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小說表現出現代文學中少有的
⑴ 張愛玲的小說給現代文學帶來了什麼
張愛玲的小說注重對女性的刻畫描寫,她筆下的女性常常是因襲了歷史的陳跡,在心理和生理的交困之中掙扎、墮落,最終成為一個個悲劇的載體。讀她的小說,你能體會到那無處不在的虛無感和悲劇意識,而這一切都源於她異於常人的生活經歷。張愛玲的生命里,本就有一種悲劇意識的存在。
⑵ 張愛玲為什麼沒出現在現代文學作品裡
80年代以後寫的文學史一般都會用張愛玲,從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給予張極高的評價(夏志清認為張應與魯迅並列)後,大陸學者開始重新發現、重新評價張愛玲。
80年代之前的文學史一般不會提到張愛玲,因為政治原因。
另:現當代文學界限以1949年為界,標志事件是1949年7月的第一次文代會。
⑶ 談談張愛玲小說的特點有哪些
簡析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
(一)、長袖善舞——高超的寫作技巧
「請您尋出家傳的霉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
(《沉香屑—第一爐香》)
1、華美的語言和繽紛的意象——天才之翼
(1)、紛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寫技巧
「卷著雲頭的花梨炕,冰涼的黃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這是他所懷念的古中國……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樹,一樹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紋。長安靜靜的跟在他後面送了出來。她的藏青長袖旗袍上有著淺黃色的雛菊。」 ( 《金鎖記》)
時至今日,我們應當承認,從五·四新文學誕生以來,就描寫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當代小說作家,很少有人像張愛玲那樣能夠以其完美圓熟的技術、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觀、犀利的觀察與豐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熾烈迸發的才情成就於文壇。在那個墾荒與洪流的時代,許多作家的文學語言尚處在胡適之、郭沫若自五四時期創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話詩體,對創作技巧抱著鄙夷的態度,而象張愛玲這樣優美暢達、厚積薄發的文字是很少見的。應當說,張愛玲是避於我們文學發展的潮流之下,向我們展示了文學的另外一些層面的。上述特點可以說是張愛玲作品呈現的最主要特徵,在四十年代即被評論家所承認。
文字表達中,對意象的撲捉,精當的描寫,用比喻通感來寫情狀物以推進情節和烘託人物心理是張愛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這其中,包融了她對生活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對作品寫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經驗和總體把握。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現。如在《沉香屑·第二爐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寫:
「……牆里的春天延燒到牆外去,滿山轟轟烈烈開著野杜鵑,那灼灼的紅色一路摧枯拉朽燒下山坡子去了。杜鵑外面,就是那濃藍的海,海里泊著白色的大船。」
這里不單是色彩的強烈對照給予觀者一種眩暈的不真實的感覺——處處是對照,各種不調和的地方背景,時代氣氛,全是硬生生地給攙揉在一起,造成一處奇幻的境界。這不是客觀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觀意識和想像加入其中,來對作品主題和人物進行環境映襯和心理烘托,表現出主人公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時模糊的意識和恐懼的心理。它完全是與作品融為一體,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於行文的轉折(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寫),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為作者初期的創作,象《沉香屑·第二爐香》這一時期的作品顯然在意象的撲捉、情景的烘托和情節的暗示上過於看重和強調,有些吵,有較重的刀爺痕跡,但另一方面,卻顯示出了作者在這一方面過人的能力。有些描寫於細微處見精神,卻又起伏跌盪,如虹飛碧落,給人目不瑕接之感。如《傾城之戀》中一段風的描寫:
「只有那莽莽的寒風,三個不同的音階……三條駢行的灰色的龍,一直線向前飛……叫喚到後來,索性連蒼龍也沒有了,只是三條虛無的氣,真空的橋梁,通入黑暗,通入虛空的虛空。
……風停了下來,像三條灰色的龍,蟠在牆頭,月光中閃著銀鱗。」
(2)、深刻的心理刻劃和充滿靈性的通感運用
