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意識流小說
A. 意識流小說有那些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本世紀20年代起,意識流技巧在小說領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並未形成一個文學流派。這是因為運用意識流方法寫作的作家並沒有共同的組織和綱領,也沒有發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國家的作者,如愛爾蘭的詹姆士•喬伊斯,法國的馬賽爾•普魯斯特,英國的弗吉利亞•伍爾芙和美國的威廉•福克納等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運用新的概念與方法創作小說。他們的作品著力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採用迥異於傳統文學的心理描寫方法,開創了現代小說的新紀元。這些作品在當時雖然受到某些責難,但並未引起重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得到承認和廣為流傳。20世紀60年代以後,創作這類小說的作家越來越多,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現代小說的一種傳統創作手法。
B. 西方現代文學的意識流小說
1,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20年代)興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認為文學應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尤其是表現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而非物理時間.
2,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3,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徵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
4,代表作家是愛爾蘭的喬伊斯和英國的伍爾芙,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納. 1,愛爾蘭的喬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2,英國的沃爾夫:《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達洛衛夫人》
3,法國的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4,美國的福克納:《喧嘩與騷動》(1929),反映了美國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復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著重表現昆丁的變態心理和班吉神經錯亂的潛意識活動.人物(長子昆丁,二子傑生,小兒子班吉,女兒凱蒂)
C. 中國的意識流小說有哪些
1.王蒙:
(其作品被稱為「東方意識流」)
《蝴蝶》《布禮》《海的夢》《夜的眼》《活動變人形2.茹志娟:
(新時期最早的意識流作品)
《剪輯錯了的故事》
3.劉以鬯:
(中國意識流小說的先驅)
《酒徒》、《對倒》、《鏈》、《吵架》、《寺內》、《除夕》、《鏡子里的鏡子》、《猶豫》、《蛇》、《蜘蛛精》、《打錯了》、《黑色里的白色,白色里的黑色》、《盤古與黑》
D. 意識流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喧嘩與騷動》、《牆上的斑點》、《酒徒》等。
1、《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又譯為《追尋逝去的時光》)是20世紀法國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創作的長篇小說,先後出版於1913—1927年間。
這是一部與傳統小說不同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七大卷,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
除敘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只有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
它大體以敘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為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說是在一部主要小說上派生著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交織著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
該小說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的長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心靈追索描寫、宏大的結構、細膩的人物刻畫以及卓越的意識流技巧而風靡世界,並奠定了它在當代世界文學中的地位。
2、《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22年。
