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中國現代文學郁達夫早期小說

中國現代文學郁達夫早期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9-19 00:56:55

『壹』 郁達夫的《沉淪》的簡介

郁達夫的小說具有明顯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寫人、寫情、寫一己之體驗,不追求復雜的故事情節。

其謀篇布局自然簡潔,故事進行當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寫或抒情議論,然而讀來卻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特別是人物的鮮明性格和強烈感情,自始至終貫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個整體。


二、以景寫情,融情於景


《沉淪》以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繪來渲染氣氛,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以景寫情,融情於景的抒情藝術。小說中通篇都是娓娓道來的抒情語調,很少使用實錄的人物對話等等。


這篇小說主要提供了自我形象的精神悲劇,再現了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分裂的靈魂和苦悶的心靈,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了五四時代人性解放的艱難歷程。

『貳』 幫忙找一下郁達夫小說的評價



郁達夫的憂郁感傷幾乎貫穿在他的整個小說創作過程中,他那根纖弱的神經上鳴奏出的壓抑的調子,無論在他前期或後期的作品中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回響。
1921年5月,郁達夫以他驚世駭俗的《沉淪》為標志,走上了艱難曲折的創作道路。小說塑造了一個處在當時社會環境下的留日青年。「他」在「五四」狂飆和西方新思潮的感召下業已覺醒,熱切地渴望恢復剛剛意識到失去的自身價值,嚮往異化於己的真正的性愛。然而,在這文明的現代社會,尤其是他這樣一個身處異邦的弱國子民,他的所有追求都「已成為一種觀念」,成了他的理想。他內心的情火正在燃燒,但黑暗社會給他的卻是殘酷的壓抑。他熱愛祖國,卻眼看著祖國日益「陸沉」;他才華橫溢,卻反受社會歧視;他渴求愛情,卻終於找不到安慰體諒他的心。他在孤獨與憂郁中掙扎,以至於進妓院麻醉自己苦寂的精神。他的清醒終究成為他愈加苦惱、愈加悔恨的深淵。終於,伴著個人理想的徹底幻滅,他走向投海自盡的絕路。
小說中這拚命掙扎的生靈被黑暗勢力張開的魔網所吞噬。然而,他的精神又是耗盡於無盡的憂郁和感傷之中。在那社會為他張開的吃人的魔網里,他也用自己的憂郁感傷束縛了自己的意志,在無法擺脫的苦悶中了結了年輕的生命。
且不談這樣的作品對社會揭露的深刻性和積極性的一面,我們直接觸及的就是作品中的憂郁感傷的基調。它同主人公的呼吸一樣,都好象充滿了凝重的血淚。這種「灰暗」的陰影,形成了籠罩他的全部小說作品的風格特徵。他四十餘部小說展示給我們的就是一個滿目瘡痍的精神世界。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對愛情的追求,還是為生活而奔波,總是負荷著悲哀和痛苦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零餘者」。
因此,有人說「作者心靈深處對愛情的呼喚,使他聽不到革命的金戈鐵馬聲。面對黑暗社會,只能發牢騷、泄私憤,通篇彌漫著因國辱權喪引起的哀愁……」(《試論郁達夫創作中的消極思想》宋聚軒)然而,我們是不是在這個層面上去認識郁達夫呢?



