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魯迅小說的現代主義文學特徵
A. 文學概論現代主義文學類型的特徵是什麼
現代主義文學類型的特徵如下:
1、象徵主義:
創造病態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徵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
發展了前期象徵主義的藝術特點,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
2、表現主義:
抽象化;變形;面具的運用;時空的真幻錯雜;注重聲光效果;象徵和荒誕的手法。其理論綱領是「藝術是表現不是再現」,主張文學不應再現客觀現實,而應表現人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激情。
表現透過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質,對事物外在形態的精確描繪毫無意義。其詩歌情緒熾烈、雄辯,追求力度,抒情方式誇張,常採用濃縮的詩句。
3、意識流:
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
4、荒誕派:
荒誕、抽象的主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支離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使戲劇的直觀藝術特點發揮到極限。在內容上表現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誕不經;在藝術手法上則打破了傳統的戲劇結構。
用不合邏輯的情節、性格破碎的人物、機械重復的戲劇運動和前言不達後語的枯燥語言來從總體上突現世界荒誕的根本主題。它沒有完整的情節,沒有戲劇沖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它表現的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人與人的關系是無法溝通的。
(1)論文魯迅小說的現代主義文學特徵擴展閱讀:
現代主義文學的演變:
1880年前後,西方主要國家進入迅猛的經濟發展和國際擴張階段,其中尤以英、法、德三國為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隨之加快,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尤其改變了傳統農業社會的人際關系結構。
19世紀以前田園牧歌式的鄉村風光,被充斥著鋼筋水泥的巨型城市所取代,人們的價值觀、世界觀、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沖擊和挑戰。歐美社會的個人出現了普遍的疏離感、陌生感和孤獨感。現代主義文學最重要的「非人化」元素就由此而來。
發生於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現代主義文學的重大影響是不可低估的。戰爭徹底打破了歐洲社會岌岌可危的舊秩序和舊宗法。戰爭給整個歐洲帶來的巨大災難,致使敏感的知識分子,尤其是文學家和藝術家們,對資本主義的價值體系和倫理體系產生嚴重的懷疑,並滋生反叛情緒。
對現代主義文學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還包括1917年爆發於俄國的十月革命。馬克思的思想在資本主義價值體系遭遇質疑的時候,一躍成為一種重要思潮,許多現代主義文學家們都直接或間接的受其影響。
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因素:
在整個19世紀,統治歐洲科學界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和牛頓的力學體系。在其影響下,實證、理性等觀念是引導文藝發展的主流觀點。但在20世紀初期,現代物理學,尤其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誕生,極大動搖了古典物理學的物質宇宙觀,科學世界變得微妙、復雜、難於把握。
相繼誕生的電子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進一步毀滅了傳統的形而上學觀點,甚至極大的改變了語言。科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學和藝術的發展。例如,作為現代主義文學重要流派之一的未來主義文學,就是在新科技發展的直接影響下誕生的。
在哲學與文化領域,尼采「重估一切」的極端主張,對德語世界的表現主義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引導文學家深入開掘潛意識和無意識領域,直接影響了意識流小說。
然而,對現代主義文學影響最大的,卻是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他的直覺主義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整個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基調。此外,康德不可知論、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和克羅齊的直覺美學理論,也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B. 魯迅小說開放的現實主義特徵
