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論西方現代小說的發展

論西方現代小說的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8-27 04:34:23

Ⅰ 西方小說史

天哪,夠寫一本書了。
簡單說行么?
西方最早的是史詩和戲劇,雖然不是小說,但是還是敘事性質的。
西方的小說應該是18世紀出現的,英國的菲爾丁知道么?他大概應該是西方小說的先驅,《湯姆瓊斯》是他的代表作,我看了一半,開頭還很好,可是到後來就受不了了,因為作者總是挑出來婆婆媽媽感慨一番,這大概就是早期小說的特性吧,教育性。
到了19世紀,西方小說達到了繁盛,我們所知道的大家基本都是那個時候的,巴爾扎克,雨果,地更斯等等,這時候的小說就比較成熟了,敘事性較強,大部頭也很多。基本上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現代主義小說出現了,這類小說可能不太重視故事本身,而是通過一些荒誕的東西表達思想,不容易讀懂。比如卡夫卡的。
好了,再多我也不能說了。

我一般不太喜歡回答『一級』提問者的問題,因為很多這樣的人根本不處理問題,連「無滿意答案」也不去選,希望你不會扔下不管。(你也應該嘗試經常回答問題)

Ⅱ 東西方文學的發展概況

東方文學史發展概況

史段——斷限——代表國家

■古代
東方文學是指亞洲和非洲的文學。較之古希臘羅馬的海洋文化,東方各國是典型的內陸大河文化。東方上古文學是指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時期的文學。世界上最古老、最龐大的詩歌總集,人類最早和最長的史詩等,相繼在東方出現。

古代文學
1、民間文學色彩。2、宗教色彩。3、體裁豐富,多種源頭。古代東方文學並非只有一個中心,而是在各自國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逐漸形成東亞、南亞、西亞北非三個中心。
古埃及文學
巴比倫文學
古印度文學
希伯萊文學

■中古
東方中古文學是指亞非地區中古時期的文學。亦即亞非封建社會的文學。
中古文學
1、多民族文學共同興旺。2、各民族文學相互交流,互相影響。3、文學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4、民間文學成為中古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5、宗教意識影響深重。
阿拉伯文學——阿拉伯文學除了著名的《一千零一夜》和《古蘭經》,詩歌創作夜取得了突出成就。「懸詩」是阿拉伯早期詩歌的代表。傳奇故事《安塔拉傳奇》在阿拉伯地區流傳之廣甚至超出了《一千零一夜》。
日本文學——與東方其它國家相比,中古日本文學的發展相當完備,各類文學體裁都有優秀的作品問世,成就是多方面的。
印度文學——印度古典梵語文學在10世紀以後逐漸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接近人民生活的用各種地方語言書寫的文字。印地語文學在這些語言文學中最有代表性。
波斯文學——中古波斯擁有一批世界著名的詩人。
朝鮮文學
越南文學
東南亞文學

■近代
東方近代文學是指亞非地區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的文學。亦即亞非地區處於殖民地、半殖民地時期的文學。東方近代文學是過渡時期的文學,只有近百年歷史,發展不夠成熟,但在日本和印度兩個受西方影響較早的國家取得了相當大成就。
近代文學
1、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2、在發展過程中受西方各種思潮的影響很大,一些國家社團林立,流派眾多,文學創作表現出一定的復雜性。尤其是在日本,這種現象十分突出。3、作家數量驟增,作品數量多,影響大,成果大。4、東方近代文學在亞非各民族文學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的轉折意義,具有不可替代的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日本文學——日本近代文學是指從「明治維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文學。一般分為四個階段:1、啟蒙時期,即近代文學的醞釀階段;2、奠基時期:即近代文學的產生階段,出現了近代文學史上有深遠影響的文學理論著作和文學作品;3、發展時期:即近代文學的豐收階段。重要的文學流派都出現在這一時期;4、分化階段:即近代文學走向衰落的階段
印度文學——近代印度文學中,孟加拉語文學和印地語文學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

■現代
東方現代文學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特別是1917年十月革命前後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一時期的文學。是東方人民用自己的抗爭結束西方殖民主義者壓迫歷史的文學。
現代文學
1、反帝反封建成為各國文學的共同主題。2、無產階級文學是現代東方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3、一些主要國家產生了有組織的文學社團,開展有組織的文學運動。5在創作手法上,以現實主義手法為主。
日本文學——日本是現代東方文學成就顯著的國家之一。日本現代文壇最終形成兩極分化、雙峰並峙的格局:以反映現實為主旨的左翼文學和以追求藝術美為主旨的新感覺派。獨具魅力的大眾文學也在30年代形成。無產階級文學是日本近代文學的組成部分。
印度文學
朝鮮文學
阿拉伯文學

■當代
東方當代文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文學。
當代文學
1、鮮明的政治傾向。即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贊頌人民反帝反殖的英勇斗爭2、與世界各國文化的積極交流。3、民族特徵。
日本文學——當代日本文學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時期:
1、1945-1950,為戰後恢復期——【戰後派】是指日本適應新時代而登上文壇的第一批新作家。他們以1946年創刊的《近代文學》雜志為中心,以所謂尊重個性、藝術至上為基本精神,提倡文學獨立於政治之外,主張作家不受政治黨派和理論束縛;
2、1951-1960,為戰後過渡期——【第三新人】5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復甦,文學發生新的轉變,「第三新人」登場。他們以纖細的感覺和小市民的意識取代了戰後派雄心勃勃的風格,他們的創作常以朝鮮戰爭和日本軍需經濟為背景,嫌惡政治性的意識形態,以日常生活的感覺構成自己的世界。因此也被稱為「相對安定期的作家」、「軍需文學」;
3、1961-現在,為新文學展開期——新人作家,以各具特色的藝術手法表現當代所關注的事件與問題。
印度文學
埃及文學——當代埃及是北非地區文學成就最高的國家。納吉布·馬哈福茲被譽為埃及小說界「金字塔」的著名作家。198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黑非洲文學——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廣大非洲地區。