該小說講述的是青年詩人斯蒂芬尋找一個精神上象徵性的父親和布盧姆尋找一個兒子的故事。
斯蒂芬已經有了一個生理上的父親西蒙·迪達勒斯,但是斯蒂芬只把他當成肉體上的父親,他認為自己有能力變得成熟,也可以成為一名父親,然而,由於父親西蒙·迪達勒斯的批評和缺乏理解並沒有成功。
因此斯蒂芬所尋找的父親只能是一個象徵性的父親,這個父親可以允許斯蒂芬自己也成為一名父親。
布盧姆尋找兒子從很大程度上講則是因為他需要一個後代來鞏固自己的身份和延續香火。由此可見,斯蒂芬和布盧姆兩人都希望通過尋求為父之道來鞏固他們各自的身份。
喬伊斯通過描述一天內發生的單一事件向人們展示了一幅人類社會的縮影,通過對一個人一天日常生活和精神變化的細致刻畫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悲與喜,英雄與懦夫的共存以及宏偉與沉悶的同現。
《尤利西斯》作為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之首,並被奉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
3、《喧嘩與騷動》
《喧嘩與騷動》(The Sound and the Fury)是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創作的長篇小說,創作於1929年。
該小說講述的是南方沒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劇。老康普生游手好閑、嗜酒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
長子昆丁絕望地抱住南方所謂的舊傳統不放,因妹妹凱蒂風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愛恨交加,竟至溺水自殺。次子傑生冷酷貪婪,三子班吉則是個白痴,三十三歲時只有三歲小兒的智能。
全通過這三個兒子的內心獨白,圍繞凱蒂的墮落展開,最後則由黑人女傭迪爾西對前三部分的「有限視角」做一補充。該作品採用了多角度的敘述方法。
4、《牆上的斑點》
《牆上的斑點》,作者是弗吉尼亞·沃爾夫,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在一個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間,抬頭看見牆上的斑點,由此引發意識的飄逸流動,產生一系列幻覺和遐想。
5、《酒徒》
《酒徒》是香港嚴肅文學大家劉以鬯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中國第一部意識流長篇小說。
《酒徒》是部與眾不同之作,主要表現為:酒徒被置於三種狀態之中,行文風格各異;呈現強烈批判意識的香港關注;論述性與學理性的學人小說色彩;詩意的意識流動與感性的意象相對接。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商品經濟盛行,文藝也高度商業化。一位藝術良心未泯的作家,掙扎於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中,不願典賣自我價值而不能,只好一面煮字療飢,靠寫文字垃圾求取生存,一面自責懺悔,借酒麻醉,沉淪為不能自拔的酒徒……
《酒徒》創作於上世紀60年代初,被譽為「中國首部意 識流小說」,入選「20世紀現代小說經典名著百強」。2004年引發香港導演王家衛拍攝電影《2046》。2011年由香港導演黃國兆拍攝成電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意識流
E. 意識流小說有哪些
「意識流」本是一個心理學術語,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曾把意識比喻為流動的「河流」或「流水」,20世紀20年代,歐美一些作家把這種理論直接運用到文學創作中,認為詹姆斯像文學應該表現人的意識流動,尤其是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這就形成了意識流文學。它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定義,在實際的運用上也很不同,主要是採用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自由聯想和內心獨白的表現手法,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愛爾蘭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國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英國女作家伍爾芙的《到燈塔去》等作品,都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作為一種創作方法,意識流對很多現代文學流派都有影響。
F. 什麼是意識流小說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興起於西方、在現代哲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小說類作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最早出現於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期,是現代派小說的一個重要類型,著重描述心理活動。
意識流是作家和批評家慣用的容易引起誤解的術語之一,它之所以會引起誤解是因為它聽起來很具體而用起來卻象「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一樣變化無窮甚至含糊不清。
