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現代小說 » 大儒現代當老師小說

大儒現代當老師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8-14 13:55:37

A. 中國古代尊師重教的人物有哪些都有什麼事跡

1、楊時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為師。時值冬季的一天,楊時因與學友游酢在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師家請教。他們頂著凜冽寒風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就是著名的程門立雪的故事。

2、魯迅

魯迅十二歲時到三味書屋師從壽鏡吾先生讀書。魯迅對壽鏡吾老師一直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去看望壽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魯迅出國留學。這8年間,魯迅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

3、岳飛

岳飛的老師名叫周同,據說他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後,每到初一、十五,岳飛都一定會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4、毛澤東

毛宇居,毛澤東小時的私塾老師。1959年, 已是黨和國家主席的毛澤東重回故鄉韶山,毛澤東親自向毛宇居老師敬酒,毛宇居老人說:「主席敬酒, 豈敢豈敢!」毛澤東卻說:「尊老敬賢, 我應該應該的」

5、魏昭

郭林宗汗牛充棟,熟讀各家典籍,乃是遠近聞名的大儒。後來,魏昭到京城洛陽任官,毅然決定拜遠在南陽的郭林宗為師,並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熬葯給他吃。

B. 勒個關於評教任課教師事,給出的等級老師能看見嗎

既然我們選擇了難的路來走,我們就要堅定的走下去。人無論走哪一條道路不是這樣的呢?雖然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現在畢竟是條條大路上擠滿了人的。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堅決低走下去。
要做一名教師,他(她)首先應該是一名理想主義者,同時也是一個具有比較廣博的學科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的人。
在知識進行數量的今天,教師將接受終身的教育;生活在學習化的社會,教師將是指導學習的專家,給學生的將是最有前途的指導(作為一名教師,他有責任把他所感受到的外部和內心的世界表現給他的學生們);教育工作者必須對教育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必須掌握新的方法和技能;教師將扮演更多的角色——刻苦工作,熱心研究和開誠布公等。
一師道品級評定
為師者,竊以為九品可分也。一如九品中正制式。其一品曰偉人,乃曠古絕世得一二,如孔丘,孟柯者;二品曰二,三百年突出之二三人,乃蔚為大觀者,如皮亞傑,凱洛夫;三品曰,乃當世罕物,鳳毛麟角者,如錢學森,錢鍾書;四品曰大家,乃創業繼往開來者;五品曰名家,乃當時蔚然成風范者;六品曰教師,乃其授課賞心悅目者;七品曰教書匠,乃教本門知識尚可者;八品曰不入流者,乃教授本門知識尚不足以交代門生者;九品曰等外品者,乃在本行業實已無容身之地之大誤人子弟者。凡入師道,誠此不謬也!諸君以為然否?
東漢王充(公元25年—年),曾經把當時的知識分子分為儒生、通人、文人、鴻儒山種:「能說一經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采啜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人,能精思著文,連結篇章者為鴻儒。」「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逾通人,鴻儒超文人」。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鴻儒,而不是只守一經,只會尋章摘句的「章句之徒」。
戰國荀況(約公元前年—前年),曾經把當時知識分子分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四種。「。。。。。。故人主用俗人,則殛之國亡用俗儒,則殛之國存用雅儒,則殛之國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而後三天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用萬乘之國,則舉措而定,一朝而伯。」——《荀子。儒效下》。荀子認為具備下列四條的人,可以為師:第一,有尊嚴,能夠使人敬服;第二,有威信和豐富的教學經驗;第三,有遵從師訓而系統傳授知識的能力;第四,對禮有精微的認識和闡發。此外的前提是有廣博的知識。
