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哥特式小說
1. 哥特式的文學意義拜託了各位 謝謝
哥特式文學興盛於維多利亞時代,大部分都被列入恐怖文學及魔幻小說的行列,其內容以死亡、神鬼、推理、血案、幽靈等為主,有著濃厚的恐怖色彩。它們最令我著迷的地方是對於氣氛的製造,恐怖的、驚悚的、緊張的……事實上,對於哥特式文學來說,比起理論和思想性,讓人讀到緊張恐怖的情節、感受到濃濃的「哥特味道」更重要。但因此,哥特式文學一度被人忽略甚至被批判,直到維多利亞時代後期才被當成正式的文學體裁。 在哥特式文學中,愛倫·坡的作品佔有極高的地位。愛倫·坡的作品以中短篇小說、散文及詩歌為主,神秘、恐怖且唯美。他的理念是「為藝術而藝術」——這正是哥特式文學的最終目的之一。假如把寫作比作蓋房子的話,大部分作家都是以房屋實用為主,並在其中展現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以愛倫·坡為首的哥特式作家則單純為了展現哥特式的風格、讓人覺得美而建房子。我認為,這並不是說哥特式作品徒有外表而沒有文學價值,誰規定文章必須告訴人們什麼道理、觀點了?給人以美的感受也可以成為寫作目的。 除了愛倫·坡常寫的推理、死亡及神秘題材,很多哥特風格的作家都喜歡寫吸血鬼題材的故事,這使得吸血鬼成為了西方傳說中最著名的生物。強大,美麗,有極高智慧,長生不老,如貴族般高貴、優雅,是驕傲的黑夜統治者,盡管嗜血,但常常愛上人類——這是吸血鬼的經典形象。最著名的吸血鬼小說是布萊姆·斯托克於1897年出版的《德古拉之吻》,此後,絕大多數的吸血鬼作品中都有此書的影子。為什麼吸血鬼如此受哥特式作家的青睞?首先,吸血鬼是傳說中的生物,本身就具有魔幻色彩,其次,吸血鬼靠吸人鮮血為生,象徵著恐怖和死亡,第三,吸血鬼永遠生活在黑暗之中,並且外表美麗、舉止優雅、實力強勁,這符合哥特風格追求的黑暗、神秘、頹廢的美。第四,吸血鬼有永遠的生命、高智商且與人類對立,這令作家有巨大的創作空間,與吸血鬼搏鬥的情節可以寫的推理性很強,而它們與人類的愛恨情仇很容易寫成悲劇。這幾條元素加在一起,可以說,吸血鬼是哥特的「代言人」。 另外,有一類小說也可以納入哥特文學的范疇,就是以《洛麗塔》為首的一批小說,它們主要描寫畸戀、暴力及悲傷的愛情為主,有一些色情的味道,曾被禁止出版。 所謂哥特朋克式風格即(Gothic-punk).這實際上是由兩個單片語合而成的名詞。哥特(Gothic)和朋克(punk)。 哥特,在德語里的意思是『瘋狂』或『癲狂』等。文藝復興期間,歐洲內部動亂不斷,宗教世界也不得安寧。人們不再滿足於基督教義提供的虛幻愉悅和未來天堂,以被解放的感官,充分欣賞者自然,男女,藝術之美。這種新的自由在使人們陷入道德的混亂,個人主義的分崩離析以及國家的奴役之前,為人們創造了一個驚奇的時代,並且同時孕育出偏向黑暗與瘋狂的哥特式文學。 哥特式文學,對於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以及唯美主義,有著一種天生的近乎偏執的極致追求,他總是表現出一種孤僻疏離,陰沉的精神氣質。他總是去探討那些引人深思的社會問題,種族歧視,戰爭和仇恨。精神上對死亡的迷戀,驅使哥特文化不停地試圖於去找尋對生活,痛苦,死亡的另一種思考。 這種與經典哲學觀念格格不入的理念,使它久久徘徊於主流文化和嚴肅藝術的大門之外。然而桀驁不馴的哥特對此絲毫不以為意,頹廢叛逆的地下氣氛反而更適合他發展。在黑暗中嗚咽的風聲,月影里的狼嗥和鮮血滴落在泥土裡的聲音,還有帶有濃厚悲劇與宿命氣質的神聖庄嚴大背景中,他把暗夜裡的絕望掙扎表達得淋漓盡致。在十八世紀下半時代的英國,哥特文學到達的發展的最巔峰。大量描寫發生在陰森恐怖古堡中的復仇或志怪故事的哥特式文學,戮力於處理殘酷的激情與超自然的恐怖主題,以其濃厚的『非現實主義』的特性,使它在世界文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死亡恐懼黑暗,加上宗教主題,金屬性質的暴烈和鬼氣森林的聖詠女聲兩極並置,哥特式文學,對保守而循規蹈矩的騎士國王的時代,做出了最決絕激烈的告別。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號稱『垮掉的一代』的年輕人們,在反對黨是美國政府所進行的侵略越南之戰爭中,用各種極端的方式,將心中得憤怒以叛逆的方式表達發泄出來。『垮掉的一代』無法改變現實,懷著苦悶與不被外人理解的心情,他們惟有以異常的反社會病態行為,來宣示自我存在。這股風潮的出現,本身就基於一種類似於哥特式的環境。因而朋克文化順應形勢,應運而生。從其精神本質上而言,朋克文化正是哥特式文化在後現代主義新時代空虛與苦悶,以及對現實的不滿而產生的憤怒中成長起來的吶喊。 當哥特式風格與朋克文化兩種新時代與舊時代一脈相承的文學形式相互結合時,後現代意義上的黑暗奇幻,就此宣告誕生。 黑暗奇幻最有魅力的地方,在於對生命意義的反思,在與黑暗中微弱卻不根絕的光芒,更在於不屈不撓,永不認輸,在逆境中依舊保持純正良心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墮落,徹底墮落,而且是在清醒的情況下完全滑落黑暗深淵,甚至成為黑暗的一部分永不能脫離,卻依舊絕望的進行著掙扎和奮斗。 無論成敗,這種掙扎與奮斗的本身,已足以使人為之陷入迷戀。 在黑暗奇幻中,對人性本身的崇尚和內在探討,早已遠遠超過了表面上單純對恐怖與血腥的描寫。那種對生命輪回和死亡真正意義的探索,貫穿於其始終。那些抑鬱,那些失落低調的情緒,實際上正是現代人渴望對自身認同,渴望人性回歸,希望用極端浪漫手法對抗功利實用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強烈呼喊聲。令人震驚的誇張風格和極端描述及對超自然現象的崇拜,深刻的影響著日益出現的新浪漫古典流派。
