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
⑴ 現代文閱讀所有題型的答題技巧急!!!!!!
開頭語段的作用: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統領全文;為下文作鋪墊;奠定基調。
文中:總領下文,總結上文,承上啟下。
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小說),總結全文,呼應開頭,首尾圓潤,使文章渾然一體;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讀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
文中內容有什麼作用答題程式:
承上啟下 過渡 總領後文 照應前文 引出全文關鍵詞 襯托 烘托 鋪墊蓄勢 反襯 詳略結合
充實內容 埋下伏筆
修辭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描繪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使描寫對象生動形象。主要有比喻、擬人、誇張;
結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突出強調,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
表達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增強語氣,主要有反問和設問。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具體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擬人——使物具有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排比——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突出強調。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化論證觀點的作用。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淋漓盡致。
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表達感情更強烈,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放大觀點感情,強調愛憎是非,美醜更加鮮明。
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
強。
設問——無疑而問,明知故問,引人注意,啟發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讀者興趣,引起讀者思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反問——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達鮮明,目的是加強語氣,起強調、強化作用。
反復——緊湊、有氣勢、表達效果強烈。如1998年第29題即可答為: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強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動活潑、使語言形象鮮明、利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蘊,豐富文章內容,增中表達效果,增強說服力。
(附: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
雙關:表達含蓄,語意豐富。一方面可使語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適應某種特殊語境的需要,使表達含蓄、曲折,生動活潑,以增強文章表現力。
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對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說的襯托,術語有側面烘托 襯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說的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表現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常用的表現手法有類比、象徵、聯想、想像、托物言志、鋪墊、比興、烘托、白描等。
襯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特點;渲染的作用是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等。
在此基礎上明確所用表現手法並結合文句內容作答。
解題步驟:手法+分析(舉例)+作用,分析時要注意結合文段內容,切合手法的特點,表述作用時要符合作者寫作的動機及主旨。
【備選術語】
白描 象徵 反諷 類比 聯想 想像 托物言志 鋪墊 比興
象徵: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鮮明,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激發聯想,感染力強。
抑揚:有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贊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
對比:使形象鮮明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對比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鮮明,特點更顯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銳。和襯托相比,對比沒有主次。
襯托: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持點,強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
類比:以淺寓深,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見大:表現人、事。
反語(反諷):有2種作用: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親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諷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戰斗性。
托物言志、象徵、虛實結合:使表達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內涵豐富,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
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使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舉例或列舉:具體實在,易於被讀者接受,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
表達方式作用題答題程式
【備選術語】
(描寫)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白描簡筆勾勒,簡潔准確傳神;工筆細描精雕細刻,纖毫畢見,具體生動 。
4.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5.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6.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7.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8.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虛實結合、點面結合、聲色結合。
