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現代小說的創作形式
❶ 魯迅在小說形式上的創新
魯迅的文章滲透著一種沁人心脾、回味無窮的感性美。魯迅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最深刻地反映了農民悲慘命運和提出了農民問題的偉大作家。他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場上,把中國人的主體----農民連同他們破爛的衣衫,悲哀的面容和痛苦的靈魂,帶進了長期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盤踞的文學殿堂。在魯迅筆下,我們既看到了被兵匪官紳折磨得成為木偶人一般的中年閏土,也看到了像雙喜、阿發一類機智能幹、純朴無私的農村少年。魯迅這些洋溢著濃郁泥土氣息的作品,為中國現代鄉土文學奠定了雄厚的基石。
魯迅在反映下層人物的作品中,他的著意描寫並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無病呻吟,總是把活生生的現實同殘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國人所具有的劣根性緊密相連, 以現實中的小事刻畫出重大的社會問題。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即是被科舉制度愚弄乃至毀滅的一個下層知識分子,又是一個不能清醒遭人恥笑的可憐人物。給人留下了一個可悲、可嘆的鮮活的人物形象,令讀者無不深深思索。同樣,《一件小事》中,啟示知識分子正視自己的陰暗面,向滿身塵垢卻正直無私的「卑賤者」學習,從他們身上尋求希望和力量。
魯迅的作品揭示著催人奮進、閃爍著時代光輝的理性美。魯迅從留日時期就確定致力於中國國民性的改造。《吶喊》、《彷徨》中的作品,就是改造國民靈魂的藝術實踐。比如在《孔乙己》中,魯迅通過酒客的笑聲跟主人公悲慘的命運的對比反映了「社會對受苦人的冷漠」。《葯》反映了因國民的愚昧造成的辛亥革命者的寂寞和悲哀。《示眾》通過首善之區街頭十八個人物的群像,揭示出他們靈魂麻木的共性。在獲得世界聲譽的《啊Q正傳》中,魯迅更把幾乎整個民族的精神弱點,特別是「精神勝利法」,融進了啊Q這個不覺悟的落後的農民形象中,從而完成了一個包涵復雜思想和社會心理的具有很高美學價值的精神典型。
魯迅的作品通過生動的細節描繪來達到形象化的目的。比如在《病後雜談》中,他就活龍活現地刻劃了那些既要大慈大悲又要吃牛肉的君子們自欺欺人的丑態:「君子非吃牛肉不可,然而他慈悲,不忍見牛的臨死的觳觫,於是走開,等到燒成牛排,然後慢慢地來咀嚼。牛排是決不會『觳觫』的了,也就慈悲不再沖突,於是他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剔剔牙齒,摸摸肚子,『萬物皆備於我矣』了」。
魯迅是一個真正的、嚴峻的現實主義者。他始終堅持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特別擅長通過平常小事反映重大的社會問題。同時,魯迅又決不機械地恪守前輩現實主義在創作中已經形成的特點和格調。魯迅生活在新舊交替嬗變的時代,有價值的東西常常在現實中遭到毀滅。因此,魯迅的作品尤其是小說具有深刻的悲劇性,總體上呈現出沉鬱的風格。但在暴露上流社會的墮落和國民性的弱點時,作家諷刺和幽默的才能又不可抑制的表現出來,使這些作品中的悲劇因素跟喜劇因素互相滲透,互相轉化。讀者在接觸魯迅筆下所描寫的悲慘、齷齪、病態的現實之後,不是悲觀失望,而是引起深沉的思索和療效的注意。
魯迅作品是現實與理想緊密相連的完美整體,他既深刻鞭撻黑暗封建社會的殘酷,又把人類美好理想深情寄託出來,但絕不是虛幻的烏托邦式的超現實理想。譬如,他在《燈下漫筆》中寫道:「……這人肉的宴席現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盪這些使人者,掀掉這宴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文如其人,文為心聲。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通過自己的作品把現實與理想完美地結合了起來。如果不能把魯迅當作中國的民族魂的話,那麼魯迅宛如滾滾長江之上的一顆熠熠閃光的指路航標則是當之無愧的。魯迅作品永遠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珍貴瑰寶。
❷ 魯迅小說創作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別閑我累啊,你看著其實更累.呵呵......累就別看了...把分給別人吧/
魯迅雜文的特點
我本人以前對雜文類的文章可以說孤陋寡聞,在經過魯迅雜文的學習漸漸的雜文的特點有一絲絲的明白。雖然我只有迷迷糊糊的感念。但經過老師的講解和自己在網上的了解,開始對雜文藝術有大致框架的了解。以下就是我本人對魯迅雜文特點的敘述。
雜文是 魯迅(1881--1936)一生運用最多的文學形式。通過雜文,魯迅顯現出他不屈不撓與舊勢力戰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雜文多收於《三閑集》、《二心集》、《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和《且介亭雜文末編》中。
魯迅雜文所含甚「雜」,主要內容有兩大特點:1、它反映的中國社會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從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歷史面貌。如單從某一篇看,他的雜文所評述的多是具體、細小、平常之事,但匯在一起卻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形象。因此,他的雜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魯迅的一生關注中國的國民性改造問題,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雜文來完成的。