張愛玲小說對於人物的心理刻劃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舉動,對話,背景的移換,甚至光線、氣味,都反映出心理的進展。「每句說話都是動作,每個動作都是說話」④如《金鎖記》中童世舫與長安戀愛的一段,完全用眼光、氣味和感覺表達出了人物沉浴愛河的心理狀態:
「兩人並排在公園里走著,很少說話,眼角里帶一點對方衣裙與移動著的腳,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氣,這單純而可愛的印象,便是他們的欄桿,欄桿把他們與大眾隔開了。空曠的綠地上,許多人跑著,笑著談著,可是他們走的是寂寂的綺麗的迴廊——走不完的寂寂的迴廊。不說話,長安並不感到任何缺陷。」
尤其是女作家在運用通感方式進行描寫上有充滿著藝術靈性的表達能力,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如寫人的感覺:
「七巧眼前彷彿掛了冰冷的珍珠簾,一陣熱風來了,把那簾子緊緊貼在她的臉上,風去了,又把簾子吸了回去,氣還是沒有透過來,風又來了,沒頭沒臉包住她——一陣涼一陣熱,她只是淌著眼淚。」
(《金鎖記》)
這是一個女人情長氣短的窒息絕望。作者把人的感受和心理狀態轉化為可以感知的行為,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再如一些形象而極具美感的比喻描寫成為文章的亮點,使作家的文字具有很強的閱讀價值,如:
「晴天的風像一群鴿子鑽進他的紡綢褲褂里去,哪都鑽到了,飄飄拍著翅子。」 (《金鎖記》)
「振保覺得她完全被打敗了,得意至極,立在那裡無聲的笑著,靜靜的笑從他的眼裡流出來,像眼淚似的流了一臉。」
( 《紅玫瑰與白玫瑰》)
2、自己的文章——於平凡處的寫作方法
(1)、參差對照的寫作手法
「……而人生安穩的一面則有永恆的意味,雖然這種安穩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時候就要破壞一次,但仍然是永恆的。它存在於一切時代……」
「我寫作的題材便是這么一個時代,我以為用參差的對照是比較適宜的。我用這手法描寫人類在一切時代之中生活下來的記憶。而以此給予周圍的現實一個啟示。」⑤
上述引文是作家自己對創作的認識。作家根據自己創作的題材選擇了認為合適的寫作手法,虛偽中有真實,浮華中有素樸,人物在回憶與真實間徘徊。在今天看來,作家的創作也是相當含蓄而內斂的。她把精力運用到故事的營造中去,寫人物的神態、舉止、心理活動,特別是善於抓住人物一剎那的心理變化——歡樂時的一絲蒼涼,勇敢時的一絲恐懼,作家把這種心理感受如抽絲般自人物心底抽出,一絲一絲,編織起來,在故事的結尾成為一隻蝴蝶——永恆的人性靈魂的翅膀,放飛掉。
正是基於此,張愛玲的小說創作過程從初期紛繁的意象,濃烈的色彩,多人物的長情節逐漸走向淡化,開始追求簡單的故事和不著痕跡的作風。在這一階段,作家在情節的推動,時間跨度的起轉承和上的手法十分高超。比較長的情節之間是一段類似電影蒙太奇式的切換:
「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里反映著的翠竹簾子和一幅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盪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簾子已經褪了色,金綠山水換了一張她丈夫的遺像,鏡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金鎖記》)
而有些只是一句話:
「……露出一座灰色小白房,炊煙蒙蒙上升,鱗鱗的瓦在煙中淡了、白了,一部分泛了色,像多年前的照片。」 (《連環套》)
諸如此種的寫作手法,使作品呈現出一種寧靜、沖淡的美。同樣,張愛玲小說的結局也非常精彩,一兩句話的收尾,戛然而止,無盡的余韻在後面延伸。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金鎖記》)
(2)、營造氣氛的高手
由於敘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寫技巧的運用,張愛玲的作品中幾乎可以隨時營造出不同的氣氛。作品中的人物在現實背景中隨時的「出離」,成為特定情節中的特定人物。《傾城之戀》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作品中范柳原和白流蘇在傾城的亂世之中,一旦兩人獨處,展開他們感情的「對決」,作家只是幾句景物的交待,就讓他們成為舞台劇中的演員:
「一眼看去,那堵牆極高極高,望不見邊,柳原看著她道:『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
3、中西合璧—傳統小說語言和意境同現代小說技法的融合
借鑒中國古白話小說的語言和意境,是張愛玲小說的特點,也是歷來所為人垢病之處。時至今日,仍然有人對其進行指責,認為這使其作品變得不夠扎實,陳腐陰暗。應該說,這種評價有兩個問題值得商榷。其一,是看這種學習和借鑒是否值得提倡。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舊有的文化體系被否定和粉碎,重新建構,小說家們從西方文學中汲取營養,以現代口語為基礎,形成了新的文化語言。三四十年代是這種語言的成長期,這時從舊的語言中汲取營養,是肯定為文化潮流所不容的。但即使在新的文學語言成熟的今天,張愛玲作品的語言風格依舊向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應當向舊的文學語言汲取營養?張愛玲的文學語言直接從古白話小說中汲取材料,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曉暢、生動、傳神,一如京劇中的西皮流水調,雖有做作的伊呀聲,但一如流水般的宛轉動人。作品中的有些詞在當代語言中已經極少使用,如「匝、挫、渾頭渾腦」,但不乏恰切妥貼之處。其二,在評價作家的同時,應該根據其特定的時代和條件,在作家創作的當時,新文學語言並未成熟。相對而言,作家的文學語言已經相當完美圓熟了。誠然作家作品中不乏直接照搬和套用古白話小說中的句子,使語言生硬造做,成為惡俗濫調。但就於整體而言,她的中短篇小說成就已有定論,從一個角度證明了學習和借鑒的成功。即使在文學語言成熟豐富的今天,張愛玲的文學語言依舊屬於佼佼者,這給我們留下了思考和學習的課題。