Ⅲ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產生的社會歷史及哲學背景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分很多流派,它們大多產生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
在那個時代的世界,科學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奧斯特、法拉第等科學家發現了電磁現象並製造出來發電機,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氦核實驗而發現了原子核;弗萊明爵士發現了青黴素;福特汽車公司使用了標准化生產線實現了大批量生產。
所有這些一方面使人類發現自己是多麼的偉大,甚至盲目的以為「連上帝都能戰勝」,另一方面也使很多人陷入到了無邊的寂寞和痛苦之中。人彷彿一下子變成了一台機器,變成了一個「非人」,哲學家、文學家開始產生了巨大的困惑。表現主義文學家弗蘭茨·卡夫卡,把人比喻成一個「甲蟲」《變形記》;存在主義文學表現了人類所處的困境是一個「地獄一樣」的世界(薩特《牆》);意識流把人的自由思維融入到文學之中,展現了文學更廣闊的敘述空間,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黑色幽默反應了社會的荒謬和顛倒,約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垮掉的一代」反應出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毫無追求和信仰的狀況,金斯堡《嚎叫》。
文學新流派的產生是與社會的巨大變革息息相關的,同時也反應出和推動了社會的巨大變革。

直接輸入,不參考任何材料。

Ⅳ 簡述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產生根源及歷史地位

現代主義文學

主要內容:象徵主義 表現主義 意識流小說 存在主義 荒誕派戲劇 黑色幽默


現代主義文學

它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西方國家出現的全面否定傳統文學的審美價值和經驗,進行新的思想探索和藝術創新的各種文學流派的總稱。(一般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荒誕派戲劇、黑色幽默等流派稱為後現代主義。)現代主義涉及繪畫、音樂、戲劇、電影等藝術領域,是20世紀具有代表性的文藝思潮。



現代主義文學的形成:

1. 西方現代工業社會的產物;

2. 西方現代非理性哲學和現代心理學結合的產物;(叔本化的唯意志論、尼採的權力意志、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弗洛伊德的潛意識論)

3. 西方文學自身發展演變的結果;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思想特徵;強烈的文化批判傾向;


突出的表現異化主題:

1. 自然與人的關系的異化,主要是物質世界對人的異化,表現了物質和精神的對立;

2. 社會與人的關系的異化,主要指社會對個體的人的異化,表現出整體的人與個體的人的對立;

3. 人和人關系的異化,即他人對個人的異化,表現人與人之間的對立;

4. 人與自我的關系的異化,主要指人的個性的異化,自我的消失,個人對自我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的懷疑。


藝術特徵

1. 強調表現內心生活和心理真實,具有主觀性和內傾性特徵;

2. 普遍運用象徵隱喻的神話模式,追求藝術的深度模式;

3. 提倡「以丑為美」,「反向詩學」,大量描寫丑的事物;

4. 技巧上熱衷於革新和實驗,具有形式主義傾向。







Ⅳ 中西小說比較的發展前景急急急!

其實中西小說比較的發展前景和比較文學的發展前景有的類似。我們也可以對比較文學的發展前景做一下分析和歸納。
我們可以進行分類討論。
趨勢之一:主題的發展。中西小說主題比較何煥群人類面臨著大致相同的問題,所以反映社會生活的中酉小說有著共同的主題.但是當代畫方小說對所謂永恆的主題,比如生與死、愛與恨大大強化,對人類的生存狀態和死亡意識給予深切的關注;熱衷於表現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沖突,...《雷雨》和《呼嘯山莊》
趨勢二:中西敘事理論的三對概念發展:一線穿與整一性、間與障礙、間架與插曲,對它們的來源、特性及其在敘事文本中的運用做了辨析和比較。
趨勢三:這既是以往的特點也是前景:從結構布局上看,中西在小說情節結構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中國小說多是線性結構,強調故事性;而西方小說則多是團塊結構,注重場面描寫。從敘述角度上看,中西方的古典小說在早期的發展過程中都經歷了「人隨事轉」的過程;中西方小說進入到近現代成熟期以後,重情節輕人物的傾向開始改變。從人物描寫上看,中西古典小說有明顯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中國古典小說注意寫人物細節的動態過程和動作特徵。這種動態的細節敘述使得中國古典小說能夠「極省儉」地畫出人物最有特徵的神韻。而西方小說,特別是西方19世紀下半葉以後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則多從人物的心理、意識中選取、提煉人物的情感細節,形成與中國古典小說有著明顯區別的描寫人物深層意識和深層心理動機的藝術特徵。
趨勢四:心理描寫特點上,中國小說在向西方小說學習,在 五四之後中國小說的發展道路上時刻都有西方小說的心理描寫的影子!