伴隨著魯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歷史,解讀上個世紀中國最憂患的靈魂,同時在成長中,不斷剖析自我個體的生命存在,這已是我們見證深刻的必修課,而且勢必仍將持續下去,成為我們靈魂深處不可磨滅的永恆。有人說:魯迅是一個難以表述的存在,走進他的內心深處,是相當困難的,魯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復雜性,使得後人在接近的時候,常常會陷入表述的尷尬。但對於我們而言,從學者抑或評論家的角度去品味、體會,實在是被置入另一種無地的尷尬中,我只能記下那些在我的成長中慢慢風化卻又自信彌堅的感想,來告慰先生的偉大,以及見證一些……
田園牧歌中的現實主義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最早時讀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詼諧、妙趣橫生,那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黃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烏,還有長媽媽講的有關赤練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兒時最遠最深的遐想,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時的心境。文章天成,如同園中的草木,枝葉繁茂,盡皆奇花異草,隨手摘取。這種以孩童的眼光來觀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種張力,令人目不暇接。《故鄉》里的閏土是經常盼望突然來臨的遠客,帶著故鄉的趣事,捕鳥、拾貝殼、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輪金黃的圓月」所照亮的美麗的世界。還有《社戲》,那麼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兀自劃了船去看戲,「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散發出來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見望的山莊,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歸來時偷煮豆的歡晌,都成為我們回憶中的美景。
魯迅以他特有的細膩的筆觸為許多年後中國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童年圖景,卻以自我的孤獨實踐、審識了所謂的原鄉情調,這種懷舊中隱藏的對現實的思考是更為深刻的歷史使命感與生命剖析,這是我很久以後再讀先生作品的體會,繼而顛覆了置於一個時期和年齡的思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之中少有的童話般的文字,也使之成為兒童教育中的經典讀物。百草園中的草木鳥獸、三味書屋裡的搖頭晃腦,都以一種幽默的筆調來調節給人的目不暇接的緊張感,這些都在文末「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的感慨中結束,給人一種回憶的階段性與模糊感,帶著無法挽回的憂傷繼續行走,在回望與現實中,反而更突顯了生命存在悲哀,這種悲哀正是魯迅思想中有關「中間物」的體現,他是一個「感得全人間世,而同時領會天國之極樂和地獄之大苦惱」的博大的詩人,不承認歷史發展,社會形態,他拒絕了永恆,否定了歷史社會生命的「凝固」與「不朽」,製造了空前的現實感與孤立姿態,這種「中間」的論調使對於百草園、三味書屋的回憶與現實產生一種巨大的隔膜,把人置於虛無的境界,推向絕望的極致。
《吶喊》小說之一《故鄉》將虛構作者與現實結合,令人不得不懷疑作者與小說人物的統一性,濃郁、強烈的抒情性,使這首「還鄉詩」塑造了童話般的抒情世界。在所謂的「離去——歸來——再離去」的建構模式中,田園牧歌的情感也在閏土的一聲」老爺」中徹底破滅,「我」的再次離去與閏土的離去是相互見證與背離的。魯迅是真正透徹了解農民的心靈的作家,這種隱含在文字中的對農民個體生命意識的描寫正是於悄無聲息中洞穿,而這又是於平靜中對現實的毀滅性的認識,在人們被鄉村美麗深深打動的同時,不得不直視現實。《故鄉》比起古典文學構築的童話世界更富於現代性,它是描寫無暇的童話世界中被毀滅的悲哀,他「描寫現實世界與童年經歷的分裂對立,表現在現實世界中童年的純粹而美麗的童話般世界的崩壞與墮落,以及那個為『一輪金黃的圓月』所照亮的想像世界的歌吟般的追尋」,實際上是引導人們的目光投入更深沉與痛苦的現實。鄉村是沒有陌生人的世界,與《祝福》、《社戲》中的「我」一樣,魯迅卻正是從一個陌生人的視角來發現、觀察「陌生化」的「故鄉」的,它是對現實的一種永恆的拯救,關照現實對立的想像,以田園牧歌的筆調上位於這種自己身處其間卻又終是孤獨的陌生,極其高超的寄託了自己的現實主義精神。這種現實主義,不同於直接的白描,正是童話般的想像世界加深了現實的深重性。「幻景」與」現實」混沌一片,從「離鄉」到「作懷鄉夢」,「我現在的故事」始終在「心理的回鄉」與「現實的回鄉」所構成的張力中展開,而且必然是一個「幻景」與」現實」相互剝離的過程,剝離的痛苦與「金黃的圓月」相映成輝,是折射後更為苦痛的現實.