9.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細節描寫
(記敘)
1.插敘豐富內容,深化主題,曲折有致。
2.倒敘設置懸念,吸引興趣,波瀾起伏。
3.敘後議論畫龍點晴,點明題旨。
(議論)
1.議論文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2.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作用:具體實在,讀者易於接受,增強說明力)、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3.比喻論證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
(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盡致。
2.間接抒情寓情於景,物事含蓄。
(說明)
1.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注意)
1.記敘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描寫了何對象的什麼缺點或者何對象怎麼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議論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論證了什麼觀點或通過批駁,確立了什麼觀點。
3.說明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說明(介紹)了什麼對象的什麼特徵(特點)。
不同人稱作用題答題程式
第一人稱:敘述較為親切自然,便於直接、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
第二人稱,是呼告修辭,便於直接對話,利於交流思想情感,增強親切感,同時使抒情更加強烈感人;
第三人稱能夠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點,反映現實較為靈活自如。
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從作者對人物的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語言、外貌、行動、心理等。每一神態、動作或語言的描寫要與所表現出的優秀的品質一一對應,不能張冠李戴。
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寫中揭示的內涵,即個性特徵及形象的意義。
再次,體悟作者的創作意圖,從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題和情感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
宜從文章結構形式到內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對文章結構具體的思考角度:開頭結尾的策劃;詳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線索的貫穿;過渡照應的勾連;伏筆懸念的設置。
(2)內容上結合文章具體分析。思考角度:
A勾連上下文的線索作用;
B對內容的充實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華作用;
D寄託作者的思想感情。
詞語理解型
(1)理解詞語的比喻義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對象,尋找它的本體;
(2)理解詞語的象徵義,就要尋找詞語的象徵對象;理解詞語的反語義、就要將褒貶互換;
(3)理解詞語的雙關義就要注意它是諧音雙關還是語意雙關;
(4)理解代詞的詞義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尋找釋義。
(5)當然,理解詞語的含義,還必須聯系詞語的具體語境,結合作者觀點、文章主題,從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對應的闡釋。
(6)「六比較」:比較范圍的大小、比較詞義的輕重、比較搭配習慣、比較構成成分、比較詞性功能、比較感情色彩與語體色彩。
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和表現力
A.語句的含義題:
還原修辭句的本義;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轉化深奧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雙關意
B.語句的作用題:
要回答該句子在文章結構與內容主題兩個方面起的作用。
▲敘述性文體的線索:看時間的變化,看空間的變化,看情感的變化,看故事情節的變化,看事物發展階段的變化。
▲論述性文體的結構: 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 總分式。
▲說明性文體的順序: 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
環境景物描寫的作用
環境景物描寫的作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①可結合情景交融〈寓情於景,景中藏情〉此為散文中的描寫,
②而在小說中的描寫主要有襯託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發生背景,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最後的景物描寫一般都有象徵意義,比如課文《葯》之結尾。注意結合具體的題目。
③此外有渲染(烘托)氣氛、襯托情感或主旨、表現人物品質、預示人物命運、揭示社會本質,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篩選整合型
常見的命題形式:
(1)文中刻畫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樣的特點;
(2)文章分幾個方面、幾個階段來寫的,其變化過程是怎樣的,要求概括說明。
答題方略:
1.篩選整合是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
2.回答此類問題,要關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關鍵句、過渡句、感嘆句、議論句等,尤其要關注文中段首的總起句、段末的總結句和段中的過渡句,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關鍵所在。
3.整合的題型一般不宜機械地摘錄原文的句子。而應該緊扣題干要求,將提取的關鍵語句、中心詞進行改造、組合、變換,使之成為全面、凝煉、流暢、符合要求的答案。 4.另外,要總攬全局,總體把握,防止因答案要點不全而丟分。
詞語能否置換
1.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描寫出了……
2.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3.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詞序能否調換
不能。因為:
①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②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③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題目的作用及好處
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緊扣文章內容,簡潔新穎。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結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突出強調,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
開頭語段的作用: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統領全文;為下文作鋪墊;奠定基調。