意識流小說具有以下特點:
① 以心理時間結構作品:意識流小說家有意打破傳統時間觀念和傳統心理小說的順時序,消除邏輯時間界限,將感覺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擰在一起組成主觀心理時間,隨人物心理時間的變化結構作品。心理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倒時序、循環時序、顛倒時序、閃回時序和預見時序。
② 意識流描寫:意識流小說注重表現人物意識活動本身,作家退出小說,著力描寫人物心理的種種感受,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意識流描寫的特點具有動態性、無邏輯性、非理性。描寫層次分為意識層和潛意識層。描寫的方式有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意識遷移、意識流語言。
③ 以心繫人,以心系事:意識流小說以表現人物的心靈活動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積的種種情結,很少描寫人物的體貌特徵,淡化情節以至取消情節,事件極其微小。在心靈宇宙范圍內寫成一曲曲心靈史詩。
G. 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有哪些
它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定義,在實際的運用上也很不同,主要是採用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自由聯想和內心獨白的表現手法,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愛爾蘭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國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英國女作家伍爾芙的《到燈塔去》等作品,都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作為一種創作方法,意識流對很多現代文學流派都有影響。
H. 意識流小說對於西方現當代文學的影響
"意識流"本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里對
這個概念進行了解釋:"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流動的。用一條'河'或
者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後,我們再說起它的時候,
就叫它做思想流,意識流或者是主觀生活之流吧。"其後"意識流"在20世紀20
年代至40年代開始進入文藝學領域,據瞿世鏡在《意識流概論》中提出,英
國小說家梅•辛克萊在其評論文章中首次使用了"意識流"這個術語。作為一
種創作方法的"意識流",除了把威廉•詹姆斯的"意識流"說作為哲學基礎外,
還直接吸收了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法國哲學家柏格森
的"心理時間"等概念,直接表現社會人物的心理和潛意識,打破了由作家出
面介入介紹人物、安排情節、評論人物心理活動的傳統文學的創作方法。
意識流創作方法的藝術特徵與現代主義作家的基本文藝觀——重主觀表現,重藝術表現,重形式創新——互相吻合,因此現代主義各種文學流派在不同程度上都運用了意識流創作方法,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意識流是現代主義的基本創作方法,在中國當代文藝思潮范疇內,現代派創作流派,如朦朧詩、意識流、荒誕派、黑色幽默、象徵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等都刻上了意識流創作手法的烙印,其中當然以意識流小說與意識流創作手法的聯系最緊密。
西方現代心理學一般認為人的意識結構是一種三層復合式結構,即意識、
前意識、無意識。弗洛伊德將意識描述為海洋冰山上冒出洋面的頂端,或是
一個有濃淡層次的光環里的中心亮點;而無意識則是冰山潛於水下的更多部
分,或是光環中心亮點以外的逐漸渾然了的領域;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
斯提出"意識流"概念以描述整個意識結構的動態特徵;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
•伍爾芙在一篇題為《現代小說》的論文里說:"頭腦接受千千萬萬個印象
——細小的、奇異的、倏忽而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鐫刻下來的。這些印
象來自四面八方,宛然一陣陣墜落的微塵……生活並不是一連串左右對稱的
馬車車燈,生活是一圈光暈,一個始終包圍著我們意識的半透明層。"
意識流小說不僅要表現出"海洋冰山"的"頂端"、"光環里的中心亮點"、
"左右對稱的馬車車燈"這種種呈靜態特徵的意識形式,還要挖掘出"冰山潛於
水下的更多部分"、"中心亮點以外的逐漸渾然了的領域"、"始終包圍著我們
意識的半透明層"等呈動態特徵的意識形式。與此目標相適應,意識型創作方
法與其他型態的創作方式在創作技巧上的區別主要體現為多樣化的、偏重私
人隱密的、個性化的心理描寫形式:自由聯想、內心獨白、感官印象、夢境
幻覺等。中國當代意識流小說也沒有超出這個大范圍。
自由聯想:不同於傳統小說中具有明顯內在聯系的聯想,意識流中的聯
想是無序的,具有隨意性、跳躍性、個人化的特點。如在《海的夢》(王蒙)
里,主人公,五十二歲沒有見海的翻譯家繆可言在快見到海時心情激動:"海,
海!是高爾基的暴風雨前的海嗎?是安徒生的絢爛多姿、光怪陸離的海嗎?