採納哦
2. 哥特式、有幾種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哥特」。 哥特,是來自中世紀的蠱咒。 關於「哥特」的解釋也有很多種,從字面上來解釋,它包含了三種意義: 第一,在建築上的歌特式建築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樑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與結構; 第二,在文學上歌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點(如荒廢城堡)為背景的奇異、神 之冒險故事; 第三,歌特也代表一種字體相當華麗的印刷或書寫風格。 還有另一種解釋,人類學意義上的哥特,古代歐洲的一個民族;藝術風格,出現於十二世紀晚期,主要體現在建築與繪畫上,起源於法國的巴黎附近; 恐怖的、黑暗的、怪誕的、野蠻的,這也影射了哥特小說的哥特的涵義,例如17、18世紀流行於英倫,描寫發生在陰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的復仇或志怪故事的小說,按美國人的說法,哥特小說已經延伸到了安妮·賴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說,如《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a Vampire》,甚至還包括了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說。 在人類學意義上,哥特是所謂的蠻族之一;而在藝術風格上,哥特風格則上升激盪,同時又優雅纖細;哥特式作為恐怖、黑暗的代名詞則成為小說這種敘事藝術中的一種風格——當然這種風格也只是一種批評術語。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同樣在英國,一類沉湎於人類黑暗陰郁感情的音樂,也逐漸被人們稱為哥特音樂,他們的音樂悲傷、緩慢,他們在今天似乎又掀起了新的復古運動,把哥特風格引入音樂,歌唱著死亡、恐懼、黑暗,偶爾也會蹦出一個宗教主題,或者用死亡金屬的暴烈和鬼氣森森的聖詠女聲這種兩極並置,對騎士國王的時代來一個懷舊的回望。 哥特音樂從誕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決定了它與搖滾其它分支的明顯差異。作為根植於浪漫戲劇藝術和十八世紀哥特式文學的音樂風格,它對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和對唯美主義近乎邪惡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遠之。而相應的,也有許多對藝術尤其是後現代藝術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較其他的音樂形式,哥特更容易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力。這種影響不局限在音樂方面,可以上升到藝術觀念甚至價值體系的層面。哥特音樂往往取材於挖掘和放大的人類感情世界,並在創作的過程中提升了這種自發的感性體驗,所以當它再作用於受眾時,常會引發進一步的審美情感和思考空間。 哥特音樂追求的是黑暗和死亡美學,這種與經典哲學觀念格格不入的理念使得它久久徘徊於主流文化和嚴肅藝術的大門之外。然而桀驁不遜的哥特對此絲毫不以為意,也許體系龐大、頹廢叛逆的地下文化反而更適合它的發展。哥特音樂慣用的表現手法是:男聲主唱極盡壓抑與爆發之所能,把暗夜裡的絕望掙扎表達的淋漓盡致;背景中聖詠式的女聲往往帶有濃厚的悲天憫人的氣質,而器樂則是黑夜中嗚咽的風聲、月影里的狼嚎和鮮血滴落在泥土裡的聲音。哥特音樂還有另外一個特質,那就是它所崇尚的死亡美學。他具有具備天生的悲劇性,而弗洛伊德在談論《李爾王》的時候就曾經提到,悲劇旨在教導我們「放棄生命,放棄愛情,而與死亡的必然性交上朋友。」 尼采由悲劇藝術引伸出來的悲劇世界觀則是「肯定生命,連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毀滅,與痛苦相嬉戲,從人生的悲劇性中獲得審美快感」。尼採的悲劇理論是給悲劇和死亡賦予美的少數幾種悲劇理論之一,它把悲劇看成是燦爛輝煌的,一種「形而上的安慰的藝術」。為了闡述「悲劇性」的實質,叔本華和尼采都轉向了音樂。由此可見,哥特音樂作為一種 「形而上的絕望」的載體來表現死亡美學,有其必然性。 哥特音樂的死亡美學不僅表現在音樂風格上,也體現在其視覺效果和行為藝術上。慘白的面孔,誇張的五官,麻木的表情,凌亂的長發,復古的著裝和冰冷的金屬裝飾,這些都已是哥特族的經典特徵。從哥特樂隊的演出可以看到,他們對生命的絕望和對死亡的迷戀已經深入骨髓,沉鬱壓抑與自我毀滅的情緒展露無遺。即使是激烈的吼叫也絕不同於朋克、金屬的怒吼,他們根本就不準備抗爭、顛覆什麼。那隻是歇斯底里的吼叫,是人在窒息前最後的嘶吼。不是運用聲帶,而是用肢體在吼叫,在掙扎,在呻吟。這種極端的表現手法極具視覺震撼力,連同陰暗神秘的舞台設計一起傳達了一種強烈的理念——死亡之美凌空出世,震撼一切!