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徒弟姜維現代小說
⑴ 講一個特種兵穿越成為諸葛亮的徒弟最後知道自己是姜維
繼續更呀
⑵ 姜維字什麼他是不是諸葛亮的徒弟
姜維字伯約,但他不是諸葛亮的徒弟,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諸葛亮教授他,小說里純屬羅貫中杜撰。 順便值得一提的是姜維也並非演義里的孝子,他戰敗投降時母親還在魏國,然而他仍舊屁股拍拍跑去蜀國了,虧得曹睿寬大,並沒有誅連他的母親
⑶ 求寫諸葛亮和姜維的同人文《蜀錦》。
這個需要分數
⑷ 姜維字什麼他是不是諸葛亮的徒弟
姜維字伯約,但他不是諸葛亮的徒弟,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諸葛亮教授他,小說里純屬羅貫中杜撰。
順便值得一提的是姜維也並非演義里的孝子,他戰敗投降時母親還在魏國,然而他仍舊屁股拍拍跑去蜀國了,虧得曹睿寬大,並沒有誅連他的母親
⑸ 諸葛亮一生中收了3個徒弟,馬謖、姜維、諸葛瞻,他們能力如何
諸葛亮一生中收了3個徒弟,馬謖、姜維、諸葛瞻,他們能力如何?諸葛亮可以說是三國時期很有影響力的人物,他輔佐劉備打下了蜀國的基業,又輔佐後主劉禪維持了很長時間的統治,對蜀國來說是第一大功勛老臣。
諸葛瞻則是諸葛亮的兒子,而諸葛瞻的綜合水平並不高,因為諸葛亮根本沒有想讓兒子接自己的班。諸葛亮內心只想讓諸葛瞻做一名品行良好的人,不要參與這個國家大事,因此雖然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卻並沒有起到大作用。
⑹ 姜維是諸葛亮的徒弟,他得到了諸葛亮的幾分真傳
姜維,字伯約,號幼騏,人稱「幼麒」,是諸葛亮的徒弟,諸葛亮可以說把自己平生的本事盡可能地都傳授給了姜維,姜維雖得諸葛亮真傳,真乃對於挽救蜀漢這樣的千秋大業來說,肩膀還是太稚嫩了,擔不起,所以最後落得個兵敗身死的結局。
姜維原是魏國天水人,在諸葛亮北伐中,姜維投降了蜀漢。哪一年,姜維只有27歲,諸葛亮就已經非常的欣賞他,諸葛亮給蔣琬寫信,稱「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此後,諸葛亮每次北伐都把姜維待在身邊,一直用心培養姜維,直到自己勞累而逝。
龐統當時卧底曹操身邊,建議曹操將船連在一起,這才給日後的火攻提供了條件。
劉備對龐統的重用並不比諸葛亮少,劉備能夠得到益州,進蜀入川,龐統居功至偉。如果當初劉備聽信龐統的建議,早早將劉璋除了,龐統後來也不會命喪落鳳坡,年僅36歲。
⑺ 有沒有關於諸葛亮和姜維【父子情】的小說
http://tieba..com/f?kz=855453562
我的作品,發在姜維吧的<蜀錦>。
http://tieba..com/f?kz=585124710
一瓶香花生的作品,發在姜維吧的<姜維演義之輔漢四十年>
⑻ 諸葛亮為什麼會收姜維為徒弟感覺姜維沒什麼才能啊。
第一: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看到了姜維的智慧,在戰場上讓諸葛亮落荒而逃,這是不多見,也可以說只有這一次。從這里我們看到了姜維的軍事思維是不錯的。這是諸葛亮選擇姜維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
姜維是三國後期的一名蜀漢將領,在當時武功高強,在人才匱乏的背景下也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人才。
第三:
姜維一直在魏蜀邊境擔任軍事將領,熟悉戰爭的環境,其人在用兵上與諸葛亮有共同點,所以諸葛亮在選擇上側重與他,蜀國有智慧的將領較少,魏延水為大將但是其兵法造詣不深,同時由於存在反骨說,所以一直得不到諸葛亮的重用,楊儀雖然兵法造詣很深,但是其武功較差所以也不能接替他的位子。
諸葛亮在這里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在指定接班人的同時,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姜維不是諸葛亮,其個人的威望和履歷都無法服眾,這也是為什麼造成姜維在後期被劉禪誤解,有力使不出的局面。
諸葛亮傳位姜維在我們今天看來似乎是無奈之舉,但卻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拓展資料: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後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後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
當初劉備為漢中王,留魏延鎮守漢中,在各個圍戍內留重兵以抵抗外敵,如果敵人來犯漢中,可以將敵人擋在關外,無法進入漢中,興勢之戰,王平抵抗曹爽的進攻,就是用的這個方式。但是姜維認為,這個方法雖然符合《周易》「重門」的意思,可以抵禦的住敵人,卻無法獲得大的戰果。
不如放敵軍入陽平關,而蜀軍退守漢、樂二城,重要關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軍隊打游擊,專門攻打敵軍的薄弱環節。
這樣一來,可以拉長敵軍的補給線,又無法就地得到糧草的補充,長久下去,敵軍疲弊,退還的時候,諸城守兵與打游擊的軍隊,一起趁機進攻,這樣就能將敵軍悉數殲滅。於是令漢中都督胡濟守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都立圍守,以備強敵。
⑼ 諸葛亮的弟子姜維,他的一生究竟有哪些傳奇
姜維與趙括的紙上談兵,還是有差別的,諸葛亮說姜維,"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可見這個人才能匪淺。
這里,要提一下陳壽《三國志》對姜維的評價,"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雲:'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姜維的時代,就比較慘了。這時劉備所打造的蜀漢文臣武將集團,幾乎隕落殆盡。而戰爭進行到了這個時候,其實人心已經是嚮往安定,很多人是不願意繼續打仗的。蜀漢沒有民意支持,他也沒有注意對民意進行引導,難免失敗。
蔡東藩說:"姜維才不逮諸葛,而欲與魏爭勝,連歲出師,致民勞苦,不可謂非失計。然如後主之昏愚,親小人,遠賢臣,就使維不伐魏,蜀亦寧能久存乎?"算是對姜維較為中肯的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