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30年代上海現代派小說的代表作家

30年代上海現代派小說的代表作家

發布時間: 2021-09-02 09:20:05

1. 中國現代知名作家流派(小說、詩歌)有哪些

中國現代文學的流派主要有:海派、新海派、京派、現代派、七月詩派、七月派小說、荷花澱派、山葯蛋派。

海派

海派有多種含義,第一種指發生於十九世紀中葉至廿世紀初期時,活躍於上海地區的一群畫家,所從事繪畫創作的結果與風尚。第二種指以上海為代表的京劇表演風格,第三種指主要體現都市文化和商業色彩的文學流派,第四種指那些由海外跨國公司或海外機構派遣回國,擔任駐華機構代表或中高層管理人員。

新海派

新海派就是中國的一個藝術流派,它不局限於某個領域,可以是繪畫也可以是建築。是兩者的統一。

京派

京派是30年代前後新文學中心南移上海後繼續留在北京活動的一個自由主義作家群的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

2. 了解30年代文學,需要知道的作家作品

1、三十年代文學思潮
1、革命文學的倡導和論爭
2、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活動內容、缺點和失誤)
3、文學論爭及意義
2、三十年代不同流派的小說
1、左翼作家的小說創作:柔石、丁玲、張天翼、沙汀、艾蕪等。
2、「東北作家群「:肖軍、肖紅等。
3、沈從文及京派小說。
4、新感覺派小說。
5、李劼人的「大河小說」。
3、三十年代的戲劇創作
1、三十年代的戲劇運動。
2、田漢、洪深的劇作。
3、夏衍、李健吾的劇作。
4、三十年代詩歌創作
1、左翼詩歌:殷夫,中國詩歌會。
2、戴望舒及現代派詩人的創作。
3、「鄉土詩人」臧克家。
4、田間、艾青的詩歌創作。
1、創作背景
「九一八」事變以後,陸續有一批文藝青年從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下的東北流亡到關內。其中有些人已經有過一段創作經歷,有些人在左翼文藝運動的推動下開始文學活動。他們懷著對於敵偽的仇恨,對於鄉親的眷戀,以及早日光復國土的願望,創作了不少反映東北人民斗爭生活的作品
2、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
蕭軍《八月的鄉村》、蕭紅《生死場》、端木蕻良《憎恨》、舒群《沒有祖國的孩子》
3、蕭軍作品簡述
蕭軍(田軍)的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出版於一九三五年。
蕭紅(1911—1942)的中篇小說《生死場》也出版於一九三五年。《生死場》之後,蕭紅還寫有《曠野的呼喊》、《手》、《小城三月》(短篇)、《馬伯樂》(中篇)和《呼蘭河傳》(長篇)等作品
端木蕻良,在這個時期里寫有短篇集《憎恨》。
舒群的短篇《沒有祖國的孩子》
丁玲生平簡介及其主要作品
1904-1986,原名蔣偉,又名蔣冰之,筆名除丁玲外,尚有彬芷、從喧等。湖南臨澧人。在長沙等地上中學時,受到「五四」思潮的影響。1923年進共產黨創辦的上海大學中文系學習。1927年發表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等作品,引起文壇的熱烈反響。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後出任左聯機關刊物《北斗》主編及左聯黨團書記。這時期她創作的《水》、《母親》《一顆未出膛的槍彈》、《夜》、《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時》等解放區文學優秀作品

