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近現代名人小說
① 安徽有什麼現代的名人
楊振寧,高等研究中心教授,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5年赴美留學,在芝加哥大學深造,獲博士學位,歷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研究員、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 鄧稼先,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製做出了重要貢獻。(兩位老前輩都是安徽人)
② 安徽安慶出過哪些近代名人
1、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③ 安徽現代名人有哪些(詳細資料)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後方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准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中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當時的副總理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參考資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7/content_694696.htm
回答者:flying6529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9-24 18:58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後方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④ 安徽十大名人
安徽名人TOP10
名次 人物 網路 google 雅虎 平均值
1 老子 1960000 820000 533941 1104647
2 楊振寧 869000 624000 337670 610223
3 曹操 699000 342000 253019 431339
4 莊子 548000 343000 144321 345107
5 胡適 359000 207000 97437 221145
6 朱元璋 286000 150000 76337 170779
7 李鴻章 254000 111000 48315 137771
8 包公 181000 124000 61635 122211
9 周瑜 198000 78600 48467 108355
10 陳獨秀 143000 103000 51783 99261
醉翁導讀
一、看來「老子天下第一」是千真萬確的,我估計明年的排行榜恐怕也難有出其右者,但醉翁得一黃山葉姓高人指點,說此話不可絕對,要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啊!即思卻是如此,安徽還有名人更勝老子,我想各位應知其誰!
二、楊振寧這位可愛的合肥小老頭於2004年底以82歲高齡迎娶28歲的「潮州妹」——翁帆,造成轟動全球的新聞。我想他可能早已算出醉翁要作2005年度安徽名人排行榜,所以在恰當的地點、恰當的時間娶了恰當的「她」。從而高居本排行榜亞軍。他也是本榜中唯一健在的安徽名人。
三.李鴻章、包拯皆為合肥人。醉翁幼時常去包河公園玩耍,對包公的事跡自是耳熟能詳。李府卻從未去過。自以為包公一生清正廉潔。組織上對其評價也很高,不曾想排名還是在李鴻章之後。待看過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才明白,這李鴻章常和『海歸』。『海帶』打交道。又抓的是『洋務運動』。自然在『先進性』上面略勝包公一籌。
老子 生卒年不詳。名耳,字伯陽,謚號聃。生活於春秋後期,楚國相縣曲仁里人(今渦陽人,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史(為管理藏書的史官)。後辭官返里,修《道德經》,提出無為、公平、簡政、反戰的政治主張。由於他學識淵博,孔子曾向他問禮。後老子周遊至函谷關,關令尹喜留其著書,遂著《道德經》上下篇,其後不知所終。老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楊振寧 (1922~)合肥人。民國33年(1944)獲西南聯大碩士,次年留美。