郁達夫小說作品中憂郁感傷基調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我認為,我們必須先看看他生活的那個時代。
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以後,帝國主義依靠其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力量,操縱了中國軍政大權和經濟命脈,使中國喪失了經濟獨立和國家主權的自衛能力,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腐敗的滿清統治,但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新政權很快又落入反動派袁世凱手中,進一步形成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局面。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雖然曾以戰勝國身份參加了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在國內輿論的壓力下,向和會提出了帝國主義在華特權應予取消的條件,要求廢除賣國的「二十一條」,要求收回大戰期間被日本帝國主義乘機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但均遭到拒絕。這充分暴露出帝國主義爭奪和犧牲中國利益的本質。這一民族的恥辱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慨,也激起了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深刻不滿。當時的國家是:喪失了自立能力的政體,完全腐朽的經濟支柱,但兩千年來沉積的封建傳統禮教卻如同頑石一樣堅固。正如毛澤東所說:「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地破產,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罕見的」(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郁達夫正是成長在這苦難動亂的時代,他所走過的,也正是這樣一條困苦和屈辱的生活道路。
郁達夫1896年出生在浙江富陽縣城內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悲劇的出生」(郁達夫《悲劇的出生-自傳之一》)的時候,正是中國被日本戰敗後的第三年,「戰敗後的國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國民,當然是畸形的,是恐怖狂,是神經質的」(郁達夫《悲劇的出生-自傳之一》)。由於連年不斷的戰爭,郁達夫的「書香人家」也就此破落。他出生的第三年,父親去世,賣光了田地,祖孫六人全靠母親縫補洗衣,節儉度日。才九歲的姐姐,也被迫當童養媳。「只有孤兒寡婦的人家,受鄰居親戚的共欺凌,是免不了的」 (郁達夫《悲劇的出生-自傳之一》)社會的腐敗和時代的黑暗所造成的具體的痛苦和辛酸,自然給郁達夫幼小的心靈帶來了憂郁、苦悶的傷痕。
辛亥革命的失敗,給所有愛國知識分子增添了新的憂郁和苦悶。這時期的郁達夫正求學於嘉興、杭州。少年離鄉,一方面得不到母愛的溫暖,另一方面還受到「錦衣肉食的鄉宦人家子弟」的歧視,使他處在極度的憂郁苦悶之中,成為一個「孤獨者」(郁達夫《孤獨者-自傳之六》)。郁達夫憂郁感傷的個人氣質在這時候已經形成。



下面,就郁達夫的小說作品作一些分析,來看看郁達夫創作中的獨特性。記得魯迅說過:「即使所講的,只是個人的事,有些固然只看見個人,有些卻也看見背景和環境」。生活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進步作家郁達夫,時代的閃光也必然在其作品中得到折射和體現。眾所周知,「五四」精神就是反帝反封建。而這一特點,在郁達夫小說中有著獨特的、強烈的表現。
小說《沉淪》是郁達夫前期創作的代表作。它是把反對帝國主義壓迫,要求擺脫封建束縛的精神積於一個深受著時代壓迫,染著當時憂郁傷感的「時代病」的留日中國學生身上。小說深刻地剖析這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他酷愛自由,熱望著真正的生活,卻受著社會的嚴重壓抑;他希望祖國的強盛,而看到的卻是祖國的日漸「陸沉」。他那多愁善感的性格使他終日過著孤獨寂寞的生活,他把自己的精神寄予虛幻之中。他那孤冷的性格,忍受著殘酷的現實。他將自己所有的精神寄託都傾注在愛情的追求上:
「我所要求的就是愛情!
若有一個美人,能夠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個婦人,無論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愛我,我也願意為她死的。」
作品中是以強烈的激情要求這種愛,而他這精神上的飢渴,實際是要求對自己這顆被侮辱的心給予撫慰和同情:「我只要一個安慰我體諒我的心,一副白熱的心腸!從這心腸里產生出來的同情,從同情而來的愛情!」然而,一個貧弱國家的留學生,他那卑賤的地位,在軍國主義日漸高漲的日本是求不到的。作為一個小資產階級,他只有絕望:「槁木的二十一歲!死灰的二十一歲!唉,這乾燥的生涯,這乾燥的生涯,世上的人又都在那裡仇視我,欺侮我……」
如果我們僅僅以郁達夫的文藝主張,憑著對作品直覺的認識,只停留在作品表面的憂郁感傷、自輕自賤,以至自戕的灰暗色彩上,那麼《沉淪》的價值也將同作品中「我」的死亡而一同消失。問題在於,作品中的「我」為什麼會有這樣變態的性格,《沉淪》的出現,為什麼在當時社會會引起巨大的反響。
首先,是強烈的愛國主義內容,並且包含著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小說以悲慘的結局,控訴了青年一代的不幸遭遇。由於祖國的貧弱,他們處處被人歧視;揭示了民族的災難給青年們的心靈上負荷了沉重的屈辱感,當人們問「我」是什麼地方人時,他總覺得象站在「斷頭台」上一樣難受。「原來日本輕視中國人,同我們輕視豬狗一樣」,使他那一顆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心掙扎在憂郁和苦難的深淵。他恨日本,「他們都是我的仇敵」,表現了郁達夫對帝國主義軍閥專權的憎惡。郁達夫是以沉重的心情,通過「我」的自白,剖析了悲劇的原因:「我何以要到日本來,我何苦要求學問,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們日本人輕侮的。中國呀中國!你怎麼不富強起來。我不能再隱忍過去了。」「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沉淪》就是以切膚之痛喊出了青年的苦悶,並把這沉重的苦悶與祖國、民族的災難聯系起來。無可否認,這是使這篇小說在當時社會中引起強烈反響的重要因素。難怪與郁達夫同時代的黎錦明談到《沉淪》時說:「今日青年在革命上所生的巨大的反抗性,可以說是從《沉淪》中那苦悶到了極端的反應所生的。雖然一部《沉淪》並不是記述關於性的問題、革命心理的文字,然而那真情實感的啟示,比《吶喊》那較鮮明的激動,尤其來的深遠」(黎錦明《郁達夫的三時期》)。
在這一時期,郁達夫以其憂郁感傷的的筆調,塑造了患有「時代病」的青年形象,表現了他們青春期性的苦悶,大膽暴露社會的丑惡,剖白「自我」對祖國深沉的愛的作品還有《南遷》、《銀灰色的死》、《風鈴》、《胃病》、《中途》和《懷鄉病者》等。在這些作品中,我們不能忽視通過戀愛和性的苦悶而表現出來的感傷。如《銀灰色的死》,它的感傷和悲慘可以說是《沉淪》的進一步發展。作品描寫留日學生Y君,在國內原有一位愛妻,他們曾以牛郎織女相比。當他出國不久,傳來了愛妻吐血病亡的噩耗,他精神上受到極大地創傷。他常常躲進酒館妓院,發泄自己心中壓抑和苦悶,麻醉自己的精神。在酒館里,心理變態的Y君曾遇到同情者靜兒,在他苦澀的眼裡,常把靜兒與亡妻的容貌混到一塊。可是不久,他知道靜兒「要嫁人去了」,這消息把他幻覺中的偶象打得粉碎,深重地陷入孤獨失望的境地。他無休止地酗酒,慘死在陰冷的月光下。