魯迅雜文形象性很強,他文章中的說理、論辯、批判、駁論等邏輯力量都是透過鮮明的形象來體現的,因而他的雜文具有濃郁的藝術色彩。魯迅雜文的文體自由多變,短評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風或嚴峻凜然,或清新雋永,或鋒芒畢露,或潑辣犀利,或意味深長,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雜文是現代文學中有重大影響的一種文體。
魯迅說:「其實『雜文』也不是現在的新貨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處,於是成了『雜』。」這種廣義上的雜文,確如魯迅所說,是「古已有之」的,但在這種廣義雜文基礎上發展起來,具有了獨立含義的中國現代雜文,卻是魯迅的一種獨立創造。是魯迅賦予了雜文這種文體一種新內涵,使其有了完全獨立的思想藝術特徵,並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思想史上成了一座光輝的豐碑。
不論從歷史事實上進行觀察,還是從社會中的思想和社會文藝發展的辯證規律進行分析,我們都能看出,魯迅雜文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直接產物。它是在中國反封建思想的斗爭中產生的,是適應魯迅解剖中國傳統封建文化及其在現實社會中的思想表現的思想藝術需要而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後,當時的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便寫了一些類似雜文的文章,並在《新青年》上開辟了「隨感錄」欄。從1918年起,魯迅開始在《新青年》「隨感錄」欄發表雜感文章,以後又在《晨報副刊》、《京報副刊》、《國民新報副刊》、《語絲》、《莽原》、《猛進》等多種報刊上發表雜文,並開辟專欄,予以倡導。雜文便逐漸以一種獨立文體的面貌出現在社會公眾的面前,而魯迅則是寫雜文最多、最好的作家。魯迅說,雜文「萌芽於『文學革命』以至『思想革命』」,這是對雜文產生根源的概括說明。
魯迅雜文的發展和演變是一個不斷綿延流動的過程.從魯迅雜文的形成——發展——成熟期。可見他的雜文蘊涵多少的心血和汗水,簡直就他本人精神靈魂的濃縮嗎。
魯迅一生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最蒼老的最困苦的時期。所以他的雜文是了解中國那段歷史最好的方式。
就是因為生活在那個時代,所以魯迅後來對自己的創作追求作過說明,說他寫小說的目的是要使中國人民覺悟起來,「改良這人生」,因此小說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最關注的是下層社會「不幸的人們」,創作了許多以農民和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開拓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描寫題材。魯迅在觀察與表現他的小說主人公時,始終關注的是「病態社會」里的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葯》里,他僅用一床「滿幅補釘的夾被」暗示了華老栓一家生活的貧困,正面展開描寫的是他們吃人血饅頭的精神的愚昧。在《故鄉》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閏土的貧窮,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隔膜。《祝福》的深刻性正在於描寫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權下所感到的恐怖。魯迅同樣嚴峻地揭示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創傷與危機:辛亥革命時期獨戰多數的英雄,在強大的封建傳統的壓力下,像一隻蠅子飛了一個小圈子,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在頹唐消沉中消磨著生命(《在酒樓上》);五四時期勇敢地沖出舊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於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幸福,既無力抵禦社會經濟的壓力,愛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舊家庭中(《傷逝》)。