當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公元年—年),曾經將人生的精神境界分為四個等級,由低到高為:自然境界:無覺解,做事順著本能或者社會風俗習慣;功利境界:做事動機是利己的,後果可能有利於他人;道德境界:為社會利益做各種事,「正其文不謀其利」,無真正有道德的人;天地境界:為宇宙利益做各種事,在自覺的(明乎天理,適乎天性的賢者)。前兩種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是自然的產物;後兩種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是精神的創造。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通往道德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哲學)境界。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
季羨林先生說:凡所雅求皆絕好,及能如願便平常。
二天人合一之境
凡為師者,均無冕之王也!蓋因「偉人即在吾門生之中」之信念耳!此議稍嫌霸道,如配之以「吾生皆吾孩兒」之恕道,取乎其中——王道,庶幾可成矣!
為師之學識,應該以爾所授某一事物迄今為止的全部發展演變歷史為基礎,集天下之大成,則為師品級一,二,三級可居其一,稱為上師。為師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自勉;授課以在有神韻著基礎上,師之舞之,生之蹈之;備課以發散思維(如3=?)為起點,聚合思維(1+2=3)為止點,做寓理於景,寓情於景,寓法於景之直觀設想,使大腦活動區間歇活動;為師之情感以對同仁,門生寬嚴得宜(明智地奉獻,果斷地拒絕。因為學校不是家庭,老師不是母親,所以就不能溺愛。如果溺愛,那是雞媽媽也會做的事情。不是么!);追求真理,理路上勿退步為基礎。則為師品級四,五,六可居其一,稱為中師。其上品級的基礎是「伏魔先伏自己心,佛心莫便放手」之身心合一之境和「聽本真之妙曲,讀心中之名文」的修養。余則為下師,就全看「覺今是而昨非」的自我覺悟和環境的造化了。
總體上,一個相對成功的教師,有平衡和特殊兩條途徑。前者是靠在知識的海洋中獲得游刃有餘的經驗而成功的;後者是靠在知識的海洋中創新而成功的。我個人比較偏愛後者,因為這樣對人類前進的直接推動力大一些。
三實踐中的教師
教而不明其法,可乎?
要教學生做人,自己就要做人;要教學生成材,自己就要成材。我們首先應該做到「三有」,即有愛心——冷酷無情的事情做不得;有干勁——無論對學生還是對教師,有干勁才會前途無量;有才能——不研究學生的實際,就沒有對症下葯的辦法。
教師的德行:教師德行中的思維狀態不容易為科學的方法所檢測,並且容易受到環境影響而在輸出表達上「失真」,又因為受黑箱理論的影響,目前國人觀測教師的德行,基本還是從言談舉止等行為來進行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常規中的行為符合「法,理,情」的要求。作者曾經在學校問卷調查學生名,其中90 的學生願意教師對之說鼓勵的語言,81。5 的學生願意教師在適當的場合指出其缺點並且提出改進的方法。作者認為:教師自身應該做到德正業勤,以「師者為道高,表者為楷模」嚴格要求自己。一個教師應該有他(她)天下為公的高遠理念;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內在精神;無為無不為的理性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法則。外國還有這樣的觀點:道德修養的最高階段是應該控制自己的思想。我國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人到無求品自高。
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理解和鼓舞。
教師的學識:椐作者所知,教師在現實中所遇到的學識方面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對現有的知識不夠理解和對未解決的知識的苦惱。前者屬於苦於無導,後者屬於挖掘和合作研究人類自身潛力的問題。如果你以一切從零開始作為自己的起點,從「一個人腦所能存儲的信息量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的信息量」為依據,問題是遲早可以得到解決的。有的教師抱怨沒有時間掌握新知識,其實是思想認識的觀念,角度和位置問題。作者曾經在學校問卷調查名學生,82。5 的學生要求教師有淵博的知識。
說課:其意義在於要把講課中可能出現的失誤消滅在講課之前,其本身存在的問題在於智力目標的設置尚不夠明確,比較缺乏理論基礎。改成智育目標則較為可行。
微格教學: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的德瓦埃特。愛倫創立的一種培訓教師或者是准備成為教師的人掌握課堂技能和熟悉教學內容的方法。它是一種縮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學環境。
說課:是20世紀80年代由河南開始向全國傳播的一種課前培訓教師「把失誤消滅在上課之前」的方法。
聽課:應該以任課教師的有感聽課和無感聽課相結合,以此來判斷一名教師本身的水平和其每一節課堅持努力的程度。或者由對應學校的教師互相聽課,或者經過交換學生後聽課,經過討論後再進行再進行反饋,才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備課:首先是你所學習的所謂的現代教育教學思想能否落實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的設計上。比如:我們在上光合作用的發現一節時,我們教師採用的教法是發現法。如果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創新思想和意識,進行的是理論性的思考,我們就指導學生也採用發現法這個學法;如果我們是為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們就指導學生採用探究法。