郁達夫的作品有一定的消極性,他作品中的憂郁感傷基調也有著一定的消極性。
一個作家和他的作品,既是一個時代的產物,那麼這個時代的特點就不能不影響著他。首先,在郁達夫作品中表現出了那一時代所特有的矛盾:「追求幸福」與享樂主義,「性的解放」與縱欲放誕。象郁達夫這些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五四」思想解放運動中,曾以「民主」「自由」和「個性解放」為武器猛攻舊道德、舊傳統,並熱烈地幻想拯救民族,復興祖國。可是當「五四」退潮之後,封建社會的舊道德、舊思想變本加厲地窒息著中國大地,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勾結在一起,使中國社會進一步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而這些業已覺醒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正是由於他們清醒了,正是他們曾有過好夢,所以就更加痛苦。正如魯迅說:「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所以走。」然而,郁達夫過分的憂郁感傷,過分的性的描寫,都是具有消極作用的,可以說是糟粕。
其次,是他的個人因素。我們知道,憂郁氣質的郁達夫十分推崇清代詩人黃仲則,他的格律詩也師承黃仲則。正因為郁達夫「背了這些古老的鬼魂,擺脫不開」(魯迅《寫在墳後面》),因而他那憂郁感傷的基調有時顯得太沉鬱、太自卑,這些都是郁達夫作品嚴重的缺陷。
然而郁達夫對現代文學史的獨特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始終忠實於「五四」,沒有背叛過「五四」,盡管他的作品是憂郁感傷的,但他那大膽破壞的精神卻是主旋律,盡管他從「自我」來觸及那個時代,但他卻體驗著那個時代里受苦受難者的疾苦,盡管他的作品有著一些缺陷,但他始終是前進著的。他是具有「特異的人格」的人。同時,郁達夫創作還給我們一個啟示:一個知識分子如果不堅持和群眾結合在一起而投身到實際斗爭中去,他將永遠苦惱、永遠憂郁,因為他無法踏上真正解放的道路。

『叄』 開創中國現代文學浪漫抒情小說的代表作家是

郁達夫 (1896— 194 5 ) ,是中國新文學史上重要的小說家 ,同時 ,也是中國現代浪漫主義主觀抒情小說的重要開拓者。 192 1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沉淪》是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 ,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現代白話短篇小說集。該短篇小說集出版之後 ,立即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其中同名短篇小說《沉淪》以「驚人的取材和大膽的描寫」影響最大 ,也最足以代表郁達夫早期小說思想藝術特色。佐藤春夫 (1892— 1964) ,日本大正時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創作初期以充滿古典的情緒和唯美的浪漫主義詩歌為文壇所推崇 ,後轉寫小說。