3. 現代小說的30年代

現代小說一開始就密切關心現實人生問題。提倡「文學革命」的《新青年》和最早成立的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既反對封建的「載道」文學,也反對鴛鴦蝴蝶派的游戲文學,他們主張文學「為人生」。「問題小說」在「五四」時期的風行,便是這種潮流的一個突出標志。倡導者從啟蒙主義的思想立場出發,認為「問題小說,是近代平民文學的產物」(周作人《中國小說里的男女問題》)。現代小說的第一篇作品──魯迅的《狂人日記》,就提出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這個重大問題。葉紹鈞的《這也是一個人?》,汪敬熙的《誰使為之?》,羅家倫的《是愛情還是苦痛?》,冰心的《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朴園的《兩孝子》,以及廬隱、王統照、孫俍工等的一些小說,或提出人生目的意義問題,或提出青年戀愛婚姻問題,或提出婦女人格獨立和教育問題,或提出父與子兩代人沖突問題,或提出破除封建舊道德束縛問題。此外,也有作品涉及勞工問題、兒童問題等等。這類小說對社會問題的答案並不一致,不少作品用「美」和「愛」的浪漫主義空想當作解決現實問題的鑰匙(冰心和葉紹鈞、王統照最初的小說都有這種傾向,許地山則還有宗教哲理色彩);有的連答案都沒有,屬於所謂「只問病源,不開葯方」;但「不開葯方」本身,也正是「問題小說」的特點之一。
真正顯示了「五四」到大革命時期小說創作的現實主義特色的,是魯迅以及在魯迅影響下的文學研究會、語絲社、未名社一部分青年作家。他們的短篇小說,描繪了各地頗具鄉土色彩的落後、閉塞的村鎮生活,提供了中國農村宗法形態和半殖民地形態的寬廣而真實的圖畫,獲得了顯著的成就。其中魯迅的《吶喊》、《徬徨》,更以圓熟單純而又豐富多樣的手法,通過一系列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概括了異常深廣的時代歷史內容,真實地再現了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在獲得無產階級領導前的極度痛苦,展示了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頗為濃郁的風俗畫,代表了「五四」現實主義的高度水平。很早就有評論者指出:「他的作品滿薰著中國的土氣,他可以說是眼前我們唯一的鄉土藝術家」(張定璜《魯迅先生》)。正是在魯迅的開拓與帶動下,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的後期出現了一批鄉土文學作者,如潘訓、葉紹鈞、蹇先艾、許傑、魯彥、彭家煌、廢名、許欽文、台靜農、王任叔等,使這類小說獲得很大的發展。新體小說從最初比較單純地提出問題到出現大批真實再現村鎮生活的鄉土文學作品,標志著小說領域里現實主義的逐步成熟。但「五四」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現實主義之外,浪漫主義、象徵主義、自然主義、唯美主義、新浪漫主義以及總稱為現代主義的表現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等文藝思潮連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也同時介紹到中國。創造社主要作家的小說創作,便兼有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特徵。他們之所以被稱為「異軍突起」,主要因為創作上與倡導寫實主義的《新青年》、文學研究會的作家顯示了很大的不同。由郁達夫、郭沫若、陶晶孫、倪貽德、葉鼎洛、滕固、王以仁、淦女士等所代表的創造社這個流派的小說,基本上是一些覺醒而憤激不得意的新型知識青年的自我表現,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色彩和自我寄託成分(稍有不同的是張資平,他最早的一些小說還是自然主義或現實主義居多)。從郁達夫的《沉淪》起,坦率的自我暴露,熱烈的直抒胸臆,大膽的詛咒呼喊,誇張的陳述詠嘆,便構成了創造社小說的浪漫主義基調,與葉紹鈞、許傑、彭家煌以及稍後的魯彥等作家對現實本身所作的冷靜描寫和細密剖析迥然相異。此外,創造社一部分作家的小說還具有現代主義成分。郭沫若、郁達夫都在不同程度上受過德國表現派文學的影響 (這從郭沫若的《喀爾美蘿姑娘》、郁達夫的《青煙》都可以看出來)。郭沫若的《Lobenicht的塔》、《殘春》,陶晶孫的《木犀》等小說,則按弗洛伊德學說分析心理,描寫「潛在意識的一種流動」;有的作品還運用了意識流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為後來的現代派小說開了先河。創造社的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傾向,曾使淺草──沉鍾等社團受到影響。但隨著作家接觸社會生活的增多和世界觀的變化,郭沫若不久就批判了弗洛伊德學說並否定了浪漫主義,郁達夫的小說自《薄奠》以後,也逐漸增多了現實主義成分,創造社與文學研究會的一些重要作家後來終於殊途而同歸了。