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18世紀歐洲現代小說

18世紀歐洲現代小說

發布時間: 2021-10-04 06:06:37

㈠ 哪位高手知道英國18世紀有哪些現實主義小說家,各自有何作品及特色

現實主義是十九世紀興起的文學流派。十八世紀還是古典主義盛行呢。浪漫主義都是十八世紀末興起的。

㈡ 求背景為西方十八世紀的穿超小說好看就行要女主異世也OK

《巴伐利亞玫瑰》,作者: FazoR 穿越成茜茜公主,完結了。

這是茜茜公主和施特勞斯的時代,風中飄散著鮮奶油咖啡、李子蛋糕和匈牙利紅燜牛肉香味的時代,耳邊縈繞著圓舞曲和波爾卡天籟的時代,奧地利-匈牙利帝國的黃金時代。
當然,也是這個黃金帝國和它那如玫瑰般耀眼的年青帝王--弗蘭茨*約瑟夫,一同走向衰落的時代。
時光回溯,她以二十一世紀女性的心理,回到這個已經逝去的美好時光中,成為巴伐利亞的公主,陰差陽錯成為奧地利皇帝的新娘。
阿爾卑斯山的白雪與多瑙河的藍色波浪將見證:周旋於愛情與親情、忠誠與背叛的她,會給如夏花般繁榮而脆弱的哈布斯堡王朝帶來最後的華爾茲,還是全新的奏鳴曲?

㈢ 麻煩推薦幾部18世紀以前的外國文學名著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英:Hamlet)、《奧賽羅》(英:Othello)、《李爾王》(英:King Lear)、《麥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喬萬尼·薄伽丘——《十日談》
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以上三個人都是中世紀的,當然是18世紀前的了,然後他們分別涉及戲劇、短篇小說集還有記傳小說。其中莎士比亞是全世界最有才華的戲劇大師,你看過他的書就會明白;十日談很諷刺很歡樂也有悲傷,也是那句話,看過就明白;堂吉訶德不用俺說了吧,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意義重大哦。
推薦這三個人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都夠經典,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很有話題談,讀書筆記啊論文啊之類的都很容易找到想要表達的東西。

㈣ 找穿越到十八世紀歐洲的言情小說

《玫瑰上的英格蘭》
《法瑪傳》
《騎士幻想夜》
話說我也很喜歡這一類,不過很少就是了,也就只看過這幾本==

㈤ 為什麼現代小說出現在 18世紀的英國文學史中

古英語時期是指英國國家和英語語言的形成時期.最早的文學形式是詩歌, 以口頭形式流傳,主要的詩人是吟遊詩人.到基督教傳入英國之後,一些詩歌才被記錄下來.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文學作品是英國的民族史詩《貝奧武夫》,用頭韻體寫成.

古英語時期(1066?1500)從1066年諾曼人征服英國,到1500年前後倫敦方言發展成為公認的現代英語.文學作品主要的形式有騎士傳奇,民謠和詩歌.在幾組騎士傳奇中,有關英國題材的是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的冒險故事,其中《高文爵士和綠衣騎士》代表了騎士傳奇的最高成就.中世紀文學中涌現了大量的優秀民謠,最具代表性的是收錄在一起的唱詠綠林英雄羅賓漢的民謠.
3,最重要的詩人是被稱為"英國詩歌之父"的喬叟,代表作是《坎特伯雷故事集》,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他首創了詩歌的雙韻體?每兩行壓韻的五步抑揚格,後被許多英國詩人採用.喬叟用倫敦方言寫作,奠定了用英語語言進行文學創作的基礎,促進了英語語言文學的發展.

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文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詩歌,散文和戲劇方面尤其興盛.
詩歌方面,新的詩體形式如十四行詩,無韻體詩被介紹到英國.重要的詩人有Philip Sidney,他不僅寫了許多優美的十四行詩,還創作了最早的詩歌理論作品之一《詩辯》.Edmund Spenser用斯賓塞詩節創作了著名長詩《仙後》.莎士比亞除了戲劇創作之外也是一位偉大詩人,著有兩部敘事詩,兩部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
英文的《聖經欽定本》作成於1611年,不僅具有重大的宗教意義,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並且對英國的語言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的純朴,平易,明晰的散文風格奠定了英國散文的傳統.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兼散文家是Francis Bacon,他的文學著作主要有《隨筆》,收錄了他在各個時期發表的58篇隨筆,思想深刻,文筆簡潔,富有警句格言.

戲劇代表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的最高成就.主要戲劇家有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 莎士比亞(W. Shakespeare).

17世紀的英國文學
17世紀是英國社會劇烈動盪的時期之一,由於君主專制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爆發了1642年的內戰並導致了1688年的"光榮革命".與政治斗爭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緊密相連的是宗教斗爭和清教徒思想.因此這一時期的文學和藝術多展示革命思想的發展與成長,並帶有濃厚的清教主義傾向.兩個代表作家是彌爾頓和班揚.彌爾頓的代表作〈失樂園〉和班揚的代表作〈天路歷程〉都取材於〈聖經〉.〈天路歷程〉是一部寓言作品,用"基督徒"到達天國的歷程象徵人類追求美好未來的進程.