張愛玲作品中運用、體現出的傳統的東方式的意境和情趣,將在其它章節簡述。
⑷ 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1)、紛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寫技巧
「卷著雲頭的花梨炕,冰涼的黃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這是他所懷念的古中國……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樹,一樹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紋。長安靜靜的跟在他後面送了出來。她的藏青長袖旗袍上有著淺黃色的雛菊。」 ( 《金鎖記》)
時至今日,我們應當承認,從五·四新文學誕生以來,就描寫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當代小說作家,很少有人像張愛玲那樣能夠以其完美圓熟的技術、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觀、犀利的觀察與豐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熾烈迸發的才情成就於文壇。在那個墾荒與洪流的時代,許多作家的文學語言尚處在胡適之、郭沫若自五四時期創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話詩體,對創作技巧抱著鄙夷的態度,而象張愛玲這樣優美暢達、厚積薄發的文字是很少見的。應當說,張愛玲是避於我們文學發展的潮流之下,向我們展示了文學的另外一些層面的。上述特點可以說是張愛玲作品呈現的最主要特徵,在四十年代即被評論家所承認。
文字表達中,對意象的撲捉,精當的描寫,用比喻通感來寫情狀物以推進情節和烘託人物心理是張愛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這其中,包融了她對生活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對作品寫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經驗和總體把握。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現。如在《沉香屑·第二爐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寫:
「……牆里的春天延燒到牆外去,滿山轟轟烈烈開著野杜鵑,那灼灼的紅色一路摧枯拉朽燒下山坡子去了。杜鵑外面,就是那濃藍的海,海里泊著白色的大船。」
這里不單是色彩的強烈對照給予觀者一種眩暈的不真實的感覺——處處是對照,各種不調和的地方背景,時代氣氛,全是硬生生地給攙揉在一起,造成一處奇幻的境界。這不是客觀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觀意識和想像加入其中,來對作品主題和人物進行環境映襯和心理烘托,表現出主人公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時模糊的意識和恐懼的心理。它完全是與作品融為一體,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於行文的轉折(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寫),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為作者初期的創作,象《沉香屑·第二爐香》這一時期的作品顯然在意象的撲捉、情景的烘托和情節的暗示上過於看重和強調,有些吵,有較重的刀爺痕跡,但另一方面,卻顯示出了作者在這一方面過人的能力。有些描寫於細微處見精神,卻又起伏跌盪,如虹飛碧落,給人目不瑕接之感。如《傾城之戀》中一段風的描寫:
「只有那莽莽的寒風,三個不同的音階……三條駢行的灰色的龍,一直線向前飛……叫喚到後來,索性連蒼龍也沒有了,只是三條虛無的氣,真空的橋梁,通入黑暗,通入虛空的虛空。
……風停了下來,像三條灰色的龍,蟠在牆頭,月光中閃著銀鱗。」
(2)、深刻的心理刻劃和充滿靈性的通感運用
張愛玲小說對於人物的心理刻劃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舉動,對話,背景的移換,甚至光線、氣味,都反映出心理的進展。「每句說話都是動作,每個動作都是說話」④如《金鎖記》中童世舫與長安戀愛的一段,完全用眼光、氣味和感覺表達出了人物沉浴愛河的心理狀態:
「兩人並排在公園里走著,很少說話,眼角里帶一點對方衣裙與移動著的腳,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氣,這單純而可愛的印象,便是他們的欄桿,欄桿把他們與大眾隔開了。空曠的綠地上,許多人跑著,笑著談著,可是他們走的是寂寂的綺麗的迴廊——走不完的寂寂的迴廊。不說話,長安並不感到任何缺陷。」
尤其是女作家在運用通感方式進行描寫上有充滿著藝術靈性的表達能力,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如寫人的感覺:
「七巧眼前彷彿掛了冰冷的珍珠簾,一陣熱風來了,把那簾子緊緊貼在她的臉上,風去了,又把簾子吸了回去,氣還是沒有透過來,風又來了,沒頭沒臉包住她——一陣涼一陣熱,她只是淌著眼淚。」
(《金鎖記》)
這是一個女人情長氣短的窒息絕望。作者把人的感受和心理狀態轉化為可以感知的行為,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再如一些形象而極具美感的比喻描寫成為文章的亮點,使作家的文字具有很強的閱讀價值,如:
「晴天的風像一群鴿子鑽進他的紡綢褲褂里去,哪都鑽到了,飄飄拍著翅子。」 (《金鎖記》)
「振保覺得她完全被打敗了,得意至極,立在那裡無聲的笑著,靜靜的笑從他的眼裡流出來,像眼淚似的流了一臉。」
( 《紅玫瑰與白玫瑰》)
2、自己的文章——於平凡處的寫作方法
(1)、參差對照的寫作手法
「……而人生安穩的一面則有永恆的意味,雖然這種安穩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時候就要破壞一次,但仍然是永恆的。它存在於一切時代……」
「我寫作的題材便是這么一個時代,我以為用參差的對照是比較適宜的。我用這手法描寫人類在一切時代之中生活下來的記憶。而以此給予周圍的現實一個啟示。」⑤
上述引文是作家自己對創作的認識。作家根據自己創作的題材選擇了認為合適的寫作手法,虛偽中有真實,浮華中有素樸,人物在回憶與真實間徘徊。在今天看來,作家的創作也是相當含蓄而內斂的。她把精力運用到故事的營造中去,寫人物的神態、舉止、心理活動,特別是善於抓住人物一剎那的心理變化——歡樂時的一絲蒼涼,勇敢時的一絲恐懼,作家把這種心理感受如抽絲般自人物心底抽出,一絲一絲,編織起來,在故事的結尾成為一隻蝴蝶——永恆的人性靈魂的翅膀,放飛掉。
正是基於此,張愛玲的小說創作過程從初期紛繁的意象,濃烈的色彩,多人物的長情節逐漸走向淡化,開始追求簡單的故事和不著痕跡的作風。在這一階段,作家在情節的推動,時間跨度的起轉承和上的手法十分高超。比較長的情節之間是一段類似電影蒙太奇式的切換:
「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里反映著的翠竹簾子和一幅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盪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簾子已經褪了色,金綠山水換了一張她丈夫的遺像,鏡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金鎖記》)
而有些只是一句話:
「……露出一座灰色小白房,炊煙蒙蒙上升,鱗鱗的瓦在煙中淡了、白了,一部分泛了色,像多年前的照片。」 (《連環套》)
諸如此種的寫作手法,使作品呈現出一種寧靜、沖淡的美。同樣,張愛玲小說的結局也非常精彩,一兩句話的收尾,戛然而止,無盡的余韻在後面延伸。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金鎖記》)
(2)、營造氣氛的高手
由於敘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寫技巧的運用,張愛玲的作品中幾乎可以隨時營造出不同的氣氛。作品中的人物在現實背景中隨時的「出離」,成為特定情節中的特定人物。《傾城之戀》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作品中范柳原和白流蘇在傾城的亂世之中,一旦兩人獨處,展開他們感情的「對決」,作家只是幾句景物的交待,就讓他們成為舞台劇中的演員:
「一眼看去,那堵牆極高極高,望不見邊,柳原看著她道:『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
3、中西合璧—傳統小說語言和意境同現代小說技法的融合
⑸ 張愛玲小說藝術特色(現當代文學)
淺析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
[
內容提要
]
:
張愛玲的小說,
表現出在那個衰頹的時代,
所獨有的悲涼和深刻的
蒼涼感。
她通過對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劇的描寫,
給予讀者強烈的視覺享受,
同
時又帶來了出人意料的「痛感」。
她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非常成功,
人物的一舉
一動,甚至當時的場景,都表現了心理的變化,可謂透徹准確。同時張愛玲對人
性和生命也有自己的見解,同時又保持了超然的態度——她用站在高處的視野,
鳥瞰人間的爭風吃醋,
用敏銳又冷酷的筆觸描寫生活的真實,
她筆下的不少人物,
都陷在生活的泥潭裡不能自拔。
她以一種超然甚至冷酷的筆觸,
表現了決絕的生
活態度和蒼涼的視野,
帶我們走進蒼涼慘淡的小說世界。
她的文字可感可觸,
徹
底而堅決。
[
關鍵詞
]
:
張愛玲
小說
蒼涼
女性悲劇
心理分析
意象手法
「如果不嫌擬於不倫,只要把其文的『香港』改為『上海』,
『流蘇』改
為『張愛玲』,簡直是天造地設」——張愛玲的老友,作家柯靈如是說。那麼,
張愛玲是怎樣的一個女子呢?