『肆』 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是什麼

郁達夫的《沉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說集。而《狂人日記》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型短篇白話小說。

《沉淪》作為郁達夫的代表作,其主人公身上所體現的沉淪精神體現了作為五四青年後的一代知識分子,對這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的深深的憂慮及以大膽暴露的方式表達對殘酷現實的控訴。

可以說,在《沉淪》主人公身上體現的沉淪精神,不只是一個個體青年的表現,而是在當時國內危機重重之下的整個民族所表現的一種精神狀態。得出這一看法,是通過對文本中郁達夫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分析得出的。

作者本人也曾說 :我的消沉,也是對國家,對社會的。因此,把文中的沉淪精神看做是對當時整個民族精神狀態的一種描寫是有合理意義的。

(4)中國現代文學郁達夫早期小說擴展閱讀

對於主人公身上的沉淪精神的含義,我們可以多角度分析 :

1、從主人公的形象、性格角度分析 :《沉淪》中 20 歲上下的主人公無疑正處於人格塑定階段, 主人公在中國傳統文化格局中的小小的書齋里度過了十幾年春秋,這決定了他人格塑造的基礎,儒家傳統文化的修齊治平觀念與倫理道德的約束, 使其個體意識有弱化傾向,

這使他不敢在自己愛慕的異性面前公開自己情感的社會習慣心理和採用用放情山水來迴避消解性本能的傳統意義上的移情模式。

主人公所受到的文化也是我們民族一直以來接受的,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讓我們對打開國門後突如其來的變化應接不暇,我們一方面用自己幾千年來的正統文化看似執著的抵擋著外部世界的腐朽思想的誘惑,但另一方面身體及心理的本能卻想去接受、去學習,這種種沖突,

在我們從近代以來對待外國來的一切包括器物、思想都可以看出,這也是我們民族所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所表現的出的,曾經不斷地反抗,在失敗後變為了無奈的掙扎。

2、其次是在塑造主人公的過程中,郁達夫有意的要突出主人公主體意識的覺醒以及產生了對生命意識的危機感。

《沉淪》引起人們對覺醒了的自我的關注,而對其賴以存在的生命本體予以重新審視的同時,主人公在試圖塑造與完善自己人格過程所深受的痛苦與悲劇性結局,也促使當時青年知識分子在肯定與張揚自我意識的努力中產生一種巨大的生命意識的危機感。

當面對日趨激化的社會矛盾和錯綜復雜的政治動亂時,青年知識分子一時找不到出路,看不清方向,在前進中陷入迷惘,在反抗中淪入消沉,思想上處於苦悶、感傷、憂郁、頹廢之中。事實上,這是當時的社會通病,是知識分子中普遍存在的思想情緒。

這種苦悶,是一種時代的苦悶,這種頹廢同時也列印著深沉的時代烙印。最後作者的對主人公的描寫中,表達了作者本人及主人公的雙重悲哀與失望。通過對比主人公與郁達夫本人,我們會發現兩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伍』 1;1921年出版的小說集《沉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收入郁達夫在日本完成的《銀