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在1928年被作為口號提出而且形成運動,這是作家們接受國內大革命浪潮和國際左翼文藝思想影響的結果。一部分作家開始自覺地把文學作為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武器,使小說的題材、主題都發生重大的變化。革命斗爭生活和革命工農形象開始進入小說創作。作品中的戰斗意識明顯加強。但左傾幼稚病也嚴重侵襲著這個運動。表現在創作上,把浪漫主義等同於唯心主義和沒落階級意識而作了全盤否定;對現實主義又加以種種庸俗化、簡單化的理解(如強調必須寫出「集體的群象」之類);加上作者本身存在的濃重小資產階級意識,這就導致了忽視文藝特徵的「辯證唯物論的創作方法」和創作中「革命加戀愛」的公式化傾向的流行。初期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這些功績和弱點,在以蔣光慈為代表的後期創造社和太陽社的小說中得到了明顯的反映。
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促進了小說創作的發展。這個時期的作品,無論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與藝術本身的成熟程度上都有新的進展,中長篇小說尤其獲得豐收。代替「五四」以後男女平等、父子沖突、人格獨立、婚姻自由等反封建題材與主題的,是城市階級斗爭與農村革命運動的描畫。不少作者力圖應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來指導創作實踐,既克服「革命的浪漫蒂克」、「用小說體裁演繹政治綱領」等不正確傾向,也注意防止單純「寫身邊瑣事」的偏向。丁玲、張天翼、柔石、胡也頻、魏金枝等給文壇帶來了新鮮氣息的作者,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受到了重視。左翼作家參預或親歷實際革命斗爭,使創作面貌繼續有所變化;再現生活時的歷史性具體性既有增進(包括《咆哮了的土地》這類小說),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有些青年作家(如葉紫、東平)的作品中也得到發揚。茅盾的《子夜》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形象為中心,在較大規模上真實地描畫出30年代初期上海的社會面貌,准確地剖析了中國社會的性質,這是作者運用革命現實主義方法再現生活的出色成果。《子夜》的成功,開辟了用科學世界觀剖析社會現實的新的創作道路,對吳組緗、沙汀、艾蕪等創作的發展和一個新的小說流派──社會剖析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共產主義者魯迅也在《理水》、《非攻》等作品中,用新的方法塑造了「中國的脊樑」式的英雄形象,顯示了對革命前途的樂觀與信念。在「左聯」的關懷、幫助下,涌現了蔣牧良、周文、蕭軍、蕭紅、舒群、端木蕻良、歐陽山、草明、蘆焚、黑丁、荒煤、奚如、彭柏山等一大批新的小說作者。盡管左翼小說創作也還羼雜著某些舊現實主義乃至自然主義的因素,塑造革命者和工農形象時較普遍地存在蒼白、不夠真實等缺點,總的說來,卻還是向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前進了一大步。「左聯」以外的進步作家,也因為堅持現實主義道路,在小說創作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巴金的《家》通過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崩潰與青年一代的覺醒成長,在相當寬廣的背景上表現了「五四」以後時代潮流的激盪;老舍的《駱駝祥子》描述了勤勞本分的人力車夫祥子從奮斗、掙扎到毀滅的悲劇性一生,對舊社會、舊制度作出深沉有力的控訴;它們與《子夜》等左翼作品一起,將中國長篇小說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此外,還出現了象葉紹鈞的《倪煥之》,李劼人的《死水微瀾》、《暴風雨前》,王統照的《山雨》,魯彥的《憤怒的鄉村》以及羅淑的《生人妻》等一批相當重要的長短篇作品。30年代的「京派」作家如沈從文、廢名、凌叔華、蕭乾等,也寫出了一些內容恬淡、各具特色的小說,象沈從文的中篇《邊城》、長篇《長河》,則是藝術上相當圓熟的作品。在上海,以施蟄存主編的《現代》雜志為中心,還聚集著杜衡、穆時英、劉吶鷗、葉靈鳳等一批作家;他們中,有的從事著現實主義的小說創作,有的則以日本新感覺派或歐美其他現代派小說為楷模,嘗試著現代主義的創作道路,其中一部分作品在運用快速的節奏以表現現代都市生活,探索現代心理分析方法,吸取意識流手法以豐富小說技巧等方面,盡了一定的開拓作用。
新文學第二個十年小說創作的這種局面,到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之一變。

