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對日本現代戰爭小說
① 2008年底看的一本穿越唐朝的軍事類小說,現在不知道叫什麼名字了,只記得名字好像是2個字叫(唐),有那
是《天下》吧,非常著名的穿越軍事小說,當代的射箭運動員李慶安 穿越回大唐,歷經大小百戰,還有政治斗爭,擊敗吐蕃、吐火羅、粟特9國、白衣大食,平定安西,吞並中亞河中,光復我大唐霸業,並當了玄武門事變中太子李建成的後人,文筆優良,邏輯嚴密,情節相當緊湊,富有鏡頭感,起點中文的著名小說。
② 唐朝時曾與日本發生過戰爭
公元663年,在黃海東岸,發生拉一場激烈但鮮為人知的海戰。也許是年代久遠,史籍資料缺少記載,人們逐漸淡忘拉這場戰爭,我們知道歷史上中國已經數度成功構建了整個東亞乃至周邊區域的天朝禮治體系,但日本始終未能被完全納入其內,日本文明是純粹的農業和漁業文明,而且由於海洋的地理隔離作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與亞洲大陸大河流域內的華夏文明發生直接和大規模的沖突,所以在中日兩國在近二千年的相互交往歷史過程中未能通過朝貢體系或盟約加以穩定,再由於日本人的島國擴張性格,使日本在本質上無法和東亞其他國家和平共處,所以中日之間的戰爭也是不可避免,今天就來談一談白江口海戰,這場海戰的意義不僅僅是千年滅倭第一戰,在世界海戰發展史上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在這次海戰中,大唐艦隊使用自己發明的「火箭炮」,以少勝多,一舉殲滅擁有400艘戰船的日本艦隊。
公元四世紀,在曾為漢代疆域的朝鮮半島上陸續出現拉三個獨立的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長年進攻和對抗,為拉各自生存,三國分別向唐朝和日本結盟,高句麗在秦漢時代是隸屬於我漢朝的遼東地方政府,李唐有意將它收復,故它靠攏倭奴(註:即當時的日本);新羅因與倭奴結怨,故和唐王朝親近;百濟與倭奴的關系較為密切,加之公元653年百濟、倭奴「通好」以後,就形成了以高句麗,百濟,倭奴為一方,新羅,唐朝為另一方的政治局勢。
公元661年,唐高宗年間,中日2國為爭奪對朝鮮半島的統治權,經常發生軍事沖突。662年,倭奴聯合百濟起兵反唐,將唐軍劉仁願劉仁軌部圍困於熊津城內。不久唐高宗發水陸大軍十萬余增援,解拉熊津之圍。
公元663年,劉仁軌指揮了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海戰——白江口戰役,史書上有著這樣的記載,劉仁軌聽到日本增援百濟的消息,得意之下說道,「是上天要富貴我這個老頭子」6月,倭奴天智天皇令倭將毛野稚子等率27000餘人向新羅發起進攻,奪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斷了唐軍與新羅的聯系。不久,由孫仁師率領的7000名唐朝援軍也渡海到達熊津,與劉仁軌會師,唐軍軍勢因此大振。劉仁軌與諸將計議,認為:「周留,賊之巢穴,群凶所據,除惡務本,須拔其源。若克周留,則諸城自下」。遂制定了進攻周留城的計劃。周留城即建築在白江河口上游不遠處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易守難攻。當時,盡管唐新聯軍已從三麵包圍了周留城,但百濟只要能確保周留至白江一線安全暢通,就能得到倭奴從海上的支援,從而據險固守。因此,白江成為維系周留存亡的生命線,兩軍都誓在必爭。唐新水軍首先到達白江江口,隨後倭奴水軍也從海上抵達白江,中日2國艦隊在黃海東岸白河口(今朝鮮錦江口)群山灣海面相遇,於是一場激烈的海戰開始拉。