18世紀的英國文學
18世紀產生了一種進步思潮?啟蒙運動,這一時期的思想家和作家們崇尚理性,認為啟蒙教化是改造社會的基本手段,因此18世紀又被稱為"理性的時代".在文學領域體現為18世紀上半期的新古典主義,代表作家有詩人蒲伯(A. Pope)和期刊隨筆的創始人斯梯爾(R.Steele)和艾迪生(J.Addison).
18中期興起了英國現代小說,出現了大批有影響的小說家.理查遜(Samuel Richardson)的小說〈帕美拉〉(Pamela)採用書信體形式對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細致的描寫,大大豐富了小說的創作方法.哥爾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的〈威克菲牧師傳〉(The Vicar of Wakefield)是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感傷小說之一.勞倫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打破傳統的敘事方法,創作了〈項迪傳〉,而被認為是英國現代派文學的先驅.
迪福(Daniel Defoe)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個現實主義小說家,代表作是〈魯濱遜漂流記〉.講述故事情節並分析魯濱遜這一人物形象.
斯威夫特是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諷刺小說家,以犀利的文筆對教會和社會的虛偽腐敗進行了辛辣的諷刺.代表作是〈格列佛游記〉

菲爾丁是英國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在理論與實踐上都為英國小說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他的代表作〈湯姆?瓊斯〉中,他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示了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講述故事情節,分析主題和主要人物形象
19世紀的英國文學
19世紀英國文學主要包括上半期的浪漫主義時期和中後期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
布來克和羅伯特?彭斯屬於前浪漫主義詩人.布來克的代表作品有〈天真之歌〉和〈經驗之歌〉.彭斯是著名的蘇格蘭民族詩人,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歌頌友誼,愛情,自由,平等的詩歌,其中〈一朵紅紅的玫瑰〉廣為流傳.
浪漫主義全盛時期以華滋華斯與柯律維治聯合發表〈抒情歌謠集〉為開始,到瓦爾特斯各特的逝世為止,主要文學成就為詩歌,涌現了華滋華斯為代表的"湖畔派"詩人和拜倫,雪萊,濟慈等富有革命理想,頌揚自由與解放的詩人.

19世紀中後期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真實地描寫了英國資產階級的社會生活,暴露和批判了資產階級社會的罪惡,對人民群眾寄予了深刻的同情.狄更斯是英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善於描寫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和思想,作品題材廣泛,思想深刻;薩克雷則善於描寫上層社會形形色色的人物.
批判現實主義女性小說家及她們的代表作品:Charlotte Bronte, Emily Bronte, Mrs. Gaskell, George Eliot.分析簡?愛這一人物形象並分析小說的主題思想.
托馬斯?哈代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小說家,他稱自己的作品是"性格與環境的小說".代表作品是〈德伯家的苔絲〉.
20世紀的現代派作家
人們對西方文明的危機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惡果促成了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形成.主要表現為意識流小說,代表作家有詹姆斯喬伊斯和弗潔尼亞沃爾夫.喬伊斯的小說〈尤利西斯〉描寫的是現代都市居民庸俗,猥瑣的精神生活.弗潔尼亞的〈到燈塔去〉則運用了嫻熟的象徵手法和意識流技巧.

