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的沉淪小說中的現代主義特徵
A. 分析郁達夫沉淪中主人公的形象
《沉淪》的主人公是一個典型的「零餘者」形象。一方面,他有個性解放、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的要求與願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之中又有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諸多弱點,染有一定程度的「時代病」,這使他終於由精神上的沉淪而走向生命的毀滅。
這一人物形象的意義主要表現在:第一,社會現實對於富於正義感及合理願望的主人公的「壓迫」是其「憂鬱症」產生的主要原因,這種「憂鬱症」無疑包含著對社會黑暗的強烈不滿; 第二,主人公個體的情感苦悶和不幸遭遇與對祖國貧弱的哀傷緊密交織,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第三,作品展現了主人公孤芳自賞、耽於憂郁、空有憤激、短於行動的性格弱點,對「五四」時期以及之後對知識分子都有一定的警策作用。
B. 結合《沉淪》分析郁達夫小說藝術特色
郁達夫的中篇小說《沉淪》是從沉淪中奮起的一部心理史。,描寫的是一個患憂鬱症的留學生,故事發生在被稱為「東亞病夫」的上個世紀清朝末年,那個時候東渡求學的愛國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雖然東渡,卻不是去尋訪救國的道路的,封閉孤獨的生活加上長期壓抑的青春的沖擊,使他不免憂郁竟至於性格扭曲的發展,最後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瑣沉淪,以至於才21歲的他就要走向自裁。這部小說是採用第三人稱,以「自敘傳」式的寫法,注重心理分析,無所顧忌地抒發主觀感情,大膽地暴露主人公的心理狀態。通過對主人公心理狀態的描寫,表現出了由於屢受歧視,精神憂郁甚至變態了但最後還不忘自己的祖國。表達了郁達夫鮮明的反帝愛國思想,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沉淪》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家庭,在「他」四處求學中接受的則是較為開放的進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環境下長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國文人某種氣質,同時又有一些自由與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仍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環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壓抑。當他離開W學校「打算不再進別的學校去」,他選擇了蟄居在小小的書齋里。他的內心裡也因此而壓抑,產生了「憂鬱症的根苗」。此後的留學生涯他的憂鬱症就更加嚴重起來。在異國他鄉,飽受「性的苦悶」與「外族冷漠歧視」的「他」渴望真摯的愛情,並願為此拋棄一切。然而這種渴望在現實中難以實現,他的內心逐漸失去理智的控制,他開始自瀆,窺視浴女,甚至到妓院尋歡,只為了尋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時愉悅與滿足,最終深陷在邪惡的沼澤里不能自拔。那飲鴆止渴的行為顯然讓「他」更加苦悶,愉悅過後是更大的空虛,慾望越來越大,他開始尋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經濟狀況卻窮困潦倒,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最終「他」只有投海自盡來結束這個惡性循環。
郁達夫是一個內心敏感的文學青年,他在日本留學期間,正是日本國內流行所謂的「私小說」的時期,這是一種以作家身邊的事情作為題材,大膽描寫靈與肉的沖突的小說樣式,這種小說風格對郁達夫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五四運動高潮過去以後,黑暗勢力愈加猖獗,包括郁達夫在內的許多進步青年感到自己追求的「個性解放」的理想破滅了,找不到反抗黑暗社會的出路和武器。《沉淪》正是反映這種彷徨苦悶的時代病的代表作品,因而一經發表就引起了當時青年讀者的廣泛反響。
《沉淪》中的主人公「他」是一個日本留學生,因為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反抗封建專制,被學校開除,因而為社會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熱情渴望著和追求著真摯的友誼和純潔愛情,但受到「弱國子民」的身份的拖累,這種熱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異國他鄉倍感孤獨和空虛,成為了「憂鬱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淪,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淪下去,在彷徨失措中,來到酒館妓院,毀掉了自己純潔的情操。事情過後又自悔自傷,感到前途迷惘,絕望中投海自殺。他在異國的遭遇,與祖國民族的命運密切相聯,因而主人公在自殺前,悲憤地疾呼:「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小說強烈的表達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國富強的心聲。在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國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憐的強烈共鳴。
大多數作品選和文學史對這部小說都做以上的解讀,即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強調小說中主人公愛國的社會意義。事實上,我在讀過小說之後,覺得小說中「我」幾次寫到「祖國」,都和傳統意義上的愛國並無太大關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時的一種借口。