民國3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後歷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愛因斯坦」物理講座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兼任多所國際著名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的粒子理論、統計力學及場論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作用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後又開創規范場理論的研究。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 三國時沛國譙(今亳州市)人。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少時機警,有權術,任俠放盪。黃巾起義爆發後,曹操以騎都尉參與鎮壓,遷為濟南相。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都許縣(今河南許縣東),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從此曹操大權在握,號令四方,滅呂布,破袁紹,征烏桓,統一了中國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遂同孫、劉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建安二十一年進位魏王。其子曹丕稱帝,曹操被追尊為武帝。與其子曹丕、曹植皆為先秦文學之後又一個輝煌期——建安文學時期。曹操的遺著有《魏武帝集》。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 名周,字子休,世稱莊子,蒙城人。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根據老子「天道自然無為」的學說,主張「任天然,去人為」。其哲學思想對玄學、佛學、理學影響極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內容豐富,氣勢磅礴,筆鋒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唐玄宗賜號為「南華真人」。其著作《莊子》亦稱《南華真經》。莊子還是傑出的散文家,名著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
胡適 (1891~1962)績溪人。早在民國6年(1917)就積極提倡白話文,主張文學改革,參與編輯《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後提倡「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主張改良主義,反對馬列主義。民國27年出任駐美國大使。民國31年任行政院最高顧問。民國35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後僑居美國。一生曾獲得35個榮譽博士學位,著作等身。
朱元璋 (1328~1398) 濠州鍾離(今鳳陽)人。明朝開國皇帝。又名興宗,字國瑞。死後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出身貧苦,少年時在皇覺寺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參加郭子興部紅巾軍,韓林兒稱帝時任左副元帥。至正十六年攻佔集慶(今南京),自稱吳國公。後接受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壯大軍力。至正二十八年建都應天(今南京),定國號為明。年號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統治,以後逐步統一全國。他普查戶口,丈量土地,均平賦役;興修水利,推行屯田,並減輕對工匠的奴役;抑制豪強貪吏,制訂《大明律》,廢中書省及左右丞相,加強皇權。
李鴻章 (1823~1901) 字少荃,合肥人。道光進士。咸豐八年入曾國藩幕,襄辦營務。咸豐十一年奉命編練淮軍,率淮軍赴上海,在英、美、法支持下鎮壓太平軍,升任江蘇巡撫。同治四年,署兩江總督,調集淮軍6萬人赴河南對捻軍作戰。同治九年,又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成為洋務派領袖。先後開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創立北洋水師學堂,建立北洋海軍,對引進西方科技,促進中國近代生產方式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先後代表清廷與外國侵略者簽訂了一些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卒謚文忠。有《李文忠公全集》。
