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現代小說美學

現代小說美學

發布時間: 2021-09-10 19:52:56

❶ 關於中國審美觀點的現代文閱讀

中國傳統的審美觀點,是要求文藝作品服從於道德倫理政治,提倡溫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中和」之美。直到唐代中葉,都持有相似的觀點。白居易更是主張文章和詩歌要「為君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禪宗的興起,打破了這個格局。由於禪宗主張「心即是佛」,內心便是一個可以作無窮探索的宇宙,而中唐從「安史之亂」中醒來的知識分子們,不再想對人世作進取征服,而只想享受心靈的安適,便紛紛投向禪宗,於是,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動、事業,而是人的心情意緒成了藝術和美學的主題。這形成了一個新的審美趨向。
蘇軾便是這個審美趨向的典型人物。他身為北宋文壇的泰斗,卻從未有過如韓愈那種「好為人師」的不可一世;在藝術上,則用實踐反對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張,開創了一種遠離憂憤,不似孤峭,也非沉鬱的質朴無華,寧靜自然的韻味情趣的風格。
這種風格的思想基礎,依然是禪宗自然適意的生活主張,大千世界不過是心的外化物,重要的不是焚香禮佛、坐禪念經的外在形式,而在於向內心的探索。蘇軾將這種理論用之於文學,便出現了「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的說法。所以,蘇軾的作品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❷ 文學審美功能

審美認識功能,審美教育功能,審美愉悅功能。

❸ 誰知道審美文小說,像〈兄有弟攻〉這種的小說BL的,要現代的,把名字按照好看的順序排序,一定要現代的...

難言之欲by 藍淋
俊美毒舌攻X平凡懦弱受

你千萬別打開這個文件.rar(資源帝攻×伸手黨受,HE)

我不說話》(溫柔大哥攻X別扭童聲受)

垃圾之家BY西陵冥 溫馨歷險 酒窩帥氣攻X自閉寡言受 年下

【原創】《七年也不癢》(攻寵受,竹馬配竹馬,無敵溫馨小短文)

暗戀是件苦逼活兒】二貨厚臉皮受X冷清薄臉皮攻

❹ 有沒有類似《以惡制惡》的審美小說 溫馨現代搞笑的

《一夜睡到新老闆 》 蠻好看的 很有趣 有點小白 很好看 !!!
《走馬觀花》《我一大學同學》《葡萄成熟時》 By 小圓鼻子
《我那大學同學》 by 小圓鼻子

❺ 淺析魯迅文學作品的審美傾向及

淺析魯迅文學作品的審美傾向及藝術價值
【論文關鍵詞】魯迅;文學作品;審美觀照;情感;價值
【論文摘要】魯迅以其智者的痛苦,描繪舊時代的畫面,作者對時代的把握,對人性的理解,多數是以悲劇的形式、滑稽的形象加以展現,審美情感深刻豐富,審美價值潛在隱蔽,卻往往更執著、更強烈。對魯迅的文學作品進行審美觀照,是作品本身的客觀要求,也是理解學習作家作品的必然選擇。
魯迅的作品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研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內容。建國以來,雖然幾經課改和選編爭議,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課本中仍然占據首要位置,無論是選用的數量,還是在教學中所佔的份量都是古今中外任何作家都無法相比的。但魯迅作品的教與學長期以來存在著一個難題,就是教師與學生對魯迅作品缺乏興趣,整體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考試而學習;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授課,按照既有的程式組織教學。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教育者對魯迅及其作品的認識和理解問題。魯迅的作品沒有激起教師的興趣,教師必然不能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學生,加之魯迅作品的「深奧晦澀」,學生不免有畏難的心理。中學語文教材選編的魯迅作品,其中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佔一半以上,因此,筆者試圖從魯迅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入手,從情感和審美的角度,分析魯迅文學作品的審美傾向和審美教育的問題。
一、魯迅文學作品的審美分析
魯迅是「五四」前夜走上中國文化舞台的主將,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最清醒的偉大現實主義作家。由於時代的原因,由於魯迅思想的深邃性,革命的徹底性和斗爭的堅定性,以及教育者認識的局限性和傳統習慣的束縛,使得魯迅文學作品的教學,一直側重政治思想和階級立場的層面,而忽略其作品特有的人文思想和審美價值。筆者認為:魯迅的文學作品不僅具有很深的認識價值和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飽含著特殊的審美情趣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只是魯迅的審美視角和表現美的方式與眾不同,需要研究者、教育者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審美觀照和總體把握。如果只注重魯迅文學作品的思想性和革命性,必然有損於其作品的美學價值和藝術教育作用,影響學生對魯迅文學作品的學習興趣和教學目標的整體架構。
「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這是1940年毛澤東同志對魯迅的評價。由於我國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和抗日戰爭時期對文化工作者的希望和要求.當時對作家作品的評價,首要的標準是政治思想和對革命斗爭的作用,而不是用審美的眼光觀照哪怕是優美如畫的的小說和詩歌,但這並不能抹殺作品本身蘊涵的審美價值。「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魯迅的文學作品表現美的方式也同樣具有硬骨頭的特點。
1. 審美表現的反向性
文學作品都具有審美價值,作者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典型環境的描寫和故事情節的敘述,表達對現實的理解和對未來的理想追求。但是,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表現美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作家對現實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有的作品通過正面的描繪或歌頌表現對美好生活的想往。如: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等;有的作品則通過揭露生活中的「丑」,從反面表達作者的審美理想。如:果戈理的《死魂靈》、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等。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多數屬於後者。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具有鉤魂涉魄的目光,善於挖掘生活中的「陰暗面」、並能夠對違反常規的素材進行集中、概括,在諷刺、批判中表現正面的理想。作品中體現的是審美的負價值。
魯迅的《吶喊》收錄14篇短篇小說,創作於1918—1922年。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復雜的社會矛盾,對舊中國舊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通過否定和批判,表現了作者希望社會變革的理想和追求。同樣,《彷徨》收錄的11篇短篇小說,創作於1924—1926年,作品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這些作品,很少具有正面典型的塑造及和諧、閑雅、優美的生活圖景。如:選自《吶喊》的《孔乙已》,塑造了封建社會沒落知識分子孔乙已的典型形象,他窮困、潦倒、迂腐而麻木,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最終成為可憐又可笑的滑稽形象。作者是通過抨擊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和譴責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中,表達對理想社會制度的追求。同樣,《阿Q正傳》中塑造的自欺欺人的「阿Q」形象,也同樣是扭曲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造就的「可憐蟲」形象。作者通過對阿Q的否定,從反面表達了審美理想和審美價值。魯迅是將自己的審美情感熔鑄於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封建社會的揭露中。美學價值深置於作品的底層,飽含在揭露「丑」的無奈中。