如果我們在組織教學中,進行的是「分層教學」,為了「使優秀更加優秀」,我們就設計一些高等級的疑難問題讓所謂的優秀學生來回答;如果我們是為了解決成績困難學生的問題,我們就會設計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來讓他們回答,依據的是「水桶論」。當然,這種設計都是依據導師制來進行的。如果依照導生制,大可以讓學生提出問題,再讓學生來回答問題。這就解決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問題。師生在其中大家都有擔當指導者、領導者、者的角色和動態的轉變過程。要備好一節課,除規定的要求以外,還需要注意既要啟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創造,想像能力,打破原有的固定模式或者是思維定勢,打開新的思路;又要進行聚合思維(有方向,有范圍和有條理,尊重基本原理、原則),以達成教育教學之目的。此步驟應該在授課前基本完成。
授課:要授好一堂課,關鍵在於適時適地適量地將自己已經掌握的教材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針對學生發揮到極至。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結構,授課時理應深入淺出。我們在課件時,應該向電影戲劇的蒙太奇手法學習。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換來學生在教師講課時的平靜狀態。我們用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或者叫「產婆術」依然是創新常用的引導手段。
研究一堂課的開頭—導言的人很多,但真正精彩或者是有很強創造性的的開頭還是比較少的。例如:弗洛依德在上課時是這樣開頭的:請原諒我在講演一開始,就象對待神經病患者那樣來對待諸位,我要勸諸位下一次不要來聽講了。我要告訴諸位,我只能給你們以關於精神的一點不完全的知識,而且你們也很不容易對於精神形成一種的判斷。因為你們的教育,你們的思想習慣,迫使你們反對精神,你們必須先在內心費很大的勁,才可克服這種本能的抵抗力。我的演講究竟能使你們對精神有多少了解,那自然不可預言;但是我至少要告訴你們,你們在聽講之後,不可能學會如何進行精神的研究,也不困難實施精神的治療。並且,你們如果有人不以膚淺的了解為滿足,而卻要和精神法建立永久的關系,則我不僅不加以鼓勵,而且實際上還要予以警告。他的導言的好處是從一開始就切入正題,同時具有非常強的藝術感染力。相對來說,研究一堂課的結尾的人就少的多了,所以,授課結尾好的教師比較少。這樣,就免不了使人具有虎頭蛇尾之感。實實在在地說,最滿意的結尾我還沒有看見過。
作者認為:備課有法,則有章可循;教無定法,則融會貫通;課後得法,則共同提高。這樣,學生就對此課有「別具一格」之感,教師也覺得「更上層樓」。所謂教師的特色就從中而來。
:(1)筆記:對學生筆記的檢查,要看其是否按自己的思路,理順了知識。(2)預習和復習:一是要看其是否在課本上標出了主次,二是要看其是否標出了不理解之處,因為考試考住學生的內容往往是後者。如果課本上重點標志過多,則要告知學生閱讀的缺陷和「全部都是重點,等於沒有重點的道理」。(3)作業(用學生的魔鬼詞典調侃地說,所謂作業,就是那些居心頗測的成年人設計的陷阱,就是某些成年人讓學生歪腳而竊喜的東西。)學生的作業,其正確的部分,說明了其腦中已經存在的知識結構網路體系是對應了客觀實在的,而其錯誤的部分就需要他自己或者教師幫助其切斷錯誤的思路和再引導其產生正確的思路。
在這里,我要說,恕我不能同意馬卡連柯的「教育家往往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的著名論斷。因為事實證明:教育家的孩子的未來往往是出色甚至是優秀的。當然,只是在個別教師的孩子因為自己的父母窮時,教師對孩子的教育就顯得比較困難。
教師的情感:作為一名教師,應該靜中觀心,明世相之本體,負描繪未來社會藍圖之重任,行有德行之行為。在現實中,確有許多問題困擾我們的身心。但如果我們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學生為了一切,又能迎著陽光前進的話(即不要老是低頭注意自己的陰影),即可取得發自內心深處的相對平衡。一個人尤其是教師,如果沒有精神支柱或者是精神大廈癱塌的話,就等於行屍走肉一般。所以,我們可因為良心鑒於既往而指導將來。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對於我們完全有能力自習的教師來說是成立的,而對於我們的學生說這樣的話,就是教師推卸責任的一種表現了。一句話,是明珠遲早總是有一天會發光的,那怕是埋在糞堆里。我們就是要「心似白雲常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套用一句現在流行的語言,叫:「沒所謂的啦」,意思就是要放下包袱,輕裝前進。有多少捨去,就有多少收獲,只要努力就行。放棄的枝節問題越多,鑽研的就越深,對人類的貢獻就越大。
我們帶著國人古代文明的自豪,背負著近代物資文明落後於世界的沉重包袱,現在開始了嘔心瀝血的努力,聚精會神地吸取外來文明,發展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憑著我們的才智和勤勉,進行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我們的工作既不是以獻媚取寵為目的,也不受威脅恐嚇所左右。
我提倡「人才+創造+高度=成功(勝利)」之民族精神。最後,我用廈門大學鄭朝宗先生評價錢鍾書先生的話和諸君共勉,那就是「錢先生屬於最聰明的人,卻又是偏要下最笨的功夫做學問的學者」。徘徊是允許的,追求更為可貴!
讓我們牽手——與孩子們一道 走進成長的世界 接受生命的季節 所有的陽光與美麗。(教育出版社教育網友評論:正是這樣的老師構成了中國教育的脊樑)
最後,讓我們共同來思考網上朋友的一副對聯吧