包拯 (999~1062) 字希仁,天聖進士,北宋廬州合肥人。歷任廣東端州知郡事,西北轉運使、江寧廬州知府,開封府尹,監察御史,大理寺評事,天章閣侍制,龍圖閣學士,大學士,樞密副使等職。死後謚為孝肅,人稱包公。他任開封府尹時,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畏權貴,時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開一代清官之風范。遺著有《包孝肅奏議》10卷。事跡長期流傳民間,多作為小說、戲劇題材。元雜劇有《陳州糶米》等劇目。今合肥有包公祠、包公墓園。
周瑜 (175~210) 字公瑾,三國時廬江舒縣(今舒城)人。東吳名將。出身士族。少年時與孫策結為至交,後歸孫策,為建威中郎將,人稱「周郎」。曾協助孫策在江東創立孫吳政權,屢建戰功,先後被授予中護軍、江夏太守等職。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助孫權,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軍南下,他和魯肅堅決主戰,並親率吳軍與劉備聯軍大破曹操於赤壁。孫權拜他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率軍屯據江陵,後病死。精音樂,當時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陳獨秀(1879~1942),安慶人。早年留學日本,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安慶組織愛國會,次年在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民國4年(1915)主編《新青年》雜志,次年任北大教授。民國7年與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倡導新文化,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民國9年在上海組織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並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民國10年7月在中共一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局書記,並連任兩任。
⑤ 安徽省的現代名人有哪些
安徽省現代名人_時永華。
⑥ 安徽的現代名人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後方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准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中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當時的副總理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參考資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7/content_694696.htm
⑦ 安徽近代名人
楊文會(1837~1911)字仁山。石埭夏村嶺下楊家村(今屬黃山市)人。清末著名佛學家。早年習儒學,並學天文、地理、歷數、音韻等。曾任曾國藩部穀米局差事。1864年潛心佛學。1866年就職於江寧籌防局,與友好十多人募捐集資,創金陵刻經處,經營刻印佛經事業。1878年隨曾紀澤出使英、法,考察政教,越數年又隨劉瑞芬使英,考察製造技術諸學。在倫敦結識日本梵文學者南條文雄,經其幫助,從日本找回國內失傳的經疏300餘種,擇要出版《匯刻古逸凈土十書》等。後與英人李提摩太一起,將《大乘起信論》譯成英語。清光緒間建屋於南京延齡巷為藏經板及流通之所。晚年注意培養佛學人材,辦佛學常於刻經處,培養僧俗20餘人。1910年任佛學研究會會長。致力於刻經事業50年,刻經三千卷。著有《等不等觀雜 錄》、《佛教初學課》、《十家略說》等。門下俊才有譚嗣同、桂柏華、章太炎、孫少候、 黎端甫、梅擷芸、李澄剛、蒯若木、歐陽漸等。
周 馥(1873~1921)字玉山。建德(今東至)人。曾任李鴻章文牘,為李器重。1877年署永定河道。1881年署津海關道。183年兼署天津兵備道。中法戰爭爆發後,奉命赴渤海口編練民 舶團練,協助李鴻章辦理洋務達30多年。參與籌建0北洋海軍,開辦海軍學校,設立天津電報局、開平煤礦等,遷直隸按察使。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任職前敵營務處,跋涉安東 、遼陽、摩天嶺之間,調護諸將,收集散亡,轉運軍需,馬關議和後,自請免職。1899年復任四川布政使。次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他調任直隸布政使 ,並入京處理教案。1901年李鴻章病死,遂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次年任山東巡撫 。曾留京與外國交涉撤銷天津都統衙門,歸還津榆鐵路,事竣赴山東任所。值黃河決口,組織官民,築堤防堵。1904年任兩江總督,1906年任閩浙總督,未任,旋調兩廣。次年以老告歸。1917年張勛復辟,被委任為協辦大學士。卒後謚愨慎。著有《易理盪參臆言》、《負喧閑語》、《玉山詩集》、《周愨慎公全集》。