魯迅還說過,他寫小說,是因為青少年時代許多痛苦的記憶,使他不能忘卻。於是,當年在日本幻燈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圍觀的麻木的中國人(魯迅稱之為「看客」),就不斷地出現在他的小說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舉人殘忍地打斷了腿),沒有引起周圍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圍觀著取笑他;在《祝福》里,人們爭先恐後地趕去聽祥林嫂講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並不是出於同情,而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無聊的生活中尋求點刺激。而這些人在聽厭了之後,又立刻唾棄,對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們就是這樣鑒賞著他人的痛苦,這不僅是麻木,更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酷。而在《葯》里,小說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懷著「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的信念,自覺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卻急急忙忙趕著去「看」他被殺,茶館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為閑聊的談資。先驅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與流血犧牲,全都成了毫無意義的表演。在這些描寫的背後,讀者不難感覺到,魯迅用一種悲憫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說正是對現代中國人的靈魂的偉大拷問。魯迅如此無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態,是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的社會」。魯迅由此開拓出「封建社會吃人」的主題,不僅是對人的肉體的摧殘,更是對人的靈魂的毒害與咀嚼。
最充分地體現了魯迅小說的這種「民族自我批判」(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改造國民性」)特點的,無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傳》。魯迅自己說,他寫這篇小說是為了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並且說「我還恐怕我所看見的(阿Q)並非現代的前身,而是其後,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後」。於是,中國的讀者也就永遠記住了,並且永遠擺脫不掉這位頭戴氈帽的阿Q。魯迅在他身上發現的是「精神勝利法」:盡管阿Q處於未庄社會最底層,在與趙太爺、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沖突中,他都是永遠的失敗者,但他卻對自己的失敗命運與奴隸地位,採取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辯護與粉飾的態度。或者「閉眼睛」:根本不承認自己的落後與被奴役,沉醉於沒有根據的自尊之中:「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或者「忘卻」:剛剛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啪啪響過以後,就忘記一切而且「有些高興了」。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類)發泄,在轉嫁屈辱中得到滿足。或者「自輕自賤」,自甘落後與被奴役:「我是蟲豸——還不放么?」在這些都失靈以後,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覺中變現實的失敗為精神上的虛幻的勝利:說一聲「兒子打老子」就「心滿意足的得勝」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臉上連打兩個嘴巴,「彷彿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也就心平氣和,天下太平。而一旦造起反來,也是做著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奴役他人的夢。因為魯迅,人們終於認識到自己與他人身上的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最嚴重的思想阻力之一。因此,小說的結尾,阿Q在走向法場前的一瞬間,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樣的「眼睛」在「咬他的靈魂」,高聲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國人讀到這里,都被震動了。小說後來翻譯成多種外文,許多外國讀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發現了阿Q,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就表示,阿Q讓他想起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這或許表明,阿Q的「精神勝利法」揭示的是一種人類精神現象;魯迅的《阿Q正傳》可以說是一部「為人類寫作」的作品,它不僅是最早介紹到世界去的中國現代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自立於世界文學之林的偉大代表。
通過我對書本和網路的了解綜合以上都是我對魯迅文章的自身的體會和分析,看了那麼多關於魯迅雜文特點的分析我不僅對他的文章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我還對魯迅本人有了深刻入微的了解。我在分析他的雜文的時候彷彿也同時在解剖他的靈魂他的思想。我真是對知識增進不少!