小說中「我」的感傷,大多是由於所謂的「憂鬱症」導致的敏感、多疑、偏狹造成的,很難都推到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支那人」的歧視上:因為「我」不僅是感到「日本人」對自己的冷淡而發出復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親的兄長,也會反目成仇,因此與其說是由於祖國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視社會原因使「我」產生痛苦,不如說是由於「我」本人的性格弱點使自己產生痛苦,是一種病態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義的手法將這種痛苦
如描寫到他與兄長之間發生了齟齬,並寫信與兄長「絕交」,描寫他心中「恨他的兄長竟如同蛇蠍一樣」,然後寫道:他「把他兄長判決是一個惡人,他自家是一個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處列舉出來,把他所受的苦處,誇大的細數起來。他證明得自家是一個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時候,他的眼淚就同瀑布似的流下來。」
在這一番描述中,作者雖然沒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極度「自我中心」的錯誤,但語氣顯然是不贊同的。
總之,我以為,與其說《沉淪》是一部社會悲劇,不如說它是一部性格悲劇,以「我」的性格,不論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中,恐怕都不會感到快活。小說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毫不掩飾地揭示了一個戀慕少女的少年內心的情緒躁動。而之所以有文學史上那看似嚴肅的解讀,我以為主要是因為「性」的問題是建國後評論者力圖迴避的話題,但小說的作者卻又是一位現代文學史上無法迴避的進步作家,《沉淪》也是一部無法迴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著小說中幾次出現的「祖國」字樣,將小說的主題拉到「愛國主義」上面,對其中顯而易見的「性的躁動」避而不談了。以我之見,這部小說是一部「私人化」極強的作品,如果說它反映了什麼時代進步思想的話,那也只是由於作者對「性慾躁動」和內心隱秘的大膽揭示,所展現出來的,對「個性」自由、解放的強烈追求。
在郁達夫的小說創作中,自敘傳小說佔了絕大部分,代表作諸如《沉淪》、《南遷》、《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雖然不能機械的與作者本人等同起來,但他們身上卻無疑都融匯著作者本人的性格氣質:孤獨、內省、敏感、自卑、憤世嫉俗,又負載著不堪忍受的感傷。這個「自我形象」是富於正義感和良心的青年,同時也有著過人的才情和異常的敏感。在污濁黑暗壓抑著他的發展的社會中,只能以怨憤、自戕來進行反抗。這些主人公經常經歷命運和心靈的三部曲:追求合理的人生----合理追求的幻滅----絕望沉淪的自戕。在這些作品中,郁達夫敢於面對自己生活的隱秘和卑下,打破了中國傳統寫自敘傳者的「名為自敘,實為自贊」(如《五柳先生傳》)的局限,表現出盧梭式的坦率與真誠,這在中國文學史上無疑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郁達夫的小說集《沉淪》在青年中引起了異乎尋常的激烈反響,因此吸引了許多模仿者,逐漸形成了「自敘傳」抒情小說的創作風氣,創造社的大多數作家都有此傾向,較有成就者如郭沫若、張資平,其他作家還有馮沅君、廢名等。這其中,張資平在描寫愛情與性慾上表現特別突出,因而成為一位有爭議的作家 。
~親,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上評價點【滿意】即可。
~您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互相幫助,共同進步!Thanks!!
C. 郁達夫《沉淪》的心理內涵和藝術特色
藝術特色
自傳體特點: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感傷的抒情:有嚴重憂鬱症的零餘者,灰色基調,感傷頹廢之氣
主人公多數是零餘者:郁達夫將主人公放在中西文化的夾縫中,體會社會黑暗等等。
不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子 覺得自己多餘
小說散文化:獨白式的抒情話語結構,注重內心感受。
D. 郁達夫小說集《沉淪》作為現代都市文學先聲的特徵
《沉淪》是一篇深受五四思潮影響的作品,作者身在海外,就更多的吸收並接見了外國文藝理論的思想。我們從他的作品中不難發現,在他早期作品,諸如《銀灰色的死》《沉淪》等都有借鑒外國作品的痕跡。但在《沉淪》卻有一種很大的創新。《沉淪》的「自敘體」是受日本以佐藤春夫、田山花袋、葛西善藏為代表的「私小說」的影響;「零餘者」的形象借鑒了屠格涅夫在1850年的《多餘人日記》的影響;深刻的內心剖析是借鑒了弗洛伊德心理學的理論;同時法德的文學思潮也對其創作影響很大。其中對《沉淪》影響最大的是日本的「私小說」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
以自我為原型,浸透了主觀色彩的「私小說」將小說從外部世界的紛繁復雜引向了人物復雜的內心。這種風格被郁達夫所借鑒,從《銀灰色的死》中「清瘦的人」到《沉淪》中的「他」都是類似於「私小說」的人物形象。不過在《沉淪》中這種「私小說」有了一個突破性的創新。小田岳夫在《郁達夫傳》中指出:《沉淪》雖受佐藤春夫的《田園的憂郁》的影響「但兩部作品在根本上是不同的」,《沉淪》的苦悶不再是「私小說」根源於人生固有的「寂寞」,它超越了「私小說」的局限,由個人外推,而具有某種時代、社會意義。它開創了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道路,對後來的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在《沉淪》中作者充滿清醒的病態心理解剖意識,成為新文學自覺描寫靈與肉沖突的二重人格形象的佳作。在《沉淪》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一個多層次的「我」的形象:追求肉慾的本我、矛盾的自我、道德的超我。這與傳統的單維結構與靜態呈現的作品有很大的超越。它使得作品更加深入內心,真實而多層次的顯現人的「雙重」性格。打破了古代文學臉譜化的呆板。這也是《沉淪》的突破之一。
但是,《沉淪》在一些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小說仍舊停留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問題小說」上,對中國社會問題的前途方向沒有較為明確的認識。在語言上過度的詩化、散文化的傾向,有過分雕琢的嫌疑。
郁達夫的《沉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在許多方面的探索與創新,開創了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先河,將小說引向了關注內心世界的新高度。對於我們當代小說創作以及文藝理論都有許多值得研究與學習之處。