吳汝綸(1840~1904)字摯甫,一作摯父。清桐城(今屬樅陽會宮鄉)人。其父吳元甲為1851年舉人,曾被曾國藩聘為家庭教師。汝綸少年家貧力學,早著文名。1864年中舉,次年成進士 ,授內閣中書。留佐曾國藩幕府,繼入李鴻章幕,掌管奏議。歷官深州、冀州知州,在兩州開辦書院,親為講授。曾在冀州興修水利。後辭官任保定蓮池書院山長。1902年被張百熙薦舉以五品銜充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力辭不就。五月赴日本考察學制,寫成《東游叢錄》。九月回國,請假回故里掃墓,並籌辦桐城小學堂於安慶撫署。次年病卒於家中。擅長散文,為桐城派後期作家。治學由訓詁以通文辭,於群經子史、小學音韻深有研究。著有《易說》 、《寫定尚書》、《尚書故》、《夏小正私箋》、《深州風土記》、《吳摯甫文集》、《吳摯甫尺牘》、《吳摯甫先生函稿》、《桐城吳先生日記》、《李文忠公事略》、《桐城吳先生全書》、《桐城吳先生遺書》等。
楊月樓(1844~1889)名久昌,派名久先。清咸豐間隨父到北京天橋賣藝,被徽居名角張二奎收為弟子,使習武生。初在上海搭班,隸丹桂園。所演《安天會》等猴戲。動作靈活如猴, 有「楊猴子」之稱。後至北京,隸春台班。1876年復至上海開鶴鳴園。不久,回北京隸三慶 班,為「京劇鼻祖」程長庚器重,以三慶班事相托。1882年程長庚去世,接掌三慶班。曾為 慈禧太後演出,在京、滬享有盛名。1888年入昇平署,供奉內廷,兼領三慶班。其文武兼長 ,尤以演孫悟空出色。擅長《芭蕉扇》、《五花洞》、《蟠桃會》、《長坂坡》等戲。
孫多森(1867~1919)字蔭庭。其父曾任江蘇記名道、南京洋務局總辦。家資臣富。1885年中秀才,繼辦貢生,捐候補同知。1898年2月在上海創辦國內第一家華商麵粉廠——阜豐麵粉 公司,任總經理。其兄孫多鑫任協理。1901年升候補道,任上海電報局幫辦。1905年與聶之 台等籌建上海商務總會,任會董事兼副會長。翌年去天津,接替病故的孫多鑫,與周學熙共 同經營啟新洋灰公司和灤州礦務公司,任兩公司協理。1908年又兼北京自來水公司協理。次年任直隸工藝總局總辦兼直隸出品協會協理。翌年任直隸勸業道,不久遭彈劾,遂辭職,仍任啟新洋灰公司和灤州礦務局公司協理。1911年12月清廷內閣和議代表去上海議和。翌年奉派任安徽實業司司長,旋被免職。同年9月,任北洋政府國家銀行事務所會辦,旋應邀籌辦中國銀行,任籌備主任。1913年4月被任命為中國銀行總裁。同年6月被解職,奉袁世凱命任 安徽省都督兼民政長,因皖革命黨人抵制而離院。不久又奉命任赴日本實業調查專使。回國後在北京發起組織中日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任總裁。1914年任參政院參政、全國農工銀行籌 備處籌備員。是年又與周學熙創辦通惠實業特種公司,任臨時總裁。翌年籌辦中孚銀行,任總經理,相繼在北京、漢口、上海設分行。1918年銀行開辦國外匯兌,為我國第一家特許經營外匯的商業銀行。病故於天津。著有《直隸實業匯編》。
程家檉(1874~1914)字韻蓀、豫蓀、下齋。出生書香世家,清末秀才。19歲考入武昌兩湖書院。1899年選送日本官費留學。結識孫中山。加入「興中會」與秦力山等人先後組織成立「 勵志社」、「懇親會」、「青年會」。創辦《譯書匯編》和《國民報》宣傳革命,反對滿清 統治,並參加「拒俄」、「拒法」反帝愛國運動。1903年秋,潛回國內,策動革命。清廷始 以高官厚祿收買,繼以「逆豎倡亂」罪名,斥令兩湖書院開除其學籍,取消官費留學資格, 並懸賞緝捕,遂再渡日本。1905年與宋教仁、田桐等在東京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導, 任編輯長。同盟會成立,雜志更名為《民報》,為同盟會機關報。曾被選為同盟會外務科負責人。1906年回國,先後任京師大學堂教授、郵傳部主事。次年遭袁世凱緝捕,避逃日本。 1909年載泮攝政,應陸軍部之聘,回國編纂陸軍教科書,與程夢余籌創辦《國風日報》。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授予幽燕招討使之職,後改授安徽省軍政府高等顧問。1913年,在《國 風日報》上發表《袁世凱黃梁夢》一文,檄討袁世凱復辟。「二次革命」失敗,潛入北京, 與熊世貞等密謀刺殺袁世凱,事泄被捕,於翌年9月23日就義。