Ⅵ 如何評價現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

20世紀初主流文學是歐美現代派文學又稱現代主義文學,它包括後期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等幾個重要文學流派。
20世紀初的西方社會已呈現城市化、工業化、機械化的面貌,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產生了劇烈的改變。
人際關系: 孤獨感和無所依靠的心境是現代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
社會關系的特徵: 「非人化」 過程,
文藝家與讀者關系的疏離
戰爭和革命
生產力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科學研究 的理論發現
非理性主義哲學
思想特徵
首先,現代主義具有強烈的文化批判傾向。
其次,現代主義文學突出地表現異化主題。這種異化主題,主要從自然與個人、社會與個人、個人與個人、個人與自我的關系4方面表現出來。
藝術特徵
首先,現代主義文學強調表現內心生活和心理真實,具有主觀性和內傾性特徵。
其次,現代主義文學普遍運用象徵隱喻的神話模式,追求藝術的深度模式。
第三,現代主義文學提倡「以丑為美」、「反向詩學」,大量描寫丑的事物。
第四,現代主義文學熱衷於藝術技巧的革新與實驗,某些作家的創作具有形式主義傾向。

Ⅶ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影響

這個僅供參考吧

最近十多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風」也開始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不僅漢語里多了很多的音譯詞,例如「摩登」,「可樂」等等。過西洋節也成了卷過上下所追逐的時尚風氣,就拿眼下的聖誕節來說,各家店鋪把小店裝飾的五彩斑斕,各種搞促銷活動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開始准備各式各樣精彩的活動,情侶們紛紛上街,學生們歡天喜地。這些現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強大的滲透力。那麼西洋文化是什麼時候開始向中國開始滲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處呢?為什麼中國人那麼熱衷於過西洋節呢?下文我們來分析一下。

其實西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的影響在漢代就開始了,當時的羅馬帝國就與中國的東漢王朝開始了交往,這種交往的途徑就是通過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到了唐代以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頻繁,最重要的一個標志就是***的傳入,當時***在中國稱作「景教」,教徒一度發展到數十萬人,這是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滲透。但到了唐朝晚期,軍閥混戰,***在中國的發展逐漸走向了沒落。第二次滲透,是元朝。當時因為蒙古帝國的影響力,大批的西方傳教士湧入中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馬可波羅,他的《東方聞見錄》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中國成為西方垂涎的伊甸園從此開始。第三次滲透是在明末清初,時值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並開始向中國推廣西方的一些先進技術及先進理念,著名的有利瑪竇,湯若望等,可惜當時中國的統治者並沒有注意到這些人所傳達的東西,中國繼續沉眠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等到了第四次滲透,已經是鴉片戰爭以後了,中國開始遭到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四次的滲透初期仍是外國人通過傳教向中國人灌輸西方的宗教哲學經濟政治思想,但到了後期,一批批愛國青年成為了傳播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的主力軍。第五次大規模滲透就是在改革開放後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湧入中國,深深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國人開始喝可樂了,中國人開始關注好萊塢了,中國人喜歡上NBA了,中國人愛上過洋節了,中國人的水平要用英語來衡量了,可見,第五次滲透的影響力大大超過了前四次的滲透,因為,它已經徹徹底底的征服了這個民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那麼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處呢?為什麼能夠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度?我認為有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們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為什麼說我們自身的原因是第一位呢。我們還是要從歷史方面來看。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開始分化為三個派別,一個是保守派,一個是激進派,一個是中間派。保守派主張一成不變,繼續走老路子;激進派主張全盤西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落後的根源;中間派則認為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就能強國禦侮。一開始中間派掌權,開始推行所謂的「洋務運動」,但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證明中間派不足以改變中國現狀。於是激進派開始上台,發動了所謂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運動,中國的傳統文化被逐漸唾棄。新中國成立後,又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階級斗爭階段,特別是文革時期,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尤為嚴重。由於長期對傳統文化及傳統節日的輕視,使中國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滿足上的空虛。恰好改革開放以後,西方文化那種多樣性及多彩性,彌補了中國人長期壓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所接受,並迅速擴展開來。從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來說,西方文化是一種非常講究的文化,特別是文藝復興以後,給中世紀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優雅的元素,於是誕生了莎士比亞,達芬奇等一大批天才文藝作者。並且西方文化宗教氣氛濃厚,所以又給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層神聖神秘的外衣。這些原因都給嚴重缺乏文化寄託的中國人強大的新鮮感。正是由於以上種種原因,造就了中國目前洋文化流行的局面。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來面對這股越來越激烈的「洋流」呢?有些人認為應該全盤抵制洋文化,去年不是有十幾個名牌高校的博士聯名抵制聖誕節么,就是全盤抵制的具體表現。一些國家就非常的注重自己的本國文化,對外來文化有很強的抵制情緒,比如法國,法國人對於英語的滲透傷透了腦筋,並且經常製造一些法語詞彙來取代英語的單詞。但是大部分人對洋文化的湧入還是抱著理解寬容的態度。中華文化本來就是一個在不斷融合中產生的文化,所以文化的包容性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點。舉個例子,外國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少有國家境內流行著數種宗教而不發生沖突。中國就不一樣,境內有佛教,***教,道教,並且教派也不是單一的,就拿佛教來說,既有禪宗又有密宗,但中國就沒有出現教派沖突。還有,中國人信仰也有很大的包容性,即信菩薩又信神仙,信仰的雜糅一個很明顯的證據就是《西遊記》里道教神仙系統與佛教神仙系統的交流。這在外國的文學作品裡是極其少見的。所以包容性使中華文化最大的特點。所以我認為,面對滾滾而來的洋流,我們應該包容接受,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我們自己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在保存傳統文化和對待西洋文化上,日本人就做的非常好,因此我們應該像日本學習如何保護本國的傳統文化。近些年來,韓國利用中國對傳統文化的忽視,將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申報為韓國的文化遺產,這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恥辱,所以我們在接受洋文化時不能捨本逐末,讓我們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在我們手裡旁落他家。振興民族文化才是我們現在最大的責任所在。