而在這種近乎宗教儀式的氣氛渲染下,觀眾很難不被感染。 表現在現代都市中,便又是主流社團追逐的一種形式化的標新立異。真正的哥特族總會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眼神中總是透露出說不清道不明的沉鬱壓抑與自我毀滅。哥特音樂不單是一種音樂型態,和所有的藝術形態一樣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哥特是一個可以讓人逃離現實而進入的幻想世界,一個黑暗而浪漫的世界。 然而談到「哥特電影」,「哥特電影」其實這是一個不正確的術語。即便是在大英網路全書中我們也根本找不到這個詞條。之所以在這里使用它是為了指代那些以哥特文化為背景或表達死亡和痛苦等主題的黑色風格的電影,顯然這類電影和哥特文學以及哥特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總是以一種非常人的視角去透視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達著那種陰郁、痛苦和空虛的感情世界。大量的有關吸血鬼的電影被看作哥特式風格電影的典範。這完全歸公於Ann Rice等的吸血鬼題材的小說在世界范圍的流行。 建築上哥特式風格是對羅馬風格的繼承直升的線形,體量急速升騰的動勢,奇突的空間推移是其基本風格。窗飾喜用彩色玻璃鑲嵌,色彩以藍、深紅、紫色為主,達到12色綜合應用,斑斕富麗精巧迷幻。哥特式的彩色玻璃窗飾是非常著名的,家裝中在吊頂時可局部採用,有著夢幻般的裝飾意境。
3. 哥特式風格,文學,建築,電影,風俗
哥特式作為一種藝術風格,最高成就表現在建築上,給人宏大、庄嚴、厚重之感,後被引入音樂~
把哥特風格引入音樂,歌唱著死亡、恐懼、黑暗,偶爾也會蹦出一個宗教主題,或者用死亡金屬的暴烈和鬼氣森森的聖詠女聲這種兩極並置,對騎士國王的時代來一個懷舊的回望。
哥特音樂從誕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決定了它與搖滾其它分支的明顯差異。作為根植於浪漫戲劇藝術和十八世紀哥特式文學的音樂風格,它對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和對唯美主義近乎邪惡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遠之。而相應的,也有許多對藝術尤其是後現代藝術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較其他的音樂形式,哥特更容易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力。這種影響不局限在音樂方面,可以上升到藝術觀念甚至價值體系的層面。哥特音樂往往取材於挖掘和放大的人類感情世界,並在創作的過程中提升了這種自發的感性體驗,所以當它再作用於受眾時,常會引發進一步的審美情感和思考空間。
哥特音樂追求的是黑暗和死亡美學,這種與經典哲學觀念格格不入的理念使得它久久徘徊於主流文化和嚴肅藝術的大門之外。然而桀驁不遜的哥特對此絲毫不以為意,也許體系龐大、頹廢叛逆的地下文化反而更適合它的發展。哥特音樂慣用的表現手法是:男聲主唱極盡壓抑與爆發之所能,把暗夜裡的絕望掙扎表達的淋漓盡致;背景中聖詠式的女聲往往帶有濃厚的悲天憫人的氣質,而器樂則是黑夜中嗚咽的風聲、月影里的狼嚎和鮮血滴落在泥土裡的聲音。哥特音樂還有另外一個特質,那就是它所崇尚的死亡美學。他具有具備天生的悲劇性,而弗洛伊德在談論《李爾王》的時候就曾經提到,悲劇旨在教導我們「放棄生命,放棄愛情,而與死亡的必然性交上朋友。」 尼采由悲劇藝術引伸出來的悲劇世界觀則是「肯定生命,連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毀滅,與痛苦相嬉戲,從人生的悲劇性中獲得審美快感」。尼採的悲劇理論是給悲劇和死亡賦予美的少數幾種悲劇理論之一,它把悲劇看成是燦爛輝煌的,一種「形而上的安慰的藝術」。為了闡述「悲劇性」的實質,叔本華和尼采都轉向了音樂。由此可見,哥特音樂作為一種 「形而上的絕望」的載體來表現死亡美學,有其必然性。
哥特音樂的死亡美學不僅表現在音樂風格上,也體現在其視覺效果和行為藝術上。慘白的面孔,誇張的五官,麻木的表情,凌亂的長發,復古的著裝和冰冷的金屬裝飾,這些都已是哥特族的經典特徵。表現在現代都市中,便又是主流社團追逐的一種形式化的標新立異。真正的哥特族總會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眼神中總是透露出說不清道不明的沉鬱壓抑與自我毀滅。哥特音樂不單是一種音樂型態,和所有的藝術形態一樣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哥特是一個可以讓人逃離現實而進入的幻想世界,一個黑暗而浪漫的世界。
然而談到「哥特電影」,「哥特電影」其實這是一個不正確的術語。即便是在大英網路全書中我們也根本找不到這個詞條。之所以在這里使用它是為了指代那些以哥特文化為背景或表達死亡和痛苦等主題的黑色風格的電影,顯然這類電影和哥特文學以及哥特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總是以一種非常人的視角去透視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達著那種陰郁、痛苦和空虛的感情世界。大量的有關吸血鬼的電影被看作哥特式風格電影的典範。這完全歸公於Ann Rice等的吸血鬼題材的小說在世界范圍的流行。