從當時雙方的實力來看,大唐水軍7000餘人,170艘戰船;倭奴水兵萬余,1000多艘戰船。倭奴雖然在人、船數量上多於我方,起初,日本艦隊利用其數量上的優勢,按漿船時代的傳統戰法,以方陣隊形向唐朝艦隊逼近,企圖用撞擊戰和接舷戰取勝。但唐將劉仁軌成竹在胸,不以方陣隊形和倭奴硬碰,而是用火攻。他將艦隊組成縱隊,在上風口搶占發射火箭火炮的有利位置,然後對敵艦實施火攻。當時,唐朝艦隊採取線式隊形機動展開,不僅使倭奴艦隊撲空,而且出其不意佔領拉上風有利位置。船上的水兵用安置在穿上的拋石機和弩機將點著的火葯包猛烈的射向日本艦船。面對從天而將的熊熊烈火,日本人毫無准備,頓時兵慌船亂,只能看著火逐風飛,大煙突起,四下艦船一時盡燒,船員紛紛跳船逃命。劉仁軌見火攻得手,便下令艦隊趁勝追擊。結果,唐朝艦隊大勝倭奴。《舊唐書.劉仁軌傳》中「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余豐脫身而走」倭奴艦隊悉數被殲。
白江口之戰為何能以少勝多呢?有三大原因,其一,唐時中國艦船的堅固和把火葯用於海戰。唐朝是中國經濟文化科學技術高度穩定發展的時期,沿海造船技術比以前更發達,,《資治通鑒》卷一九九載,唐太宗曾「敕越州都督府及婺、洪等州造海船及雙舫千一百艘」,高宗也曾敕令36州造
船以備東征[15](卷一一一,罷三十六州造船安撫百姓詔)
,這既表明唐初造船業基礎雄厚、規模宏大,又表明唐初戰
艦製造能力很強。對此問題,前人論述甚多(註:參見王賽
時《論唐代的造船業》,《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2期;馮
漢鏞《唐宋時代的造船業》,《歷史教學》1957年10月
號。唐代造船技術十分先進。「當時的船隻已普遍採用釘接
榫合法,而當時歐洲的船板聯接辦法還處在使用皮條繩索綁
扎的階段。如江蘇如皋出土的唐代木船,船上共設9個艙
,船底部採用3塊木料榫合相接,兩舷和船艙隔板以及船篷
蓋板均用鐵釘釘合。」「1960年,江蘇揚州施橋鎮出土一唐
代大型木船,船內有水密封艙壁,把船體內部分隔成許多部
分。這種結構有效地保持了船的抗沉性,並成為中國木船建
造的規范。這艘船的外板採用平接法,船內隔艙板及艙板枕
木與左右兩舷榫接,船舷由4根大木拼成,平排釘合……這
種平接法與搭接法相比,具有聯接處不易松動、脫落,船體
光順,減少阻力的優點,而且節省木材,減少船體自身重量
。從木船的建造工藝和技術水平上講都是很先進的,這種平
接法一直沿用至今」。(163—164頁)
唐朝造船技術高,造艦技術也高。前述海鶻兩翼裝浮板
,增加穩定性,能抗風浪;樓船則上下幾層,下層可裝鐵石
壓艙,中層可住宿生活,上層和兩舷則可分層排列作戰,居
高臨下使用弩、炮,往往能克敵制勝,且船體高大,結構堅
固,乘風下壓往往能犁沉敵船,威力強大,在當時處於
世界領先水平(76—77頁),而造船的木材也多取自四川優質樹木,艦船構造堅固,各類性能齊備,唐初海軍所配備的艦船按其用途分為若干類型。據杜佑《通
典兵十三水平及水戰具附》記載,當時軍用艦船有六種
類型:樓船、艨艟、斗艦、走舸、遊艇和海鶻。使艦隊的組成日益健全,特別是武器方面有拉突破性的進展,海軍除艦船外,還必須裝備與之配套的兵器,否則也無法作戰。按當時的技術,海軍的主要兵器除常用的刀、劍、矛、槍、弓、弩外,當有絞車弩、拍竿和炮車及配套的箭、石等。唐初海軍彈葯除了與艦載武器弓、弩、炮車相配套的各種型號的箭和石彈之外,還有一些用於火攻的彈葯。據《衛公兵法輯本卷下》載,唐初名將李靖詳細論述了當時的一些火攻戰具,包括火箭、火杏、燕尾炬、游火;助燃物則有油,常以瓢、囊盛之。在唐代火葯用於軍事上先是利用當時的重型遠射武器拋石機,把點著的火葯包拋射出去,以燒傷敵人;到拉後來,發展到用海上進攻突擊的利器當時主要的遠程殺傷武器弩機將點著的火葯包射出,成為最初的火箭。劉仁軌首次把「火箭炮」應用於海戰,並取得成功,對打敗日本艦隊起到拉決定性的作用。
其二,唐將劉仁軌戰術精良。劉仁軌河南尉縣人(現稱封縣),自幼好學上進,喜讀兵書。在大戰之前,劉仁軌對中國古代許多火攻戰特別是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進行拉研究,掌握拉火攻戰順風攻擊的特點,並制定拉相應的戰術。當時的戰場在今錦江下遊河口處,離海尚有一段距離,河道彎曲,水流較急。唐海軍配合陸軍從上游的熊津出發,包圍百濟駐守的處於下游的周留城,並封鎖河口,當是其急於解周留之圍,因為周留控扼白江咽喉,是雙方必爭的戰略要地,不
入內河,無以解圍妄圖憑藉數量優勢以勇取勝,妄信「我等爭先,彼應