C. 求一本穿越到古代,主角文人,大儒,詩人之類的小說

乃有論文集《兩當集》傳世。葉聖陶有室名\"未厭居\",其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短篇小說集~ ,現代作家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等也是如此。 三是有的文人,因是仕宦出身,築有庭院~

D. 中國大儒有哪些

至聖先師:孔子
儒林亞聖:孟子
周末大儒:荀子
公羊大師:董仲舒
古學鼻祖:劉歆
蜀中大儒:揚雄
博學奇儒:王充
經學大師:鄭玄
一代經師:王肅
少年奇才:王弼
盛世鴻儒:孔穎達
盛唐三賢:啖助·趙匡·陸淳
衛道巨擘:韓愈
理學先驅:李翱
大唐文儒:柳宗元
安樂先生:邵雍
理學鼻祖:周敦頤
史林宗匠:司馬光
關學開山:張載
宋學泰斗:程顥·程頤
五峰先生:胡宏
理學大師:朱熹
湖湘學宗:張栻
婺學之祖:呂祖謙
心學祖師:陸九淵
龍川諍儒:陳亮
水心先生:葉適
鶴山耆儒:魏了翁
西山先生:真德秀
禮學師儒:吳澄
心學大師:王守仁
理學殿軍:劉宗周
大清儒宗:黃宗羲
清學開山:顧炎武
學術偉人:王夫之
叔世碩儒:戴震
經學畸人:廖平
維新主帥:康有為
新唯識家:熊十力
現代聖人:梁漱溟
新理學家:馮友蘭
新心學家:賀麟
文化巨人:唐君毅