4. 誰能介紹一下現代派的流派作家代表作品

一.現代派指現代主義流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表現異化主題。其哲學基礎是非理性主義: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論主張。

二、象徵主義與意象派詩歌
象徵主義的三位主將是馬拉梅、魏爾倫和蘭波。《惡之花》的作者波德萊爾被認為是象徵主義的先驅(鼻祖)。
艾略特的《荒原》,它發表於一九二二年,《荒原》 象徵著世界沒有水,因而乾枯了,趨於毀滅。它是現代詩的一個里程 碑。
三、未來主義
義大利、俄國、法國未來主義主要作家。義大利正統未來主義的基本主張。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字要自由","想像要沒有拘束",反對句子的邏輯結構,喜歡用一連串的名詞或動詞不定式東拉西扯地拼湊在一起。
偉大的詩人馬雅科夫斯基則上傑出的代表,他應歸屬於"革命的未來派"。1930年馬雅科夫斯基去世後,俄國的未來主義漸趨衰退,而西方未來主義的餘波殘影則依然存在,它給歐美現代主義中的先鋒派文藝、荒誕戲劇以深刻的影響。
四、表現主義
發展概況。主要作家作品。思想特徵、文藝觀、主要藝術手法。
卡夫卡主要作品,卡夫卡創作的思想藝術特徵。
五、意識流小說
何謂意識流?意識流小說是典型的心理小說,人物的意識流動成為小說的絕對主體。《牆上的斑點》突破傳統小說的套路,沒有情節,沒有環境,也沒有結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間的沒有行動的印象感覺和沉思冥想,將我們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公認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作有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吳爾夫的《到燈塔去》
六、超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文學是繼象徵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之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又一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重要流派。超現實主義文學誕生於1924年的法國。在20、30年代巴黎詩人中,菲利普•蘇波(1897-1990)的詩以自然流暢清新著稱。他完全沒有某些超現實主義詩人那種隱諱難解的特點。保羅•艾呂雅(1895-1952)則是超現實主義詩人中最擅長寫愛情詩的。其名詩《戀人》簡潔而雋永。艾呂雅1938年脫離超現實主義運動,晚年加入法國共產黨,積極參加反法西斯的地下抵抗運動。他晚年的作品不再拘泥於夢幻般的詩句,而是從平凡的生活經歷中挖掘詩意,如《勇氣》一詩寫「巴黎在挨餓/巴黎在捱凍/巴黎的街上沒有烤栗子吃了……」。

與艾呂雅齊名的路易•阿拉貢(1897-1982)也是法國共產黨成員,一生詩風多變,代表作品包括詩集《歡樂之火》(1920)和,《永動集》(1926)等。散文詩《聖潔的禮拜四》寫在復活節前的禮拜四民間結綵游樂迎春的景象,糅合了現實和想像。1930年以後,阿拉貢脫離超現實主義,轉而歌頌社會主義,並積極參加抵抗運動。由於阿拉貢的詩歌大量採用口語,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因此在二戰時期,戴高樂曾親自在倫敦的法國電台朗誦他的作品,並下令向法國敵占區空投他的詩作。