國外這類哥特式搖滾有很多,至於國內,去聽周筆暢的《天鵝》吧,這是華語樂壇為數不多的哥特式搖滾~
4. 什麼是哥特式風格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哥特」。
哥特,是來自中世紀的蠱咒。
關於「哥特」的解釋也有很多種,從字面上來解釋,它包含了三種意義:
第一,在建築上的歌特式建築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樑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與結構;
第二,在文學上歌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點(如荒廢城堡)為背景的奇異、神 之冒險故事;
第三,歌特也代表一種字體相當華麗的印刷或書寫風格。
還有另一種解釋,人類學意義上的哥特,古代歐洲的一個民族;藝術風格,出現於十二世紀晚期,主要體現在建築與繪畫上,起源於法國的巴黎附近; 恐怖的、黑暗的、怪誕的、野蠻的,這也影射了哥特小說的哥特的涵義,例如17、18世紀流行於英倫,描寫發生在陰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的復仇或志怪故事的小說,按美國人的說法,哥特小說已經延伸到了安妮·賴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說,如《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a Vampire》,甚至還包括了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說。
在人類學意義上,哥特是所謂的蠻族之一;而在藝術風格上,哥特風格則上升激盪,同時又優雅纖細;哥特式作為恐怖、黑暗的代名詞則成為小說這種敘事藝術中的一種風格——當然這種風格也只是一種批評術語。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同樣在英國,一類沉湎於人類黑暗陰郁感情的音樂,也逐漸被人們稱為哥特音樂,他們的音樂悲傷、緩慢,他們在今天似乎又掀起了新的復古運動,把哥特風格引入音樂,歌唱著死亡、恐懼、黑暗,偶爾也會蹦出一個宗教主題,或者用死亡金屬的暴烈和鬼氣森森的聖詠女聲這種兩極並置,對騎士國王的時代來一個懷舊的回望。
哥特音樂從誕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決定了它與搖滾其它分支的明顯差異。作為根植於浪漫戲劇藝術和十八世紀哥特式文學的音樂風格,它對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和對唯美主義近乎邪惡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遠之。而相應的,也有許多對藝術尤其是後現代藝術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較其他的音樂形式,哥特更容易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力。這種影響不局限在音樂方面,可以上升到藝術觀念甚至價值體系的層面。哥特音樂往往取材於挖掘和放大的人類感情世界,並在創作的過程中提升了這種自發的感性體驗,所以當它再作用於受眾時,常會引發進一步的審美情感和思考空間。
哥特音樂追求的是黑暗和死亡美學,這種與經典哲學觀念格格不入的理念使得它久久徘徊於主流文化和嚴肅藝術的大門之外。然而桀驁不遜的哥特對此絲毫不以為意,也許體系龐大、頹廢叛逆的地下文化反而更適合它的發展。哥特音樂慣用的表現手法是:男聲主唱極盡壓抑與爆發之所能,把暗夜裡的絕望掙扎表達的淋漓盡致;背景中聖詠式的女聲往往帶有濃厚的悲天憫人的氣質,而器樂則是黑夜中嗚咽的風聲、月影里的狼嚎和鮮血滴落在泥土裡的聲音。哥特音樂還有另外一個特質,那就是它所崇尚的死亡美學。他具有具備天生的悲劇性,而弗洛伊德在談論《李爾王》的時候就曾經提到,悲劇旨在教導我們「放棄生命,放棄愛情,而與死亡的必然性交上朋友。」 尼采由悲劇藝術引伸出來的悲劇世界觀則是「肯定生命,連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毀滅,與痛苦相嬉戲,從人生的悲劇性中獲得審美快感」。尼採的悲劇理論是給悲劇和死亡賦予美的少數幾種悲劇理論之一,它把悲劇看成是燦爛輝煌的,一種「形而上的安慰的藝術」。為了闡述「悲劇性」的實質,叔本華和尼采都轉向了音樂。由此可見,哥特音樂作為一種 「形而上的絕望」的載體來表現死亡美學,有其必然性。
哥特音樂的死亡美學不僅表現在音樂風格上,也體現在其視覺效果和行為藝術上。慘白的面孔,誇張的五官,麻木的表情,凌亂的長發,復古的著裝和冰冷的金屬裝飾,這些都已是哥特族的經典特徵。從哥特樂隊的演出可以看到,他們對生命的絕望和對死亡的迷戀已經深入骨髓,沉鬱壓抑與自我毀滅的情緒展露無遺。即使是激烈的吼叫也絕不同於朋克、金屬的怒吼,他們根本就不準備抗爭、顛覆什麼。那隻是歇斯底里的吼叫,是人在窒息前最後的嘶吼。不是運用聲帶,而是用肢體在吼叫,在掙扎,在呻吟。這種極端的表現手法極具視覺震撼力,連同陰暗神秘的舞台設計一起傳達了一種強烈的理念——死亡之美凌空出世,震撼一切!而在這種近乎宗教儀式的氣氛渲染下,觀眾很難不被感染。