自退」(天智天皇二年八月條),貿然率遠來部伍不整之軍進攻唐朝海軍既設之陣地唐海軍則因勢利導,以戰鬥力強但大而不便的樓船、海鶻居中構築陣地迎敵,以戰鬥力強又機動靈活的斗艦、走舸從左右兩翼出擊迎敵,夾船繞戰,迫使日艦匯集於中間,然後實施火攻,利用火舫順流而下,沖燒敵陣,並以弩、炮遠距離密集發射火箭、火炬、火球、油瓢、油囊等,油助火威,風助火勢,迅速擊敗日軍。劉仁軌敢於突破傳統的海戰思想,第一次使用火葯武器對倭奴艦船進行火攻戰,成功焚毀其艦隊。
其三,唐代海軍訓練有素,唐初,海軍已有嚴格的條令,據《通典兵二法制附》記載:「船戰,令曰:擂鼓一通,吏士皆嚴;再通,什伍皆就船,整持櫓棹戰士各持兵器就船,各當其所,幢幡旗鼓各隨將;所載船鼓三通鳴,大小戰船以次發,左不得至右,右不得至左,前後不得易,違令者斬。」總之,唐初海軍戰船種類多,各艦行動協調,訓練有素,陣位清楚;戰船所載人員也按其職責
分為將吏、戰士和什伍(註:《衛公兵法輯本卷下》記載:「城上一步一甲卒,十步加五人,以備雜供之要。」這表明守城時,為戰士提供後勤服務的人員竟達戰士數量的一半。在海軍戰船上,若包括操持櫓、棹者,非戰斗人員與戰士
之比例將更大。),大家職責明確、配置嚴謹、紀律嚴明,劉仁軌在白江口大戰之前在山東招募拉7000名海軍,對他們進行拉良好的航海訓練和使用火葯武器的訓練,從而保證拉海上火攻戰的成功。
中日白江口海上火攻戰,雖然鮮為人知,但他在世界海戰史上有重要的意義,這場海戰將世界海戰史從冷兵器時代推向拉熱兵器時代。
③ 穿越到大唐的戰爭小說
不要瞎幾把回答,說了尼瑪一大段就是沒有說在重點上,搞你妹啊
④ 唐朝時,唐朝曾以壓倒性優勢將日本打服,是哪次戰爭
在唐朝的時候,曾經以壓倒性優勢戰勝了日本,這場戰役確實是存在的,名字叫做白江口之戰,講到這場戰役就不得不講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劉仁軌。
這時候的大唐屬於一種超級大國,根本就沒有將日本放在眼裡,最終劉仁軌也是不負眾望,打敗日本出徵兵,這就是唐朝時期的以壓倒性優勢將日本打服的戰爭——白江口之戰。
⑤ 有一部小說主角是大唐李建成的孫子,從日本回來後從軍的一段故事
一部小說主角是大唐李建成的孫子,從日本回來以後,從此這是應該是一部歷史小說
⑥ 求關於穿越到大唐的一本有關軍事的小說,而且主角帶了現代的武器穿越到了大唐跟李世民爭霸天下 的小說
是不是主角叫岳凡,然後搜颳了很多名將到他手底下?最後還建造出了大炮?書名「大唐之風雲又起」。你可以看看。
⑦ 唐朝有沒有和日本打仗
在古代中日兩國交往的歷史長河中,雙方曾發生過幾次直接軍事對抗。公元663年的白村江(今韓國西南部的錦江)海戰,是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正式交鋒。正是這次戰爭,影響了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國家的歷史發展進程,改變了當時的東亞國際關系格局。
戰火緣起朝鮮半島
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百濟、新羅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百濟因受到高句麗和新羅的威脅,想借日本之力進行對抗。日本則企圖利用這種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統治勢力。4世紀60年代,日本大和(奈良)朝廷出兵侵略新羅,征服弁韓之地(今韓國慶尚南道),設「日本府」進行統治。百濟由此成為日本的朝貢國。4世紀末,隨著日本國土統一、國力增強,大和朝廷又多次入侵朝鮮半島。
公元594年,高句麗、百濟、新羅開始向隋朝朝貢。日本也於600年向隋朝派遣使節。622年,唐朝與高句麗、百濟、新羅建立冊封關系。7世紀中葉,朝鮮半島紛爭升級。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合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派大將率水陸聯軍13萬前往救援,大敗百濟,俘獲其國王。同年九十月間,百濟遺臣兩次遣使日本朝廷,請求援助,並要求送還在日本作人質的豐璋王子。大化改新後的日本,開始由農奴制向封建制轉化。為了轉移國內守舊勢力的鋒芒和人民群眾的不滿,擴大在朝鮮半島的影響,日本借機出兵朝鮮半島。於是,朝鮮半島的糾紛擴大為東亞地區的國際爭端。