張愛玲,
1920
年
9
月
30
日出生於上海,
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
1943
年她成為職業作家,並以第一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舉成名。張愛玲雖
被評價為「曠世才女」,但她一生曲折坎坷,最後魂斷異國他鄉。
張愛玲的生平讓她始終不能擺脫從內心裡流露出來的衰頹時代所獨有的悲
哀和深刻的蒼涼感,這對她小說中悲涼氣氛形成了影響。
從小就受到中西文化沖突下的教育,
構成了張愛玲中西雜糅的人格。
加之她
命運多舛,導致了她的性格也極其矛盾:雖然貴為名門之後,卻一生多孤獨,還
驕傲的聲稱自己不過是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她的文字悲天憫人、
通情達理,
而
她本人卻孤僻寡情、與世隔絕、我行我素;她將生活藝術化和享樂化,但文字中
卻充滿了悲涼和貴族沒落、世事滄桑、處境逼仄„„,因此不論她得人生,還是
她得文字,都少不了一種孤獨無依的悲傷,和難以把握的失落的凄涼。
張愛玲的作品大多以沒落家庭中男女情感、
家庭倫理為題材,
她以清貞決絕
的生活態度,
蒼涼華麗的視野,
奇崛冷艷的雅俗之美,
凄絕的筆調,
奇妙的意象,
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蒼涼的傳奇。
男女主人翁愛與恨的交織,
是張愛玲小說中的恆
久主題。
她把自己對時代的內心焦灼,
投影到自己的小說中,
營造了蒼涼的藝術
氛圍和人物心境,並且始終無法擺脫這種悲哀和蒼涼感。
一、獨特的文字風格和語言風格。
張愛玲獨到的文字風格和語言風格一直在打動讀者的心。
她的文字,
用優美
暢達、厚積薄發、傳神精準、流暢自然來形容,毫不為過。她的作品中,隨處可
見新穎別致的比喻和生動傳神的描寫,對人物的外形和心理刻繪也細致入微。
語言上看,張愛玲的用詞時而富麗堂皇、時而耐人尋味、時而干凈利落、時
而深刻精闢、
時而曲折婉轉,
但都擺脫不了悲哀和瑣碎的調子。
表現出巧妙的特
點。
來看看如下這些片斷,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
久之,紅的變成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
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粒子,
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
《紅玫瑰與
白玫瑰》
《茉莉香片》
開篇第一段話:
我給您沏的這壺茉莉香片,
也許是太苦了一點。
我將要說給您聽的一段香港傳奇,
恐怕也是一樣的苦——香港是一個華美的但是
悲哀的城。
1
《沉香屑——第一爐香》
開篇:
請您尋出家傳的霉綠斑斕的銅香爐,
點上一
爐沉香屑,
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
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
我的故事也該
完了。
「關於碧落的嫁後生涯,
傳慶可不敢揣想。
她不是籠子里的鳥。
籠子里的鳥,
開了籠,
還會飛出來。
她是綉在屏風上的鳥——悒鬱的紫色緞子屏風上,
織金雲
朵里的一隻白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紅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
上。」
——《茉莉香片》
「她看了看了表,
一種失敗的預感,
像絲襪上的一道裂痕,
陰涼地在腿肚子
上悄悄地往上爬。」
——《色戒》
「現在他總算熬出頭了,
人們對於離婚的態度已經改變,
種種非議與嘲笑也
都冷了下了。
反而有許多人羨慕他稀有的艷福。
這已經是一九三六年了,
至少在
名義上是個一夫一妻的社會,
而他擁有三位嬌妻在湖上偕游。
難得有兩次他向朋
友訴苦,
朋友總是將他取笑了一番說:
『至少你們不用另外找搭子,
關起門來就
是一桌麻將。』」——《五四遺事》
從以上幾段張愛玲的文字可以看出,
張愛玲的作品,
字里行間透著一個作家