❸ 魯迅 寫作形式
魯迅一生雖然從來不相信什麼《創作法程》、《小說作法》之類教人死背條條、脫離生活、不切實際的「秘訣」,但始終主張青年學生要在正確方向的指引下,重視寫作技巧的訓練,並特別指出要從名家名作的初稿與定稿對照中,悟出為什麼這樣寫,為什麼不那樣寫的道理,認為這是教人作文「極有益處」的好方法。魯迅作品在新課標中的教學任務,就是要求完成以上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學習、領會魯迅寫作技巧中提高寫作能力。從選入新課文的魯迅作品中,寫作方法可歸納為如下幾點:
一、畫眼法。不要以為是魯迅所倡導及實踐的專門描繪人的眼睛的方法。魯迅作品中固然有十分精彩、極為得體的眼睛刻畫,如新課標中必修③里的《祝福》,就有好幾次寫祥林嫂眼睛的變化,這很能反映她一生的際遇。但從更深廣的意義去理解,所謂「畫眼睛」就是寫本質,抓要害。以人物刻劃來說,就是重於揭示出這個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徵,從舉動、表情、語言看出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即性格特徵、思想本質能在三言兩語的勾勒中看出他(她)的基本輪廓。這就是所謂「詩眼」、「文心」所在。魯迅在這方面手藝高超,不愧為大師巨匠。八年級下冊中《故鄉》,閏土只叫一聲:「老爺!」就看出與「我」的隔膜,比給讀者畫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堵高牆還要形象,還要清楚;楊二嫂的「圓規」姿態以及不見其面先揚其聲的一句怪叫,給人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孔乙己的「讀書人竊書不算偷」;阿Q的「小子打老子」,趙太爺的「不許阿Q姓趙」等等。這些都極省筆墨,極為傳神,極能生動地描繪出人物的特徵。在《社戲》中的「偷」,《故鄉》中的「笑」,《孔乙己》中的「笑」,這些都寫得惟妙惟肖,在作品中作用極大。
二、對照法。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凡事物都是在強烈的對比中容易看得清楚,看出端倪,甚至一眼識破。魯迅作品中的對比是非常出色的。《故鄉》通篇對比:閏土今昔判若二人;閏土與「我」的前親後疏;楊二嫂的從「西施」變成「圓規」;故鄉的過去與現狀相差甚遠,難以辨認。這一切都在對比中揭示本質,而整個故事情節也在這對比中步步展開。《社戲》中看戲、吃豆的前後不同風味;《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樂土」與「幽禁」的兩種感觸等等都是在強烈、鮮明的對照中塑造人物,推進情節、深化主題的。必修③中《祝福》對眼睛的描寫先前的「順著眼」與後來的「眼光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眼睛窈陷下去」、「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相對比。這里通過對照讓人們清楚地看到祥林嫂的命運走向,她是怎樣一步步地讓封建思想和勢力逼上絕路的。由於對比成功,能產生很好的藝術效果,也省去了許多支支節節的筆墨。又如必修④中雜文《拿來主義》也是將「拿來」與「送去」、「送來」相對比,在對待文化遺產(大宅子)時,將「拿來」與「徘徊不敢走進門」、「放一把火燒光」、「蹩進卧室吸剩下的邪片」的三種對待文化遺產(大宅子)的錯誤態度相對比,從而更突出「拿來」的意義、原則與方法。
三、白描法。魯迅寫景狀物、記人敘事、抒情言志,愛用我國傳統的白描手法,就像年畫一樣,沒有多餘的背景,也少見人物臉上光線陰影,顯得異常質朴。他渲染氣氛、交代背景、介紹人物,總不和外國作家那樣濃墨重彩。一開筆就是幾頁甚至是幾十頁(如必修②中享利·大衛.梭羅的作品《瓦爾登湖》)。白描往往是在形似輕描淡寫的幾筆勾勒卻能把景寫動、把人寫活,令人過目不忘,給人以如臨其境,猶見其人的藝術效果,雖然相隔幾十年,但這些人物還活現在人們的記憶中,並且走遍全球。已經成為世界文庫中的典型形象的阿Q不必說,就是雙喜阿發的劃船看戲與「偷豆」,少年閏土的月下看瓜、刺猹和教「我」雪中捕鳥,百草園中的嬉戲,三味書屋的偷折臘梅,孔乙己的站著喝酒與教小孩寫字,《藤野先生》中的師生惜別等也別有趣味。這些作品無不惜墨如金,寫得十分簡約、精粹,沒有鋪張、渲染,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或成為漫畫或為素描,無不歷歷在目,躍然紙上。這就是「有真意,去粉飾、少造作、勿賣弄」的白描。
四、剝筍法。這是魯迅雜文常用的寫作方法。不管是正論或駁論,他都以犀利的筆觸一層深一層地步步逼進,寫得虎虎有生氣,錚錚鐵骨。例如,必修④《拿來主義》中,他要闡發「拿來主義」,卻劈頭先談排外的「閉關主義」,再批媚外的「送去主義」和「送來主義」,又如在闡述對待文化遺產怎樣「拿來主義」時,先否定「不敢走進門」的「逃避主義」、「放一把燒光」的「虛無主義」、「蹩進卧室吸鴉片」的「投降主義」的三種錯誤態度,最後,提出了正確的「拿來」方法,就是先「佔有」後「挑選」。這樣以破開路,而後立正面的主張「拿來主義」,真是水到渠成,一瀉而下,很有氣勢。總之,魯迅的許多雜文都是伺隙乘虛,窮追猛打,直搗敵人的老巢,使之再沒有還手之力。例如,舊教材《「友邦驚詫」論》、《「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等等。