中日激戰白村江
661年正月(農歷,下同),日本齊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親赴九州,欲統兵渡海西征,但齊明女皇因旅途勞頓,於當年七月病死,出征計劃被迫推遲。八月,中大兄皇子監國,令先遣部隊及輜重渡海。九月,5000日軍護送百濟豐璋王子歸國即位。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濟贈送大批物資。同年五月,日本將軍率舟師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則「修繕兵甲、各具船舶、儲設軍糧」,隨時准備渡海作戰。663年三月,日本又增兵2.7萬人,唐朝也任命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統舟7000進駐熊津城(今韓國公州)。五六月間,百濟君臣之間發生嚴重內訌,實力銳減。唐軍與新羅軍隊趁機調兵遣將,於八月十三日包圍了百濟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韓國扶安)。至此,慘烈的白村江海戰拉開序幕。
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將劉仁願、孫仁師與新羅王率陸軍團團圍住周留城。唐將劉仁軌、杜爽與百濟降將扶余隆則帶領戰船170艘列陣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軍萬餘人,分乘戰船千艘,與唐朝水軍不期而遇。《三國史記》中描述道:「此時倭國船兵,來助百濟。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為漢前鋒,先破岸陣。」翌日,日軍諸將與百濟王商討對策。他們依仗兵力優勢,妄言「我等爭先,彼應自退」,遂未加整頓部署,便「率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結果,唐軍「左右夾船繞戰」,巧施包抄合擊之術,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舊唐書·劉仁軌傳》史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戰後,百濟豐璋王逃亡高句麗,殘軍盡皆投降,百濟復國化為泡影。
一戰決定東亞格局
白村江戰役,基本上決定了當時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百濟滅亡後,667年,唐朝和新羅聯軍乘機進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麗滅亡。
白村江之戰,促使日本退守本土,九百餘年(至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間未敢再大規模入侵朝鮮半島。白村江戰敗後,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與新羅軍隊進攻日本本土,於是從664年起,花費巨資,先後構建了四道防線。其中,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它實際上是一座用於防禦的土壩,壩長1.2公里,底部寬80米,高十幾米,外側是一條5米深的水溝。為了保險,667年,日本將都城從飛鳥遷至近江大津宮。然而,唐朝和新羅的軍隊並沒有乘勝進軍日本本土。