20世紀西方文學對於以往文化和文學的壓縮以及對於未來文化和文學的開拓 ,在很大程度上為中國作出了現代性文學與文化模式的參照。 2 0世紀西方文學對中國文化和文學的影響主要發生在兩方面 :一方面是對於中國人性品質與社會文化結構的沖擊和改造 ,另一方面是對於中國古典審美觀念的改造。延伸至 2 0世紀後期 ,西方對於文學的文化性困惑和思考 ,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產生了富於整體性的和反思性的啟示。文學單一的歷史傾向和文學單一的文化品質在現代文化語境中遭到破壞 ,它將使人們從文化的整體角度來接受外國文學的影響 ,以思考 2 0世紀中國歷史提供給我們的文化形象

這個應該更適合你的需要

一、從文學到歷史的重疊
對於中國文化現代性與外國文學關系的思考,引出了中國文學和文化以及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一系列問題。現代性本身相對於傳統性而言,但它意味著很多悖論,它既有內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既是現實的,又是歷史的,既是現代的,又是古典的。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的文化。對外國文學的翻譯、介紹、研究、批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改寫,它經過了專門性和職業性以及不同人文精神的過濾,被中國文學作品模仿後而再次被改寫。西方文學的現代性主題,在中國文學中可能完全被加以改寫。這種對現代性的改寫產生了中國文學自己的現代性,如李金發象徵主義詩歌與先鋒歷史小說的中國式追求和古典化內容描寫。直接作為文化因素介入中國文學、社會、文化和歷史的外國文學,與被模仿而改寫的外國文學作品,都對中國的文化和歷史產生了影響,而它們自己又是這種文化歷史的一種表現。
現代性對於世界和中國來說,都是一個凝縮的人類形象、久遠的歷史進程,因為現代性並不是與歷史和傳統完全割裂、孤獨地突然產生的,它是將人類幾千年的追求壓縮在一個特定時空中而爆發出來的。現代性在20世紀才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在古典時代,中國社會並沒有西方那種幾百年的前現代時期,中國的現代性是在西方現代性形象的刺激下才產生的。西方文學的現代性行程,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促進了中國文學的現代化行程,它使中國文學避免了無謂的錯誤代價,並縮短了時間行程,同時在空間上極大豐富了中國文學的擴張性變異。西方文學在20世紀對於以往文學的壓縮和對於未來文學的開拓,在很大程度上為中國的文學與文化模式作出了現代性的參照,使中國文學不必花費過多代價就獲取了對自己有益的經驗。20世紀文化交流與對話的情境,使中國文學有了獲取外國文學和文化經驗的可能和機遇,進而轉換為一種歷史動力,反過來又在歷史中發揮人的本質性作用,以促進中國現代化的過程和中國歷史的跨越。
我們可在中國20世紀的整個歷史中發生的重大歷史轉變、藝術轉變、人性變異和文化尋求中,發現西方文學不斷出現的身影,尤其在20世紀晚期愈益見出它的濃重。20世紀西方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主要發生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對於中國人性品質和社會文化結構的沖擊和改造,另一方面是對於中國古典審美觀念的改造。前一方面與中國古典文學的言志載道性質相一致,在這種變化中傳達西方文明的信息是主要的,後一方面則與中國古典文學性質不相一致,它展示了一種與社會歷史相分離的純粹的藝術審美化詩學觀念,而非中國古典的人倫政治化詩學觀念。
受到外國文學直接影響的20世紀中國文學發端,緊密地與中國歷史進程、中國社會變化、中國文化思想、中國國民靈魂結合在一起,並誕生了中國20世紀的歷史功利化文學傳統。西方文學在中國最早的出現,追隨著鴉片戰爭的煙雲飄來。20世紀初,在中國最早、最多介紹的,是批判現實主義。鄧世昌和官兵們的身影,隨著北洋水師的鐵甲艦轟然沉沒在黃海的滔滔巨浪中時,人們企盼著堅硬的鐵甲艦和沉雄的大炮轟鳴來護衛國門,但那時這一切都沒有,於是出現了文化救國的聲音。中國古典士人認識到,甲午海戰的失敗,不僅是政治和軍事的失敗,更主要的是文化的失敗,於是他們主動打破文化封閉和文化自戀情緒,企圖改革,於是出現了近代的小說界革命和詩界革命。戊戌維新的失敗,使中國文化人進一步認識到,要救國,首先要用文化救人的靈魂和品質,魯迅「救救孩子」的吶喊,便產生了中國第一篇模仿西方人性聲音的白話小說,郭沫若摧毀舊世界和舊靈魂的自焚烈火,開創了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一代詩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外國文學的直接影響。中國文學的主流發展始終與中國現代社會的變動形影相隨,在戰爭與革命的背景中隨時能夠擇取那些對於中國現實最需要、與中國社會具有最直接現實關系的外國文學作品。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國文學中,針對文革期間對人性的摧殘和破壞,強烈凸現的是受到西方文學影響的人性和人道主義精神,同時也有大量偏重於人道主義的外國作品被重新介紹或強調。