還是他親自嘔心瀝血地翻譯過的傑克•倫敦或者海明威所描繪的海呢?也許,
那是李姆斯基•柯薩考夫的《謝赫拉薩達組曲》里的古老的、阿拉伯人的海
吧?"而在《海與燈塔》(孔捷生)里,錦平在離開城市去海南(當年的知
青舊地)出差時:"桅桿上的旗呼啦啦地展開。城市低落下去,貼近波動的水
平線,天空愈見遼闊。呵,城市。藍天被擠壓在兩排高樓的縫隙,世界被嵌
在窗框里,還給窗格子分割成小小方塊。/多遼闊的天,多深藍的水"同是對
海的感覺,卻極具個人特點:繆可言是個翻譯家,他首先聯想起的是譯作;
錦平與丈夫志趣不投,對在城市生活感到壓抑,渴望廣闊的世界,景色在她
眼裡也具有對比意義。
內心獨白:是不加評述的純粹內在意識的載體,展示著意識本身的真與
美。如《無主題變奏》(徐星)里,"我"自開篇起始即在喃喃自語:"也許
我真的沒有出息,也許。我搞不清除了我現有的一切以外,我還應該要什麼。
我是什麼?更要命的是我不等待什麼。也許每個人都在等待,莫名其妙地等
待著,總是相信會發生點兒什麼來改變現在自己的全部生活,可等待的是什
么你就是說不清楚。真的,我什麼也不等待。這么說並不是要告訴你我與眾
不同,其實在另外一個意義上我又太清楚該要什麼了,要吃飯要幹活兒……"
以此奠定了全文的基調:毫不隱晦地敘說自我感受,吐露心曲,表現了人與
人之間的隔膜。又如《藍天綠海》,通篇運用了"我"的內心獨白,向死去的
好友蠻子吐露自己的思念,對世界的厭惡,追逐名利時的疲憊,生活的不如
意……將情緒揮灑得淋漓盡致。
感官印象:注重作品中表現出的印象具有以人物為主體的感受,它是可
感可觸而非虛無飄渺的,與修辭手法中的通感、暗示一脈相承。如《馬蘭花,
馬蘭花》(丁小琦)里,被遠嫁的馬蘭花初到婆家時一夜無眠,她的感受是
相當郁悶與驚恐的:"屋子象口倒扣的鍋,又黑又悶。眼仁都被染黑了,睜著
和閉著一樣,什麼也看不見。一炕的人都睡死了似的,只有那高低粗細的鼻
鼾,如滾開的水鍋里,冒出的大小不一的泡泡。當弄清沒人知道你是睜著眼
時,你就這樣看了一夜的黑。"又如《歡樂》里齊文棟飲了農葯後的感受:
"緊接著咽喉的痛楚,一團熊熊的烈火在你的胃裡翻滾起來,你聽到自己的頭
發梢子象燃燒的豆秸一樣噼噼叭叭地響著,腐爛蘋果的香氣象浪潮一樣涌來
涌去……但痛苦很快就消逝了,你大汗淋漓,四肢柔軟,瞳孔緊密收縮,終
於縮得比針尖還小,黑暗如鍋底一般罩下來。……你恍惚覺得有一隻手牽著
你走,那隻手很大很柔軟,那人身上有一股熟皮子的味道……爹!我又見到
你啦,爹!……"
夢境幻覺:作為一種殘缺的印象,一種荒誕的意象,體現出人物的潛意
識,為人物情緒的凸現提供了拼圖。如《風箏飄帶》里素素認識佳原後,做
了一個夢:佳原在馬背上放風箏,風箏很簡鄙,寒傖得叫人掉淚,但風箏飛
起來了,而且飛得比東風飯店的新樓還高,比大青山上的松樹還高,比草原
上空的蒼鷹還高,比吊著"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的氣球還高,而她
變成了風箏上面的一根長長的飄帶兒,也跟著風箏飛起來了……表現了少女
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對生活的超越。
中國當代意識流小說在人物處理上,人物不再是一個"典型"。由於
人物的悲與喜,光明與黑暗,高尚與卑劣,對新生活的嚮往與對舊日的懷戀
等種種情感交織在一起,讀者又要將自己代入人物內心才能領會文章內容,
所以讀者無法立即對人物做出具體的善惡評價。如《歡樂》(莫言)里的齊
文棟,是個農村知識青年,在他第五次高考不中之後,"離開了蒼老疲憊的家
門,象逃跑出一個恐怖的夢境",經過一大灣子水,一塊辣椒地,坐在自殺的
年青姑娘魚翠翠的墳頭浮想連翩,最後終於在這個寧靜的晚上親手結束了自
己的生命,進入了死亡的"歡樂"。齊文棟不是個臉譜式的人物,他的心理活
動和意識活動,獨成一個世界:有屢試不第的壓抑,有對母親的憐憫、內疚,
有對哥嫂的不滿、無奈,有對年青女子的生理慾望,有對魯家三小子的羨慕、