C. 魯迅小說的現代性特徵是什麼
伴隨著魯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歷史,解讀上個世紀中國最憂患的靈魂,同時在成長中,不斷剖析自我個體的生命存在,這已是我們見證深刻的必修課,而且勢必仍將持續下去,成為我們靈魂深處不可磨滅的永恆。有人說:魯迅是一個難以表述的存在,走進他的內心深處,是相當困難的,魯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復雜性,使得後人在接近的時候,常常會陷入表述的尷尬。但對於我們而言,從學者抑或評論家的角度去品味、體會,實在是被置入另一種無地的尷尬中,我只能記下那些在我的成長中慢慢風化卻又自信彌堅的感想,來告慰先生的偉大,以及見證一些…… 田園牧歌中的現實主義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最早時讀到的先生的作品,幽默、詼諧、妙趣橫生,那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黃蜂、叫天子以及人形的何首烏,還有長媽媽講的有關赤練蛇、美女蛇的故事,都曾引起兒時最遠最深的遐想,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恰似那時的心境。文章天成,如同園中的草木,枝葉繁茂,盡皆奇花異草,隨手摘取。這種以孩童的眼光來觀察事物,使之形成一種張力,令人目不暇接。《故鄉》里的閏土是經常盼望突然來臨的遠客,帶著故鄉的趣事,捕鳥、拾貝殼、守西瓜地,以及如歌吟般的「一輪金黃的圓月」所照亮的美麗的世界。還有《社戲》,那麼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兀自劃了船去看戲,「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散發出來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見望的山莊,和咿咿呀呀地旦角的哼唱,歸來時偷煮豆的歡晌,都成為我們回憶中的美景。 魯迅以他特有的細膩的筆觸為許多年後中國的孩子勾勒了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童年圖景,卻以自我的孤獨實踐、審識了所謂的原鄉情調,這種懷舊中隱藏的對現實的思考是更為深刻的歷史使命感與生命剖析,這是我很久以後再讀先生作品的體會,繼而顛覆了置於一個時期和年齡的思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之中少有的童話般的文字,也使之成為兒童教育中的經典讀物。百草園中的草木鳥獸、三味書屋裡的搖頭晃腦,都以一種幽默的筆調來調節給人的目不暇接的緊張感,這些都在文末「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的感慨中結束,給人一種回憶的階段性與模糊感,帶著無法挽回的憂傷繼續行走,在回望與現實中,反而更突顯了生命存在悲哀,這種悲哀正是魯迅思想中有關「中間物」的體現,他是一個「感得全人間世,而同時領會天國之極樂和地獄之大苦惱」的博大的詩人,不承認歷史發展,社會形態,他拒絕了永恆,否定了歷史社會生命的「凝固」與「不朽」,製造了空前的現實感與孤立姿態,這種「中間」的論調使對於百草園、三味書屋的回憶與現實產生一種巨大的隔膜,把人置於虛無的境界,推向絕望的極致。 《吶喊》小說之一《故鄉》將虛構作者與現實結合,令人不得不懷疑作者與小說人物的統一性,濃郁、強烈的抒情性,使這首「還鄉詩」塑造了童話般的抒情世界。在所謂的「離去——歸來——再離去」的建構模式中,田園牧歌的情感也在閏土的一聲」老爺」中徹底破滅,「我」的再次離去與閏土的離去是相互見證與背離的。魯迅是真正透徹了解農民的心靈的作家,這種隱含在文字中的對農民個體生命意識的描寫正是於悄無聲息中洞穿,而這又是於平靜中對現實的毀滅性的認識,在人們被鄉村美麗深深打動的同時,不得不直視現實。