詹姆遜把「主體的死亡」看作是後現代主義的特徵之一。主體性的的喪失,使後現代主義藝術「幾乎是普遍性的被稱作是拼湊的實踐」。在杜拉斯的《情人》中,小說的敘述視角不斷變換,不同的敘述聲音在文本交織出現,使主體的零散化、亦真亦幻。杜拉斯運用種種不確定的、沒有名稱的、說不出名字的形象,製造出一種含混不清的狀態。體現出後現代中心性、主體性、同一性消失的特點。
⑨ 後現代主義的風格特點
1、注重人性化和自由化,也許很多人不了解這種家居裝飾風格,並沒有太多接觸。事實上,它與現代風格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它具有更大的人性化和自由化,它是現代主義的純粹理性和功能。該學說的反叛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注重個性,表達自己,因此後現代風格在現代年輕人中非常流行。
2、注重個性和文化內涵,作為一種流行的家居裝飾風格,很多人在8090年後很久就欣賞它。與現代風格相比,它放棄了現代主義的消失,但卻以浪漫和個人主義取代它,尊重自然和優雅。在生活品味中,重點放在人性的主導地位,突出了設計的文化內涵。
3、多元化的單位,在這種家居裝飾風格中,它具有更多的裝飾物和各種裝飾技術。隨意混合和混合,使後現代化的多樣化和復雜性取代了獨特的現代簡約設計。它採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等手段營造出復雜而強大的氛圍,而不是現代風格的統一和清晰的特徵,更加多元化的藝術風格。因此,在後現代風格中,房間的整體外觀看起來非常迷人。這就是大家喜歡該風格地主要原因吧。
⑩ 現代主義文學在思想內容、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方面有什麼基本特徵
我選C,因為D明顯不對,排除。如果是多選題,那麼AB就對,我選ABC,理由如下
現代主義文學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
特點
1.矛盾
後一句話推翻前一句,全書的敘述者搖擺於不可調和的慾望之間。貝克特的小說《無法命名者》里的結束語是個絕妙好例:「你必須講下去。我不能講下去,我願意講下去。」美國作家勒那德·米凱爾在一篇短篇小說中講過,「靠虛構或不靠虛構,人都沒法生活。」庫特·馮尼格的《貓的搖籃》里的宗教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的:「令人傷心的是必須粉飾現實,同樣令人傷心的是實在無法粉飾現實。」後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人物在性別上往往是模稜兩可的,例如布力吉德·勃羅菲的作品《在運輸中》的一個敘述者記不清自己是男性還是女性。在約翰·巴思的小說《牧羊郎加爾斯》中的主人公及其所愛者在口答「你是男人還是女人?」時一律說:「又是,又不是。」
2.排列
後現代主義作家有時把幾種可能性組合排列起來,以顯示生活和故事的荒謬。例如貝克特的《華特》里有整整一頁半如下的敘述: 「至於他那兩只腳,有時每隻腳都穿一隻短襪,或者一隻腳穿短襪,另一隻腳穿長襪,或一隻靴子,或一隻鞋,或一隻拖鞋,或一隻短襪和靴子,或一隻短襪和鞋子,或一隻短襪和拖鞋,或一隻長襪和靴子。或一隻長襪和鞋,或一隻長襪和拖鞋。」貝克特的人物力圖把數學的次序強加於經驗上面,因為他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哲學的次序。
3.不連貫性
上述的排列法打斷了行文的連貫性。現代主義作品,如《荒原》是連貫的,只要我們能辨認出它的哲理基礎;而後現代主義文學則懷疑任何一種連貫性。這方面的一個常見的情況是一篇小說以極簡短的互不銜接的章節、片斷來組成,並從編排形式上來強調各個片斷的獨立性。
4.隨意性
後現代主義作品的創作和閱讀成了一種隨隨便便的行為,如約翰遜的活頁小說,任讀者去拼湊閱讀的次序,從哪一頁讀起都可以。
5.比喻的極度引伸
有些後現代主義作家有意識地把比喻引伸成獨立的故事,再也不回到原來的上下文中去了。 作者的意圖是向讀者提供形形色色的繁復材料,使他無從得到綜合的認識,藉以表示現代世界之不可解釋。
6.虛構與事實的結合
洛奇並沒有談及後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的關系問題。他所列舉的六種寫作方法上的特點在現代主義作品中也有表現,也許在程度上沒有後現代主義那麼嚴重。他的見解可以看作哈桑的補充。另外,英國諾丁漢大學講師阿蘭·洛德曼在《後現代主義展望》(1981)一文中也認為後現代主義只是現代主義的餘波(中譯文見《外國文藝》 1981年第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