白村江的戰敗,也加深了日本國內的階級矛盾。人民群眾對沉重的戰爭負擔深為不滿,守舊勢力趁機向革新派施加壓力。在守舊勢力的攻勢下,天智天皇一方面採取妥協退讓政策,另一方面頒布法典,編制戶籍,積極致力於內治,為奈良時代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白村江海戰,是日本與唐朝的一次直接較量,它確立了唐朝在東亞地區的中心地位。面對強盛的大唐帝國,戰爭的慘痛教訓,促使天智天皇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對外政策。於是,日本及時修正對外政策,恢復了與唐朝的國交,開始積極選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在白村江戰役之前,日本已經派遣過4次遣唐使。但史實證明,白村江戰役後,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頻率、使團規模和影響力都遠遠超過戰爭之前。最具典型意義的第7次至第10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團規模較大,一般為4條船,五六百人,約是戰前的兩三倍。這一時期中日間的文化和經濟交流也最為興盛,彪炳史冊者很多。遣唐使作為日本朝廷派遣的國使,政治上發展與唐朝的睦鄰關系,經濟上交換宮廷貴族需求的珍貴物產,文化上積極吸取唐代豐富的典章制度,他們推動日本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回顧歷史,日本的每一次重大飛躍都會出現一種現象:在與其他國家的戰爭中失敗———積極向對手學習———實現自身的重大飛躍。白村江戰役後的古代日本,在吸收唐朝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很快發展成為東亞強國。近代日本同樣是在歐美列強的炮艦下開放國門,不斷西化,在極短時間內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強國之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日本掀起了學習美國的熱潮,不到25年便崛起成為世界第三工業國。這種現象正是日本民族雙重性格的體現。島國的閉塞性、狹隘性和排他性使其落後、自卑,而靠近大陸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開放性、吸收性又使其能適應潮流、趕超先進、產生優越感。雙重的性格、氣質是力量的源泉,有時也會成為與其他民族對抗的根源。日本民族只有發揚積極的一面、克服消極的一面,才能保持發展活力,對世界文明做出貢獻。
白村江戰役後,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防範唐朝和新羅軍隊進攻日本本土。圖為日本人繪制的「水城」布防圖。
⑧ 有什麼好看的現代戰爭小說
小說名稱:中日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小說類型:軍事科幻
小說作者:最後的衛道者
小說簡介:主要描寫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稱霸亞洲走向世界。
小說名稱:榮譽
小說類型:軍事科幻
小說作者:綠窗幽夢
小說簡介:
一場或許永遠不會爆發的未來戰爭,
但又或許明天就是降臨在你我生活中的浩劫。
當面對執堅持銳的外族
翔游淺水已久,遍體淋漓斑痕的東方巨龍,
能否龍吟四海之內,飛升九霄之外。
小說名稱:功勛
小說類型:軍事科幻
小說作者:綠窗幽夢
小說簡介:還記得《榮譽》嗎?當東亞戰爭結束後的兩年,一場戰火在東南亞再燃,歐洲、美國、中國,全球內的一場政治、軍事博弈,誰能夠笑傲江湖?從中亞到西歐,狼煙深處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小說名稱:中日大對決——天地雙雄
小說類型:軍事科幻
小說作者:鶴劍飛
小說簡介:南海沖突,東南亞小國蠶食我島嶼。而日本卻和那些國家結成同盟,妄圖遏制中國。忍無可忍的中國終於對越南出手,可是此時日本卻在釣魚島和台灣鬧事,從背後捅了中國一刀……
面臨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中國將如何應對?東海南海,還有印度洋,每個都是控制中國的咽喉。
小說名稱:華夏春秋
小說類型:軍事科幻
小說作者:閃爍