妒忌,有對建倉夫婦的厭惡,有對高大同的好奇、惶然……在這里,我們看
不到作者對人物的隱性評價,只有人物失卻控制的意識流動起作用。從這個
方面來說,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有很大不同,如傳統小說里與科舉發生密
切聯系的兩個人物——范進、賈寶玉,在性格內核里都蘊含了作者的人生理
念,或諷刺什麼,或褒揚什麼,讀者很容易領會,而在意識流小說里,作者
隱身幕後,讀者不再意識到作者的存在,只意識到人物的存在。
作者的隱身,有賴於作者敘述角度的選擇。意識流小說突破了傳統的界限,多採用第一或第二人稱。如《藍天綠海》(劉索拉)以第一人稱"我"描述自己的生活,通過回憶與強調突出與蠻子生死不渝的友情和"我"的感傷、郁悶、偏執、無所適從;又如《花豆》(高行健)通過年老的"我"在一個濕淋淋的下午,獨對雨點向回憶中的青梅竹馬的"你"的喃喃傾訴與思念,表現了幾十年的風雲,對往事的留戀和對錯失的悔意;而前文提到的《歡樂》則採用第二人稱"你"來表現齊文棟的內心。意識流小說也有用第三人稱的,如李陀的《七奶奶》。小說深入七奶奶的心靈,寫她的對可能爆炸的煤氣罐的焦慮,對兒媳婦的不滿,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通過這些心理活動,讀者可以大致了解七奶奶一生的軌跡,也能體會她守舊的淵源。但小說雖然用了第三人稱"她",也體現了一定社會內容,七奶奶卻不象《紅樓夢》里的賈母或劉姥姥,她沒有具體的外貌,沒有鮮明的性格,沒有通過第三者觀察的眼睛,更沒有作者試圖體現的褒貶傾向,因為作者並不是通過生活流程,
而是通過心理流程來展開文本的。
意識流小說則打破了邏輯的框框,有意淡化情節,突出人物的意識流程,用聯想、想像、回憶、幻覺、夢境,打破時間之鏈,立體地、多層次地表現人生。如中國當代意識流小說的發韌之作《春之聲》(王蒙),就是將主人公一生的經歷壓縮在不足三小時之內加以集中體現的。《春之聲》的情節很簡單:工程物理學家岳之峰決定回一趟闊別二十多年的家鄉,結果坐上了一輛悶罐子車,在車里,他與一位用"小三洋"錄音機播放德文音樂的婦女聊了幾句天,下車後看見了悶罐子車的外表及嶄新的火車頭。情節雖簡單,但由於作者採用了意識流創作手法,因而知覺時間無所不及:由車身輕輕的顫抖聯想到童年的搖籃;由車輪撞擊鐵軌的噪音想起黃土高原的鄉下;由悶罐子車聯想起三個小時前他坐著的三叉戟飛機,又聯想到自己的地主成份及二十二年的檢討;由南瓜香又聯想到童年,人民物質生活的改善;由德文音樂想到法蘭克福的孩子,西北高原的故鄉,解放前北平的聯歡,解放後的首都北京;由嶄新的車頭聯想到約翰•斯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作者通過從心理角度處理時間次序和空間位置,使讀者在短短的篇幅內就領受到一個時間跨度很大的區域內的人生內容。在結構方面,意識流小說多以多線交叉或放射性思維方式來表現復雜的外部世界和人物的內心世界。如《風箏飄帶》(王蒙)寫一對青年男女素素與佳原一次約會的過程,通過素素的眼睛、回憶、聯想與夢境,寫盡了物質的壓迫,文革的耽誤,生活的艱辛,人們的不信任,對知識的嚮往,自強不息的精神,兩情相悅的美好……這種結構方式與傳統小說單一的因果關系式的,或"花開兩朵,各表一支"分類式的結構可說有著極大的區別。