2. 審美情感的深刻性
美的事物不僅具有表現積極向上、不屈不撓精神的內容,而且要具有適宜的感性形式,並且這種形式一般是鮮明的、宜人的。魯迅文學作品中美的精神、美的內容,往往重於美的形式,更多的體現在思想、認識和道德方面的積極力量和斗爭氣概,與通過形式美打動人,吸引人的其它文學藝術表現美的方式有所不同。這是魯迅文學作品審美情感的深刻性和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魯迅的小說《葯》,寫於1919年,其中的系列環境描寫:從「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的陰冷,到「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的一點微弱的希望;從 「而且路上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的一點亮光到「太陽也出來了」,光明就在眼前的發展變化。沒有燈紅酒綠、奼紫嫣紅的明麗與熱烈,作者的情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沒有外在形式的吸引,卻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需要讀者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體會,分析、理解。魯迅文學作品審美情感的深刻性是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相統一的。看似隨意,但情在深處,愛在恨中。寫作的目的在於「治病救人」,是其他同類作品無法企及的。《葯》以環境描寫為載體,穿插於全文,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的社會現實。讀者透過環境的凄涼可以感受到魯迅先生對當時中國的愛之深,痛之切;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表達出作者的內心深層,因時代背景而不能點明的理想寄託。魯迅的美學思想是革命功利主義的,魯迅是將他的美感、理智感與道德感統一在起來,達到思想美與藝術美、表象美與深層美的有機結合。
3. 審美價值的潛在性
魯迅生活在20世紀初黑暗的舊中國,時代的原因,使其著作具有特殊性,即使是文學作品,也多半是批判、揭露和諷刺之作。他發出的多是無可奈何而又不甘寂寞的「吶喊」。時常在「徬徨」中探索,在苦悶中前行,有時迫於時局,又不得不隱諱其意。由於寄託深,使讀者較難領會作品的用意,更無暇顧及蘊含其中的情感因素和審美價值。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講,是現代偉大的文學家,「為藝術而藝術」在他的作品中是找不到的。魯迅一向被看作是對封建專制和愚昧揭露最深刻,斗爭最全面、最堅決,也最持久的作家。因而,其作品主要是批判和揭露,其美學價值和審美傾嚮往往深含其中,常常被忽視、被遺忘。《祝福》、《傷逝》一類的小說自不必說,即使是飽含真情的《故鄉》,《社戲》,審美意象也不那麼分明。
《故鄉》是1921年發表在《新青年》上的短篇小說,具有濃厚的鄉土深情。那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和月夜沙地中的英俊少年……是作者兒時故鄉的優美圖景和壯美場面的重現,閃爍著藝術美的光輝。但在作品中不過是作者腦海中的印跡和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這種美的表現中體現的情感,是作為眼前「破敗」的故鄉和作者失望之情的對比和反襯,以揭露封建統治的罪惡。作者的審美理想和情趣潛藏在回故鄉前後的敘述中,現實的無可奈何和不甘如此的矛盾構成了作品復雜的感情基調。魯迅以其智者的痛苦,描繪舊時代的畫面,作者對時代的把握,對人性的理解,對弱者的同情和對習俗的思考,是以悲劇的形式、滑稽的形象加以展現,審美情感潛在隱蔽,卻往往更執著、更強烈。外表冷漠,內心熾熱。
中學語文課是美育的神聖領地,是美育的最好教材。而魯迅的作品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忽視美育的實施。相反,需要站在時代的高度領悟其作品的美感因素,從另一個側面讓學生學會發現美、感悟美,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處於好知、樂知的狀態中,而且能夠讓學生在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受到審美教育。