文中:總領下文,總結上文,承上啟下。
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小說),總結全文,呼應開頭,首尾圓潤,使文章渾然一體;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讀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
文中內容有什麼作用答題程式:
承上啟下 過渡 總領後文 照應前文 引出全文關鍵詞 襯托 烘托 鋪墊蓄勢 反襯 詳略結合
充實內容 埋下伏筆
修辭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描繪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使描寫對象生動形象。主要有比喻、擬人、誇張;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結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突出強調,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
表達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增強語氣,主要有反問和設問。
具體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擬人——使物具有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排比——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突出強調。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化論證觀點的作用。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淋漓盡致。
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表達感情更強烈,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放大觀點感情,強調愛憎是非,美醜更加鮮明。
⑵ 語文現代文閱讀有何答題技巧
(一)開頭(結尾)有什麼作用答題程式
【備選術語】開頭語段的作用:開篇點題,統領全文;引出下文,或為下文作鋪墊;渲染氣氛,奠定基調。
結尾語段的作用:總結全文,歸結主旨;呼應開頭,首尾圓潤,使文章渾然一體;卒章顯志,點明題旨;強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華主旨;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讀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等等。
(二)、文中內容有什麼作用答題程式(賞析文中重要的語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語句在文中的作用。)
【解題思路】首先確認指定內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後分析它的語言表達方式是議論、敘述還是描寫,使答案更有針對性,如屬議論文體中舉例論證,答題思路則可概括為「論點+作用」,具體事例一般有「豐富內容,突出中心,增強說服力的作用」。過渡語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啟下,做題時要具體回答怎樣承上、如何啟下。 弄清楚承上啟下的具體內容,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麼在表達上的作用一般是襯托(或烘托、鋪墊)。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達作用就是反襯。
答題時就應注意從思想內容和結構上兩個方面入手。
1、從「思想內容上」入手:
(1)聯系本句的含義。 (2)突出(強調)上下文的什麼內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聯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論點、特徵)與作者的態度、感情。(4)注意是否運用了某種修辭或者表現手法,如果運用,一定要注意其表達效果。
2、從「結構上」入手:
【備選術語】結構上的作用如:
A、開頭段:開篇點題: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文作鋪墊;總領下文;統攝全篇;開門見山;上下文形成對照;渲染氣氛;奠定基調;揭示主題。
B、中間段: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容,引起對下文的什麼內容的敘寫);總領下文;總結上文;埋下伏筆;鋪墊蓄勢;詳略結合;充實內容
C、結尾段: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呼應前文;畫龍點晴;升華感情;卒章顯志;含蓄有餘味;寄託作者感情。使結構首尾圓合;言已盡而意無窮。
(三)、修辭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首先要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常用的修辭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擬人、對偶、誇張、反語、設問、反問(或反詰)、借代、反復等。其次,結合語句分析其具體作用。
【備選術語】
比喻——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答題格式: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對象+特性
擬人——使物具有某種情感,生動形象,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排比——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突出強調。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化論證觀點的作用。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淋漓盡致。 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表達感情更強烈,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放大觀點感情,強調愛憎是非,美醜更加鮮明。
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引用——增添文句意蘊,豐富文章內容,增中表達效果,增強說服力。 (附: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對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說的襯托,術語有側面烘托襯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說的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四)、表現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明確常見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表現手法有類比、象徵、聯想、想像、托物言志、鋪墊、比興、烘托、白描等。
襯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特點;渲染的作用是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等。
在此基礎上明確所用表現手法並結合文句內容作答。
解題步驟:手法+分析(舉例)+作用,分析時要注意結合文段內容,切合手法的特點,表述作用時要符合作者寫作的動機及主旨。
【備選術語】白描 象徵 反諷 類比 聯想 想像 托物言志 鋪墊 比興