E. 韓非子的老師

韓非子的老師是荀卿。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人,古籍中,荀字有作孫字者,故亦稱孫卿,但荀之作孫,或謂系避漢宣帝之諱,而為後人所改者,或謂古代荀孫二字同音,本可通用,故世人孫荀並稱。荀卿生當戰國末期,其生卒年代甚難確定,今人有關荀卿的生平傳述所根據的文獻資料,不外史記的孟子荀卿列傳,漢書藝文志孫卿子的傳述。此外,多是根據王先謙荀子集解中所錄的諸家記載,因此,要判定荀子的生卒年代,應該很難。漢朝劉向所撰孫卿書庫,曾述荀卿曾與孫檳議兵,胡適先生認為孫矉破魏應在公元前三四一年,到春申君死時,荀卿至少是一百三四十歲了。故認為劉向所載有失實之處。
按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荀卿,趙國人,五十歲時,才來游學於齊,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為祭酒,齊人說荀卿壞話,荀卿就去楚國當官,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卿被廢,因家蘭陵。李斯是他的弟子,已經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譏祥,鄙儒小拘,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此葬於蘭陵。
按胡適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對荀子生平之考證,認為荀子五十歲游齊,乃在公元前二六零年,入秦見秦昭王及應侯,約在公元前二五五年,游趙見孝成王約在公元前二五零年,游楚為蘭凌令約在公元前二三八年,約於公元前二三零年死於蘭陵。考察荀子之生,距離孔子之死,約一百多年,家語所紀載仲弓少孔子二十九歲,荀子曾師事仲弓,按照清人考據,認為是不可能,不過荀子推崇仲弓,自必服膺之而深受其影響而已,雖然沒有直接師事孔子,但也可算是孔子的私淑弟子。
荀子為人剛正不苟,生於亂世,有感於倫道之凌浸,雖有匡正之志,終就未能借著仕途,以達成志向,卒以在野之身,發憤為言,其對後世人心的改正,其實是不亞於孔孟。按照後世有荀子文章說其人格:「桃李蒨粲於一時,時至而後殺,至於松柏,經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變,可謂得其真矣。」(荀子天論)
荀卿立論雖稍異於孟子,然卻不失同本孔門之宗風,孟子較偏於內聖之道,而荀子卻重於外王之功,但亦不失大儒的功效,其見識和人格均極卓越高超;苟子必有得於孔門易傳之學,故能觀察精微,預知事物的微妙,而不追求富貴,這是有得於孔門安貧樂道的說法,雖然荀子說重外王,但自己也亦不失內聖之功。按照苟卿別傳的說法,荀子卒於始皇三十四年之後,距離孔子已經一百多年,世道益非,他提倡人性惡,自有鑒於當時的情景而說,自歷代以來,自漢到宋明諸子,對荀子難免有微詞,自未得其平,今讀他的書,看到他的博大氣象,和大儒風范,還是可讓現在的人鑒賞法效,而且苟卿所述之論點有恰為當今之時弊者,是不可不緊慎研讀喔!

F. 請列舉幾個由清入民國的國學大儒!

王闓運[1833-1916],近代學者、文學家,字壬秋,號湘綺。湖南湘潭人。咸豐舉人,太平軍起義時,曾入曾國藩幕。後講學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清末,授翰林院檢討,加侍講銜。辛亥革命後任清史館館長。經學治《詩》、《禮》、《春秋》,宗法公羊。詩文在形式上主要模擬漢魏六朝,為晚清擬古派所推崇。所著除經子箋注外,有《湘軍志》、《湘綺樓日記》、《湘綺樓詩集、文集》,並編有《八代詩選》,門人輯其著作為《湘綺樓全書》。楹聯著述有《湘綺樓聯語》等。