吳 樾(1878~1905)字夢霞,後改孟俠。清桐城(今屬樅陽高甸鄉)人。12歲起參加童子試, 屢試不第。1900年離家入滬,次年北上保定,曾任職於某縣應局。1902年入保定高等師范學堂。在校受反清革命書刊影響,思想由改良主義轉向革命,欲暗殺清廷朝臣以促進革命。1904年冬結識革命黨人趙聲、楊篤生,由楊監誓,與馬鴻亮等人加入組織,組成「北方暗殺團 」,任支部長。楊篤生將其介紹給光復會會長蔡元培。1905年7月16日,清廷宣布派載澤、 端方等大臣出洋考察憲政,吳樾決定改變行刺鐵良為炸出洋考察的五大臣。9月24日飾作隨從,登上五大臣列車。因機車與列車相接撞擊,引爆炸彈而牲。著有《暗殺時代》、《意見書》。
范傳甲(1873~1908)1904年到安慶,投入武備練軍,與柏文蔚等組織「同學會」。後選入工程學校,送南京講武堂學習。回安徽後,任工程隊隊長,密謀反清革命。後至南京,與趙聲等結識,准備聯合發動起義。1908年清廷調集湖北第八鎮、江南第九鎮、安徽第三十一混成 協新軍在安徽太湖會操,值光緒帝與慈禧太後相繼死雲。遂與熊成基約定在安慶起義。11月19日夜,熊成基從城外炮營發難,率軍進逼城下。傳甲在城內應援未成,被捕犧牲。
施從雲(1880~1912)字燮卿。弱冠投軍,選送入保定將弁學堂。歷任排長、督隊官。1910年新軍第二十鎮成立,任第七十九標第一營管帶。與王金銘、馮玉祥發起組織「武學研究會」 ,秘密鼓吹革命。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力勸統制張紹率部起義未遂。次年1月,與王金銘 發動灤州起義,宣布灤州獨立,成「北方革命軍政府」,被推為總司令,王金銘任軍政府都 督,被推為總司令,王金銘任軍政府都督,率軍登車西進,准備進攻天津。1月4日與清軍激 戰於雷庄附近,清軍詭稱議和,將其誘捕殺害。
宋玉琳(1879~1911)又名予琳,定建候。同盟會員,「岳王會」安慶分會負責人之一。15歲鳳陽府童子試案首,補博士弟子員。1907年春,就學於安慶巡警學堂,參與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安徽巡撫恩銘未遂被捕,翌年釋放。十一月九日,參加「岳王會」,為新軍馬炮營策劃起義,再次失敗。1909年往南京聯絡同志再謀起義。翌年秋,回安慶復考入高等巡警學校。 1911年約江淮革命志士97人赴廣州。任黃興部糧官。參加廣州起義,攻打督署,失敗被捕。 刑訊時,言詞激昂慷慨:「安慶之役,吾應死而不死,將有以報吾死友,今日者可以死矣」 。聲色凜然不可犯。就義後遺骨葬於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
張匯滔(1882~1919)名維藩,字孟介。正陽公學畢業後,入安慶武備學堂,後入清廷新軍,與熊成基、柏文蔚等組織「同學會 」。因宣傳革命,引起清廷注意,乃逃往上海。1905年東渡日本,入監警學校,後加入孫毓筠在日組織的「陽明學社」。不久,加入同盟會。次年 回國,在壽州組織「信義會」。1908年農歷三月十王日,擬乘四頂山廟之機舉義,事泄,改變計劃。後在壽州組織農會活動。1909年與王慶雲等在壽州組織團練。1911年光復壽州後, 成立淮上軍司令部,任副司令兼參謀長。率第三路軍北上,光復各州縣。倪嗣沖兵分兩路向淮上軍攻,匯滔率部分頭突圍,犧牲慘重。1912年1月,孫中山就任臨大總統,匯滔任副參軍長。1913年3月回皖組織討袁皖軍,准備起義,失敗後回上海,再渡日本。1919年由日回滬,被倪嗣沖派人刺殺。
吳 谷(1883~1911)字春陽。合肥(今屬長豐縣)人。1903年組織「自強會」。次年春至上海 ,與高蔭藻等創辦青年學社,結識陶成章、宋教仁、黃興籌人,加入軍國民教育會。是年冬與萬福華等密議暗殺安徽巡撫王之春,案發,東渡日本留學。1905年夏與孫中山、黃興、廖仲愷等十餘人發起組織同盟會,被推選為同盟會安徽分會主盟。發展大批安徽留日學生入會 。1905年冬回國,在合肥建立同盟會分支機構江淮別部(對外稱「武毅會」)及外圍組織「合肥學會」,次年去南京與趙聲、倪映典等成立同盟會南京支部,並在弁目訓練所發展熊成基 、范傳甲等入會。武昌起義時,赴湖北會見都督黎元洪,議定鄂皖聯合響應的計劃,是年10月28日,在安慶召集會議,決定次日夜10時起義,因軍事指揮胡萬泰臨陣逃脫,使計劃失敗 。遂去湖北、九江、與李烈鈞說服九江鎮軍馬毓寶起義。旋即率學生軍東下,與各路大軍攻克安慶,並於11月18日宣布安徽獨立。光復後任民軍經略,勸降清將李寶 ,因阻止路過安慶的九江黃煥章部隊縱兵搶掠,被黃殺害。後追贈為陸軍上將。
倪映典(1885~1910)字炳章。合肥北鄉吳店(今屬長豐縣)人。幼隨父學醫。1904年考入安徽武備學堂,不久加入岳王坐。畢業後至江寧,入江南炮兵速成學堂校科。結業後任新軍第九鎮炮兵隊官,與趙聲、吳 谷、柏文蔚等進行反清革命活動。後任第三十一混成協炮兵營管帶,與熊成基等謀起義。事泄後逃避緝捕至廣東趙聲處。經趙聲介紹加入同盟會,改名倪端 ,任新軍炮隊見習排長。1909年廣東革命黨人准備起義。次年2月因新軍與警察局發生沖突 ,群情洶洶,他當機立斷決定提前起義。2月12日,將管帶齊汝漢擊倒,率部攻城,因受傷 墮馬被俘犧牲。後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