小說簡介:作者對以後的中國戰爭走勢分析的很透徹,雖然是一本幻想戰爭小說,但作者能在軍事、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做到面面具到,可以看出作者與眾不同的思路和在軍事、文學、政治等方面的修養,以及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我個人認為中國以後十年或二十年的戰爭有可能走這樣的路線,但是這要看我們國內有沒有這樣的人才和敢於這么做的領導,通過文章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片愛國、憂國憂民之心,希望通過本文能夠喚醒大家的愛國之心和為中國之崛起而奮斗的激情,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對目前國民麻木的痛心。
小說名稱:石油咽喉保衛戰
小說類型:軍事科幻
小說作者:中悅
小說簡介:《石油咽喉保衛戰》初稿自2003年起在網路上公開發表,2004年起作出了修改。 小說對其後十數年的一些重大問題作出分析和預測,3年來一些預測已經兌現,在海內外引起較大反響。
⑨ 唐朝和日本的戰爭
白村江海戰,是日本與唐朝的一次直接較量,它確立了唐朝在東亞地區的中心地位。面對強盛的大唐帝國,戰爭的慘痛教訓,促使天智天皇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對外政策。於是,日本及時修正對外政策,恢復了與唐朝的國交,開始積極選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在白村江戰役之前,日本已經派遣過4次遣唐使。但史實證明,白村江戰役後,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頻率、使團規模和影響力都遠遠超過戰爭之前。最具典型意義的第7次至第10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團規模較大,一般為4條船,五六百人,約是戰前的兩三倍。這一時期中日間的文化和經濟交流也最為興盛,彪炳史冊者很多。遣唐使作為日本朝廷派遣的國使,政治上發展與唐朝的睦鄰關系,經濟上交換宮廷貴族需求的珍貴物產,文化上積極吸取唐代豐富的典章制度,他們推動日本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回顧歷史,日本的每一次重大飛躍都會出現一種現象:在與其他國家的戰爭中失敗———積極向對手學習———實現自身的重大飛躍。白村江戰役後的古代日本,在吸收唐朝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很快發展成為東亞強國。近代日本同樣是在歐美列強的炮艦下開放國門,不斷西化,在極短時間內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強國之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日本掀起了學習美國的熱潮,不到25年便崛起成為世界第三工業國。這種現象正是日本民族雙重性格的體現。島國的閉塞性、狹隘性和排他性使其落後、自卑,而靠近大陸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開放性、吸收性又使其能適應潮流、趕超先進、產生優越感。雙重的性格、氣質是力量的源泉,有時也會成為與其他民族對抗的根源。日本民族只有發揚積極的一面、克服消極的一面,才能保持發展活力,對世界文明做出貢獻。
⑩ 關於唐朝邊境戰爭的歷史小說
《朔風飛揚》沒看過的話,重點推薦。講安西都護府遠征西域的歷史小說。絕對經典。主角李天郎,還有高仙芝、唐玄宗、安祿山、李白一幹人物,刻畫得也很傳神。
另外,順便再推薦一本類似的,雖然不是唐朝的,但是也一樣精彩。
《大明徵伐錄:壬辰風雲》,這個比較新,講的是明朝萬曆年間,明軍遠征朝鮮、激戰日軍的歷史。主角是錦衣衛,寫的也很精彩。
這兩個小說樓主網路搜一下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