收錄三篇短篇小說,即《沉淪》、《南遷》、《銀灰色的死》,另有一篇「自序」。

『陸』 郁達夫30年代的小說《遲桂花》主要表現了

C.隱逸的思想(為什麼總是要套一頂大帽子?) 郁達夫的早期代表作《沉淪》以強烈的感傷和抒情色彩著名,並因其帶有作者自我經歷的影子,被稱作是「自敘傳小說」。《遲桂花》創作於1932年,算是郁達夫的晚期作品,與《沉淪》相比,它的思想和藝術特點有了明顯的改變。 作品的最大藝術特點是散文化的敘事風格和內斂卻又強烈的感情色彩 蓮是作品最著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她是一個農村青年婦女,美麗善良,性格率真,盡管遭受了生活的挫折,卻依然保持著天真活潑的性格。正是她的美麗、沉靜和樂觀,給予了敘述者「郁先生」強烈的精神愉悅,使他被燃起的慾望得到凈化,心靈也融化為澄靜大自然中一部分。作品將蓮的形象和遲桂花時時相映襯,又把她的性格氣質放在翁家山的大自然世界中,彷彿她不只是一個具體的人,同時也成為了大自然美和寧靜的化身,是一枝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遲桂花」。 作品取名《遲桂花》。遲桂花作為行文的線索貫穿全篇,給靈秀的翁家山抹上一層獨特的風韻。作者幾次寫到遲桂花,第一次,老郁佇立在半山亭中,微風中竟含滿一種說不出的撩人的桂花香氣,藉以桂花著名的滿覺隴和偏僻的翁家山相比,突出後者的花香沁脾,喜愛之意顯而易見;第二次,喝桂花茶的時,以翁則生之口,盛贊遲桂花,「因為開得遲,所以日子也經得久」;第三次,在祝婚詞上,老郁將遲桂花與翁則生遲來的婚姻並論;最後,與翁家兄妹分別的時刻,「我」發自內心地喊出「但願我都是遲桂花」。遲桂花是和諧與清新的音符,是青春與幸福的代言詞,是天真自然的蓮妹的化身,在作家的筆下,遲桂花,每一點,每一瓣,都在言美! 這一切,使《遲桂花》問世以來,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普遍喜愛,也得到了研究者們的高度評價,它被譽為是郁達夫在藝術上最精緻成熟的小說,也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濃郁抒情味的小說之一。

『柒』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十年和第二個十年的比較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十年(1917-1927)一、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和局限 徹底批判、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體系;始終貫穿、體現了個性解放、民主與科學並探索社會解放道路的啟蒙思想主題;以農民、平民勞動者、新型知識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舊文學主人公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文學觀念的重大變化與文學語言、文體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審美價值取向和多元並存的接受心理基礎;自覺地借鑒、吸收外國文學及文化的營養,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脫離傳統的開放性現代文學。部分新文學倡導者存在偏激情緒,對某些傳統事物缺少具體分析,以致簡單否定。二、二十年代的小說 體上看,20年代小說創作比較活躍,但大家不多,長篇巨著很少。就創作個體而言,魯迅一枝獨秀,葉紹鈞、郁達夫成就較大;就創作流派而言,主要有人生派寫實小說(問題小說、鄉土小說)和浪漫抒情小說(前期創造社、淺草—沉鍾社、彌灑社,郁達夫、郭沫若等)。三、二十年代的詩歌 胡適是五四新詩革命最早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其《嘗試集》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白話詩集。繼而劉半農、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等紛紛創作新詩。但這些嘗試之作,平實直露者多,蘊藉婉曲者少,詩味不濃;為新詩作出重大貢獻、奠定其穩固地位的,是郭沫若的《女神》;湖畔詩人汪靜之等的愛情詩給新詩壇帶來一股青春的氣息;冰心的詩集《繁星》和《春水》,富有哲理與意境美;曾被魯迅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馮至的詩集《昨日之歌》,風格以精緻幽婉見長;徐志摩、聞一多提倡的新格律詩,反對過於歐化和散文化的傾向,注意融合中西詩藝的長處,為新詩藝術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貢獻。四、二十年代的散文 二十年代的散文創作異彩紛呈、成績斐然。如魯迅所言:「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魯迅犀利潑辣的雜文,意境深遠的散文詩,周作人沖淡平和的「言志」小品文(是對文以載道的封建傳統的「和平瓦解」);冰心清麗真純、溫婉纏綿的散文;朱自清精緻縝密的抒情散文;林語堂頗具嘲諷幽默味的小品文等。五、20年代的話劇 話劇源於歐洲,20世紀初傳入我國。胡適的獨幕劇《終身大事》是一次有重要意義的大膽嘗試;丁西林的《一隻馬蜂》《壓迫》等獨幕喜劇特色鮮明,形成了五四時期喜劇創作的一座高峰;歐陽予倩的《潑婦》、洪深的《趙閻王》等在中國現代話劇發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田漢的《咖啡店之一夜》、郭沫若的《三個叛逆的女性》等浪漫主義劇作有更高的藝術成就。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二個十年(1928-1937)一、小說 長篇小說碩果累累,名家輩出。除了茅盾的《子夜》《蝕》,老舍的《駱駝祥子》《二馬》《離婚》,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沈從文的《邊城》,還有蕭紅的《生死場》,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蔣光慈的《短褲黨》《田野的風》,葉聖陶的《倪煥之》,丁玲的《一九三0春在上海》,李劼人的《死水微瀾》,王統照的《山雨》等。 短篇小說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和人們的內心世界,無論是思想內容的深刻,還是藝術表現的圓熟都超過了上一時期的作品。葉紫的《豐收》,茅盾的《春蠶》,老舍的《斷魂槍》、吳組緗的《樊家鋪》,張天翼的《包氏父子》,沙汀的《代理縣長》,柔石的《為奴隸的母親》,施蟄存的《梅雨之夕》,艾蕪的《山峽中》,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等。二 、詩歌 本時期詩歌在現實性、戰斗性上有所增強,如殷夫的詩蒲風的詩,臧克家的詩等;藝術上仍保持著探索的活力,如後期新月派詩人陳夢家等的作品,追求用暗示、象徵等手法營造意境,醉心於詩歌形式的創新,內容上則遠離現實生活;戴望舒為代表的現代派詩人,追求詩情與詩形的現代性,藉助朦朧的意象,傾訴著靈魂受傷後的纏綿低回的情緒;卞之琳也注意借鑒西方現代主義詩歌表現手法,但重在傳達詩的哲理意味,如《斷章》。三、散文 不同種類的散文都有精品問世。魯迅《二心集》《偽自由書》《花邊文學》等多部雜文集中的作品,活潑尖銳,犀利深刻;瞿秋白、徐懋庸等人的雜文,也與魯迅雜文風格相近;何其芳的《畫夢錄》精緻典雅;李廣田的《畫廊集》樸野渾厚;沈從文的《湘行散記》簡練雋永;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真摯朴訥;林語堂的《大荒集》幽默閑適。四、戲劇 經過十年的探索,在本時期走向成熟,其標志是曹禺的《雷雨》《日出》,重要作品還有田漢的《名優之死》,洪深的《五奎橋》,李健吾的《這不過是春天》等。