㈥ 西方現代派有哪些小說

17世紀的最後10多年,是法國文學古典主義的衰落時期,也是路易十四王朝盛極而衰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比較突出的文學作品有:拉布呂耶爾的《品格論》,表面上是道德說教,實質上是社會批評;費訥隆的小說《忒勒馬科斯歷險記》,用希臘神話為題材,批評路易十四的朝政。這種對現實不滿和批評的傾向,預示著18世紀啟蒙運動即將來臨。以童話作家貝洛為首的反對古典主義厚古薄今的言論,引起當時幾個古典主義名作家的激烈反擊,形成文學史上有名的「古今之爭」,表明當時年輕一代作家的進步傾向,和古典主義保守勢力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光明世紀 法國文學史稱18世紀為「光明世紀」,意思就是啟蒙運動的世紀。「啟蒙運動」一詞見於某些歐洲語言,然而不見於法語。法國的文獻典籍中一貫用「光明世紀」,而不用「啟蒙運動」。法語中「光明」一詞亦可訓為「智慧」、「知識」,而此處所謂「光明」是指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曙光。法國的「光明世紀」與英國的「啟蒙運動」,涵義是相同的。啟蒙運動的實質,是資產階級革命在意識形態戰線上的前哨戰。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於1789年,可是這場斗爭的思想准備早在18世紀初期已經開始。1721年出現的《波斯人信札》,是啟蒙運動文學的先聲,它的作者孟德斯鳩的啟蒙運動思想更系統、更集中地表達在他的專著《論法的精神》(嚴復譯為《法意》)中。
啟蒙運動是思想運動。啟蒙運動的文學家多數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現。對於他們來說,文學作品只是表達思想的一種輔助手段,但是,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視的。狄德羅、伏爾泰等人的小說都是「哲理小說」,不但以思想的深度見稱,而且在藝術形式方面也別具一格。盧梭的《愛彌兒》被稱為教育小說,也是廣義的哲理小說。
18世紀雖然也有克雷比雍等作家摹仿17世紀的悲劇,然而那些作品被文學史家稱為「假古典主義」,缺乏獨創性。伏爾泰本人也寫過一些傳統形式的悲劇,在他全部作品中不佔重要地位。 代表18世紀法國文學的,是那些直接反映啟蒙思潮的作品,例如《波斯人信札》和狄德羅的小說《拉摩的侄兒》(1823)、《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96),伏爾泰的《哲理小說集》(1748~1759),以及諷刺當時社會上的不合理現象為主要題材並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某些小說和戲劇作品,例如勒薩日的小說《跛足魔鬼》(1707)、《吉爾•布拉斯》(1715~1735)和劇本《杜卡萊先生》(1709)。狄德羅的劇本《私生子》(1757)也屬於這一類。18世紀引起廣泛注意的劇本是博馬舍的三部曲的前兩部《塞維勒的理發師》(1775)和《費加羅的婚姻》(1784)。三部曲的第三部《有罪的母親》(1792)沒有引起人們注意。
受讀者歡迎的還有普雷沃神甫的小說《曼儂•萊斯戈》。這部描寫愛情的小說,也是法國18世紀的一部名著。
啟蒙運動作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人文學創作的主導思想,在於揭露和諷刺世俗人情,針砭時弊。他們的文筆簡練明晰,深入淺出,饒有風趣。盧梭的藝術特點在著重抒寫個人情感。他的代表作《新愛洛綺絲》(1761)和《懺悔錄》,都是一代名著,這些作品被認為是19世紀初期浪漫主義文學的先兆。
從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的網路全書派與文學有密切的關系。18世紀法國的網路全書是知識寶庫,也是宣傳啟蒙思想的有力武器。網路全書派宣傳唯物主義和重觀察、重實驗的科學精神,反對封建王權和教會神權等一切權威與偶像;提倡自由思想與民主精神;重視發展工業生產。文學家狄德羅、伏爾泰、盧梭等都曾經為網路全書撰寫條目。
十九世紀 由於1789年革命後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人民大眾的生活和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文學作品的讀者大大增加。文學已經不只是朝廷權貴、豪門巨富少數人玩賞的奢侈品,而成為愈來愈廣泛的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於是作家日益眾多,作品也日益豐富。在法國,文學的社會化、普及化,是在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條件下開始形成的。
1801年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說《阿達拉》問世,震動了法國文學界,標志著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始。小說以異域風光作為背景,寫一對宗教信仰不同的異族青年的愛情悲劇。早在18世紀末,貝爾納丹•德•聖皮埃爾發表小說《保爾和薇吉妮》(1787),也是以海外風光為背景,描寫一對少年男女的愛情悲劇,曾經引起文學界和讀者的熱烈歡迎。從聖皮埃爾到夏多布里昂,法國浪漫主義已從孕育達到成熟的階段。
1802年,夏多布里昂發表中篇小說《勒內》以多愁善感的抒情格調,塑造了所謂「浪漫主義的憂郁」的典型人物形象。大致與此同時,斯塔爾夫人也接連發表她的文學論述《論文學與社會建制的關系》(1800)、《論德國》(1810)和小說《黛爾菲娜》(1802)、《高麗娜》(1807)等。《論德國》著重介紹德國的浪漫主義文學。上述兩作家都是浪漫主義的倡導者。夏多布里昂的散文富於抒情詩的節奏,對浪漫主義詩歌有很大的影響。
