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是現代小說嗎
⑴ 《社戲》為什麼是小說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說集,出版於1923年,其中收錄了魯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間創作的14篇小說。書名之所以定為《吶喊》,先生在該書的《自序》中具體而詳細地解釋道:「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以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們不憚於前驅。」 我們讀《狂人日記》,便真切地聽到發自先生體內的吶喊;讀《阿Q正傳》、《故鄉》、《葯》,彷彿看到先生因農民的麻木、不覺醒而振臂高呼;讀《孔乙己》,我們同樣體會到先生對那些受封建社會摧殘毒害而迷失自我的知識分子痛心疾首…… 但是,我們讀《社戲》卻很奇怪:先生的那種急切吶喊似乎在這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小說中消失了。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小說為什麼偏偏出現在《吶喊》中呢?它和同期的《狂人日記》、《故鄉》、《阿Q正傳》等直接指斥的篇章顯得那麼不協調。如果說是因它與《吶喊》中其他作品作於同一時期才被收到一起,那麼,撲面而來的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樸素的鄉土人情為什麼和破敗不堪、人情淡漠的故鄉及「辛苦麻木」、愚昧、守舊的「病態社會的不幸人群」同時出現在《吶喊》中呢? 我想,探究這個問題,還是看一看《社戲》的全部內容吧! 《社戲》分為兩個部分,是一篇自傳性很強的小說。前一部分作者用幽默諷刺的雜文筆調,先寫十多年前「我」在北京戲園兩次看京戲的惡劣印象。第一次看京戲,一進戲園,便被冬冬皇皇的響聲震得頭暈目眩,為找座位碰了一個大釘子。而所謂座位者,乃一條又窄又高的條凳,先使「我」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著便聯想到行刑拷打的刑具,不由得毛骨悚然的走出了」。這哪裡是看戲,簡直是受罪!作者通過形象的比喻和聯想對京戲作了尖銳的諷刺。第二次是受好事者的慫恿,去看名角譚叫天的戲。這回是連刑具那樣的條凳都沒有,只能擠在人叢里站著看。向身邊的胖紳士問了一句話,還受到他的蔑視,只好忍氣吞聲耐心地等著主角,苦等之餘「使我醒悟到在這里不適於生存了,便擠了出去」。「這一夜,就是我對於中國戲告了別的一夜」。作品以詼諧揶揄的筆觸寫出了「我」在北京戲園里所感受的吵雜、勢利、冷漠、庸俗的惡濁氣息。 接著,回憶的鏡頭由近及遠,由看京戲追溯到看社戲,「我」好像沖出烏煙瘴氣的氛圍,進入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境界,呼吸到沁人心脾的新鮮空氣。小說第二部分寫「我」小時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們一起去鄰村看社戲的情景。外祖母家的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在小村裡,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裡的人純朴好客,小朋友們也因「我」來而從父母那裡得到了減少工作的許可,陪「我」一起掘蚯蚓,釣魚蝦,放牛。他們一個個聰明、熱情、活潑,也正是在他們的幫助下,「我」才得以去看那年的社戲。夜裡行船的時候,「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艇子看著喝彩起來」。到達戲場,雖未看到想看的內容,但「我」的心情舒暢萬分。回來的時候因為肚子餓,大家商議一起去「偷」羅漢豆,阿發因為自家的羅漢豆大,便讓大家摘自家的。後來六一公公知道大家偷吃了他家的羅漢豆,非但不生氣,竟還特地送了些給「我」吃。兒時平橋村的一切至今仍然使「我」覺得「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 在小說里,有嘈雜的都市生活與恬靜的農村生活的對比;有粗俗自私的城市人與親切和善的農民的對比;有愚陋倨傲的成人與聰明天真的兒童的對比;有充滿生存競爭的紛擾社會與優美宜人的大自然的對比。小說里說的「不適於生存」的地方,不僅僅指看戲的戲園,而且指擁擠嘈雜、爾虞我詐的當時的社會生活。在這里,人們你擁我擠,爭奪、搶占著自己的「地位」,人們凄凄惶惶地進行著生存空間的競爭。這里是一片紛擾,一片嘈雜,讓人不得舒心,讓人不得愉悅,人與人之間沒有真誠,沒有感情交流。而「我」記憶中的「樂土」——平橋村,也不僅僅指平橋村,它是作者精心營造的新的「桃花源」。