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小說pdf
⑴ 求幾本介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書,謝了!!
【負建築】
作者:(日)隈研吾 著,計麗屏 譯
這本書的前半部分就是剖析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此書偏重建築,但又不局限於建築這種表現形式,作者主要站在社會存在的立場上闡述經濟與社會存在及建築的關系。
書中也解讀了譬如凱恩斯提出的現代主義經濟理論及美國戰後(現代主義)的公共投資及住宅按揭貸款這2種經濟刺激政策的原委等等
⑵ 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推薦書籍
現代主義可以概括為一種思潮,一種運動,一種文化現象。後現代主義的"後",有兩個含義,一是時間界定,二就是價值轉向。
後現代主義可以看作是現代主義的延續,也可以看作是對現代主義傳統的解構。
談到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不得不談到現代性,現代性是一種社會形態,一個時代,一個階段,也可以指一種情緒,一種心靈狀態,一種體驗。波德萊爾的定義:現代性就是過度,短暫,偶然,就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恆和不變。哈唄馬斯認為,現代性是一種新的社會知識和時代。福柯認為,現代性主要是指一種與現實相聯系的思想態度與行為方式。
後現代不是現代的終結,而是現代性對自身的超越和反思。
1.現代主義的哲學基礎來源於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等,後現代主義則來源於存在主義哲學。這也確定了二者思想價值的不同趨向。
2.根本上來說,現代主義是一種破舊立新,打破前人的深度模式,建立心的深度模式;後現代主義最根本的特徵就是深度模式的消解,即中心的消解。
3.現代主義是一個分化的過程,後現代主義則更多是一個去分化的過程。
a.藝術與非藝術:現代主義追求藝術的純粹性,把審美經驗和日常生活經驗區別開來。後現代主義努力恢復藝術與生活的聯系。
現代主義力圖將藝術和道德分治,對創新和實驗推崇,奉自我為文化准繩。(貝爾)。先鋒派藝術的非人化,
後現代主義的努力從波普藝術開始,使美生活化,非審美化。人們普遍追求各種生活裝飾的藝術化和風格化,縮短了人和美的距離。一方面調整了孤立自戀傾向,一方面也使美麻痹化了。
⑶ 同學和老師,哪位有《現代主義之後的藝術史》的pdf或者文本可以分享
我勸你還是買一本吧,中文版的才不到60元錢
⑷ 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
後現代文學的這個定義比較寬泛,國內的分法也比較混亂,所以俺一般還是憑興趣來看的,大致開個單子交流一下吧。
拉美:這一系名家頗多,但是俺看得不是很多。除了你所提到的博爾赫斯和馬爾克斯的作品,很多作品都叫不上作者名字了,所以僅列作品吧。
(墨西哥)《帝國軼聞》
(瓜地馬拉)《瓜地馬拉》
(智利)《幽靈之家》
歐美:在這個范疇內可以選擇的很多,這里以作者列單吧。
羅布·格里耶(法):《迷宮里的死亡圖案》、《窺視者》
卡爾維諾(意):《看不見的城市》、《宇宙奇趣》
馮尼古特(美):《貓的搖籃》、《冠軍早餐》
尤瑟納爾(法):《北方檔案》
品欽(美):《萬有引力之虹》(剛剛出版,但看過節選,不錯)
米洛拉德·帕維奇(塞):《哈扎爾辭典》、《魚鱗帽·艷史》
海勒(美):《第二十二條軍規》
布爾加科夫(俄):《大師與瑪格麗特》、《不祥的蛋》、《狗心》
羅蘭·巴特(法):《戀人絮語》、《明室》
薩特(法):《惡心》
卡夫卡(奧):《變形記》、《城堡》
洛奇(英):《小世界》
凱魯亞克(美):《在路上》
另:後現代戲劇作品
貝克特:《等待戈多》
尤納斯庫:《禿頭歌女》、《犀牛》
品特:《房間》
阿爾比:《動物園的故事》
熱奈:《陽台》
薩特:《他人即地獄》
達里奧福:《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
亞洲:國內也看得不多,基本上是掛一漏萬了,擔待。
殘雪(中):《蒼老的浮雲》《自選集》
扎西達娃(中):《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
王小波(中):《黃金時代》、《青銅時代》(類型上勉強也算吧)
大江健三郎(日):《羊人》、《個人的體驗》、《愁容童子》
拉什迪(印籍):《午夜的孩子》(尚未出版也無電子書但網上有全文正在看,很棒)
喜歡博爾赫斯和馬爾克斯的話,卡爾維諾、布爾加科夫、尤瑟納爾和王小波應該會喜歡的,其他的慢慢來吧,有的書的確也不易搞到。
⑸ 推薦些後現代主義的經典著作給我
後現代文學的這個定義比較寬泛,國內的分法也比較混亂,所以俺一般還是憑興趣來看的,大致開個單子交流一下吧。
拉美:這一系名家頗多,但是俺看得不是很多。除了你所提到的博爾赫斯和馬爾克斯的作品,很多作品都叫不上作者名字了,所以僅列作品吧。
(墨西哥)《帝國軼聞》
(瓜地馬拉)《瓜地馬拉》
(智利)《幽靈之家》
歐美:在這個范疇內可以選擇的很多,這里以作者列單吧。
羅布·格里耶(法):《迷宮里的死亡圖案》、《窺視者》
卡爾維諾(意):《看不見的城市》、《宇宙奇趣》
馮尼古特(美):《貓的搖籃》、《冠軍早餐》
尤瑟納爾(法):《北方檔案》
品欽(美):《萬有引力之虹》(剛剛出版,但看過節選,不錯)
米洛拉德·帕維奇(塞):《哈扎爾辭典》、《魚鱗帽·艷史》
海勒(美):《第二十二條軍規》
布爾加科夫(俄):《大師與瑪格麗特》、《不祥的蛋》、《狗心》
羅蘭·巴特(法):《戀人絮語》、《明室》
薩特(法):《惡心》
卡夫卡(奧):《變形記》、《城堡》
洛奇(英):《小世界》
凱魯亞克(美):《在路上》
另:後現代戲劇作品