早期浪漫主義是指1830年以前的浪漫主義文學,當時最吸引讀者的是抒情詩。拉馬丁在1820年發表的《沉思集》,也曾經風靡一時。1823年這位詩人發表《新沉思集》,1830年發表《詩與宗教的和諧集》,都是風靡一時的作品。此外,還有雨果早年的詩集《頌詩與長歌》(1826)、《東方吟》(1829),維尼的《古今詩稿》(1826)、《命運集》(1864)等,也是這一時期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收獲。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一件大事。這部劇本並未演出,重要的是它的序言。作者從美學觀點論述了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例如美與丑、善與惡的對比等等。1830年以後,浪漫主義有新的發展,人們稱之為後期浪漫主義。後期浪漫主義的主導思想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代表作品有雨果的詩集《懲罰集》(1853)、《觀照集》(1852)和《凶年集》(1872)以及小說《悲慘世界》(1862),喬治•桑的作品有烏托邦社會主義傾向的小說《康素埃洛》(1842~1843),歐仁•蘇的小說《巴黎之神秘》(舊譯《巴黎的秘密》)等。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上的種種矛盾。
浪漫主義是19世紀法國文學重要流派,後來產生的自然主義、象徵主義等都導源於浪漫主義。但是19世紀法國文學傑出的成就卻是現實主義。從時間上說,現實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和後期浪漫主義幾乎是齊頭並進的。巴爾扎克總稱《人間喜劇》的一系列小說,陸續發表於1830至1848年之間,和後期浪漫主義的許多重要作品同時出現。後期浪漫主義之所以有積極的傾向,原因之一在於它本身開始產生了現實主義因素。 巴爾扎克紀念像 法國洛羅•吉羅東出版社提供
巴爾扎克以外,現實主義代表作家還有《紅與黑》(1830)的作者斯丹達爾和《包法利夫人》(1857)的作者福樓拜。人們也常常把梅里美列為現實主義作家,雖然他的小說在思想內容方面並不具體結合社會生活的客觀實際。
巴爾扎克能透過社會現象,暴露人與人之間的深刻關系,也就是金錢的關系。因此《人間喜劇》抓住了資本主義社會最本質的問題。
浪漫主義在戲劇方面的成就主要有雨果的正劇《愛爾那尼》(1830)、《呂伊•布拉斯》(1838),維尼的《夏特東》(1835),繆塞的別具一格的喜劇,以及大仲馬的歷史劇等。
福樓拜曾經指出,藝術所追求的只應當是美學上的完滿的表現,也就是「美」,藝術可以置一切道德上、政治上的考慮於不顧。這種觀點導致以追求形式完美為唯一目標的理論,也就是所謂「為藝術而藝術」的理論。曾經是浪漫主義文學的熱烈擁護者的詩人戈蒂耶,1835年發表了小說《模斑小姐》,他在序言中提出了為藝術而藝術的一套理論。戈蒂耶的詩集《琺琅與玉雕》就是這套理論的實踐。從此開始詩歌單純地追求形式完美的趨向,形成稱為「帕爾納斯」(或譯為高蹈派)的詩派。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古代詩篇》(1852)和《蠻族詩集》(1862) 的作者勒孔特•德•李勒, 《錦幡集》(1893)的作者埃雷迪亞, 以及 《在公主的花園里》(1893)的作者薩曼等,他們都是脫離實際,寄身於象牙之塔的詩人。 與帕爾納斯派詩歌幾乎同時,在小說領域內形成了自然主義的潮流。文學史上往往把龔古爾兄弟和阿爾豐斯•都德等都列為自然主義小說家,其實他們的創作並不符合自然主義的理論。最主要的自然主義作家是左拉。他的代表作是總名為《魯貢瑪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會史》(1871~1893)的20多部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有《小酒店》(1877)、《萌芽》(1885)等,中國已有譯本。左拉在1866年發表的《小說的定義》中宣稱:「科學進入我們這些小說家的領域,現在我們是在分析人們的個人活動和社會活動。」這里所謂「科學」是指生物學、醫學和遺傳學等。自然主義不但分析作為生物現象和生理現象的個別的人,也要分析作為社會一分子的人,但是他們認為決定人的思想和行動的因素主要是遺傳,也就是生物學與生理學的觀點。
莫泊桑在法國的文學史上有時被列入現實主義作家行列,有時又被稱為自然主義小說家。從他在10年間完成300篇短篇小說和6部長篇小說的實踐考察,他的主要傾向是現實主義而不是自然主義。
19世紀法國文學最後一個流派是象徵主義詩歌。這種新傾向與帕爾納斯派有密切關系。象徵派的先驅、詩集《惡之華》(1857)的作者波德萊爾,把他的詩集獻給帕爾納斯派詩人戈蒂耶。象徵派詩人主要是馬拉梅、魏爾蘭和蘭波。象徵派和帕爾納斯派相同之點在於追求形式的完美,兩者的區別在於象徵派詩人較多地抒寫個人的感覺與情緒,追求音樂的美感;而帕爾納斯派則相反,強調描寫客觀現象,追求造型美,詩人自己毫不透露個人情懷。象徵派在法國詩歌上的影響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期,它是現代派詩歌的第一階段。
19世紀是法國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時期。在這個世紀中,法國發生幾次重大政治事件,如1830年和1848年的工人起義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在文學作品中反映這種斗爭影響的作家和詩人,在復辟王朝時期有著名平民歌手貝朗瑞,巴黎公社時期有《國際歌》的作者鮑狄埃、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路易絲•米歇爾、詩人克萊芒、小說家瓦萊斯等。
二十世紀 20世紀是帝國主義戰爭頻繁和社會主義革命高漲的時代,這種形勢反映在法國文學上,表現為作家輩出,流派紛呈,但是缺少強大的主流。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戲劇、新小說等,都曾經風靡一時,而轉眼間已成明日黃花。
象徵主義
Le Symbolisme