王國維(1877—1927),字伯隅,自號靜安,又號觀堂,浙江海寧人。父親王乃譽是一商人。4歲喪母,父親經常出門經商,對子女教育嚴格,養成王國維孤僻的性格。他兩次到杭州參加鄉試,未中,便傾向新學。甲午戰爭後,到上海,為《時務報》當書記校對,同時,用業余時間入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從日本藤田豐八等學習日文及理化等課程。上虞羅振玉看到王國維扇面上所寫詠史詩,贊賞其才學,在經濟上幫助他,留他在東文書社當庶務。王師事羅振玉並終生依庇於羅。1901年王曾赴日留學,次年因病回國。1903年任南通師范學堂教員,1904年任江蘇師范學堂教員,講授心理學、倫理學及社會學。1906年,羅振玉調京,在學部做官,王隨之入京,次年在學部總務司行走,任學部圖書館編譯。他對叔本華、康德、尼采哲學頗有興趣,在《教育世界》發表過一批哲學論文,介紹德國哲學,又從事詞和戲曲的研究。1908年《人間詞話》問世,1912年《宋元戲曲考》問世。

羅振玉(1866一1940) 近代江蘇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蘊,號雪堂,晚年更號貞松老人。清末奉召入京,任學部二等諮議官,後補參事官,兼京師大學堂農科監督。辛亥革命後逃亡日本,後曾參預製造偽滿洲國活動。書法善篆、隸、楷、行,是創以甲骨文入書者之一。所作小行楷題跋精嚴工穩。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銅器、簡牘、明器、佚書等考古資料,均有專集刊行。編著有《貞松堂歷代名人法書》,《高昌壁畫精華》、《殷墟書契》、《殷墟書契菁華》、《三代吉金文存》等。

辜鴻銘(1857—1928),名湯生,字鴻銘,號漢濱讀易者、讀易老人,後以字行。歐洲留學期間以Koh ( Kaw ) Hong Beng 為名,辜鴻銘的閩南語發音,回國後改用Ku Hung-Ming 立身著說。辜氏祖籍福建同安,1857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一個華僑世家。其曾祖父辜禮歡曾為英屬馬來半島的第一任華人首領。父親辜紫雲在檳榔嶼一英國橡膠園內擔任司理,母親為葡萄牙人。橡膠園主布朗先生與辜紫雲交誼深厚,並認辜鴻銘為義子。辜鴻銘 13歲時,布朗夫婦回蘇格蘭老家,攜之同行,帶他到英國讀書。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辜鴻銘開始接受系統而正規的西洋教育。先是在當地的英國學校就讀,後於1873年至1874年間考入愛丁堡大學文學院攻讀西方文學專業。1877年春,他以優異成績通過拉丁語、希臘語、數學、行而上學、道德哲學、自然哲學和修辭學等多門學科考試,榮獲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接著,他到德國留學,入萊比錫大學,學習土木工程,獲工科文憑。之後又赴巴黎,在巴黎大學學習法文。1880年,他學成歸來,返回檳榔嶼,不久到新加坡英國海峽殖民政府輔政司任職。
三年後,辜鴻銘巧遇歸國途徑新加坡的馬建忠,兩人一見如故,長談三日。在馬建忠的勸說鼓勵下,辜鴻銘決定做一個真真正正的中國人,旋即辭去殖民政府職務,回到檳榔嶼老家,剃發蓄辮,開始"中國化"的第一步,並開始補習中文,學習中國文化。
1885年,辜鴻銘正式回國,並應邀入張之洞幕府,擔任洋文案,深得器重,閩粵相隨二十年。1905年,上海"黃浦浚治局"成立,辜鴻銘被聘為督辦,在職三年。宣統復辟時,任外交部侍郎,晉郎中,後擢左丞。1910年1月,清廷列其為"游學專門一等",賞給文科進士,位僅次嚴復,列第二。同年,他辭去外交部職務,就任上海南洋公學監督。
辛亥革命後,他表示效忠清王朝,辭去公職,前往北京。1915年,北大聘之為教授,主講英國文學。1917年張勛復辟,他出任外交部次長。復辟失敗後,他回到北大教書。"五四"前後,他和林紓一樣屬於保守派,主張尊孔敬道,並用英文撰文反對新文化運動。1924年他應日本大東文化協會的邀請赴日本講學三年,講述東方文化,其間曾應辜顯榮之邀到台灣講學。1927年秋,辜鴻銘從日本回國。1928年4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
辜鴻銘是清末民初將漢籍譯成外文者中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人。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學的奠基人。中國現代小說的文體,是吸收外國小說的文體藝術而對傳統的擬話本加以改革形成的,魯迅先生是這一改革的偉大旗手。
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是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它宣告一個嶄新的文學世紀的開始。在藝術方法上,明顯地具有「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在《狂人日記》問世之前,白話體詩歌和散文已經出現,但真正具有深邃的革命思想和文學革命的風貌,將徹底的反封建精神與嶄新完美的藝術形式很好地結合起來的作品,則是這篇《狂人日記》。也可以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