貝克特:《等待戈多》
尤納斯庫:《禿頭歌女》、《犀牛》
品特:《房間》
阿爾比:《動物園的故事》
熱奈:《陽台》
薩特:《他人即地獄》
達里奧福:《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
亞洲:國內也看得不多,基本上是掛一漏萬了,擔待。
殘雪(中):《蒼老的浮雲》《自選集》
扎西達娃(中):《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
王小波(中):《黃金時代》、《青銅時代》(類型上勉強也算吧)
大江健三郎(日):《羊人》、《個人的體驗》、《愁容童子》
拉什迪(印籍):《午夜的孩子》(尚未出版也無電子書但網上有全文正在看,很棒)
喜歡博爾赫斯和馬爾克斯的話,卡爾維諾、布爾加科夫、尤瑟納爾和王小波應該會喜歡的,其他的慢慢來吧,有的書的確也不易搞到。
⑹ 求後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品
後現代主義名作—美國新奧爾良義大利廣場
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簡介: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佔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 ,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里在《建築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 ,提出了一套與現代主義建築針鋒相對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界特別是年輕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響應。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築界中反對和背離現代主義的傾向更加 強烈。對於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後」和「後現代主義」,以後者用得較廣。
對於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徵,人們並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現在,一般認為真正給後現代主義提出比較完整指導思想的還是文丘里,雖然他本人不願被人看作後現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在啟發和推動後現代主義運動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評現代主義建築師熱衷於革新而忘了自己應是「保持傳統的專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傳統的做法是「利用傳統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部件」。他主張汲取民間建築的手法,特別贊賞美國商業街道上自發形成的建築環境。文丘里概括說:「對藝術家來說,創新可能就意味著從舊的現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實際上,這就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基本創作方法。
美國費城老年公寓
西方建築雜志在二十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作品,但實際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無論在西歐還是在美國仍然為數寥寥。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建成的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與舊館相連,牆面的顏色、圖案與原有建築有所呼應。在一處轉角上,孤立地安置著一根木製的 、變了形的愛奧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個綽號叫「米老鼠愛奧尼」。這一處理體現著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個片段、一種裝飾、一個象徵,也是「通過非傳統的方式組合傳統部件」的例子。
1982年落成的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是美國第一座後現代主義的大型官方建築。樓高15層,呈方塊體形。外部有大面積的抹灰牆面,開著許多小方窗。每個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裝飾物,排列整齊的小方窗之間又夾著異形的大玻璃牆面。屋頂上還有一些比例很不協調的小房子,有人贊美它是「以古典建築的隱喻去替代那種沒頭沒腦的玻璃盒子」。
美國電話電報大樓
美國電話電報大樓是1984年落成的,建築師為約翰遜,該建築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繁華的麥迪遜大道。約翰遜把這座高層大樓的外表做成石頭建築的模樣。樓的底部有高大的貼石柱廊;正中一個圓拱門高33米;樓的頂部做成有圓形凹口的山牆 ,有人形容這個屋頂從遠處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鍾。約翰遜解釋他是有意繼承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紐約老式摩天樓的樣式。