表現在現代都市中,便又是主流社團追逐的一種形式化的標新立異。真正的哥特族總會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眼神中總是透露出說不清道不明的沉鬱壓抑與自我毀滅。哥特音樂不單是一種音樂型態,和所有的藝術形態一樣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哥特是一個可以讓人逃離現實而進入的幻想世界,一個黑暗而浪漫的世界。
然而談到「哥特電影」,「哥特電影」其實這是一個不正確的術語。即便是在大英網路全書中我們也根本找不到這個詞條。之所以在這里使用它是為了指代那些以哥特文化為背景或表達死亡和痛苦等主題的黑色風格的電影,顯然這類電影和哥特文學以及哥特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總是以一種非常人的視角去透視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達著那種陰郁、痛苦和空虛的感情世界。大量的有關吸血鬼的電影被看作哥特式風格電影的典範。這完全歸公於Ann Rice等的吸血鬼題材的小說在世界范圍的流行。
建築上哥特式風格是對羅馬風格的繼承直升的線形,體量急速升騰的動勢,奇突的空間推移是其基本風格。窗飾喜用彩色玻璃鑲嵌,色彩以藍、深紅、紫色為主,達到12色綜合應用,斑斕富麗精巧迷幻。哥特式的彩色玻璃窗飾是非常著名的,家裝中在吊頂時可局部採用,有著夢幻般的裝飾意境。
5. 現代文學有哪些風格比如:哥特式風格
哥特式作為一種藝術風格,最高成就表現在建築上,給人宏大、庄嚴、厚重之感,後被引入音樂~ 把哥特風格引入音樂,歌唱著死亡、恐懼、黑暗,偶爾也會蹦出一個宗教主題,或者用死亡金屬的暴烈和鬼氣森森的聖詠女聲這種兩極並置,對騎士國王的時代來一個懷舊的回望。 哥特音樂從誕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決定了它與搖滾其它分支的明顯差異。作為根植於浪漫戲劇藝術和十八世紀哥特式文學的音樂風格,它對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和對唯美主義近乎邪惡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遠之。而相應的,也有許多對藝術尤其是後現代藝術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較其他的音樂形式,哥特更容易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力。這種影響不局限在音樂方面,可以上升到藝術觀念甚至價值體系的層面。哥特音樂往往取材於挖掘和放大的人類感情世界,並在創作的過程中提升了這種自發的感性體驗,所以當它再作用於受眾時,常會引發進一步的審美情感和思考空間。 哥特音樂追求的是黑暗和死亡美學,這種與經典哲學觀念格格不入的理念使得它久久徘徊於主流文化和嚴肅藝術的大門之外。然而桀驁不遜的哥特對此絲毫不以為意,也許體系龐大、頹廢叛逆的地下文化反而更適合它的發展。哥特音樂慣用的表現手法是:男聲主唱極盡壓抑與爆發之所能,把暗夜裡的絕望掙扎表達的淋漓盡致;背景中聖詠式的女聲往往帶有濃厚的悲天憫人的氣質,而器樂則是黑夜中嗚咽的風聲、月影里的狼嚎和鮮血滴落在泥土裡的聲音。哥特音樂還有另外一個特質,那就是它所崇尚的死亡美學。他具有具備天生的悲劇性,而弗洛伊德在談論《李爾王》的時候就曾經提到,悲劇旨在教導我們「放棄生命,放棄愛情,而與死亡的必然性交上朋友。」 尼采由悲劇藝術引伸出來的悲劇世界觀則是「肯定生命,連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毀滅,與痛苦相嬉戲,從人生的悲劇性中獲得審美快感」。尼採的悲劇理論是給悲劇和死亡賦予美的少數幾種悲劇理論之一,它把悲劇看成是燦爛輝煌的,一種「形而上的安慰的藝術」。為了闡述「悲劇性」的實質,叔本華和尼采都轉向了音樂。由此可見,哥特音樂作為一種 「形而上的絕望」的載體來表現死亡美學,有其必然性。 哥特音樂的死亡美學不僅表現在音樂風格上,也體現在其視覺效果和行為藝術上。慘白的面孔,誇張的五官,麻木的表情,凌亂的長發,復古的著裝和冰冷的金屬裝飾,這些都已是哥特族的經典特徵。表現在現代都市中,便又是主流社團追逐的一種形式化的標新立異。真正的哥特族總會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眼神中總是透露出說不清道不明的沉鬱壓抑與自我毀滅。哥特音樂不單是一種音樂型態,和所有的藝術形態一樣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哥特是一個可以讓人逃離現實而進入的幻想世界,一個黑暗而浪漫的世界。 然而談到「哥特電影」,「哥特電影」其實這是一個不正確的術語。即便是在大英網路全書中我們也根本找不到這個詞條。之所以在這里使用它是為了指代那些以哥特文化為背景或表達死亡和痛苦等主題的黑色風格的電影,顯然這類電影和哥特文學以及哥特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總是以一種非常人的視角去透視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達著那種陰郁、痛苦和空虛的感情世界。大量的有關吸血鬼的電影被看作哥特式風格電影的典範。這完全歸公於Ann Rice等的吸血鬼題材的小說在世界范圍的流行。 國外這類哥特式搖滾有很多,至於國內,去聽周筆暢的《天鵝》吧,這是華語樂壇為數不多的哥特式搖滾~