安德烈•布勒東(1896-1966)是法國超現實主義的理論領袖,他發表於1928年的中篇小說《娜嘉》是超現實主義文學中為數甚少的小說中的佳品。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語氣講述女主人公嘉娜的故事,是「自動寫作法」的試驗成果。全書最後一句話:「美可能是痙攣性的,也可能不是」已經具有後現代主義者模稜兩可的特徵。

聖-瓊•佩斯(1887-1975)曾於1916年出任法國駐華使館三等秘書,他曾蟄居北京西北郊的一座道觀,陸續寫出長詩《阿納巴斯》,十個詩段描寫一個部隊從海疆到內陸的征戰的場面,表達征戰中的孤寂。佩斯從未參加過任何流派,也不附和任何傾向,他的詩具有宏偉史詩的色彩,但也帶有一些超現實主義的因素,例如奇麗的幻想和神秘感、超越常規的意象比喻、先知預言式的口吻等等。

勒內•夏爾(1907-1988)在23歲那年成為布勒東的信徒,其詩集《沒有主人的鐵錘》是他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代表作。

七、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有薩特的小說《惡心》、哲理劇《禁閉》和加繆的小說《局外人》等。...

八、新小說派
「新小說」派或稱「反小說」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出現於法國,盛行於五、六十年代,它對英、美、特別對西歐和東歐(波蘭)產生較大的影響。新小說派的主要代表是法國作家阿蘭·羅伯·葛利葉、娜塔麗·薩洛特、米歇爾·布托爾、瑪格麗特·杜拉等。羅伯·葛利葉(1922?)是新小說派的創始人,他的論文《未來小說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義、悲劇》,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理論宣言。他的第一部小說《橡皮》於一九五三年發表後,曾引起西方文學界的爭論,譯成英文後,流行於美國。娜塔麗·薩洛特(1902?)出生在俄羅斯,後隨父母定居法國,曾當過律師,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先鋒兼理論家。在《懷疑的時代》一書中,她提出了許多新小說的藝術主張。一九五九年後,新小說派在美國興起,代表人物有唐納德·巴塞納等。
九、荒誕派戲劇
怎樣理解荒誕?發展概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代表作家作品。《等待戈多》的思想內容。
十、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的幽默。主要作家作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第二十二條軍規》的思想內容。
十一、魔幻現實主義
西班牙傳統文學、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印第安民間文化和東西方古代神話傳說對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過程、主要作家作品、藝術特點。《百年孤獨》的思想藝術特點

5. 說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文學研究會:1921年1月成立於北京的文學研究會,發起人有周作人、鄭振鐸、王統照、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他們有刊物《小說月報》,是現實主義文學流派.[如果是文學研究會的簡答+(將文藝當作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
*創造社:成立於1921年7月,發起人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鄭伯奇、田漢、穆木天,當時都是留日學生,出版有《創造季刊》.他們尊自我,重主觀,強調藝術是自我表現、內心自然流露;他們強調文學的本質是感情,以感情為生命;他們崇天才,講神會,強調靈感在創作中的作用.
*新月社: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陳西瀅、梁實秋等,都是歐美留學生.開始時是聚餐會性質,1925年10月徐志摩主編《晨報副刊》.1926年4月徐志摩、聞一多在《晨報副刊》上編《詩鐫》周刊.聞一多發表《詩的格律》的理論文章,提出詩歌」三美」的主張,即音樂的美(指音節)、繪畫的美(指詞藻)、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
*語絲社:成立於1924年,北京以創辦《語絲》周刊而得名.同人刊物主要成員有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孫伏園、章川島等.其主張和態度是:」想沖破一點中國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濁停滯的空氣」,」提倡自由思想,獨立判斷,和美的生活」,以刊登「簡短的感想和批評為主」,文藝思想接近於文學研究會.魯迅說《語絲》有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語絲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專門性散文和雜文的刊物.
【文學革命時期影響較大的文學社團還有莽原社、未名社、狂飈社、淺草社、沉鍾社、彌灑社、湖畔詩社、南國社等.魯迅最早的散文詩集:《野草》,他創辦的社團有:莽草社、未名社、語絲社.先叫淺草社後叫沉鍾社.湖畔詩社是1922年成立於杭州的新詩團體,主要成員有應修人、潘謨華、馮雪峰、汪靜之等四人.李金發是象徵詩派.中國話劇運動開始於1907年,一批愛好戲劇的留日學生曾孝谷、李叔同、陸鏡若、吳春柳社.】