受中國傳統創作方法的影響,中國當代意識流小說的創作方法又與西方意識流小說創作方法不盡相同,甚至有人認為兩者並無淵源關系。王蒙雖被大家公認為是我國現代意識流小說的發軔作家,但他在談小說創作時卻說過,「請別以為寫心理活動是屬於外國人的專利,中國的詩歌就特別善於寫心理活動,《紅樓夢》有別於傳統小說也恰恰在於它的心理描寫。」「重視藝術聯想,這是我一貫的思想,早在沒有看到過任何意識流小說,甚至不知道意識流這個名詞的時候,我就有這個主張了」。王蒙在承認自己讀過一些外國小說的同時,更強調的是自己從魯迅《野草》中受到啟發,甚至是有意識地在迴避自己的「意識流」創作與西方意識流文學的關系,他不願意別人把自己的小說創作僅僅看作是受西方意識流小說的影響所致,相反,他極力在中國傳統文學中尋找「意識流」的淵源。與王蒙相似,更有人把中國的意識流文學追溯到了20世紀初,並且還特別強調其獨特的藝術淵源:「《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篇意識流小說」,「這篇小說與西方現代派的意識流作品並無瓜葛。……」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現代意識流小說雖然普遍被認為是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而產生,但因本土文學的影響,它仍保留著中國傳統現實主義文學的印痕,帶著濃厚的中國特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意識流。下面,我們試著比較兩者的差異。
首先,我們來回顧西方意識流產生的背景與理論依據。十九世紀末,英國和法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逐漸衰落,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國力迅速上升,從而使得國際社會矛盾日夜尖銳。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又使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蕭條,社會機制遭到嚴重損壞。這樣,各項保障制度的缺失,戰爭的創傷在人們的心中投下了難以掃除的陰影。人們普遍認為現實荒謬無稽,社會不可思議,人類猥瑣無能,世界前途茫茫。悲觀絕望,頹廢沮喪的情緒彌漫於整個社會。所有這些尖銳的國家、社會矛盾和變化了人的思想使得越來越多的作家感覺到用古典主義和傳統的小說描寫已經無法揭示出日益惡化的社會現實,無法描繪出人們面對荒誕社會的真實內心,他們認為只有主觀世界才是「最高真實」。意識流作家普魯斯特就認為主觀真實是「最基本的東西」,只有主觀作品才是「唯一真實的著作」。喬伊斯也要求藝術家去表現「經驗的真實」。而福克納則認為作家只應寫人類的「內心沖突」和「心靈深處亘古至今的真情實感」。維吉尼亞?沃爾芙也認為只有意識流才是生活,才是真實和道理,文學作品應當著力於表現這種錯綜復雜變化的「根本精神」,而不應該去描寫「意識流」本身以外的事物。
就這樣,意識流作家緊緊抓住了時代和社會在人們心裡留下的陰影和夢幻,著力於書寫人的內心世界,用濃墨和重彩,大膽自由地運用意識流小說形式,表達自己對社會的感受,揭示社會矛盾,揭示人們面對社會危機的心裡病態。因此,意識流小說是西方現代社會意識的產物,它是在20世紀資本主義社會日益衰落和新的經濟結構體系構建中和西方精神危機四伏的情況下,人們對自我進行重新定位後開掘出來的一片文學新領地。
意識流作家們的這種由寫外轉向寫內,熱衷於寫內心生活的創作手法除同他們對世界對藝術總的看法相關聯外,還深受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等思想的影響。柏格森的非理性主義強調直覺是認識世界本體的惟一根據,「真實」只存在於「意識的不可分割的波動之中」;而奧地利精神病醫生佛羅伊德對潛意識和無意識的充分肯定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無疑是為意識流文學創作思想張目。而威廉?詹姆士認為宇宙間最根本的東西是「純粹經驗」,也即「意識之流」,它就是「現實」,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品級高的現實」。這些理論,都深刻地影響了意識流作家們的創作。如福克納就對柏格森的「心理時間」學說頗有研究,認為空間的作用不在其范圍的大小,而在於它的象徵意義,並自覺將它運用於小說創作。在他的作品中,時間成為一種無形的流動狀態,過去、現在和將來往往互相穿插,彼此交融,經常在某個人物的意識中同時得到體現。