這說明,中國的人性精神從20世紀初魯迅的作品呼喚西方人性精神,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已能與西方人性精神產生應和。這種人性精神的被喚起和主要表現,都由文學作為主體來完成,或者轉移為中國文學作品,或者由西方文學作品直接表達。這種文學中的人性現象的轉換和流程,表明了西方文學對於中國社會和歷史發展的巨大影響,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隱性動力之一。
那種追求純粹藝術審美化立場的外國文學思潮和作品,則從另一方面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現代性行程。可以說,整個20世紀中沒有西方這種藝術哲學的影響,沒有大批對於這種審美立場的接受、思考、追隨、實施和改變者,便沒有中國的真正文學和文化現代化行程,也不會使大批中國人的生存觀念和藝術欣賞趣味同時得到改變。
二、純粹審美身影的呼喚
西方文學的現代性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並不是對中國已有文學、文化和社會傳統的絕對對抗和排斥,而是讓中國現實與西方文學、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產生交流和對話,以融入並影響中國文化和文學的現代進程,使中國文學在歷史以及自身的現代性中得到解放,由載道言志的單一文化審美意識而變換出文學審美獨立性和藝術自主性的傾向。
中國文學一開始就確立了一種載道傳統的文化審美意識,沒有西方那種尋求藝術自立和以純粹的藝術內容來尋求審美境界的傳統,中國古典文學的所有重要作品,除了極個別的作家,如屈原、李白的部分作品外,幾乎全部是以其文化內容來確立其審美境界的。這種中國古典的文化審美立場迫使中國文學的主流傳統只能在有限的藝術空間加以變化。中國古典文學家,首先是一個古典文化人,應具有憂國憂民的使命情懷,而不是獨立藝術化的審美情懷。中國古典文人的文化與藝術一體化品質的獨特,在於涉及到世俗權力問題,即報國救民就要出將入相,千古風流。而這與西方的傳統又不一致,西方的藝術家,自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再到現代,一直就是相對獨立的,他可以不涉及權力體制而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的藝術創造者。中國古典文學的美學傳統和文人品質,限制了中國文學的再創造可能。因此,中國文學始終以詩歌為主要文學樣式,詩歌便於士大夫及時述懷詠志,並且由於文人與權力體制的密切關系,古典文人隨時因官位的升貶而使命運沉浮,詩歌也便於表達這種生命情懷和生存境遇的變化。中國古典文學一直以詩歌為主體,「天不變,道亦不變」,文學的載道言志本質不變,但在一次次詩歌變體的轉換中進行不同的表現:詩經楚辭、漢魏詩賦、唐詩宋詞、散曲雜劇,每種詩體都將一種形式推向絕對成熟後,便封鎖了自己繼續發展的道路,使後人對這種詩體再也無法逾越,不得不尋求詩體的再一次變化,多種文學形式的出現,尤其是小說的出現,是明清以後的事,並且不能作為主流文學登堂入室,文人士大夫視為正宗文學作品的,仍是詩歌。嚴格地講,郭沫若開創的現代詩風,仍然延續著這樣一種傳統,古典詩詞的形式變成了白話詩的形式是其最大的變化,而其以文化立審美意境的詩歌意識,仍然具有古典性質。
文學形式的流變或不變,標志了一種文學審美觀念的變化。西方文學,一方面主流文學對於文學樣式的採用並沒有絕對的惟一性,在其文學發展的流程中,不斷地變化出多種形式,如古希臘戲劇和神話、史詩、騎士抒情詩、市民小說等;另一方面,任何一種文學形式並沒有絕對的成熟性,因而總在不斷的豐富和變化中,形成了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多元並存甚至狂歡化的局面。
正是西方審美觀念的影響,帶動了中國文學在現、當代的根本變化。對於文學來說,如果東西方人類文化與歷史、文學與歷史的關系具有相似性,那麼最重要的區別和特性便體現在文學的審美傳統和形式上。因此,西方文學如果和西方其他文化成果一樣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那麼最重要的不在於西方文學攜帶的思想信息,而在於其對於中國文學形式和審美觀念的改變。當然,文學的形式與內容是一體化的,也正因為這樣,西方文學作品對於中國文學作品的影響,對於中國人審美需求的影響,才真正影響到了中國的思想和文化進程,並進而影響了中國的歷史和社會進程。這正是文學作為藝術的特性,它可能是先使人得到藝術享受和審美接受,然後才進一步進行精神提升和靈魂飛越。究竟藝術品的形式和內容哪個先影響了人們,這可能是藝術心理學永遠說不清的問題。但無論如何,文學作品的形式特徵和美學表現,是其對人產生影響的根本所在,也是其在人類歷史中享有特殊文化存在的理由。因此,實際上,西方文學作品在20世紀的中國歷史進程中,產生了巨大的社會作用和歷史影響,它不但直接影響了人們的實際生存行為,而且通過對中國文學的改變,對中國人美學和藝術觀念的改變,再次轉移為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潛在資源。
20世紀20年代,李金發受到法國象徵主義和印象派繪畫以及文藝復興浪漫精神的影響,在中國寫出了具有濃烈象徵主義氣息的詩,這些詩與當時中國詩壇以現實為詩的風氣形成了對抗,它追求生命的審美表現和理想境界,追求在藝術形式上十分精緻的、純粹的抒情表現。接下來的徐志摩、戴望舒的現代詩派和後來的「九葉詩人」,也都具有這種傾向。這種追求藝術和生命的純粹審美統一的傾向,在20世紀晚期的中國先鋒小說中得到了一次爆發。先鋒小說家們受到當代西方注重形式和審美的作家的啟示和鼓舞,追求一種形式主義小說,力圖使靈魂提升、理想追求和生命現實同時在小說中變成一種浪漫化和審美化的實現。