韓伯棠(1892~1914)字宗堂,又字家銘,別號葉芬、笑恆、芍軒。1909年由安徽陸軍學堂肄業,考入北平京師法律大學堂,後轉入北京法政專門學校。弱冠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 與彭家珍、趙鐵橋等策動革命,事泄被捕。南北議和時被營救出獄。1911年11月,與楊雨昌 、張光培、黃之明刺殺袁世凱。後又與彭家珍、趙鐵橋刺殺良弼。清帝退位後,與程飯牛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揭露袁世凱圖謀恢復專制政體的陰謀。1913年奉孫中山令去上海,准備起義。3月去蘇州,因叛徒沙子填告密而與鍾鳴世等7人被捕。就義時書絕命詩一首「借債重重 已破家,是誰斷送好中華」千秋自有董狐筆,撒手西歸不理他。」
⑧ 安徽有哪些名人
1、鄧稼先。安徽懷寧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2、李克強。安徽定遠人,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十八屆、十九屆中央委員,十七屆、十八屆、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3、胡適。徽州績溪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
⑨ 安徽的所有名人有哪些
大禹。古塗山氏國(今懷遠)人。
皋陶。皋城(今六安)人,古六安國始祖。約生於公元前21世紀前,傳說中東夷族的首領,相傳曾被舜任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著稱,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曾協助大禹治水,被禹選為繼承人,因早死,未繼位。今六安城東有皋陶墓。
姜子牙。商東海上(今臨泉縣姜寨)人,齊國祖先。先世伯夷,掌四岳,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呂。子孫從其封為氏,故又名呂尚。年屆七十,聞西伯賢而去西周,釣於渭水。文王出獵相遇,立為太師,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建立周朝。著有《六韜》一書。
管 仲。春秋時齊國潁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在齊桓公與其兄弟公子糾爭奪王位時助公子糾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為卿,尊稱「仲父」。
老子。春秋末宋國相邑(今渦陽)人(一說河南省鹿邑),道家創始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
莊子。戰國時代楚國蒙地(今蒙城)人,戰國哲學家、文學家。
范增。秦末居巢(今巢湖市)人,秦末農民戰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尊為「亞父」。
張良。秦末漢初城父(今亳州市)人,字子房,秦末漢初謀士、大臣。
華佗。東漢沛國譙(今亳州市)人,字元化,三國著名醫學家。
曹操。三國時沛國譙縣(今亳州市)人,字孟德,小名阿瞞,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周瑜。三國時廬江舒縣(今舒城)人,字公瑾,三國時吳國名將,著名軍事家。
包拯。北宋廬州(今合肥市)人,字希仁。包青天就是這位。
畢升。歙縣人,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家。
方臘。北宋歙州(今歙縣)人。僱工出身,農民起義軍領袖。看過水滸的都知道,宋江是滅方臘的打手。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現在婺源好像歸了江西?),字元晦,號晦庵,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
朱元璋。元末明初濠州鍾離(今鳳陽)人,字國瑞。明王朝的建立者,即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戚繼光。定遠人,字元敬,號南塘,明朝軍事家,抗倭名將。
吳敬梓。清全椒人,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晚號文木老人。出身於探花第中。晚年貧困,漂泊揚州,卒於他鄉。所著《儒林外史》為中國古代小說中第一部「諷刺之作」。另著有《文木山房集》、《史漢紀疑
⑩ 安徽的名人故事
1、洪學智
洪學智,1913年2月生於安徽金寨(原屬河南商城)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1927年,年僅14歲的洪學智參加農民協會,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參加商南起義後,洪學智參軍進入紅一軍。在紅軍部隊中,洪學智英勇善戰,屢立戰功,歷任連長、營長、團政治主任等職,1935年,洪學智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