而中國的意識流小說在受西方文藝思潮的影響的同時,卻無法完全擺脫中國傳統文學創作手法中心理描寫和藝術聯想的影響。心理描寫是表現意識層的心理思維,限於頭腦和感情的理性分析,沒有涉及潛意識層的生理狀態的反映。因而,心理描寫是冷靜、理智和充滿邏輯理性的,並由此顯示出人物性格特點和對現實的態度。傳統心理描寫的影響在中國當代意識流小說中體現為人物的意識雖然具有模糊和不連貫性,但同時又保留著一定的理性特徵,即這些意識中仍有著作者心靈和時代的投影。王蒙曾說過:「意識流的手法中特別強調聯想……它反映的是人的心靈的自由想像,縱橫馳騁……,中國文學一貫重視聯想,『賦,比,興』中『興』就是聯想……。我們的意識流不是叫人們逃避現實走向內心的意識流,而是一種叫人們既面向客觀世界也面向主觀世界,既愛生活也愛人的心靈的健康而又充實的自我感覺。」所以在王蒙的意識流小說中,他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將不具備任何規律和秩序的人物意識連綴成一連串的印象與感觸,而同時又用冷峻的思維和對生命、對生活的激情展現出他對社會與生活的認識。在《春之聲》中,主人公岳之峰的回憶和聯想雖然毫不連貫,但這些回憶和聯想卻能體現出他在為生活中的美好而激動,為國家的落後而牽掛,為生活中的種種醜陋而憂慮,他的所有聯想合在一起,以自我展示的方式在我們面前樹起了一個獨立思考、熱愛生活、毫無羈絆、心靈自由的典型形象。
此外,在傳統小說中,心理描寫從屬於情節,依附於情節,不具有獨立性。情節的發展和觸動會引發出人物的心理描寫,並能將心理描寫串連起來,體現了傳統小說敘述的線性因果關系。心理描寫的這一特點也影響著中國的意識流小說。如在《春之聲》中,雖然小說以主人公岳之峰的意識為主,但他所有的回憶和聯想又由他在火車上所聽、所聞、所看而引發的,其意識的流動仍然受到了一定的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其次,在表現內容方面,西方意識流小說因受現代心理學、哲學等的影響,主張把人心裡的「原始的混沌」全部地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因此,在他們的小說中,著力表現的是人內心非理性的無意識和潛意識世界,突出的是人物內心的混亂、迷離、恍惚、無邏輯性、動物性和瘋狂性,並按照原始的方式雜亂無章地直接展現在讀者面前,他們以為只有這樣才算寫出了心理的原始真實。意識流的代表作家維吉尼亞?沃爾芙就要求在小說中以主觀代替客觀,努力表現人物「私有的幻想」。她說:「生活並不是一連串左右對稱的馬車燈,生活是一圈光暈,一個始終包圍著我們意識的半透明層。傳達這變化萬端的,這尚欠認識尚欠探討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現會多麼脫離常規、錯綜復雜、,而且如實傳達,盡可能不羼入它本身之外的、非共固有的東西,難道不正是小說家的任務嗎?」在她看來,文學作品就應該著力表現這種錯綜復雜變化的「根本精神」,而不是去描寫「意識流」本身以外的事物。因此,在具體的創作中,她就強調要把人物頭腦中「千千萬萬個印象」,無論是「細小的奇異的、倏而逝的,或者是用鋒利的鋼刀刻下來的」,全部應該寫出來,認為只有這樣才算寫出了「生活的本來面目」。