6. 哥特式XX
「哥特式的XX」 應該指哥特式風格的東西,多指藝術領域。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哥特」。
哥特,是來自中世紀的蠱咒。
關於「哥特」的解釋也有很多種,從字面上來解釋,它包含了三種意義:
第一,在建築上的歌特式建築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樑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與結構;
第二,在文學上歌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點(如荒廢城堡)為背景的奇異、神 之冒險故事;
第三,歌特也代表一種字體相當華麗的印刷或書寫風格。
還有另一種解釋,人類學意義上的哥特,古代歐洲的一個民族;藝術風格,出現於十二世紀晚期,主要體現在建築與繪畫上,起源於法國的巴黎附近; 恐怖的、黑暗的、怪誕的、野蠻的,這也影射了哥特小說的哥特的涵義,例如17、18世紀流行於英倫,描寫發生在陰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的復仇或志怪故事的小說,按美國人的說法,哥特小說已經延伸到了安妮·賴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說,如《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a Vampire》,甚至還包括了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說。
在人類學意義上,哥特是所謂的蠻族之一;而在藝術風格上,哥特風格則上升激盪,同時又優雅纖細;哥特式作為恐怖、黑暗的代名詞則成為小說這種敘事藝術中的一種風格——當然這種風格也只是一種批評術語。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同樣在英國,一類沉湎於人類黑暗陰郁感情的音樂,也逐漸被人們稱為哥特音樂,他們的音樂悲傷、緩慢,他們在今天似乎又掀起了新的復古運動,把哥特風格引入音樂,歌唱著死亡、恐懼、黑暗,偶爾也會蹦出一個宗教主題,或者用死亡金屬的暴烈和鬼氣森森的聖詠女聲這種兩極並置,對騎士國王的時代來一個懷舊的回望。
哥特音樂從誕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決定了它與搖滾其它分支的明顯差異。作為根植於浪漫戲劇藝術和十八世紀哥特式文學的音樂風格,它對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和對唯美主義近乎邪惡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遠之。而相應的,也有許多對藝術尤其是後現代藝術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較其他的音樂形式,哥特更容易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力。這種影響不局限在音樂方面,可以上升到藝術觀念甚至價值體系的層面。哥特音樂往往取材於挖掘和放大的人類感情世界,並在創作的過程中提升了這種自發的感性體驗,所以當它再作用於受眾時,常會引發進一步的審美情感和思考空間。
哥特音樂追求的是黑暗和死亡美學,這種與經典哲學觀念格格不入的理念使得它久久徘徊於主流文化和嚴肅藝術的大門之外。然而桀驁不遜的哥特對此絲毫不以為意,也許體系龐大、頹廢叛逆的地下文化反而更適合它的發展。哥特音樂慣用的表現手法是:男聲主唱極盡壓抑與爆發之所能,把暗夜裡的絕望掙扎表達的淋漓盡致;背景中聖詠式的女聲往往帶有濃厚的悲天憫人的氣質,而器樂則是黑夜中嗚咽的風聲、月影里的狼嚎和鮮血滴落在泥土裡的聲音。哥特音樂還有另外一個特質,那就是它所崇尚的死亡美學。他具有具備天生的悲劇性,而弗洛伊德在談論《李爾王》的時候就曾經提到,悲劇旨在教導我們「放棄生命,放棄愛情,而與死亡的必然性交上朋友。」 尼采由悲劇藝術引伸出來的悲劇世界觀則是「肯定生命,連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毀滅,與痛苦相嬉戲,從人生的悲劇性中獲得審美快感」。尼採的悲劇理論是給悲劇和死亡賦予美的少數幾種悲劇理論之一,它把悲劇看成是燦爛輝煌的,一種「形而上的安慰的藝術」。為了闡述「悲劇性」的實質,叔本華和尼采都轉向了音樂。由此可見,哥特音樂作為一種 「形而上的絕望」的載體來表現死亡美學,有其必然性。
哥特音樂的死亡美學不僅表現在音樂風格上,也體現在其視覺效果和行為藝術上。慘白的面孔,誇張的五官,麻木的表情,凌亂的長發,復古的著裝和冰冷的金屬裝飾,這些都已是哥特族的經典特徵。從哥特樂隊的演出可以看到,他們對生命的絕望和對死亡的迷戀已經深入骨髓,沉鬱壓抑與自我毀滅的情緒展露無遺。即使是激烈的吼叫也絕不同於朋克、金屬的怒吼,他們根本就不準備抗爭、顛覆什麼。那隻是歇斯底里的吼叫,是人在窒息前最後的嘶吼。不是運用聲帶,而是用肢體在吼叫,在掙扎,在呻吟。這種極端的表現手法極具視覺震撼力,連同陰暗神秘的舞台設計一起傳達了一種強烈的理念——死亡之美凌空出世,震撼一切!而在這種近乎宗教儀式的氣氛渲染下,觀眾很難不被感染。