抗戰爆發後,洪學智先在抗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在1940年率部開赴蘇北,開辟抗日根據地。面對日寇,洪學智繼續發揮著自己善於用腦,英勇善戰的優點,連續取得了多場戰斗的勝利,給日寇以極大殺傷。
解放戰爭期間,洪學智曾擔任43軍軍長等職,並參加了遼沈、平津戰役。朝鮮戰爭爆發後,洪學智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協助彭德懷元帥指揮的第一至第五戰役。朝鮮戰爭結束後,洪學智歷任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部長等職。
1988年9月14日,中央軍委在北京舉行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官授銜儀式。洪學智再次被授予上將軍銜。也因此,洪學智成為了我軍歷史上唯一一個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將軍。2006年11月20日,洪學智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2、胡適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適之,安徽績溪人。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
胡適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於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雖與陳獨秀政見不合,但與其同為五四運動的軸心人物,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1938年,胡適出任中國駐美大使。消息傳到日本後,日本內閣倍感壓力,當時日本國內的社會輿論發起建議應該派三個人同時出任日本駐美大使,才可以抑制住胡適的能力。三個人分別是鶴見佑輔、石井菊次郎和松岡洋右。其中鶴見為文學專家、石井是經濟專家、松岡則為雄辯家。
3、劉銘傳
小時候劉銘傳家鄉發生旱災,莊稼顆粒無收,地方豪強登門催繳人頭稅,而劉家實在拿不出。因此,當地一個地霸大聲呵斥劉家人,劉銘傳的大伯父劉殷不服,聲辯了兩句,結果氣絕身亡,地霸揚長而去。
劉銘傳聽說後非常生氣,對幾個哥哥說:「丈夫當自立,安能耐此辱!」說完就赤手空拳去追趕地霸,追上後攔在馬前,要求與他決戰。地霸聽後狂笑道:「你這小孩子敢跟我過不去?我給你一把刀,你有本事把我殺死,你就是好漢!」
說完他就把腰刀拔下丟在地上,狂笑起來,劉銘傳看他如此輕狂、囂張,不禁怒火中燒,順勢從地上撿起刀來,朝他砍去。地霸猝不及防,一下子從馬上摔下來,劉銘傳一不做二不休,拿著刀對准他的腦袋「咔嚓」一聲。
地霸的團丁一看首領被殺,嚇得四處逃散,而劉銘傳趁勢拎起地霸的腦袋,騎上地霸的馬,按住馬頭,對圍上來的群眾大聲說道:「這個地霸仗勢欺人,我六麻子今天把他殺了。如果大家以後不想再受惡霸的欺負,願意聽從我的話,我們一起保衛鄉里。」
圍觀的幾百名窮苦青年當即表示願意聽他的號令,並推選他為首領。為躲避官府通緝,他離家出走,結黨販運私鹽,劫富濟貧。
1856年8月,鄰鄉一富戶囤積大量糧食被飢民哄搶,官府聞訊,立刻派人來查,富戶誣告是劉銘傳所為。官兵四處搜捕劉銘傳,但沒有抓到,就跑到劉家,要求他的母親周氏賠償富戶的損失。當時劉家一無所有,於是官兵放火燒了劉家。
雙目失明、卧病在床的周氏遭此恐嚇後,上吊自殺。家毀母故,世道紛攘,劉銘感測到與其日夜賓士於亂世硝煙中,還不如組織團練以捍衛鄉里。於是,他揭竿而起,拉起一支隊伍,在家鄉辦團練,築堡紮寨,守土保鄉,與官府和土匪斗爭。
4、華佗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為遭到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華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創造手術外科的專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發明麻醉劑「麻沸散」及發明用針灸醫病的先驅者、創始人。
5、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今安徽滁州鳳陽)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
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原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葬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