象徵: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鮮明,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激發聯想,感染力強。
抑揚:有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贊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
對比:使形象鮮明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對比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鮮明,特點更顯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銳。和襯托相比,對比沒有主次。
襯托: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持點
⑶ 課外現代文閱讀技巧和方法
抓住文章的題目,每篇文章起碼讀三遍,篩選文中的重點詞語和中心觀點,認真審題,完善簡潔地回答問題等是現代文課外閱讀答題技巧。
技巧一、抓住題目把握中心思想
任何體裁的文章都是有章可循的,考生在做課外閱讀時,如果抓住了文章的題目,就能抓住文章的靈魂,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整體。
記敘文可分為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類型,記敘文的題目一般也分為這幾種類型。簡析題目可以幫助推測記敘文內容,推測文章主題,如《月是故鄉明》一文,從題目入手分析,可推測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應是借描寫明月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說明文的題目往往能揭示說明的對象或對象的特徵,如《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戲曲》一文,從題目可推測出文章說明的對象應該是中國戲曲,說明的中心是中國戲曲的特點。如何把握說明的中心內容?考生可沿著題目的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一定要注意總說性的語段、過渡性的語段,通常在這樣的語段中能找出體現說明對象特徵的詞語或句子。
議論文的題目往往能揭示文章論述的話題或文章的中心論點。如《談寬容》、《說天才》,這些題目是作者要議論的問題,即論題。《寬容是一種美德》、《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勁》,這些題目是作者對「寬容」和「天才」的看法,即論點。由此可見,論題包含著論點,以論題為線索去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論點。抓住議論文的中心論點,就抓住了文章的靈魂。
技巧二、由略到精最少讀三遍
①文章讀三遍:閱讀質量的高低往往取決於捕捉信息的多少。中考語文的現代文閱讀共有三個課外語段,對於任何一篇課外閱讀,考生都要至少讀三遍。
第一遍略讀,整體把握。第二遍精讀,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第三遍更換角度,檢查試卷。如果考生只草草地把文章讀一遍,就下結論寫答案,那麼很容易中途受挫,或扭曲自己的思考方向,而且也容易忘記自己想表達什麼。
②畫重點詞句:考生在閱讀語段時,可以在重點地方(說明文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首括句、尾結句,文中的設問句、過渡句;記敘文開頭和結尾句、議論抒情的句子、景物描寫的句子、人物描寫的句子、承上啟下的過渡句;議論文中標志中心論點的詞語,如「我認為」、「所以」、「總之」、「可見」、「綜上所述」等)用鉛筆畫線,以利於了解、分析問題,同時也節省了再次整體閱讀的時間,提高答題效率。第三遍閱讀可根據畫線部分快速瀏覽,檢查回答是否准確。
③換角度審題:很多考生對答案檢查了很多遍,也沒有發現錯誤,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有些考生只檢查答案,而沒有再看看問題。二是一直用同樣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的同一個角度,當然只能得出同樣的結果。防止這種錯誤出現就要更換角度,重新審題思考,避免答題的片面性,使錯誤能及時得以糾正。
技巧三、還原詞句就近找論點
在記敘文閱讀和議論文閱讀中,經常設置如對某個詞語的理解、對某個語句含義的把握等問題。考生在回答這樣的問題時,一定要牢記「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文」。
首先,找到這個詞語或句子的出處。把詞語或句子還原到文中,然後再思考問題。只有結合具體語境,才能准確推斷詞語的含義,准確了解語句在文中所佔的位置。考生萬不可一見到題就草率作答,這樣極易斷章取義,偏離文章中心。
其次,不要隨意聯系現實。有些考生在回答問題時,總喜歡聯系現實,當現實與文章內容不一致時,總認為文章的作者是錯誤的,然後就想當然地按照自己的已有認知答題,完全不顧文章,這是大錯特錯的。
再次,遵循就近原則。議論文中經常設置這樣的問題:某某文字直接證明的道理是什麼?某種論證方法的作用是什麼?考生在回答時,首先應關注某某文字前面或後面是否有說理性文字,如果有,那很可能就是答案。如果沒有,再找某某文字所在段的中心句,如果有中心句,那就是答案。如果沒有,那麼再找文章的中心論點。
技巧四、依靠重點詞完善采分點
有的考生做閱讀題時,發現問題簡單,自己會做,就盲目樂觀,精神鬆懈,考生常因此丟掉一些最基本的采分點。
譬如《揚州個園》中有這樣一段話,「揚州的個園,是一座獨具風格的名園。它是清嘉慶、道光年間興建起來的。當時園中遍植翠竹,又因竹葉形狀很像一個『個』字,故名個園。園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疊精巧而著名。」如果根據此段內容設置問題:此園名為「個園」的原因是什麼?考生會感到回答此題非常輕松,但是卻容易忽視一個最基本的采分點「竹葉形狀很像一個『個』字」。因此,考生越是認為試題容易,越應該慎重。
特別提醒考生注意的是,說明文提煉信息准確度好把握,信息點回答不全面卻是個大問題。那麼,如何全面篩選信息呢?像上面介紹的例子,只要考生在閱讀時注意到「因竹葉形狀很像一個『個』字」前有一個「又」字,此題就不會輕易丟掉采分點了。所以在閱讀時,尤其是閱讀說明文時,考生一定要注意「又、還、也、此外、而且」等詞語。
技巧五、言簡意賅分條作答
做課外閱讀,需要書寫的文字較多,一些考生常懷有僥幸心理,答案寫得非常詳細,以便閱卷教師從中找到正確答案,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所以,考生回答問題時,應言簡意賅。比如在回答「請概括文章所使用的事實論據,或請為文章補充一個事實論據」一類的問題時,考生可按照這樣的思路去考慮問題:如果是正面的事實,可以概括為「某某按照論點的內容去做了,有怎樣的效果」;如果是反面的事實,可以概括為「某某沒按照論點的內容去做,有怎樣的後果」。這樣既節省筆墨,又抓住了采分點。
有些問題的采分點較多,如果考生把所有的內容放在一起,混成一片,不利於閱卷教師批閱。為了避免不必要的丟分,考生在回答此類問題時,應注意條理的清晰。尤其是3分或4分的題,考生應在每一條答案前標明序號,以便閱卷教師一目瞭然地抓住答案中的幾個采分點。
技巧六、仔細審題避免丟分
不論閱讀的題型如何,都必須審慎對待,細心透視題乾的重點和考點。須知:正確的審題是正確答題的基礎和前提。在審視閱讀題時,應注意兩點:一要看懂題乾的字面義,重點詞語要仔細推敲、體味;二要領悟題乾的隱含義,明確考點、命題要求和答題指向。
考生因不仔細審題而丟失的分數,往往多於沒有掌握知識點而丟失的分數。如題干讓你找錯誤的選項,而你找了正確的;題干讓你用原文語句回答,而你用自己的話概括,這都是不注意審題所致。這類考生在答題時,往往是「想當然」,思維總停留在見過的題型上,總認為此題似曾相識,然後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答題,而很少去領悟此次考試出題者的意圖。成績發表後,才追悔莫及,為時已晚。所以,越是似曾相識的題,越要仔細審題,避免丟分。
⑷ 語文現代文閱讀的答題方法和技巧。
我的建議,先看題目,帶著題目去讀文章,也可以先略讀,再細看,不過考場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所以採用第一種。答題時不要成片大,最好分條,條理清楚,怒要感性要理性答題,真確率高一些
⑸ 現代文閱讀,答題的技巧,方法
首先是散文的閱讀.