而中國的意識流小說卻因受傳統心理手法的影響,在描寫人物內心的意識活動時,沒有完全拋開外部客觀世界及其對人物內心的影響,也不是將來自四面八方的如微塵般的印象,「不管它們表面上看來多麼無關系」,不管它是否「全不連貫」地照實記錄下來。相反,它仍然會圍繞小說主題的需要去有意識地選擇人物的意識,並在小說中顯示出這些意識的有次序、合乎邏輯的特性。同樣在《春之聲》中,岳之峰對氣味、聲音等的聯想、想像都比較明顯地體現出了作者有意識對主人公意識的選擇,即用現實和歷史、中國和外國、城市與鄉村、新與舊、土與洋、前進與落後的對比,來展示出中國新時期生活狀態的全景,來象徵中國新時期生活的轉機,從而突出新中國的春天已經到來的創作意圖。而在《蝴蝶》中,通篇行文也是緊扣張思遠如何「丟了魂」,後來又「找到了魂」這一基線展開的。 在意識流動中,張思遠由小石頭--張指導員--張副主任--張書記--「走資派」--「囚犯」--老張頭--張副部長,這三十年來的地位、身份的變化展現的實際上是中國政治的風雲史、歷史的變遷命運。而張思遠最終「找到了魂」則蘊含了作者的理性思考,揭示了黨的幹部應該是人民的公僕,人民才是社會的主任這一道理。
第三,從表現的方法來看,西方意識流小說特別強調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作者完全獨立於作品之外。他們提出「非人格化」和「作家退出小說」的口號,反對作家對人物的心理進行整理和提練,更反對作家出面進行介紹和解釋,而要求讓人物的內心活動――特別是隱藏在心靈深處的無意識、潛意識活動自然、真實地展現出來,力求展示的是人們內心的純自然的主觀狀態。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不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系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系,時間上也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或者是讓人物隨時隨地地進行突然的、跳躍式的「自由聯想」,有時甚至要靠字體等的變化來暗示人物的變化。此外,時空錯亂也經常出現在這類作品中,過去、現在、將來隨意被顛倒、穿插、交融,而作者有意不做任何說明,使得夢幻和現實的界限被打碎,攪亂並糾纏不清。極端者,甚至故意破壞語言規范,前言不搭後語,幾十頁不用一個標點兒。如《喧嘩與騷動》中班吉和昆丁的意識不斷跳躍,不存在現在、過去和未來的界限,書中內容在時間上顛倒混亂,作者對此不作解釋,也不交代,只以變換字體或改換稱謂來提醒讀者。
而中國當代意識流小說雖然不再如傳統小說那樣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但在按時間順序敘述故事和展現人物聯想與回憶過程中,外在的時間或事件會不時打斷原意識的流動,並伴有敘述者語言的介入,呈現出現實與意識相間出現的特徵,使讀者仍能感知到小說中人物意識的流動規律及作者有意識地用之反映社會現實與人物內心的特點。王蒙在《關於<春之聲>的通信》中談到《春之聲》的創作方法時就說過:「……我打破常規,通過主人公的聯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筆觸伸向過去和現在、外國和中國、城市和鄉村。滿天開花,發射性線條,一方面是盡情聯想,閃電般的變化,互相切入,無邊無際;一方面,卻又是萬變不離其宗,放出去的又都能收回來,所有的射線都有一個共同的端點,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節前夕的悶罐子車里的我們的主人公的心靈。」這一「共同的端點」就體現出了作品中雖淡化但仍然存在的情節,而人物的意識在這里也就更像一面攝取社會生活現象的鏡子。
總之,意識流作為一種創作方法深刻地影響了我國當代小說的創作,但同時,我國當代小說又深受傳統小說的影響,保留了自己鮮明的特色,顯現出既傳統又現代的獨特特徵。
I. 中國有那些意識流類小說
現代文學第一篇意識流小說是郭沫若的《殘春》。劉以鬯等人都在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