E. 從內容和藝術特色兩方面分析郁達夫的《沉淪》
內容上,,主要是講一個不甘沉淪卻又一步步沉淪的中國人在日本留學時的一些事情。。。
藝術上,,總體上是積極的,但某些方面,特別是對性愛的描寫惹起了很多非議,,,但郁達夫自己說他並不是為色情而寫色情,重在喚起人們的正義。
文章是一部自敘性的小說,有作者的影子在其中。。。
F. 郁達夫的<<沉淪>>的主要特點
銀灰色的死
G. 郁達夫的《沉淪》的簡介
郁達夫的小說具有明顯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寫人、寫情、寫一己之體驗,不追求復雜的故事情節。
其謀篇布局自然簡潔,故事進行當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寫或抒情議論,然而讀來卻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特別是人物的鮮明性格和強烈感情,自始至終貫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個整體。
二、以景寫情,融情於景
《沉淪》以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繪來渲染氣氛,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以景寫情,融情於景的抒情藝術。小說中通篇都是娓娓道來的抒情語調,很少使用實錄的人物對話等等。
這篇小說主要提供了自我形象的精神悲劇,再現了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分裂的靈魂和苦悶的心靈,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了五四時代人性解放的艱難歷程。
H. 郁達夫小說的特點
郁達夫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此,他常常把個人的生活經歷作為小說和散文的創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飾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個性和人生際遇,郁達夫的自傳體小說代表作品是《沉淪》,郁達夫在《沉淪》中大膽地描寫了男女性愛、性心理,同時也發出了「祖國呀祖國!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吧!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的悲號。這篇自傳體小說一出版,立即在中國文壇引起了軒然大波,受「五四」運動洗禮後的青年一代,從他的小說中找到了與自己心靈相撞的東西,那些不敢與封建道德決裂的文人,也把矛頭直接指向了郁達夫。郁達夫在自傳體小說中,除了反映下層知識分子失意、苦悶外,還有一些作品通過知識分子的視角反映處於社會底層民眾的疾苦,表現了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和關懷,如《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郁達夫的自傳體小說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郁達夫的小說創作因為對傳統道德觀念提出了挑戰,並且首創了自傳體小說這種抒情浪漫的形式,對當時一批青年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國文壇一股浪漫派的壯觀潮流。
郁達夫散文中的「自敘傳」色彩
郁達夫的散文無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現」,而且是「自敘傳」式的自我表現,是最為坦誠、露骨的自我表現。在郁達夫看來,小說帶有作家的自敘傳,「現代的散文,卻更是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著這一原則構造的。他不加掩飾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將自己的信仰、習慣、性格甚至病態也大白於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現了在舊社會的壓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悶,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散文特色。這種特色就是感傷的弱者的情調,浪漫的青年覺醒者的理想,反壓迫的民主主義者的傾向。
I. 如何賞析郁達夫的《沉淪》
《沉淪》於1921年5月寫於東京,同年10月收入小說集《沉淪》,這是郁達夫的成名作和早期小說的代表作。小說「描寫著一個病態的青年的心理」,「裡面也帶敘著現代人的苦悶————便是性的要求與靈肉的沖突。
欣賞早秋的景色;經常閱讀法國自然派和中國誨淫小說,追求情慾的剌激,他不甘沉淪,卻又不可自拔地沉淪下去。
J. 郁達夫小說的特徵是什麼
郁達夫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此,他常常把個人的生活經歷作為小說和散文的創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飾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個性和人生際遇,郁達夫的自傳體小說代表作品是《沉淪》,郁達夫在《沉淪》中大膽地描寫了男女性愛、性心理,
同時也發出了「祖國呀祖國!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吧!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的悲號。郁達夫在自傳體小說中,除了反映
下層知識分子失意、苦悶外,還有一些作品通過知識分子的視角反映處於社會底層民眾的疾苦,表現了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和關懷,如《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郁達夫的小說創作因為對傳統道德觀念提出了挑戰,並且首創了自傳體小說這種抒情浪漫的形式,對當時一批青年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國文壇一股浪漫派的壯觀潮流。郁達夫還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位在世時就已出版日記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