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並通過她嫻熟連貫的文字,展現了出來。
二、畸形的時代背景下,女性生存的悲劇。
張愛玲對筆下的女性著色非常蒼涼,
她們人格和心靈被扭曲著、
撕裂著,
千
瘡百孔、
殘缺不全的人倫情感,
表現出舊式家庭女性的愛情婚姻與道德心理,
展
示了人類生存的困境——無奈與悲涼。
張愛玲在她的小說中,
站在女性的角度,
用她獨到的人生領悟和非凡的藝術
表現力,
來審視在那個時代背景下,
女人在小的家庭環境中的沉浮。
她們對生活
的困窘、不安、瑣碎、挫折感到厭倦卻又無可奈何,挖掘了女性在歷史中遭受的
精神和文化的雙重扭曲。
展現了女性全部的弱點,
反饋出女性的生存狀態和情感
心理,
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
塑造了一批性格迥異的女性形象,
抒寫了深刻而
直白的、
飽含著悲劇美的生命之沉痛。
她筆下的女性大都是深深陷在中國傳統封
建意識形態中的、
卑微可憐而平凡庸俗的小角色,
無論怎樣掙扎都走不出自己既
定的命運。
比如《沉香屑———第一爐香》里的葛薇龍,原來是一個新女性了,可是她
不願意過自食其力的生活,
把上學當作嫁入豪門的資本。
在不正經的姑母的栽培
下,
葛薇龍為了金錢和享樂而背棄了傳統道德,
最終成為了一個「家養的妓女」。
正是對慾望的無盡追逐,才使得她的人性扭曲。作品最後寫道:「從此以後,薇
龍這個人就等於賣給了梁太太和喬琪,
不是替喬琪弄錢,
就是替梁太太弄人。
」
又如《金鎖記》中的曹七巧
,
被傅雷譽為「我國文壇最美麗的收獲之一」。
出身小戶人家的曹七巧,為了攀附權貴,做了姜家的二少奶奶,門戶的不匹配,
導致了她的婚姻悲劇,
使她得不到愛與尊重,
受盡了凌辱和踐踏,
成為封建婚姻
的犧牲品。
而她又把自己受盡的折磨,
轉嫁到自己的一雙子女身上,
親手扼殺了
子女的幸福。
她知道周圍的人恨她,
但是瘋狂的慾望使她喪心病狂,
在絕路上越
走越遠。最終她絕望和壓抑,泯滅了良知和人性,在掙扎中扭曲了人格,變得瘋
狂狠毒。
曹七巧的是無奈的,
悲劇的根源在她的本性中,
她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金鎖記》也成為張愛玲刻畫女性悲劇命運的典範之作。
曹七巧、
葛薇龍等人,
她們的處境不只是荒涼,
更是一種恐懼和無限慘烈的
悲涼。
讀者能切身感受她們生活的沒落和亂世的滄涼,
並且過目不忘。
這些女性
形象,
大多缺乏獨立意識,
她們找不到躲避不幸的港灣,
又找不到可以信賴的人
物,
人性的矛盾讓她們成了被命運拖著走的女人。
她們出於對世態和生計的無奈,
不得不為謀生而謀愛,
費盡心機做出艱苦卓絕努力,
卻只是為一個人類最原始的
願望——生存而苦苦掙扎。
張愛玲小說帶著對現代都市生活悲劇意味的思考,
以
其荒涼孤凄的生命感受展示了特定的歷史時代與文化困境中普遍的病態人生,
使
我們感覺到為「理想」而犧牲「現實」的女性悲劇命運的殘酷和濃厚。
三、小說中對人物出神入化的心理分析和充滿靈性心理刻畫。
雖說文字表達的精當,
對意象撲捉的精妙,
用情節推進來烘託人物心理是張
愛玲的特色,
但獨特的、
出神入化的心理分析和對人物性格的深刻揭示,
更讓她
的作品令人嘆為觀止,
回味無窮。
張愛玲十分擅長對心理的剖析和描寫,
她的作
品的文字,
能根據故事的進展,
立刻營造出相搭配的氣氛。
因此有人形容她的小
說是「每句說話都是動作,每個動作都是說話」。
我們可以看到,
在她的文章里,
並沒有冗長的獨白和繁瑣的解析,
也沒有連
篇累牘的心理活動贅述,
而是利用人物自然流露出的動作和語言,
即刻勾勒出人
物的心理狀態,
同時營造了蒼涼的氣氛和風格,
可見她過人的高超洞察力和描寫
力,她刻畫人物心理的深度遠遠超過了其他作家。比如:
「振保覺得她完全被打敗了,
得意至極,
立在那裡無聲的笑著,
靜靜的笑從
他的眼裡流出來,像眼淚似的流了一臉。」《紅玫瑰與白玫瑰》
「她沒作聲。
提起了芷琪,
她始終默無一言,
恩娟大概當她猶有餘妒——當
然是作為朋友來看。
火車轟隆轟隆轟隆進站了,
這才知道她剛才過慮得可笑。
恩
娟笑著輕松的摟了她一下,
笑容略帶諷刺或者開玩笑的意味,
上車去了。
」——
《同學少年都不賤》
「他的眼睛遇到了她的眼睛,
眼光微微顫動了一下,
望到別處去了。
」——
《五四遺事》
「他的心狂跳著,撕開了信封,抽出一張白紙,一個字也沒有,他立刻明白