『捌』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本小說集是郁達夫的《 》

沉淪

『玖』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短篇小說集是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短篇小說集是《沉淪》,是20世紀20年代郁達夫創作的早期短篇小說,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時即震撼了當時的文壇。該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達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1919年畢業後,郁達夫從名古屋前往東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讀書四年的生活體驗寫下了此篇作品《沉淪》。

《狂人日記》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型短篇白話小說。

(9)中國現代文學郁達夫早期小說擴展閱讀:

《沉淪》定稿於1921年5月9日,是郁達夫的代表作。1921年7月,與郭沫若等創辦創造社,開始文學生涯,同年10月出版短篇小說集《沉淪》(上海泰東書局出版)。

1998年,名古屋大學在豐田講堂前,為郁達夫和他的小說《沉淪》樹立了一塊郁達夫文學碑。文學碑以福建廈門產的花崗石造成,碑面一側嵌有穿學生服戴學生帽的郁達夫鑄像,鑄像下刻有「郁達夫」三字。碑面另一側刻有「沉淪」兩個大字。

內容:

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顯然有郁達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內。

作品細致地描寫了這位憂郁型青年,由於是弱國子民在強鄰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種種難以排遣的苦悶。

這些苦悶情緒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和滲透:追求異性的愛情而不得,因此對輕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憤慨,同時熱切地希望著祖國富強起來,這三項內容構成了小說的基本格局。

小說的基本情節是這樣安排的:路遇——自戕——窺浴——野合——宿妓。情節每進展一步,性愛描寫每深入一層,對主人公的刺激與打擊就隨之強化又強化,最終導致他溺海而死的悲劇性結局。

熱點內容
民國腹黑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27 02:46:03 瀏覽:334
只有一個女主的優質玄幻小說 發布:2025-08-27 02:45:16 瀏覽:312
都市藏嬌類似小說 發布:2025-08-27 02:43:41 瀏覽:715
高中生獲獎科幻小說 發布:2025-08-27 02:00:14 瀏覽:646
男主女主比較逗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27 01:58:49 瀏覽:544
都市小說血色浪漫 發布:2025-08-27 01:55:29 瀏覽:598
末世重生校園類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27 01:01:09 瀏覽:317
推薦必看免費小說應用 發布:2025-08-27 00:42:55 瀏覽:138
穿越小說有哪些好看的求推薦 發布:2025-08-27 00:42:42 瀏覽:273
人魚校園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27 00:27:34 瀏覽: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