在法國文學史上,象徵主義一詞有兩方面的含義:一
是指象徵主義流派,二是指象徵主義文學思潮和它的廣
泛深遠的影響。
象徵主義流派出現於1886年。先是詩人勒內·吉爾
發表了一部《言詞研究》,詩人馬拉梅為它寫了前言。
這部論著試圖系統地肯定自從波德萊爾以來在詩歌藝術
上陸續出現的新傾向和新成就。稍後,巴黎有一個原籍
希臘的年輕詩人,筆名讓·莫雷亞斯,在《費加羅》報
上發表了一篇文學宣言,主張用「象徵主義者」這個稱
號來稱呼當時的前衛詩人。這篇宣言獲得廣泛熱烈的響
應,文學史上認為這一事件標志著象徵主義流派的產生。
象徵主義作為新的創作方法和文學思潮,早在浪漫
主義盛行的時期已經萌芽。浪漫主義詩人奈瓦爾力求以
新的表達方式反映不可捉摸的內心活動,這種努力後來
給象徵派詩人以一定的影響。浪漫主義詩人維尼的《牧
人之家》,拉馬丁的《葡萄架下的住室》,都在一定程度
上運用了後來為象徵派詩人所喜愛的藝術手法:暗示多
於解釋,含蓄多於暢盡的發揮。象徵主義這個名稱出現
以前,實際上已經有象徵主義的藝術傾向。《惡之華》
的作者波德萊爾在這方面又大大推進了一步。因此,法
國文學史上稱波德萊爾為象徵主義的先驅。象徵主義的
另一先驅是《瑪爾佗蘿之歌》的作者洛特雷亞蒙。至於
馬拉梅、蘭波和魏爾蘭,他們都是象徵主義詩歌的大師,
雖然在他們發表作品的時期,象徵主義這個名稱尚未通
用。莫雷亞斯發表宣言時,馬拉梅和魏爾蘭的主要作品
都早已問世;蘭波擱筆已經11年之久。莫雷亞斯並不是
象徵主義的倡導人,他不過是象徵派的命名者而已。
反對片面地注重描寫造型美的帕爾納斯派,並開辟
新的藝術道路來代替帕爾納斯派,這就是象徵主義之所
以應運而生的歷史條件。和帕爾納斯派不同,象徵主義
重新回到以抒寫個人感情為重點的老路上。可是它抒寫
個人情懷和浪漫主義的抒情是大異其趣的。它抒寫的不
是日常生活中的浮淺的喜怒哀樂,而是不可捉摸的內心
隱秘;或者如馬拉梅所說,表現隱藏在普通事物背後的
「唯一的真理」。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象徵主義對於詩
的語言進行了很大的改造。對於日常用的字和詞加以特
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組合,使之發生新的含義。象
征主義不滿足於描繪事物的明確的線條和固定的輪廓,
它的詩人所追求的藝術效果,並不是要使讀者理解詩人
究竟要說什麼,而是要使讀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
使讀者體會到此中有深意。象徵主義不追求單純的明朗,
也不故意追求晦澀;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
撲朔迷離。象徵主義詩歌十分強調音樂的效果,可是詩
句的音樂性不是單純通過機械的協韻表現出來,而在於
詩句內在的節奏和旋律。散文詩的音樂感並不亞於格律
詩,有時反而勝過格律詩,因此許多象徵派詩人的散文
詩都寫得有特色。
1886至1891年左右是法國象徵主義詩歌比較昌盛的
時期。這一時期出版的重要作品有馬拉梅的《詩與散文》
(1893)、拉弗格的遺著《善意之花》(1890)以及昂利·
德·雷尼耶的《插曲》(1888)等。到1891年,象徵派
「文學宣言」的作者莫雷亞斯首先宣布脫離象徵派,而
提倡一種所謂「羅曼派」的文學,其目的在於恢復希臘
羅馬古代文學的傳統。接著,許多象徵派詩人也紛紛向
自己選擇的方向發展,不再遵循共同的象徵主義藝術標
准。象徵主義作為一個流派,從1891年起已經解體。但
是,象徵主義作為文學思潮和藝術風格,影響卻非常深
遠。20世紀法國的重要詩人瓦萊里、克洛代爾、亞默甚
至聖瓊·佩斯等,都被評論家列為後期象徵主義者。比
利時的象徵主義詩人有著名的維爾哈倫和梅特林克,後
者主要寫作象徵主義詩劇。
象徵主義的影響既不限於法國,也不限於西方世界,
在中國「五四」以後的新詩壇上,也曾出現戴望舒、李
金發等受過相當濃厚的象徵主義詩歌氣息熏陶的詩人。
參考書目
Marcel Raymond,De Baudelaire au Surr□alisme,
Paris,1933.
Guy Michaud,Le Messa□e Po□tique Symbolisme,
Paris, 1947.
超現實主義
Le Surr□alisme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興起的在文藝及其他文化
領域里對資本主義傳統文化思想的反叛運動,其影響波
及歐美其他國家。它的內容不僅限於文學,也涉及繪畫、
音樂等藝術領域。它提出了創作源泉、創作方法、創作
目的等問題,以及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生存
條件等社會問題。超現實主義者自稱他們進行的是一場
「精神革命」。
運動是由一群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青年發
起的,他們目睹戰爭的荒謬與破壞,對以理性為核心的
傳統的理想、文化、道德產生懷疑。舊的信念失去了魅
力,需要有一種新的理想來代替。超現實主義就是他們
在探索道路上的嘗試。
青年詩人、醫生勃勒東,戰爭期間曾在精神病院服
役,接觸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論,後來又受到與傳
統決裂的同時代詩人阿波利奈爾的影響,便設想將對潛
意識的探索運用到詩歌藝術中去。他在1919年與阿拉貢、
蘇波等組成小組,創辦《文學》雜志,並與查拉的達達
運動匯合。他們在「盡力表現違反常理的原則」指導下
活動。勃勒東與蘇波合作,以「自動寫作法」創作了詩
集《磁場》(1920);代斯諾斯在似睡非睡的狀態中吟誦
了詩句;厄內斯特用粘貼方法組成畫幅。他們經常在咖
啡館交換各自在探索潛意識活動中的經驗,進行集體創
作,開展對資本主義文明代表人物巴雷斯的審判等。由
於勃勒東的小組與達達運動缺乏明確的統一的目標,終
於導致分裂。1924年勃勒東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
成立超現實主義小組,發行刊物《超現實主義革命》,與
達達運動者分道揚鑣,從此超現實主義運動進入高潮。
超現實主義作家勃勒東(左)、艾呂雅(中)和勒內·夏
《超現實主義宣言》否定了現實主義與傳統的小說,
明確提出了超現實主義的定義。它指出超現實主義敵視
一切道德傳統,認為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說之所
以成為文學的寵兒,是因為它適應了讀者要求合乎邏輯
地反映生活的追求。超現實主義正是要打破這一切,追
求「純精神的自動反應,力圖通過這種反應,以口頭的、
書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達思維的實際功能。它不受理
智的任何監督,不考慮任何美學上或道德方面的後果,將
這思維記錄下來」。為了達到純精神的自動反應,他們
強調潛意識,強調夢幻,提倡寫「事物的巧合」。他們
認為清醒的、理智的、符合邏輯的思維活動是已經受到
資本主義文明毒化了的精神,不是純粹的精神。只有潛
意識、睡眠狀態或偶合情況下的思維活動才是還未受到
外界干擾的純精神。他們提出詩人要聽從潛意識的召喚,
要寫夢境,寫事物的巧合,並提出適應這種要求的創作
方法——自動寫作法。超現實主義者根據《超現實主義
宣言》的精神生活和創作。他們在咖啡館、電影院等公
共場所尋找、搜集人的思維的原始狀態,並在此基礎上
進行創作。1928年勃勒東的小說《娜佳》,集中體現了
超現實主義者這一階段的活動以及作者對「事物的巧合」
的運用。
隨著運動的進展,出現了一個新問題:「精神解放
可以單獨進行,還是必須首先消滅資產階級物質生活條
件?」 圍繞著這個問題的爭論, 運動內部開始分裂。
《超現實主義革命》主編皮埃爾·納維爾主張首先要投
身革命,運動要為革命服務。勃勒東則認為運動本身包
含革命,運動要保持絕對自由,不接受任何外界、包括
來自馬克思主義的監督。於是運動產生分化,1928年納
維爾離開了超現實主義運動。1930年勃勒東又發表《超
現實主義第二宣言》,重申了運動的原則:反抗的絕對
性、不順從的徹底性和對規章制度的破壞性。此後運動
進入新階段。
30年代國際形勢急劇發展,隨著法西斯力量的抬頭,
階級斗爭日益尖銳。形勢迫使超現實主義者在斗爭面前
作出抉擇,原有的裂痕擴大了。阿拉貢、艾呂雅先後離
開超現實主義參加了法國共產黨,佩雷去西班牙參加戰
斗,克勒韋爾自殺。運動開創時期的骨幹相繼離去,幾
乎只剩下勃勒東一人還在堅持運動的宗旨。運動處於低
潮,但它並沒有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勃勒東在美國
和馬塞爾·杜尚一起開展超現實主義的宣傳活動。1946
年他回到法國後,繼續創辦雜志,多次舉辦國際超現實
主義作品展覽,發表廣播講話,進行創作。超現實主義
後期活動雖然沒有20年代那樣的聲勢,但影響波及歐洲
其他國家和北美、中美、南美地區,吸引了一批青年作
家和畫家,參加超現實主義國際展覽的達14國之多。
超現實主義為現代派文學開創了道路。超現實主義
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實際存在的時間並不很長,但作為
一種文藝思潮,作為一種美學觀點,其影響卻十分深遠