魯迅作品的各種文體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有很多,不能一一列舉,但只要我們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擇其要者精講、善導,讓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地施之於作文實踐,定能完成新課標的三維目標。而一切貪多求快或好高騖遠,都會適得其反。
❹ 舉例說明魯迅是如何創造現代小說名族新形式的
魯迅在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中,試圖每篇小說都創造獨特的文體和形式,難得的是,居然篇篇成功,成為經典的傳世之作。
如果多讀些中國的古代白話小說,你就會發現俗套多多,基本都採取章回體,散文中夾雜著大量韻文,大量有名人物的描寫高度僅僅是類型化,大框架全是第三人稱順敘結構,每章最後都留一點懸念,草蛇灰線的埋伏線索,單一的減頭腦密針線,喜歡玩大團圓等等。
這些都是小說從說書和戲劇繼承下來的痕跡,故事易於寫的精彩有趣,符合市民小農的接受心理,便於知識分子的教化,但是我們知道,無論什麼寫成八股一樣了就俗,文學需要不斷開拓新形式,引入新題材。
西方的小說形式和題材就遠遠豐富。這當然需要從改造形式入手,魯迅熱心的恰恰是,不僅創作出內容,也連帶著創造形式,比如阿Q的史傳體,狂人的日記體,祥林嫂的多條線索,傷逝的倒敘,還有一篇對話體的故事。。。等等。所有這些都成了範文,後面的小說家每一樣都能學成一派,而且都很難超過他,了不起吧。
❺ 為什麼說魯迅創造了既是現代的又是名族的小說新形式
其一,從小說敘述形式上看,魯迅小說繼承了傳統小說重視刻畫人物的言行的優點,卻打破講究故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的常規,截取生活「橫斷面」,打破時空的順序,根據內容需要安排情節。《狂人日記》所採用的是第一人稱的主人公獨語自白(日記體)的敘述方式,這在中國小說藝術的發展上是一個首創;《孔乙己》通過截取人物生平片斷的方式來概括人的一生;《葯》從事件中途起筆;《祝福》採用倒敘的結構方式。特別是《狂人日記》一發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別」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而它的特別,主要就在於它採用的是中國傳統小說中從來沒有過的「日記體」,整篇作品都是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作品中的語言,小序是標準的文言文,正文卻是標準的白話文,其白話文概括的力度和含義的深度又絕不亞於文言文,成功地完成了中國現代小說從文言向白話的過渡,創造出了一種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
其二,從藝術手法上看,魯迅自覺地借鑒外國小說藝術手法,建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他的小說創作深受俄羅斯文學、東歐弱小民族文學與日本文學影響。果戈理、契訶夫對小人物病態心理的現實主義刻畫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人道主義創作思想給魯迅以深刻啟悟,陀思妥耶夫斯基對「顯示著靈魂的深」的病態心理的挖掘、顯克微支「寄悲憤絕望於幽默」的思想風格、安德列耶夫的「陰冷」、夏目漱石幽默諷刺的「輕妙筆致」,被魯迅以「拿來主義」的態度融入小說創作中,形成了獨具現代意味的現實主義小說藝術。
其三,從小說藝術格局上看,魯迅小說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創造。他借鑒了詩歌、散文、音樂、美術,以至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將它們熔為一爐,創造了種種不同的小說樣式,如「詩化小說」(《傷逝》、《社戲》等),「散文化小說」(《故鄉》、《兔和貓》、《鴨的喜劇》),「戲劇體小說」(《孔乙己》、《起死》),「歷史演義體小說」(《故事新編》),等等。《阿Q正傳》則採用「人物傳記體」的方式,通過阿Q的生活行蹤,著重剖析了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悲劇命運。
其四,從藝術風格上看,魯迅小說也顯示了多樣化的特點。其作品在整體上側重嚴謹縝密的客觀寫實,但也有結構自由靈活的抒情小說(《傷逝》、《孤獨者》、《在酒樓上》等)和亦庄亦諧的社會諷刺小說(《高老夫子》、《肥皂》等),以及鄉情濃郁,形、神、情、理相統一的鄉土小說(《故鄉》、《風波》、《社戲》等)。