表現在現代都市中,便又是主流社團追逐的一種形式化的標新立異。真正的哥特族總會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眼神中總是透露出說不清道不明的沉鬱壓抑與自我毀滅。哥特音樂不單是一種音樂型態,和所有的藝術形態一樣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哥特是一個可以讓人逃離現實而進入的幻想世界,一個黑暗而浪漫的世界。
然而談到「哥特電影」,「哥特電影」其實這是一個不正確的術語。即便是在大英網路全書中我們也根本找不到這個詞條。之所以在這里使用它是為了指代那些以哥特文化為背景或表達死亡和痛苦等主題的黑色風格的電影,顯然這類電影和哥特文學以及哥特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總是以一種非常人的視角去透視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達著那種陰郁、痛苦和空虛的感情世界。大量的有關吸血鬼的電影被看作哥特式風格電影的典範。這完全歸公於Ann Rice等的吸血鬼題材的小說在世界范圍的流行。
建築上哥特式風格是對羅馬風格的繼承直升的線形,體量急速升騰的動勢,奇突的空間推移是其基本風格。窗飾喜用彩色玻璃鑲嵌,色彩以藍、深紅、紫色為主,達到12色綜合應用,斑斕富麗精巧迷幻。哥特式的彩色玻璃窗飾是非常著名的,家裝中在吊頂時可局部採用,有著夢幻般的裝飾意境。
7. 為什麼把哥特式叫做哥特式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哥特」。
哥特,是來自中世紀的蠱咒。
關於「哥特」的解釋也有很多種,從字面上來解釋,它包含了三種意義:
第一,在建築上的歌特式建築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樑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與結構;
第二,在文學上歌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點(如荒廢城堡)為背景的奇異、神 之冒險故事;
第三,歌特也代表一種字體相當華麗的印刷或書寫風格。
還有另一種解釋,人類學意義上的哥特,古代歐洲的一個民族;藝術風格,出現於十二世紀晚期,主要體現在建築與繪畫上,起源於法國的巴黎附近; 恐怖的、黑暗的、怪誕的、野蠻的,這也影射了哥特小說的哥特的涵義,例如17、18世紀流行於英倫,描寫發生在陰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的復仇或志怪故事的小說,按美國人的說法,哥特小說已經延伸到了安妮·賴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說,如《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a Vampire》,甚至還包括了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說。
在人類學意義上,哥特是所謂的蠻族之一;而在藝術風格上,哥特風格則上升激盪,同時又優雅纖細;哥特式作為恐怖、黑暗的代名詞則成為小說這種敘事藝術中的一種風格——當然這種風格也只是一種批評術語。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同樣在英國,一類沉湎於人類黑暗陰郁感情的音樂,也逐漸被人們稱為哥特音樂,他們的音樂悲傷、緩慢,他們在今天似乎又掀起了新的復古運動,把哥特風格引入音樂,歌唱著死亡、恐懼、黑暗,偶爾也會蹦出一個宗教主題,或者用死亡金屬的暴烈和鬼氣森森的聖詠女聲這種兩極並置,對騎士國王的時代來一個懷舊的回望。
哥特音樂從誕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決定了它與搖滾其它分支的明顯差異。作為根植於浪漫戲劇藝術和十八世紀哥特式文學的音樂風格,它對黑暗壓抑、死亡美學、宗教情結和對唯美主義近乎邪惡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遠之。而相應的,也有許多對藝術尤其是後現代藝術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較其他的音樂形式,哥特更容易產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力。這種影響不局限在音樂方面,可以上升到藝術觀念甚至價值體系的層面。哥特音樂往往取材於挖掘和放大的人類感情世界,並在創作的過程中提升了這種自發的感性體驗,所以當它再作用於受眾時,常會引發進一步的審美情感和思考空間。
哥特音樂追求的是黑暗和死亡美學,這種與經典哲學觀念格格不入的理念使得它久久徘徊於主流文化和嚴肅藝術的大門之外。然而桀驁不遜的哥特對此絲毫不以為意,也許體系龐大、頹廢叛逆的地下文化反而更適合它的發展。哥特音樂慣用的表現手法是:男聲主唱極盡壓抑與爆發之所能,把暗夜裡的絕望掙扎表達的淋漓盡致;背景中聖詠式的女聲往往帶有濃厚的悲天憫人的氣質,而器樂則是黑夜中嗚咽的風聲、月影里的狼嚎和鮮血滴落在泥土裡的聲音。哥特音樂還有另外一個特質,那就是它所崇尚的死亡美學。他具有具備天生的悲劇性,而弗洛伊德在談論《李爾王》的時候就曾經提到,悲劇旨在教導我們「放棄生命,放棄愛情,而與死亡的必然性交上朋友。」 尼采由悲劇藝術引伸出來的悲劇世界觀則是「肯定生命,連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毀滅,與痛苦相嬉戲,從人生的悲劇性中獲得審美快感」。尼採的悲劇理論是給悲劇和死亡賦予美的少數幾種悲劇理論之一,它把悲劇看成是燦爛輝煌的,一種「形而上的安慰的藝術」。為了闡述「悲劇性」的實質,叔本華和尼采都轉向了音樂。由此可見,哥特音樂作為一種 「形而上的絕望」的載體來表現死亡美學,有其必然性。