【參考文獻】
[1]《美學基本原理》,劉叔成、夏之放等著,2001年7月,第三版。
[2]《文藝美學》,李詠吟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3]「論魯迅小說審美意象的跨文本互補現象」,《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6期。

❻ 文學的審美價值有哪幾點

文學的審美價值具體如下:

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被欣賞、被感知的立場,可按照「意向性對象」對文學作品加以分析。該理論出自茵伽登的「純意向性對象」理念,並對其進行了適當修改,將意義作為對象,將材料實體化,最後將二者統一。

由於觀念與意識相互依賴,將關鍵與意識相結合,進而對作品深層次解讀。

文學作品若還未進入審美環節,不被意識所喚醒,其將僅作為一種實在對象。只有當意識促使作品活起來,才能在讀者的審美過程中具體化,將其轉化為「意向性對象」。讀者的具體審美價值可超過其本身具有的藝術價值,而這種超越需要填補某種思想、感覺等。

可見,藝術價值若真正存在,其應是作品中所存在,並展現在作品中的東西。審美價值是對作品進行整體性質進行特定時,才有所顯現。而藝術價值則從來都存在於作品中,表面看或許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其內在與外在的相互融合永遠都存在於作品中。


(6)現代小說美學擴展閱讀:

當代文學及文學批評理應具有這樣一種「人學」視野及其審美價值觀。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人們恰恰是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文學審美觀念的誤區:

一是「文學審美本性論」,將「審美」視為文學的本原特性或惟一本質,除此之外不承認文學還有別的什麼特性與功能,這並無益於文學觀念的撥亂反正;

二是「審美快感論」,將審美學意義上的感性解放,悄然替換成生物學意義上的感官慾望的放縱,人的精神美感下降為動物式的官能快感,導致審美精神滑落,使文學審美活動中的感性與理性重新失去平衡,帶來審美乃至人性的異化;

三是「審美日常生活化」的觀念,其積極方面是使文藝從聖壇回歸民間,從精英回歸大眾,從藝術回歸生活,而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文藝審美在大眾化、世俗性的潮流中不斷降低藝術審美水準,消解真正的藝術審美精神;

四是「審美娛樂化」觀念,將審美等同於娛樂,過於強化文學的審美娛樂功能而排斥其他方面的功能,導致當前文學的「過度娛樂化」、非理性化、低俗化和媚俗化,導致文藝審美精神的失落。

❼ 現代小說美學的特點

同學 自己書裡面找吧。。。。

言情小說:女主審美觀有問題

左晴雯 【被愛好討厭】 後來女主好像撞到頭了 審美觀又正常了。
小東邦系列的 男主叫南宮雅治

❾ 中國現代文學史,美學,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究要看哪幾本書,詳細一點,還要復習哪

1.中國現代文學史你可以看錢理群編寫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的。
2.美學你可以看看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的。也可以看看北大出版社和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的美學教材,可能對你復習考試更有針對性。
3.中國古代文學史你可以看袁行霈編寫的《中國文學史》,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的。
4.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究,這個就要看你需要具體哪個作家的了,因為每個作家作品都有相關的專著,如果你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大體了解的話,你可以看看北大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選,內容上都大同小異,差別不大,有作品、有簡單的評論,應付考試應該問題不大。
具體要復習哪,那要看你是什麼考試了。要是校內專業考試這幾本絕對夠用了。要是考研的話,這幾本肯定是不夠了。

❿ 現代文學作家。寫的很美的文章

我最喜歡台灣的,那種風情和思索時最有靈性的,我現在有簡貞的散文,需要就HI我

給你發一段王德威德評蘇童(好文共賞之)你看看:

南方的墮落與誘惑

——評蘇童

蘇童天生是個說故事的好手。從《妻妾成群》到《城北地帶》,從《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到《我的帝王生涯》,蘇童營造陰森瑰麗的世界,敘說頹靡感傷的傳奇。筆鋒盡處,不僅開拓了當代文學想像的視野,也喚出影視媒體的絕大興趣。

蘇童的魅力何在?他引領我們進入當代中國的「史前史」,一個淫猥潮濕,散發淡淡鴉片幽香的時代。他以精緻的文字意象,鑄造擬舊風格;一種既真又假的鄉愁,於焉而起。在那個世界裡,耽美倦怠的男人任由家業江山傾圮,美麗陰柔的女子追逐無以名狀的慾望。宿命的記憶像鬼魅般的四下流竄,死亡成為華麗的誘惑。蘇童當然也寫了不少他類作品;但就算是最具有「時代意義」的題材,也常在他筆下化為輕顰淺嘆,轉瞬如煙而逝。蘇童的世界令人感到「不能承受之輕」:那樣工整精妙,卻是從骨子裡就淘空了的。

評者對蘇童的成績已有不少的觀察:他的頹廢題材,及創作姿態最易讓我們聯想到世紀末的美學;他對遙遠歷史的凝視,其實反照了當代大歷史的無常及消彌;他的家史演義小說暗藏了一則衰敗的國族寓言;他對女性角色及角度的運用,已形成性別錯位的奇觀。這些批評都言之成理,但似乎仍未深入探討蘇童小說的地緣神景--南方,而我以為這是閱讀的重要線索。檢視蘇童這些年來的作品,南方作為一種想像的疆界日益豐饒。南方是他紙上故鄉所在,也是種種人事流徙的歸宿。走筆向南,蘇童羅列了村墟城鎮,豪門世家;末代仕子與亂世佳人你來我往,亡命之徒與亡國之君絡繹於途。南方纖美耗弱卻又如此引人入勝,而南方的南方,是慾望的幽谷,是死亡的深淵。在這樣的版圖上,蘇童架構--或虛構--了一種民族志學。

蘇童生長於蘇州,定居於南京。兩座城市都饒有歷史淵源。姑蘇煙雨,金陵春夢,多少南朝舊事,曾在此起伏回盪。一個作家的創作視景當然不必與他的創作環境相輔相成。但蘇童對於他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顯然有一份自覺與愛戀。順著古運河的無數支脈,揚子江的滾滾長流,他「飛越」楓楊樹故鄉遍地爛漫的紅罌粟,踏遍(蘇州?)「城北地帶」、香椿樹街的青石板塊。一種奇異的族類在此生老病死,一種精緻的文化在此委靡凋零。而蘇童以他恬靜的、自溺的敘述聲調,為我們敘述一則又一則的故事。

是的,「故」事。相對於那鋪天蓋地的歷史,蘇童只會,或只能,說故事。南方的「墮落」是從頭就開始的宿命:南方或者是那巫蠱蔽障的原始國度,或是那淫靡虛浮的末世天堂。南方沒有歷史,因為歷史上該發生的一切都歸向了北方。偏安在時間的邏輯之外,南方卻兀自發展了自己的傳奇。但不論傳奇多麼絢麗動人,也不過是已經過去--死了--的故事,或是與現在及未來無關的虛構。但什麼又是歷史呢?歷史不也是時間的蟬蛻,往事的遺骸,不也是說故事的一種方法么?而又是什麼樣的歷史時刻,使蘇童南方的故事如此動聽?最重要的,南方到底在哪裡?是在中原地理之南,還是在你我政治、文化及身體意識閎域之南?

熱點內容
校園欺凌小說開頭 發布:2025-08-30 09:06:00 瀏覽:991
主角用承影劍玄幻小說 發布:2025-08-30 08:31:55 瀏覽:148
好看的都市小說不帶玄幻小說 發布:2025-08-30 08:29:18 瀏覽:716
九幽天帝玄幻小說 發布:2025-08-30 08:27:05 瀏覽:766
好看的古代言情穿越種田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30 08:14:56 瀏覽:444
玄幻小說主角叫葉凡 發布:2025-08-30 06:45:47 瀏覽:877
玄幻小說功法生成 發布:2025-08-30 06:22:42 瀏覽:356
女主重生的言情小說有關娛樂圈 發布:2025-08-30 05:34:45 瀏覽:104
2014中國年度科幻小說 發布:2025-08-30 04:03:45 瀏覽:985
都市狼王書旗小說 發布:2025-08-30 03:57:08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