從李金發的象徵詩對中國審美原則的沖擊,到先鋒小說將西方審美原則在小說中毫無顧忌地加以實現,標志了西方文學對於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和生存觀念的同時改變。審美觀念從根本上講與生命觀念是一體化的,文學作品是生命的藝術實現和靈魂的美學提升。當具有西方文學明顯影響的文學作品被改編為電影時,美學觀念已轉換為生命觀念在大眾媒介中得到一次驗證。大批的中國百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真正從審美和生命觀念上去接受這樣一些電影,但這些電影中流露出來的明顯的西方生命意識和社會意識,例如弗洛依德主義在《菊豆》中的表演,還是和西方的生存觀念與文明態度產生了具有普遍性可能的應合。
三、文化性文學形象的訴說
20世紀後期西方對文學的文化性困惑和思考,對於中國的文學和文化賦以了整體性和反思性的啟示。文學單一的歷史傾向和文學單一的文化品質在現代文化語境中遭到破壞,將涉及到文學的基本歷史傾向和文學表現的基本品質與文化的關系。
由於20世紀人文學科各個領域爆破性的突進、延伸和擴展,歷史文明產生難以預見的深度和邊緣化連接,整個人類文化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系統。這個系統中的任何一個子系統或個別部分都與其他部分和個子系統區別開來,同時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在這樣一種文化語境中的文學,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文化擴張,形成了文化性文學的種種解釋和趨向。產生於這樣語境中的西方文學,具有文化的豐富性和延展性。由於文化性文學的形成,西方文學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由意義追問的單向性轉換為多向性,但都集中於對人的生命、生存和境遇進行文化性追問,而不是進行單純的歷史性或思想史式的追問。這種文學的文化性思考和解釋,必然影響到中國文學和文化。
當我們不孤立地看待中國文學、文化和社會的理代性時,便自然會發現它是處於一個自我系統和龐大文化結構中。中國文化、歷史過程中的外國文學和20世紀中國文學,都是在整個人類的歷史過程和文化結構之中。中國文學的現代性,當然也是在中國歷史的現代性和人類文化的現代性之中。
文學的文化性,可以從文學內部來反觀整個文化形象,也可以從文學與其他文化樣式、藝術樣式的關系中去考察文學的意義。從文化層面提倡多元、互動、整體的文學,對於將進入21世紀的中國社會和文化,具有一種宏觀性的歷史作用,它將使人們從文化的整體角度來接受外國文學和外國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以思考20世紀中國歷史提供給我們的文化形象,思考和發現21世紀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要求與可能,思考和發展人類文化整體的歷史性過程,反觀文化對文學的種種影響和作用。
從文化性文學視角看,一個時代的文學座落於文化之中,一個時代的文化是一個有區別的整體,各個被區別的部分之間會相互對話、交錯、滲透,但一個時代的文學更注重的是文學與其他文化部落的聯系。整個外國文學,尤其是歐美文學整體,對於20世紀中國文化的斷代景觀已經形成了影響,融滲於20世紀中國文化中,而不僅僅是20世紀中國文學中。每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也許沒有意識到,如今中國的世俗文化、精英文化意識和生命觀念,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西方文學作品的影響,西方文學作品所帶來的文化精神,一點一滴地滲入並傳遞到中國人的生命意識和文化觀念中,例如,魯迅最早以小說表現的啟蒙精神與世紀晚期的某些文學作品人文精神的高揚、20年代張資平對於愛欲與文明沖突的書寫與林白等對個人愛欲轉化為生命感覺的書寫,最早都發生於西方文學作品,而中國人慢慢已適應了這樣一種生命觀念和它的文學書寫。
外國文學對於中國文學、文化和社會,從最初對現實直接施加的外在影響,到後來對文學作品的形式和結構的內在影響;從單獨的文學評價,到成批成套的文本譯介;從零星的作品研究,到對文學流派和思潮的研究,再到對不同西方現代文化思想的介紹與引進,終於在20世紀晚期形成了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的龐大籠罩和戰略性影響,使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的關系轉換成一種文化性整體控制、多元互動的關系。西方文學引發的文化性文學將文學置放於宏大的文化結構整體中,來觀察和激發文學的文化作用,但其根本基點仍在於文學本身獨自的各種特性上,如果忽視文學本身的特性,便無法真正激勵文學的文化作用。
文學的文化作用來源於西方現代文學研究中所產生的各種文化方法,也產生於現代西方文學作品的文化意義追尋。所謂文化性文學,主要由兩方面意義構成:一是對於文學意義的文化闡釋和文學主題自身意義的文化性。本質上,文學的文化性意義,是古典性文學主題的文化性擴充和延展。對於文學意義的闡釋,則是古典式歐洲闡釋方法的豐富、擴大和變異,尤其是多種文化方法所產生的文學作品意義的悖論性和邊緣性,形成了20世紀晚期外國文學的奇異景觀,在中國則要加以中國傳統的闡釋方法和概念。二是多種文化方法的刺激,產生了文學的新方法,新藝術特徵和新表現空間,這些新文學樣品往往是反傳統的,它們的主要意義對於人類來說,也許不在於經典性的文學豐富,而是啟示性的文學豐富,例如阿蘭·羅伯-格里耶的畫面式手法,博爾赫斯的迷宮式手法、托馬斯·品欽的片斷性手法、庫爾特·馮尼格特的科幻式手法等等,而電子技術對於文學作品的影響不論正面和負面都是難以預料的。