其五,從人物塑造上看,魯迅小說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注重採用「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辦法,對生活中的原型進行充分的藝術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廣泛的典型性。例如,阿Q這個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使阿Q形象能在讀者心目中產生非常廣泛的影響。第二,強調寫出人物的靈魂,顯示「靈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常常是以「畫眼睛」的方式揭示人物深層心理或無意識活動。《祝福》中前後幾次對祥林嫂眼神的描畫,《兄弟》、《肥皂》、《白光》等對人物潛意識的描摹,含蓄、簡潔卻很傳神。第三,注重以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有時即使「並不描寫人物的模樣,卻能使讀者看了對話,便好像目睹了說話的那些人」。
❻ 魯迅的小說,散文的藝術特色
魯迅雜文的特色:
魯迅雜文所含甚「雜」,主要內容有兩大特點:1、它反映的中國社會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從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歷史面貌。如單從某一篇看,他的雜文所評述的多是具體、細小、平常之事,但匯在一起卻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形象。因此,他的雜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魯迅的一生關注中國的國民性改造問題,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雜文來完成的。
魯迅雜文形象性很強,他文章中的說理、論辯、批判、駁論等邏輯力量都是透過鮮明的形象來體現的,因而他的雜文具有濃郁的藝術色彩。魯迅雜文的文體自由多變,短評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風或嚴峻凜然,或清新雋永,或鋒芒畢露,或潑辣犀利,或意味深長,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雜文是現代文學中有重大影響的一種文體。
魯迅散文的特色:
魯迅是現代散文詩的重要的開創者,這部分作品收於《野草》集中。《野草》所含內容:1,是對世俗世態的嘲諷和對黑暗政治的抨擊,如《狗的駁詰》、《復仇》、《淡淡的血痕中》;2,是寄託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的苦悶與掙扎,如《秋夜》、《過客》、《影的告別》等。
《野草》是一部象徵主義的藝術精品,其中最具藝術特色的是運用象徵方法而創造的各種形象。
魯迅的回憶散文收於《朝花夕拾》集中。部分散文較多地繼承了傳統散文的特點,寫人記事均於平淡質朴的筆墨間蘊藉著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對舊日情懷的回顧時,還常常發表議論,抒發對現狀的某些不滿之情。
魯迅小說的藝術特色:
(1)魯迅小說真實地再現了現實生活,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體現了現實主義特徵。
作品為我們塑造了阿Q、孔乙已這些鮮明、獨特的藝術典型。在未庄、魯鎮這種生活環境里,正是半殖民地社會中國農村的縮影,階段關系錯綜復雜,階級矛盾和階級壓迫極為突出。盤踞在未庄的趙、錢兩家地主及爪牙地保是剝削者、吃人者。阿Q、王胡和吳媽是被剝削者,他們之間形成尖銳的階級對立。正是在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寫出了阿Q的落後和不覺悟,他蒙受種種壓榨和欺凌,又無力反抗,只好用精神勝利法自寬自解,於是漸漸形成阿Q性格。孔乙已也是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殘害下形成了他窮酸、迂腐的性格。阿Q、孔乙已等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藝術的概括力和歷史的真實性,因此具有深廣的社會意義。
魯迅的作品在人物塑造上採用生動的細節描寫,「畫眼睛」的方法、白描、漫畫的筆法,使人物生動、真切,個性鮮明。
(2)魯迅對現代小說民族新形式的創造:
魯迅小說藝術上又一特點是結構章法的民族化。《阿Q正傳》以敘述人物「行狀「為主,故事連貫單純,有頭有尾,具有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的章回體及傳記文學的特點。《孔乙己》則以一個酒店小伙計的見聞為線索,通過對孔乙己在酒店兩次喝酒情景的描寫,表現深受封建思想文化毒害而窮困潦倒的讀書人的悲慘生活。
結構上既吸收民族傳統章回小說的特點,又吸收西方小說結構上截取生活片段的特點,創造了現代小說的民族新形式。
(3)以戲劇的手法表現悲劇的內容,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的結合統一。《阿 Q 正傳》、《孔乙己》都描寫了時代的悲劇,在表現上又充溢著喜劇色彩。
❼ 為什麼說魯迅小說創作既是現代的又是民族的小說新形勢