散文基本特徵:情感濃烈,選村廣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真實自然,富於美感(寫真人真事,可以藝術加工,表達方式多樣);以小見大,紙短韻長(哲理性)。
散文據內容和性質分類:1、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對人和事物進行具體描繪和敘述(突出特色)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側重於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2、寫景散文(以描繪景物為主的文章)描寫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採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於景。寫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徵,按照空間的轉換為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點的變化交代得清清楚楚。3、抒情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強烈的抒情性為其突出特點。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常常運用象徵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於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4、哲理散文。
其次是小說的閱讀。
小說的基本特徵:性格刻畫豐富、細致;情節構造完整、復雜;環境描寫具體、生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環境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情節: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敘述方式: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 環境:自然環境(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感情)和社會環境(時代背景)
一、語文基礎知識以及名詞術語的歸納整理
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2.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3.記敘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4.描寫方法: ①語言描寫 ②動作描寫 ③心理描寫 ④外貌描寫 ⑤神態描寫 ⑥環境描寫 ⑦景物描寫 ⑧場面描寫 ⑨細節描寫 ⑩側面描寫
5.修辭方法: ①比喻、擬人②誇張、反復③對比④對偶⑤排比、反問、設問⑥引用、反語、互文、雙關
6.文章寫法:正反對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揚先抑;象徵;聯想想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綜合運用;類比比興;以小見大:虛實結合;運用第二人稱抒情;辛章顯志;設置懸念;首尾呼應、前後照應;鋪墊;明線、暗線等常見的表現手法。
7.賞析標題: ①總領全文、行文線索 ②畫龍點睛、突出主題 ③含蓄凝練、耐人尋味 ④巧用修辭、引人入勝
8.賞析結尾:①總結全文、照應開頭 ②突出主題、深化主題 ③意味深長、引人深思
9.特殊用詞: ①疊字 ②反語 ③雙關 ④褒貶易用 ⑤大詞小用 ⑥詞性變化
二、閱讀技巧與答題的方法的指導與探究
(一)概括提煉能力訓練
在中考閱讀題中,考察「概括提煉能力」的考點有:1、概括提煉中心、主旨;2、概括題目的用意;3、提煉記敘的線索;4、概括文章的情節;5、概括人物事跡的各個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點;6、概括文、段的內客;7、通過劃分文、段的結構,提煉文段的思路。
概括提煉中心或主旨其實就是歸納「人、事、景、物、情、理」之間的關系。具體方法與格式是人物和事件。記敘了(描寫了、刻畫了)…的故事(事跡、經過);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發了作者…的感情;說明了…道理。
概括題目的用意:①總領全文、行文線索 ②畫龍點睛、突山主題 ③含墓凝練、耐人尋味④巧用皆辭、引入入勝
提煉記敘的線索:人物、事物、感情。
概括文章的情節;記敘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比如:2008年市中考語文試題 馮驥才《失去了的書桌》
第19題.本文以書桌為線索貫穿全文,選材詳略得當,質朴情深。從文章內容上
看,作者詳寫了與書桌有關的哪幾件事?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3分)
①借書桌發泄自己對李老師的怨恨。(或回答「在書桌上寫下辱罵李老師的話」)②借畫畫的事例來寫書桌。(或回答「在書桌上畫畫」)③書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概括人物事跡的各個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點。分析人物的描寫方法。
比如:長春市2008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模擬試題。季羨林《懷念師友》:老舍先生的美好品質可概括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待人熱情,廣交朋友,體貼細致。
(二)詞語理解能力訓練
聯系詞語本義,解釋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出題的正確形式為「說說下面加點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含義。」答題的形式為「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語句特色評價:
生動形象、准確嚴密、通俗易懂、語言簡練、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寓意深刻,說理透徹,有說服力、朴實無華、清新優美。比如:2008年長春市中考語文 馮驥才 《失去了的書桌》
第18題.本文用詞准確生動,在朴實的敘述中恰切地表達了獨特的內心感受。說
說下面加點的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含義。(4分)
①每當坐在小桌前就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②並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顯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圖——又不是復原一件碎損的稀世古物。