陳三立(1852~1937),近代詩人。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二十一年(1895),上海開強學會,曾列名。此年,其父陳寶箴為湖南巡撫,創辦新政,提倡新學,支持變法運動。黃遵憲、梁啟超等相繼來長沙協助。陳三立佐其父,多所籌劃。當時與譚嗣同齊名,有"兩公子"之稱。政變後,以"招引□邪"罪,父子同被革職,永不敘用。他侍父退居江西南昌山即西山,築□廬。二十六年(1900),父憂憤病死。此後,他常往返南京寓廬與西山間,亦漫遊江南近地。清亡後,以遺老自居,與沈曾植輩相唱和。他好獎掖後進,詩弟子胡朝梁,號稱傳其衣缽。

G. 名人與老師的故事

1、理學家楊時:程門立雪尊師典範

「程門立雪」這一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學家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將樂縣人,四歲入村學習,七歲能寫詩,八歲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為師。時值冬季的一天,楊時因與學友游酢在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師家請教。

他們頂著凜冽寒風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和游酢,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2、朱德給老師讓座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 雲南政治學校禮堂和大家一起看戲。開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觀眾談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

朱德一眼便認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親切地呼喚:「葉老師」。然後請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後,他自己才坐下。

3、民族英雄岳飛: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岳飛(謚號:武穆王),中國歷史上著名戰略家、軍事家、南宋抗金名將,其軍事才能被譽為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

岳飛的老師名叫周同,據說他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後,每到初一、十五,岳飛都一定會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4、毛澤東向老師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同志到 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他特意邀請自己在私塾讀書時 的毛禹珠老師一起用飯,席間熱情地為老師敬酒, 毛禹珠不勝榮幸,感慨地說:「主席敬酒,豈敢豈 敢!」毛主席卻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5、周恩來向老師贈款

1952年2月,南開大學老校 長張伯岑突患腦塞栓逝世,周總理參加了治喪委員 會並送了花圈,白色緞帶上寫著:「伯岑師千古, 學生周恩來敬輓。」

張伯岑逝世後,總理一直惦記 著張家人的生活,1961年國家困難時期,總理給張伯 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幣,並囑咐交際處要加倍關照 張夫人和子女。

H. 現代大儒有誰

季羨林
http://ke..com/view/17941.htm

熱點內容
老一輩武俠小說作家列表 發布:2025-09-17 21:04:04 瀏覽:568
更具網路小說改編的電視劇 發布:2025-09-17 21:01:06 瀏覽:674
推薦冒險小說 發布:2025-09-17 19:44:51 瀏覽:617
網路小說程序 發布:2025-09-17 19:18:16 瀏覽:327
蔓蔓征途小說全文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9-17 19:17:08 瀏覽:371
玄幻小說形容熱鬧 發布:2025-09-17 19:01:09 瀏覽:238
好看的小說男頻完結小說 發布:2025-09-17 18:53:51 瀏覽:212
科幻小說無限的列車 發布:2025-09-17 18:51:30 瀏覽:820
小說里有蠻人的現代修武小說 發布:2025-09-17 18:45:56 瀏覽:175
江殊蘇洛小說名字 發布:2025-09-17 18:42:11 瀏覽:311