在這里,人情淳厚、景色宜人,沒有爾虞我詐,沒有你爭我奪,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寧靜、溫馨、平和。這才是作者理想的場所。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社戲》描繪理想的圖景,實為針刺當時的社會。作者對清新自然、純朴恬靜如平橋村一般的理想社會的嚮往,實是對如戲園一樣爾虞我詐、不適生存的社會現實的批判,對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仍執迷不悟、自得其樂的人們的斷喝。 這也許是《社戲》收錄於《吶喊》中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小說名為《社戲》,但對看社戲描述得很少。開頭記述成年時在北京看京戲的兩次不愉快經歷,然後,作者以濃重的筆墨寫「我」在平橋村的愉快生活,特別寫了那個月色朦朧、橫笛婉轉、豆麥飄香的夜晚和那些天真純朴、機靈能乾的農家孩子們。讀《社戲》,給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以雙喜、阿發為首的那群機智純朴、善良無私的孩子們。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他經常寫到孩子。《狂人日記》中有「救救孩子」的呼喊;《故鄉》中對少年閏土的「一往情深」,在對故鄉極度失望之後,又從兒童身上重新看到希望;《孔乙己》中,當周圍所有的成人都以孔乙己為取笑對象時,作者寫出了那群天真的孩子對孔乙己的真誠。對於後代,魯迅作為長輩的心願是:「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以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作人。」(《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社戲》中,「我」從魯鎮來到平橋村,不但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還可和小夥伴們一起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玩耍,平橋村之於魯鎮,正如百草園之於三味書屋。看戲途中所領略到的山水之美遠比從經書上讀到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要真切得多。平橋村的孩子之所以具有那些美好的天性,實在是環境使然。至此,我們難道不能從《社戲》中看到作者對自然的、符合兒童個性發展的教育形式的呼喚嗎? 以上也許是《社戲》收錄於《吶喊》中的第二個原因吧! 綜上所述,《社戲》被作者收錄於《吶喊》之中,不僅僅是因為它和其他幾篇小說寫於同一時期,更是因為它的主題與整個小說集所表現的主題是一致的。我們讀《社戲》同樣能聽到魯迅先生的吶喊之聲。
⑵ 社戲 是小說還是散文
小說,因為社戲出自魯迅的小說集《吶喊》。
⑶ 《社戲》是小說還是散文要准確答案。
《社戲》選自《吶喊》 體裁是小說
⑷ 「社戲」屬於小說3種的哪一種
《
社戲
》是初中
語文七年級下冊
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就體裁而言,它屬於小說。
⑸ 魯迅的《社戲》題材到底屬於小說還是散文專業的來。。。
屬於小說。上學時間學過小說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小說就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而社戲中魯迅他要突出的是迅哥和那些小夥伴的情誼。
⑹ 社戲是一篇什麼文
魯迅的小說《社戲》,
有人奇怪這樣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小說,為什麼偏偏出現在《吶喊》中——它和同期的《狂人日記》《故鄉》《阿Q正傳》等直接指斥現實的篇章顯得那麼不協調。
讀《社戲》,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人情。同以江南農村為背景,《故鄉》描繪了現實中農村殘破、凋敝的景象,《社戲》展現的則是另一幅記憶中理想的農村畫卷。小說寫的是「我」小時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們一起去鄰村看社戲的情景,處處洋溢著夏天的溫馨,一切讓人覺得那麼和諧,自然,充滿生趣。作者筆下外祖母家的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這個偏遠的海邊小村,較少受世俗的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純朴氣質,是一方「凈土」。作者對故鄉的摯愛之情也隱然可見。