答案:①心曠神怡:原指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這里表達我坐在書桌前的喜悅心情。②莫名其妙:原指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這里表達了木匠師傅對我想要復原書桌的做法感到奇怪,不能理解。
(三)語言能力表達訓練
1.修辭之美:了解幾種修辭的形式與作用。
比喻:把什麼比作什麼。生動形象的寫出人物或事物的特點。表現人物的心情,說明道理。
比如:2009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語文試卷 謝璞 《呼喚》
第19.本文的作者,只寥寥幾筆就勾勒出鷂鷹和老貓獨特的形象。請從修辭的角度,分別體會下面兩句話在語言表達上的作用。(4分)
①它麻碌碌的大翅膀在低空打得啪啪作響。猝然身子一斜,翻了個身,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就氣勢洶洶地飛遠了。②它如餓虎捕羊似的,拱著背,彎著兩只前爪,尾巴豎得高高的,兩只金黃的眼睛盯住斑鳩,它的鬍子利箭似的動彈著。
示例:①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具體地把鷂鷹擒斑鳩而沒有得逞恨恨的神態描寫出來。(答比擬或擬人均可)②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生動地寫出貓看到獵物時急於得到獵物的狀態。
擬人:把xx事物人格化,增強生命力,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人物或事物的特點,表現人物xx的心裡(心情),說明xx道理。
排比;增強文章氣勢,增加感染力、說服力。
反復:有強調語氣,強化內客的作用。
誇張:突出事物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對偶,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優美。
反問:增強語氣,強烈抒情。
引用、反語、互文、雙關:增強表現力和感染力,生動活潑。
2.句式之美:如駢句,長短句、對偶句、也有排比句,還有運用一組關聯詞語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就不同。疑問句造成懸念,反問句加強語氣,感嘆句的抒情,也可以從靈活多變、富有表現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處)。
3.用詞之美:動詞的連續,運用動作描寫,細節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入物的xx心理(心情),刻畫了人物的格特徵或反映精神品質,表現xx的高超技能;擬聲詞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人物xx的心理(心情),形容詞精闢准確,把事物說得形象具體;使用成語,為文章增色;關鍵詞能為中心服務。如「金光燦燦、殺氣蹲蹲」「錐子般的目光颼颼飛來」等疊詞的使用。很有表現力。
(四)句子的理解能力訓練
某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
首句——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後文做鋪墊、埋下伏筆;
尾句——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後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
轉承句——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點睛句——點明全文中心,統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
情感句——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涵,表達深刻見解。
結構方面:總領全文、承上啟下、點題,總結全文。
開頭:總領全文、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或埋下伏筆、設置懸念。
中間:承上啟下、呼應(照應)前文(開頭)、行文線索。
結尾:照應開頭、篇末點題、總結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應、畫龍點睛,令人深思、給人啟示,讓人覺得回味無窮。
內容方面:結古合人物性格、事件情節、事物的特點、景物的特點、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題。
寫法方面:「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來談。
比如:2008年長春市中考語文試題 馮驥才《失去了的書桌》第22.古人說:「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表現了人物置身於環境中的感受。文章15段對四季景色的描寫似與小桌關系不大,但仔細想來卻很有韻味,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每當這樹冠的枝影間滿是小小的黑點點時,那是春天;黑點點則是大槐樹初發的芽豆豆。這期間,偶爾還有一種俗名叫做「綠葉兒」的候鳥,在枝間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現在桌面上。夏天來了,樹影日濃,漸漸變成一塊蔭涼,密密實實地遮蓋住我的小桌。等到這塊厚厚的蔭涼破碎了,透現出一些晃動著的陽光的斑點兒時,秋風還會把一兩片變黃的葉子吹進窗;像幾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這如同無風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隨後該關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氣。那片葉無存、光禿禿、只剩下枝椏的樹影,便像一張朦朧模糊的大網,把我的小桌罩住……
這段文字寫出了小桌陪我度過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溫馨的氣
氛,烘託了我對小桌的喜愛之情。(共4分,能圍繞「陪伴、溫馨、美好、靜謐、和諧」等詞語中任何一點談氣氛可得2分;能圍繞「喜歡、喜愛」等詞語中任何一點談情感可得2分)
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過故事情節的安排,還要通過環境描寫。試找出課文中環境描寫,分析一下它們的作用。如;(我的叔叔於勒》一文:(1)「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2)「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我們回來的時候改乘聖瑪洛船,以免再遇見他。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這里的自然景色描寫烘託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與剛上船時的歡快心情形成鮮明的對照。
(五)表達能力訓練
直桂考查某個具體句子或文段運用何種表達方式:了解表達方式的幾種類型:記叔、描寫,抒情、議淪、說明。
1.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本段(本句)運用了哪些描寫?簡要說明這些描寫的作用?