中國詩歌會:在詩歌方面,1932年9月,左聯領導下的群眾性的詩歌團體中國詩歌會成立,發起人有穆木天、楊騷、蒲風、任鈞,出版會刊《新詩歌》,提出」要捉住現實,歌唱新世界的意識」,在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們的詩歌成為大眾歌調」.這是一自覺地與無產階級革命取同一步調,以大眾化為創作目標的現實主義詩歌團體.

自由主義文藝中有」京派」、」論語派」、」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種人」等文學流派.
京派:是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其主要成員有周作人、龐名(馮文炳)、沈從文、蕭乾、蘆焚(師陀)、李健吾、朱光潛.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高蹈於現實功利之上,強調藝術的獨立品格.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蘊.
論語派:是30年代的一個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語堂,成員有陶亢德等.以1932年創辦《論語》半月刊而得名,提倡幽默、閑適、性靈,宣揚」世事看穿,心有所喜悅,用輕快筆調寫出……自然幽默」,主張」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筆調,與各體別,所謂個人筆調是也.」內容包括一切,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皆可取材.
1931~1933年,左聯又和」自由人」、」第三種人」展開了思想論爭.」自由人」指《文化評論》的胡秋原,」第三種人」指《現代》的蘇汶(杜衡).
東北作家群:蕭軍、蕭紅、端木蕼、駱賓其、李輝英、舒群、羅烽、白朗等,創作了一批以現實主義為基本傾向的抗日救亡文學.
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在武漢成立.
孤島文學: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一部分文藝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環境,在日本侵略勢力的四麵包圍中,堅持抗日文學活動,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租界止,歷時四年零一個月,稱之為」孤島文學」.
七月詩派:因胡風主編的《七月》.1937年10月創刊,以抗戰現實為內容、以自由體為主要形式的詩歌,以艾青、田間為首,並培育了綠原、亦門(阿壠)、曾卓、魯藜、鄒荻帆、牛漢、冀汸、彭燕郊等一批青年詩人,形成貫串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國統區最重要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七月詩派」.
戰國策派或戰國派:1940年,陳銓、林同濟等創辦《戰國策》半月刊,翌年,又在重慶《大公報》上編《戰國》周刊,稱為戰國策派或戰國派.他們自稱是抗戰文學思潮中的另一種聲音.他們雖然也主張和宣傳」抗戰」,但他們卻錯誤地稱當時的時代是」戰國時代的重演」.
戰國策派的思想觀點,適應了國民黨專制主義的需要.
【附】學衡派:吳宓主編的《學衡》雜志於南京創刊,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先驌等,主張」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反對白話文.
*李金發與象徵派詩
在中國現代文學上,象徵詩派是指以1925年出版的李金發的詩集《微雨》為起點的,活躍在20年代中後期的詩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李金發。
特點:注重自我心靈的藝術表現,強調詩的意象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謂「觀念聯絡的奇特」。
李金發於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是中國早期象徵詩派的代表作。
內容:他的詩歌並不直接反映現實,而是直接表現自己的內心生活,內容往往是悲劇性的人生感受:死亡、悲哀、絕望、孤獨。這實際是也是現代詩歌的一個主題,多表現人的「異化」。代表詩歌《棄婦》就傾訴了人生的悲哀和痛苦,用棄婦的悲慘象徵人生的悲慘。
藝術價值:
1、詩歌大量意象的使用。
2、詩歌意象新奇。
3、大量地選用了文言詞語 。
******
文學研究會:被稱為「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流派