《故鄉》比起古典文學構築的童話世界更富於現代性,它是描寫無暇的童話世界中被毀滅的悲哀,他「描寫現實世界與童年經歷的分裂對立,表現在現實世界中童年的純粹而美麗的童話般世界的崩壞與墮落,以及那個為『一輪金黃的圓月』所照亮的想像世界的歌吟般的追尋」,實際上是引導人們的目光投入更深沉與痛苦的現實。鄉村是沒有陌生人的世界,與《祝福》、《社戲》中的「我」一樣,魯迅卻正是從一個陌生人的視角來發現、觀察「陌生化」的「故鄉」的,它是對現實的一種永恆的拯救,關照現實對立的想像,以田園牧歌的筆調上位於這種自己身處其間卻又終是孤獨的陌生,極其高超的寄託了自己的現實主義精神。這種現實主義,不同於直接的白描,正是童話般的想像世界加深了現實的深重性。「幻景」與」現實」混沌一片,從「離鄉」到「作懷鄉夢」,「我現在的故事」始終在「心理的回鄉」與「現實的回鄉」所構成的張力中展開,而且必然是一個「幻景」與」現實」相互剝離的過程,剝離的痛苦與「金黃的圓月」相映成輝,是折射後更為苦痛的現實
D. 現代主義文學的思想特徵是什麼
現代主義文學的對象是主觀的內心世界,是人的潛意識中的「自我」。這就必然導致現代主義創作方法的心理性和表現性特徵。簡單地詳,現代主義創作方法就是心理主義或表現主義的創作方法,這一方法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徵:
第一,以潛意識為表現對象。現代主義與傳統文學的最基本的區別是表現對象的轉移,傳統文學注重人物的形象、性格及環境的聯系,現代主義則轉而重視人的內心,而且是人所自覺不到的、心靈深處的潛意識。
第二,非理性的思維方法。由於現代主義的潛意識為表現對象,而潛意識是人的理性所無法控制的領域,它缺乏明晰的邏輯性和規律性,也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意義,因而,在創作中,他們就必然常常使用非理性的思維方法、塑造支離破碎、互不聯貫的形象系列。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完滿地達到表現自己的潛意識的藝術追求。另外,由於從潛意識的角度看世界,世界也自然變得無秩序、無規律、無意義起來,並且認為這就是藝術所要表現的世界的真實本質。詩歌之所以要採用象徵的手法,也正是因為它所表現的是一種無理性的潛意識沖動。
第三,以象徵,意識流,變形為表現方法,突出虛幻性和假定性。為了表現超感覺的激情和難以捉摸的內在現實,現實主義文學普遍運用在非常態的,變形的假定性手段。它採用奇特的比喻,極度的誇張,使對象象徵化。象徵可以說是現代主義文學的最基本的手法。如果客觀事物的原有形象不能完滿天的表達內心深處的東西,就得加以扭曲變形,直到能夠完滿天地表現主觀的內在沖動為止。這樣的手法在象徵主義、神秘主義、荒誕派戲劇等流派的創作中,表現得更為突出。意識流也是現代主義的常用手法,這是現代主義以人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以人的潛意識為表現對象的直接產物。它不是通過塑造外物形象來象徵人所要表現的主觀自我,而是頻頻採用「自由聯想」、「內心獨白」、「感官印象」等手法,直接描寫心靈深處的活動,描寫潛意識的流向,這種意識流的手法完全是自然主義的,它不需要用理性加以整反理,綜合。
第四、反傳統,求創新。這也可以說是現代主義的一個總的特徵。其表現幾乎涉及文學的一切方向,如反理性、反主題、反情節、反語言等。傳統文學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反映,重視外部世界。而現代主義則把重心轉向內心轉向潛意識。主觀文學是主觀自我的表現,傳統文學強調理性精神,熱衷於於將世界規律化。力求「給混亂以秩序」.而現代主義則排斥理性,訴諸直覺和本能,努力「給秩序以混亂」,傳統文學反映現實年活,現代主義則完全摒棄主題,認為主題就是作品的結構-形式,它根本否定人的偉大和尊嚴,強調人年的痛苦和無意義。因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是無個性、無生氣、完全異化了的抽象 的人,有時甚至連形象、職業、性別都沒有。