2.描寫的形式:從不同的感覺來描寫(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以動襯靜、動靜結合;正面與側面;人物描寫方法,環境描寫人物描寫方法:
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以及心理思想等。
語言描寫和行動(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刻畫了人物的性格,或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揭示文章主題。
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表現出人物的心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
細節描寫:指一些細小的或反復出現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
白描:白描是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朴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就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
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
描寫自然景觀如雲氣。季節、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描寫了景物特點,渲染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或襯託人物…的形象、預示人物的命運、為下文作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有時也起突出主題的作用。
社會環境
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布局.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渲染杯境氣氛;襯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突出主題。
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氣氛③烘託人物思想感情④鋪墊情節⑤更好地表現主題
3.記敘文中抒情的作用:引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4.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六)表現手法能力訓練
正反對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揚先抑;象徵;聯懲想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綜合運用;類比比興;以小見大;虛實結合;運用第二人稱抒情;辛章顯態;設置懸念;首尾呼應、前後照應;鋪墊;明線、暗線等常見的表理手法。
1.正反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比較。通過比較,突出人物,事物的特點作用;突出本體的特徵;更好地表現文章主題。
2.側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二者的不同點:渲染在於對某種事物的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襯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3.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託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4.欲揚先抑:先抑後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後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突出強調了事物或人物的特徵。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5.托物寓意:即假託一個事物,寄寓某種深刻含義。所託之物同所喻的對象必須在事理上很相似,才能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
6.借景抒情:是指藉助於描繪景物而抒發感情,感情寓於寫景之中。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象徵,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徵手法的「托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8.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綜合運用,即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表達方式是適應著寫作目的和所用材料的需要而產生的,目的材料不同,則表達方式不同,分為四種:記敘——所用材料是發展變化著的人和事,有時包括人物活動和事件發生的場所;目的使人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經過。說明——說明事物闡明事理,便讀者了解事物的性質、狀態、功能等,都給人以知識。議論——是作者就所議論的問題所持見解,看法,態度,主張。抒情——抒發作者的某種情感,使讀者與作者間產生共鳴.
9.動靜結合,虛實相生:作家在作品中為了使事物描寫富於動態美與靜態美的和諧統一,虛寫與實寫的結合,經常採用此法。
10.類比:所謂類比幾即將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它介於對比與比喻之間,同時也含有對比與比喻之意。它所涉及到的兩類事物中,前一事物或對象是次要的,起到領起下文或為下文做鋪墊的作用。而令一事物是重點、核心,是作者所要集中闡釋或說明的對象。
比興,「賦」「比」「興」是《詩經》常用的寫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11.首尾拜應、自後照應:照應題目。解釋題目、回答題目問題、結尾與開頭內客一致、照應伏筆、前暗示後結果,後文對前文相同相關內容的照應。作用是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2.聯想想像: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像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13.引用:引用傳說故事:增強文章的傳奇性、物的神秘性,豐富文章的內容;引用詩歌:豐富文章內容,結合描寫的景物,可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
當然,現在的趨勢是現代文閱讀的主觀題目增多,它的答案更具靈活性、多樣性,可能不惟一,只要意思對就可以,我們應該更重視作答的表述。根據題意准確概括出思維的結果,表述要准確、全面、簡潔。特別要注意范圍程度等方面的准確表達.