㈦ 推薦一些有關十七十八世紀歐洲歷史的書籍。

在歷史上新生就以為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初期,就是在17世紀18世紀專治主義者的發展隨處可見的時候達到高潮,但在英國和荷蘭(有一段時間對這個問題存在著質疑)。法國、哈普斯堡帝國、英國和俄國在歐洲都成為了主導的力量。專治主義者開始擴大它的控制,這種控制遠遠超過了政治之外和並延伸到宗教里(建立國教的創作)和到幾乎人生里的其他所有方面。雖然上流以及後來的中世紀的人物目擊了中產階級力量的成長,但是社會的樣式仍然可以明確地促使法院生活煩躁。權力的集中確定了這種生活,並且公民和他的財產越來越是受到貴族政府支配。然而,在專治主義者時期,教育不可能是富有者或統治階級的單一特權,因為一個高效率的專治主義者通常會要求一些可勝任的主題,盡管並沒有關繫到他們的社會位置。初級教育是中產階級在第17和18世紀而開發的產物,並且這個時期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他們的責任就是維護學校。這種對多種教育的傾向從政治權宜之計的考慮並沒有被消去; 它渴望通過教育來改善提高這個世界,讓所有區域性的生活都變得井然有序。這不僅有對科學的網路全書和系統化的傾向,而且,以相似的角度,廣泛的學校章程就是設定教育的傾向。一般來說,這種劃分可以被區分在第17和18世紀之間:在17世紀教育的目標被設想為宗教和理主義一個,而在18世紀世,俗論和進展想法開始佔到優勢。特別是記住,18世紀為三項改革的帶領:母性語言的教學變得越累月重要了,抵抗拉丁; 確切的科學被引入了課程; 並且正確的教學方法成為了一個主要的問題。

㈧ 18世紀英國主要的小說有哪些

笛福《魯賓孫漂流記》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
塞繆爾理查生《帕米拉》,《克拉麗莎》
斯摩萊特《蘭登傳》,《亨佛利。克林克》
菲爾丁《湯姆。瓊斯》
斯泰恩《感傷的旅行》
哥爾德斯密斯《威克菲爾德的牧師》

㈨ 18世紀歐洲文學

18世紀文學 (啟蒙主義文學)
主要成就:啟蒙主義 包括:法國啟蒙運動、英國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和德國民族文學。
理解後簡答題
簡述18世紀啟蒙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1 18古典主義仍占重要地位,但啟蒙主義成就最高。
2有鮮明的傾性,要求文學為現實服務。屬於資產階級性質文學思潮,反對國王,宣傳啟蒙思想。
3把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和平民作為主人公來正面歌頌。
4創造性地運用了多種形式的文體:正劇、哲理小說等。
術語解釋
正劇(嚴肅的喜劇):
1 18世紀由狄德羅、博馬舍和德國的萊辛創立。
2 戲劇介於悲劇和喜劇之間,其特點是強調戲劇的教育作用。
以第三等級的普通人作為戲劇的主人公,語言通俗易懂。主要作品有狄德羅《私生子》、博馬舍《費加羅的婚姻》。
哲理小說:
1 18世紀由法國啟蒙作家創立的一種新型小說。
2它不注意環境與人物的細致描寫。以人物活動為主線,表現作家關於政治、法律、道德、文學方面的啟蒙觀點,富於哲理性。如孟德斯鳩《波斯人的信札》、伏爾泰《老實人》、盧梭《愛彌爾》。

18世紀文學狀況:
一 英國文學(現實主義小說):
笛福(英國實現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英國小說之父、現代新聞報道之父):
主要作品:《魯濱遜漂流記》標志著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誕生。
魯濱遜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的正面形象(第一人稱自述方式)。
斯威夫特(激進的民主派,開創了英國文學中的諷刺傳統):
主要作品:《格列佛游記》(兒童幻想劇小說)通過幻想的環境,虛構的情節,誇張的手法對英國政治、法律、議會、黨爭和哲學進行諷刺和抨擊)。
理查生(長於使用書信體敘述故事的作家):《克拉麗莎》書信體小說
菲爾丁:(18世紀英國最傑出的小說家)
《湯姆?瓊斯》(歐洲文學中的一流小說):代表了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最高成就,被譽為「18世紀英國社會的散文史詩」。