其一,從小說敘述形式上看,魯迅小說繼 承了傳統小說重視刻畫人物的言行的優點 ,卻打破講究故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的常 規,截取生活「橫斷面」,打破時空的順序 ,根據內容需要安排情節。這在中國小說藝術 的發展上是一個首創取人物生平片斷的方式來作品 中的語言,小序是標準的文言文,正文卻 是標準的白話文,其白話文概括的力度和 含義的深度又絕不亞於文言文,成功地完 成了中國現代小說從文言向白話的過渡, 創造出了一種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
其二,從藝術手法上看,魯迅自覺地借鑒 外國小說藝術手法,建立了中國現代小說 的新形式。他的小說創作深受俄羅斯文學 、東歐弱小民族文學與日本文學影響。
❽ 魯迅的作品是怎樣的風格
魯迅的作品是思想深沉 主題新穎 描寫深刻犀利的。
魯迅的作品在藝術上的傑出成就和創新精神,給中國現代文學提供了學習榜樣和豐富經驗。他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在豐厚的中外文學修養的基礎上,廣泛吸取,博採眾長,融會貫通,不墨守成規,不模擬仿造,而是根據藝術創造的需要,大膽創新,從而豐富了中國文學的表現手法,開拓了多種創作方法的源頭。
魯迅創造了詩和政論相結合的新形式-----魯迅式的雜文,這種戰斗性的散文,被他提高到文學史上空前未有,成為藝術性、思想性和戰斗性高度統一的作品,也使雜文成為現代文學史上蔚為壯觀的重要形式。
魯迅的作品清新、深刻、雋永,機智幽默,給讀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和思想陶冶,魯迅的著作不僅是我國文化藝術的一座高峰,也在世界文化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魯迅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小說之父」
(8)魯迅現代小說的創作形式擴展閱讀: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作品的創作背景:
《朝花夕拾》創作從1926年2月開始,到11月結束。後又在1927年7月11日寫了《後記》。《朝花夕拾》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
於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其中包括: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的《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虛偽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童年之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揭露庸醫娛人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范愛農》。《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❾ 魯迅的寫作風格
剖根揭骨,冷嘲熱諷
用現實主義手法描摹那些草木般無聲地產生、無聲地消失、在幾千年的中國舊文化中受盡侮辱和損害同時自己也在損害和侮辱著他人的普通中國人,在形式上取大家常見的各種普通人的典型事例。
拓展資料
一、小說寫作風格
魯迅的小說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後來則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為人生」的啟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二、雜文寫作風格
魯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別是後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與心血於雜文創作中。他的雜文極具批判性,魯迅曾把雜文分為「社會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強調的正是雜文的「批評(批判)」內涵與功能。
三、散文寫作風格
魯迅所創作的散文不多但卻可說篇篇精品,這些篇章收錄於《朝花夕拾》和《野草》。《朝花夕拾》是魯迅對於童年、青少年時期的回顧,是對作者青少年時期生活斷片的回憶,包含少年時代的紹興印象、南京求學、留學日本、回國後在紹興任教等基本的成長經歷,尤以記述故鄉生活者為最多。相比他的雜文這些文章多了明朗、純真、親切的情味。
四、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❿ 魯迅的創作風格
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從此,他的思想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起點。雜文,如匕首,似投槍,在反文化「圍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