美國建築師史密斯被認為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中的佼佼者。他設計的塔斯坎和勞倫仙住宅包括兩幢小住宅,一幢採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採用古典形式,即在門面上不對稱地貼附三根橘黃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雙年藝術節建築展覽會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世界性展覽。展覽會設在義大利威尼斯一座 十六世紀遺留下來的兵工廠內,從世界各國邀請20位建築師各自設計一座臨時性的建築門面,在廠房內形成一條70米長的街道。展覽會的主題是「歷史的呈現」。
被邀請的建築師有美國的文丘里、巳穆爾,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磯崎新,義大利的波爾托蓋西,西班牙的博菲爾等。這些後現代派或准後現代派的建築師,將歷史上的建築形式的片斷,各自按非傳統的方式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們對後現代主義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看法相關。部分人認為現代主義只重視功能、技術和經濟的影響,忽視和切斷新建築和傳統建築的聯系,因而不能滿足一般群眾對建築的要求。他們特別指責與現代主義相聯系的國際式建築同各民族、各地區的原有建築文化不能協調,破壞了原有的建築環境。
此外,經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許多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並不比傳統建築經濟實惠,需要改變對傳統建築的態度。也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反映產業革命和工業化時期的要求,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越過那個時期,因而現代主義不再適合新的情況了。持上述觀點的人寄希望於後現代主義。
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士則認為現代主義建築會隨時代發展,不應否定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們認為 :現代主義把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創作同社會物質生產條件結合起來是正確的,主張建築師關心社會問題也是應該的。相反,後現代主義者所關心的主要是裝飾、象徵、隱喻傳統、歷史,而忽視許多實際問題。
在形式問題上,後現代主義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義和手法主義,是表面的東西。因此,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認為:現代主義是一次全面的建築思想革命,而後現代主義不過是建築中的一種流行款式,不可能長久 ,兩者的社會歷史意義不能相提並論。
也有的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指出現代主義的缺點是有道理的,但開出的葯方並不可取 。認為後現代主義者迄今拿出的實際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還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並沒有提出什麼嚴肅認真的理論,但他們在建築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規,他們的作品有啟發性。
⑺ 誰有《現代主義》PDF版
這個問題問的有水平...朋友你弄錯了吧. PDF不是聲音的格式,是圖片的格式啊。 或者你想說的是你要PDF格式的教材?
⑻ 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有哪些
1、加繆《局外人》
《局外人》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
2、《百年孤獨》
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3、《禿頭歌女》
《禿頭歌女》於1950年在巴黎首演時,引起人們的注意和爭論。此劇描寫了一對典型的英國中產階級夫婦與他們的朋友——另一對典型的英國中產階級夫婦之間的無聊的對話。
4、《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譯做《等待果陀》,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現的是一個「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的悲劇。
5、《弗蘭德公路》
法國小說家克勞德·西蒙的作品。《弗蘭德公路》以1940年春法軍在法國北部接近比利時的弗蘭德地區被德軍擊潰後慌亂撤退為背景,主要描寫3個騎兵及其隊長痛苦的遭遇。
⑼ 100分求《黃昏後的契機:後現代主義》的中文版電子書。
···目前還沒有翻譯出來 哦也期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