傳統文學往往追求生動曲折的情節,現代主義則大多沒有情節,即使有,也是十分單調、枯燥。《等待戈多》中兩個不知身份的流浪漢就是如此,在野外盲目地等待戈多的到來,甚至戈多不來他們就決定要上吊自殺,而讀者對戈多卻一無所知。傳統文學講求語言的准確生動,追求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和表現力。現代文學的語言則許多是無邏輯的,顛三倒四,支離破碎,無任何意議。所有這些,都要構成現代主義反傳統的精神,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對美學追求的創新意識,不可否認,現代主義的反傳統和創新,對反映迅速變化的現代生活提供了許多新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方法,但是,由於以唯心主義的思想世界觀作為認識論的基礎,現代主義存在著嚴重的形式主義傾向,不少作家脫離現實,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故弄玄虛,,造成許多作品晦澀難懂,離奇古怪。
E. 現代主義的文學特徵
後現代主義文學是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繼承、超越和悖離,它們都以非理性主義為基礎,表現出激烈的反傳統傾向。相比之下,現代主義文學在摒棄傳統文學以「反映論」為中心的創作原則之後,又試圖建立起以「表現論」為中心的新規則和範式。而後現代主義則把反傳統推向極端,不僅反對現實主義舊傳統,也反對現代主義新規則。否定作品的整體性、確定性、規范性和目的性,主張無限制的開放性、多樣性和相對性,反對任何規范、模式、中心等等對文學創作的制約。甚至試圖對小說、詩歌、戲劇等傳統形式及至「敘述本身進行解構。在後現代主義文學中,藝術審美范圍被無限擴大,街頭文化、俗文學、地下文化、廣告語、消費常識、生活指南等,經過精心包裝,都登上了文學藝術神聖殿堂。文化被「技術化」、「工業化」之後,原來由文學家、藝術家個人創造的文化精品,大量地被電子計算機設計、生產出來。尤其是電腦流行,錄音、錄像、激光碟的大量復制生產,文學藝術不再是陽春白雪,而成為人人可以任意享用的日常消費和商品。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人的文化意識,導致了廣泛的「反文化」、「反美學」、「反藝術」傾向。對於後現代主義文學現象盡管見仁見智,眾說紛紜,但從作家們的理論主張及創作實踐中,從對他們作品的審美觀照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其整體上的一些藝術特徵。
在文學與社會人生的關繫上,後現代主義不再試圖去表現對世界的認識,既不像現實主義那樣冷靜地觀察批判外部世界,也不像現代主義那樣的去痛苦地感悟內心自我。它注重展示主體生存狀況,認為世界是荒謬無序的,存在是不可認識的。對事物的本來因素,對社會,對客體,對人只作展示,不作評價,不強加預先設定的意義,其審美價值與內涵讓讀者去思索歸納。不僅不相信外在物質或歷史的世界,也不再相信人的智性或想像的內在世界。從認識論走向了本體論,進而懷疑一切,否定一切。後現代主義作家不再追求文學的終極價值,把一切崇高的信念、理想都看作是短暫的話語的產物。把嚴肅性當作一種拙劣模仿、故作深沉而加以拋棄。面對混亂的客觀世界和人自身的異化,他們不再嚴肅認真地去思考社會、歷史、人生、道德等問題,不再竭力去認識和闡述世界,不再承擔文學藝術家崇高神聖的社會職責與歷史使命。後現代主義作品一方面表現出文學與哲學融為一體,具有精深的哲理性,另一方面大量再現幻覺、暴力、頹廢、死亡內容,展示人生的荒誕痛苦。那種附庸風雅,嚴肅莊重,精英意識盪然無存。作品充滿了頹廢主義、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悲觀絕望情緒。