術語解釋
感傷主義:
1 60年代至80年代末,在英國出現了感傷主義文學。它不僅是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先驅,而且也是現代派文學的源頭。
2 感傷主義開辟了一種以心理感覺為載體摻和外部現實世界的投影的敘述方式。
3 因斯泰恩的小說《感傷旅行》而得名。
哥爾斯密斯:小說《威克菲牧師傳》及「墓園詩派」的詩歌中,感傷主義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哥特式小說(18世紀末在英國出現的一種兇殺小說)
小說多以中世紀陰森神秘的城堡為背景,充滿神秘、怪誕、刺激。代表作:瓦爾蒲《奧特朗圖堡》和拉德克力芙《渥多爾弗的秘密》。
前浪漫主義代表:
彭斯(農民詩人):《蘇格蘭方言詩集》
布萊克:《經驗之歌》《天真之歌》

二 法國小說(正劇、哲理小說)
溫和派:
孟德斯鳩:《波斯人信札》書信體哲理小說,18世紀哲理小說的開創性作品(先河)主人公:郁斯貝克和黎加。
《法的精神》(又譯《法意》)
伏爾泰:《老實人》(最優秀)理想世界—黃金國
激進派:
狄德羅(提出「嚴肅的戲劇」的概念、《網路全書》領袖):
主要作品:三部哲理小說
《修女》:揭露教會罪行的書信體哲理小說(少女:蘇珊?西蒙南 獨白的方式)。
《拉摩的侄兒》:對話體哲理小說(馬克思稱:「無與倫比的作品」。恩格斯稱:「辯證法的傑作」。
《宿命論者雅克》
盧梭(激進派的領袖):
理論著作:《論科學與藝術》:反封建的「第一聲吶喊。」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返歸自然」的理論。
《民約論》(又名《社會契約論》):「福音書」。
哲理小說《愛彌爾》:法國第一部討論教育問題的小說。
晚年自傳體小說:《懺悔錄》
文學代表作:書信體哲理小說《新愛洛綺斯》:主人公:尤麗、聖?普樂
博馬舍(18世紀法國最著名的喜劇作家):
主要劇作:《費加羅三部曲》:
《塞維勒的理發師》(又名《防不勝防》)、 《有罪的母親》、《費加羅的婚姻》(又名《狂歡的一天》)
勒薩日:《吉爾?布拉斯》《瘸腿魔鬼》(承襲流浪小說)

三 德國文學
萊辛(德國民族戲劇、民族文學的奠基人,他「完成了德國文學的轉變」。)
主要貢獻:
一 美學理論:《拉奧孔》探討詩與畫的界限。
二 戲劇理論:《漢堡劇評》
三 戲劇貢獻:《明娜?封?巴爾赫姆》(喜劇代表作)
《薩拉?薩姆遜》(第一部市民悲劇代表作)
《愛米莉婭?迦洛蒂》
席勒(劇本始終貫穿反暴政、爭自由的主題)
《強盜》:「歌頌一個全社會公開宣戰的豪俠的青年」。(卡爾)
《陰謀與愛情》:被稱為「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性的戲劇。」(恩格斯)
1劇本勇敢的把德國的黑暗現實搬上了歷史舞台。
2作者公開站在平民一邊,維護平民的尊嚴,譴責達官貴人。
主人公:斐迪南、露易斯、瓦爾特、伍爾牧。
《堂?卡洛斯》:狂飆突擊向古典主義過渡時期的作品(席勒式)
晚年與歌德合作共迎來德國文學的古典時期:《奧爾良姑娘》、《威廉?退爾》等劇本。
美學著作:《審美教育書簡》(又譯《美育通信》):探討用審美來改造社會。
《論樸素的詩與感傷的詩》:首次提出並區分兩種基本創作方法。
義大利:喜劇大師哥爾多尼《女店主》、《一仆二主》

術語解釋
狂飆突擊運動:
1 18世紀德國發生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全國范圍的文學運動,狂飆突擊運動。這一名稱來源於克林格爾的同名劇本《狂飆突擊》。
2一大批文學青年,強烈要擺脫封建束縛,要求個性解放;強調民間文學和民族風格。

分析比較題:
18世紀英、法、德三國文學比較:
18世紀英、法、德三國文學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
1 18世紀英、法、德都是啟蒙文學成就最高。
2 都有鮮明的傾向性,要求文學為實現服務。屬於資產階級性質的文學,反對國王,宣傳啟蒙思想。
3都把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和平民作為主人公來歌頌。
不同之處:
1英國:18世紀英國已經建立了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政權。英國的啟蒙文學主要任務不是為革命做輿論准備,而是掃除封建殘余,揭露現實社會的弊端,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主要成就現實主義小說。
2法國(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法國的啟蒙運動直接負有教育群眾,使他們擺脫愚昧,學會理性思考,從而擺脫封建專制和宗教迷信。為大革命造輿論,文學的革命性、戰斗性更強,內容特別豐富。主要成就:正劇、哲理小說。
3德國:18世紀的德國還處於封建諸侯割據的狀態,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德國啟蒙運動的任務是喚起民眾覺醒,反對分裂建立民族統一的國家。爆發了狂飆突擊運動。
歌德(1749—1832) (德國)
歌德:德國偉大的民族詩人。德國古典主義和民族文學最傑出的代表。出生於法蘭克福一個富餘的市民家庭。
主要作品:
1771年,歌德大學畢業,回故鄉當律師,同時堅持寫作。
劇本:《鐵手騎士葛茲? 馮? 伯利欣根》(簡稱《葛茲》)是部歷史悲劇。葛茲實有其人,是個爭自由,反封建的英雄。
詩劇片段:《普羅米修斯》
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篇書信體小說)
詩劇:《浮士德》的部分初稿。