不惟景色優美,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在小村裡,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裡的人純朴好客,小朋友們也因「我」來而從父母那裡得到了減少工作的許可,陪「我」一起掘蚯蚓,釣魚蝦,放牛,充滿童真之趣。他們一個個聰明,熱情,活潑,也正是在他們的幫助下,「我」才得以去看那年的社戲,夜裡行船的時候,「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回來的時候因為肚餓,大家商議一起去「偷」羅漢豆,阿發因為自己家的羅漢豆大,便讓大家摘自己家的。後來六一公公知道大家「偷」吃了他的羅漢豆,非但不生氣,竟還特地送了些給「我」吃。此外如外祖母的慈藹,母親的關懷,也都讓人倍覺親切。在這臨海的小村裡,自然與人情融為一體,人情之質朴、淳厚如那裡的山水一樣令人沉醉、感動。平橋村不僅是「我」的「樂土」,更是作者精心營造的新的「桃花源」。
《社戲》所描繪的,「實是作者心中理想」的故鄉圖景。魯迅很早就離開故鄉,故鄉給予他的,並非都是溫馨的回憶,其間還有許多不幸與白眼,魯迅對故鄉,卻有一種割捨不斷的復雜情感。魯迅故鄉紹興,自然景色秀麗,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前人稱其山水之美是「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世說新語·言語》)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養成了人們對故土家園的深情厚愛,歷史上佔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也尤為重視人倫親情,魯迅生於書香門第,對故鄉的眷戀實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中。他早年初離家時,在給親人的信中說「行人於斜日將墮之時,暝色逼人,四顧滿目非故鄉之人,細聆滿耳皆異鄉之語,一念及家鄉萬里,老親弱弟必時時相語,謂今當至某處矣,此時真覺柔腸欲斷,涕不可仰。」(《集外集拾遺補編·戛劍生雜記》)故鄉的山水之美,深深植根於魯迅的心田,在人生道路上遇到風波,自然想起過去,憶及故鄉的完美,他是在「昏沉的夜」看到了故鄉山陰道上「好的故事」(《野草·好的故事》),也是在北京「嚴冬的肅殺」中想起了早春二月故鄉的風箏時節(《野草·風箏》)。在和現實作對比時,所用的常是記憶中理想的故鄉圖景,小說《社戲》也正如此。
名為《社戲》,小說並未直接寫「我」小時所看的社戲,開頭記述的卻是「我」成年後在北京看戲的兩次經歷。那兩次戲,都沒看好,反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混亂、沉悶、世故、污濁,這適與「我」少時在平橋村的自然真率生活形成了鮮明對照。魯迅心中的故鄉實有兩個,一是《故鄉》中所描繪的現實中的故鄉,一是《社戲》中所展現的理想中的故鄉,他常常是以理想中故鄉的完美來反襯現實中故鄉的殘破。《社戲》沒有正面描寫農村的苦難,但對理想中故鄉的謳歌,也正是對現實的批判。《社戲》可說正是對於故鄉之夢的具體描繪,蘊含其中的是對故鄉的一腔摯愛。故鄉之美好,最分明地在生活其中的人身上體現出來,人的健康成長才是社會進步的最好顯示。人之中,重要的又是小孩,因為他們才是社會的未來。魯迅一直深切關注兒童的成長,在《狂人日記》中呼喊「救救孩子」,在對故鄉極度失望的《故鄉》中,他也是從少年閏土身上看到了故鄉之美好,由兒童身上重新看到了希望。對於後代,魯迅作為長輩的心願是「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小說《社戲》中所展現的,也恰是兒童理想的成長環境。從散文集《朝花夕拾》不僅可看到作者對往事的深情追念,依依惜別,還可看到活潑好動,充滿稚氣、朝氣的早年魯迅。《阿長與〈山海經〉》一篇中他提到自己小時愛看那種有圖的《山海經》,對一切感到好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篇不僅寫了百草園里的可愛、好玩景象,還記敘了和小同窗們在三味書屋折梅花、尋蟬蛻,描小說綉像,從中可見作者一貫堅持的追求自然,不願受束縛之心。《社戲》實也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⑺ 《社戲》是什麼小說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⑻ 社戲》是小說還是散文
屬於小說啊,小說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小說就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 ,社戲」寫童年生活。
⑼ <社戲>(魯迅)是現代文嗎
《社戲》屬於一篇短篇小說,當然可以說成現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