在人物塑造上,強調自我表白的話語慾望,打破以人為中心講述完整的故事。人的歷史與歷史的人,人的性格情感,人生經歷等被支離破碎的感覺代替。從人性異化發展到虛無,人成了社會的局外人。對人生命運、未來理想的追求變得幼稚可笑、毫無意義。人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活著,盡可能強烈地感受到反叛和自由,沒有責任心,沒有罪惡感,沒有同情,沒有希冀,沒有前途。主人公明確意識到自己不過是生活中的一個無關緊要的角色,他們隨波逐流,嘲弄自己。人物不再思考「生存與毀滅」,價值與意義,從痛苦自下而上到自由選擇,從與其為正義尊嚴自殺到倒不如苟且偷生,他們不再表現出對主體和個性失落的嘆息、悲哀和留戀。從人性的異化衰落,進而變成了「蟲」和「物」。人物表現出扭曲變形,常常以自我戲擬形式出現,反諷和認同荒謬的社會現實生活,表現了自嘲、沉默、頹廢、反英雄特徵。文學的主體已經消失,人不再有主體意識可言。科學替代了理性,成為一種無形的、無所不在的絕對力量,規定和統治了人。人成了科學的符號系統,即社會秩序的奴隸和犧牲品,人時時處處置於「秩序」的控制下,任何一種越軌和反抗,都將導致個人毀滅性的悲劇。人物的命運充滿了悲劇色彩,人生成了一場悲劇性的鬧劇。人喪失了智性情感,不再高雅偉岸,溫柔美麗,而變得猥瑣渺小,華稽可笑。
在作品的情節內容上,具有明顯的虛構性與荒誕性特徵。以純粹的虛構、特定的境遇取代了傳統文學圍繞人物關系、人物命運展開情節,也取代了主人公與他人及自身發生的種種沖突。把人物從缺乏意義而又無法忍受的現實中拉開,出現了一個充滿噩夢與幻想的毫無意義而野蠻的世界,停滯和重復取代了動態和變化,作為虛構的「體驗場」的情景,取代了現實生活與社會環境。後現代主義懷疑乃至否定文學的價值與本體,提倡「零度寫作」,即內容消失,轉向中立,把世界看成是不值一提的「碎片」,否定中心和結構的存在。主張元小說創作,不斷地顯示作品為虛構小說,寫作轉向了本體展示,對寫作的欺騙性進行揭露。在展示虛構的同時,發掘「敘事的固有價值」。使文學成為了玩弄讀者、玩弄現實、玩弄文學規則的游戲,以此表現對生活現實的反抗,從而保持最充分的自由度。另外,後現代主義作家認為,要表現世界的混亂性,人生的悲劇性,只要表現生活的荒誕性即可。在作品中表現為各種成分相互分解、顛倒,內容重復,人物怪異,情節發展撲朔迷離,荒誕不經,不受因果關系制約,內容前後矛盾,殘缺不全,沒有一致的終極意義可以尋求。
現代主義文學打破了精英文學與大眾文學的界限,出現了明顯的亞文學傾向。「純文學」、「嚴肅文學與大眾文學、通俗文學、鄉土文學等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它們之間已不再有明確絕對的分野。後現代主義文學更多地從科幻小說、西部小說、通俗小說以及一些被看成亞文學的體裁作品中汲取養料,出現了諸如元小說,超級小說、超小說、寓言小說,新新小說、「黑色幽默」、荒誕派戲劇、色情小說等流行文學形形色色的文學樣式。有的甚至以大眾化的,諸如賀卡祝詞、明信片、流行歌詞、影視文學、廣告等文化消費品的形式出現,從而形成文學的多元化格局。
在藝術手法上,現代主義文學注重藝術形式與藝術技巧的創新,表現出隨意性、不確定的特徵。作家追求寫作(文本)快樂的藝術態度。作品內容被形式所替代,即被文體的語詞、句法、反諷性修辭效果所替代。敘事中心、整體性、統一性被非中心、局部性、偶發性、非連續性的敘事游戲所取代。寫作態度、生存態度與文本製作形式趨於同步,通過極度的嘲弄,想像性地把那些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而寫作與閱讀在其中獲得瞬間的快感。文學觀念首先是作為創作主體自身快樂的一種游戲意識形式而出現的。在文本製作中,突出過程、行為、事件、語象、上下文、形式技巧等,反對解釋作品。羅伯-格里耶說:「讀者只須觀察作品所描寫的各種事物、動作、言語和結局,毋須尋找超出或少於他原有生活和死亡中的意義。」強調作家的創作和讀者的閱讀只是為享受創作或閱讀的愉悅,是一種表演操作和體驗過程。後現代主義作品注重表達的是「敘述話語」本身。