⑹ 高中現代文閱讀的答題技巧有哪些
現代文閱讀試題答題技巧方法
1、基本要領:
整體把握,
抓住關鍵語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驟:(讀文章共兩遍)
第一遍:通讀全篇,大致了解。先整體粗略閱讀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閱讀時憑感覺劃出自認為重點的詞語、句子;
[可以稍快
]
第二遍:審清題意,回讀原文。看一遍題目,確定回答問題的閱讀范圍,再結合試題(順藤)找到相關的段、句,截取關鍵性文字;找出或歸納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細,並回讀檢查
]
最後:理清要點,認真答題。根據答題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煉。(盡可能利用原文中的關鍵性文字答題)
⑺ 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
現代文閱讀如何讀懂科學類文章
注重整體閱讀,說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對基本概念解釋的文字;議論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觀點以及對觀點闡述的文字。認真讀懂第一段和最後一段,並在頭腦中大體復述各段內容。標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結構的句子,並用筆劃出稱代詞、關聯詞、標志詞。閱讀題目,找出選項相對應的區域。文章內容與題目相互驗證。
【科學文】總體解題技巧
將題干中否定陳述轉換為肯定陳述。有"根據""證據""原因"等字樣的題干,選項與題干之間要能構成因果關系。將稱代內容替代稱代詞,使稱代詞與稱代內容保持一致。找出選項所關涉的內容區域,將選項與文章內容逐字逐詞逐句進行比較、對照。推導的選項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據,要有前因後果。注意未然與已然、原因與結果、先與後、誇大與縮小、部分與全體的區別。
正常錯誤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無中生有,張冠李戴,偷換概念,顛倒因果,強加因果,胡亂劃分。
【概念詞語】理解題
答題技巧:找出選項相對應的內容區域,劃出文章中相對應的語句,聯系詞語的本義,抓住語境義。
【句子】理解題
答題技巧:理清復雜句子的結構關系,適當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對修飾成分認真思考,這是選項比較的重點。找出文中相對應的闡釋,與選項逐字逐句對照、比較。分析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分辨先後順序。檢查該選項的解釋與全文或全段的傾向性是否一致。
【信息】篩選題
答題技巧:找出選項相對應的內容區域,依次篩選。原文內容與選項保持一致,選項與題干要能構成因果關系。略過無關緊要的信息,如舉例、描寫等,抓住本質特徵。
要點概括題
答題技巧:找出文章中相對應的語句,抓住文中議論抒情的句子。轉述內容要與原文內容逐一相對。概念不能隨意擴大或縮小,因果、前後關系不能顛倒。注意選枝之間的比較,如果選項中有內容矛盾的選項必有一錯。
【推斷想像】題
答題技巧:找出推斷的根據。注意敘述角度和表達方式的轉換。分辨可能與必然、必然與或然、未然與已然、全稱與特稱。推斷不誇大,不縮小,不無中生有。
總之:所有的判斷都必須來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觀臆斷,建議先通讀全文,標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後一道選擇題,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再做其餘三道選擇題。找到題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後顧,整體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絕對的選項)。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
⑻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有哪些
1、基本要領:整體把握, 抓住關鍵語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驟:(讀文章共兩遍)
第一遍:通讀全篇,大致了解。先整體粗略閱讀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閱讀時憑感覺劃出自認為重點的詞語、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審清題意,回讀原文。看一遍題目,確定回答問題的閱讀范圍,再結合試題(順藤)找到相關的段、句,截取關鍵性文字;找出或歸納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細,並回讀檢查]
最後:理清要點,認真答題。根據答題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煉。(盡可能利用原文中的關鍵性文字答題)
⑼ 現代文閱讀試題答題技巧方法
現代文出題其實就是三大塊問題,一是文章內容本身的分析;而是字詞句的賞析;三是文章主旨。
在回答第一塊的時候,你要確定你已經至少讀了三遍文章,然後記住一點,答案在文中找。這類題目一般答題的范圍是比較明顯的,比如會告訴你,第幾段或者是從全文來看啊,如果是告訴你第幾段,你就在那段找,如果是全文的話,就找概括性的句子。還要提醒你看看分值,分值決定你要答幾點。
第二塊問題字詞句的賞析,先找修辭,然後針對修辭進行分析,比如用了比喻、擬人的話,你就找出本體喻體,然後回答生動形象寫出了什麼什麼等等。當然你不能光字詞或者句子本身進行分析,還要聯繫上下文,看看是否有聯系。
第三塊問題是主旨的理解,這就挖掘了,一定要熟悉文章,這是前提。主旨的話,寫人的文章比較好概括,借景抒情類文章難一些,不過你只要抓住所寫內容的特點就能分析出來了,另外文中的一些字詞也會提醒你的。
總之,做現代文閱讀一定要熟讀文章,這是我做了10年初中語文老師最大的感受。
如果還有不明白的,我們可以繼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