了她的意思。她想寫信給他,但是事到如今,還有什麼話可以說?」——《五四
遺事》
「想必他揀中這一家就是為了不會碰見熟人,
又門臨交通要道,
真是碰見人
也沒關系,不比偏僻的地段使人疑心,像是有瞞人的事。」——《色·戒》
她的小說,在刻畫人物的心理上,可謂出神入化,非常成功。她不僅擅長運
用心理分析,
還擅長通過心理分析,
在每個細節上,
都能反映出心理的進展和變
化,並從中揭示社會根源,使小說具有了社會深度。
這其中,包融了她對生活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對作品寫作背景、
人物塑造上的經驗和總體把握。
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現。
如
《五
四遺事》
中的密斯范,
本來是個天真活潑的女學生,
她可以像所有的年輕女孩一
樣,
去享受愛情,
做快樂又可愛的女人。
但她的前進思維導致她不介意做有婦之
夫「羅」的女友,加之愛情道路上的起落和對男主人翁越來越強烈的愛意和情
欲,
導致她和另外兩個女人最終成為畸形「四角」婚姻的犧牲品,
而人生也越來
越散淡凋零。
故事的痛楚,
被轉化成字里行間無盡的蒼涼,
作品因而具有了現實
意義和歷史感。
由此可見,
張愛玲的小說善於挖掘潛意識的、
變態的心理,
描寫出現代節奏
下深層的悲涼。
不僅以上幾篇,
看了張愛玲的大部分作品,
她筆下人物幾乎沒有
心理健全的,大都帶著不同程度的畸變心理。
四、意象手法的巧妙運用。
意象是指有著色彩、光澤、聲音的物象形態,包含著隱喻、象徵等深層的意
蘊。
在封建家庭和西洋文化的雙重熏陶下,
張愛玲的小說不僅呈現出中國古典小
說的神韻,
更融入了現代西洋小說的精髓,
大多有著鮮亮的視覺效果。
張愛玲善
於運用意象手法,她營造的意象,既有不厭其煩的對於傳統意象的襲舊和繼承,
又有層出不窮的創新,使許多原本抽象的人物的命運、心理、情緒等,呈現出具
體的形態。
「月亮」在張愛玲在小說中,
就作為意向被不斷的提到。
光在
《金鎖記》
中,
月亮一詞就被反復用了
9
次之多。比如:
「三十年前的上海,
一個有月亮的晚上。
我們也許沒能趕上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暈,
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
淚珠,
陳舊而迷糊。
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
比眼前的月亮大,
白,圓;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著凄涼」。
「或歡悅或凄涼的月亮。」
「影影綽綽烏雲里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
一點一點月亮緩緩地從雲里出來了,
黑雲底下透出一線炯炯的光,
是面具底下的
眼睛」。
就連小說的結尾也是用「三十年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
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除了月亮之外,還比較常見的意向是「鏡子」。比如《金鎖記》中「風從窗
子里進來,
對面掛著的迴文雕漆長鏡被風吹得搖搖晃晃,
磕托磕托敲著牆。
七巧
雙手按住了鏡子。
鏡子里反映著翠竹簾子和一副金綠山水屏條,
依舊在風中來回
盪漾著,
鏡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這里不僅用鏡子意象來表現七巧的幻覺,
還
用了最簡潔的手法將故事串聯在一起,敘述、暗示,對比不同性質的關系。
其他意向手法還出現在:
「像拉過來又拉過去帶有凄怨色彩的蒼涼的胡琴」——
《傾城之戀》
「她是綉在屏風上的鳥——悒鬱的紫色的緞子屏風上,
織金雲朵里的一隻白
鳥,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給蟲蛀了,死也還死在屏風上。」——《茉
莉香片》
還有描寫被隔離的孤獨的人,
嚮往自己內心過程中帶來的自審與自省。
她與
外人溝通不了的情況恰似她得的便秘症一樣,
本應該向外發泄的情感垃圾堆積在