話語和語言結構,成了後現代主義文學的藝術傳達基礎,表現出無選擇性、無中心意義、無完整性,甚至是「精神分裂式」的表述特徵。作品中出現了冗長曲折的句子,語無倫次的語詞、對話獨白、重復、羅列。大量運用蒙太奇手法拼貼畫法和意識流手法。洛奇把後現代主義創作中的隨意性、不確定性、無選擇性的表現方法,歸納為6條原則:即矛盾(文本中的各種因素互相沖突悖離)、變更(對同一文本中敘述的事,可以更換不同的可能性,變更內容、情節、斷裂作品敘述前後喪失必然性,沒有因果關系)、隨意(文本的隨意組合,如可以任意拆裝組合的「活頁小說」等)、過度(有意識過度誇張性地運用某種修辭手法)、短路(情節內容在發展進程中突然中斷,讓讀者參與對文本的闡釋、解析與再創作)。其作品總體上體現出反諷嘲弄,黑色幽默的美學效果。
F. 聯系作品描述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
一、思想特徵
1、具有強烈的文化批判傾向:通過書籍、報刊、廣播電台、電視等公共輿論媒介對某種學說、言論、行為予以公開批評、駁斥的一種輿論方式。文化批判有政治性批判、學術性批判、道德性批判,以及組織性批判和組織性批判等多種形式。如郭沫若的《王昭君》、《聶政》、《卓文君》裡面叛道的熱情,就是作者對於社會的反抗。
2、突出的表現異化主題:基於對於人的生存狀況、人的本質問題的探索,著重表現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的對立)、人與社會(整體的人與個體的人的對立)、人與人(人與他人之間的疏離和對立)、人與自我(個性的異化、自我的消失)的異化主題。例如:《變形記》中人忽然變為甲蟲,主人公往往是意外地陷入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他越是掙扎,就越是陷得深,甚至最後送命。卡夫卡常使用象徵形象來表達他對社會關系的理解,而他的諷刺主要產生於對現實荒誕性的提示。《變形記》構思奇特,象徵意蘊豐富。
二、藝術特徵
1、強調表現內心生活和心理真實,具有主觀性和內傾性特徵。例如:胡適的《差不多先生》,通篇善作諷諭,且自始至終不跳出來作主觀批評,而是透過現象與事件描述,使讀者自然從中領悟道理,本文最顯著的特點是深入淺出,全篇不僅語言朴實無華,甚至連講述的幾件事也普通之至,例如買糖、念書、記賬、搭車、治病之類。這些事都非常生活化,人人經歷,人人都明白。不肯認真的「差不多」精神,不得不使人猛然警醒,讓讀者的心靈於朴樸素素的文字中受到強烈的震撼。
2、普遍運用象徵隱喻的神話模式,追求藝術的深度模式(神話式象徵是對未知領域的詩性揣摸,是將最內在的最深刻的心靈體悟轉化為審美認識的對象)。例如: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劇中倆個等待戈多的人一次次等待,一次次失望。是作者運用了荒誕的藝術手法表現了荒誕不經的社會現實。它演奏了一首時代的失望之曲,反映了一代人的內心焦慮。它使人們看到,人作為社會存在的支柱,已經到了無法生存下去的地步。社會的災難,人格的喪失,個性的毀滅,以及自身的無聊絕望,已經使生存和生命黯然失色,使存在不具備任何意義了。
3、提倡以丑為美和反向詩學,大量描寫丑的事物,在丑的自我暴露、自我否定中肯定美,使丑升華為美。例如: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的《巴黎聖母院》里的敲鍾人卡西莫多,他外表醜陋——有著丑到極點的相貌:幾何形的臉,四面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參差不齊的牙齒,獨眼,耳聾,駝背„„似乎上帝將所有的不幸都降臨在了他的身上,受盡嘲弄,但內心崇高,是一個富有正義感、富於感情的人。他對愛絲梅拉達的愛慕是一種混合著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種無私的、永恆的、高貴純朴的愛。