Ⅷ 西方現代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

影響如下:

沒有外國文學,文化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的產生是無法想像的。中國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內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而形成的新的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是吸收外來文學營養使之民族化﹑繼承民族傳統使之現代化的過程。近代中國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中國現代文學產生於這一文化背景下,正確的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外來文化,直接關系著現代文學的發展。

(8)論西方現代小說的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文學的文化背景

(一)文學成為重大社會事件的構成部分,文學呈現出明顯的階級、政黨、政治意識。社會革命和政治運動往往以文學作為發端和具體表現。

(二)社會意識對文學審美意識具有重要影響,文學主體性弱化,文學有社會革命附屬物傾向。

(三)社會政治事件往往成為文學創作的題材源,引發文學創作和理論論爭。

Ⅸ 簡述西方文學的發展及其階段

從公元前6世紀直到20世紀,西方文論大體上經歷了古希臘羅馬古典主義--中世紀神秘主義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17世紀新古典主義--18世紀啟蒙主義--德國古典美學的文論--馬克思主義、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等階段.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西方文論呈現出一些規律:1.西方文論的發展受著西方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狀況的制約.2.西方文論的發展受西方哲學、美學的影響,大體經歷了:自然本體論文論--認識論文論--社會本體論文論(精神本體論文論--語言本體論文論),在18世紀形成了大陸理性主義和英國經驗主義的兩大文論思潮的對立,在20世紀形成了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兩大對立的文論思潮.3.西方文論的發展還受到文藝的內在構成要素的左右,19世紀以前西方文論主要是社會和作品的研究,19-20世紀轉向作家、藝術家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以後又轉向接受者、讀者的研究.4.西方文論的發展同時還由於人類主體的心理因素的演變而變化發展,大體呈現出由理性到感性,由神學理性到人文理性,由意志到直覺,由顯意識到無意識,由全方位到單個心理因素再到多元心理研究.5.西方文論的發展與西方文學的發展一樣,形成了廣義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相輔相成的思潮.

Ⅹ 簡述小說發展的歷程

小說發展的歷程

1、先秦兩漢萌芽: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與史傳文學等。

2、魏晉南北朝的雛形:志怪與志人,實錄。干寶《搜神記》為志怪小說代表,「發明神道之不巫」;劉義慶《世說新語》為志人小說代表作,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名士風流軼事。均缺乏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短小,語言精煉,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寫。為後來的小說發展打下重要基礎,但它們還不是成熟的小說作品,只是粗陳梗概的小說雛形,是從「叢殘小語」到成熟小說的過渡。

3、唐代的成熟:軼事小說、志怪小說、傳奇小說三類。

1)古典小說在唐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是,作者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及由此而決定的小說新的審美特徵。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十六:「變異之談,盛於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也講到唐人「始有意為小說」。

2)唐代傳奇與六朝志怪之間一個重要區別就是現實性大大增強,描寫社會人事,關注現實人生,由神怪走向現實。題材擴大,大致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A、愛情婚姻:元稹《鶯鶯傳》、白行簡《李娃傳》、李朝威《柳毅傳》、蔣防《霍小玉傳》、陳玄佑《離魂記》等;B、俠義英雄:杜光庭《虯髯客傳》、袁郊《紅線傳》、裴鉶《昆侖奴傳》《聶隱娘》等;C、歷史題材:陳鴻《長恨歌傳》;D、夢幻題材:沈既濟《枕中記》、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等,實際上是借夢的形式來反映現實生活。

3)唐代傳奇的創作藝術成就也遠遠高於六朝小說。A、故事情節完整、曲折、生動;B、人物形象的描寫,以各種手法表現人物的性格。C、語言方面,文辭華艷,很有文采。人物對話生動傳神。

4、宋元的開拓:話本小說。

1)話本小說來自民間的「說話」藝術,屬於通俗白話小說,它萌芽於唐代,繁榮於宋元,從此以後,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就出現了文言與白話兩條道路。

2)「說話」藝術的產生與城市經濟的發展直接相關,市民階層的壯大,文化娛樂的需求。於是「說話」藝術便隨之出現。當時的「說話」分為四家:A、小說(銀字兒),特指短篇故事,內容多現實故事。B、說經,又分為「說參請」(講賓主參禪悟道等事)和「說渾經」(多包含滑稽、詼諧內容)。C、講史,指講長篇歷史故事,以說為主,有說有評,又稱平話。D、合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大概是兩人表演,對答指物詠題,沒有什麼故事,可能跟小說的發展關系不大。四家中,「小說」、「講史」與小說發展密切相關。

3)話本小說特點:

A、小說創作的目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完全是為了滿足聽眾的文化娛樂的需要,這一目的決定其題材內容、形式體制、表現手法及藝術風格等多方面特點。這些特點往往由聽眾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和審美趣味所決定,同時又反過來影響群眾的思想和審美趣味,在長期發展中,便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通俗小說的藝術傳統。B、短篇小說的話本,在題材內容上幾乎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因此其中人物形象就由志人、傳奇的官僚、知識分子而變成主要是城市下層人民(包括手工業者、商人、妓女等),而且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主要是市民階層的。

C、表達的語言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白話,通俗性是其最鮮明的特色。

D、故事性強,有頭有尾,線索清楚,生動曲折,善於布置懸念,非常引人入勝。

E、注意寫人,特別是注意展示人物的命運。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時,多從其自身的語言和行動來刻畫,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動發展過程中完成,很少靜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寫。

G、在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開頭常有「入話」,中間或結尾處,常穿插或引入詩詞韻語。

總之,宋元話本使得中國古典小說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明清小說的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

4)話本小說的題材內容與代表作品:

小說話本的題材內容可分八種: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朴刀、桿棒、神仙、妖術等,其中傳奇講愛情故事,靈怪、神仙、妖術講神鬼精怪的故事,公案講判案的故事,朴刀、桿棒將英雄好漢的故事,煙粉講婦女的故事,切多與鬼魂有關。比較重要的是愛情故事、公案故事和英雄好漢故事。描寫愛情的作品有《碾玉觀音》、《快嘴李翠蓮記》、《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志誠張主管》等;表現判案的作品有《錯斬崔寧》、《簡帖和尚》等,寫英雄好漢故事的作品有《宋四公大套禁魂張》等。宋元話本以宋為主,大多已經亡佚。明代出現一些集本,如洪楩《清平山堂話本》、熊龍峰的《通俗小說四種》、馮夢龍的「三言」(又收入明代作品)。

今存講史話本有:元代刊印的《全相平話》五種(武王伐紂平話、七國春秋平話、秦並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三國志平話),另有《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等,大致而言,講史話本比較粗糙,思想以上價值不高,但對後來的長篇章回小說的創作積累了經驗。

5、明清的繁榮:

1)繁榮的標志有三:A、古典小說的各種形式體制都已經完備、成熟,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話本、擬話本、白話長篇小說、文言小說中的志怪體與傳奇體。B、作家輩出,名作如林。明代的「四大奇書」,清代的《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等。C、現實主義藝術,在創作方法和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總的特色是豐富、細膩、深刻。

2)明清小說的發展,有四個值得注意的傾向和特點:A、從無名的廣大群眾與文人作家相結合的集體創作,發展為文人作家獨立創作。B、在題材內容上,由寫歷史題材發展為寫現實題材,特別是轉到細致地描寫日常家庭生活,通過普通而平凡的生活現象的描繪,反映重大的社會主題,《金瓶梅》的出現。C、在藝術表現上,從重情節發展到更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在人物描寫上,又主要是帶有理想色彩的傳奇式的誇張描寫發展到寫實,即通過真實、豐富的細節來表現人物,表現生活。人物和生活情狀更貼近於現實。D、長篇小說從題材內容上劃分,產生了幾種最具特色的小說類型: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魔小說、人情小說、諷刺小說、公案俠義小說等。E、出現了兩部帶有總結性的作品:《紅樓夢》是古代長篇小說的總結,《聊齋志異》是古典短篇小說的總結。

6、近代的轉型:1840-1919 古代到現代的過渡與轉型。

1)近代小說特點:A、數量多。B、小說與現實政治斗爭結合緊密,主流是反帝反封建。「四大譴責小說」。C、應政治斗爭需要而作,故藝術上提煉不夠,比較粗糙。D、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在小說的形式與敘事模式上都產生了新的特點,同時又保留了傳統的章回小說形式。

2)形成近代小說以上特點的主要原因:A、社會與時代的變化。帝國的入侵、政府的腐敗無能,引起了文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故通過小說形式來揭露和抨擊社會政治。B、新的小說理論的興起,對小說社會作用的認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C、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產生和發展,印刷業的發達,新聞報刊雜志的大量出版發行,為小說的創作與發表提供了客觀條件。D、翻譯小說的大量出現,必然對小說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

3)近代小說中影響最大的是「譴責小說」,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此外,還有俠義公案小說文康《兒女英雄傳》、石玉昆《三俠五義》。及寫倡優生活的狹邪小說:陳森《品花寶鑒》、魏子安《花月痕》、韓邦慶《海上花列傳》

革命小說:陳天華《獅子吼》、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等。

熱點內容
最好看的風水師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發布:2025-09-12 10:53:22 瀏覽:484
穿越成扶蘇的好看小說 發布:2025-09-12 10:42:25 瀏覽:488
都市修真小說中言情 發布:2025-09-12 10:39:06 瀏覽:252
免費閱讀小說王洋蘇蕊 發布:2025-09-12 09:33:56 瀏覽:489
科幻都市校園小說排行榜完本 發布:2025-09-12 09:18:09 瀏覽:297
偽裝學渣免費閱讀小說無錯版 發布:2025-09-12 09:16:46 瀏覽:568
懶人聽書三體 發布:2025-09-12 08:18:09 瀏覽:124
關於現代修真的小說 發布:2025-09-12 08:14:50 瀏覽:518
推薦幾部主角用長槍的小說 發布:2025-09-12 07:57:32 瀏覽:721
男主對女主好的現代小說 發布:2025-09-12 07:56:50 瀏覽: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