腸子里,被堵住了。這就是《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煙鸝得了便秘症,每天在浴
室里一坐坐上幾個鍾頭„„,
只有在白色的浴室里她是定了心,
生了根。
她低頭
看著自己雪白的肚子,白皚皚的一片,時而鼓起來些,時而癟進去,肚臍的式樣
也改變,
有時候是甜凈無表情的希臘石像的眼睛,
有時候是突出的怒目,
有時候
是邪教神佛的眼睛,眼裡有一種險惡的微笑,然而很可愛,眼角彎彎的,撇出魚
尾紋。」意象分別是「希臘石像的眼睛」和「邪教神佛的眼睛」。
張愛玲以其獨特筆調,
奇異的意向,
為讀者「淡妝濃抹」的營造了一個光怪
陸離的藝術殿堂,
完成了她小說中意象世界的建構,
使她的小說顯出神奇的藝術
魅力。這些意向,要麼作為觸發的契機,要麼喚醒身在亂世的人的或沉痛。一個
簡單的意象所傳達的不僅僅是時間的流逝,
容顏的更改,
更多的是人物在這其間
這是我在網路文庫裡面給你粘貼來得一部分答案,你具體可以自己看一下。
⑹ 張愛玲的小說表現出現代文學中少有的現代主義的荒原意識是一曲關於文明與人性
這里的小說表現出了現代文學中少有的現象主義的花園,一直是一句關於文明這里的小說表現出了現代文學中少有的現象主義的花園,一直是一句關於文明與人。
⑺ 張愛玲的小說有什麼特點
《金鎖記》是張愛玲小說的代表作。 這是一個關於"原欲"的故事,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人性變態和人性異化的故事。張愛玲的小說都與女性和"女性與金錢"的關系有關,為了生存或為了不至於受窮,她們把婚姻看作是自己惟一的目標,以青春作婚姻的代價,又是以金錢為最終目的。這部作品不僅寫了人的物慾(財欲),寫了姜家二奶奶曹七巧為了能進入雖然已經破落但仍然是貴族大戶的姜公館,嫁給了患骨癆的廢人姜二爺。而且,還突出地描寫了人的情慾(性慾),在做上了二奶奶後,畸形的婚姻造成了畸形的性格,使她對男女情事十分敏感,也自然地將情感集中在當時她能接觸到的惟一男性三少爺季澤身上。然而,當情慾得不到滿足後,物慾便成為了她生命的惟一中心。 同時,這也是一個關於"報復"的故事,一個關於"禁錮"的故事,一個用物慾報復情慾,一個因情慾被長期禁錮而變異後演化為更為瘋狂的物慾的故事。按照弗德依德的學說,原欲就像一條河流,如果它受到阻礙,就會溢向別的河道,直接導致性錯亂心理和性變態行為。七巧家原是開麻油店的,她年輕時也有中意她的肉店小伙,還有她哥哥的結拜兄弟喜歡她,稱得上是"麻油西施",雖然粗魯潑辣,卻充滿活力。但做了姜家二奶奶後,愛情當然是沒有的,連情慾也得不到滿足,更令人窒息的是,誰都輕視她,連丫環都敢對她冷嘲熱諷,加上封建禮教的壓抑,她不得不強壓情慾之火,"迸得全身的筋骨和牙根都酸楚了"。於是,她渴望著三少爺的愛,但風流成性的季澤誰都敢沾,就是不願越叔嫂之防。當她最後一點情慾之火熄滅後,開始變得刻薄冷酷,開始進行瘋狂的報復。她先是"戀子",要兒子整夜地陪她抽大煙,以探聽和渲染兒子與媳婦的房事為樂趣,逼得兒媳守空房。後又"妒女",自己沒有得到的幸福生活,連自己的女兒也別想得到。最後,終於淪落為一個眼中只有金錢沒有親情的惡毒殘忍的魔鬼。
⑻ 張愛玲小說寫作特色
張愛玲的代表作品有《傾城之戀》《金鎖記》《紅攻瑰與白玫瑰》《半生緣》《沉香屑.第一爐香》等。
說張愛玲的小說特點,要先說一說她的出生背景,她的身世本身就蒼涼而精彩。
3、獨特的語言、入神的刻畫
受中西文化影響,從小受唐詩宋詞的熏陶,文字或古典借用、或西方文化引入,在新舊現代小說之間游刃有餘,新舊文字完美交融,個人色彩鮮明,形成了張愛玲獨特的寫作風格。
她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倒敘的方法來敘述故事,巧妙運用比喻和對比,再爛再糟心的事物,到了張愛玲的筆下都可以有生動形象的比喻,都可以表達她的愛恨情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具有獨特的美感。
張愛玲的小說大都取材於淪陷前後的香港和上海,內容多是男女之間的戀愛婚姻關系,那個沒落年代小人物的生活俗事。正是這些看起來很世俗的事情,在張愛玲的筆下,其內里的蒼涼力透紙背。正是她文字所表達的力量,讓我們讀懂作品背後的蒼涼慘淡。
她的作品總是讓人無窮回味和反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