理解後簡答題
為什麼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第一部產生影響的作品。
1歌德的中篇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維特是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18世紀德國進步青年的形象。他的性格是社會鑄造的,他以孤傲來對抗德國現實的丑惡,但他總以不合作――逃避的方式來反抗,顯得無力。因此他悲劇是時代的悲劇。
2感染了世界各國不同時代的同病相憐的青年。他們不但模仿維特穿青衣黃褲,甚至也學他自殺。
在義大利期間他創作和構思了三個古典主義悲劇:
《哀格蒙特》、《伊菲格涅亞的陶里斯》、《塔索》。
晚年:《威廉?邁斯特》(上下部、德國第一部教育小說)通過威廉從童年到老年發展的記述,展示了他道德完善的過程。
《浮士德》:取材於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民間傳說。以詩劇形式寫成,以浮士德博士的思想發展為線索寫他探索人生要義的一生。
基本情節:一幕序曲(劇情的正式開端)、兩個賭賽、終身追求、五幕悲劇。
五幕悲劇:
知識的追求和知識的悲劇:否定了脫離實際的追求。
感官的追求和愛情的悲劇:否定了僅僅迷戀情慾的愛情(瑪家蕾特)。
權勢的追求和從政的悲劇:否定了與王朝相妥協的道路(海倫)。
美的追求和尋美的悲劇:否定了以古典美來改造世界的理想(瓦格納、歐福良)
事業的追求和事業的悲劇:肯定創造和勞動,要人們「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綜合論述題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義。
歌德創作的詩劇《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分子的象徵形象。
1浮士德是一種積極進取精神的代表,是一個自強不息、執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讓他經歷各種誘惑和考驗。同梅非斯特打賭,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熱戀的悲劇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從政的悲劇使他逃避現實;古典理想的幻滅,使他重新回到現實中尋找實現理想的途徑。他永不滿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終向上向善。這些構成了他性格上最鮮明的特徵。
2具有人身上鮮明的兩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慾的驅使,常常沉迷於名利、地位、權勢、女人和美等現實慾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這些所迷惑,不斷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創造事業,一方面又迷戀兒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會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權的支持者。這種「靈與肉」,「善與惡」的矛盾。體現了歌德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類復雜性和真實性。也反映了人類追求真理的艱巨性。
意義:向人們指出了精神凈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義和人們應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們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奮斗不息的偉大道路。
分析《浮士德》的藝術特色。
歌德創作的《浮士德》在藝術上有它獨特的風采:
1詩劇以幻想為主,將寫實和幻想結合(天上地下、現實古代、人類魔鬼)。使《浮士德》成為即是資產階級理想的激越頌歌,同時又是當是德國現實生活的深刻概括。
2在人物塑造上:辯證的方法。浮士德靈與肉的對立統一,梅非斯特作惡造善的對立統一,推動了整個劇情的發展,展示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用矛盾對比的手法刻畫人物群像。天帝與魔鬼是理性於情慾的對比;浮士德與梅非斯特是人類與魔鬼的對比;浮士德與瑪加蕾特是知識者與自然的對比。比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徵更為鮮明。
3形式多樣化。詩劇開頭用自由韻體,寫瑪加蕾特用民歌體;寫海倫部分則用古希臘悲劇的詩體。敘事、抒情、議論糅為一體,詩劇大量運用了象徵、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倫、魔女之廚都是象徵,批評教會則常用暗喻。

理解後簡答題
歌德的詩劇《浮士德》是一部思想內容很豐富的作品。
1主要思想價值,是通過浮士德的人生經歷,宣傳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宣傳擺脫中世紀的愚昧狀態,克服人類內在和外在的矛盾,創造資產階級理想王國的啟蒙思想。
2詩劇肯定創造和勞動,要人們「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3詩劇表達了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過程又是循環前進的。世界和人類就是在這不斷追求、不斷幻滅的大循環中矛盾運動、發展進步的。
4詩劇還表達了一種現代意義,即人始終處於與外界的沖突中,失敗和災難無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動決定自己的本質,從而奠定了現代人格的基礎

㈩ 有沒有寫18世紀歐洲戰爭小說

18世紀的沒有,中世紀的一本錯叫《來自東方的騎士》完全沒有玄幻摻雜的

熱點內容
校園女扮男裝百合小說 發布:2025-08-18 08:59:24 瀏覽:248
推薦30部玄幻修真小說 發布:2025-08-18 08:57:10 瀏覽:99
現代言情女強完結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18 08:47:02 瀏覽:596
迷情虐愛束縛小說閱讀 發布:2025-08-18 08:40:16 瀏覽:47
免費玄幻言情小說閱讀網 發布:2025-08-18 08:27:46 瀏覽:566
乳娘的秘密小說李夢免費閱讀愛奇藝 發布:2025-08-18 08:05:36 瀏覽:82
都市之國士無雙小說緣道 發布:2025-08-18 08:05:33 瀏覽:311
庶女小妾類好看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18 07:35:34 瀏覽:354
推薦玄幻小說完本 發布:2025-08-18 07:33:53 瀏覽:756
2016被翻拍的網路小說 發布:2025-08-18 07:28:21 瀏覽: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