4、熱衷於藝術技巧的革新和實驗,標新立異,強調形式即內容。採用自由聯想、時空倒錯、內心獨白、自動寫作、偶然結合、意識流,以及頓悟、象徵、隱喻、暗示表現手法,對於語言、符號、圖畫、結構、風格技巧等形式因素的重視,追求有意味的形式。例如:《牆上的斑點》一篇純正的意識流派代表作它之所以能征服讀者,征服世界。是因為意識流小說有共同的藝術特徵:「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描寫人物的意識流動來展現其心靈世界,塑造人物形象;沒有直接的自然環境描寫卻反映了現實社會的真實面貌。
G. 簡答題: 1.簡述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 2.簡述現代詩派的主要特徵; 3.簡述《創業史》的主要內容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他發表於1918年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石。筆者就人稱敘述方式、故事情節的展開及結構的簡潔、凝煉試論述一下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 一、在敘述方式上,魯迅大量採用了第一人稱寫法 《狂人日記》、《阿Q正傳》、《故鄉》、《一件小事》、《社戲》、《孤獨者》等都是用第一人稱或和第三人稱相結合的寫法,但其中「我」的作用和位置是不同的。 第一,「我」在小說中是主人公的地位。《社戲》中無論前兩回看戲還是兒時和小朋友到趙庄看戲都以「我」為中心,反映了作者對兒時的自由自在生活的嚮往。《狂人日記》中以「我」即狂人口氣展開了故事情節。 第二,「我」是小說的敘述人。《一件小事》中通過「我」的思想及行動反襯了車夫的高尚。《故鄉》中兒時的閏土與成年後閏土的不同形象及思想的變化,是通過與「我」是故事的引述者。「我」是小說的引言人,作用就是把人物引上場,然後由主人公自己展現或敘述主要情節或者以第三人稱的寫法展開人物的思想性格。《阿Q正傳》中的「我」主要任務就是把主人公阿Q引出場,再由阿Q本人展現主要故事,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另外「我」在小說中還有襯托的作用。《兔和貓》中用「我」對動物的感受及心情,反襯了當時社會條件下人們的心理。 二、小說的主要目的是反映社會現實或主人公的思想內涵,而這都需要故事情節來展現 在組織安排故事情節展開方面,魯迅先生採用的是以一個中心為線索貫穿整個故事的。《社戲》就是以「戲」為線索貫穿整個故事情節,展現了「我」對兒時生活的嚮往及對現實的不滿。《葯》就是把「葯」作為主線,通過買葯、吃葯及結果來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華老栓。 三、魯迅採取倒敘的筆法,先把故事的結果展現給大家,然後再敘述事情的起因和經過 《一件小事》先說「一件小事,卻於我有意義,將我從壞脾氣里拖開,使我至今忘記不得」,然後再展出小事經過。《祝福》先把祥林嫂之死告訴大家,然後再補敘她死去的原因及經過。 四、用對比的方法來組織故事情節 《風波》通過「七斤」「趙七爺」及「七斤嫂」的「皇帝坐龍庭」與「不坐龍庭」的不同表現而加以對比展開故事的。《故鄉》中也運用了對比的寫法,通過寫二十年前西瓜地里的小英雄閏土活潑、機靈、勇敢與二十年後,由於「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而麻木、凄苦的閏土的形象對比,反映了農民物質上的「病苦」,更側重表現農民精神的「病苦」,少年時代的閏土叫「我」為「迅哥」,其關系親密無間,成年後叫「我」為「老爺」,這稱呼上的變化對比,突出反映了等級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然後又用宏兒和水生的關系與兒時的「我」與閏土關系的對比,說明了只有改變社會制度,才能不使宏兒和水生的關系步入「我」和閏土的覆轍,這樣通過幾個對比展現了故事主題,表達了「我」對理想社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