1921年成立於北京,是文學革命後出現的第一個新文學社團。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葉聖陶、許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說月報》、《文學旬刊》
理論主張:積極提倡「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和現實主義文學思想。
主要貢獻:它承接了「五四」文學革命的現實主義傳統,使之發展成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佔主流地位的文學思潮。
*創造社:1921年在日本東京成立
發起人: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創造季刊》《創造周刊》《創造日》
理論主張:尊自我,重主觀,強調藝術是自我表現、內心自然流露;強調文學的本質是感情;強調靈感在創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浪漫主義特徵。
*新月社:1923年成立
主要成員: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都是歐美留學生。
重要刊物:《晨報副刊》《詩鐫》《新月》(後期)
聞一多發表《詩的格律》的理論文章,提出詩歌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以聞一多、徐志摩為首的新格律詩的創作,稱為「新月詩派」
*語絲社:成立於1924年
以創辦《語絲》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員: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等。
文藝思想接近於文學研究會。
《語絲》多發表雜文、小品、隨筆,形成生動、潑辣、幽默的語絲文體,對中國現代散文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魯迅說《語絲》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
*左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以下簡稱左聯)於1930年3月
在上海成立。
主要人物:沈端先、錢杏邨、魯迅、田漢等。
(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著名的《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是其綱領。)
主要成就:推動了左翼文藝運動迅猛發展。左翼文學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左聯十分重視理論批評。開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傳播。開展了文藝大眾化運動。文學創作十分繁榮,左聯還重視培養青年文學作者。
*中國詩歌會:1932年9月成立
發起人:穆木天、楊騷、蒲風、任鈞等。
會刊《新詩歌》
詩內容方面:提出「歌唱新世界的意識」;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們的詩歌成為大眾歌調」。*京派:是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
主要成員: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等
(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
主要刊物:《文學雜志》、《文學季刊》、《大公報·文藝》。
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之處。
「基本特徵: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風格。
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
*論語派:論語派是30年代的一個散文流派。
主要人物:林語堂。
主要刊物有《論語》《人間世》《宇宙風》,以刊登小品文為主,提倡幽默、閑適、性靈。
《論語》前期文章尚能觸及時弊、幽默中含諷刺。1934年後,諷刺鋒芒日益減弱,幽默也流於說笑話。
*戰國策派:活動於抗戰中期,因陳銓、林同濟等創辦的《戰國策》而得名。
主要成員:陳銓、林同濟。
文藝上:主張以「恐怖·狂歡·虔恪」為創作的「三道母題」。
代表作有陳銓的劇本《野玫瑰》,把國民黨間諜作為民族英雄歌頌。