哥特音樂的死亡美學不僅表現在音樂風格上,也體現在其視覺效果和行為藝術上。慘白的面孔,誇張的五官,麻木的表情,凌亂的長發,復古的著裝和冰冷的金屬裝飾,這些都已是哥特族的經典特徵。從哥特樂隊的演出可以看到,他們對生命的絕望和對死亡的迷戀已經深入骨髓,沉鬱壓抑與自我毀滅的情緒展露無遺。即使是激烈的吼叫也絕不同於朋克、金屬的怒吼,他們根本就不準備抗爭、顛覆什麼。那隻是歇斯底里的吼叫,是人在窒息前最後的嘶吼。不是運用聲帶,而是用肢體在吼叫,在掙扎,在呻吟。這種極端的表現手法極具視覺震撼力,連同陰暗神秘的舞台設計一起傳達了一種強烈的理念——死亡之美凌空出世,震撼一切!而在這種近乎宗教儀式的氣氛渲染下,觀眾很難不被感染。
表現在現代都市中,便又是主流社團追逐的一種形式化的標新立異。真正的哥特族總會有一雙迷人的大眼睛,眼神中總是透露出說不清道不明的沉鬱壓抑與自我毀滅。哥特音樂不單是一種音樂型態,和所有的藝術形態一樣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哥特是一個可以讓人逃離現實而進入的幻想世界,一個黑暗而浪漫的世界。
然而談到「哥特電影」,「哥特電影」其實這是一個不正確的術語。即便是在大英網路全書中我們也根本找不到這個詞條。之所以在這里使用它是為了指代那些以哥特文化為背景或表達死亡和痛苦等主題的黑色風格的電影,顯然這類電影和哥特文學以及哥特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總是以一種非常人的視角去透視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達著那種陰郁、痛苦和空虛的感情世界。大量的有關吸血鬼的電影被看作哥特式風格電影的典範。這完全歸公於Ann Rice等的吸血鬼題材的小說在世界范圍的流行。
建築上哥特式風格是對羅馬風格的繼承直升的線形,體量急速升騰的動勢,奇突的空間推移是其基本風格。窗飾喜用彩色玻璃鑲嵌,色彩以藍、深紅、紫色為主,達到12色綜合應用,斑斕富麗精巧迷幻。哥特式的彩色玻璃窗飾是非常著名的,家裝中在吊頂時可局部採用,有著夢幻般的裝飾意境。
8. 《奧特朗圖堡》何以成為哥特小說的開端之作
哥特小說是西方通俗文學小說裡面的一種,同時也可以說是現代恐怖電影的鼻祖,對今天的很多恐怖電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類型的小說內容是比較驚險神秘的,往往所包含的的元素有很多,例如恐怖、神秘亦或者是超自然時間和陰森的老房子,這些都會給讀者帶來絕望和恐懼的感覺。而霍勒斯·沃波爾所創作的《奧特朗圖堡》根式哥特小說的開端之作,這是因為這本小說開創了哥特小說的這個流派。
正是因為《奧特朗圖堡》開辟了新的創作題材,所以才會被稱為是哥特小說的開端之作,他的誕生對於後世哥特小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現代的哥特式風格奠定了基礎,從而讓我們讀者能夠欣賞到這種異於平常的小說類型,讓我們讀者能夠有更多的選擇。
9. 什麼叫做哥特式,好像很恐怖啊……
從18世紀末以來的一些文學作品,因為具有共同的基調與文體而被歸類於「哥特小說」。例如:華爾普(Walpole)的《奧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安·拉得克里夫(Ann Radcliff)的《奧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侶》(The Monk),當然還有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這些作品戮力於處理殘酷的激情與超自然的恐怖主題,而小說的背景通常建構於荒涼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於無以擺脫的魔性愛欲,和(通常是陽性的)施虐者展開一段以死亡為終結的際遇……在這些小說中包含的情慾/性別(sexual/gender)的關系,古怪地糾纏於神聖與魔鬼的角力;極度的情色高潮來自於破滅(也就是儀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徵父權的宗教系統與企圖超越的的黑暗(陰性)力量,在某種不可明說的層面,其實隱諱而酷異地分享著「愛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當代的恐怖小說陣營中,象安妮·萊斯(Anne Rice)的作品《吸血鬼紀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戀情慾與父性機制的復雜互動。
10. 關於哥特式的 一切!
不完全算是哥特式,但是還是推薦,我挺喜歡,有哥特的風格
分島花音,KANON WAKESHIMA
單曲:STILL DOLL
單曲:砂之城堡
ALBUM:侵食DOL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