(時間問題,沒法一一細談,上面的一些有的也不太全面,是我自己備考的一部分參考資料,試著看看吧)

6. 海派文學的代表作及評價

海派小說!是新文學的世俗化與商業化的體現!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表現的是市民生活,迎合大眾口味。海派小說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題!形成一種性愛小說風尚,是現代人性的新式肉慾小說。後發展為「新感覺派」.
下面是我找的全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初期具有「現代質」的海派小說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和商業化,過渡的描寫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題,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新感覺派是20世紀30年代產生於上海文壇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有劉吶鷗、施蟄存、穆時英、葉靈風等。穆時英被成為是新感覺派的聖手,海派的大將。新感覺派內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誰哈的生活百態,著重病態生活的描寫、畸形的兩性關系及心理等;極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覺、印象,把人物的主觀感覺投射到對象中去;對人物的意識和潛意識進行精神分析,著力表現二重人格,並追求小說形式技巧的花樣翻新。代表作有穆時英《夜總會里的五個》《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開拓了文學表現的內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頹廢、悲觀傾向。
海派小說 1、 初期海派:接續鴛蝴派的文學商業性傳統。
①概說
新文學的世俗化、商業化。 表現市民生活,迎合大眾口味。
過渡性都市描寫。 沉醉於物質享受而又有負罪感。
「都市男女」主題。 性愛小說風尚,表現現代人性的「新式肉慾小說」。
重視形式的創新。 上海追新獵奇的風貌。
②張資平
經濟和性的雙重壓抑主題,徹底的媚俗化。
「三角多角戀愛小說家」,顯示出海派的駁雜。創作《苔莉》後與創造社鬧翻。
《最後的幸福》《長途》《上帝的兒女們》
③葉靈鳳
以感傷戀情小說為起點,中國心理分析小說最早的推行者之一。
31年後轉向對都會女性的動態刻畫。最現代的文體,狂放頹喪背後潛藏著舊式的溫婉。《朱古律的回憶》《七顆心的人》
還創作過通俗長篇小說。
2、 新感覺派
最完整的一支現代派小說。海派承上啟下極重要的一個階段。
現代人的眼光,新異的現代形式。文化根源和外來影響。
①劉吶鷗
《都市風景線》集 發現上海的現代性,對都市人生存處境的體驗。感覺意識流動跳躍的文體,五光十色又混沌不清,缺少批判力。 《殘留》《風景》
②穆時英
「穆時英筆調」 心理型小說流行用語和特殊修辭,文字暴發戶,激烈的動作性描寫。
《南北極》集 下層流浪漢生活,筆調短促別致的寫實。
《上海的狐步舞》 無數條線索、無數個故事構成的「蒙太奇的語法」。
《黑牡丹》 逃離都市,舞女生活段落。
《夜總會里的五個人》《公墓》《白金女體的塑像》
都市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總體的批判和局部的迷醉,潛在的哀婉氣息。
③施蟄存
心理分析小說堪稱獨步。不斷嘗試新技巧。城鄉二元傾向。
《上元燈》集 初戀懷舊情緒、小市民生活
《鳩摩羅什》 轉向以精神分析學說創作心理小說。
《將軍底頭》《石秀》《李師師》 重新解釋歷史人物和事件。
《梅雨之夕》《獅子座流星》現代環境下的女性世界,由情愛透視人性。
《春陽》 「文化碰撞結構」,社會變遷隱約包含在人物心理變遷之內。
④黑嬰 都市流浪女成為都市女主人。
《1000尺卡通》《雷夢娜》《傘·香水·女人》《咖啡座的憂郁》《女性嫌惡症患者》《回力線》
⑤禾金 《造形動力學》《副型愛鬱症》《蝴蝶樣》

7.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一批用現代派手法表現都市生活的小說家,被人們稱為什麼派

海派新生代嘍

8.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現代主義文學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現代主義文學公認的開山鼻祖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福樓拜的《情感教育》。而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則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代表作品
1、在詩歌上:
奧地利的特拉克爾和韋爾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國的海姆、貝恩
2、在戲劇上:
美國的奧尼爾:《瓊斯皇》(1920)作者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毛猿》(1921),副標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馬士革去》、《鬼魂奏鳴曲》
3、在小說上:
奧地利的卡夫卡: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城堡》(1915)、《變形記》(1915)

熱點內容
古代言情小說男主特別強的 發布:2025-09-11 04:24:54 瀏覽:270
重生古代小說排行榜完本 發布:2025-09-11 04:19:15 瀏覽:253
玻璃美人煞小說好看嗎 發布:2025-09-11 03:21:51 瀏覽:289
有肉又甜小說雙處校園 發布:2025-09-11 02:48:41 瀏覽:941
女言古言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11 02:17:00 瀏覽:159
好名小說名字 發布:2025-09-11 02:10:38 瀏覽:635
亂世女追男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11 01:05:57 瀏覽:128
穿越現代小說女強 發布:2025-09-11 00:38:15 瀏覽:300
更新很難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9-10 23:21:14 瀏覽:966
重生蛋地球的小說閱讀 發布:2025-09-10 23:09:06 瀏覽: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